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图是1853年纽约一家工厂女工的每日时刻表。上面大大方方的写着“由此安排,可以确保全年的日平均工作时长达到11小时”。这张表上不要说双休日,连单休日都不存在。所谓的“休息”,就是每周六工人们可以提早一到两个小时下班。
当年的美国工人,每天要劳动14至16个小时,个别时候甚至长达18个小时。而且,工作环境非常差,各种有毒有害的气体、粉尘,还有噪音污染等等,对他们的生理和心理造成了巨大伤害。其实,这并非是美国独有的,在工业革命时代的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各国工人的处境都很差。
有个电影,反应的是19世纪40年代,英国纺织工人生活与奋斗的故事,叫做《纺纱厂往事》(The Mill),有兴趣的话,大家可以看看。当年的西方劳动人民,境遇那叫一个惨,不比咱们的封建压迫强多少。
美国东部的马萨诸塞州的一个鞋厂监工曾经说过——“随便一个身强力壮体格健全的18岁小伙子,在这里的任何一架机器旁边工作,就能使他在22岁时,头发变成灰白。”
当然,前提是他成功的躲过了工伤、疾病,能活到22岁,还没失业。
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到了19世纪末,马克思主义思潮逐渐传播到了美洲大陆,正赶上,此时全美初等教育已经普及,工人在掌握了一定的文化知识后,权力意识开始觉醒,各州的工会组织日渐壮大,成了对峙资方的一股强劲势力。
于是,在一些工人领袖的宣传、组织下,1877年,美国历史上第一次全国性质的罢工开始了。
工人们走向街头游行示威,向政府提出改善劳动与生活条件,要求缩短工时,实行八小时工作制等诉求。
(此时工人们的口号是——“八小时工作、八小时休闲、八小时睡眠”。这在咱们看来,属于再正常不过的生活,但身处那个时代,几乎被当成了“做梦”)
最后,在工人运动的强大压力下,美国国会被迫通过了“建议”八小时工作制的法案。
只是,因为属于“建议”性质,在具体的执行中,这项法案很容易又成了一纸空文。工人们各种累死累活当牛做马的日子,仍在继续。
为了改变现状,全美乃至加拿大的工会组织们,在1886年5月1日,以芝加哥为中心,发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总罢工。
(延续至今的“美国劳工联合会”就诞生于这场罢工之中。当今和曹德旺同志斗智斗勇的,就是它)
当天,全美2万多个企业的35万工人突然停工上街,举行了声势浩大的示威游行,要求强制落实八小时工作制,保障工人权力,改善工作环境等等。
不过,此时的美国政府和资本家们对工人运动,在实践中已经总结出了一整套应对经验。先是上软的,“摆事实讲道理”,用威胁和利诱的形式搞谈判,来让工人们服软。
毕竟,当年的大部分工人,都是工资周结或者日结,薪水微薄,也存不下什么积蓄,更谈不医保社保,失业保险了。
对于这些集体罢工的劳动者而言,他们一旦停工,就意味着生活没了着落,房租、食物等等,都将无法维系。时间一长,搁谁谁也扛不过去。
而对于资本家而言,停产停工更是巨大打击,弄不好,都有倒闭破产的可能。
所以,这场罢工中,无论是劳方还是资方,都想赶紧达成自己的意愿,迅速复工。
显然,在大家都着急出结果的情形下,各种暴力甚至极端手段就不可避免了。
到了5月3日,和平示威游行出现了流血事件,芝加哥警察开始向罢工的人群开火,打死打伤四人。
次日,在罢工集会上,警察又开始暴力驱散人群。这时,一颗炸弹突然投向警察队伍,造成了警察的一死七伤。乱局中,警察随即向人群开火,又导致了集会工人的死伤。
紧接着,为了查明投掷炸弹的元凶,军警们开始大范围查抄怀疑对象的居所和办公室,数百人直接被逮捕。八名芝加哥工人领袖被指控涉嫌广场炸弹事件和企图谋反,在证据不足的情况下开庭审判,被强行安上了重罪,分别被判处了绞刑和刑期不等的监禁。
据统计,整场罢工,共造成了200多人的死伤。
最终,这次芝加哥大罢工被暴力镇压了下去,但影响却十分深远。
三年后,1889年7月,第二国际在巴黎举行代表大会,为了纪念美国工人的这次“五一”大罢工,决定将每年的5月1日定为国际劳动节。自此,世界各国的工人团体会在这一天举行盛大庆祝活动,许多国家还放假一日。
与此同时,有关八小时工作制法案的斗争也在继续。
直到1914年,福特汽车公司才正式在其下属工厂中真正落实了8小时工作制。两年后,8小时工作制正式在美国以联邦立法的形式确定下来。
在不懈的工人运动下,二十世纪的头一个二十年内,欧美主要的工业国家普遍都完成了8小时工作制的立法。
只是,从1890年开始,美国工人仅仅过了四年的“五一劳动节”,日期就被美官方强行改到了九月。
美政府给出的理由是——均衡节日。考虑到5月30号为全美的阵亡将士纪念日,如果劳动节也放在五月,那么,当月就会出现两个官方节日,显得过于集中了。
其实,另外的缘由,大家都懂的,还是多因为1886年,芝加哥大罢工那悲壮血腥的过往,让美政府不愿提及。当时的克利夫兰总统把这场罢工定性成了“社会主义分子发动的暴乱”,而美国当局的残酷镇压和肆意指控,也实属非常不光彩的举措。
此情此景下,一旦把“五一”定为劳动节,让美国人民世代庆祝,那么劳动节不就成了一个美国政府主动“打脸”的操作了吗?
因而,出于尽量淡化“芝加哥大罢工”的考虑,换个日子过劳动节,显然是最佳方案。假不少放就行呗。
至今,我们可以看到,对于当年悲壮的“芝加哥大罢工”和其开创的“五一国际劳动节”,普通美国人知之甚少。
而且,当初那个执着的争取“八小时工作制”,为劳动人民说话、出头的美国工会,也有点“变味儿”了。
作为至关重要的劳资双方协商机制,美国工会逐渐从资方的无条件打压对象演变成了拉拢,甚至是极力讨好的大爷,被民主、共和两党争相巴结。当今的美国,再强势的资方也得硬着头皮跟工会周旋,绝不敢轻易招惹。
当然,也有资方成功的个案,具体的,大家可以看看《美国工厂》里,曹德旺同志是如何向美国工会说“不”的。讲真,这种资方完胜工会的事例,在现代美国,实属非常罕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