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严嵩(1480-1567年),江西分宜人,著名权臣,擅专国政达20年之久,被《明史》列为明代六大奸臣之一,称其“惟一意媚上,窃权罔利”。 累进吏部尚书、谨身殿大学士、少傅兼太子太师,少师、华盖殿大学士。

严嵩的奸臣形象早就深入人心,透过戏曲和文艺作品、历史典籍,他在中国历史奸臣榜上都位居前列,做人实在有点失败。但是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大奸臣的名头也是一步一个脚印、通过自身不懈努力才锻造成功的。

一个人性格的形成,肯定跟他的成长经历有关。严嵩父亲严淮是个读书人,不知道是运气不好还是资质欠佳,总之多次参加科考都名落孙山,最后只能放弃梦想当了一位教书先生,把一切的希望都寄托在儿子身上,悉心栽培教导。这期间严淮是否对严嵩进行过权力游戏的启蒙,实在不好说,不过望子成龙是肯定的。

历史上的很多奸臣,都被打上了不学无术的记号,但是这个放在严嵩身上显然不合适。在父亲的培养下,严嵩认真学习,一路高歌猛进:五岁启蒙,九岁入县学,十岁过县试,十九岁中举,二十五岁取得二甲第二名(全国第五名)的好成绩,入选翰林成为一名庶吉士,完成了父亲的心愿。

正当严嵩准备大展手脚的时候,发生了一件事情,对分析严嵩的心路历程很有帮助。

正德四年(1509年),严嵩的母亲去世了。严嵩非常孝顺,他伤心欲绝痛哭不止,决意放弃大好前程,辞官回家。从这里看,这个时候的严嵩不仅是个孝子,而且没有被权欲所操纵。

朝廷并没有忘记严嵩。在回家几年、过了服丧期以后,朝廷多次下旨催促严嵩回去为国效力,都被严嵩拒绝,他的理由是:“奸人当道,在下不堪与之为伍。”他所说的奸人,是当时朝中两个当红的宵小之辈——钱宁、江彬。从这里看,当时的严嵩心存高洁,有着自己的理想和抱负,是不屑于与小人同流合污的。

正德十一年(1516年),严嵩终于出山,因为人微言轻,只在翰林院捞了个编修的职位,混了一年多,跟理想抱负神马的完全不沾边。

正德十四年(1519年),严嵩奉命传旨回来时路过江西临江府,运气衰到家,好巧不巧碰上了“宁王之变”。严嵩舞文弄墨有一套,打打杀杀确实不是长项,估计被血腥的场面刺激到了,京城也不回了,干脆回老家躲了起来。这一躲就是两年。

正德十六年(1521年),受老师、当朝重臣杨廷和之请,严嵩第三次进京,没想到运气就如此之差,遇到了“大议礼”(“大议礼”是明朝很有名的一个事,篇幅有限,这里就不细说了,有兴趣的可以去查查看)。严嵩兴致勃勃赶来,杨廷和却无暇顾及严嵩,最后被吏部扔到了南京翰林院——相当于混吃等死的地方。要知道这年严嵩才四十一岁,正是年富力强的时候啊。

然而正是在南京,严嵩迎来了翻身的机会。

“大议礼”结束,张璁、桂萼一方大获全胜,包括杨廷和在内的大批官员被清洗,新生势力粉墨登场。而桂萼,和严嵩既是老乡又是朋友,严嵩终于等到了出头之日。

不久,严嵩收到任命,连升三级成为国子监最高长官——祭酒。随后更是好运连连:嘉靖七年(1528年)升礼部右侍郎;嘉靖十年(1531年)任南京礼部尚书,后改任吏部尚书。

在这次“大议礼”中,严嵩虽然没有亲身参与,却着实体会到了朝廷斗争的残酷性,他左右逢源,并最终获得了巨大收益。不过虽然他攀附了桂萼,背叛了老师,也不能说他走上了邪恶之路,可能他只是不甘心岁月蹉跎、一直居于人下罢了。 因为很长一段时间,严嵩都表现得非常不错,朝廷上也敢于直言,或许,这时候他依旧期望能实现年轻时候的梦想。

直到嘉靖十七年(1538年)。

这一年七月,嘉靖突然心血来潮,要把自己从没当过皇帝的爹搬进太庙。这一非分要求毫不意外的遭到了大臣们的反对。这个事情归礼部管,而礼部尚书就是严嵩。严嵩不得不出头了。

严嵩先写了个自以为四平八稳滴水不漏的奏折给嘉靖,希望忽悠忽悠就过去了。没想到被嘉靖一眼识破,并痛责严嵩两面耍滑头,要求他必须明确态度。严嵩狼狈跑回家,回顾了一生的历程,终于大彻大悟,用尽洪荒之力写了《庆云颂》和《大礼告成颂》,歌颂嘉靖的英明决策伟大领导,立场坚定的站在了嘉靖一边,并且发扬礼部尚书的职业专长——“条划礼仪甚备”,获得了嘉靖的高度赞扬。

消息传开,大臣一片哗然,各种难听的话铺天盖地而来。但是对于严嵩来说,根本就无所谓,这些都一钱不值,他只需要服务好嘉靖,这才是他的长期饭票。

从这天起,严嵩彻底与昨天告别,只要能一直飞黄腾达,只要能荣华富贵,再别谈什么理想,别提什么光辉岁月,没有什么是不能交易的,没有什么是不能出卖的。

树立了全新的人生观后,严嵩开始了他疯狂的人渣之路。现在在他眼里,一切不合作者都是前进路上的绊脚石,都必须除掉,不管用什么手段。

嘉靖二十七年(1548年)十月,头号政敌夏言被斩首。

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曾经的战友、后来的死敌仇鸾被除。

接着,沈鍊、杨继盛相继被杀害。……

为了保住权位,严嵩对所有不听话和弹劾他的官僚都施以残酷的打击,轻者去之,重者致死,通过不断的培植亲信、铲除异己,形成了一个恐怖的庞然大物——严党,纵横嘉靖朝,专权二十年。

明朝第一奸臣就此锻造成功。看到一句话说严嵩,觉得再合适不过了:我用四十年,活成了自己最讨厌的样子。

最佳贡献者
2

不仅严嵩曾有报国之心,和珅、秦桧、魏忠贤也都曾有为国家做贡献的想法,可是官越做越大,心思也就越来越不是从前的心思。这就是为什么近些年我们一直在提:不忘初心,善始善终。人之初性本善,没有人生下来就是恶人,也没有人刚做官就是贪官,也没有官是自始至终都做恶事。

@大帅说历史 严嵩确曾有报国之心,但后来走向巨奸道路,七分过在自身,三分过在朝纲,且看如下分析:

严嵩曾经的报国心

弘治十八年,严嵩考中乙丑科进士,被选为庶吉士,后被授予编修,后来严嵩得了一场大病,迫使他退官回籍。在严嵩的退官10年,正是宦官刘瑾权倾天下之时。

朝廷曾想要严嵩复官,可是严嵩不没答应,

严嵩言:“奸人当道,在下不堪与之为伍!”

可以见得,通过自己努力考上进士的严嵩,也曾经有雄心壮志,也不与人同流合污,非常有骨气,殊不知十余年后,他变成了自己曾经最讨厌的样子,成了明朝的大奸臣。

作恶多端的严嵩

迫害忠臣“夏言”:

夏言,明朝中期政治家、文学家。 1517年,考中进士。明世宗继位后,夏言直言敢谏,疏陈武宗朝弊政,受世宗赏识。

嘉靖二十三年鞑靼入侵河套地区,陕西总督曾铣发兵夺回河套,并上呈奏疏,建议从府谷黄甫到定边修筑一段边墙,再水陆并进,逼鞑靼退兵,此举得到夏言的支持。夏言向朝廷举荐曾铣,并与之商讨计划。

没曾想,严嵩买通皇帝身边的宦官,称曾铣“轻启边衅”,并指诬陷曾铣败仗不报,克扣军饷,贿赂夏言。

世宗居然相信,曾铣被杀,夏言下狱,同年十月,夏言被斩首,夏言的亲信或贬或罚。

此后,严嵩出任内阁首辅,从此专权朝政。

祸国殃民:

严嵩阿谀奉承已经到了无可附加的地步,在他看来,皇帝就是可以为所欲为,不受任何限制,作为臣子,对皇帝只能顺水推舟,唯命是从,这样就可以有权有势。至于国家百姓如何,对他来说都可以不问不闻。

张廷玉评价严嵩:无他才略,惟一意媚上,窃权罔利。

为何严嵩会从“报国”变成“毁国”

嘉靖帝放纵:

嘉靖帝是一个非常不愿意“直接说话”的帝王,他喜欢让臣子猜他的想法,然而他的想法只有严嵩猜的很准,所以严嵩的话,嘉靖帝都喜欢听,这也就更加纵容了严嵩的骄横跋扈。

朝纲的混乱:

一个没有关系的底层青年,虽然考中进士,但如果不学会阿谀奉承的官场之道,很难生存下去,更何况如今的嘉靖帝更是一个喜欢被拍马屁的帝王,容易轻信谗言。这样从上而下就形成了一种不好的风气,大家都不喜欢讲真话,喜欢讲真话的夏言也被嘉靖帝砍了头……

所以,笔者认为混乱的朝纲也造成了严嵩的改变。

严嵩不能保持初心: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严嵩不能像莲花一样始终保持清廉的初心,谁也怪不得,只能怪自己定力不坚定,而且他黑化的太快,也太狠。

下场悲惨

多行不义必自毙,严嵩作恶多端,最后没有落得好下场。因世宗沉迷道教,严嵩作为首辅排除异己、杀害忠臣、废弛边防,导致国家岌岌可危。严嵩的行为触发了众怒,世宗也对他逐渐疏远,最终被抄家。

严嵩,用四十年,活成了自己最讨厌的样子。

答/大帅说历史

创作不易,喜欢就关注一下吧@大帅说历史

3

据说,严嵩在死前留下了两句诗:“平生报国惟忠赤,身死从人说是非”

《明史》将严嵩归为奸臣。其实,评价历史人物,有时候会很复杂。严嵩肯定不是好人。但很多时候,他只是执行嘉靖的意图。本质上,究竟是他的问题,还是嘉靖的问题?


你可以选择像杨继盛一样,死谏君王,求仁得仁,获千古忠名。但代价就是抛弃了自己的家庭,留孤儿寡母,戚戚余生。而有的人,趋利避害,为了获得权势,媚上邀宠,但这又是人性使然。

何为忠,何为奸?夏言算是忠臣,但他也是大礼仪之争的受益者。徐阶算是忠臣,但他的亲戚们在家乡无节制敛财,以低价强买土地近几千亩,百姓怨声载道。跟他们同时期的陆炳,一面跟严嵩勾结敛财,一面又保护忠臣。即便是严嵩,把持朝政近20年,也并非一无是处,任用胡宗宪,平定倭寇。整备边防,以备鞑靼。或许有人会反驳严嵩的功劳。但严嵩十几年如一日,在内阁值房勤勤恳恳值班,除夕之夜也不例外。这一份认真勤恳,总不会被质疑。

一、 白话严嵩生平

他是一个普通的农家少年,从小被父亲寄予厚望,希望他能中举做官,光宗耀祖。但父亲早逝,他只能与母亲相依为命。他从来没有忘记父亲的希望,十几年寒窗苦读,终于在25岁的时候,高中进士,被选为庶吉士,授编修官职。前途一片光明。

但上天似乎不想给这个青年机会,正在仕途一片光明之时,他不幸生了一场大病,被迫退官回籍。而这一退就是10年。不仅现代人有中年危机,古人也有。35岁的他,怀着忐忑不安的焦虑复出。

一个毫无政治背景和资源的中年人,可想而知其前途的艰难。在此后的10年间,他只能在南京和北京之间往返,于翰林院教学编书,甚至都无法进入政治舞台边缘。古人云:“四十而不惑”。转眼间已经45岁的他,内心应该十分困惑,为何自己命运如此多舛?

上天在他快要绝望的时候,给了他一个机会。他有一个同乡,小他2岁,比他晚12年中进士,无论是年纪或者资历都不如他。但这个人却是当朝的政治红人。他抱着最后的希望,不顾颜面和尊严,讨好他的后生同乡。终于,这位向来目中无人,敢于与皇帝唱反调的同乡,被他感动了。同乡提拔他为国子监祭酒(类似中央党校校长)。


35岁之前,作为一个清秀才俊,在退官期间,他被地方官员请去修州府志。那时日子虽清贫,但与青灯古卷为伴,奋笔疾书之时,也曾畅想精忠报国,造福苍生。

35岁之后,当他真正涉足政坛,想要一展胸中抱负时,现实给了他当头棒喝。一个毫无政治背景的人,凭什么能出将入相?看清现实后的他,知晓了官场规则。于是,他放下了自己尊严,成为了那些攀附权势官员中的一员。

他是聪明人,通晓规则之后,转身变成了政治老手。之后,苦心经营了11年,由于通晓礼仪,被嘉靖看重,自此便留在皇帝身边,掌管礼部,官居二品。这一年,他56岁

之后,他媚上有功,宠幸愈隆。再6年,他任礼部尚书兼武英殿大学士,终于成功入内阁,走进了帝国政治权力中心。他年逾花甲,求名得名。不知道他入阁的那一天,是否记得30年前,青灯之下,一位青年才俊奋笔疾书的模样。

他,就是严嵩。之后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在嘉靖的宠幸下,严嵩把持朝政近20年,后被嘉靖所弃,强令退休。失势后,清流集团对他发起总攻,朝廷由此定罪。他被抄家,儿子被斩首。4年后,在他87岁高龄之时,于贫病交加中溘然长逝。

据说,他死前留下了两句诗:“平生报国惟忠赤,身死从人说是非”。大概他想到了自己可能被后人议论。但他没想到的是,清朝修的《明史》会这么说他,“嵩窃政二十年,溺信恶子,流毒天下,人咸指目为奸臣”。在正史上,他被归为奸臣,遗臭万年。

二、后世对于评价严嵩为奸臣的由来

史籍中对严嵩评价为奸臣,始于《明世宗实录》与《嘉靖以来首辅传》。前者是严嵩的继任首辅徐阶主持编修;后者是明代文坛领袖、著名史学家王世贞编修。前者是官修史;后者是私修史。



在《明世宗实录》中,徐阶删增了部分史料。他将严嵩善于用人、重国政边备、条陈防虏御倭之策等史实删改,而偏重揭其用人不当、溺子横行等不法之事。目的在于,将明世宗嘉靖的失德失政归结于严嵩名下,使之代为受过。


《嘉靖以来首辅传》是王世贞编写。严嵩当政之时,王世贞之父失职被查,严嵩未能救其父。由此,王世贞深恨严嵩。因而,王世贞所著之书,不可避免掺杂个人恩怨。清朝修《明史》参考了王世贞对于严嵩的史著。


对于严嵩奸臣评价,也有人表示反对意见。跟严嵩同处一世的艾南英对王世贞的评价就表示异议。艾南英指责王世贞“罪状相嵩,独可信乎”,直言王世贞为报个人私怨,不顾史实。明朝末年一些大儒,如查继佐、傅维鳞等虽对严嵩多有批判,但都未将其列为奸臣,而是与张居正一样被列为权臣。在清朝编修《明史》时,著名政治家、直隶总督李绂曾主张“严嵩不当入奸臣传”。

三、严嵩的命运不由他自己,而由嘉靖

在《大明王朝1566》中,嘉靖有一句著名的台词,“没有谁是真正的贤臣,贤与不贤也由不得他们,贤时便用,不贤便黜”。这句话基本就能概括嘉靖一朝所有内阁大臣的命运。其实,贤或不贤,就看是否能服务好嘉靖。嘉靖要敛财,能替他弄钱的严嵩就是贤臣。嘉靖觉得严嵩已经管不住严党了,底下人分的钱比上缴嘉靖的还多,那严嵩就不先了。


易中天先生曾经说过,“严嵩的丑恶是嘉靖帝的丑恶,嘉靖帝的丑恶是帝国制度的丑恶”。只要严嵩想追求进步,那么是贤臣还是奸臣,就由不得严嵩自己选择了。

4

答:最初,严嵩也是个有理想、有抱负的青年,他用心读书,考取功名,为的并非都是荣华富贵,也有着一腔报国热情。但随着时间流逝,严嵩逐渐从一个有为青年,演变成嘉靖朝最大的奸臣,他贪恋权柄、卖官鬻爵、陷害忠良,为了权势无所不用其极,那么为何严嵩会走向这条巨奸道路最终留下千古骂名?

一、江山易改禀性难移

“人之初,性本善”,就是说人一出生,是善良的,还没有沾染上社会的不良习气。有的人则说,人之初性本恶,说的就是人在幼儿阶段,就已经暴露出占有和破坏的本性,大多数情况下,幼儿都喜欢弄坏一些东西,而并非保护什么东西。

从人降生那一刻,就有很多东西已经决定了,其中包括一个人的性格基础和意识形态,虽说人会随着社会发展有着相应变化,但有些东西在骨子里是很难改变的。

不论严嵩之前有多大的报国之志,但最终他也是个贪恋权势、金钱的贪官,从考取功名,到其权倾朝野,从一穷二白,到富可敌国,权力可以改变一个人,而严嵩欣然接受这种改变。


史料记载“举弘治十八年进士,改庶吉士,授编修。移疾归,读书钤山十年,为诗古文辞,颇著清誉。”

严嵩出身的家庭,在宋朝原本是个名门望族,而到了明朝家道中落,家庭条件很普通,甚至可以说是艰苦,在其考上进士前夕,家境仍处于一贫如洗的阶段。寒门或许出不了贵子,但寒门会让一个人奋发努力,为了改变自身命运,严嵩学习很用功,这颗不甘的野心,大概从他小时候就一直存在。

二、为了权力不得不如此

要想获得高官厚禄,只凭考试考得好是不够的,大多数学子参加科考,并不是为报效国家,而是只是希望能光宗耀祖,并挣得一份不低的收入。严嵩考上进士后不久,便因病回家,在家一待就是十年,此时严嵩二十多岁,正是年轻力壮,为何要选择回家继续读书?

当时,正是正德年间,而且恰好是刘瑾权倾朝野之时,朝廷之上笼罩着一层宦官的高压统治,政治环境是相当恶劣。严嵩对此也是嗤之以鼻,严嵩不想以刘瑾为伍,所以他选择隐居,等到风头过去,他再出头。

此时的严嵩仍有着报国之志,他的大致想法应是先有了权力,才能实现其抱负。如果严嵩一生都是一个默默无闻的小官,就算他再坏,也不会祸及国家,毕竟权力就那么点,影响力也就变得极其有限。然而如果是一国宰执大臣,那这破坏力就能无限扩大。


史料记载“帝将祀献皇帝明堂,以配上帝。已,又欲称宗入太庙。嵩与群臣议沮之,帝不悦,著《明堂或问》示廷臣。嵩惶恐,尽改前说,条画礼仪甚备。礼成,赐金币。”

忠言逆耳利于行,但谁喜欢被天天怼来怼去,包括皇帝在内,大家都喜欢听奉承之言。嘉靖帝刚继位,就开始了声势浩大的大礼仪之争,为了爹的名分,嘉靖和朝臣们争得不可开交。

严嵩也参与其中,他和群臣一样,高举反对大旗,嘉靖皇帝很不高兴,严嵩有些惶恐。此时的严嵩明白了,要想得到权位,就得顺着皇帝的性子来,从此,严嵩开始了谄媚奉承之路。严嵩改变了之前的主张,支持嘉靖为爹争名分,于是嘉靖对严嵩更加信任和重用。


要想求得朝廷高位,那就要精通献媚逢迎,此时的严嵩或许还没有意料到,他和他的初心开始背道而驰,甚至是越走越远。等到他铲除一切政敌,真的做到权倾朝野,他发现他已经深深陷入权力的漩涡,再也无法脱离。

但凡直言敢谏的忠臣,大多没有什么好下场,其中包括夏言。夏言身负大才、满腹学识,嘉靖年间擢升为内阁首辅,别看身居高位,但夏言为人清高,不甘于逢迎领导,所以他被严嵩给挤了下来,并落得个身首异处。

反观严嵩的一生,那是荣华富贵,足足活到了八十多。虽说严嵩晚年十分悲惨,儿子严世蕃被斩,他自己也落得个乞讨而死,但严嵩好歹是自然死亡,而夏言呢?是被诬陷处死,一个大忠,一个大奸,明显有很大的不同。

三、严嵩或经历过重大打击

在严嵩小时候,父亲严淮就倾注了莫大的心血,经常将严嵩抱在怀里,嘴里叨念着三字经,用来启发严嵩的智力。等到严嵩大一点,就聘请老师教导严嵩。哪怕条件不济,忍受贫困,严淮也会千方百计让孩子读书,想让严嵩来光宗耀祖。

严嵩考上庶吉士,授予编修之职,本是前途似锦,但因为其祖父、母亲相继去世,严嵩只得选择回家守制。三年守制期满,就可以回朝继续任职,但严嵩没有选择回京,而是继续在家读书。

人如果不遇到什么巨大的挫折或打击,是不会变化如此之大的,我们推测,也许因为亲人的去世,让严嵩心性大变。或许因为刘瑾在朝廷作威作福,让严嵩不得已隐居在家。其中可能还有很多不为人知情况。


期望越大,压力越大,从父亲开始,严嵩就成了家里的希望,哪怕再穷困都要供他读书,这让严嵩不得不拼命去争取富贵,来光耀门庭。这一切可能都是严嵩变化的原因,或许是一次巨大的挫折,或许是一个微小的举动,让严嵩清楚,他要不顾一切夺得权势。

在回朝复职后,严嵩还在南京任职数年,南京作为陪都,有着完整的行政体系,这是朱棣留下的,但南京的官员大多没有实权,也没有太多事情做,如果用来养老,那是再合适不过了。严嵩则不甘于如此,或许在某个夜晚、某个清晨,严嵩决定换个活法,不惜一些代价地往上爬,哪怕成为权臣巨奸,他也无怨无悔。

参考资料:《明史·列传第一百九十六》

作者:我方特邀作者九鱼亭

5

时势不光造英雄,也造狗熊,毕竟艰难困苦的环境最是考验人心。挺过去了,那就名垂千古;挺不过去,又不甘心,那不好意思,只能遗臭万年了。很可惜,严嵩选择了后者。

单看严嵩的前半生,你会感觉那就是一个即将流芳百世的名臣轨迹。

他很聪慧

从小便被称为神童,三岁便能写字,六岁就能背诵四书五经,八岁考中县学,十岁过县试,十九岁乡试中举,二十五岁廷试二甲第二名,赐进士出身,二十七岁,授翰林院编修,官居七品,成了中央国家机关公务员。

他很孝顺

十五岁那年,正准备考取举人的他,父亲突然暴毙。不顾众人的劝说,毅然回乡守孝。二十八岁那年,刚刚为国家效力了三年的他,又得到一个噩耗,母亲去世了。在父亲去世后是母亲含辛茹苦把他抚养大,供他读书,考上功名。没想到还没来得及被他孝顺就去世,为此他非常悲痛,子欲养而亲不待,这恐怕是对他最大的打击了。正是风华正茂的年纪的他果断回到家乡,为母守孝五年。

他很正直

他曾面对乌烟瘴气的朝廷,直言道:"朝中目前奸人当道,在下不堪与他们为伍!"不光嘴上说说,也用行动证明自己的言行,下定决心不与奸人为伍。所以,守孝结束后,任朝廷如何催促,他都不为所动,开始了长达十年的隐居生活。他以非暴力不合作的方式远离政坛。

他很痴情

十九岁中举,便与青梅竹马的欧阳淑端成亲。从此之后,无论是最初的布衣少年,还是后来的内阁首辅。终其一生,只此一妻。一心一意,白首不分。

这是多么完美的前半生。可惜他没有沿着这条可以名垂千载的轨迹一直走下去。这一切都在嘉靖十七年(1538年)戛然而止。

这一年,已经五十八岁的严嵩,历经几番沉浮,一路辗转几千里,从分宜到南京,从南京到北京,从葱葱少年到花白老者,终于升任礼部尚书,进入了帝国权利的中心。本以为可以一展平生所学,为国为民的时候,却突然面临了一个重大考验。

因为傲娇的嘉靖皇帝想让他的生父称宗入太庙,命令礼部开会讨论此事。作为礼部尚书的严嵩,必须直面这个敏感的问题。这个时候还坚持原则的他,上书皇帝,试图阻止皇帝的这个举动。没想到皇帝竟然勃然大怒,还亲自下场写了一篇《明堂或问》的文章来责难。

在那个时代背景下被皇帝责难是多么可怕的一件事。惶恐不安的严嵩,站在自家的庭院里痛苦思考:是坚持原则呢?还是顺从现实?坚持原则的话恐怕官帽不保,顺从现实的话,自己多年清誉恐怕要付诸流水。算了算了,我已经五十八岁了,不再是少年了,还是不要再折腾了,就这样认命吧。“可以理解他的选择, 毕竟一个人可以去接受成功后带来的金钱、地位、声誉,却很难再次适应一无所有。

史料记载严嵩挨训后“惶惧,尽改前说,条画礼仪甚备”。从此彻底丧失了一个读书人应有的骨气,一门心思围绕嘉靖皇帝,从而平步青云,权柄天下。用后半生的荣华富贵把前半生积累的名声糟蹋的一干二净。

生不逢时,碰上一个聪明绝顶却又不干正事的皇帝,他又能做得了什么?

6

1.严嵩治国之能臣,在王朝下,所有臣民都是棋子,奸是为官之本,不奸处不了高位,能力强而奸才能成为顶级名臣。

2.皇帝默许下,严嵩权力才能达到顶峰,无非官僚体系代言人。

3.一朝天子一朝臣,人走茶凉本就常态,在权利登顶过程中必然得罪过一堆权臣,在争权道上必然有许多死乱,等权利保护伞降落时,被历史鞭跶也就成为必然。

4.明朝的顶层权力制度设计造就这样权臣,明朝天才奇葩皇帝促成了这种权臣。

7

自古男儿志在四方,尤其科举出生的人,谁不想为国报效呢?

严嵩看似巨奸,其实却为明朝贡献了自己的大半生,没有严嵩,嘉靖朝最重要的抗倭、御鞑不可能成功,所以严嵩其实是完成了自己报国之志,只是跟其它人方式不同而已。

8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不是喊口号,要真正入脑入心,方得始终。

9

主要皇帝与制度不行,好人也会变坏

10

和珅也想走正道 上梁不正能怎样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