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七七事变”爆发后,由于日军援兵尚未抵达,中日双方大约有两周左右的扯皮时间,第二十九军内部坚决主和的不是别人,正是后来的抗日民族英雄、时任第38师师长张自忠将军,他甚至电话里训斥了满心与日寇决一死战的110旅何基沣旅长。无它,“姥姥不亲舅舅不疼”的二十九军苦怕了,太需要平津这块地盘了。四年时间,这支队伍从长城抗战时的3万余人已经发展到10万人马,卢沟桥最先跟日军干起来的金振中营,居然下辖四个步兵连、二个迫击炮连、一个重机枪连近1400人,平津富得流油啊。


(宋哲元)


尽管宋哲元号称冯玉祥的“五虎将”之一,砍头5000俘虏不眨眼睛,终究是文化不高科班未进的武夫,对局势的战略判定远不及蒋介石高明。卢沟桥的枪声一响,蒋某人即知中日全面战争已经躲不掉了,虽然他心里并不情愿过早地打这场战争。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华北地区与东北有本质不同,一旦容忍日寇武力夺取,蒋介石将失去作为民国中央政府的执政基础,他已经退无可退。事变次日,即已定下十二字方针:

不屈服、不扩大、不求战、必抗战,其实有最后三个字,足够了。

就在日本高层在争论扩大与否的期间,蒋介石业已在庐山召开了最高国防会议,组建了战时指挥体系,受训军官全部归队,命令黄河以北的中央军进入战备状态随时奉调,嘱何应钦向保定增援六个高射炮连,运送300万发子弹给第二十九军备战。可惜宋哲元看不到这一层,他仍然幻想着与日军谈判,用不算太苛刻的条款,继续维持第二十九军在平津地区现有的特殊地位,所以拒绝了军事委员会的一切支援,更不同意中央军即刻北上,他甚至不许南京上海的抗日团体来慰问,只怕刺激到日本人。

(大小两个委员长)

宋哲元是爱国的,长城抗战也是率部砍过日本人脑袋的,事变爆发时他正在山东老家躲事:日本人逼着他同意在华北修铁路,国府坚决不允,他谁也惹不起,只好溜之大吉。既不愿做汉奸、也不愿丢掉富庶的地盘和刚壮大起来的军队、更不愿与蒋介石中央政府撕破脸,这就是民国时期地方派系的悲哀,也是日本人步步紧逼的心理优势,设身处地,如果我们每个人都是宋哲元,应该怎么办?

他选择的,一是拖,拖到像几年前签定“何梅协定”那样能够化解危机;二是哄,哄完日本人再哄蒋介石,尽量维持现有局面都别开火。



他不知道的是,日本人完全是在忽悠,日本军部“扩大派”早占了上风,增兵华北已成定局,甚至连不支持扩大的参谋本部作战部长石原菀尔都同意派兵,因为“中国驻屯军”只有河边正三少将的一个旅团5600人,尚不及二十九军兵力的1/20,吓寡妇的家伙都不够大。就在宋哲元认真研究日本开出的谈判条件时,关东军两个混成旅团、半岛驻军第20师团已经奉命驰援华北,日本国内的三个师团也已动员完毕,而七个师的国民党精锐中央军,却不能开进自己领土的华北来增援!

宋哲元爱国不假,然而过多考虑个人得失和小团体利益,不知不觉已经滑落为民族罪人。



1937年7月17日,蒋介石在庐山发表讲话,即著名的:“如果战端一开,则地无分南北,年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7月20日,日军增援部队到达25000人;7月25日,日军地面和航空部队完成战斗准备,新任司令官香月清司终于撕下了“和谈”的面纱,给宋哲元发出了最后通牒,限令二十九军在三天内撤出北平城,否则将“单方面采取行动”。宋哲元终于清醒,然悔之晚亦,他把中国军队最有利的18天宝贵时间浪费掉了,北平三面被围,中央军远在河南,为避免古都毁于战火,第二十九军只能弃城。

张将军自忠后来的奋勇杀敌,南瓜店的以死明志,确有被日寇欺骗和被国人误解的羞辱之心,为了二十九军安全撤出北平,他不得不虚以委蛇善后,举国一片骂声。他当时的心态,也代表着以宋哲元为首的二十九军大多数高级军官的思想,保住地盘和实力第一,民族利益第二,在卢沟桥事变之后的特殊时段里,宋哲元及第二十九军对中央军的警惕甚至超过了对待日寇,实在可叹。



宋哲元的表现甚至不如一向与蒋介石缠斗的桂系,军事委员会电召白崇禧赴庐山共谋抗日大计时,四川刘湘和云南龙云劝阻李宗仁白崇禧,只怕蒋介石翻脸扣人,李白回电曰:先国难而后私仇!

最佳贡献者
2

与孙殿英一样,宋哲元在抗日之前,可以说,名声不佳。

孙殿英无需多说,东陵盗宝给民国政府捅了不小的篓子,也不利于对溥仪的统战工作,溥仪最后倒向日本人,难说不也有孙的一份“功劳”。而宋哲元名声坏在凤翔一战,万余平民死于攻城战火不说,还公开杀降,处死了3000多名战俘。

宋哲元从清末民初就跟着冯玉祥当兵,南征北战,为冯氏立过不少战功,成为西北军“五虎”之一,其人武功虽盛,行事却太过残忍。

1928年,宋哲元部击退陕军李云龙(字虎臣,即与杨虎城二虎守西安的另一虎,不是亮剑中的那位)一部后,又向驻守凤翔的另一部陕军党玉琨部发起攻击,这党玉琨的确不是东西,大肆纵兵盗掘陕西的秦汉古墓群,兵纪废弛,百姓痛骂。但宋哲元攻城的时候火力太猛,动用了1500门炮,还规定每炮必须至少要发射100颗炮弹,凤翔县民在乱战中死伤过万,这在“军阀混战”的历史中实属罕见。党玉琨被击毙不说,辛苦盗掘的周代、秦、汉时的宝贝全部被宋哲元缴获,后来除了部分将领留存,其余全部换了军火。

党玉琨部士兵,被俘5000人,宋哲元亲自主持监斩,由“大刀队”先斩后坑,杀掉500降兵,当晚各分部又杀降3000多名,只有赵凤林部觉得太过残忍,私放了一千几百名俘虏。

中原大战后,西北军土崩瓦解,宋哲元归附张学良,1931年6月,宋部改组成为国民革命军第二十九军,驻守华北,九一八后,宋哲元联合七员将领发表全国通电,宣誓“宁为战死鬼,不为亡国奴”。

历史终归给孙殿英与宋哲元留下这一段“正名之战”的机会。

1933年2月,日本出动日军和伪满军组成的10万联军攻进热河,热河抗战正式打响,然而张学良的嫡系东北军却兵败如山倒,手下的汤玉麟、万福麟纷纷溃逃,还有部分将领投敌,关键时刻,只有土匪出身的孙殿英带领孤军组织抵抗,通过血战摘掉了自己头上的耻辱帽子。

继孙部之后,宋哲元的二十九军很快也行动了起来,二十九军大刀队手中的大刀再也不是用来内战斩首杀降,而是招呼到了日寇的脑袋上。

“大刀大刀,雪舞风飘。杀敌头颅,壮我英豪!”

喜峰口战役,歼灭日寇五千余人,宋哲元的二十九军不仅洗刷了自己的耻辱,也重重“践踏”了所谓“皇军的荣誉”,更是唤醒了中华民族抵抗的决心和意志。

长城抗战结束两年后,宋哲元被任命为“平津卫戍司令”,势力大增,经过多次扩编,兵员达到十万之众,宋哲元不光北拒日本,同其他军阀一样,还始终提防着蒋介石的渗入。宋哲元虽然拒绝了日本人的拉拢,没有响应日本人诱他宣布“华北五省自治”的建议,却火中取栗,与日本人签订有“中日经济开发协定”(国府宣布不承认),此时的日本,早已是不断增兵,做好了开战准备,而宋哲元虽口头逞强,但却并未对未来的战争做好真正的准备,对对手动向有明显误判。

七七事变爆发后,宋哲元部仓促应敌,且边战边谈,一直对与日本谈判结束战争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甚至在一次谈判后主动拆除北平外围防御工事,以示谈判诚意。当日寇发起大举总攻时,再临时准备抗敌,却已经来不及了,南苑之战,佟麟阁、赵登禹双双殉国。在日寇限二十九军于7月29日凌晨前从北平全部撤出士兵的最后通牒下,宋哲元屈辱的接受了通牒,准时撤出了北平。

宋哲元的这次撤退,固然保全了冯玉祥的这点家底,但却把抗战推向了危险的深渊,长城抗战之功不抵过,难辞其咎。

3

宋哲元是一个标准的军阀,拥有自己的势力范围是他的终极目标。

宋哲元的29军前身是西北军冯玉祥的部队。在中原大战中,冯玉祥全军覆没,宋带着自己的残部投靠了山西王阎锡山,但是阎老西对宋并不信任,29军倍受晋绥军的排挤,无奈投靠东北军张学良。

九一八事变之后,抗战局面已经十分明朗。张学良这个大废物,在丢掉了东北又丢掉了热河。此时察哈尔的形势变得十分紧张,宋哲元的部队奉命进入察哈尔,终于有了自己的地盘,这是宋哲元崛起的第一步。


在长城抗战中,29军打得很英勇,抵御倭寇中国军人责无旁贷,但是失去自己的势力范围才是宋哲元万万不能容忍的
。此役让29军名声大噪,宋有了说话的资本。由于张学良这时候已经靠不住,宋逐步接受了华北地区的防御工作,从此29军在华北地区站稳了脚跟,察哈尔、河北、北平、天津等地都在宋哲元的控制之下。


1937年年初,宋哲元的29军已经达到了12万兵力。从实力上说,宋哲元已经可以和山西的阎锡山、山东的韩复渠分庭抗礼。出于军阀特有的思维,对待中央军入境的问题上是宋和阎、韩完全一致,都坚决抗拒,甚至不惜动武。无差别保护自己的势力范围。无论是日寇还是中央军,谁来打谁

放弃北平

日寇大军压境,宋哲元的态度也是一样的,他坚决抗击日本侵略,但不允许中央军进入华北地区。在卢沟桥事件爆发的初期,宋还强令已经北上的中央军停止前进。



卢沟桥事变爆发,此时坐拥12万兵力的宋哲元却准备与日军和谈。他认为日本方面并不是准备发动战争,而是为了利益,只要自己做出一点点让步,那华北还是自己的天下。日本方面利用谈判的机会麻痹宋哲元,然后在国内开始集结部队。待日寇集结完毕,宋大呼上当之余才发现战机已失。廊坊一战,29军损失惨重,失去了主动进攻的能力。1937年7月28日,宋哲元主动放弃北平撤到保定。北平不设防,日寇不费吹灰之力占领北平。





宋哲元是一个相当复杂的人物,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他内心爱国意识和军阀割据意识同样强烈。外辱入侵,他具备军人血性的一面。利益面前,他也有患得患失的犹豫。符合一个旧时代军人的气质。

4

抗战前夕的宋哲元是集抗日将军和地方实力派于一身的历史人物。

两个"极为"体现了宋哲元的处境:

1.抗战前夕走过了极为坎坷的道路。

2.抗战前夕有着极为复杂的经历和表现。

1930年的蒋、冯、阎中原大战,由于张学良的介入而使蒋介石胜利,冯、阎失败并宣布下野。

冯玉祥的三十万西北军倾刻瓦解,此时,冯的五虎上将之一宋哲元出来收拾西北军残局,余部九万多人组成二十九军,寄驻晋南。宋的上司冯玉祥从此失去兵权、地盘,而宋哲元凭借"中原大战"的结局而步入政坛,直接受到张学良的领导。

在三十年代的地方军阀中,宋哲元除了具备地方派重视实力、保存实力的一贯政策外,他是力主对日强硬的立场,如1932年3月7日的《上张主任汉卿书》,再次向张学良表达了自己的抗日主张和"誓雪国耻"的计划:

1.热河方面布置5万兵力。

2.山海关方面布置3万兵力。

3.平津方面布置3万兵力。

1932年8月,宋哲元经张学良推荐,被南京政府任命为察哈尔省主席。

这是他继1925年任热河都督、1927年继任陕西省主席后,第三次担任方面大员。

1933年,日冦侵佔山海关,接着陷热河承德,出动陆空兵力,长驱直入长城一线,平津危急,全国震动。

国府迫不得已组织了八个军团进行抵抗,2月,驻防北平的二十九军改编为第三军团,在宋哲元率领下,直扑长城之要隘喜峰口。

在三月九日至4月13日之喜峰口、罗文峪的争夺战中,面对飞机大炮的日军攻击,这些颇有武功根底的二十九军将士,"刷"的抽出背后横绑的厚背大刀,如"雪花盖顶"、"黄龙缠腰"、"力劈华山",在一片刀光中,穿黄色军服的日军无法使出"步兵操典"的规定,被29军势大力沉的砍刀砍得残肢遍地,污血盈野。

喜峰口和罗文峪共杀死敌军六千余人。这是自九.一八以来北方战场的首次胜利。一时全国振奋,纷至沓来的慰问团,告慰了烈士,英雄和全军将士。

宋哲元清醒的在致前方官兵训令中表示:?望我前方将士,务本汉贼不两立的精神,沉着杀敌,坚持到底,殉国救亡,此正其时"。

关于七.七事变爆发的前后,电视剧已经艺术再现,历史告诉我们,在事变初期,宋哲元的确有错误的判断,失当的措置,致使29军损失惨重,但是,仍能在最后关头作出正确抉择,通电守土自卫、奋起迎战,奔向抗日御国的正义之路。

作为一方大员,只能在抗战中起到一定程度的积极作用,而不能发挥更大作用,这是主客观厚一因的限制,作为地方实力派进入华北,必然受到中、日签定的巜塘沽恊定》和巜何梅协定》的限制。这是历史环境对他的制约。

面对复杂多变的华北局势,宋哲元受到如此多的局限,肯定承担不了历史赋予的更多更大重任。甚至在紧要关头犹豫动摇,妥协让步,甚至作出错误决定。

这些都不能不影响到他抗日积极作用的发挥,不能不给二十九军和抗日事业代来不应有的损失。

宋哲元一生的表现是多方面的,但是无可否认,抗日活动是主要方面。

参考书目:巜宋哲元与七七抗战》.李云汉

《宋哲元与冀察政权》.齐协民.见巜天津文史资料》

《七.七芦沟桥事变经过》.秦德纯.

5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抗战史问我就对了。

北平抗战期间,宋哲元的所作所为和918的张学良没有本质不同。

在日军兵临城下,蒋介石一再命令抵抗时,宋哲元为保持平津的地盘和29军的实力,多次和日军谈判,试图避免冲突。

蒋介石希望其他部队包括中央军进入平津,宋哲元怕是抢地盘,断然拒绝。

蒋介石命令他去保定坐镇,准备和日军决定,宋哲元却自己跑到天津去和日本人谈判。

卢沟桥打响后,日军为了增兵进攻,曾经有1个月的空档期。

期间,日军不断忽悠宋哲元,许诺停战随后又反复反悔。

那么,根据基本常识,宋哲元应该做作战部署,在这基础上再进行谈判。

但宋哲元不但没有任何部署,反而根据日本要求拆除北平防御工事,甚至差点将宛平城的主力撤出,交给保安部队驻守。

最终,这段时间29军基本没有准备,被日军集中兵力威逼到眼皮下,同时被切成几段。

结果,日军全面发动进攻,29军实际上已经处于日军分割包围中,根本无法抵抗。

日军一部,甚至直接开到29军南苑大本营的围墙下。

在日军猛攻下,29军全线崩溃。

短短10天内,北平天津先后沦陷,29军伤亡失散近万人,赵登禹和佟麟阁将军殉国。

宋哲元的所作所为,看不出是什么爱国者,而完全是一个自私自利军阀行为。


6

我们先来看一看29军是怎么形成的?

中原大战后,冯玉祥的西北军土崩瓦裂,投降的投降,逃跑的逃跑,陕西藉的将领杨虎城被蒋介石收买,封锁了潼关,断了西北军回家的路。

以宋哲元张自忠等人不愿意投降的西北军旧部退到了山西境内,这一年的冬天很冷,他们的心中更冷,缺衣少粮,没有后勤补给。不管是东边的张学良,还是西边的阎锡山,都对他们是不欢迎的态度,黄河对岸的陕西,他们又回不去。

后来,经过他们自己的积极努力,蒋介石同意收编他们。但前提是必须征得张学良的同意,因为黄河以北都是张学良的地盘。张学良不过是一个花花公子,只要将介石点头了,他这关是比较好过的。

1931年,29军正式建立,由宋哲元担任军长。

在后来的长城抗战中,顶在第一线的是张学良的东北军。

本来还有一些战斗力的东北军,在张学良的带领下,全然没有半点精气神。差不多逢战必败,逢战必逃。想想也是可以理解的,东北军连自己的老家都不要了,还会防守关内的这些城市吗?

在需要英雄的时候,29军出现了。这支装备很差,连饭都很难吃饱的军队,展现了他们良好的战斗风貌和战术素养。

因为西北军一直缺兵少粮,枪支和弹药都不足,所以他们经常操练大刀,冷兵器练习的倒是比较熟练。

因为日本人有飞机大炮的掩护,再加上成熟的战术素养,任何一支中国军队在白天都无法战胜日本人。

西北军创造性的改造了夜袭战术。白天他们防守,晚上开始背上大刀,组织敢死队,向日本人发动奇袭。

打了一天仗的日本人,晚上睡得像猪一样。29军的将士们,如同神兵天降,用一把大刀把日本人砍的屁滚尿流。

因为在日本,如果脑袋被砍掉了,传说灵魂只能成为孤魂野鬼,无法进入祖坟,这是非常耻辱的。所以日本人对29军的大刀,吓得晚上都睡不着觉,生怕看不到第二天的太阳。

长城抗战,让29军一战成名。

战后,南京政府和日本人达成了协议,国民政府的政府军队不得进入华北地区,29军则为非正式军队得到了发展的机会,迅速扩编成了一支12万人的军队。

从这时起,宋哲元们的心态发生了很大变化。他们像所有的旧军人一样,开始穿上长袍马褂,和文人墨客混迹于政界会所。

他们内部也发生了很大的矛盾。宋哲元和张自忠相互看不起,日本人利用这个机会对他们实行挑拨离间。

1937年抗战爆发后,日本人经过张自忠防守的廊坊地区,突然向北京发动了进攻。宋哲元部被打了个措手不及,被迫退入了保定。进入北京的张自忠部被缴械,张自忠被全国人骂成汉奸。后来的张自忠,知耻而后勇,在后来的抗战中,与日本人展开数次血战,直至在枣宜会战中战死疆场。

而宋哲元等人则慢慢退出军界,两人虽老死不相往来,但心中仍拿对方当兄弟。

抗战爆发前,宋哲元把华北地区当成了自己的地盘,拒绝中央军进入河北。最终导致华北地区全面沦陷,抗战进入了被动状态。

长城抗战后,宋哲元沾沾自喜,把自己当成了战神,喜欢上了各种应酬,整天迎来送往。从此就放松了对军队的训练,内部的兄弟们也展开了争权夺利。29军从骁勇善战便成了酒囊饭袋,因此七七事变时,他们虽然人数众多,却依然一败涂地。

对于这种状况,宋哲元作为军长,应该负主要责任。

7

应该说在七七事变爆发以后,宋哲元犯了不少错误,对于战局的恶化起了不小的作用。

中原大战冯玉祥兵败以后,只能黯然下野,他的西北军土崩瓦解。那些依附西北军的杂牌纷纷离去,西北军嫡系中有些也向蒋介石投降,比如孙连仲、张维玺、吉鸿昌等人,最后只有2万多残军逃到了山西。这部分西北军最后由宋哲元接管,被张学良收编,番号就是29军。

早期29军只能寄人篱下,靠张学良拨款维持。后来石友三叛变时,29军保持中立,事后张学良把冀南四县给了29军,后来宋哲元又升任察哈尔省主席,29军算是有了自己的地盘。喜峰口抗战后,29军收编抗日同盟军和汤玉麟所部部分部队,实力大增。

不过对于29军来说最重要的一次发展机遇,是日本以东北军有抗日倾向,迫使国民政府将其从河北撤走以后,得以入主河北,占据了河北、察哈尔两省。河北特别是平津地区经济发达,通过截留税款和铁路收入,29军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兵力扩充到10万人,而且装备很好。

以29军的38师为例,38师下辖11个团,共有2万余人,相当于两个甲种师的编制。而38师装备机枪更是多达700余挺,差不多相当于三个甲种师,不少中央军都无法和其相比。还有像驻守宛平城的金振中营,下属步兵四个连,轻重迫击炮各一个连,重机枪一个连,全营多达1400人,兵力比杂牌军一个团都多,至于火力则堪比杂牌军一个旅。

应该说就29军的装备和七七事变早期在平津地区中日双方兵力对比来说,如果29军下定决心打的话,日本会吃不小的亏。然而也正因为是靠割据冀察地区才能让自己的实力得到发展,所以七七事变以后,宋哲元首先想的是如何维持自己的地盘,极力主和。为了和日本和谈,宋哲元不做战争准备,还拒绝中央军北上。

在这种情况下,等日本人完成增援,真动手时,29军伤亡惨重,才两天就丢掉了平津。还有不少部队不战而降,可以说表现糟糕至极。

这其中虽然也有29军高层普遍因为生活安逸,逐步腐化,不想打仗,而张自忠还有意借这个机会取代宋哲元,一再掣肘有关(这也是后来有人公开批评张自忠“国人皆可杀之!”的原因),并非宋哲元一人的责任,不过宋哲元作为29军最高领导人,其责任无疑是最大的。

当然,宋哲元最后也没有当汉奸,29军大部在抗战中表现也不错。因此宋哲元只是被军阀习性所误,和卖国贼还是要区分开的。

8

宋哲元这个人还算有点意思,也有点能力,不过他在骨子里其实也还是那种占据一方的军阀思想。

冯玉祥手底下有所谓的“五虎上将”,宋哲元很荣幸地就是其中之一,从这一点也能看出他是个有一定能力的人。

不然,老冯也不会这么器重他。

老冯手下多的是那种出身低微又没文化的人,可宋哲元却上过武备学堂,毕业了之后才到了老冯麾下。

这或许也是他能够在老冯麾下脱颖而出,成为一军之将的原因之一。



老冯被蒋家志清打趴下了之后,他麾下的那一帮人就逃的逃、死的死了,剩下一帮还能聚拢起来的就被收编了。

当时收编老冯的残兵败将的是张作霖的儿子,给了一个第29军的番号,继续让宋哲元当主将。

这乍一看,小张对宋哲元好像还不错,可实际上宋哲元在小张手下坐的是冷板凳,吃的也是冷饭。

宋哲元毕竟出自老冯麾下,又是手下败将,和奉系也不是一个体系,所以不受小张的待见其实也是意料中的事。

那段时间的宋哲元有多惨?

别说补充不了装备了,就是嘴里吃的和身上穿的都得从牙缝里挤出来。

他吃了很长一段时间的冷饭之后,可能是小张对他的惨状也看不下去了,所以突发善心举荐他当了察哈尔省主席。

小张之所以这么对待宋哲元,也有可能是存着“先打他一棒子,然后再给他一根胡罗卜吃”的主意。

不过,这好歹也让宋哲元终于有了一块属于他的地盘,只有有了地盘,那才能有机会发展壮大。

当时还发生了一件有趣的事,宋哲元带着自己的人去察哈尔赴任的时候,只敢在夜间偷偷摸摸地行军。

为什么?

因为他们穿得实在是太破烂了,怕被别人当成土匪给一锅端了,所以只能委屈巴巴地夜间行军。

那段时期可以说是宋哲元整个生涯最艰苦的一段时间了,一直到了察哈尔之后才慢慢得到了扭转。

宋哲元是有一定能力的,而且也不像老冯那样不懂得经营地盘,或许也是有了老冯的经验教训,让他懂得了经营地盘的重要性。

所以,他到了察哈尔之后就以察哈尔作为依托,一步一步地发展和扩充自己的实力,站稳了脚跟。

他在喜峰口一役之后,也打出了一定的威名,至少“宋哲元”这三个字在北方已经足够有分量。

哪怕是蒋家志清也不得不暂时和他虚以委蛇,一边防着他,一边又在想办法去稳住他和拉拢他。

从那个时候开始,宋哲元也有那么一点飘了,他不再只满足于待在察哈尔了,而是把手伸到了平津。


他伸手控制了平津之后,说实在话,别说是近在一旁小张了,就是远在南京的蒋家志清也很生气。

蒋家志清一生的用人原则之一就是必须听话,而宋哲元先斩后奏的做法明显已经触怒了蒋家志清。

可是呢,当时宋哲元手上有30万人,实力确实不可小觑,那种环境之下也不适合对他展开打击。

所以,蒋家志清心中虽然万般不舍,可最后也只能捏着鼻子认了,任命宋哲元为平津卫戍司令。

宋哲元其实就是想占据一方发展自己的势力,让自己手里拥有更多的人马,这样才能拥有更多的筹码。

这说到底就是一种军阀思想,所以他才会为了自身的利益,在很多时候有意无意地对抗蒋家志清。

时间一转眼就来到了1937年,这一年再一次成为了宋哲元命运的转折点。

宋哲元是日本人的对手吗?显然并不是,再加上在战略上的失误,他在北平可以说是一溃千里。

对于这一点宋哲元是难辞其咎的,所以他才会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辞职,从手握几十万人到无一人。

不过,宋哲元这个人至少还是有几分骨气的,没有在一溃千里的时候选择背叛家国,这一点值得肯定。

只是身处于那样的环境,虽然换了谁都是败退的结果,但是宋哲元的一溃千里实在是太过难看。

9

宋哲元的大名自然如雷贯耳。他是西北军宿将,在新军阀混战中就负责方面作战,是难得的将才。之后“成也抗日,毁也抗日”,因抗日而有机会主政河北,因抗日不坚决而一溃千里,英明尽丧。

1、跟随陆建章、结识冯玉祥

宋哲元出生在1885年,这一年是中法战争,大清不败而败。在早年投军进入北洋陆军第六镇的随营武备学堂。在毕业后,跟随陆建章南下北上,也就认识了冯玉祥。

(憨厚)

之后就长期在冯玉祥帐下任职,四川护国战争、湖南驻防、中原作战、直奉战争,一步一个脚印,连长、团长、旅长,后来也成了师长。

2、成名的方面指挥

冯玉祥的兵变推翻了直系把持的北洋政府。其与张作霖共享新政权,脱离了直系军阀系统,将部队改编为国民军,实力自然得到了急剧扩张。宋哲元是第11师师长,热河都统。

在南口作战中,负责山西方面作战,一度攻占大同,将晋军逼到雁门一带。

在五原誓师后,作为四方面军指挥,救援西安,北伐奉系。

在蒋冯战争中,作为总指挥,在洛阳指挥部队多路向蒋攻击;在中原大战中,更是全面出击。给蒋军造成了很大困难。虽然失败了,但其军事才能可圈可点。

3、抗日扬名

中原大战后,宋哲元部退往山西,驻扎运城,经过张学良整编为29军。在九一八之后,开始驻防阳泉。

随着宋哲元出任察哈尔省主席,29军东调。在长城抗战中,29军在喜峰口重创日军。其大刀队扬名海内。

(长城抗战)

宗哲元也获得青天白日勋章。

4、一溃千里

长城抗战后,29军有了自己地盘,和国府中枢的关系开始微妙起来。政治上绝对支持,行事上打折完成。

随着东北军撤出华北、日本喊华北自治。宋哲元的权力迅速扩大,29军也扩编到10万人上下。但和国府中央的关系就更加微妙了。

在七七事变后,既不想与日军事态扩大,也不想背负汉奸罪名,还不想让中央军北上。如此几可之间,错过战机,一战而平津丢失。

之后所部扩编为第一集团军,下59、77、68三个军,负责反击平津,之后沿线作战溃败,军势再难复振。

总结:

宋哲元是一位宿将,南口、北伐、新军阀混战、长城抗战都表现了其出色的军事能力。可以逃不过一个“私”字,冀察政务委员会的惨淡经营,终究影响了身后名。

参考文献:

李常宝.内政外交的顿挫:冀察政务委员会的出台[J].民国档案,2017(04):93-102.

包巍. 冀察政务委员会述论[D].吉林大学,2017.

赵秀宁.再论七七事变中的第29军与宋哲元[J].军事历史研究,2017,31(03):41-51.

贾熟村.冯玉祥集团中的河北人及其事功述略[J].河北学刊,2017,37(01):37-42.

石户谷哲. 土肥原贤二与华北事变研究[D].南开大学,2016.

欢迎关注、点赞、吐槽,我是一枚明粉,给你不一样的史学评析,期待你的评论,期待你的分享

10

宋哲元是冯玉祥西北军的五虎上将之一,也是西北军中一生忠于冯玉祥为数不多的将领。著名抗日英雄,同时也是中原大战后时代的新生军阀。

宋哲元生于 1885年,山东省乐陵市城西北城关镇赵洪都村人家,自幼聪明好学,喜欢武术。父宋湘及学识广博且多才,家学渊源对宋哲元影响较大。 1907年春,宋哲元到北京,考入北洋陆军第六镇随营武备学堂, 1910年冬,宋哲元从武备学堂毕业,在本镇见习。1911年10月武昌起义爆发,宋哲元到冯玉祥部服役,从此于冯玉祥接下了深厚的渊源。 1912年3月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宋哲元任左路备补军前营(管带冯玉祥)前哨哨长,驻防北苑。1913年任连长。第二年冯玉祥升任第十六混成旅旅长,宋哲元亦升为副营长。

此后,他跟随冯玉祥转战河南、陕西、四川等地,并晋升为第二团少校团附。 1921年和1922年,宋哲元帅部攻打陕西原督军陈树藩部和河南督军赵倜部有功,升任团长、第二十五混成旅旅长。 1922年11月20日,宋哲元授为陆军少将。

1924年10月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后,将部队改编为国民军,宋哲元任国民军第十一师师长,并于次年秋兼任热河都统。 1925年5月5日授为陆军中将。

在北伐战争中,1927年5月1日宋哲元任第二集团军北路军总司令,由宁夏出动随冯玉祥东征,奉命进攻绥远、察哈尔的奉军,因遇阎锡山阻挡,遂转到甘陕。5月30日冯玉祥所部国民联军正式改称第二集团军,宋哲元任第四方面军总指挥。6月13日被武汉政府任命为甘肃省政府委员。11月5日宋部进驻西安,16日就任陕西省主席,继续督剿陕甘边境和陕西境内的地方顽匪。

1928年4月1日南京政府开始“第二期北伐”,28日宋哲元、石敬亭大破河南樊钟秀部于洛阳龙门,击毙军长李万如,并继续追击。8月25日宋哲元部攻克凤翔,击毙党玉琨部两千人,俘五千人,当夜宋哲元下令杀掉四千五百名俘虏,其它匪帮闻风丧胆,从此宋哲元也落下了残暴的名声。10月2日被任命为陆军第二十八师师长。

1929年5月,蒋冯战争爆发,因韩复榘、石友三叛变失败。6月25日冯玉祥被阎锡山软禁于山西,冯密令宋哲元代理第二集团军总司令,直接向南京政府交涉。7月24日,宋哲元派参谋长到南京,表示西北军接受中央指挥,要求接济军饷。实际上是向阎锡山施加压力。10月10日,宋哲元领衔西北军将领再次通电历数蒋六罪状,即日出兵四十万讨伐,中原大战爆发。中原大战以著名的东北易帜,阎冯失败蒋获大胜而结束。

11月16日,宋哲元、孙良诚等二十六人电蒋中正、张学良,谓阎已下野,请祈训示,12月17日自山西到天津谒见张学良,24日张学良允许宋哲元收拢西北军残部组成一个军。为西北军留下了余脉 。

1931年1月16日,宋哲元的西北军部改编为陆军东北边防军第三军,宋任军长,17日离津回晋。6月21日宋哲元部改为国民革命军第二十九军,辖第三十七师(师长冯治安)、第三十八师(师长张自忠),全军二万二千人,军部驻山西阳泉,宋哲元努力整军经武,积极准备抗日。

9月18日日军侵占沈阳,20日宋哲元联名七将领通电全国与日作战,表示“宁为战死鬼,不为亡国奴”。12月25日任北平政务委员会委员。 1932年7月,宋哲元兼任察哈尔省主席。在驻扎阳泉的两年中,他努力整军练兵,准备抗日。

1933年1月1日日军攻榆关,热河危急,2月18日宋哲元通电全国,决心抗击日军,奉命开赴北平附近参加长城抗战,任第三军团总指挥,防守冀东。3月4日承德失守,长城告急,第二十九军紧急增援喜峰口,9日冯治安、张自忠师开始与日军在喜峰口接触,11日宋哲元部赵登禹、王治邦旅之大刀队夜袭喜峰口外潘家口附近之日军一个炮兵中队,大获全胜。13日十二架日本飞机轰炸喜峰口我军阵地,14日二十九军克复喜峰口外老婆山,3月15日喜峰口敌军被迫后撤,之后喜峰口战役双方争夺激烈,鏖战一月有余,日军未能跨越喜峰口,至4月24日结束,29军先后歼敌五千余人。“喜峰口抗战大捷”的战绩轰动了全国,宋哲元特意写了“宁为战死鬼,不做亡国奴”、“有进无退,死而后已”两幅条幅,立即被多家报纸制版刊载,成为传诵全国的壮语,对全国人民起了激励作用。

日军撤出喜峰口,长城抗战结束,二十九军“大刀队”名扬天下,宋哲元等将领成为抗日英雄。1935年,以喜峰口血战为背景创作的《大刀进行曲》唱遍了全中国。

1937年7月7日,驻守丰台的日军河边正三旅团第一联队第三大队第八中队进行夜间演习,当晚以丢失士兵为借口寻衅,二十九军军部下令死守阵地,8日驻守芦沟桥的第二十九军第三十七师(冯治安)步兵一一○旅(何基沣)二一九团(吉星文)第三营(金振中)打响抗日战争第一枪,9日蒋电宋哲元积极准备谈判,须不丧丝毫主权。

7月11日宋哲元自乐陵赶回天津,即派张自忠、张允荣与日方秘密谈判,在谈判中宋哲元一直对日军抱有幻想,一再退让,直到日军援军赶到北平方才醒悟。 7月20日,日军再次炮击宛平城二十九军,吉星文团长率军死守,长辛店等地也遭日军袭击,我守军英勇守卫,日军未能得逞,宋哲元却一味委曲求全,21日卢沟桥二十九军撤退,由石友三之保安队接防。7月22日蒋电示,“刻刻严防,步步留神,勿为所算”,23日卢沟桥附近日军拒不撤退,二十九军亦返回原防。24日孙连仲、庞炳勋、商震、李默庵部增援华北,宋哲元始下决心抵抗。

7月26日天津香月清司向宋哲元提出最后通牒,限期撤退北平的二十九军部队,宋哲元以坚决拒绝,并终止谈判,命令二十九军坚决抗战到底。7月28日拂晓,日军铃木混成旅团、河边正三旅团和机械化旅团,自北苑、西苑、南苑一齐对北平城发起总攻击,二十九军措手不及,损失惨重,伤亡五千余人,副军长佟麟阁、一三二师师长赵登禹,于南苑壮烈殉国,午后宋哲元召开紧急会议,决定奉蒋命放弃北平,退守保定。7月29日北平失守,第二十九军撤退。宋哲元退保定,由张自忠代理政务委员会委员长和北平市长拖延时间,30日天津失守,我军退静河、马厂,宋哲元电南京请求处分。

至此,宋哲元的军旅生涯基本结束,以后,再无大的建树。1940年3月辞去一切职务,回到其夫人常淑青的故乡四川绵阳疗养。4月5日病逝。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