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第一是人口基数。

很多人认为日本是小日本,其实日本领土面积比法国、英国都要大,并不小了。

就人口来说,日本早在古代战国时期就有1000多万人口,在世界上来说也不少。

二战期间的1941年,日本人口普查结果是1亿372万7610人。而不是我们所知道的7800万,这主要是包括了朝鲜、台湾等殖民地人口。

而同一时期,英国人口4700万,法国人口4100万,德国7200万,都不如日本。

只有领土面积辽阔的苏联和美国人口比日本要多,苏联人口1.6亿,美国人口1.3亿。

而苏联在二战中,仅仅战死的年轻男人就有1000万,负伤高达2000万,总数达到3000万,占到苏联人口的五分之一。

由此可见,苏联征集了多少人民加入部队。

按照苏联这种标准,日本凑齐一二千万人参军也是没有问题的。

第二是兵役制度。

不是说所有的男性老百姓,发一支枪就能打仗的,还要经过训练。

日本自明治维新开始,就执行义务兵制度,所有成年男性都有义务服兵役。

当然,和平年代不需要每个人都当兵,但日本仍然大量招收士兵,目的是进行兵员储备。

1927年日本制定了《兵役法》。规定所有19岁男性必须通过征兵检查,等待军队挑选。

体检分为5类,其中最后两类为有病或者体力严重不合格,不需要服役。

剩余三类,除了第一类必须进入现役部队,以外,另外两种必须服补充役和国民兵役。

服现役的日军士兵必须经过2年的严格训练,服役满了军队又不需要打仗,他们才会退伍转为预备役。预备役也是需要进行训练的,等于是准军人。

预备役期满后转入后备役。后备役每年只需要训练几次,相对轻松。

但只要一开张,预备役和后备役都可以迅速成为作战士兵,编入一线部队。

在1937年之前的10年,日本每年的现役士兵就有10多万规模,10多年就训练了200万人。这200万人随时可以作战。

另外,日本每年还有数量相同的服补充兵役的士兵。这些士兵需要在兵营内接受4个月的短期训练即可,训练结束后即返回家中。

虽然他们训练较差,但毕竟是有过初期训练的。

一旦爆发大战,这些200多万人会被紧急招入部队,进行几个月的强化训练后就可以作战。

所以,在1937年抗战爆发时,日本单单预备役和补充兵役可以随时作战的士兵,就有400万以上。

而日军本来就长期保持较大规模,可以轻松编组四五百万大军。

这种部队,对于侵华来说就足够了,毕竟战争爆发式,国军也就100多万人。在国军兵力最鼎盛时期,也不超过400万,其中一线作战部队也就200万人。

第三,强大的现役部队训练能力。

一般认为,最适合服兵役的年龄是18到22岁。这个年龄段的青年体力最好,耐力最强,更重要的是通常没有接触社会,思想简单,容易服从命令。加上没有妻儿老小,作战敢于拼命。

日本在1937年开战的时候,就立即征召符合年龄的青年入伍,将体力符合要求的编组为现役军队。

在1937年第一年,日本就训练了30多万人,随后每年都增加。

日本当时人口基数巨大,基本每年都有60万以上的男青年达到18岁,满足了服役的需要。

而整个八年抗战,日军损失不过100多万人。也就是说,日军每年训练的部队,用于补充侵华战争的伤亡绰绰有余。

而太平洋战争,是从1941年底才开始的,当时日军已经训练了大量现役部队,准备和英美开战了。


就兵役上来说,军国主义的日本做的非常不错,比很多列强做的都要好。

最佳贡献者
2

抗日战争爆发时,中国有四亿五千万人口,日本约有一亿零五百万人口(含殖民地),如果简单的推算,中国的“可动员人口”是日本的四倍有余,其实这是不切实际的想法,因为日本是亚洲第一个实行现代兵役制度的国家,采取的是“征兵制”。而国民政府虽然也颁布了《兵役法》,但由于内乱和执行不力,实质上仍然沿袭唐朝以来的“募兵制”,这就从根本上造成了差距。



(海军陆战队少年兵)

所谓“征兵制”就是军人征召制度,日本以法律规定全国从17岁到40岁的适龄男子,除不符合体检标准或特殊情况外,一律要服兵役,如此使接受过军事训练的男丁数量庞大。1937年7月,在长时间兵役制度的培训下,日本已拥有现役兵员38万人(17个师团),预备役兵员73万8千人,后备役兵员87万9千人,第一补充兵157万9千人,第二补充兵90万零5千人,合计448万1千人。

而如果在战争时期将征兵年龄上下浮动一些,则可动员人口即可迅速膨胀,日本前后动员数量超过1000万人,因此尽管日军在战争中阵亡200多万,按因伤致残1:1计算,到战争末期日本陆海总数仍然有700多万人,是基本合理的。因为在1945年初日军大本营筹划“本土决战”时,再次放宽了征兵年限,一口气新建了69个师团,已经达到了男子“全民皆兵”的状态。



(这身高也是醉了)

而我国几千年来沿袭的“募兵制”,是指军队进行招募和民众的“应募”,完全是一种自愿性而非强制性行为,并且募来的兵员质量也无法掌控,同时“好男不当兵”的封建思想也使军人成为一个并不高尚的职业,与日本的军人地位存在天壤之别。国军革命军除现役的170余万人外,没有预备役部队,后备兵员仅是1936年才完成训练的区区50万壮丁。

如此巨大的反差造成的恶果就是,一旦战争进入长期化时,日军有充足的预备役和后备役兵员来补充战损,基本能迅速恢复野战部队因伤亡而下降的战斗力。而中国军队只能以毫无军事训练的壮丁、匆匆培训一二个月的新兵补充缺额,各野战军或师战斗力直线下降,因为有作战经验的老兵甚至放过枪的士兵越打越少。



更要命的是,由于民国军队的迅速溃败,东北、华北、华东、华中等人口密集区很快沦入敌手,丧失了大片可征兵基地,也从根本上影响了可动员人口的基数。抗战期间四川兵、河南兵、贵州兵、湖南兵、陕西兵数量较多,那是没有办法的事情,因为其它人口大省都在日军控制之下,总不能去敌占区招兵吧?

从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到1945年日本投降,共有1335万壮丁被国民政府送往前线,加上战争爆发前的不足200万军队,堂堂人口大国其实动员起来的总兵力只略多于日本。如果再考虑单兵素质和武器装备的巨大差距,双方的战斗力总和是显而易见的,到日本投降时,关内外日军总数约204万人(山海关以南109万人),其它都在本土和太平洋战场。



(日本陆航少年飞行员)

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前日军总兵力约241万人,还基本能够保持18到25岁的现役动员年限;到1943年总兵力达到381万人,动员年限已经扩展到17到45岁,已经是穷兵黩武了;到1945年又突击扩军240万人,加上1944年征召的90万人,总兵力高达715万人,征召年限已经扩大到15到60岁,如果加上伤残数字,动员人口肯定超过了1000万,这个国家已经整个的疯狂了。

1945年6月,日本人干脆颁发了最新的兵役法,规定17到40岁的女子也有服兵役的义务,这在之前是不可想象的,也充分说明了其实日本的战争动员能力也到了极限,士兵素质急剧下降。而现代战争毕竟不是数人头,精壮男子和战争资源的枯竭,使日本战败已经不可避免。

(美国大兵来帮忙)

3

至少在七七事变之前,日本能随时征发上前线的兵员就有百万人之多,这是当时一盘散沙的旧中国无法想象的。

明治维新之后,日本从经济、文化、生活等方方面面学习西方,而最重要的,还是学习军事。

参考普鲁士等西方军队的建制和军制,日本在建军方面下了很大的力气,还聘请了大量西方军事教练来培训这些新军。

在甲午战争爆发前,日军建立了7个师团,分别为近卫师团和第一到第六师团,这七个师团是日本二战结束前最牛的7个老牌师团,属于军队的上等人。

此时日军的师团编制为2个旅团(相当于旅)+四个联队(相当于团)编制,再加上师团直属的炮兵、辎重和骑兵联队,平时保持1万多人的编制,战时可扩编至2万。

经过二三十年的积累和发展,日本的征兵制就这么慢慢建立并完善起来。

1900年前后十多年的时间里,日本先后和大清国和沙俄进行了两次决定国运的战争,在这期间,日军先后增设了10多个师团。

一战后,东亚局势平稳,大正天皇时期进行了裁军,日军的常设师团定额为17个,一直到七七事变之前,日军的“常备师团”基本都保持到17个。

但是,虽然日本平时常设师团只有17个,总计不过约25万人的兵员,但是日本无时无刻不在策划着“征服中国、征服世界”的美梦,因此,日军的军人服役期只有2年,复员后的士兵被称为“在乡军人”,编为预备役。

这些预备役的老兵需要每年在各自原师团的建制地集训一个月,当地会储存有足够的武器装备以供训练和突发情况需要。

七七事变之前,日本在役的军人有25万,但是复员在家、保持训练状态和拥有完备战斗力的预备役老兵高达近百万。

当然,如果能把征召年龄放宽到40多岁,那日军能征召的老兵就更多了。

而且,这里并不包括那些日本民间的“国民兵”,也就是民间的民兵组织,虽然民兵战斗力不咋的,但是只要经过一定军事训练,摆到战场上,做做治安军,帮日军看护后方还是有点用的。

七七事变之后,日军开始大规模扩编师团投入到中国战场,而随着太平洋战争爆发,日本又不得不投入更多的兵力,一直到战争结束,日军的师团数量扩增到了200个左右,几百万人。

而随着日本的老兵越打越少,日本不得不放宽征兵的年龄、身体条件,最后甚至十五六岁的身高不过1米5左右的小孩子都要被拉出去当兵。

战争后期,日本那几百万军队已是败絮其内,充斥了太多的老弱残兵,除了当治安军吓唬一下百姓,大多数士兵已经无力对抗盟军和中国军队的猛烈攻击。

由于二战期间,日本到处惹事,从而使它的周围到处都是战场,它不得不在每个方向都投入重兵,这让它的兵员非常紧张。

二战期间,日本有四大战略集团方向,第一个是日本本土、朝鲜半岛、台湾等,二战末期达到了224万,第二是东北的关东军,拥有70万人,第三是中国派遣军,战争结束前还有105万,第四是广袤的太平洋战场上的南方军,战争结束前有300多万。

当然,这些军队,虽然战争结束前加起来有700多万,其实都是一棒子陷于绝望和饥饿的困兽而已,虽然还很狂,但是已经没有力气了。

4

日军的兵员并不仅限于本土的一亿人口,其中还包括为数不少的韩国人,以及本身是中国人的伪军

现在,我们已经把八年抗战,重新定义为十四年抗战。这个意思就是说,从1931年日本占据东三省开始,抗战就已经算是开始了。那么大家有没有想过一个问题,日本攻击中国东三角的跳板是哪里?

说到这里,答案就不言而喻了,这跳板就是朝鲜半岛。日本早在1910年,便吞并了朝鲜半岛,并且在这里殖民统治多年。在进军东北之前,日本人的成果颇丰,很多韩国人都被成功同化了。他们不仅是“精日”,行为上也把自己当成了日本人。

在日本入侵中国的时候,很多韩国人也加入了日军。譬如韩国前总统朴槿惠的父亲,就曾经在日军里担任军官,这是他们家族一辈子都洗不掉的污点。

韩国人在中国的残暴程度,比起日本人有过之而无不及。中国的老百姓,往往把韩国人叫成二鬼子。据家里的老人说,二鬼子比大鬼子还要残暴。而在中国东北地区,很多韩国人拿着棍子,帮助日本人维持秩序,所以咱们东北的老百姓,给他们起了个传神的尊号,叫做“高丽棒子”。时至如今,我们还把他们叫做棒子,原因多半也在于此。

到了二战爆发的时候,除了日本本土之外,他们还裹挟了朝鲜半岛,以及东北三省的人力物力,以这庞大的资源,与中国展开了全面决战。此时日本的控制区域,绝不仅限于那狭窄的一方岛屿而已,他们的力量已经非常可观了。所以日军的兵员如此充足,也就不足为奇了。

话又说回来,虽然同属于东亚文化圈,但土著居民与侵略者的矛盾,是始终无法调和的。当伪军大片投诚,韩军士兵反戈一击时,日军也会瞬间陷入颓势,这便是那庞大兵源留下的隐患了。

5

分享专业知识,奉献原创精品,我是兵说,欢迎关注!

1945年8月,在盟国的军事打击下,日本终于宣布投降。当时日本陆军已经接近600万,再加上海军、空军,足有700多万人之多,这个数字还未包括日军在二战中伤亡人员。组成如此庞大的军队,对于日本这样小国来说,还真不容易,那么它是如何做到的呢?

其实日本虽然土地少,但是人口比较多,当时光日本本土就有7800多万人,再加上其朝鲜等殖民地的人口,总数远远超过了一亿,在一亿人口的国家“挤”出几百万军队,还是可以做到的。当然,成为一名士兵要经过严格的训练,不是说给普通老百姓发一支枪,就是一名士兵,而是要经过军事训练。

日本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推行兵役制度,才使其在战争中士兵数量爆发式增长。在封建社会的日本,打仗基本都是武士的事情,跟普通老百姓没有任何关系,不过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日本签订了不少不平等条约之后,日本终于开始了明治维新,他们当时开始组建近代化军队,又相继向法国、德国学习,终于打造了自己的兵役制度。

日本的预备兵役制度共分为:预备役、后备役、第一补充兵、第二补充兵。军人退伍之后,全部编入预备役,过三年再编入后备役,第一和第二补充兵则是由参加过军训、适合当兵的青年组成。到了二战中后期,日军的兵力捉襟见肘,就连第二补充兵都所剩无几,这时日军直接吧14随到60岁的健康男子,都拉来当兵,所以日军到了二战后期兵源素质大大降低。

总之,现代兵役制度对一个国家来说至关重要,反观当时的中国,抗战之前就没有认真实行过兵役制度,以至于在战争中都是靠地方保安团或抓壮丁都方式补充军队,当时有日军这样形容中国军队:与其说他们是士兵,还不如说他们是拿着武器的农民。

6

二战日军为什么会有那么大的兵源?因为当时的日本帝国本来就人多啊

说起日本这个国家,有时候小编还是蛮佩服他们的对于能屈能伸的理解力,当年日本刚刚进入国家时期,听说中国发达,不远万里就跑来中国的汉朝、唐朝称臣学习,而后西方科技文明兴起,眼看大势所趋的又投向了西方的怀抱,到二战发生的时候,日本以及成为真正的资本主义强国,海军实力世界第二,科技发达粮食产量高,这也是日本人敢于发动战争的底气

至于日本岛的兵力为何如此之多,其实很好理解

在抗战开端前,日本本土其实人口就有7800万,这在其时也是一点不少了。其时美国也才1.3亿人,我国4亿人。而且日本在1937年就差不多控制了东三省、朝鲜和台湾,这样就是变相的增强了日本的军力。而且日本为了发动战争蓄谋已久,抽调兵力并不难

以上就是小编的看法,如有出入还请斧正

7

  1. 1937年,日本总人口7063万

  2. 1940年,日本总人口7193万

  3. 1945年,日本总人口7199万

三组数据大概可以说明日本二战时期人口的变化。

我们可以看出在整个二战时期日本人口稳定在7000万左右。

如果按照联合国可劳动人口占总人口60%的算法,那么,二战时期日本的可劳动人口大约达到了4200万左右。如果按照男女比例1:1计算,日本有2100万的战争人口潜力,所以日本国内的兵源完全可以支撑日本打完整个二战。

当时日本国内实行普遍的兵役制度。

二战时期日本军事教育已经普及到了中学,军事体操成为了日本学生必学课程之一。学生们还必须通过军事考试,如果军事考试不及格,可能会无法毕业。

二战末期的时候,当时的日本做到了全民皆军,成年男子参军毫无疑问,就连十几岁的娃娃或者是女性都会被编入军队。

臭名昭著的“神风特工队”,敢死队成员基本上都是未满20岁得娃娃兵。其次,日本军队的来源并不仅仅是依靠日本本土的补充,日本也有许多仆从国,比如朝鲜,马来西亚,菲律宾等等,这些都是它征兵的来源。

或者在被占国直接补充兵源,比如在中国就有很多伪军。

8

这个说法有点印象化了吧,如果实际对比的话,日本的兵源反而在二战中国当中的主要参战国差距不小,动员水平还是很低的,日本直到二战灭亡之前,才疯狂的进行扩军,这才把自己的军队总规模扩充到700万以上,即便是这样与其他国家相比还是很差了很多。

日本动员的规模处于低水平,日本的国力水平与主要对手相比差质太远了,在相当长的时间,日本的士兵与工人的比 例,达到1:10左右,远高于德国的水平,这个差距水平还是很大的。

在当时来说,日本的总人口达到了7000万以上,再加上殖民地人口,台湾、朝鲜,人力资源还是相当丰富的,但是它能够动员的兵力总规模还是相对较小的,象苏联在二战中,人口比日本二倍多,但是其动员总规模达到2700万以上,开战后,总兵力接达1000万水平。德国在战时保持在800万以上,都比日本高。

可以这么说,日本可能是最为贫困的一个军国主义国家了。

9

日军之所以有那么大的兵力来源,并非所有的士兵都是日本人。在日军中不乏有朝鲜人,甚至有台湾人,

这点也不奇怪,毕竟这些地方都是日军占领地而且占领的时间也不短。日军想要在占领的地方招兵自然也不是什么难事,毕竟当时的朝鲜也不是什么强国,人民生活水平可以说是非常的差劲。最初对朝鲜的征兵是志愿招兵,并且给予朝鲜加入日军的很多特权,并且宣称这是赋予“皇民”的特权。1938年2月,日本颁布了针对朝鲜征兵的《朝鲜人陆军志愿兵令》。

日军又给予了不错的参军福利,可以说是直接让参军的朝鲜人的生活水平提高了不止一个档次,有了这样的好处身处在水深火热的朝鲜人民自然踊跃报名参加日军,因为这是走出困难生活的道路,甚至是改变命运的幸运石。这样一来,无论是普通的平民百姓,还是曾经雍容华贵的达官显赫都积极的报名参军,

直到二战后期日军的兵力越来越不够用了,不得不强行在占领地征兵,所以日本在1942年把外朝鲜征兵的志愿形式改成了强征。自此加入日军的朝鲜人越来越多。根据日本厚生省后来的统计,加入日军的朝鲜兵达到了24万人,该征用了86万的朝鲜劳工。

在台湾正式招兵要比在朝鲜招兵要晚的多,知道1945年日军才在台湾全面征兵,先后征兵达二十万人,

日军在二战后期由于战争的消耗,作战兵力急需补充,日军竟然让未成年的少年参军作战,可见日军是多么的穷兵默武。




10

兵源多在一方面可以理解为人口多,再另一方面也可以理解为征兵范围广。

一,日本人口

二战时期日本总人口有7800万人,比当时欧洲任何一个国家人口都要多,仅次于中国(4.4亿)、苏联(1.6亿)和美国(1.3亿)。在人口基数上,日本的实力还是相当强大的,也才能为日本发动侵略战争提供大量兵源。

在整个二战时期,日本全国共动员军队970万,占人口比例的12.8%左右,除此之外,日本在当时的殖民地朝鲜和中国台湾等地因为施行的奴化政策也征收了不少士兵。

在日本投降前夕,日本在共征兆了61万朝鲜籍士兵和由24万台湾人组成的所谓的“台湾青年志愿军”。这些军队不仅有的战斗力丝毫不逊于日本军队,甚至在残暴方面日本人还过犹不及。

二,征兵范围

战争开始之初,为了维持军队战斗力,日本的征兵条件和范围还是有着十分严格的标准的。但是随着后来日本陷入中国战场的泥潭中和太平洋战争的爆发,日本前线军队日益捉襟见肘。为了解决兵力不足,日本军部开始了两个扩军策略。

一是召集退伍军人恢复现役,

二是降低征兵标准。

只要是没有精神方面的疾病,日本的征兵标准身高方面甚至都放宽到了1.55米。

除此之外,二战末期,由于穷兵黩武,本国内男性征兵年龄已经调整为16岁~45岁,不仅如此,重视教育的日本将十几万大学生也征做士兵派往各个战场作战。1945年,日本现役军人总数已经有战争开始之初的31万猛增至715万。

虽然日军人数上一再增加,但终究是日薄西山,军队战斗力十分差劲,只是给狂热的日本侵略战争徒增炮灰罢了。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