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小说里的郭靖,原型当然不是吕文焕,而是郭侃(后记里提到过),也混合了他父亲郭宝玉的事迹。
郭宝玉据说是郭子仪后人,本是金国军官,归降蒙古后被木华黎看中,推荐给成吉思汗,成为其爱将,参与了蒙古第一次西征(即成吉思汗西征花剌子模),曾在攻破不花剌(今阿富汗Bukhara)一役中立功卓著。郭宝玉在成吉思汗手下累官至大断事官,相当于司法部长,算是比较得宠。
郭宝玉死于西征归途,他儿子郭侃由木华黎手下大将史天泽带大,应该说是基本按照蒙古贵族的方式成长起来,军事才能极为突出,成为成吉思汗之孙旭列兀(拖雷第六子)的心腹爱将。
蒙哥当上大汗之后策划了蒙古第三次西征,由旭列兀领导,旨在征服整个中东阿拉伯世界,郭侃和怯的不花(乃蛮人)并称旭列兀的左膀右臂,元史上记载郭侃西征破城700,这个数据肯定有很大水分,但可以体现出郭侃极为擅长破城。
西征消停以后,郭侃申请回到中原老家,旭列兀和忽必烈兄弟关系非常好,于是郭侃顺利转会至忽必烈旗下。
忽必烈这人军事才能一般,远不及几个哥哥弟弟,讨伐南宋已经陷入僵局很久,主要是被四川钓鱼城(今重庆合川)和襄阳两座坚城所阻。郭侃一回来就立刻指出忽必烈的战略失当,提出钓鱼城根本不用打,只要攻破襄阳就可以进而控制长江,顺流而下,临安一破钓鱼城自然会投降。
此时忽必烈已经围攻襄阳5年不克。郭侃这破城专家又立刻指出这主要是科技手段不行,旭列兀西征时的破城利器是所谓的“回回炮”,这是拜占庭人工程师最先发明的,经过了很多波斯阿拉伯工程师的改良,基于阿基米德的杠杆原理,利用配重(而非人力畜力)进行发射,再辅以动滑轮结构(也是阿基米德的理论指导),射程极远,而且可以校准弹位。
在郭侃的建议和牵线下,忽必烈又从弟弟旭列兀处高薪引进了两个波斯高级工程师,用了一年时间造炮。结果本来固若金汤坚守6年的襄阳城仅在10天之内就被这个高科技武器打的稀烂,不得不举城投降。
随后长江之战,貌似强大的南宋水师也在这个高科技武器之下不堪一击,一战全灭。不久临安城就陷落蒙军之手,和郭侃预言的一样,钓鱼城随后投降。
郭侃在忽必烈手下担任了江淮大都督。他的族人郭守敬是中国历史上非常出名的工程师发明家,现在上海浦东高科技区还有一条郭守敬路。元朝初期蒙古从波斯阿拉伯地区引进过不少代表当时世界最先进的科技,包括数学,天文,以及一些工程技术,郭守敬作为郭侃族人,或许有较多机会接触这些科技成果。
很遗憾,元朝结束时,不学无术的朱元璋等把大量从波斯传入的知识都付之一炬,其中就包括元史中记载的“兀忽烈的”的著作,其实就是波斯人抄写的古希腊数学家欧几里得的“几何原本”(早年蒙古大汗蒙哥曾学习过一点欧几里得几何)。中国人再次看到这本书得等到几百年后徐光启和传教士利玛窦一起翻译的“前半部”(平面几何部分),后半部立体几何和数论徐光启当时觉得太难“国人恐怕看不懂”,再加上利玛窦挂了,就没译,这下半部就得又等几百年到清末由李善兰和英国传教士伟烈亚力才完成翻译。直到今天,全世界包括我们的初中学生都还要学习这本著作。
郭侃的故事其实告诉我们: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而技术的上限是由科学特别是数学决定的。大宋王朝并非亡于吕文焕怯战或蒙古人骁勇,追根溯源,是亡于距当时1500年前一万公里之外的希腊数学家/物理学家阿基米德的学术研究。当时的襄阳守军,南宋水师,并不缺乏亮剑精神,但亮剑精神并不能抵挡隆隆炮声背后的数学公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