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二战还没有爆发的时候,法国当时的陆军号称世界第一陆军。在各大军事强国中陆军不管从人数还是装备上都排名世界第一位。法国人敢号称世界第一是有原因的。二战没有开始之前,法国拥有280万军队,预备役300万。法国陆军拥有150以上口径的火炮10000门,陆军拥有120多个师,将近250万人。法国陆军装备有坦克3000多辆,坦克不管从数量还是质量上都要比德国的先进。法国的索玛重型坦克和B1重型坦克是当时世界上最好的坦克。还有不计其数的装甲车辆和卡车。法国空军当时装备有2000多架各种型号的飞机,其中战斗机将近1000架,轰炸机300多架,法国空军的装备在当时的欧洲算是比较精良的。法国还有一只实力不错的海军。但是为什么法国会在战争爆发以后短短的40多天里被德国击败。

分析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法国准备不充分。德国在和波兰的战争中胜利以后,法国高层人物德国不会对法国动武,麻痹大意,等德国人打过来的时候,已经晚了。还有就是法国菌多高层的战术思想有问题,偏重于防守,对马奇诺防线看的太重,认为只要守住防线德国人就没有办法入侵法国。等德国人绕过马奇诺防线以后,德国人的装甲部队的闪电战战术,让法国人难以适应,在等坦克的进攻下法国军队溃不成军。当时的法国军队的高层军官法军战术思想老化,故步自封,把先进的坦克分散配备给了步兵当做火炮和掩体使用,限制了装甲部队的使用方式。最后一战时法国军队死伤惨重,军队普遍都有厌战情绪,士兵都不想打战,怎么能不输。所以结果就是德国用了43天就占领了当时欧洲的第一军事强国法国。

最佳贡献者
2

其实没别的原因,就是法国人不想打。或者也可以这么说,战争还没开打,法国人就已经未战先怯了。

↓法国国旗的另类含义



1939年9月1日,德国入侵波兰。作为波兰的盟国,法国自然是要出手帮忙的。

当时,德军在西线只有43个师,其中的32个师还是预备役部队。(整个西线德军没有一辆坦克)

而当时的法军有98个师(其中有28个师是后备师和要塞师)和2,500辆坦克。战力是德军的三倍左右。如此大的实力差距,用当时德国国防军最高统帅部首长威廉·凯特尔的话说,只要法国下达东进命令,法军很容易就能够突入德军防卫薄弱的西部防线。

但是,法军并没有发动实质性的进攻。法军士兵在德军入侵波兰后,只是向法德边境前进了5千米(3英里),就停止了进攻。

那么,法国当时为什么不进攻德国呢?原因非常复杂,这里不赘述。简单的说,就是法国没有最好与德国全面开战的准备——无论是物质方面还是精神方面,法国都没有最好战争准备

因此,在波兰投降,苏德瓜分波兰,德军主力西调之后,法国做出了如下决定:在整个1940年,不采取主动行动。法国政府在这一年内,执行并落实一个巨大的现代化和扩军方案,其中包括大约24个装甲师。在扩军完成后,法国于1941年夏天,联合荷兰、比利时对德国实施一个决定性的攻势。(如果荷比卢三国不愿意出兵,就强迫它们出兵)

也就是说,按照法国的计划,法军与德国的决战时间是1941年6月,早于这个时间,法国没有跟德国死磕的勇气。至于在这个准备期,如何应对德国的进攻,法国则把希望完全寄托在了马奇诺防线上。

不过,大家也都知道,德军并没有让法国的计划如愿。1940年5月10日,德军在法国预定计划的前一年,就发动了西线战役。并且德军根本没进攻马奇诺防线,而是从防线北侧的荷比卢三国绕过了马奇诺防线。

前面说了,法国没有完成战争计划是不敢跟德国决战的。因此,当德军闪击荷兰和比利时两国时,法国上下全部懵了。

具体懵到什么程度了呢?战争开打后的第六天,也就是1948年5月16日,当英法联军被围困于敦刻尔克,英国首相丘吉尔质问法国总保罗·雷诺为什么不派兵增援时,保罗·雷诺尴尬的说——自己没有战略预备队。

也就是说,本土作战的法国居然拿不出战略预备队增援前线。而无法援救,自然也就说明法国没有发动反攻的能力。



说到这里,想必大家心里也清楚了。法国虽然号称有三百万陆军,但当它面对德军的闪电战时,它根本就没有快速聚拢部队,组织有效抵抗的能力

1940年五月底,面对德军有可能发动对巴黎的总攻。法军新任司令马克希姆·魏刚拼凑了49个师加上英国的2个师,编成了3个军团在索姆河和埃纳河一线构成了东西大约300英里的魏刚防线,企图以这条如同“危房”的稀烂防线,阻止德军南下。

然而,“死马”就是“死马”,一堆临时拼凑的部队终究是乌合之众。当德军以137个师的兵力对“魏刚防线”发动总攻后,这条防线仅仅抵抗了十天就崩溃了。在这十天时间,仅古德里安的装甲兵团就抓了25万俘虏。

1940年6月10日,法国政府高层意识到,法国北部怕是守不住了。他们能做的,无非就是三个选择:

一、死守巴黎;

二、退出巴黎,在南部聚拢部队继续抵抗;

三、退出巴黎,与德国展开谈判;

第一条绝对不可行,所以直接被否了。为什么不可行呢?因为按照法国人的观念,力尽投降不是丢人的事,如果因为战争而让巴黎葬于火海,这是非常不划算的事情。所以巴黎决战的提议被直接否了。(法共提议“宁愿巴黎毁灭,也不愿投降”,但法共当时不是执政党)

由于第一条不可行,而剩下的两条选择不管选哪个,都是要放弃巴黎。于是法国政府便不战而退,把巴黎拱手送给了德军。

1940年6月14日,法国政府退到波尔多。此时法国政府还有两个选择:是继续抵抗,还是立即投降。

继续抵抗的资本是当时的马奇诺防线还没有被德军攻破,防线内还有几十万精锐;立即投降的资本也一样,就是有几十万部队,如果现在投降,手上还有谈判的筹码。

如果此时,做决定的人是中国领导人或者苏联领导人,肯定是要抵抗到底的。但法国人的理念不一样,其高层经过内部协商后,在临时首都波尔多宣布:停止一切抵抗,并派代表与德签订停战协定。

随后,德国接受投降。至此,持续一个月时间的法国战役结束,法国正式投降。


那么,法国高层为什么不选择抵抗呢?其实原因在前面都说了。

第一、法国北部的防线已经崩了,法政府手里只有南部地区。而以法国的实际情况,一旦北部失守了,以南部的条件想要进行有组织的抵抗是不可能的。

第二、法国人的心态崩了。毕竟一个月之内被消灭百万大军,不管换做是谁,都会产生无法赢得这场实力悬殊的战争的感觉。中国不也有汪精卫之流么?

第三、法国人认为力尽投降不丢脸。这是西方国家对战争的共同认识。如果英国没有英吉利海峡隔着,情况估计也一样。

另外,还有一个说不出口的原因,就是法国及时投降,可以把战争转移到别国身上。比如英国和苏联。而它可以继续保存实力



法国投降后,法国没事了。可英国被炸成了稀巴烂,苏联被炸成了月球表面。而同盟国战后论功行赏,法国的好处一点不少。一个抵抗了才一个月的国家居然也能位列安理会五常。它凭什么?还不就是凭借它在战争期间保存了实力。有被英国拉拢的资本。

3

二战爆发时候的法国不管啥军都不咋地,包括陆军也不强。迅速投降这有多方面的原因,狗子就随便梳理一些~

首先法国人在二战时期对战争的态度是消极的,毕竟一战主战场就在自己地盘上打,也付出了130万人的代价,真的打怕了。而且一战的堑壕战表现出了防御战的巨大优势,所以法国人在一战之后主流的作战思路就是防御战。所以也不惜花费巨大代价修筑了马奇诺防线。

当然,修马奇诺防线倒也不是法国人一厢情愿的希望德国人来硬刚这条线,因为一战的时候德国人也没从这块山地进攻,而是借道比利时打过去的。所以说,法国人把马奇诺防线修到比利时那块停止的原因就是,逼着德国人只能再一次绕比利时。这招的目的是脱比利时、荷兰、英国人一块下水,以一种拉帮结派而非自强的心态来维持国防本身就是一种怯战消极的表现。

德国的上层由普鲁士这种非常带有军事风格的架构组成,加上一战结束后,法国对德国近乎剥削性质的不平等条约让德国人在二战充满着复仇+极端民族主义心态。而法国信奉自由主义,公民的国家责任意识很淡薄,二战前夕还在搞什么每周40小时工作制,加上2-30年代金融危机,整个民族心态和工业产能极为废材。

整个消极的心态令法国的军队建设也非常糟糕,到危机四伏的1939年,虽然法国已经动员了57个步兵师,但坦克师才1个。大多数枪支和火炮都还是一战时期遗留的,空军甚至连意大利都不如,作战思路也很陈旧,军队的训练程度也远不及德军。

我们得知道,德国人的闪电战简直就是一战那种堑壕防御战的克星,而闪电战非常依赖机械化部队和前线轰炸机,而法国人在这方面非常缺根筋。

德军入侵法国的战术当然也很优秀,先用类似一战的套路干比利时,然后英法联军跑比利时帮忙,陷入胶着。然后一波装甲部队直接从阿登森林绕后,直接切断了法国本土和法比边界联军的联系和补给,结果就是将大量英法联军直接包了饺子。

这种狂风暴雨一样的打法让本身就很消极的法国人提不起一点反抗的念头,甚至感觉被按在地上摩擦还有点小舒服

所以说,法国人的迅速投降和法国人本身的文化理念,消极的军事建设态度,陈旧的战术和武器装备都有关,法国人在开战前压根就没做好战争的准备。

4

法国快速沦陷的原因有三:一是德军战略决策正确;二是法军战略决策失误;三是德军作战理念先进,法军作战理念落后。有关这三方面原因的具体阐述,笔者曾分别写了二战系列第40篇,第58篇,第57篇,现在按照顺序贴过来。

第一个原因,德军战略决策正确

说起德军如何取得二战期间最大战果这件事,实在是让人无限感慨:这世间事,有太多的不可预测。因为从德军最初制定的计划来看,他们本不会取胜。可当一次塞翁失马的事件以及一次弄巧成拙的事件发生后,局面发生了大逆转。最终导致德军采用了全新计划,迎来了二战期间最大战果。

1、原计划差强人意

波兰战役结束后,德国元首就命令部下尽早制定出进攻法国的计划。德军统帅部倒是很快就完成了任务,鼓捣出了一份方案。但这个方案却无法让德国元首满意,因为它完全就是一战时德军“施里芬计划”的翻版,这里我们称之为山寨版“施里芬计划”。而且与原版的施里芬计划相比,这个山寨货还存在明显的缺陷:

一是因为法军本就认为德军的进攻方案不会超出施里芬计划的范围,法军主力正是集结在比利时一线,等待德军再次从低地杀来,面对法军布下的口袋,德军获胜的机会渺茫。

二是这个“山寨版”的施里芬计划最大的弱点,它仅仅以割裂英法联军为目标,而没有把歼灭法军主力作为目标,德军将再度进入消耗战的状态。如果不能速战速决,德军有可能再度陷入一战时的困难处境。

不过以常规视角审视德军与英法联军对峙的局面,尽管山寨版“施里芬计划”差强人意,却又别无他选。

2、塞翁失马

山寨版“施里芬计划”制定后,英法的情报人员千方百计地想要获取有关这一计划的内容,却毫无进展。正当他们束手无策之时,天下掉下个大馅饼。1940年1月10日,德军总参谋部一位军官携带着山寨版“施里芬计划”的全部资料,前往波恩与空军商讨计划细节。途中,因迷失方向而迫降至比利时境内,这位德军军官未能将文件全部焚毁,该计划就此落入英法之手。至此,这个山寨版“施里芬计划”再无成功实施的可能。

德军A集团军群参谋长曼施坦因其实早就对山寨版“施里芬计划”颇有微词,在注意到这一计划明显缺陷的同时,他也思考到了一个绝妙的破局之策:把主力攻势转移到阿登地区,这也是敌人最意想不到的路线。而且,他在请教了坦克战专家古德里安后,更加坚定了这一信心。以往因阿登地区山路崎岖,一向被兵家视为不适合开展大兵团作战的区域。但古德里安告诉他,德军的装甲车辆完全可以从这里通过。如今,山寨版“施里芬计划”泄密,曼施坦因认为正是将自己的构想付诸实践的最佳时机。

可曼施坦因多次将自己的计划上报统帅部,却遭到了统帅部高层的反对,他的计划被置之不理,曼施坦因多方游说无果,直到转机的到来。

3、弄巧成拙

德军统帅部高层对曼施坦因到处游说他自己的方案,藐视统帅部的做法极其不满,于是他们(时任陆军总司令的伯劳希契、时任总参谋长的哈尔德)决定把曼施坦因调离,让他离决策层远远的,去做一个步兵军的军长,这就剥夺了曼施坦因的发言机会。

却不想,统帅部高层这次失算了。

因为德国元首决定,要召见新上任的几位军长,这其中就有曼施坦因。

曼施坦因抓住了这次机会,向德国元首陈述了自己的构想。据曼施坦因回忆,德国元首对他的计划:“简直像精灵似的理解地非常快”,并且对他完全支持。

尽管德国元首在事后宣称,主攻阿登地区的做法完全是他本人的构想,而曼施坦因不过是“当我谈到西线方面的计划时,在所有的将领当中,就只有曼施坦因一个人了解我的思想。”

但那时候德国的事情就是这样,有了元首的支持,没有办不到的。德军统帅部被迫接受了主攻阿登地区的构想,并在1940年5月法兰西战役开始后成功实施,德军只用了39天就击败了号称拥有欧洲最强陆军的法国,而德军突破法军防线的计划,史学界称之为“曼施坦因计划”。

第二个原因,法军战略决策失误

谈到“二战时,法国为何败亡那么快”这个话题,目前最中规中矩的答案就是:法军的军事思想僵化,完全拘泥于一战时所取得的战场经验,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建立起来的马其诺防线,却被德军绕过,随后在德军的“闪电”袭击之下不堪一击。

这的确可以说是法军迅速败亡的原因,但并不是唯一的。抛开军事理念方面的差距,法军在战略部署方面也存在严重失误,他们犯下了一个“南辕北辙”式的错误。

怎么个南辕北辙法呢?

当时,英法联军在研判了西线局势后认为:德军不外乎从南、中、北三个方向进攻法国。

南路,是固若金汤的马奇诺防线,如果德军从这里来,将是英法最愿意看到的,他们有信心使这里成为德军的噩梦。

中路,是阿登地区。这里地形崎岖,一向被兵家视为不利于展开大规模运动作战。

北路,是比利时,这是一战时德军曾走过的老路,其路线是经比利时中部以巴黎为主要突击方向。

综合对这三个方向的分析,英法联军决策层认为德军最有可能选择的,还是一战时的老路,所以就把这个方向作为了防御重点。

而德军在最初的时候,也的确是这么计划的,进攻北路。这个计划一旦实施,德军将走进英法的圈套,陷入对德军不利的僵局中。然而在1940年1月10日,德军发生了一次空难泄密事故,其进攻计划就此落入英法之手。

这迫使德军对原计划进行了修改,德军名将曼施坦因提出:将主要突击方向由北路的比利时改为中路的阿登地区,他在请教了坦克战专家古德里安后,确定德国的大规模坦克群是可以通过阿登地区的,曼施坦因计划最终被采纳。

与此同时,英法联军在得到德军的原计划后,丝毫不认为德军会在计划泄漏后做出任何的修改,依然坚信德军会走北路。

就这样,英法联军犯下了这个“南辕北辙”的错误。在德军决定主攻阿登地区后,英法却依然不断地加强法军北路的实力,削弱在中路部署的部队,这无疑是完全配合了德军的新计划。英法联军的主力部队向比利时中部推进得越远,那么德军的机械化部队就越容易向阿登地区推进,进而迂回到英法联军的后方并将其截断。

也就是说,英法联军越在北路努力,就离自己阻击德军的目标越远,法国战役的结果就此注定。

第三个原因,德军作战理念先进,法军作战理念落后

公元1934年,在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发生了一件事。在现代人眼里,这件事在世界军事史上是有划时代意义的。但在时人眼中,却是件不起眼的小事。因为与那一年世界范围内发生的“大事件”相比,法国的这件事实在是微不足道。

那一年,溥仪在日本人的扶植下恢复帝制,成为了“伪满洲国”皇帝;

那一年,那位奥利地人正式成为了德国元首,其势力在德国已是根深蒂固;

那一年,苏联开始了一场长达五年的内部运动。

就连意大利队在本土夺得世界杯都显得比法国的这件事要重要得多,毕竟法国只是有一个叫戴高乐的人,出版了一本名为《建立职业军》(又名未来的陆军)的书而已。

但就是这本书,却导致了二战爆发后,法国的灭亡。

在《建立职业军》中,未来的法国总统结合当时的国际国内形势和可能的作战对象及其特点,进行了具体分析,他科学地预见到未来战争中战斗行动的机动性空前增大,并有坦克战河机械化程度日益提高的运动战等新特点战争也会在未来的战场上相继出现。

戴高乐认为:唯一可靠的保卫法国的措施不是沿用过时的要赛式防御,而是必须建立一支由10万人组成的精悍职业军队——6个机动能力很高的装甲师。这种装甲师与航空兵协同,实施广泛地机动作战,将成为现代战争中决定胜负的重要突击力量。

也许戴高乐没有意识到,他这本书的出版,是多么的不合时宜。因为那时候法国政府正在加足马力修建马其诺防线,从1928年起,每年都将国防经费的一半投入其中,法军信奉的是一战后的成功经验,即所谓“野战炮兵掩护下的,经过要塞加强的,不间断线性防御”。

组建机械化部队?这与法军内部的主流思想完全是背道而驰的。

戴高乐的书在法国无人问津,只卖出了750册,但却引起了德国人的极大兴趣,购买了200册。后来的“德国装甲兵之父”古德里安得到这本书后,把戴高乐的军事思想与自己的主张融合在一起,形成了自己的装甲师编制和坦克战术以及“闪电战”作战理论的雏形。6年后,德国人将戴高乐的理论付诸实践,只用了33天就击败了拥有世界第一陆军的法国。

德军占领法国后,有一位法国记者采访古德里安,古德里安问那位记者:“我的那位伟大的法国同行最近在战术上又有些什么新发展?”这位记者竟呆若木鸡,不知所云,因为他压根就不知道戴高乐这个名字和他的著作。

后来,法国作家博那在《夏尔·戴高乐》一书中,引用了一位法国人对德国人讲的一句话:“德国人赢得战争只花了15法郎”——15法郎,是戴高乐那本书的售价。

5

法军当时战术思想老化,虽然有一定数量的先进装备,但是由于种种问题无法发挥出性能,而法国极小的纵深容不得这些错误,最终德国迅速击败法国。

一战中的主要作战样式是堑壕战,双方在较为固定的战线上作战,比较依赖防御工事和火力,因此战后法国认为直接修建一条防线就能起到很好的效果。同时,战后法国人口不足,兵力是个问题,所以修建一条防线,让少量机动部队依托防线进行作战着实是个不错的方案,所以法军一开始就是以守为主的,所以修建了马奇诺防线。

然后就是战术思想了。法军在很多武器装备方面要领先于德军,但是这些武器要么没有大量生产,要么就是使用不当。比如法军当时不少飞机性能还是不错的,但是由于管理,财政等问题没有大量生产。战术方面,法军拥有的如B1,2C等先进坦克没有集中使用,往往会被占据优势的德军装甲集群和及时有效的空中支援快速歼灭。

战争一开始,德军的打法就让法军高层震惊,法军战线被迅速突破,马奇诺防线被孤立,大量法军有生力量被切断,很快德军就来到了巴黎城下,最终新上任的贝当政府选择投降。

6

莫里斯·居斯塔夫·甘末林

法国在二战中快速沦陷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是 甘末林错误的指令,他始终认为德军在阿登的进攻是佯攻,所以只派出第2、5骑兵师前去增援比利时友军,但没有想到的是第2骑兵师遇到的是德军第10装甲师这支精锐部队,骑兵对阵坦克群,结果可想而知。相继,法军的第5骑兵师也被德军第1、2装甲师打垮,法军一下没了士气,指挥官也吓破了胆,居然把聚集在马斯河东岸的部队全都撤到西岸,放弃既设阵地,主动为德国人让开了道路。5月12日下午,德军第15装甲军也到达马斯河东岸,此时马斯河对面已布满德军,法国第9集团军司令科拉向联军总部请求支援,但总司令甘末林还没有意识到情况的危机,只是先后调动了分布在法国内陆各地的10个师增援,绝对是远水解不了近渴。13日上午,德国装甲军渡过马斯河,德国空军也同步展开空袭。德军的炮击和空袭再一次摧毁了法军的士气,许多法国士兵甚至还没见到德军就逃之夭夭。就在德军势如破竹地突破马斯河之时,法国甘末林将军依旧自我感觉不错,直到消息传到英法联军总部,甘末林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他慌忙投入自己的战略预备队实施反击。而此时的反击都显得无力,稍微遭遇空袭或者坦克,法军就溃不成军,甚至有的刚刚取得反击效果,指挥官就撤回待援,不敢继续进攻,以致错失良机。

从德国方面,德军充分利用了法国的失误,快速西进抢渡阿登运河,切断法军第2、9集团军之间的联系。15日将大部队开过马斯河,向英吉利海峡猛扑过去,法国及英国、比利时的重兵集团被合围在敦刻尔克至麦茨之间的狭长地带,他们与法国南方的联系被完全切断,这意味着整个法国战局已无可挽回。

7

五点原因

是这五点原因共同促使法国迅速亡国的,这其中缺一不可:

  • 一战时法国军人被大量消耗,直到二战前仍未恢复。
  • 修建马奇诺防线。
  • 政权混乱,议会始终抨击马奇诺防线,导致拨款不足,建设速度不如预期。
  • 马奇诺防线没修完德国开打了。
  • 德国压根没打马奇诺防线,而是绕过去了。

上图就是马奇诺防线。

一战后的军人数下降

法国不算平民,只算军人的话就有130万左右死亡或失踪,300万军人伤残,其中100万伤残军人完全伤残无法正常工作,而一战时法国军人参战人数为820万左右。

也就说法国直接减少了30%的军人,如果算上受伤还能工作军人数的话,也可以夸张的看成法国减少了50%的军人数!当然了,50%仅是笑谈。

更尴尬的是,别的国家战后人口都在复苏,结果法国却在负增长,而且就算“引进外来人口”也没止住负增长的势头... ...也就是说,他的战后本地人口并没有像其他国家一样大幅复苏,反而还没回到战前人口!

马奇诺防线=威慑力MAX

法国按照一战的思维修建马奇诺防线其实也无可厚非,毕竟军人减少了,再硬钢也钢不过了。而且修建这个马奇诺防线的目的并不是抵挡住德军,只是抵挡一会德军,然后他呼叫支援!并且有了马奇诺防线后,德国也不可能直接翻过防线进攻法国本土,否则前后夹击或切断补给,那德军必败!

不要小瞧马奇诺防线哦,德军当时特意制造了卡尔臼炮就为了轰开这条防线!

参看为什么美军不绕过上甘岭。因为不绕三七开,美七中三;绕了一九,美一,中九!
不理解的可以看成MOBA游戏里两个英雄在打架,结果一个英雄身后有对方的超级兵。

上图为卡尔臼炮,口径600mm!

马奇诺防线=尴尬MAX

修马奇诺防线无可厚非,但搞笑的事情发生了!

国内“经济危机,民不聊生”,政权此起彼伏是个党派就有机会上台,于是马奇诺防线在政党眼里就是一个上台的绝好垫脚石!

  • 只要我上台,削减马奇诺防线的预算(当时占总军事开销的一般)用来改善民生!

  • 只要我上台,马奇诺防线依旧建,难道你们想继续担心德国的突袭吗?

  • 只想我上台,立马改变经济政策,让法国半年内就实现经济复苏!

然后马奇诺防线就这样走走停停,最后还是延期了,直到德国进攻他也没修完!

德国没打马奇诺防线,直接绕过了!

Q:诶,你刚才不是说不能绕的吗?

A:不能绕的前提是本土要有能刚住部队啊!

德国搞了比利时,然后直接从绕道比利时再去搞法国,于是更尴尬的事情发生了!

  • 刚完成敦刻尔克撤军,现在没有人来支援自己啊!

  • 一半的军费都用在了马奇诺防线上,装备劣势啊!

  • 自己军队人少武器差,这正面打不过啊!

  • 部队机动性差,装甲部队极少,根本没法打,更没法支援啊!

  • 德国绕完马奇诺防线后直接无脑向前冲,理都不理马奇诺防线了!

于是法国很快就宣布退出游戏了... ...

比较有趣的小事情

法国在一战后二战前共换了40届政府,最短的只有两天... ...

在德军绕过马奇诺防线后,议会质问的并不是为什么要修马奇诺防线,而是为什么修的这么慢... ...

德国至始至终都没碰过马尼诺防线,而是在法国投降后直接接手的... ...

在法国投降时,马奇诺防线仍有30W守军... ...


我是黑枪汪!如果我的回答对您有用,欢迎点赞/关注哦!

8

法国人在二战之初是一个非常消极避战的态度,从1935年,希特勒扩军,到1936年德军将军队开进莱茵兰,再到吞并奥地利、吞并捷克斯洛伐克,法国都没做声,英国也忍了。而1939年,德国进攻波兰,英法对德宣战了,然而英法却只是宣而不战。这就很明显,英法,全没准备好和德国开战呢。

准备不足、仓促上阵

德国发动战争的这个时间呢,其实对于英法明显是不利的。首先就是一战,一战在法国打了那么长时间,给法国打了个千疮百孔,法国当兵的死了124万,老百姓死了四万人,打仗还打出来一堆残疾人,这会儿他元神还没恢复呢。法国这个时候属于是无力出击,只能在家等着德国人来打,然后他在法德边境修了个马奇诺防线,稳固边境,把重兵集团调到法国北部,准备在比利时和德国人决战。

而1929年,又爆发个经济大危机,英法德都被这个经济大危机搞的一塌糊涂。而德国人呢,是最先从经济大危机里走出来的,英法还在那里面挣扎,德国人在这点占了一定的上风。德国军备什么的,他们在练兵了英法还在琢磨日用品呢。德国入侵波兰的时候,英法那飞机坦克啥的还得从画图纸开始,然后还要征兵,修军营,然后训练,到1939年,法国总共才57个步兵师,这够干嘛的?归根结底,没准备好,准备好了他就直接在1939年东进夹击德国了。

部署失误、自乱阵脚

而德国人进攻的时候,法国部署失策不说,他又慌神了,这是大忌讳。一来呢,法军在部署上,固守马奇诺防线,这没毛病,屯兵法国北部,准备和德军决战,这也没问题,都是他的剧本,最关键的是这个阿登山脉,法国人认为德国人过不来,结果,德国人就这么把坦克从山间小路开出来了。

这个时候的法国面临几个问题,首先是前线的法军容易被德军抄后路包饺子,其次是巴黎怎么办?而后是法国腹地一片空虚,根本打不过德军。这三项选择,就摆在法国人面前,怎么调兵?怎么应对?最关键的一点,法国上上下下,已经完全慌了,不知所措,面对德军的推进,法国已经吓傻了。

德国的A集团军过了色当之后就没打什么硬仗了,就是一路赶鸭子,德军杀向巴黎,法国人立马宣布巴黎不设防。其实从德军穿过阿登山脉开始,德军的装甲部队在法国空虚的内部纵横的时候,法军最薄弱的部分放在了德军面前,法国人内心已经崩溃了。这是德国人要的效果,闪电战、装甲师、坦克集群,带来的效果就是内心的震撼,制造恐惧,瓦解敌军,削弱士气,这些全做到了。

总结一下,就是法国人准备不足,仓促上阵,内心又消极避战,战术不当,战略失误,防御失策,德国人打来了,又自乱阵脚。法国企有不败的道理?这是命中注定,他就要完蛋。

9

错!法国虽然迅速投降,但是并不代表法军没有抵抗,也不代表德军得来很容易。当时的德军进攻法国以前有士兵280万人,战机3300架,火炮9000多门,坦克2700辆。而打完敦刻尔克之后,德军坦克仅剩600辆,战机2200架,火炮1600门。虽然人死得不多,只有十来万伤亡,但是基本上所有除空军之外的装备损失超过3分之2;

法军方面,发动战争以前有士兵330万,战机2200架,火炮14000门,坦克3400辆。打完战争后投降时仅剩战机450架,火炮800门,坦克400辆左右,可以说法国也是拼到弹尽粮绝。只能说现代化战争的节奏快到难以形容而已。

至于说法国战败的主因实际上有两个,一个是空军确实实力不足,当时的德国空军实在是太强大了,整个战区的制空权全部在德军手里,法国本身是平原地区,没有任何可以遮掩的地方,大量的法国重装备被德国空军消灭毁灭掉;另外一个则是指挥上的战略战术用错,被德军绕过马斯诺防线,将英法联军的主力与法国本土拦腰斩断,这使得英法联军在前线的部队弹药补给被切断,打光了弹药不得不投降。

10

法国当时号称为欧洲第一陆军。可是为什么他会这么快就沦陷呢?这其中的原因,可真就多了去了。分析我是分析的,不会很完全,我只能挑几点说一下。

第一,最为人诟病的就是法国的作战思路。法国在一战以后,也曾经预料到德国会发动进攻,或者说当时他修备马奇诺防线,是为了防备前苏联。但是后来比利时啊,荷兰啊这一些袖珍小国退出他的防御体系。使得他原来完整的防御策略就变得露出了一大块儿,也就是德国可以从比利时荷兰这些低地国家取到直接。使出右勾拳战略,一拳把法国打倒在地,可是,法国人也提前预料到了德国会走这一步,因此,在法国人战前计划里是等德国先行进攻,比利时,荷兰等国家以后。有助手在法国北部的英法联军直接推上去。帮助比利时与荷兰进行防守。可是防御上的巨大变动,使得房县的北部中部之间有一段细小的防御空当,这一点,德国人捕捉到。可是法国却希望德国人再一次重现一战时的静态战争,拖垮德国,一个人对着还未发生的胜利产生幻想的时候,就是他开始灭亡时候。

第二,德国人方面,这一次,德国人的入侵计划。很多都是由德国一位绝世的帅才,所指挥的。他就是曼施坦因元帅,这个将军是二战时最有军团指挥天赋的帅才,能与其比肩的也只有前苏联的朱可夫元帅。整个入侵法国的计划一开始是决定实施一战时德国施行的史蒂分计划。后来曼施坦因提出了反对计划,并自己想出了一套进攻方案。正是由于这次进攻上的改动使得德军创造了二战最辉煌的胜利,曼施坦因每次实施的战略进攻看起来就像是一场艺术。也许正是因为有他这样的绝世天才的存在才有德君这样的辉煌战果。

第二就是英法联军在协同上出现了很大的分歧。法国人是必须要投入全部的精力去防守的军的。因为这是他们的国土,如果让德军侵入了会发生什么样的后果他们自己心里清楚。而英国人是远离家乡远征他国,至于说积极打仗什么的,他们不拖后腿,也就算谢天谢地了。而且,英国一直奉行的是搅屎棍政策。对于英国而言,法国与德国最好一直僵持着。这才是最符合他实际利益的。正是由于英法之间的小心思。所以在最重要的防线北段。当德国人的战车开进法国国土的时候。两边竟然都没有动作,法国人是由于他的战略预备队全部用光了,或者说根本就没有预备队。而英国人呵呵,纯粹在看戏。

第三,法国政客或者说是法国国内对这场战争的态度也比起一站,有很大的区别。我看过一个纪录片当时参加过一战的法国士兵也曾经发出感慨,为什么一站的时候,法国人那么不要命的冲在前面呢。就连参加过一战的老兵都会发出这样的感慨。那国内的那些民众,尤其是经历过安逸的和平时期的那些青年在看到这场战争的时候会是什么样的感受。法国是曾经战胜了德国,但并不是她独自一个人打败的。但是对于法国人而言,德国人就是战败过,法国人就是不会说这也就造成了他们的骄傲自大,也对于德国人进攻的不屑一顾。最后的最后,他们统统要为这一切的骄傲自大买单。而对于德国人而言,这一涨势学豉汁占她们会拿出所有的战斗力。就是为了打败法国,这个曾经数在他面前的高山。

第五就是德国新锐的闪电战。有人一直在说,德国的闪电战实在是没什么值得夸耀的。但是我觉得你们都说错了,闪电战定义了现代战争所要做的一切形式。看看战后的例子作战,有哪次战斗时大家把大兵团啦开来,一起活生生的干一张呢。当然,中国的解放战争并不算,因为大家都是在一片国土上作战,大家后面都是自己的家园,所以最后大兵团决战,也是因为双方互相僵持不下手造成的。至于和现代战争的话,新锐的航空部队,以及装甲部队,集团突击敌人的要害部位,随后,步兵跟上,收缴残余的敌兵,美国战后的历次重大作战,都按照这个模板来做的。闪电战定义了现代战争所需要的一切因素。而划时代的战法给那些墨守成规的军队带来的冲击力是不言而喻的。

第六,也是大家一直都没有注意到的因素。那就是德军对于法国人民是如何对待的。当初德国撤出法国的时候,法国人民对于德军是如何一种对待方式。我想英国跟法国到死也不会把这段历史给说出来。

法国之所以这么快就被攻陷,我想更多的原因是在于人的身上。在装备决定军队战斗力的21世纪。决定整支军队战斗力的最主要原因还是人,就好像以色列可以单挑整个阿拉伯联盟一样。比起能文能武的,以色列人,阿拉伯这边似乎只可以说是勇有余而智不足,所以才被打的那么惨吧。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