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农民依靠鸡屁股里开银行的说法,不只是实际,而且也是蛮形象的。那时候,农村里的农民家家户户一年到头都没有多少收入,也难见现金。就是养头猪、养只羊的,起码也要到年底秋后才能卖掉换成现钱。倒是养鸡来的最实在,可以随生蛋随卖钱,就像现在的银行客户差不多,隔三差五就有相应的流水和现金进账。

上世纪五十年代末和六十年代初期,正是国家的困难时期,尤其像我们当地更是在5年多的时间里经历了2次洪水的袭击,导致粮食作物连年歉收,农民的吃饭都成了问题,哪里还能有什么现金收入?记得当初60年代我们这里流行这样一段形容农村农民吃糠咽菜、艰苦生活的顺口溜:低指标,瓜菜代,得了浮肿胖起来。

那时候的农民并不像现在一样可以找地方打工挣钱,过去实行的是计划经济,所有的一切都是由计划说了算。当时的工人工作一个月可能会收入三四十元钱,而农民为生产队出工一天,则是按年龄和男女性别的不同,分别会被记工为6分、8分或10分,每10分在结算时被看成一个工。每个劳动力具体一年能收入多少,要等到年底生产队决算时才能知晓。情况好的时候,可能一个工会有三五毛钱。如果赶上年景不济,粮食歉收,很可能一个工也就值毛八分或者是一两毛钱。

现在看来极为普通的鸡蛋在当时也是稀罕物,城市工人凭票购买虽然只需要三几毛钱,但如果是没票的话一般就要按个数钱,一个鸡蛋要七八分钱。七八分钱在当时极度困难的情况下,有时候也就相当于一个壮劳力半天的工钱。在当时农村农民的眼里,一只鸡每生一只蛋相当于一个壮劳力劳动半天的工钱,这也是一笔相当不错的收入了。一个农家养上十只八只鸡,出售鸡蛋可以抵上几个劳动力的收入,自然也就成了农民自己眼中的银行了。

回顾历史,过去的一切都成了记忆。鉴古知今,才会对今天的美好生活感触更深!

最佳贡献者
2

母鸡下蛋,母鸡就是银行,蛋就是钱

3

那会太穷了,穷到完全指望鸡蛋换钱买盐。鸡蛋自己是舍不得吃的,舍得吃鸡蛋的人是有工资的人,农家孩子天天看着鸡蛋,一年也吃不到一个。

4

六七十年代很多农村老百姓就靠养鸡生蛋换钱过日子。

5

六七十年代条件特别差,那时农村人家看的鸡量很少,不舍得吃,留着下蛋,那时人们都没有收入来源,因此鸡下蛋卖钱几乎成唯一来源尽管不多,但可即时贴补生活小开支

6

鸡下蛋。蛋餔鸡,再下蛋生生不息。这个鸡就是银行。

7

猫狗吃进去的是鱼肉屁股里拉出来的是猫狗屎,鸡吃进去的是五谷杂粮屁股里生出来的鸡蛋,鸡蛋能换钱,日复一日蛋越下越多钱也越聚越多,尤如开了个银行!

8

六七十年代的鸡屁股银行,是指鸡下蛋4个鸡蛋买一斤多麦子,可买5斤蔬菜,2元钱可到医院看病抓药,可小学一个学生一学期学杂费,小孩过年发压岁钱2角还是中等家庭,孩子高兴的手足舞蹈。谁家有50只鸡就是农村特富户,娶媳妇不用你托人自动找到你。每天存50枚蛋钱25元,那你生养两个孩子用不完。鸡死了鸡内金属药用换5分钱,能买一斤蔬菜随便。那时的万元户就是现在的百万户还超,三百五百元能在城里买房。那时70年代奋斗目标三转一响,即自行车,缝纫机,手表,一响是收音机。姑娘嫁人到70年代只是要手表,上海钻石,蝴蝶表,成了那时流行的彩礼也就是70多块钱。接近改革开放时才兴三转二响加录音机,但房子没哪个提。后来鸡屁股银行不行了,要专业户才娶老婆够礼钱,再后来都是老板级的房车票子才行。现在鸡屁股不如人不要脸不要屁股,鸡屁股养不活人了。

9

是鸡蛋可以换钱的!那时候物资匮乏,鸡蛋就是很好的营养品。

10

母鸡下蛋卖钱孵小鸡也可卖钱,也可为家人补营身体节省钱财。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