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公元239年,曹叡养子曹芳继位,周岁为7,就这么个儿皇帝肯定是要有大臣辅佐的。曹叡临死前见到太尉宣王司马懿,执其手谓曰:“吾疾甚,以后事属君,君其与爽辅少子。吾得见君,无所恨!”宣王顿首流涕。——三国志魏明帝纪。

此时的君臣关系看似相当和谐,曹叡叫司马懿和曹爽共同辅政,也算是权力制衡的作用。曹爽此人远没有《三国》中那么英明帅气,在某种程度上,影视剧把曹真和曹爽的能力颠倒了。

魏国传到曹叡一代,宗室近亲已经没有曹操时期的鼎盛,为了当朝的统治,曹叡只能选个曹爽意思意思。“曹爽用何晏、邓扬、丁谧之谋,迁太后于永宁宫,专擅朝政,兄弟并典禁兵,多树亲党,屡改制度。”(晋书。司马懿传)

“晏等专政,共分割洛阳、野王典农部桑田数百顷,及坏汤沐地以为产业,承势窃取官物,因缘求欲州郡。有司望风,莫敢忤旨。”(三国志。曹爽传)何宴是曹爽党羽,尚此作威作福,曹爽呢?

“爽饮食车服,拟于乘舆。尚方珍玩,充牣其家。妻妾盈后庭,又私取先帝才人七八人,及将吏、师工、鼓吹、良家子女三十三人,皆以为伎乐。”其骄纵,跃然纸上,有人想劝曹爽改邪归正,怕他降罪,借他人之口来劝说,曹爽非常不开心,其执迷不悟,可见一斑。

到曹芳时期,曹家正统的权力已经在曹爽一人身上,假如曹爽有才干,甘心辅佐曹芳,那是曹家的幸事,反之,曹家必败。曹爽一不竭尽权力辅佐少主,二有公饱私囊,其做法,颇有篡逆嫌疑。

有没有司马懿,曹家也很难回天,在某种程度上,司马懿还救了魏国一名,曹爽为了立危征讨蜀汉,最后贻笑大方,无功而返。假如没有司马懿,曹魏大乱也未可知。

司马懿死后,司马师废了曹芳,立曹髦,曹髦是最后的反扑者,他20岁那年,带着仆从,组成了一个战斗力极其低下的“部队”,讨伐司马昭,结果是曹髦被司马昭的属下杀死,自此,天下就是司马氏的了。

最佳贡献者
2

三国时“政归司马氏”与“曹魏政权建立”的过程截然不同,文武双全的魏武帝曹操生前南征北战,开疆拓土已基本上圈定了帝国边界,政治上清除异己,重要岗位已经培育、安插了亲信,早给曹睿君临天下扫平了障碍,所以曹睿不费吹灰之力就完成了改朝换代。

而政归司马氏时,司马家族并没有诸如雄才大略的曹操式人物出现,政权的交接也不是一蹴而就,过程迁延日久,而且当时蜀、吴政权依然还存在着,有机可乘;自然给曹魏旧部留有重新翻盘的机会。

尤其是,司马懿在高平陵之变后,对曹魏重臣并没委以重任但也没斩草除根彻底清除(如夏侯玄等),本来政变本身已经侵犯了他们的利益,他们早处于敢怒不敢的言的状态,如果此时曹氏或者夏侯氏家族有一人登高一呼,相信会应者云聚的!


众所周知,司马懿是曹睿的托孤大臣,他靠“演戏”除掉曹爽收回军权后已是耄耋老人,根本没有精力完成从曹魏政权到司马氏晋国政权的转变,而在即将他走向黄泉路把政权逐渐向大儿子司马师移交的过程中就漏洞百出。

很长一段时间,洛阳以外的大多地方武装力量仍属曹魏旧部,这实力不能低估;司马氏秉政初期的倒行逆施行为曾经激怒了天下的志士仁人,可以师出有名;手握陇西军权的夏侯霸完全能在陇西以“清君侧”为名搞军事政变……等等。这就是曹氏集团卷土重来的机会,就是恢复曹魏大好河山的最佳时机。

可惜风流早被雨打风吹去,曹氏与夏侯氏家族再没有出现过果敢坚决、一呼百应的风云人物了,所以机会也就“一江春水向东流”了,曹操如果知道有这样的一批后人,肯定气活了!

3

政变之时有机会,政变之后机会全无,政变之时如果曹爽挟天子进许都,司马懿就算有天大的本领也会满盘皆输。这个机会也是曹氏的最后机会。更是除掉司马懿的最佳机会。



高平陵政变之时曹魏的三个最大的军事部队,分别是雍凉、邺城、许昌三地的兵马,司马懿一个指挥权都没有。洛阳的兵力只有自己的3000死士,其余的兵力虽然表面臣服,但是极不稳定,这时候如果曹爽挟天子进许都,号召天下兵马勤王,司马懿必然死无葬身之地,很有可能都不用动兵马,洛阳城内的乱军都可能杀死司马懿。



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转瞬即逝,曹爽甘愿束手被擒,交出权力后,满门抄斩。司马懿紧握权力,迅速清除异己。曹氏再也没有了翻盘的机会。



司马懿的高平陵政变是以1%的希望博取99%的利益,同时也伴随了99%的危险,但是司马懿却胜利了,赢得了这次无与伦比的胜利。

4

曹魏势力已属强弩之末。

司马懿在曹丕时期得到重用,曹睿时期开始发展势力,比如征讨辽东公孙渊和孟达。但曹睿不比曹丕,对司马懿完全不信任,在第一次托孤重臣中并没有司马懿的名字,由于刘放和孙资,司马懿与曹爽成为托孤大臣。

由于曹爽为使权力不被架空,进行“正始改制”,引起一些曹魏老臣的不满,他们开始在司马懿身边聚集,如王肃、孙礼、王观、高柔等,他们具有极高的威王。

高平陵政变中,并非是司马氏家族对抗曹爽,而是司马懿所代表的士族集团。政变后曹爽集团被诛灭。由此司马懿掌握曹魏军政大权。

司马氏家族权力的稳定历经司马师和司马昭,经过后来的“淮南三叛”,支持曹魏的武装力量完全被消灭殆尽。当然,曹魏抗争的落幕还属曹髦率领宿卫和奴仆反抗,最终失败身亡。

司马氏家族霸府的背后是曹氏宗亲力量的凋零。曹丕称帝后,为统治需要,对宗亲打压,培植士族。最终造成士族尾大不掉,反客为主的局面。

5

这个问题其实问的挺好!

俗话说:虎父无犬子。这句话放在曹真身上失效了。曹真一生还算是能压制司马懿,但曹真的儿子曹爽只被司马懿出手一次就打败了。如果说曹真的政治智商为100的话,曹爽的政治智商只有30不到。这就是曹爽在高平陵之变失败的根本原因。

其实,高平陵之变发生后,最着急的应该是司马懿,形式对司马懿非常不利。换句话说,曹家还有夺取政权的机会,而且胜利的天平是倾斜于曹爽这一方的。为什么这么说呢?

司马懿和曹爽之间的矛盾,其实不仅仅是两人之间的个人矛盾,两人背后是两股巨大的势力集团。司马懿代表大魏士族集团,几乎所有的官员都倾向于司马懿。曹爽代表的是皇亲国戚集团,就是所谓的官二代。

高平陵之变其实很简单,司马懿通过三千死士,趁皇帝曹芳和大将军曹爽离洛阳至高平陵给曹叡扫坟扫墓之际,控制了京都,以太后的名义免除曹爽的大将军之职,发动了宫廷政变。

这时,司马懿的尚方宝剑是皇太后,而曹爽的尚方宝剑是皇上。而且司马懿只有三千人而已。曹爽麾下的中领军别营、洛阳典农的治所都在京都城外,至少能聚集5000人。

范又谓羲曰:“卿别营近在阙南,洛阳典农治在城外,呼召如意。

如果曹爽有一点点政治头脑,他完全可以带着皇帝曹芳先去许昌,然后以皇帝的名义征调全国的驻军前来平定叛乱。当然了,司马懿也会调兵,那么皇上的圣旨和司马懿的命令哪一个令更奏效呢?显然不会有人响应司马懿。

错就错在曹爽把这件事情想的简单了,而司马懿恰恰利用了曹爽这个心理!

高平陵之变发动后,司马懿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派人去和曹爽谈,谈什么?让曹爽主动投降。因为司马懿知道,宫廷政变这个事情,拖得时间越长,变数越多。自己本来就不占理,况且皇上在曹爽手上,一旦曹爽反应过来,或者被逼的太急,带着皇上去了许昌,自己肯定要失败。于是司马懿赶紧派了许允和陈泰去游说曹爽。

这时曹爽其实还有机会,为什么呢?因为曹爽虽然智商低下,但是好在他的谋士来了。谁呢?大司农桓范。桓范拼着命逃出京都,他给曹爽仔细分析了当时的形式,力劝曹爽带着皇帝去许昌,然后调集军队反击司马懿。

范至,劝爽兄弟以天子诣许昌,发四方兵以自辅。爽疑未决,范谓羲曰:“此事昭然,卿用读书何为邪!于今日卿等门户,求贫贱复可得乎!且匹夫质一人,尚欲望活;卿与天子相随,令于天下,谁敢不应也!”

可惜曹爽低估了司马懿,他认为自己即使投降后还能不失富贵,至少还能做个无忧无虑的皇亲国戚。一旦失败,恐怕自己就要被凌迟处死。这就是曹爽的内心写照!

曹爽不知道,当时的时刻其实是你死我活的斗争,任何一方胜利了都不会给对方机会存活。曹爽骄横自负的性格在关键时候害了他,气的桓范暴跳如雷,骂曹爽不但毁了自己的前程,也会连累整个家族和攀附于他的人。

范哭曰:“曹子丹佳人,生汝兄弟,犊耳!何图今日坐汝等族灭也!”

事情果然跟桓范预料的一模一样,曹爽在投降后被司马懿屠杀并且夷三族。

最后正面回答问题,高平陵政变后曹爽有极大的机会夺回政权,可惜一副好牌被曹爽打烂了。曹爽一生一直在平静的环境中生活,没有经历过大风大浪,政治智慧令人堪忧。司马懿利用曹爽幼稚的政治缺陷,猛然间发动了高平陵政变,然后用几个说客就让曹爽兵不血刃的投降了。曹爽的行为实在让人可悲可叹!

本回答独发于问答,觉得写得好请随手点赞,谢谢!

喜欢请随手关上我的头条号,谢谢!

6

在高平陵之变后,魏国政权落入司马氏手中,那么,曹氏真的没有夺回政权的机会吗?

其实,机会还是有的。司空王凌就密谋发动兵变,拥立曹操的儿子楚王曹彪为皇帝。可惜的是,由于一系列阴差阳错的事件,这次兵变的计划最后破产,曹彪勒令自杀,曹氏亲王公侯,一律迁往邺城,实际上被软禁起来。此后,曹氏就再也没有夺回政权的希望了。

下面我细述之。

第一,王凌密谋兵变

司马懿发动高平陵政变后,控制魏国大权,并以莫须有的罪名将曹爽及其亲信一网打尽,诛尽三族。然而,并非所有人都想听命于司马懿,司空王凌就是其中之一。

王凌曾经历任兖州刺史、青州刺史、扬州刺史、豫州刺史,是一个政绩卓著的地方大吏。曹爽执政时期,以王凌为征东将军,都督扬州军事,成为魏国最有实权的军区司令员之一。公元241年,迁升车骑将军;公元248年,升为司空,位列三公。

从上面这份简历可以看出,王凌是个实力派人物,魏国军政巨头之一。对司马懿所作所为,王凌相当不满,而且他与曹爽关系比较密切,难保司马懿秋后算帐。于是,一个极为大胆的计划在他脑海里成形:另立皇帝,再造朝廷!

在王凌看来,皇帝曹芳太弱了,说白了就是个任人玩弄的木偶,受制于权臣,实不堪当一国之君。曹芳不行,谁行呢?王凌相中一个人:曹操的儿子曹彪。这一年,曹彪五十五岁,从年龄来看,倒是合适。王凌的计划,是迎立曹彪于许昌,宣布司马懿控制的洛阳政权为非法政权。

第二,计划赶不上变化

王凌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他有一个铁杆盟友,此人不是别人,正是他的外甥令狐愚。令狐愚官拜兖州刺史,驻军于平阿,舅甥两人控制扬州、兖州,就算政变没搞成,足以自立。

然而,计划赶不上变化。

倒司马懿的行动尚未开始,外甥令狐愚居然意外病死,无异于砍掉王凌的一条臂膀。还有更严重的事,令狐愚死后,其亲信杨康转而去了司徒府任职,他是个大嘴巴,守不住秘密,竟然泄露令狐愚的一些机密计划。

此时王凌迁为太尉,坐镇寿春。王凌想到一个起兵的幌子,他上书皇帝,请求出兵讨伐吴国。只要朝廷同意,他便可以大张旗鼓发兵,以伐吴为幌子,利用这个机会,迎立楚王曹彪,在许昌另立朝廷,同洛阳政权分庭抗礼。王凌的算盘打得不错,然而,皇帝下达的诏书没有批准他的军事行动。

问题正是出在杨康身上,杨康到洛阳司徒府任职后,说话大意,往往泄密。司马懿早把他当作重点监控对象,从他的口风中判断王凌心怀叵测。当王凌提出讨伐吴国计划后,司马懿疑心更重,遂以皇帝名义,否决该计划。

第三,王凌狗急跳墙,兵变计划失败

王凌也隐隐察觉到司马懿对自己提防心很重,可是光靠扬州的部队,还不足以同朝廷对抗,必须把兖州拉下马。然而,前任刺史令狐愚死了,兖州还会卷进来吗?王凌决定赌一把。他派亲信杨弘前往会晤兖州新刺史黄华,把起事计划全盘托出。他的如意想法是,曹彪是曹操的儿子,拥他为皇帝,振臂一呼,谁能不起而响应呢?

然而,兖州刺史黄华非但没有响应,反而一纸文书送到朝廷,揭露王凌谋反的事实。司马懿坐实王凌谋反的企图后,马上率领大军,乘舰船大举南下。关键时刻,王凌大为恐慌,失去抵抗的勇气。他第一念头就是投降,保住小命。他派亲信王彧带着自己的印信符节,到司马懿那儿请罪。为表示谢罪,他把自己捆绑了,等待司马懿的处置。

一枪不放就这样缴械投降,早知如此,何必耍什么阴谋诡计呢?司马懿把王凌押上囚车,派六百名武装护送押往京师洛阳。直到现在,王凌心里尚有一丝侥幸想法,他向司马懿提了最后一个请求:请求发给自己棺材用的钉子。这是试探司马懿的底限,司马懿把钉子送来了。很明显,王凌难逃一死。王凌绝望了,他掏出秘藏在身上的毒药吞下,毒发身亡。

卷入政变漩涡的楚王曹彪也难逃一死,他好歹是曹操儿子,没被公开处决,被朝廷勒令自杀。其他曹氏亲王公侯,一律迁往邺城,实际上被软禁起来。此后,曹氏就更没有机会夺回大权了。

7

在高平陵政变中,曹家或者说曹爽本还有机会夺回争权。只是可惜,曹爽实在是个草包,一手好牌,硬是被他打坏了!

高平陵政变,对于司马懿来说其实是孤注一掷。当时司马懿位列三公之一的太傅,看起来一人之下。但实际上太傅不过是个虚职,没有实权。但是曹爽官至大将军,是整个曹魏掌握军政大权的人!

高平陵政变,司马懿的主要兵力只是司马家豢养的死士,兵力不过3000。司马懿凭借这些死士,控制了都城洛阳,也就是说控制了太后和百官!而曹爽在洛阳城外,手中掌控着小皇帝,大将军的官衔也挂在身上。

司马懿以太后的名义,宣布曹爽乱政。而这个时候的曹爽发挥了他草包本色,慌了神,竟然说:他交出兵权,希望司马懿能让他在洛养当个富翁养老!

与司马懿打商量,简直与魔鬼做交易。要是曹爽挟天子以令诸侯,振臂一呼,号令兵马进京勤王,鹿死谁手,尤未可知!

只是曹爽竟然乖乖交出兵权,还妄图做个富翁!没了兵权的曹爽,只能等死!曹爽一死,曹氏再无机会翻盘!

8

高平陵之变,是曹魏政权的重要政变。标志着曹魏政权的权力,从老曹家的手里,逐渐转移到了司马家的人手里。


不得不说司马懿老奸巨猾,藏得太深。躲过了曹操的锐眼,躲过了曹丕的怀疑,连曹叡的聪明才智,都没能收拾司马懿。一直到了曹芳做皇帝的时候,司马懿总算是忍不住了,因为跟他一起执政的曹爽,是个纯粹的草包。

所以高平陵之变,司马懿夺取政权,架空皇权,残杀曹家宗室。那么老曹家此刻还有机会吗?当然有,但是希望不大。

司马懿当时手里只有三千死士,曹魏兵权并不在他手里。

早在曹爽执政的时候,他就已经把司马懿的兵权给剥夺了。不仅如此,朝中大权都只有曹爽一人执掌,甚至连曹芳他都不放在眼里。所以群臣都是非常反感的,从这一点上来看,整个曹魏的军权,司马懿此刻是沾不上手了。尽管司马懿的旧部有很多都在统领大军,但是他们也必须要听从朝廷的号令。

初,爽以宣王年德并高,恒父事之,不敢专行。及晏等进用,咸共推戴,说爽以权重不宜委之於人。乃以晏、飏、谧为尚书,晏典选举,轨司隶校尉,胜河南尹,诸事希复由宣王。宣王遂称疾避爽。---《三国志》

那个时候曹叡刚死,老曹家的威信还在,所以没有人会为了司马懿的利益而造反。所以司马懿在政变的时候,只能选择使用司马师养在民间的三千死士。

这帮人表面都是普通老百姓,到了关键时刻,都成了士兵,而且杀伤力很强。曹爽虽然败下阵来,可是这不代表曹家就没有机会翻盘了。当时除了洛阳以外,其他地区都还是曹魏将领们统治的地盘,他们完全可以清君侧来反对司马懿的政变。

夏侯霸掌控着陇西大军,可以挥师洛阳。

夏侯霸是夏侯家族的宗室成员,跟曹爽也是内外呼应的好朋友。而且他常年在陇西带兵,跟蜀汉属于敌对关系。所以曹爽被诛杀的消息传到夏侯霸这里的时候,如果他能够带领陇西郡的人马,杀会洛阳,对司马家族来说,那是致命的。

不管能不能取胜,在精神层面上就已经让司马家族怯弱了。因为司马家族想啊哟掌权,这始终是有篡逆的嫌疑的,他们在内心是很难越过这道坎的。

而夏侯霸清君侧,是打着正义的旗号前来讨伐,不仅能够得到很多人的呼应,而且能够让自己的军心稳定。打下洛阳也是尚未可知的事情,可是夏侯霸没有这么干,他选择逃入蜀汉。他老爸夏侯渊就是被蜀汉老臣黄忠给杀了的,他现在逃到蜀汉,实在是让人觉得不可思议。

司马懿暂时调动不了全国军队,曹魏集团还有希望。

司马懿这个时候最多只有洛阳城内的人马,他的手段是比较犀利,但是速度是死的,他不可能在那么短的时间内,就掌握全国的军权。一旦有一支支持曹家的军队冒出来,那么天下就会群起而攻之。

爽乃通懿奏事,白帝下诏免己官,奉帝还宫。爽兄弟归家,懿发洛阳吏卒围守之;四角作高楼,令人在楼上察视爽兄弟举动。爽挟弹到后园中,楼上便唱言:“故大将军东南行!”爽愁闷不知为计。---《资治通鉴》

所以说,在高平陵政变之后,司马懿掌握全国军权之前,如果曹家能够策动一两支军队反抗一下,一定是机会击败司马家族的。

司马师和司马昭此刻还没有足够的威信镇压全国将领,所以这个契机非常重要,必须要准确地把握住那个时间点才能获得成功。可惜老曹家没有人意识到这一点,完美地错过了拯救河山的好机会。

总结反思:司马家族的准备工作十分充分,而且速度之快令人咋舌。

司马懿的手段十分高明,他成功骗过曹爽,使得曹爽选择无条件投降。曹爽甚至还想做一个富家翁,真的非常天真。

如果曹爽在关键时刻能够看清司马懿的嘴脸,将洛阳的家人弃之不顾的话,那他完全可以带着小皇帝曹芳逃到许昌。

到时候振臂一呼,告诉天下将士,司马懿谋反,那获胜的必然就是曹爽。可惜曹爽这个人做事优柔寡断,没有大局观。活该老曹家的江山不保,这样的人才都能辅政,保得住才怪。

9


高平陵之变本质上就是一个辅政大臣突然发动兵变,消灭了之前掌权长达十年的另外一个辅政大臣。而曹魏的皇帝曹芳被架空,也已经十年了。在此期间,皇帝并没有对作为权臣存在了十年的曹爽集团做出任何有效的反抗。而在高平陵之变后,就更加不可能了。

曹家的人分为内外两层。首先当然是曹操的子孙,也就是曹魏政权内部在血缘上和皇帝最近的这些宗室,其次是外围宗室,也就是曹真曹爽夏侯玄这种曹操的堂兄弟的后裔子孙。

因为曹操在选择继承人的时候曾经在曹丕和曹植之间犹豫过,曹丕并不是唯一的人选,而且曹丕在曹植的竞争压力下,处境一度非常危险,所以曹丕在继位以后对自己的同胞兄弟们采取了非常严密的防范措施,不仅没有丝毫权力,实际上就是软禁在各自的封地。


曹叡继位后,不但没有对曹丕这一做法进行任何调整,反而变本加厉,不断通过削减封地,调整封地等方式进一步加强控制。当时还在世的曹植曾经上书提意见,希望能够改善宗室待遇,但曹叡并没有接受这个意见。

曹操的这些子孙在经过了从曹丕继位到曹叡去世的长期控制和防范后,就完全没有什么政治能力了。到曹叡去世的时候,曾经安排曹操的儿子燕王曹宇辅政,因为在朝廷内外足够的支持力量,担心自己没有好结果的曹宇也直接拒绝了。

曹丕去世时安排的辅政大臣是外围宗室与功臣元老共治,而到曹叡去世的时候也同样安排了外围宗室曹爽和元老司马懿一起辅政,但曹爽掌权后很快就进行了政治权力分配调整,把司马懿为代表的功臣元老排挤出去了,大力提拔任用和他出身相近的外围宗室,以及他自己的亲兄弟。


所以,到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之变的时候,实际上不仅仅是两个人之间的权力斗争,而是曹爽所代表的曹魏外围宗室和司马懿代表的功臣元老之间的权力斗争。结果是众所周知的,曹爽不战而降,整个曹爽集团就此被司马懿一举消灭。随后,司马懿又把曹魏近支宗室迁徙到邺城集中居住,实际上也就是统一控制。

在这之后,剩下还有一点名望的曹魏宗室和外围宗室中就只剩下了夏侯玄,但夏侯玄也同样选择了放弃抵抗,奉命入朝,放弃关中的军权,到朝廷去担任有职无权的太常去了。到司马师掌权期间,因为李丰张缉密谋发兵诛杀司马师,由夏侯玄辅政,被司马师先下手为强,一网打尽,夏侯玄也因此而被杀。

也就是说,经过曹爽时期的折腾,曹爽集团就已经是唯一的曹氏宗亲中有力量的政治集团了,他们的覆灭就意味着曹氏宗亲集团的整个儿覆灭,以后就完全没有有能力反抗司马氏集团的曹氏宗亲了。真正挑战司马氏的,实际上是淮南三叛,而不是曹魏宗亲。但即便是淮南三叛能够成功,推翻司马氏,恐怕也不会把权力再交还给曹氏了。

10

有的,机会一半一半吧。但问题是,曹爽和夏侯玄,一个横行无道,一个规整过头,二人综合一下,哪用得着非得曹丕,曹叡复生,才能按下司马之心,平了高平陵之变?只是,司马懿已经羽翼丰满,纵使曹家能够夺回大权,少不了流血牺牲,自我消耗的,这可能就是夏侯玄手握重兵,却放弃抵抗的重要原因之一吧。



司马懿快速发动高平陵之变,并且让曹爽顿时失去了斗志,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密谋已久。司马懿先是装病,骗过了曹爽,才能使他横行无忌,也为政变赢得准备时间。比如,司马师悄然无息的在政变前,突然变出三千死士,显然是预谋了。而且,司马懿还是以郭太后的名义发动政变的,这是曹爽“无道”最大的破绽。司马懿出师有名,忠于曹魏的大臣,无力反对。随后,司马懿就让司徒高柔,太仆王观夺了曹爽,曹羲两个军营,这两人,显然是司马懿的人。司马懿谋划已久,曹爽军营已失,硬怼显然不智。所以,最好就如桓范所劝,挟持曹芳到许昌,再号令地方勤王,可惜被曹爽浪费了。




那么,假如曹爽同意了,曹家就能光复了吗?没有那么简单,司马懿的羽翼不但在朝内,地方也有很多手握重兵的大员。比如,夏侯玄虽然主管雍凉的军事,但是手下有一个威望,资历,能力都比他高的郭淮,在掣肘制衡夏侯玄和夏侯霸叔侄。司马懿的心腹大将牛金,胡遵曾经跟随司马懿从洛阳发兵征讨辽东,可见关洛,辽东军区都有司马懿的人。牛金死于“牛继马后”的传言,不过胡遵后来都督青,徐二州。而被司马懿所举荐的王昶在高平陵之变前,就已经是征南将军,持节,都督荆州,豫州军事。另外,还有担任过并州刺史,不久前入朝的陈泰,和司马氏哥俩从小关系就好。所以,司马懿在朝中和地方实力都很雄厚。



那么忠于曹魏的有哪些呢?最直观就是“淮南三叛”这三批人马,即王凌,毌丘俭和文钦,诸葛诞的三次叛乱。王凌和曹爽关系不错,毌丘俭和诸葛诞与夏侯玄关系很好,都属于不满司马氏专权的将领。所以,这三批人马再加上夏侯玄,夏侯霸的西北军区,忠于曹魏的军事力量还是不少的。更不用说还有一些中立的势力,极有可能也会倒向曹家。但是,为何“淮南三叛”不能形成一个整体,而是被各个击破呢?其中,诸葛诞还因为私怨,主动平定过毌丘俭和文钦的叛乱。

这里最关键就是,曹爽激进无道,不得人心。夏侯玄得人心,许多将领都是因为同情夏侯玄才反叛的。但是,夏侯玄属于玄学家,清流气质,本身就不是决断型人才。高平陵之变后,他没有反抗,却是入朝身死。所以,才说曹家是一半机会,夺回政权,也少不了流血牺牲。只是,曹爽夏侯玄二人各有重大缺憾,无法把忠于曹家的大臣将领形成合力,最终还是让司马懿得逞了。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