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先,康熙是否真的认定雍正完全可以接班就是个问题;其次,康熙身体一直不错,是突发疾病去世的,或许还想再观察几年;第三,皇权这种东西,一旦拿到就不会轻易放掉。皇权面前无父子,退位做太上皇的要么是被局势所迫,要么就是厌倦政务了。康熙显然没到厌倦政务,这种情况下退位,大概只会导致父子反目吧。

第一,康熙是否完全认定雍正可以接班


我们知道,雍正继位一直是历史疑案。康熙究竟是不是让雍正继位,究竟有没有留下明确的传位旨意都是人们争论不休的问题(别说什么康熙遗诏,那是雍正继位后才颁布的,未必就是康熙的意思)。就算康熙确实是让雍正接班,究竟是对他十分满意呢?还是在所有儿子都不满意的情况下无奈选择了一个毛病稍微少一些的?抑或是在最后实在无法取舍只是凭直觉定了一个?因为康熙花了几十年时间培养的继承人一直都是太子胤礽,胤礽被废后康熙肯定是很无奈的,重新选择继承人不是一个简单的事情,他可能真的没有下定决心。

第二,康熙对自己的身体或许比较自信


史料记载,康熙身体一直不错。甚至直到他去世前还在打猎,后来是突发疾病,一病不起,结果在不到半个月内就驾崩了。一个临终前不久还在打猎的人,会想到自己马上就要死了吗?想不到。就算要退位,也要选择正确时间点。万一退位了再活了二三十年,你让他多难过?

第三,皇权不会想轻易撒手


自古退位的皇帝,多是迫不得已,少有主动退位的。有的是发生宫廷政变,被自己儿子胁迫当了太上皇(比如李渊在玄武门之变后被迫退位)。有的是面临战争,消灾躲祸(如宋徽宗看到金人打来了推卸责任退位)。有的是儿子自行登基,自己不知道就当了太上皇(比如李隆基安史之乱中逃走避祸,结果儿子李亨被拥立为皇帝了)。最奇葩的像是乾隆,因为自己想着活不到这么久,就立誓在位不超过康熙的六十一年,只做六十年皇帝,结果活的太长,君无戏言下不来台只好退位。确实有一些真的是主动退位的,但他们大多是厌倦政务,所以撒手不管,把烂摊子扔给儿子。

康熙至少还是能稳稳掌握朝政的,所以不存在被儿子逼迫退位,题主又说让他帮着雍正稳定政局,所以也不能是厌倦政务的情况。这种情况下,退位了就很尴尬,太上皇和皇帝的职权怎么分呢?


如果康熙完全不放权,像后来乾隆传位嘉庆一样,那就起不到作用。因为太上皇不放权,这样的皇帝等于是个太子,既然太子胤礽可以被废,为什么新君就不能被废?其他兄弟照样可以跃跃欲试。如果康熙彻底放权,那雍正没有约束了,他的政策让康熙不满的话他怎么办?看在眼里多难受?自己做了这么多年皇帝,突然要看别人眼色了,你能忍?

如果部分放权,那就是最可怕的结果,因为会造成“两个太阳”。朝中大臣会形成“太上皇党”和“皇帝党”,最后很容易父子反目。


我们来举两个反面典型。一个是战国时胡服骑射的赵武灵王赵雍,就是提前退位了,自称主父,把王位给了小儿子,结果后来又觉得亏待大儿子,给大儿子更多权力,结果两个儿子势同水火,赵武灵王最后支持大儿子搞政变,被小儿子打败了,一代英主就被自己儿子囚禁在沙丘宫活活饿死。人间悲剧啊。

还有唐睿宗李旦,把皇位让给儿子李隆基,但还掌握最高权力。结果儿子李隆基和妹妹太平公主势不两立。最后太平公主要发动政变杀李隆基,李隆基先下手为强铲除了太平公主。李旦看着妹妹被儿子杀掉无能为力。康熙想学他么?

最佳贡献者
2
清圣祖仁皇帝爱新觉罗·玄烨(1654年-1722年),即康熙帝,是清朝第四位皇帝、清定都北京后第二位皇帝。

康熙帝8岁登基,14岁亲政,在位61年,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可以说是千古一帝。康熙少年时就挫败了权臣鳌拜,成年后先后平定三藩、收复台湾、亲征噶尔丹、保卫雅克萨、创立"多伦会盟"取代战争,联络蒙古各部,可谓是功劳卓著。

正是因为康熙才奠定了清朝兴盛的根基,开创出康乾盛世的局面。但是康熙在位期间,却出现了令其最头疼的九龙夺嫡,三十多个儿子中,有九个都觊觎皇位,想谋得太子之位,令康熙真是伤透了脑筋。


(康熙)

那么,康熙为何不把雍正扶上位,自己当几年太上皇,避免九王夺嫡的现象的发生呢?这个提法肯定是参照乾隆退位,然后让儿子嘉庆当了皇上,自己当了三年太上皇。

其实当年,乾隆退位时不想超过爷爷的在位时间61年。而我们都知道乾隆退位以后,虽然自己做了太上皇,但是政权还牢牢的把握在自己的手里,即使老眼昏花,话语不清,还是不肯放权。此时的嘉庆皇帝只不过是一个傀儡罢了。也就是说,乾隆也是贪恋皇权的。乾隆所谓的让位,其实只不过是一个形式吧。

康熙贪恋皇权


作为历朝历代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他更明白皇权的重要性。谁当皇上,皇权握在手里谁就说了算。如果谁想挑战皇上的权力,那么谁就没有好果子吃,即使他是太子,也不例外。

谕礼部曰:"帝王绍基垂统,长治久安,必建立元储,懋隆国本,以绵宗社之祥,慰臣民之望。朕荷天眷,诞生嫡子,已及二龄。兹者钦承太皇太后、皇太后慈命,建储大典,宜即举行。今以嫡子胤礽为皇太子。尔部详察应行典礼,选择吉期具奏。"

胤礽是皇后赫舍里氏(索尼的孙女)所生,但是其母在生下他两个时辰后就去世了。由于同胞哥哥早夭,胤礽是作为嫡长子被立为太子的。其中原因估计康熙心里最清楚,一是皇后诞下嫡子有功,而随之皇后付出了生命的代价,把胤礽立为太子一方面是给皇后的一个交代,二是对自己与皇后感情深厚。

康熙说"胤礽乃皇后所生,朕煦妪爱惜"。

康熙虽然平时很忙,但坚持亲自抚养和教育这个生而丧母的孩子。康熙曾对大家说,自己一天中有两件最重要的事情要做,一是问太皇太后安,另一件即是过问皇太子的学业情况。而胤礽聪慧而好学,文武兼备,康熙对他是更加宠爱,甚至是溺爱。康熙允许胤礽结交朝臣和外臣,目的就是锻炼他的能力,培养自忠于自己的一帮大臣。康熙还让胤礽代为祭祀、监国等事物,得到了大家广泛的赞誉。

(胤礽剧照)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康熙在纵容太子,同时也默许索额图(太子的叔姥爷)所定规格几乎与皇帝等同的皇太子仪仗、冠服。康熙还纵容太子挥霍浪费,如历次外出巡游,太子所用皆较皇帝上乘,命令当地官员搜刮民脂民膏。东宫内花销亦高于皇帝。

如此,惯子如杀子,太子胤礽养成了脾气暴躁,不可一世、蛮横无理的性格,甚至还做出了任意鞭挞王公大臣,到处树敌,搜罗美女等事情。康熙都以为太子没错,错在身边人身上上,于是经常换太子身边的侍从,他觉得自己的儿子是没有缺点的,是别人在教唆太子做坏事。

长此以往,康熙训斥太子,说他是"不法祖德,不遵朕训"。康熙帝巡幸塞外时,胤禔等皇子打太子的小报告,说他的种种不良的表现。且太子对7岁弟弟得了重病之事,感觉无动于衷。

康熙说,"欲分朕威柄,以恣其行事也。"(《清实录》)这意思非常明确,就是康熙觉得太子想来分他的皇权。特别是在返京途中,康熙帝发现皇太子在夜晚偷偷在他的帐篷外边偷窥,觉得太子会“弑逆"。

从上述可以看出,康熙是多么贪恋皇权,废太子的真实原因就是太子觊觎皇位,有可能会篡权。所以,康熙能心甘情愿地退居二线,当太上皇吗?显然不能。

(雍正剧照)

康熙为何不把雍正扶上位?那是因为在康熙心中,在九王夺嫡的过程中,他也不知道该到底让哪一个儿子继承大统。

太子第一次被废,已经35岁,在太子位上做了33年。而此时,诸皇子的心一下子活了,都觉得自己有两把刷子,可能会被康熙看中,明争暗斗,都想施展一下拳脚。

康熙帝深恶皇子结党,内外勾结,上下串联,蓄谋大位。他说:"诸皇子有钻营为皇太子者,即国之贼,法所不容。"

但是康熙看到那个乱腾劲,又觉得废太子后给太子一个教训,太子知错就改就好了。在一年后,康熙四十八年,太子又被复立。但是三年之后,发生了太子再度被废之事,原因与第一次太子被废如出一辙,这次太子结交大臣,想靠对方的力量促使自己早点登上皇位。

康熙五十一年九月三十日:"皇太子胤礽自复立以来,狂疾未除,大失人心,祖宗弘业断不可托付此人。朕已奏闻皇太后,著将胤礽拘执看守。"

之后,康熙的九个儿子都参与到了皇权的争夺中,康熙一时焦头烂额,看看哪个皇子都觉得不是那么合适当太子,于是太子之位就一直空着。无形中,更纵容了儿子们的明争暗斗。或许直到生命垂垂老矣,康熙才选中了皇四子,也就是后来的雍正帝继承自己的皇位。

那么,如此说来,康熙不到生命的最后一刻,是不愿意放下手中的权力的。

3

这个问题问得有点怪,我来一一回答:

按照题目说法,康熙帝作为千古一帝,他竟然没有退位当太上皇?


可以称为千古一帝的皇帝有很多,比如第一次实现中国大一统的秦始皇。他也是病重期间才急急忙忙立太子扶苏,但是没想到被赵高、李斯伙同胡亥篡位。

秦始皇一生追求长生不老,连太子都是快死的时候才立,而且那时候还没有太上皇概念,所以他没有当过太上皇!

千古一帝汉武帝,真正让中国强大,干趴匈奴。他本来立有太子刘据,但是因为巫蛊之祸太子自杀,后来也是在身体不行的情况下另立太子,为了防止以后太后专权,还把新太子母亲杀了。

当然,他也没想过当太上皇!

能称为千古一帝的还有三个候选人,分别是唐太宗李世民,隋炀帝杨广,明太祖朱元璋:

唐太宗李世民上位时就是杀了太子,逼了老爹李渊退位当太上皇,他当然知道当太上皇啥滋味,怎么肯随便退位?

隋炀帝杨广,自己都被逼的上吊,还能想到退位当太上皇?

别说,他没想到,李渊帮他想到了:

“大业十三年(617年)五月,李渊在晋阳起兵,同年十一月攻入长安,拥立杨侑为皇帝,遥尊杨广为太上皇。”

由于不是隋炀帝杨广自愿的,所以不算数!


明太祖朱元璋,其实他是符合当太上皇的条件的,原因就是太子朱标去世,他立的皇太孙朱允文。其实如果朱元璋在朱标去世后就退位给朱允文,并在当太上皇期间除掉几个藩王,这种事他干的出来的,那么可能就没有后来的朱棣篡位了……

那么回到康熙帝身上,他熟读历史,当然知道朱元璋的事,毕竟明史主要就是在康熙朝修完,张廷玉主持的。朱元璋最适合退位当太上皇的,都没退,硬把皇孙抬上皇位,康熙帝他没想过吗?

他应该真没想过:

首先康熙帝去世时岁数不算大,他没想到会那么早去世,生病之前还在准备狩猎之事,结果重病下几个月就去世了。

其次,他苦苦扶持培养三十年的太子胤礽被废,内心十分难过,担心过早再立太子,会重蹈覆辙,况且他也选不出下一任太子是谁。

最后,历史学家至今为雍正帝到底是正常继位,还是篡位争论不休,那么作为当事人的康熙帝是不是也下定不了决心呢?


但是,刚才我也说过了,这个题目问的有问题,所谓的九子夺嫡,是老大、老二(太子)、老三、老四(雍正帝)、老八、老九、老十、老十三、老十四,九个皇子夺嫡!

太子被废之时,老大也被圈禁了,老三也退出了竞争,真正争皇位的只剩老四、老八和老十四,就算是有人争,也不过是三王争!哦,不是,老八和老十四那时候都不是王,不过是个贝勒!

而且,康熙帝都让位给老四了,雍正帝都是皇帝了,还夺什么嫡?跟弘历、弘时、弘昼他们夺嫡吗?

不管怎么说,权力这东西是把双刃剑,尤其对康熙帝来讲,因为权力,他干掉了托孤大臣鳌拜,因为权力,他的几个儿子互相争斗,因为权力,他迟迟不愿意再立太子……


那么他会放掉权力当太上皇吗?

如果不放掉权力,那么他当不当太上皇又有什么区别?

4

做太上皇一直是日慕乡关的理想,有吃有喝有钱有女人,无谏臣之乱耳,无奏折之劳形,不闻窗外事,一心度春秋,多好!

但古往今来的皇帝们,无论是盛世明君,还是乱世昏君,都不愿意生前交出权力,甚至到死一刻,还牢牢抓住不撒手,这是为什么?

先从太上皇的起源说起!

太上皇一职始于秦始皇的父亲秦庄襄王嬴楚,其实这位老兄一天皇帝也没做过,但儿子出息以后,感念生养恩德,追认父亲为太上皇,可以不做统计。

活着做太上皇的第一人是刘邦的父亲刘太公,老头当年很不喜欢三儿子,觉得他好吃懒做,不事生产,刘邦做了皇帝后还拿这件事情揭老爹的短。幸运的是,老头高寿,活到了儿子做皇帝,按照辈分,他就是太上皇,他也是中国历史上唯一未曾为帝王却被尊为太上皇的人。

正经八百第一位太上皇是晋惠帝司马衷,没错,就是那位“何不食肉糜”的傻瓜皇帝,八王之乱后,他被赵王司马伦篡位,尊为太上皇,幽禁于金墉城,按照辈分,司马伦是他的叔祖父,但称帝在前,太上也不为过,司马伦下台后,他曾短期复位,不过很快病逝。

此后,太上皇就成为中国历史上的常客,尤其是唐宋两朝,更是大大的,如唐高祖李渊,圣神皇帝武则天,唐睿宗李旦,唐玄宗李隆基,宋徽宗赵佶,宋高宗赵构等等。

到了明清两朝,太上皇数量锐减,只有北狩的英宗朱祁镇和老寿星乾隆两位。

巨大的数量差距背后是制度的逐渐变迁。

说起唐朝,许多人想到的是贞观、开元盛世,殊不知唐朝也是宫廷政变最为密集的朝代,从玄武门之变,到武则天篡位,再到安史之乱,一个比一个来劲,更不说后半段的牛李党争,宦官专权,终其一朝都伴随着激烈的皇权争斗,太上皇就可以看做是斗争失败的产物。

例如高祖李渊,在玄武门之变后传位于太子李世民,登上了太上皇的宝座,武则天归政李显,做了太上皇,李旦本无意做皇帝,看到儿子和老妹斗的你死我活,心灰意冷,李隆基更是不想让位,无奈儿子先斩后奏,不让不行。

不是想做太上皇,而是不做不行,失控了!

做太上皇总比做先帝好!

到了宋朝,画风又变了。

第一位太上皇赵佶,是著名的败家子,他做太上皇的理由是:金兵来了,不想做亡国之君,所以匆忙甩锅给儿子。

第二位是高宗赵构,也就是杀岳飞那位,他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长寿皇帝(80岁),本来他不用做太上皇,但他有个致命的问题--没有子嗣。为了颐养天年,只能早早传位给出自赵匡胤一脉的孝宗皇帝。

第三位恰恰是这位孝宗皇帝,他被认为是南宋最有为的帝王,因为长期操劳,他的身体不太好,所以早早让位给了儿子光宗皇帝。

第四位更有趣,就是光宗,他老爹主动做太上皇传位给他, 他却在继位后把老爹当仇人,从来不去看望,搞的大臣们都看不下去,赵汝愚及韩侂胄逼迫他退位,由太子赵构继位。

要不是中间插个宋钦宗,几乎就是四连太!

比起唐朝大马金刀的抢位子,宋朝更像是小女子闹别扭,奴家生气了,皇帝有什么好的,不做了嘛!

但无论是男人还是女人,做太上皇都不那么痛快!

正因为这种不痛快,让明清两代的皇帝学会了一个道理,要么不干,要干就干到死。

卢梭在社会契约论中说过,一个可以对他人下令的人,其理性和正义感会逐渐被剥夺。对于至高无上的皇权拥有者而言,亲情不过是权力的一部分,纵然血缘上的纠结让他不能像对待臣子那般冷酷无情,但也不会如一般百姓儿女情长。

清朝的传位制度类似养蛊,把一群毒虫关在一起,任其撕咬,最终胜出的就是继承人,这一做法有效过滤了晋惠帝那样的傻瓜皇帝,却也让皇家内部亲情淡薄,父子猜忌、手足相残就不奇怪了。

既然如此,康熙怎么会愿意把位子早早传给儿子?如果儿子如宋光宗一般如何是好?

更何况,康熙安座龙椅几十年,早已与权力融为一体,哪受得了一日无权!

康熙晚年屡屡教导儿子们,要以孝悌为先,看似做父亲的用心良苦,实则是是揣着明白装糊涂,你做爸爸的拿个皇位钓鱼,却让儿子们不要抢鱼饵,想得美!不过是担心儿子们抢过头,把鱼竿拽断了。

儿子们知道父亲的想法,父亲也知道儿子知道他的想法,但是大家都不说破。因为这其中隔着一道天然的鸿沟!

皇权!

电视剧《雍正王朝》就把这种情感十分细腻的刻画出来,老十三为人耿直,却被父亲圈禁了十几年,名义上是为他好,老百姓家有这么疼儿子的吗?

太子倒是个明白人,可惜他暴露的太早,下场就是被废。

哪个阿哥信了,哪个阿哥就输了。

他们能做的就是兢兢业业的揣摩上意,战战兢兢的等待判决!不到皇帝死的那一刻,永远不知道底牌是哪张。

至于九子夺嫡带来的风险,的确是个问题,但对8岁登基,14岁铲除鳌拜的康熙而言,一切尽在掌控之中。

雍正就没有老爹这个本事,所以早早把三儿子毒死,为乾隆继位扫平道路。


我是历史达人日慕乡关,欢迎关注!

5

按照中原王朝嫡长子继承制,康熙把两岁的胤礽立为太子,在胤礽当太子期间,康熙的其他皇子基本没有争储君的想法,个别皇子即使有想法也不敢有所行动。康熙废太子后,才出现了“九子夺嫡”。

如果胤礽不被废,康熙老了,把皇位传给胤礽,自己当太上皇,没有问题。胤礽当太子合理合法,接班当皇帝合理合法,胤礽当了皇帝,皇位已有所属,谁再想争,就是篡位,是要掉脑袋。胤礽接班,皇位可以平稳过度。



可是康熙觉得自己年龄还不算老,身体还行,皇帝还没当够,不想过早交出权力,太子强争,所以他就废了太子。

只有胤礽是正统的,立太子按祖宗规矩办事,康熙可以推脱责任,除了太子胤礽,康熙立谁都受争议。比如说立了胤禛,就会有人提出异议,他即不是嫡子也不是长子,凭什么立他?你可以说他能力强,可是能力这东西很难丈量,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你说四阿哥胤禛能力强,别的阿哥觉得自己不比他差。所以,夺嫡因素还在。



康熙废太子后,出现了九子夺嫡,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继续下去,康熙又复立太子。太子不思悔改,康熙觉得太子真的不是合格继承人,于是又废了太子。这期间康熙心中并没有合适的继承人。

康熙五十七年,康熙身体不好,那时他心中也许已经有了继承人,也许就是四阿哥胤禛,但他没有公布于众,他决心默定继承人。这是他深思熟虑的结果。



康熙要立胤禛为继承人就得罪了其他皇子。康熙提前把皇位给了胤禛,自己当太上皇,其他皇子就会把怨气撒在康熙身上。雍正对反对自己的兄弟毫不留情,康熙仁慈,他不会像雍正那样把自己的儿子往死里整。明枪易躲,暗箭难防,皇子们私下里做些对康熙不利的事儿,康熙要防备他们,就会更加焦头烂额。

再者,雍正当了皇帝,怎样对待康熙这个太上皇也不确定。

所以,康熙不当太上皇,实际上是一种自我保护。

互关互动,互利共赢!

6

这个问题老梁来回答。

千古一帝?俺瞅着咋就这么扎眼呢?您要是把这帽子扣在祖龙——秦始皇的头上,俺不反对,俺还得给你呱唧呱唧。

秦始皇统一度量衡,书同文车同轨,还有那著名的秦直道等等,那丰功伟绩海了去了,最最重要的是,打他这开始,他就给后来的皇帝订了一个基本的调调,皇帝这职业他干的事就是统一大华夏,如果没这意识,那热闹那逗乐去,这岗位压根就不适合你,送你一个字——滚。就这事都锤到了咱大华夏子孙的基因里边去了,就一个字——牛!

如果您把这帽子扣在咱汉武帝的脑袋上,咱也没说的。毕竟人家把自己个的王朝变成了咱大华夏共有的一个姓氏——汉。匈奴未灭,何以家为?大华夏基因里的热血重来都没有凉过。

他的后代更是喊出了,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以骑兵对骑兵,以勇气对勇气,以鲜血对鲜血和所谓的匈奴人在广遨的大草原上,来了一场洗刷耻辱的杀戮。狭路相逢勇者胜!匈奴单于被一刀斩于马下,割下首级。就这导致遥远的西方,那庞大的古罗马帝国直接完蛋,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多米诺骨牌效应。怕不怕!

您把这四个字贴到唐太宗李世民的头上,俺也没啥话可说,历史上最为强大的朝代,一把大刀,这就是咱大华夏最强大的万里长城,被人尊称为天可汗,独此一家别无分店。搁到现在大鼻子老外还叫咱唐人。

大明的老朱,朱元璋一家伙把个庞大的,牛哄哄都顶到了德国多瑙河畔的大元朝一家伙就给掀翻了,这也靠谱,但也只能粘个边。

可回头您要说这康熙是千古一帝,这俺就不乐意了。您要说康熙是个聪明的皇帝,俺没得说。但扣这么大一顶帽子,这忒大了,戴不了。

咱大华夏和世界开始脱节,就是打他这里开始的,满清晚期,咱被列强骑头上,掐脖子的打,您以为没他什么事?拉倒吧!

满清小三百年的统治,您就问问他们那天消停过?天天的有人造反,您就说吧,如果生活好了,谁家没事,天天的扛枪拉炮的和你对着干,这不有病吗?所以他离这四个字,那是差老大一截的存在。

好了,咱把这错误纠正完毕,接着说这太上皇的事。

其实这事也简单,一句话也能说明白,康熙人家退休都舍不得,还整啥退位?这不逗人玩呢吗?

当然这话整的有点片面,但也是个主因。那么接下来,咱就把这事细细的说道说道。

这老话说的好,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他压根就不是个好士兵。回头您瞅瞅康熙屁股下面的那是啥?那是皇帝的宝座,远远的瞅上一眼都感觉是个香喷喷的物件,是个人他都想摸摸。

咱举个不恰当的例子,您要是搁故宫那整一张山寨版的龙椅,搁上头坐一秒,一百大元,最高限时只能整十秒钟。就俺感觉,这得排队去坐,不整个小半天的时间,您都排不上号,都想粘粘龙气,给自己个填填气运!

所以您就更加别说这实际掌权的龙椅了,到死都不会撒手,这是常理。

再有这历史上,当了太上皇的人,他没几个好下场的。咱说个最惨的,赵武灵王听说过吧?这也是一代英主,可好死不死的那王位就不想坐了,给了自己个的小小子。

自己个撸了个太上皇的帽子搁沙丘那地养老去了,得咧,这最后的结果就是被他这小小子活活的饿死在了沙丘,您就说吧,这弄的,鼻子不是鼻子,脸不是脸的,这一家伙就成了后来人的活教材,这皇权就得掌握到自己个手里,不然就是这赵武灵王的下场。

咱回头说说,康熙那些个大小子,他这说是九子夺嫡,其实整到最后,就三个儿子在挣抢,头一个雍正,第二个老八,第三个老十四。

咋说呢?康熙这人把能当皇帝的人,一家伙就自己个全生了,没有给后来的满清留几个像模像样的。

您就瞅瞅这帮人,那个是好相与的?康熙那也是个权力欲望极强的人,要不然也不会十四岁的时候就把鳌拜给弄到大牢里吃牢饭去。

您就说这帮儿子,那个不是对权利贪婪到了极点的人。康熙整个太上皇,他这些个儿子会和他分享权利吗?

拉倒吧!整不好最终的结果,儿子和他这个当爹的闹掰了。不然太子也不会有两度被废的事整出来。

如果康熙有当太上皇的想法,那太子也不会憋三十多年,当那委屈的太子。最后太子惹急眼了,就想着康熙早点死,最后一家伙就整出了事,被康熙怀疑要弄死自己个。

所以啊,康熙如果当太上皇,他的第一个想法,后来的皇帝会不会一家伙弄死自己。谁没事会把自己个往死胡同里憋,是不是这个理!

所以就题主这事,根本就不会发生,相当皇帝,就一定得等到康熙死了才成。

好了,今天就写到这里,喜欢的朋友加个关注,顺手点个赞呦!

7

很简单。因为康熙贪权,恋权。

看看之前的皇太子胤礽是因何被废的,皇八子胤禩是因何失宠的,就知道康熙是如何的在乎权力,是如何的看中权力。



先是皇太子胤礽,曾经的康熙对他无比宠爱,出生不到一年就被立为这偌大的大清帝国的储君。而后为了培育太子,康熙还打破了自古以来皇帝和储君之间的规矩,那就是储君的威望绝对不能高过皇帝,康熙允许胤礽结交朝臣,也允许他结交外臣,如康熙就曾允许他结交江南士绅,让他的声名远播南方。



同时他还给予了胤礽很多曾只有皇帝才能享受到的待遇。如历次南巡,太子若跟随,所乘坐的车驾均如皇帝,甚至有时还高于皇帝,再如康熙还定每年的元旦、冬至、千秋三大节,百官对太子都要行二拜六叩大礼。此外,他还下令要天下臣民都避太子名讳。



可是说从以上的种种,或许在很多人的眼里,康熙似乎是不把权力放在眼里,他的确是想把帝位传给胤礽的。是的,对于太子,康熙的确放了些许的皇权于他,但给予的那些都只是虚权,根本就不是啥实权,这些虚权只是为了让他像个太子而已。也的确有意让他继承这偌大个帝国,可是这是在康熙死后才能实现的事。



一旦胤礽在康熙生前就对皇位有窥视之心,无论胤礽之前是如何的受宠,他必失太子之位。事实上也的确如此,当胤礽的权势渐渐有了跃居康熙之上,康熙开始害怕了,他开始猜忌胤礽,开始有意无意的压制胤礽。

后来再加上胤礽本身的胡作非为,及他的那些兄弟的从中撺掇,最终越发害怕的康熙决定废黜太子,在康熙“欲分朕威柄,以恣其行事也”的震怒下,胤礽太子之位被废。



想想看,“欲分朕威柄”这等意思不就是很清晰的吗?胤礽想要我的皇权,这是我不能容忍的,所以我要废掉他。看看,一个他精心培养的太子,一个他如此重视的太子,稍微流露出有早点替代康熙帝位的意思,康熙就如此直接的就废掉了,这是何等的果断,这是何等的决绝。



可是事实上,胤礽若没有被康熙如此的决绝的对待,他绝对不会变得如后来的那般癫狂,他绝对有做“明君”的资质,就连康熙在第一次废掉他之前,都不得不承认胤礽精通文韬武略,具有不俗的治国才能,胤礽的确能做到在办理政务的过程中“如泰山之固,故朕在边外,心意舒畅,事无烦扰,多日优闲”。



就是这样的胤礽,就因对皇位有了一点的心思,康熙就决定废黜掉他,免除后患。

再是俗称八爷的胤禩,这位连竞争对手雍正都称其“胤禩若肯实心办事,部务皆所优为。论其才具、操守,诸大臣无出其右者”,康熙的兄弟福全都称其“心性好,不务矜夸,聪明能干,品行端正,宜为储君”的王爷,就因为在康熙要百官推举皇太子的时候,百官都纷纷支持胤禩的时候,犯了康熙的忌讳,最终失去了康熙的信任,彻底失去帝位的继承权力。



就是这样被百官称其贤能,被叔伯称其“宜为储君”的贤王,就因为得到百官的支持,让康熙感到危险,感到了深深的恐惧,他害怕自己的权力真的会被这位被百官都支持的胤禩给夺走了所以他开始无限制的打压着这位自己的亲生儿子,甚至都说出“自此朕与胤禩,父子之恩绝矣”这样的狠绝之话。

胤禩,康熙的亲生儿子,就因为让康熙猜忌,就因让康熙感到害怕,胤禩就被无数次的打压,不但被停俸银俸米,就连他生病,康熙都不管不顾,这是一个父亲该做的事情吗?



可以想象,从康熙对待皇太子和皇八子的态度上,我们就可以清晰的认识到康熙对于权力的看重,康熙无论如何都不愿意放弃自己手中的权力,谁敢觊觎他手中的皇权,他就敢弄谁,即使是自己的亲生儿子,康熙也不会放过。

皇太子胤礽有了那心思,康熙就废掉他的太子之位,乃至最后的幽禁。皇八子胤禩有了那心思,康熙就无限制的打压他,甚至都说出了要断绝父子身份的话。

你说就这样看重权力的康熙,连父子之情都不顾的康熙,他会提早退位吗?他会当太上皇吗?当然不会。



可以说,康熙晚期之所以会出现“九子夺嫡”一事,就是因为康熙的恋权,就是因为康熙的贪权,让他一直不愿再立太子,也就是如此才导致康熙晚期诸子夺位,朝局混乱,吏治不堪。

8


一、康熙不是千古一帝。

二、天无二日,土无二主。

接下来宋安之来具体说说。

关于康熙是不是千古一帝这个问题,只是一小部分人认为而已,或者说那些看电视剧被洗脑的人认为。

这些人认为康熙千古一帝,宋安之并不反对,毕竟每个人有着自己的看法,但是请不要以自己这部分人来代表所有人,这样就是在给康熙招黑。

关于太上皇这个事情。

最通俗来说,就是天无二日,土无二主。

大家想想中国古代历史上是帝制家天下模式,说白了就是集权于帝王一人身上。

大家想想这种模式下,康熙如果主动退位当太上皇,可不是那么简单的,首先是康熙舍得这个最高统治权吗?

其次是康熙当了太上皇,如果雍正的执政方式与他的理念有冲突,甚至雍正会动支持康熙的老臣,康熙真的可以做到无欲无求,一件事都不管吗?

很明显不会,康熙可是一个权力欲望很强的皇帝。

其次历史上的太上皇下场多是不好,一般是被迫成为太上皇的,诸如唐高祖李渊。

主动成为太上皇的,确定有不错下场的,诸如宋高宗与宋孝宗、乾隆帝与嘉庆帝。

但是首先要搞清楚,这两个组合,太上皇往往是掌握大权的,像宋孝宗和嘉庆帝都是仁厚之人,也好控制,或者说他们不会因为权力与父亲发生冲突,所以还可以维持下去。

但雍正是什么人呢?

雍正可是个狠人,正所谓知子莫若父,康熙能不知道雍正的缺点吗?

肯定知道,而且历史上康熙专门指出过雍正的缺点。

雍正怎么个狠人,康熙怎么哪里敢扶他上位,自己退居二线呢,恐怕到时候九子夺嫡兄弟自相残杀,会演变成父子自相残杀的悲剧了。

所以于情于理来说,不论是权力冲突还是雍正性格上面,康熙是绝对不会把雍正提前扶上位,给自己培养一个心腹大患的。

谢谢观看宋安之独家原创回答,欢迎吐槽、点赞、关注~

9

帝王的心思都是很难猜测的,特别是像康熙这样坐皇帝之位几十年的,心思更是难以揣测,到底谁才是未来的君王可能连他自己也一直在思索。关于为何不亲自扶雍正上位,康熙自己心里都没确定雍正是否适合,所以才有了之后的“九子夺嫡”。

康熙贪权

大家都称康熙是千古一帝,实则他除了在位时间长之外没什么可以称为“千古一帝”的。康熙少年即位,小小年纪就日日与至高无上的权力打交道,在位几十年,他深深的知道权利的重要性。大清入关以来,不断地增强皇帝的权利,所以他幼年即位才没有被架空,他自己心里也知道,只有坐在皇帝的这个位置上才是真正的把权力抓在了手里。太上皇看似风光,但是一旦让位,一切尘归尘土归土,雍正又是一个狠角色,到最后估计他就只剩了一个名号。当惯皇帝的他是肯定接受不了这样的结局。

雍正是否是康熙心中的人选,不好确定

康熙心中最认可的储君是皇太子胤礽,这是众人都有目共睹的。胤礽出生不到一年就被封了皇太子,康熙一直都把他作为皇太子来培养,为什么呢?因为他要亲自培养储君即位,想让大清江山一直都在自己的掌控之下。为了培育太子,康熙付出了很多,让胤礽去结交朝臣,还让他享受只有皇帝才能享受的待遇,给他皇太子的权力,让他立下威望,这些都可以证明康熙对这个皇太子的看重。

胤礽是迟早都要登上皇位的,康熙也这么想,但是即位是康熙百年之后的事。但是当自己亲手培养的接班人势力慢慢强大的时候,康熙又开始恐慌了,不断的猜忌和怀疑,再加上胤礽的毫不避讳,最后康熙亲手扼杀了自己一手培养的接班人。

从此以后,康熙更加看重自己的权力和皇位,谁都不是那么信任,连自己一手培养出来的儿子都会反自己,像雍正这样野心勃勃又和自己没什么感情的儿子自然也不能轻易信任。如果让位给雍正估计会脱离自己的掌控,所以康熙才一直都没有再次立储。

没有哪个皇帝真的想当太上皇,康熙也不例外

历史上也有皇帝做了太上皇,比如说李渊,但他是李世民兵变之后被迫做了太上皇,被迫成为太上皇肯定也不好过。也有不是被迫的,比如说宋徽宗,他是金兵打过来的时候,为了保命逃跑,就把皇位传给了宋钦宗,自己做了太上皇,但是宋钦宗掌权之后,又将宋徽宗给找了回来,在靖康之变之时被金兵赶杀殆尽。历史上无论是被迫的还是自愿成为太上皇的,都有一种无奈在里面。康熙在位这么久,早已练就了强大的内心,当然不会走太上皇 这条路,也万万不会让位给雍正这样手段多心思重的人,就算要找也得找一个好掌控的。

康熙8岁登基,14岁便扫除鳌拜这个障碍,掌握大权,什么风险没见过,儿子们的心思他也是了如指掌,都在盼着他死。对于九子夺嫡,康熙心里早已有谱,留下了遗诏,所以说康熙宁愿在皇位上待到死,也不会去做太上皇,享所谓的“清福”,是福还是祸还不知道呢。

10

千古一帝康熙大帝,是历史上有名的明君,他开启了大清王朝的康乾盛世的局面,是一位英明的君主、伟大的政治家。后人对于康熙大帝的评价多是溢美之词,毕竟康熙帝在位期间取得了突出的成绩,稳固了大清的江山,但要说康熙帝这一生的最大败笔,那就是发生在他晚年期间的九子夺嫡事件。

康熙画像


康熙十四年即1675年,立两岁的二阿哥胤礽为太子,但是在康熙四十七年即1708年,以胤礽“不法祖德,不遵祖训,惟肆恶虐众,暴戾淫乱”为由废除太子,自此开始,众阿哥开始觊觎皇位,九子夺嫡初步开始。但在康熙四十八年即1709年康熙恢复了胤礽的太子之位,却又在康熙五十一年即1712年以私下结党营私为由再一次被废除太子之位,之后就一直被圈禁至死。

影视剧中的胤礽


太子再一次被废,这让其他阿哥们再一次看到了希望,于是众阿哥都摩拳擦掌、跃跃欲试,都希望自己能够得到父亲的赏识而被立为太子,在争夺的过程中,最终形成了以胤禛为首的四爷党和以胤禩为首的八爷党两大势力。而我认为康熙对于众阿哥为了争夺地位而互相倾轧的事实实际上是了解的,作为一代明君,虽然晚年他的施政于宽,但对于精明的康熙,阿哥们的一举一动他不可能不掌握。但康熙并没有出手来解决这个问题,而是放任众阿哥们之间的明争暗斗。

如题所问,为何康熙不亲自把四阿哥扶上皇位后自己当太上皇,这样不就避免了九子夺嫡事件的发生了。这当然是解决这个重大事件的一计良策,但是说的容易,做起来难,至于难到哪里,难就难在康熙帝自己。

影视剧中的康熙


【1】对于权力的迷恋。我相信在中国历代王朝的帝王中,都存在这种现象,就是对权力的着迷。作为一朝天子,手中执掌着天底下最大的权力,一呼百应,所有的人都要在他面前下跪叩首,他说的话就是真理,他说什么就是什么,所有的人都要围着自己转,人间最好的东西自己都能够享受到等等,这一切都是他手中皇权带给他的,一旦失去手中的权力,如当上太上皇,就失去了权力,也就失去了很多很多自己独享的特权,甚至要受制于自己的儿子新的皇帝,这种落差,对于8岁登记14岁正式掌权的康熙是忍受不了的,后果是想象不出来的。在乾隆时期,要是没有爷爷康熙在前比对,我相信乾隆也不会主动退位当太上皇的。

而且,他对自己的寿命也许充满了自信,认为自己能够持续永久的掌握天下,在经历两次废除太子之后,他反而不急于再次立新太子,更多的时间是理性逐渐削弱,更多受情绪支配。

影视剧中的康熙


【2】康熙大帝性格上的举棋不定的缺点。我认为康熙大帝在性格上存在缺点,就是对某些事情优柔寡断、举棋不定,就拿立太子这件事情上,先后两次立、废太子,作为一个伟大的帝王,在同一件事情上反复犯一个错误,这就很说明问题。当最后一次废除太子之后,他明明知道太子稳邦定国的大事,这是安定朝廷及民心的重要事情,不能拖也不能等,但是在经历胤礽事件后,他想全面的了解这些阿哥们,究竟谁才是表里如一,综合素质符合一个国君的标准,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康熙帝考察的时间似乎有点长了,在众多阿哥们中间,他不确定哪一个是最佳人选,他害怕再次选错,再出现如胤礽这样的太子出现,所以,就在这反反复复的犹豫中,让这些阿哥们争的头破血流。

孝庄皇后


而在另外一件事情上就能够充分显示出康熙帝在性格上的缺点,就是在处理孝庄皇后的问题。孝庄皇后去世后,她本应与丈夫皇太极合葬,将棺椁运回沈阳,但是孝庄皇后在去世前留下遗嘱:

太宗山陵奉安已久,不可为我轻动,况且我心中也舍不得你们父子,就将我在你父亲的孝陵附近择地安葬。

影视剧中的孝庄皇后与康熙


这让康熙为了大难了,他是非常孝顺的,按照规制他是要将圣祖皇太母棺椁运回沈阳与圣祖合葬,但这就违背了圣祖皇太母的遗嘱,但是要是按照圣祖皇太母的遗嘱处理,又违反了规制,所以导致孝庄皇后的棺椁一直停放在暂安奉殿三十多年,直到雍正三年即1725年,雍正帝才在暂安奉殿原址修建陵寝将孝庄皇后下葬。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