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国自古就向海而生、向海求富和向海图强。可以肯定地回答:“中国没有海洋文明历史和不重视海洋”,这个判断是不成立的!中国古代不仅有海洋文明,而且很重视海洋,围绕着海洋开发的技术和实践长期领先于世界。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看:

首先,面向海洋的地理环境。中国雄踞亚欧大陆东端、太平洋西岸,自古就是向海而生。中国大陆海岸线全长18000多公里;岛屿岸线长度14000多公里。从北到南依次有渤海、黄海、东海、南海四海,东西横跨经度32度,南北纵越纬度44度。另外有渤海海峡、台湾海峡、琼州海峡等三大海峡。海域总面积473万平方公里。其间分布着星罗棋布的岛礁。至少从区位和地理地势来看,中国的生存发展自古就离不开海洋。

(中国自古向海而生,近三分之一的国土被蓝色的海洋所包裹。)


(蓝色为中国海岸线,北起辽宁鸭绿江口,南达广西的北仑河口。)

其次,长期领先的航海知识和技术。航海,风险大、技术含量高。茫茫大海辨别方向是首位的,当年李约瑟博士所说的“四大发明”中的指南针,就为航海提供了巨大的技术支持。此外船舵和水密舱,都是领先于世界,传播推广后推动了世界航海事业的发展。

船舵之于船,相当于马镫之于战马,是操控方向所必备的。舵桨大约在三千多年前的商朝就已经出现。《说文解字》中把它们均解释为“象舟之旋”,这意味着它是使船改变航向的一种装置,这可能是关于舵桨的最早文字记录。根据对出土文物的考证,东汉时期我国的船舵装置已经相当先进了。

水密舱,在东晋时被称为“八槽舰”,利用水密舱壁技术将船体分解成了八个船舱,即便其中某一个船舱漏水,也不会影响船的行进。《义熙起居注》中有这样的记载:“卢循新作八槽舰九枚,起四层,高十余丈。”《宋书.武帝纪》也记载:“循即日发巴陵,与道覆连旗而下,别有八槽舰九枚,起四层,高十二丈。”这一技术为我国的船采用多桅多帆提供了可能。这项被中国人使用了上千年的技术,到了十八世纪的时候才逐渐的被欧洲人所效仿。

从上述三个航海所必须的关键技术,就能反映出中国在航海方面的长期领先性实践。此外,在航海知识、造船工艺、船壳设计、船体操控、天文导航、海图绘制、船间通讯和防腐耐盐等航海的关键技术领域都领先于世界,基本都是长期领先。


(八槽舰。水密舱的设计优越性在于,其一是在一个船舱漏水之后,不会让影响到其他船舱的使用,其二增加了船体的强度,第三点是为船体提供了坚固的横向结构,让桅杆可以与船体可舱壁紧密连接。)

再次,持续的开发利用实践。向海而生,自古就开始了解海洋、开发海洋、穿越海洋。春秋时管仲就充分开发利用海洋资源,用海水煮盐,鼓励老百姓下海捕鱼。尤其是海盐一项,他整顿盐业,将盐场纳入到国家管理,按照每年的收入进行纳税统计,一举将盐业转化为国家最重要的财政收入来源,极大地支持了齐桓公的霸业。


(齐国东临大海,管仲充分开发利用了海洋资源,留下了宝贵经验。)

而对整个世界影响深远的无疑是“海上丝绸之路”。海上丝路萌芽于商周,发展于春秋战国,形成于秦汉,兴于唐宋,转变于明清,是已知最为古老的海上航线。海上丝绸之路途经100多个国家和地区,是中国与外国贸易往来和文化交流的海上大通道,推动了沿线各国的共同发展。登州、扬州、明州(今宁波)、泉州和广州等,长期是世界级大港。


(中国古代能开辟和维持长时期、远航程、大规模的“海上丝绸之路”,比较而言,这是令人叹为观止的。)


(郑和下西洋,持续之久、频次之繁、航程之远、范围之广、规模之大、交往之深,是空前的,很长时间内也是绝后的。)

当然,中国在航海上的惊世之举就是郑和下西洋。1405年-1433年,郑和先后七次下西洋。此举是中国古代规模最大、船只和海员最多、时间最久的海上航行,也是15世纪末欧洲的地理大发现的航行以前世界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系列海上探险。正如史学家所评价的,“郑和的出使远航,在古代中国对外关系史和航海史上都是罕见的壮举,它增强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友好交往和经济文化的交流。”


(此诗,是张九龄于开元二十四年即736年作于荆州。身居内陆的诗人以“海”开头,说明大海的形象和意象,早已深入人心。)

最后,“海”的形象和意向深入人心。历史久远的《山海经》不仅有对海内外各种奇异景象的描述,还有“精卫填海”等神话传说,更有对海外神奇物种和奇闻异事的写实性描绘。徐福童男童女渡海,表明自古国人对海的另一头是有所了解的。关于“海”的相关表述,早已深植于国人的心智模式:海枯石烂,以海的广阔和恒久象征爱情的忠贞;海晏河清,以海的平静比喻太平盛世;海内存知己,以海的豁达表达了对友谊的珍视,海上生明月,以大海的雄浑阔达为基调抒发了亲人离别的愁绪,等等。

综上,从各个维度来看,海洋文明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某种程度可以说,五千多年的中华文明史,就是海洋开发和经营的历史。“中国没有海洋文明历史和不重视海洋”,这个判断的存在,是与中国古代社会晚期的封闭保守以及近代的百年沉沦相联系的。相信,随着中国“向海图强”方略的持续、深入、稳步推进,这个判断是不攻自破的。


(2018年6月12日,在出席上海合作组织青岛峰会后,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考察调研。习近平指出,海洋经济、海洋科技将来是一个重要主攻方向,从陆域到海域都有我们未知的领域,有很大潜力。)

同时,按照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主观点,社会存在决定意识,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我们与其争论“中国没有海洋文明历史和不重视海洋”是否成立,倒是更应该探究这个判断是谁告诉我们的?这个判断是怎样形成和传播的?后者反而更重要。

最佳贡献者
2

我来谈谈这一方面认识:

首先中国古代存在海洋文明,造船业也极发达,航路之远,范围之广也远超其他文明,至少从秦汉时,已有船队至马六甲以西,并间接与西亚有了往来,赵佗的南越遗存出土的波斯银瓶可证。与东亚朝、日频繁来往更不必说了。

公元五世纪法显西游印度,以海上乘船回国,以印度经斯里兰卡,至山东登陆,正说明中印间海上通道已打通。隋唐至宋元明,远洋足迹已遍及西亚东非沿岸各地,海上丝绸之路十分繁荣。司南,观星术,航海图,造船术的进步与应用,最终促成了明中期郑和下西洋的世界壮举!

所以中国大规模利用征服海洋从事贸易与文化活动,记海图,测航路,建海船,观星观海水文记载,指南针的应用,各国际间地区间海上交往等以海洋为依托发展海洋文明是存在的。它在大中国文明没能占据主体地位也是事实!

那为什么中国没能成为海洋文明为主体的文明国家呢?这是中国内外两重因素影响所致。

外在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地理环境,中国北有草原,游牧民族时常南下,使中国历代重心放于北方。西是大山沙漠,东南面临海,仅有少量小岛,远处是浩渺凶险的太平洋,不利于早期发展。二是周边没有与中国等量水平的国家,互相竞争,在物质文化交流上不能形成同级别互补交流,不利于航海文明因素成长!

内在原因是自秦以来重农抑商与伦理道德治国,专制王权强大。从事工商的沦为社会底层,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受压制,小农经济独脚走路,使社会经济缺乏交换,科技得不成长,工业无法强大。不仅在抗击北方游牧中常疲于应付,也使国内经济缺少活力,唤不起外拓开辟原料和市场的强大动力。

重农抑商政策下的统治者在愚民的同时也完成了自愚,没有世界眼光,满足于自家一亩三分地的争夺,不知合力向外做大蛋糕来满足自我需求,而是沉醉于蜗牛角里生死相残的争权夺利。小农经济造就了社会安土重迁的保守狭隘意思。在感叹时光如水,功业未就中,从官员到百姓耗时费力的周旋于人情事故中,编织着貌似完美的而经不起风吹雨打的蜘蛛网几千的无穷时光与智力被生生耗光!

中国的几千年津津有味地构造蜘蛛网,不知能不能转换成钛钢丝?

权奴争锋的蜗牛角里

小农经济不能完成自我褪变升华,也就无力打破上层的专制王权,反过来保守愚民的专制王权无胆更无能,放开自我,寻找新的制度模式,建立如管仲确立的士农工商四柱支撑经济与社会的良好环境,也就只能退缩到争权夺利,保权保利。皓首穷经,竭智尽力,千般诡计,万种恶毒,都为那权与利。忘了抬头望向宏阔的星辰大海,实在是愧对智慧二字!

3

我是辛铁,我来回答。中国古代的海洋文明之前有两次领先世界。

第一,丝绸之路。

汉代的丝绸对外贸易十分发达,其中就有海上丝绸之路,这是无数中华民族走出的生命之路,如果海上文明不发达,根本无法行程海上贸易。

第二,郑和下西洋

明朝的第三位皇帝,永乐大帝朱棣曾经派郑和七次下西洋,建立与南亚,东南亚,甚至非洲很多国家的外交和贸易往来。

所以,中国古代的海洋文明还是很发达的。

4

不要被教科书骗了,中国古代海洋文明的历史十分丰富,只是最终没有坚持下来,或者最终发展依然局限于陆地,所以灿烂的历史就不被人们所重视,甚至是忽略了,实际上5000年的文明,海洋历史的发展并不比我们传统认知的历史更逊色。

中国自古以来,古代的商业贸易,海外贸易就十分繁荣,而且拥有长足进步与发展,只是我们以中原文明的一种眼界局限了我们对海洋文明的探索和认知,我们要知道中华民族是一个迁移民族,在夏商周三代以及以前就不断地与水打交道,与自然界相抗衡,至使得我们的政治中心多次发生变化。


夏朝更加部落化,相应的历史记载和考古发掘也一直没能做出实质性的认定,但至少在商朝商人的活动范围比我们所认知的更为广大,并且把贝壳作为当时广泛而流行的通用货币,如果与海没有联系的话,那么商朝人士如何将海中的贝壳作为自己的通用货币呢,而且海洋贝壳作为人类的交换货币,它的历史甚至出现在史前时代,任何一个民族都是如此。

这也意味着华夏民族,很早就是一个与海洋有着广泛联系的,善于对外交流的民族,只是我们的历史没有记载这一部分,是通过考古发掘发现的,我们历史更多的是记载政治战争,和外交等国家事件,所以很多经济上的历史发现不被史书记载,更不被我们所认知。


秦始皇统一六国以后命徐福出海寻找长生不老药,虽然是一个传说,但是也体现出秦始皇对于海外领域的一种探索心,其实可能知道也早应该知道海外贸易这一回事儿,嬴政也曾经想把自己的征服力量输送到海外,毕竟靠海的楚国与齐国,以及当地人对于海外的各种传说,传的神乎其神,这一点燃了秦始皇心中的一个征服欲。

如果说这一个故事,并不意味着一种现实情况的话,那么秦始皇在公元前218年50万大军南下攻击百越,这一场大规模的复运动,极大的扩展了秦王朝的疆土,是南方诸多少数民族被征服,也开启了这一地区新的历史发展阶段,秦始皇并不是一味的穷兵黩武,在整个统一战争时期,我们就可以看到秦始皇是十分有步骤,而且深刻考虑自身国力,对于战争支撑的。


如果南方少数民族持久以来不同文化蛮荒之地,那么秦始皇为什么要付出高昂的成本去夺取这一个毫无价值的地方呢?实际的情况是百越之地,它的文化与中原不同,但并不意味着它蛮荒,有自己的发展特点和优点,也有自己的文化核心地位,其中最主要的就是海外贸易,因为秦汉时期以及稍早的一些时间阶段,百越之地的考古发掘当中,我们发掘出了波斯帝国的金币,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在当时,南部中国沿海地区所生活的少数民族就已经具有广泛的海外贸易,并且间接与波斯帝国取得联系。

这些东西都没有历史记载,还是通过考古发掘而弥补出的漏洞,填补了我们的知识空白,而且我们发掘出不仅仅只有波斯的金币银币,还有他们制作精美的生活奢侈品和日用品,作为一个伟大的政治家,秦始皇不可能不知道这一点,因为他在进行军事征服的时候,都要对对方进行详细而细致的了解,南部的海外贸易发达和奇珍异兽应有尽有,秦始皇应当会知道这一点。


在征服这一地区以后,将其纳入帝国版图,秦国短命,但是对于南方的发展却十分重视,沟通了上下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的灵渠,还有修建了杨越新道,不论是海上交通,海上交通还是路上交通,秦始皇都进行了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了南方地区的经济发展,以此保证百越地区彻底划入王朝统治,也决定了不论是未来还是当下中原地区与南方地区的联系,无法分割。

可能大家不知道的是,在春秋战国时期,司马迁的史记中记载了被中原各国认可的九大城市,其中倒数第二个就是现在的广州市,当时被称作番禺,经营着各种奇珍异兽,奇珍异宝,每一样东西在中原地区都价值连城,绝无仅有。各国的商人纷纷南下穿越楚国到番禺地区售卖,获得巨额利润,而且南方这一地区的造船业十分发达,中原地区的造船技术都是直接借鉴自珠江流域的,现在的考古发掘还发现百越地区对于船的设计造型有数十种,分别适用于不同的水域。


在当时的贸易航路已经确定的,已经到达了印度和东南亚的各个地区,贸易量十分硕大,很多金属器皿,甚至是西亚地区才出现的,更有非洲象牙,甚至这一地区还有外国人的存在,在汉朝的墓葬中也出土了,当时外国人的形象的陶俑,而且不要小看非华夏民族的创造力量,在南部百越地区,他们也会出产丝绸,丝毫在质量上不弱于中原地区。

在文化上,百越地区只是与我们有所不同,并非野蛮之地,只是他们在建筑环境和建筑设计上更多的借鉴了海外民族的一种文化传统,达到了一种融合状态与中原风格迥异,说百越地区不通王化野蛮之地是中原人的固有印象,也是中原人的自我狂妄。在汉朝建立以后,灭掉了南越这个国家,重新统一了珠江水系,此后汉朝也通过这一地区进行广泛的海外交流,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汉朝和罗马帝国就通过这一航线。


第一次有了官方记载的沟通,在封建帝国建立以后的近2000年里,百越地区发展着海外贸易,从来都没有断绝过,只是在官方政府中一直承认的是陆地上的农业经济,对于海外贸易也难以管理,难以统计,所以造成了幸存者偏差,认为古代政权并不重视海外贸易,实际上是完全不正确的,忽视现实。

自古以来,中国就有延长的海岸线和广阔的海洋,在传统理解中,是我们并没有重视海洋,而不是古代人忽视了海洋,对于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包括华夏民族在内的中华民族自古以来都有航海技术的突破,这也是社会生活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说,在工业革命之前,整个东亚地区的贸易以及海洋技术,我们都领先世界,是一个真真正正的海洋民族。


只是由于生产力意志未能得到突破,商业抑制未能获得官方的正式认可,所以一定程度上,即便我们的海洋发展并不错,我们也一直保持对农业的极端重视,我们悠久的海洋文明史也并没有因为商业的繁荣而登堂入室,成为另一大经济支柱,甚至在对外贸易造成逆差以后,采取了非常保守的措施,闭关锁国。所以即便我们的海洋文明确实存在,但是却不曾给我们留下更多引以为傲的历史。

5

试想一下,你的帝国疆域西跨葱岭,北接西伯利亚,东临大洋,南包诸岛,在那个交通不发达的时代,从帝国的最西端到最东端最快也需要一个月。周围的国家都对你表示臣服,海外的吕宋甚至做梦都请求能够加入你,都被你视为蛮荒之地而不要。

在这个年代,海洋对你而言,又有多少吸引力呢?农业社会的扩展已经到头了,帝国的疆域已经空前强大。这时,搞好自己国家,让人民安居乐业才是正道。

6

问题钓鱼??

先不说挫宋当年海上贸易多发达 ,就说当年和倭寇做生意吧,做到了多大你知道吗?郑成功自己一个船队吊打东印度公司,这叫没有海洋文明历史?

只不过中国以生产农业作为根本,吃饱了才会去搞这些副产业。闽浙一带多山多水,不宜耕种,人口一多了立马以海为田,搞贸易下南洋从不含糊。


7

中国古代是有海洋文明的,著名的郑和下西洋就是最好的实证。对海洋的探索和开发自古就有,中国漫长的海岸线使古人很早就与海打交道。春秋战国时南方的吴越文化己高度发展,沿海农业经济圈己成形。《韩非子》说:历心于山海而国家富。中国古代海洋文明更准确地说应叫海洋农业文化。

而远航的发展需要先进的航海技术和造船技术,中国古代的这些技术就己经很高了,郑和宝船最大的长44丈,宽18丈。远航用的指南针、海图等导航工具也十分完备,《郑和航海图》就从明代保留至今。

中国古代是重农抑商的政策,海洋文化的农业性,强调以海为田,不提倡以海为途。因此古代虽有辉煌的丝绸之路,1405至1433年郑和七下西洋,也只是中国传统文化以和为贵,以邻为睦,扬堂堂中华之神威引众邦来朝的一种宣传,并没有像西方海洋文明那种文化殖民的意图。

所以中国古代海洋文明博大精深,只是受封建统治者保守落后,闭关锁国,重农抑商的政策和思想的抑制,从而使中国的海洋文明不如大陆农耕文明耀眼!

8

中国是正经的大河文明,虽然有广袤的海岸线诞生了无数的海洋文化,但是却不是海洋文明。

海洋文明的定义是海洋文明作出这样的界定:海洋文明是人类历史上主要因特有的海洋文化而在经济发展、社会制度、思想、精神和艺术领域等方面领先于人类发展的社会文化。而海洋文明之所以是海洋文明的原因是它的领先是得益于海洋。

古希腊去航海的原因是平原狭小、土地也比较贫瘠,环境逼迫人类出去探索,面临大海也容易去外边的土地交互物资,去殖民。而中国的环境是一条条大河造成的冲击平原,土壤肥沃利于耕种,这样的环境也特别适合小农经济的发展。

中国并不是不重视海洋,而是在中华五千年的里程中农业文明占比重较大,大河文明的影响更加深远。中国比较著名的海洋文化就是海上丝绸之路,萌芽于商周,发展于春秋战国,在秦汉基本形成,唐宋时最为兴盛,衰败于明清。

9

因为海洋文化并不是文明的起源之地。

有很多人说,因为海洋文化才导致人类社会进步,这完全是一个荒诞的想法。因为大陆文明才是人类进步的根基。不能因为最近二百年,西方国家利用海权征服和殖民部份大陆,就把海权上升到如此高度。更何况,中国很早以前就已经发展出高度发达的海权系统。当郑和宝船出现时,西方国家的船只不过就是儿童的玩具罢了。

陆权文明以前是,将来也是文明的主流,这是不以西方或是亲西方的某些人的话术就能改变的。

放在历史的大背景下,我们可以看出,只有陆权文明才能撑起人类发展的根基。人类在可以预见的将来,也仍然是陆权文明主导。

打开世界地图,我们可以看到世界大多数人口的几个国家和经济发展最好的国家(除美国)主要集中在欧亚大陆,非洲大陆也与欧亚大陆紧密相连。只有南北美洲游离于大陆体系之外。

美国这个国家,是靠趁火打劫起家的,他的海军再强大,仍然得依靠陆军的占领实现他的利益。要不然,它没有必要在二战后,反复对外动用陆军。那么多航母,开过去不就行了?实际上是不行的。

为什么美国作为一个以海权起家的国家,如此重视中东地区?就是因为如果不卡住欧亚非大陆之间的咽喉,美国的所谓海权不过就是一个气泡。如果欧亚非在经济上整合成一体,美国也就和英国一样,只是一个大号的岛国。

以前发展海路,是因为国家之间意识形态对立和科技能力不足以穿越高山和荒漠。而在全球化和科技能力日益成熟的今天,随着国家之间意识形态对立的逐渐改变,海权文化必然会退居二线。

美国现在是依靠其强大的海军实现它统治全球的目的吗?其实并不完全是,最重要的是它必须卡在三块大陆的咽喉,在中东制造分裂和动乱,迫使陆权国家走海路而已。当美国进入战略收缩期,不断退出中东,那么这个海权也就没有用武之地了。

从我们的一带一路的建设可以看出,中欧班列的成本大大低于海上运输成本,时间也大大缩短。如果中东地区不再服从美国的命令,团结合作搞经济,那么再多的航母也不过是漂在海上的靶子。

10

人类社会在几千年来孕育了不同的文明,按其属性分为三种,大河文明、海洋文明、草原文明。每一种文明都和其发祥地的地理特征有着密切关系,诸如草原文明也就是畜牧文明,分布在亚欧大陆东北部和中部腹地,这里主要是指的游牧民族来往迁徙的草原和高原草场,他们逐水草而居,居无定所,中国流传千古的北朝著名民歌《敕勒歌》描绘了一幅这样的绝美画面,“敕勒川,阴山下。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人类第一个有充足史料记载的海洋文明是古希腊文明,古希腊海洋文明,实际上是一种综合了古代东西方文明诸因素之后而发展起来的新型文明,它对以后欧洲地区及整个世界历史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后来的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日本、美国等,从严格意义上讲都是海洋大国,他们都是古希腊以来海洋文明的继承者。

古代希腊的自然地理条件是多山环海,地势崎岖不平,仅有若干个小块平原,境内是诸多的城邦,除海产资源比较丰富外,土地最适合种植葡萄和橄榄。特殊的地理条件,对决定了古希腊的经济、政治、文化,造就了一个个的“城邦”,也决定了古希腊人只有通过海外商贸才能维持其生存和发展,这种贸易形态要求自由和平等的环境,进而又促使民主政治的建立。古希腊人生存的环境要求必须到海外去拓展,航海使古希腊人练就了勇于开拓,善于求索的民族性格。同时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海洋文化,近代的欧洲等强国海洋文明同时也带有一种冒险、殖民、掠夺性质的文化,遭到当下世人唾弃!

相对于海洋文明的开放性,大河文明则是封闭的。海洋文明国家代表是古希腊,而四大文明古国古巴比伦、古埃及、古印度都属于大河文明,其代表是古代中国。本来中国可以具备海洋文明国家的条件,但海洋文明不连续,尤以明初郑和下西洋时期最为辉煌,虽然是人类第一次最大规模的远洋航海行为,但毕竟短暂,之后不再重现。

大河文明诞生于大江或大河流域,这些区域水源充足和相对稳定,地势平坦、土地肥沃,气候温和,适宜人类长期定居,利于农作物培植和生长,除满足人们的基本需求外,还能饲养牲畜以供肉食需求。大河文明以农耕经济为基本形态,中国的农耕经济是一种自给自足的经济,相对于其他文明是偏保守和平的。

五千年以来,中国这个概念最早是指中原地带,后来扩展到亚欧大陆的东部为主的广大区域,基本属于典型的农耕文化为主,后来融合了部分草原文明,但仍以大河文明为主。古代中国由于地理因素,四至受到一定局限,现代的中国也是基本沿袭了清帝国以来的版图。我们所处的地方,虽然也是水患和自然灾害频生,但由于地域广大,历代帝王对于农业尤为重视,认为是万事之本。农民也是对于土地的利用超越了任何一个国家,通过精耕细作,轮种、套种、间种等办法让土地的使用效力提升,保证了一定的产量;同时,人工水利及灌溉系统的不断改进,使土地耕种进一步得以保障;尤其是中国人自己在几千年以来形成的天人合一的朴素理念,体现在自给自足的自然循环经济上,现在看来是一种特别高级和理想的农耕状态,尤其有利于环保。真是“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在这样一种祥和的状态下,除了大灾大难或王朝更替期间,中国人对于生活还是很有自我满足感的,对“家”的依恋也不鼓励远涉重洋去冒险,也由于儒家思想的束缚,让中国人错过了新大陆发现,错过了工业革命,错过了影响新世界文明的契机。时代赋予我们新的使命,在未来的中国,只要锐意进取提升科技自主创新,坚持改革开放,还有最后一个新文明的发现机会,就是成为“太空文明”的缔造者,由于地球资源的逐步枯竭,由于科技的进步,由于人类的需要,远太空星球的开发指日可待,我们要积极做好准备,领导这次新浪潮的到来吧!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