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艺术 > 即将三岁的孩子,抗挫能力太差,陌生人很温和的一句话都会导致他

即将三岁的孩子,抗挫能力太差,陌生人很温和的一句话都会导致他

2020-08-21 19:08阅读(110)

即将三岁的孩子,抗挫能力太差,陌生人很温和的一句话都会导致他大哭,应该怎么培养?:谢邀。虽然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有些言过其实,但确有一定道理。:三岁的孩子

1

谢邀。虽然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有些言过其实,但确有一定道理。:三岁的孩子抗挫能力弱,稍受刺激就爱哭表示是胆小懦弱的性格。这样的孩子必须有意识地加强坚毅性和自信心的培养,干万不要溺爱一哭就抱一闹就纵,养成自私任性的坏脾气。

2

久明老师曾经说过:

别出点事就胡乱指责孩子抗挫折能力差,更别被那些趁机宣传的所谓“抗挫折训练”忽悠!要知道:只有父母充足的爱意和理解,才是孩子面对挫折的内心力量。


刚刚三岁就提挫折教育有点太早了。

孩子见到陌生人的反应在于家长的引导,是不是平时家里人总吓唬孩子说陌生人都是坏人。

陌生人容易把他带走等话。


下次带孩子间陌生人可以跟孩子说我们出去玩,会遇到叔叔阿姨,他们会跟宝贝打招呼,如果见到陌生人孩子还是很害怕,就赶紧把孩子带走,让他慢慢适应。

平时没事儿的时候也可以多跟孩子交流。

3

两、三岁的孩子好哭,那很正常:他是在求助、是在倾诉、是在表示自己的喜乐(撒娇)哀愁(委屈无助)。

陌生人很温和的一句话都会导致他大哭,这句话虽是逗他开玩笑,但肯定吓到他或者伤到他的情:1是你孩子胆小;2是你孩子好当真。

要说你孩子抗挫能力大差,是不是这个结论下得过重过早?孩子的胆小、好当真,倒有必要引起你的关注,改进孩子有必要。

好当真是经历、见识少了;经历、见识少了可就引来胆子小,特敏感。

如何改进孩子这一件事引起的两个弱点?那你就去做好这一件事:

先答作者“李文彬531”先生已看得明明白白:多带孩子出外走一走,多见见外面的世界,多见见陌生人,多引导启发孩子应该怎么面对怎样做。

用功一到,你孩子一定会改观。

4

孩子还不到三岁,宝妈不要太着急了。

首先,陌生人一句话,孩子就大哭,也不是抗挫力差的问题。可能只是对陌生人有畏惧。

那么,家长多带孩子出去,多跟外人接触就好了。

当然,这个过程也不用太着急。只要家长给孩子创造接触外人的环境,保障孩子的安全,孩子也会有跟人交往的意愿的。

第二,抗挫力方面,家长也不要过早下结论。

不到三岁的孩子,哭是很正常的事情。

因为还有很多东西他没法快速地表达清楚,他只能通过哭闹发泄。

家长能做的,就是给予他温柔耐心,孩子渐渐大了,就好了。

最后,祝福宝宝健康快乐成长!




5

“抗挫能力”和陌生人对他说话他大哭,没什么直接关系。

抗挫能力,是指的在成长过程中遇到挫折时的应对和处理能力。

陌生人跟他说话,他大哭,家长更该反思的是,是否平时孩子的生活环境太过封闭,陌生人见的比较少。

不知道你想问的是抗挫能力培养,还是跟陌生人说话不哭怎么培养。两个都说说吧。

先说抗挫能力的培养。

1. 首先别人为给孩子制造挫折。

比如今天孩子犯错,于是你揍孩子一顿,他哭了,你说他这都受不了,抗挫能力真差。

挫折,必须是孩子日常生活里自然遇到的小困难。才能称之为挫折。

2. 想让孩子有抗挫能力,先要让他的挫折被看见和理解。

比如孩子搭积木,本来都搭很高了,可是突然一个没放稳,全塌了。孩子大哭。

这时候,爸爸妈妈怎么办?

一种方式,忽视情绪+训斥。

“这有什么可哭的?搭不好再来一次不就得了,哭什么哭!别哭了!”

另一种方式,引导表达+关注情绪+帮助。

“发生了什么事?为什么哭了呀?”妈妈问。
“玩具全都倒了!!”孩子边哭边指着地上的玩具。
积木全都倒了,确实好郁闷,好难过啊!宝贝好不容易搭的!妈妈先抱抱你!”妈妈温柔的抱着孩子,抚摸后背,安抚他。
等孩子情绪平复一些了,再问孩子:“你需要妈妈帮助你一起,咱们再重新搭一下吗?

按第一种方式处理之后,孩子面对困难时,会显得更加难以承受。一方面他觉得自己生气的情绪是不对的,另一方面他发作出来了也没人能帮他;

而按第二种方式处理之后,孩子会随着这样的抗挫折训练的次数增多,越来越坦然。他知道,自己遇到困难的时候,感到难过是正常的,当他表达出自己遇到的困难和情绪,爸爸妈妈会帮助他。这让他在遇到下一次困难的时候,心里更有底。

3. 提高孩子自身的能力

人什么时候会生气?他遇到了问题和困难,很郁闷,还解决不了。

所以当孩子遇到挫折了,要引导孩子把挫折当成个学习的机会,然后陪伴着孩子,一起看这个挫折背后是我们欠缺了哪些能力。再陪伴孩子一起练习这个能力。

比如刚刚的积木事件。当孩子的积木倒塌之后,如果他能快速的又搭好一次,那他的郁闷很快就能过去,因为他会在心里明白,积木塌了他也能很快再撘一个更好的。
所以与其说教、指责,不如父母多陪着孩子一起多练练搭积木。然后在某次积木又倒了的时候,爸爸妈妈也先表达出很难过,然后说要不我们再来一次?然后和孩子齐心协力很快又搭好一个。
这样练习的次数多了,孩子可能在积木再塌了的时候,可能还觉得是个搭出更好看大楼的机会呢。

关于陌生人说话,孩子哭怎么办?

问问孩子为什么哭了?是因为害怕,还是因为什么别的原因。

如果常常见到陌生人就哭,那就需要爸爸妈妈多给孩子一些社交环境。见见亲朋好友,以及跟他同龄的孩子,多些机会接触。

让孩子知道,家人以外的人,也很有趣。

当然,要注意的尺度是,要让孩子知道,即便有一天不怕陌生人了,也只有爸爸妈妈在场的时候,陌生人跟你交谈,你才能跟他长时间聊天。只有在爸爸妈妈的陪伴下,才能跟陌生人去其他地方;否则陌生人单独跟你说话、给你食物或玩具,让你跟他走,你都一概不能听从。

写在最后:

1.抗挫折能力别这么小就给孩子定了性。这事儿讲究日积月累,来日方长。三岁只是一个开始。有些人三十岁抗挫折能力还很差,但也依然可以训练。

2.和陌生人说话,孩子警惕性很高,不是坏事。保证孩子适量的社交,给他更丰富的环境。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让他见更多的朋友,对他适应各种人际场景会有帮助。

6

你这个描述过于简单,据我推测有可能不是抗挫折能力差,而是恐惧没有安全感,并且有可能孩子是害怕陌生人。所以在养育过程中,孩子有可能跟外面的人接触的太少。另一个方面的原因,有可能在家长和孩子互动的过程中,当孩子有哭闹或者是家长认为孩子不听话等一些些行为是,家长用恐吓的方式来让孩子听话和停止哭闹。比如下午孩子说“再不听话,让警察叔叔把你抓走。”“再不听话再哭闹,妈妈把你送给别人,妈妈不要你了。”

大人在说这些话的时候,往往是无意识说的。并且通常在说这些话的时候还很管用。因为一说这些孩子立刻听话了,停止了哭闹。但殊不知对孩子心里的伤害是非常大的,并且很久远。因为大人不觉得这些话是有什么影响。但孩子却会把大人说的这些话当成是真的。他们害怕父母抛弃自己,尽管父母不会真的抛弃他。但孩子内在还是形成了深深的恐惧。

所以就是去看看平时有没有这样对待孩子。如果有那么孩子在哭闹我不听话的时候,不要再说这些恐吓孩子的话。

另外家长可以多带孩子出去接触陌生人。但是不要强迫孩子向陌生人问好。因为孩子有一个慢慢适应的过程。有些家长就会要求孩子想见到的叔叔阿姨问好。但有些孩子由于害羞和恐惧,会躲在父母身后偷偷的看。这时父母千万不要因为觉得尴尬而向对方说“这孩子就是胆小。这个孩子就是不会喊人。这个孩子就是没礼貌”你给孩子贴上的标签,孩子也会当成真的。他于是就认为自己是这样的人。这个标签有可能贴在孩子身上一生。

以上是我个人的观点,我尊重每一位和我观点不同的人,以及你们的每一个观点。

7

有些家长经常会说,自己的孩子总是很怕尝试新事物,缺乏勇气。遇到一点困难就会哭鼻子,遇到问题时的心理承受能力特别差。稍微遇到一点挫折就胆怯、不知所措、停滞不前,更有甚者会自暴自弃。那面对孩子这样的情况,身为家长我们能够做些什么呢?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什么是“挫折商”

其实“挫折商”,又称为“逆商”。它是由美国的教育大师保罗.思托茨提出的,主要是指一个人面对逆境时的挫折承受能力与反逆境的能力。

一些心理学家认为,一个人能够取得的成就,在智商和情商类似的情况下,“逆商”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较高的挫折商,也可以使天资聪慧的人一蹶不振,泯然众人。

如何引导

(1)帮助孩子树立挫折认识

从小到大,甚至我们自己亲身经历。都会遇到这样的事情,小的时候被小板凳绊倒,爷爷奶奶常常会说,都怪小板凳,打它,宝宝不哭。而且很多家长在夸孩子时,总会说的是宝贝你真漂亮,宝贝你真聪明,宝贝你真可爱。总在夸赞孩子的外表,以及外在特征,而非关注孩子的内在。

所以当我们总是在夸赞孩子外在的东西,遇到问题总是去怪其他人,而非教孩子自己承担责任。那么当他们在自己遇到困难时,也会习惯于把失败归咎于外部因素,而非从自身出发思考问题。与此同时孩子不仅缺乏成长的机会与动力,也会变得懈怠不愿努力。

(2)延迟满足

培养孩子学会延迟满足的能力,想吃橘子要学会自己剥,想吃饭要学会等待。要让孩子明白,想要得到任何东西,都是需要一个过程的。要学会控制住自己的欲望,为了达成目标,需要持之以恒的努力。

(3)给孩子坚实的后盾

孩子在每个年龄段都会经历不同的困难与挫折,或许成人觉得这点挫折根本不算什么,但是对于孩子来说,这已经是极大的挑战。所以当我们发现孩子遇到挫折与困难时,我们可以用心倾听孩子,并与孩子一同面对。有时家人的陪伴会让孩子能够有更大的勇气去面对困难。

希望每一个孩子都能够学会坚强与勇敢,面对挫折有坚强的后背,能够自信的向前迈进。

8

3岁的孩子不是30岁的孩子,别拿成人的标准要求孩子!

  • 2~3岁孩子还处于婴儿期,这一年龄段儿童的身高、体重在不断地增长,大肌肉已有所发展,只能从事一些最基本的活动,而不能从事需要手指活动的灵活性,准确性很高的精细活动。这一年龄段孩子耐力很差,易疲劳,肌肉还未发展。

  • 伴随着动作、活动及言语的迅速发展,2-3岁的孩子心理活动的概括性和调节性增强、心理过程与2岁之前相比发生了质的飞跃,出现了自我意识的萌芽,但整个心理活动带有强烈的直觉行动和不随意性的色彩。

1.在感知觉的发展方面,对细小的物体特别感兴趣;对小洞洞、小蚂蚁等细微事物非常关注,经常一看就很长时间,这也是培养孩子观察能力的好时候。

2.在注意力的发展上,易受外界刺激的影响,无意注意占主导地位;

3.记忆的发展,主要体现在回忆方面,具备了稳定的延迟模仿的能力;

4.直觉行动思维的出现,思维与自身的感知和动作相伴随,只能在对外界的感知活动中进行,在自身的动作活劝中进行,在自身的动作过程中展开,离开感知和动作思维就停止。

2~3岁是一生发展的关键时期,家长和老师如果能用合乎科学的教法,来促进孩子的智力和品格 ,必然能够奠定他们身心发展的良好基础。

  • 生活习惯教育,使用绘本故事,为孩子讲解一日生活习惯,帮助他们理解并建立良好生活习惯,家长加入一些鼓励和奖励,会帮助孩子养成好习惯;

  • 一致性教育,即建立起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尽量一致的教育模式,这样才不会使得孩子无所适从,同时对孩子的心理和行为也比较容易把握,易于引导;

  • 坚持原则,疼爱孩子,但不要溺爱孩子,在孩子提出不合理的要求时要坚持原则,不能妥协,这就要求我们的父母应该拥有正确的教养观念;

  • 语言温和,音量适中,保持对孩子的温柔和耐心。孩子本能对陌生人充满警惕,陌生人说的话再温和,也可能引起孩子的反感。只有孩子熟悉的家人,才能给他带来安全感;

  • 抗挫折教育,不包括接纳陌生人的内容。主要是鼓励孩子自己爬起来,遇到困难不放弃,而不是遇到陌生人就亲近。这是不合适的。

  • 我是幼儿园蝴蝶老师,喜欢可以关注哦,后续会带来更多优质的育儿内容。

9

我小孩两岁多的时候也有这种现象,比较怕生,别人稍微大声点就会哭。一开始我也很着急,后来经过不断引导,现在好了很多。那如何去引导呢?

首先,每个小孩的性格不一样,有的天生比较胆小。但我们最好不要给小孩贴标签,小孩还那么小,可塑性很强,只要我们适当引导,很多行为是可以纠正过来的。所以,你要相信这些表现只是暂时性的,并不是“抗挫能力太差”。

其次,下次遇到这样的情形,你一定要先安抚孩子情绪,等他停止哭泣的时候再慢慢地和他讲道理。

最后,多带他和外界接触,多交朋友。从你描述的问题来看,你孩子怕生,这可能和你们平时比较少带他出门和人接触有关。想要克服的话,尽量多抽时间带小孩参与一些亲子活动,让他增强适应能力,也为后面快速适应幼儿园生活打下基础。

10

这种情况并不少见。那么这到底是不是一个心理“问题”?是的话,是如何形成的?又应该如何去改善呢?下面具体解答:

孩子一点小事就哭,有可能是他心中积累了很多的恐惧,或者委屈和愤怒,于是别人一句普通的话就可以“点燃“他心中的这些负面情绪。所以不是那件事情本身让孩子哭,而是他心中积累的负面情绪的爆发。

所以家长要认真思考下在带这个孩子的过程中,有没有给到他充分的安全感和情感交流。

孩子在0-1.5岁之间,最需要建立的是对这个世界的信任感。父母或者其他养育者要特别注意给到孩子充分的拥抱、亲吻,跟孩子进行微笑、逗孩子说话和玩之类的情感交流。如果有,孩子就会对这个世界产生基本的信任感,就不会容易感觉恐慌和焦虑。

但有很多父母或者养育者因为忙,又或者觉得“不要让孩子太娇气”之类的原因,对婴儿的照顾比较简单粗暴,结果就可能导致孩子从小缺乏安全感,于是旁人一句普通的话语也会让孩子感觉恐慌而哭闹。

第二个原因,是孩子积累了很多的委屈和愤怒,忍不住借机爆发。

很多养育者(特别是老一辈)对孩子的养育方式是“溺爱+打击”,对孩子好是非常好,但是也经常会不顾及孩子的感受打击孩子。

例如摔倒了就骂孩子“谁让你不小心的?活该!摔死了好”——其实说者的出发点是希望孩子记住这个教训,下次不要再犯这个错误了,但是这话很伤人,而且效果并不好。

又如动不动就骂“没用”;又如孩子表现好点的夸奖方式居然是“咦,比养一条狗有用哦~”,还有经常会逗孩子:“我们今天吃好吃的,但你没得吃”、“我们今天去哪里玩,你没得去”之类的;

......(其他伤害孩子的言语网友可以在评论区补充)

以上这些都会对孩子造成心理伤害,让孩子内心逐渐积累越来越多的委屈和愤怒。

所以,如果想要培养一个内心强大的孩子,首先就要接纳、理解孩子的情绪。对于题主所说的情况,建议好好梳理下日常对孩子的养育方式,是否有以上列举的问题?如果有,需要在日常的养育方式上改善。

另外,对于当前孩子面对一点小事也会哭的情况,也不要去指责他否定他,而是接纳他。给到他安全感,慢慢地他会改善。你越把这个当成一个问题,越心急跟他说不要轻易就哭,结果反而会起到“强化”这个问题的反效果。

总而言之,孩子如果有问题,那肯定是日常养育方式出了问题。从根源上找原因,才能起到“治本”的效果。

以上就是我关于这个问题的解答,希望对题主有用。更多养育孩子的心理学知识,可以关注我私信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