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化汉字是顺应时代潮流。有些汉字的确笔画太过繁复,一经简化,容易掌握,对于当时文盲太多的国情实在是一个善举。有些汉字简笔其实古已有之,或为草书写意,简化字基本保留了“六书”造字原意。极少数欠缺考虑,可以改进。提倡简化并不意味着抛弃繁体字,假如我们不懂繁体字,久而久之,将看不懂自己的历史书,越南就是这样。

最佳贡献者
2

如何看待中国曾经简化汉字这件事?汉字由繁到简这是顺应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中国的文字由象形到指示再到会意,形声这些造字方法,基本是遵循由繁到简的规律。在汉字的写法上篆书,隶书,楷书,再到行书到草书,也是基本上是由繁到简,由慢到快。有的人认为,现在的简化字违背了汉字的造字规律。我到觉得,汉字在简化过程中,也基本上是按照造字的规律的。有的是繁体字上的一个偏旁部首,有的是繁体字草书写法符号。这些都是在繁体字的基础上简化而来的。个别的文字是約定俗成的。文字就是一个语言交流的一个工具,所以越简单越好。现在社会上有繁体字回潮的倾向,这是一个倒退,应该引起注意。繁体字只能作为少数人研究用,不能在交流工具上用。也不能又是简体又是繁体混着用。我们的文字也是需要纯洁的。有些书法作品可以繁体,但能不能也写一些简体字呢?只是个人看法,仅供参考。

3

朝前走?繁是重!简是轻!老脑壳不入新?死守繁字灵牌!说是华夏文化五千年?穿汉服,演古装剧?相声乐津津!英国制大炮打到身边!清皇帝教子民留长辫?这样脑壳?该不该换新?起来!冒着敌人炮火,前进!打倒旧中国!建立新中国,毛泽东使中国人民站起来!努力奋斗创新!特别是文字文化进行改革!东方巨龙升腾!正大踏步进入世界舞台中心!改革开放创新是焕然一新!国富民强繁荣昌盛!

4

汉字,是一种唯一从远古保留下来的文字,为华夏民族甚至周边民族服务了几千年,可见其强大的生命力。

汉字从图形为主到逐步线条画、系统化、文字化,有一个漫长的过程,并不是一蹴而就。

从图画到成熟文字,经历的时间最长。这里说的成熟文字指的是殷商甲骨文。甲骨文可以完全表达人们的所思所想,是留给后人的宝贵文化财富。

从甲骨文到金文,实际上变化不大。直到战国时期,由于文字的大量使用,使得甲骨文金文越来越规范,特别是随着社会生活越来越复杂,在甲骨文、金文基础上通过归类组合,使汉字的数量持续增加,形成了小篆和秦隶,进而汉隶。汉字进入一个稳定巩固时期。比如,我们说的初文与后起字以及衍生字,基本上都是这个时期出现的。汉字表达更加细致,更加准确。如,耑是端的初文,豊是禮的初文,?是范的初文,等等。

至于汉字简化,的的确确也是汉字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但这与汉字的使用有关,与学习汉字的关系不大。比如,简化方法很多,草书楷化是其中之一。如,车(車)、东(東)。

简化方法之二是以局部代整体,比如用医作为醫的简化字,丰作为豐的简化字。这由于丰字也有甲骨文,是封的初文,因此丰字既是简化字,又是把丰和豐合二为一。

简化方法之三是把几个汉字规范为一个汉字。如,范、笵和範三个字规范为范,髮和發规范为草书楷化的发,銿鍾鐘鈡规范为钟,等等。

简化字对于识字率没有太多的影响,关键是汉字有没有机会上学。有机会上学,汉字笔画多少不影响识字。这就是为什么现在老少边穷地区教育水平低,孩子上不起学,关键是要增加政府对教育的投入。

另外,也有很多汉字简化的不伦不类。比如,万能偏旁部首又,把漢和權字半边简化为汉和权,但具有同样偏旁部首的字并没有简化。如,罐和灌,熯和嫨,等等。

还有一些简化字让人莫名其妙。如,衛简化为卫,使其与其初文韋字完全失去了联系,难以把圍、偉等韋的衍生字归类学习,不但没有减轻学习负担,反而增加了学习难度。

因此,汉字简化应该遵从汉字规律,不能想当然,使简化字与表示本义的初文失去联系,那就是过犹不及。

5

如何看待中国曾经的简化字这件事?这个提问的朋友可能把简化字理解错了,或者是有更深的一层意思。

这个提问用“曾经”二字不妥,中国大陸现在的文字均是简化字,最后一批简化字以1986年为标准86年国务院废除了以前的简化字,以86年新版汉字为统一标准,繁体字仍然用于书法,美术。中国香港,澳门,台湾,以及新加坡,东南亚,美日欧中国华人,仍然用民国时期的繁体字。

这个“曾经”的简化字虽然说废除了,但是在农村和老工厂的旧墙标语口号中依稀可见,比如“愛國家”,有“爱国家”,“艾口穴”这里宀字盖面的八字原来是个人,现在打印不出来,很显然第一个愛國家笔画多,不适应农村扫盲。第三个现在看来都是错别字,艾是借音为假借,口和五官科的口是一个字,穴里的人写不出,极容易视为穴,家和穴是生死之别意义相反。

汉语的产生来自于人民群众劳动创造,先是绘画叫象形字,逐步有新增了会意字,形声字,假借字,汉字代表了人民智慧,人民心愿,字里有心愿,心愿在字里表现,形声又扩大了汉字,假借解决了疑惑不解字。

我们现在的简化字很受欢迎,易懂,书写简单,70岁以下的人普及的都是这些简化字。

6

汉字是流动的字体,也是可进步的字体,中国简化汉字就是这种过程。

中国汉字的简化过程是从古代先人就开始了,这是文字使用者对汉字实用性的反思和改进,也是汉字进步的表现。因为汉字的核心是其所表达的意思,书写方式是外在表象,汉字简化可以理解为一幅画被进一步的结构,只保留了核心线条,而主体含义并没有变化,还附带了更多的意义。

汉字简化的过程,也是造字的过程。

我们从汉字发展史来看,汉字绝不是一成不变的,历代王朝都会在一定的时期,将一部分俗体字给予转正。

比如从周代的“大篆”转变成秦国的大篆、小篆并行,再到“秦隶”的出现,“汉隶”普及都可以说是一种字体的简化过程,同时也是字体的再造过程。

特别是汉隶的这种变化,在汉字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因为在汉隶书写的过程中,书手们为了写得快一些,创作出了一种连笔、省旁的草书现象,后来经过一些学者的改造,更加规范,成为章表用体,又称章草。章草不仅笔画勾连,而且字体之间也勾连,使得形体高度简化,为汉字的书写进化了一大步。

汉代后期汉隶又有进一步改变,横笔末端不再上挑,变成了横平竖直,点圆撇尖的正方形字,就形成了所谓方块字——楷书。不过当时楷书还只是民间使用,称作俗体,直到隋唐才基本定型了,并取得了官方的认可。

汉字发展史告诉我们,它一直处在不断地简化过程中,正如董琨在谈到汉字的简化趋势时所言:“小篆是对金文的简化;隶书是对小篆的简化;楷书是对隶书的简化。”此处我需要补充的是:金文是对图画文字的简化,甲骨文是对金文的简化。

汉字到楷体基本定型,但汉字的简化并没有停止。

宋代时,孙奕《履斋示儿编》引《字谱总论》中,就收录了大量简体字。宋代阮逸《<中说>注》,也有大量的简体字。

唐兰先生在《中国文字学》谈到俗字、简体字时说:“其实中国文字既以形体为主,伪变是免不了的,由商周古文字到小篆,由小篆到隶书,由隶书到正书,新文字总是旧文字的简俗字。明以后刻书,俗字渐少,但在词曲小说里还保存着,下层社会也还流行着,一直到现在”。

我们现在推行的简体字,是“五四”以来各学者的研究成果。1956年1月28日,国务院通过了《关于公布(汉字简化方案)的决议》。31日《人民日报》全文发表了国务院《关于公布<汉字简化方案>的决议》和《汉字简化方案》。

从此,汉字的简化过程终于走出了一大步,从古到今很多的俗体字、简化字在现今中国大陆地区取得了“正体字”的历史地位。

不过,我们汉字的流变进程还没有停止,未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人工智能的进步,未来汉字是什么样,还不好说。既有有可能会进一步简化,也有可能会回到繁体字。我们拭目以待,等待这历史的进程。

7

有些 ,简化了亲情

8

有的字简化过头了,又回到繁体。

9

汉字在大约6000多年以前就出现了,古老的汉字就是一个个图画,又称象形文字。汉字结构复杂、繁琐,难识难记难写,历史上就曾经有三次大的简化运动。汉字简化后,有利于它的使用和普及,对中国文化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汉字的演化规律:由图形到笔划,象形到象征,复杂到简单,在造字原则上从表形、表意到形声。

新中国成立以前,国民的文盲率是很高的,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汉字繁杂而难以普及。五四运动的先贤们,就曾经提出教育救国,废除汉字的口号,他们认为是因为汉字的繁琐而影响了国民教育,进而影响了国民素质和国家昌盛。

新中国成立后,在政府的主导下,进一步推动了汉字的简化和规范,减少了随意的不规范的简化汉字现象。

当然,任何事物都有它的两面性,汉字的简化也存在着赞成与反对、利与弊的矛盾之争,但从汉字的发展历史来看,简化的汉字不可逆转的走向,其利远远大于弊。

汉字简化,既给我们带来了不少的便利,也给我们造成了一些困难。但汉字的发展也有其发展的历史和客观规律,应当尊重,在汉字简化的实践中,尽可能的保持其丰富的文化内涵,使汉字朝着科学的方向发展。

10

大陆简化汉字的真实原因可能比较复杂,这里不去做深入探讨,那样没什么意义。

简单说来,文字是交流信息的工具,作为一种工具,自然是越简单易用越好。而繁体字的笔画和结构过于复杂,不便于学习和书写,所以简化汉字也是对汉字的优化。

现在有些无聊的人吵着要搞“文字复兴”,要大陆重新使用繁体字,说什么繁体字才是老祖宗留下来的文化。这纯属是吃饱了没事干了!要这么说,干嘛不返古使用甲骨文啊?那才是真正的老祖宗留下来的!试想一下,如果现在让你使用繁体字,别的不说,就说考试,写那么复杂的繁体字要耗费多少时间?搞不好你都答不完卷子!

所以说,当代中国人使用简体字是实际需要,也是汉字发展的必然结果,将来或许还会进一步简化。人类在发展,时代在进步,任何事物的发展变化都是遵循一定规律的,不能人为的去干扰,改变,而且也不是个人力量所能改变的,这是必然趋势!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