1

我们对诸葛亮和司马懿的了解多半来自于史料演义,对此二人的评价不仅参杂着强烈的个人好恶,更是搅拌着几百年来文人史官乃至平民百姓的情感加成。不管过程是怎样的,现在呈现在人们认知中的状态就是,褒诸葛贬司马,尽管热播的《大军师司马懿》从另一个角度让大家走近司马懿,然而诸葛卧龙的千古流芳是从来不曾被撼动的。

诸葛亮和司马懿这对儿老伙伴,像是三国时期的两片浓云,交汇之际电闪雷鸣,惊天动地。两人无论从才学、眼光、政绩、胆识上都出类拔萃,他们各自蕴藏的巨大能量,单看哪个都能自成传奇。然而沿着历史的长河顺流而下,却唯有诸葛孔明千古流芳,细品缘由不外乎以下几点:

一是统治阶级的推崇。为臣者,苟利国家生死以,即便无才,至少不成祸。诸葛亮是忠君爱国的大贤之臣,刘备三顾出山之后,直至病逝疆场,呕心沥血,励精图治,其功德成就足以立成标杆,刻成石碑,由后世瞻仰,供后人为臣者学习,堪称贤臣典范。统治阶级当然希望如此德才兼备,忠君爱国的臣子越多越好。相比之下,司马懿为臣后期就显得不那么地道,虽有旷世奇才,然功高盖主又不太安分,这是统治阶级最担忧的状况,势必贬责。

二是士族阶层的尊崇。诸葛亮和司马懿都是士族阶层的杰出代表,两人的功业在三国乱世都让士族阶层昂首挺胸,扬眉吐气。然而后世的士族阶层却极力推崇诸葛孔明,是因为其教科书式地高标准完成了士族毕其一生所追求的入世理想,不求私心,只谈爱国,不求私利,只求奉献。即便并不是每个士族都能做到,但丝毫不影响把诸葛亮这个“完美士族”贴上偶像的标签。

三是民间百姓口耳相传。众所周知,诸葛亮较司马懿之不同,有个特点尤为突出,既是诸葛亮爱民之心甚切。虽然二者在政绩上都做到了国富民强,然而从出发点上来看,诸葛亮则更偏重于真正考虑民间疾苦,许多佳话也由百姓津津乐道。诸葛亮散发的独特个人魅力,在一个个军事神话的神秘面纱遮掩下,这个更接地气的平民圣贤,自然也就成为了民间百姓歌功颂德的不二之选,相比之下,精于政斗的司马懿在百姓心里似乎就显得有些虚无飘渺了。

最佳贡献者
2

人们常说,百姓的眼睛是雪亮的;那么,世人的眼睛当然也是雪亮的。只要用以下三点进行比对,就不难理解诸葛亮为何会千古流芳。

一、诸葛亮、司马懿皆有知遇之恩,前者“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后者恩情三忘

《左传·宣公十五年》:"及辅氏之役,颗见老人结草以亢杜回,杜回踬而颠,故获之。"
唐·白居易《赎鸡》诗:"莫学衔环雀,崎岖谩报恩。"

自古以来,国人倡导的便是“知遇之恩,当衔环以报”、“点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等等。但是,诸葛亮、司马懿二人又有怎样的知遇之恩,二人又是怎样相报呢?

诸葛亮

历史上,刘备对诸葛亮虽然未有《三国演义》中所言的“三顾茅庐”那般精彩,但是也有三请之说。结果,诸葛亮为报刘备的知遇之恩,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实际行动回报了蜀汉两代君主。

司马懿

公元201年(建安六年),曹操闻其名声,派人召其府中任职,司马懿装病不就,为此曹操还曾派人于夜间刺探实情。

公元208年(建安十三年),曹操使用强硬手段将其请到丞相府任职(文学掾、黄门侍郎、议郎、丞相东曹属、丞相主簿等职)。

《晋书·宣帝纪》记载:司马懿非人臣也,必预汝家事。

虽然此书记载有曹操对司马懿的猜忌,但是并无其它史料记载,而此时历史的话语权又落入了司马氏之手,明显有为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之变”开脱的嫌疑。

公元220年(黄初元年)11月,曹丕登位,视司马懿为心腹,任其为尚书、不久改任督军、御史中丞、抚军大将军、假节、加给事中、录尚书事,封安国乡侯、向乡侯;公元225年(黄初六年),曹丕伐吴之时,任司马懿为留守“内镇百姓,外供军资”。

曹丕诏曰:吾深以后事为念,故以委卿。曹参虽有战功,而萧何为重。使吾无西顾之忧,不亦可乎!

曹丕将司马懿视为大汉的曹参、萧何,可见对其是多么的看重。

公元226年(黄初七年)5月,曹丕驾崩,临终委以司马懿、曹真、陈群、曹休为辅政大臣,并告诫太子曹叡:“这四个人都是曹魏的忠臣,你千万不可多疑”。 曹叡即位,封司马懿为舞阳侯。

公元238年(景初二年)6月,司马懿征伐辽东公孙渊获胜,曹叡赐其日本卑弥呼金印,封其为“亲魏倭王”。同年末,曹叡病逝前委以司马懿托孤重任。

《三国志·魏书·明帝纪》为“吾疾甚,以后事属君,君其与爽辅少子。吾得见君,无所恨。”

可见曹操、曹丕、曹叡对司马懿尽皆相当看重,可谓曹氏三代皆对司马懿有知遇之恩,然则司马懿是如何报恩的?从不谏言朝中过失,只以建功立业树立个人威望为重。还真是:冷眼看朝局,我自心中明。

公元249年(正始十年)初,司马懿发动了高平陵之变,尽除曹氏宗室朝中势力,所牵连者高达5000余人。同年4月,司马懿提拔亲信、心腹掌控朝政,至此曹魏大权落入司马懿之手。

虽然高平陵之变是政治斗争的结果,但是曹家之人并无想要司马懿性命之心,仅是收其权柄而已。然而司马懿为了重掌权柄,竟然发动高平陵之变,将曹氏宗室朝中势力尽皆除去。同时,以司马懿之智,能看不出曹爽是什么人吗?但是他可曾有过一句规劝,可曾有过臣子尽忠之言?这不明显的“养猪自肥,杀而食之”吗?可见其早有算计之心。

所以,司马懿如此行为,又如何能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诸葛亮相提并论呢?

二、诸葛亮、司马懿皆为托孤重臣,前者一诺九鼎,后者言而无信

孔子曰:民无信不立。
鲁迅讲:诚信为人之本。
《资治通鉴》:丈夫一言许人,千金不易。

可见国人对于信守承诺是多么的看重。刘备托孤之时,诸葛亮曾言:“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结果如其所言。然而,曹叡托孤司马懿之时,司马懿顿首流涕,结果却南辕北辙、大相径庭。

《三国志 明帝纪》记载:三年春正月丁亥,太尉宣王还至河内,帝驿马召到,引入卧内,执其手谓曰:“吾疾甚,以后事属君,君其与爽辅少子。吾得见君,无所恨!”宣王顿首流涕。

如此结局,司马懿又怎么可能和诸葛亮相比呢?

三、诸葛亮、司马懿皆为臣子,者前三代尽忠,后者三代夺位

诸葛亮为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病逝五丈原,其子诸葛瞻、孙诸葛尚,在与成功偷渡阴平小道的曹魏大将邓艾于绵竹城外对决中战死沙场,可谓三代尽皆为了国尽忠。

然而,司马氏又是如何做的呢?

公元249年(正始十年)初,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之变,公元254年(嘉平六年),时隔5年,司马师便找借口将曹芳废为齐王,另立高贵乡公曹髦为帝。

公元260年 (甘露五年),时隔6年,司马昭宠臣贾充指使成济杀害年仅20岁(虚岁)的曹髦。事后,还将其废为庶人,另立曹奂为魏元帝。也因此,有了后世典故:“司马昭之心,路人所知也。”,因为这句话就是出自曹髦之口。

公元265年(咸熙二年),司马炎逼迫魏元帝禅让。至此,曹魏灭亡,西晋建立,建都洛阳。

其实,自汉武帝独尊儒家后,后世每家每户中堂所供奉的牌匾,尽皆上书“天地君亲师”, 意为除了天地之外,忠君便排在了第一位,并成为后世子孙的家教传承。而诸葛亮及子孙的举动,又正好将忠君思想诠释的淋漓尽致,既是历代帝王所期盼,也是儒家思想所倡导,因此诸葛亮才能千古流芳。

图片来源网络

3

诸葛亮和司马懿,这两人有可比性吗?除了智谋方面司马懿可以与诸葛亮一较长短以外,其他方面司马懿有资格给诸葛亮提鞋吗?

1.诸葛亮忠,司马懿奸。

2.诸葛亮鞠躬尽瘁,司马懿谋权篡位。

3.诸葛亮扶幼主,司马懿欺幼主。

4.诸葛亮亲贤臣远小人,司马懿亲小人杀贤臣。

5.诸葛亮善治国,司马懿善权斗。

6.诸葛亮罢免李严,司马懿杀曹爽全族。

7.诸葛亮提拔贤臣,司马懿提拔亲信。

8.诸葛亮北伐为理想,司马懿害张郃为私利。

9.诸葛亮娶妻娶贤不惧丑,司马懿差点杀妻。

10.诸葛亮流芳百世并非从三国演义开始,司马懿遗臭万年也并非从三国演义开始。

这两个人一个天上,一个地下,司马懿有什么资格和诸葛亮相提并论?

4

三国迷们经常会在网上争论三国中的谋臣武将,到底谁更胜一筹! 像谋臣方面,大多拿着四位名人:贾诩、郭嘉、诸葛亮、司马懿,相互比较。其中争辩最多的,就是诸葛亮与司马懿相比,到底谁更厉害! 其中主要的论点就在军事能力方面,也就是自从司马懿出来后,诸葛亮就很少在他手中讨到好处,甚至导致了诸葛亮数次北伐无功而返。

1、在治国内政上:诸葛亮完胜孔明自随刘备入蜀后,先与法正共同管理蜀地,并更具先见的,采用严格的法令管理蜀地松散的民心。白帝城托孤后,诸葛亮为丞相,安抚百姓,公布礼仪,约束官职,发展农业,管理军队,东联孙吴,北抗曹魏。蜀汉时期所有政策法令和发展规划,都是有诸葛亮一手亲办的。在武侯逝世后,蒋琬费祎“萧规曹随”,蜀汉居然也没有出现任何问题。而司马懿除了在曹丕继位时,与当时的陈群吴质等人改革内部官制改革,完善九品中正制,并没有其他值得大书特书之处。

2、在战略战术上:两人平分秋色诸葛武侯不必说,未出茅庐就只天下三分,而且后期蜀汉的所有规划,都是为了这个战略蓝图定制的。即使后面关羽失荆州,刘备败夷陵!诸葛亮依然东联孙吴,并坚持北伐,希望能够创造出机会,这种宏大的战略安排,非常人所能及也。武侯在战略中,唯一被诟病的就是“街亭之战”,用错了马谡,导致第一次北伐前功尽弃。司马懿在战略上可称为雄谋妙算,抵抗诸葛亮北伐时,一眼看出蜀军的弱点,粮草供应问题,直接采取守势,避而不粘,则敌军自退。 而且司马懿晚年能精明的把握住机会,果断发起高平陵之变,诛杀曹爽一系,曹魏政权终归司马一家!虽然司马懿没有“隆中对”这般宏伟的战略眼界,但诸葛有街亭之败,而司马懿最后独揽大权,所以说两人平分秋色! 3、在军事能力上:武侯略胜之说起军事才能,武侯只有数次北伐中原没有成功。但我们不能只看结果。也需要综合一下当时的国力情况和兵力对比。诸葛亮北伐前,蜀汉可以说是危急存亡之秋。武将上,关张马黄殒命,赵云等老一辈将军都年过50,所以有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之说。文臣如法正、张良等也去世。而且夷陵之败,刘备去世,蜀汉损兵数十万,与孙权的关系也岌岌可危。 诸葛亮既要缓和与东吴的关系,继续结盟,又要稳定因为战败而混乱颓废的蜀汉内部局面,继续发展生产。同时四周还有强魏在侧,孟获在南。当时曹魏的王朗王司徒甚至连续几年给诸葛亮写信,让蜀汉投降。武侯面临的局势当真危若累卵。 在国力对比国力对比上:蜀汉只据益州一地,而且大多是山区,粮草运输极其困难,整个人口不过90余万,兵力不过10多万。 曹魏据:青州、兖州、豫州、徐州、司州、雍州、凉州、并州、幽州、冀州、荆州北部等中原地带,人口将近500万,兵力超过80万。魏国的国力几乎是蜀汉的10倍!实力相差悬殊。所以当诸葛亮第一次领兵北伐,直接快打到长安时,当时曹魏真的举国震惊。诸葛亮北伐之难,直比登天。 而就这样悬殊的实力,还把司马懿打的只敢龟缩防守,不敢主动进攻。在这种情况下,说诸葛亮军事才能不如司马懿,实在没有太大的意义!当然,司马懿的军事才能也是有目共睹的。擒杀孟达,远征辽东,击败诸葛恪,也是战功显赫。但司马懿都是以绝对的兵力优势取胜的。而且平原地带行军,比蜀汉的行军和粮草供给也容易的多。
况且,诸葛亮更是创造出了神鬼莫测的八阵图。虽然陈寿说孔明“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那也是与武侯更加厉害的内政能力对比的。况且陈寿不过一介书生,没有从军打仗,评价不足为据。唐太宗李世民和名将李靖,共同把诸葛亮评为“武庙十哲”之一,仅次于白起、韩信、孙武等。由此观之,武侯的军事能力怎么可能比司马懿差呢? 4.在人品道德上诸葛亮:不贪权爱财,为国家鞠躬尽瘁,自己的后人更是为国战死!司马懿:有虎狼之心,独揽大权,后人篡位自立!所以综上,诸葛胜仲达远矣!若两人换地而处,司马懿管理蜀地,而孔明管理魏国。恐怕魏国早就统一天下了吧!

5

诸葛亮与司马懿都是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但诸葛亮还有更多的头衔:外交家、文学家、书法家、发明家。显然,个人才华上,诸葛亮比司马懿优秀。两人的谋略智慧上,不相伯仲,都视对方为伟大的对手,然而千古流芳的却是诸葛亮,这是为什么?



(诸葛亮雕像)

一、咱们中国历朝历代以儒家文化为主,推崇忠君爱民。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诸葛亮《出师表》

诸葛亮谦虚自称“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自刘备三顾茅庐之后,一生便以军师身份,忠诚跟随刘备南征北战,“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即使“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诸葛亮依然上对刘禅忠诚不二,下对蜀国百姓鞠躬尽瘁,哪怕刘禅是烂泥扶不上墙,也未有谋反之心,其气节可谓日月可鉴。

司马懿则不相同,虽然他的军事才华不凡,但是他从不忠诚于曹魏。相反,司马懿一生只想权谋篡位,为其司马家族能争得天下而阴谋诡计,上对曹魏不忠,下不顾魏国百姓。

《资治通鉴》有曰:德大于才者谓之君子,才大于德者谓之小人。无疑,诸葛亮是德大于才,司马懿是才大于德。在我们的传统文化中,忠君爱民的儒家思想一直是主流,诸葛亮在这点上,德行远胜于司马懿,这是诸葛亮能千古流芳的原因之一。



(武侯墓)

二、诸葛亮有积极的优秀的文学作品流传于世。

诸葛亮的《出师表》,我们耳熟能详,里面的思想是谦虚、忠诚,又有治国安邦的谋略,还有任人唯贤的智慧。这种文学作品映现的思想与我们中国传统文化相符合,因此诸葛亮的知名度一直很高,也是他能千古流芳的原因之一。

其次,诸葛亮还写了《诫子书》。“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这些经典名句一直成为历代学子的座右铭。这《诫子书》虽然简短,但饱含着天下父母都具有的对子女的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之心,也有对世代学子修身立志的谆谆教诲。

诸葛亮的这些文学作品,是他个人的智慧、德行的凝结,也散发着正面的、有积极影响的魅力。司马懿身上不具有这种德行,他身上只有阴暗的的权谋,哪怕谋略过人,也仅是为个人,为他的司马家族,没有对世人的有正面的,积极的贡献。



(诸葛亮之《诫子书》)

三、诸葛亮在经济、政治、法律、军事等等方面,都为世人留有宝贵的借鉴经验。

1、经济上,诸葛亮在汉中休士劝农,军屯耕战,广修水利,使人口得到发展,粮食增多,百姓得以安居乐业。甚至,诸葛亮修的山河堰水利工程,至今仍然是汉中地区的灌溉面积最大的水利工程。

2、政治上,诸葛亮深懂“屋漏在下,止之在上,上漏不止,下不可居也。”,因此他一直是政治清明,努力于廉政建设,特别是在蜀汉宫城规模和惠陵规模的控制上,就能彰显他的廉政风格。

3、法律上,诸葛亮认为“三纲不正,六纪不理,则大乱生矣。”因此,诸葛亮与群臣共同制订了蜀国的法典《蜀科》。同时,他还自己制订了《五惧》、《六恐》、《七戒》、《八务》等法理法规。

4、军事上,诸葛亮治军以明,以信为本。这些军事上的治理细则,他都写在了《将苑·谨候》、《将苑·将材》、《便宜十六策》等等书卷上,这些对后代的军事治理有着积极的影响。 诸葛亮的这些方方面面贡献,都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借鉴经验。这些贡献,司马懿都不曾具有。不曾对世人有过积极、正面贡献的人,是不会千古流芳的。



(诸葛亮曾修过的水利工程山河堰)

四、诸葛亮的终极目标是天下百姓的安居乐业,司马懿的终极目标是造反谋天下。

诸葛亮一生,兢兢业业,事无巨细,信奉刘备的“仁爱”理念,为蜀国的建立呕心沥血,为蜀国百姓的安居乐业积劳成疾,从不谋私利,刚正不阿,用人唯贤,是集忠诚、智者、公正、大爱于一身的正面人物。

司马懿一生,阴险奸诈,滥杀无辜,用人唯亲,权谋篡位,为达目的毫无人性,终其一生,只是追名逐利,只是为司马家族谋求荣华富贵,从不将天下百姓之福祉放于心中,是集阴暗、自私、狭隘、凶狠于一身的反面人物。



(诸葛亮之《出师表》)

因此,综上所述,诸葛亮与司马懿相比,自然是诸葛亮能千古流芳。历史的浪潮中,能千古流芳从来是对世人有积极影响的人物,也是人类文明、文化的必然。

6

回答这个问题,我就说的简单点,说复杂了,大家也不懂,就谈历史不说演义,诸葛流传千古而司马懿却没有,主要原因有一下几个方面:

第一,论政治,在这方面,诸葛武侯把蜀国治理的有条有理,百姓生活富裕,内乱极少,远比其他两国好的多,诸葛武侯的政治才能也是大家公认的,不亚于管仲,是中国六大政治家之一,所以诸葛武侯成为后人政治家称赞学习的榜样!

第二,论军事,虽然有人说诸葛军事弱,但是与司马懿相比,还是强很多,为什么,历史上司马懿与诸葛对决,司马懿占尽天时地利人和,兵力数倍与诸葛,却被诸葛武侯打得畏蜀如畏虎,千里请战,任凭蜀国大军百般羞辱魏国大军,还在魏国土地上种地,来去自如,魏国大军真是一点尊严都没有,这是历史上打的最窝囊的仗了,没有之一,反过来说,如果司马懿采取守势,等待时机,给诸葛致命一击,这也是符合兵法的,但是事实呢,直到诸葛死,还被诸葛的木像吓退,留下“死诸葛吓走活仲达”的千古奇笑,这是历史上罕见的对决。在军事方面诸葛有《八阵图》流传后,此阵非军事天才不能运用,诸葛武侯之后,中国历史只有两人用过此阵,均取得了胜利,八阵图至今无能能破。

第三,论文学,诸葛武侯有《出师表》《隆中对》《戒子书》流传后世为后人所学习,《隆中对》《出师表》至今还被纳入现代中学教材学习

第四,论发明,诸葛武侯发明的东西很多,就简单说大家熟悉的,诸葛连弩,木马流水,这个两个发明,至今都没有人能参透其中的奥秘,也无人能制造出,也成为了一个迷。

第五,论品质,诸葛武侯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忠诚三代成为后人称赞学习的榜样。

第六,论功绩,诸葛武侯帮助刘备从卖鞋到称帝。其实这个不算什么,因为从古至今太多了,人家还是一统,诸葛武侯只是三分天下而已。但是结合三国时期的实际情况,就会觉得诸葛武侯确实是位奇才,未出山已定三分天下,而且这个三分是在,当时曹操一统北方,手下号称百人团军师,以及东吴手下人才济济,而刘备啥也没有,连个安身之地也没有的情况下分出来的三分天下,这个功绩,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如果你能否定,东吴周瑜,鲁术,是个废物,曹操手下的百人团是废物,那诸葛这个三分天下就不算什么了,因为在一个匹夫之勇的时代,打个三分天下算啥,一统都没啥稀奇的。

第七,论预测,诸葛武侯有《马前课》预测后世,流传后世,而且预测的内容通俗易懂,没有其他预算师那么复杂,有兴趣可以去看看。

第八,论外表,三国时期,大家公认的周瑜,诸葛武侯是三国时期的美男子,是多少美女羡慕的对象。

综合上述,诸葛武侯与司马懿相比,司马懿哪一点都比不上,司马懿与诸葛相比,只有,能忍,命长胜于诸葛武侯。命长我们后人可以学习,但是想司马懿那种忍,我是不会学习的,所谓“士可杀,不可辱”小忍可以,但是像司马懿这种忍,我真是忍无可忍,我也有自己的尊严,所以我不学习这种忍。诸葛武侯几乎一个完人,令后代的军事家,政治家,文学家,发明家,所称赞,就更别说百姓称赞了,名气怎么可能不大,所以诸葛武侯成为我们心中的神,一点也不奇怪,因为诸葛武侯确实太神了,他集所有才华于一身,世间罕有的奇才!

7

司马懿和诸葛亮都是三国时代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他们为了各自的国家,斗争了一辈子,最后,司马懿熬死了诸葛亮,成了人生大赢家。

他们两人都很有军事才能。由于他们的志向不同,其主对待他们的态度也就有所不同。刘备三顾茅庐拜访诸葛亮,得到诸葛亮如鱼得水,把军事指挥权都交给了他,就连兄弟关羽张飞都得受诸葛亮指挥。诸葛亮一心辅佐刘备,一生可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夷陵之战失败后,刘备托孤白帝城,对诸葛亮说,刘禅能辅佐就辅佐,实在不能辅佐,让诸葛亮取而代之,诸葛亮吓得连连叩头,说,亮肝脑涂地,也尽心尽力辅佐幼主。此后,诸葛亮带兵六出祁山,以攻为守,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他的儿子诸葛瞻和孙子诸葛尚也在绵竹保卫战中战死。一家人为了蜀国社稷奉献了生命。纵观诸葛亮的一生光明磊落,为国家呕心沥血,忠贞不二。他符合儒家“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值得人们学习和敬仰!

再看看司马懿,一上任曹操就看他鹰视狼顾,是个心术不正之人。用其才而防其做大,知道他能对付诸葛亮,让他带兵抗敌,却派曹真节制。等战事结束,赶快把他束之高阁。对此,司马懿心知肚明,与蜀军交锋,杀敌又不杀尽,养寇自保。曹操临终时让曹丕防着司马懿,曹丕让曹爽节制司马懿。无奈曹操父子寿命太短,曹爽又是无能之辈,被司马懿发动了高平陵之变,夺取了军事指挥权,从此,曹家皇帝成了傀儡,司马家把持朝政,一手遮天,到了司马炎直接逼皇帝退位,自己坐了皇帝,建立晋朝。司马懿虽然有才,但心术不正,对曹魏并不忠心,这种人自私狠毒,懂得韬光养晦,懂得隐忍,是十足的野心家,为世人所不齿。

历代统治者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都宣扬忠君思想,力崇诸葛亮,而鄙视司马懿这等居心叵测之辈。世人敬仰诸葛亮的为人,他的美名百世流芳!

8

因为司马懿与诸葛亮比,无论在哪一个方面,都远远不如诸葛亮。

司马懿与诸葛亮均出身士族,都受过良好的教育,司马懿出身河内大族,家族人口兴旺,能力出众,诸葛亮出身没落士族,家道中落,凭个人能力出仕辅佐刘备,一步一步登上理想颠峰。

论文学能力,诸葛亮流传至今的作品有《出师表》、《诫子书》,《出师表》还列入中学语文课本,读起来那是激扬文字,朗朗上口,而司马懿呢?没有文学作品流传下来。



论军事理论,诸葛亮流传下来有一部军事理论作品《便宜十六策》,关于治国治军的一系列原则和经典,而司马懿呢?什么也没有。

论战略思想,诸葛亮未出茅庐已知天下事,初遇刘备便作隆中对。在局势没有明朗之前,以当局者清的姿态,为刘备从一无所有到封土建国制定了一整套的战略规划,神奇的是这套战略规划,几乎就要成为现实,诸葛亮的这种战略思想,即使放在中国五千年历史上,也不多见。反观司马懿,除了权术了得,并没有看到任何具有战略思想的建议,姑且不论后来的八王之乱和五胡乱华,就说司马懿平辽东,将汉人势力斩尽杀绝,并完全放弃整个辽东,以至于辽东公孙氏被灭亡后,胡人势力乘机填补辽东的势力真空,在中原北境与胡人没有缓冲区,直接面对胡人的威胁。



论治国水平,诸葛亮治国水平一流,以法治国,其治理的蜀汉路不拾遗,遵纪守法。陈寿评价诸葛亮的治国才能是:可谓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矣!意思是:诸葛亮是懂得治世之道的杰出人才,与管仲、萧何相媲美的优秀人才,这个评价够了吧!而司马懿呢?以腹黑、忍耐夺权,以权术治国,治下淮南三叛,此起彼伏,儿子还杀了皇帝,大逆不道,这种水平叫窃国大盗。

论军事能力,诸葛亮与司马懿在第四次北伐时的卤城之战有一次正面对决,司马懿不仅大败,还赔上了硕果仅存的五子良将的最后一个车骑将军张郃,魏军被斩首三千,玄铠五千,角弩三千一百张。



论人品道德,简直一个天上,一个地下。

诸葛亮是这样对待自已的政敌李严的---将李严贬为庶人,诸葛亮死,李严为之郁郁而终;而司马懿是这样对待自已的政敌曹爽的---先是诱骗曹爽投降,许与富贵,然后食言,族灭曹爽三族。诸葛亮是这样对待蜀汉皇帝的---鞠躬尽萃、死而后已,终身是汉臣;司马懿是这样对待魏国皇帝---司马昭杀了魏帝曹髦,这叫弑君。诸葛亮是这样对待自已的家人---家族三代均为国损躯,战死疆场;司马懿是这样对待自已的家人---将权力世袭,为后代纂位夺权创造条件。



如果你说这些还不是诸葛亮千古流芳的原因,好吧,那么诸葛亮终身入选武庙十哲呢?

自唐朝开始,诸葛亮就进入唐朝官方选定的武庙十哲,如果你说诸葛亮入选是因为忠心的原因,好吧,那我们来看一下武庙十哲有哪些人:

唐朝:主祭姜子牙,副祀张良,

左列:白起、韩信、诸葛亮、李靖、李绩;

右列:张良、田穰苴、孙武、吴起、乐毅。



宋朝:主祀姜子牙,配享张良,

东侧西向:管仲、孙武、乐毅、诸葛亮、李绩。

西侧东向:田穰苴、范蠡、韩信、李靖、郭子仪。

这里面的人,有哪一个不是名将名相?有哪一个不是流芳千古的人物?而武庙十哲中的人,三国时期仅有诸葛亮一人而已,司马懿根本算不上,这能比吗?



再来看一下,诸葛亮还有哪些东西是流传至今的?

1、木牛流马

2、孔明灯

3、诸葛连弩

4、音乐理论专著---《琴经》



而且诸葛亮还有几处名胜古迹留下来,有:

1、成都武候祠

2、襄阳古隆中躬耕地

3、陕西省勉县(沔县)诸葛亮墓地

而司马懿呢?除了司马懿后世不肖子孙留下了八王之乱和五胡乱华外,什么也没有了,而正是因为八王之乱和五胡乱华,差一点就导致汉族亡了种,灭了国,司马懿得负次要责任。

9

这俩人的才能相当,但诸葛亮和司马懿的出发点和目标有所不同,诸葛亮忠君爱国,鞠躬尽瘁,这种思想得到后人的热爱和推崇,司马懿尽是小心眼,只为了保存自己,争权夺利,这是每一个朝代所忌讳的,所以诸葛亮大公无私忠君爱国的形象就深入人心,得到我们后一代人民的崇拜。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