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场战役后果是十分严重的,直接导致了明朝辽东战略的彻底破产,从此明朝一蹶不振,再无半分还手之力,也使明朝的精锐力量一战皆殁,不要说对付清军了,连镇压农民起义的兵力都丧失殆尽,完全处于被动挨打的弱势。
明朝边关主帅袁崇焕被崇祯剐杀以后,明朝北方防线没有一个能镇得住的大将,“边事益无人矣”,防线上的明军就缺乏统一的调派指挥,无法对清军迂回入关而组织起战略性的抗击。
天启皇帝的陵寝被焚,敢战的卢象升战死,孙承宗被俘殉国,山东朱姓诸王被掳去杀死,北方防务也被清军摸得一清二楚。
这是“刚明”?这都特么成了公共厕所了,人家是想来就来,想走就走,第五次甚至在明朝境内住了八个月,还解开马匹,进行放牧。
虽然清军就数次绕道蒙古,破关而入,杀入明境内线,又通过对蒙古诸部落的征伐和收服,在事实上已经形成了对直隶地区的战略包围。但因为有山海关与几个关外重镇的存在,清军的这种迂回行动总有被抄后路的危险存在。
要想消除这种威胁,清军就必须拔掉山海关外的这些明军的军事重镇。 这种情况下,皇太极决定采取的战略:
一、要拔掉这些钉子;
二、要歼灭明军主力。
这些重镇中,明朝锦州总兵祖大寿拥有袁崇焕留下的最强的兵力,他对清军的威胁也最大。 所以,崇祯十二年2月,皇太极首先发动了对锦州的攻势,决定先啃掉这个最硬的骨头。
但宁锦防线是经过熊廷弼和袁崇焕两代边将构筑起来的,清军不擅长攻城,而锦州防务坚固绵密,祖大寿又是老将,严防死守,清军一时也难奈何。
清军起初并没有准备足够的炮兵。经过数月攻城战,没有拿下锦州,还损失了不少兵马。
这不行,于是皇太极就下令停止强攻,改成围困,以骑兵部队骚扰周边农业,切断了锦州的外援。
但祖大寿早有准备,他经历过大凌河战役,吸取了教训,在战前就在城内储存了可供全城守军三年用的粮食,根本就不怕这样的围困。 双方相持到了6月,清军也没有一点办法,皇太极派多尔衮去指挥攻打锦州。
年轻的多尔衮到了前线,发现经过四个月的苦战后,一无所获的清军士气十分低落。多尔衮就命令围城部队的防线后撤30里,各部队轮换作战,轮流回家休息。
结果,狡猾的祖大寿发现了这个机会,他立即率兵冲出来,打开了一个缺口,又往城内运进去了一批粮食。
这可把皇太极气炸了,他怒不可遏,立即撤销了多尔衮的指挥权,罚款降职,另派济尔哈朗去接替指挥。
济尔哈朗做事很认真,他亲自带着部下四处布防,在锦州城四周挖出数道深深的壕沟,在每个营地之间,也挖出长壕互相隔断,围得水泄不通。在蜘蛛网一样的沟濠中还派出巡逻队,昼夜查看和监视。
济尔哈朗又派出间谍以重金买通了城中的蒙古将领,让他们打开了城门。
这下糟糕了,祖大寿只好率兵撤到了内城,粮草和军械都不足了,向朝廷发出求援。
祖大寿向朝廷汇报:
接到锦州的告急文书,崇祯紧急调集了十余万兵马、四万多头骡马牲畜和三千多门的各式火炮,备好了充足的弹药,蓟辽总督洪承畴挂帅,还调来吴三桂、王朴、曹变蛟、唐通、杨国柱、白广恩、马科、王廷臣八镇总兵,所属部队全部归洪承畴指挥。
清军铁骑的厉害,洪承畴很清楚。当年萨尔浒之战,兵分多路而进,被各个击破,前车之覆,犹在眼前。洪承畴吸取教训,重兵集结在一处,步步为营,缓缓推进。
洪承畴派出前锋部队对济尔哈朗的松山右营进行冲击。明军携带了大量的大将军炮。虽然性能比较落后,但这是阵地战,仍然给清军造成很大杀伤。
这样,明军的先锋部队就攻占了清军的部分营地。皇太极撤掉了济尔哈朗的指挥权,又把多尔衮派了过来。
这次战斗,吴三桂起了很大作用,他的部队作战勇敢,屡有斩获。洪承畴给他记了首功。
但这可是10万大军啊,粮饷消耗十分浩大,而洪承畴又不肯速战速决,穷到要当裤衩的大明朝廷感到压力山大。
恰恰此时,明朝境内又出事了。当初镇压义军得心应手、百战百胜的孙传庭被崇祯关进大狱以后,原本被招安归降的张献忠等人,降而复叛了。趁着洪承畴带着主力去与清军作战之际,张献忠率军不断地骚扰各地。而曾经被洪承畴打得奄奄一息的李自成也缓过劲来了,他重出江湖,率兵攻入了河南,把福王抓起来,炖成了一锅汤,当地的朱家皇族也被杀了个罄尽。
饿死多少老百姓,崇祯毫不在意,但朱家的大蛀虫死了,他可心疼了。他要洪承畴速战速决,早日解决北方战事,好调出兵力来去镇压李自成,替他家亲戚报仇血恨。
崇祯皇帝的刻薄寡恩和爱给人背黑锅的特点,兵部尚书陈新甲是很了解的。他只好要求洪承畴加快进攻的脚步。陈新甲向崇祯进言,说洪承畴完全可以速战速决,必能获胜。
由于明军前面取得了几次小胜,初战告捷,而洪承畴却偏偏迁延不进,崇祯疑心顿起。
于是,想成为千古一帝的崇祯运筹帷幄,参与了战略指挥。他向洪承畴下了死命令,让他速战速决,一战而定江山。
陈新甲又给洪承畴增派了三万兵力,这样,明军在数量上就有了很大的优势。洪承畴这下子就被架到了烤炉上,要再不快速进攻,崇祯可就不会客气了。
洪承畴挨了崇祯的一顿训斥,还得到了兵力补充,崇祯派来的监军张若麒又严厉催逼:
这时候的明军的指挥权实际上已经落到监军张若麟的手中:再不赶紧进攻,就要惹祸上身了,无奈之下,洪承畴放弃了原定的稳扎稳打,步步推进的战略计划,开始前突。
7月26日,明军向前推进至乳峰山一带,决战打响了。
明军这次突进,把清军打了一个措手不及。连他们都没有想到明军居然会突然进攻。
明军的火力还是很强大的,他们携带了3273门的各式火炮和弹药。其中有新式红夷大炮,也有些仿造的佛郎机炮。但主要还是以土制的大将军炮为主。
红夷大炮的技术还勉强拿得出手,但那些大将军炮就太落后了。
年轻的多尔衮下令八旗铁骑向明军发起冲锋。 根据以往的作战经验,明军总是躲在车阵后方,用各种武器进行固守还击。但这一次,明军一阵炮火覆盖,让清军吃了大亏,伤亡很惨重,多尔衮下令后撤60里。
但是明军严重缺乏成规模的野战突击能力,这就让清军能够很从容地退走了,再次扎营固守。 多尔衮向皇太极请求增援。
这可把皇太极急坏了,他又气又急,流了鼻血。
皇太极怒不可遏,他亲自率领所有余下的部队,星夜驰援。 这样,清军得到了大量的加强。老满洲部队,科尔沁为首的东蒙古军队,还有汉军旗,全部参战。兵力差距缩小,而战斗力、战斗意志和战斗经验则比明军强很多。
皇太极还将孔有德所部的精锐炮兵,都带上了战场。这是皇太极专门组织的一支炮兵部队,训练精良,有37门自制的“天佑助威大将军”炮,当时是相当先进的,又征调了大量民夫运输大炮和弹药。
率领增援的清军赶到了乳峰山后,皇太极细细考察了明军的防御,发现了明军的重要问题,前突太进,则暴露出了后卫力量的不足。
皇太极立即下令部队扎营横亘在松山和杏山之间,并且在王宝山、壮镇台、寨儿山、长岭山、刘喜屯、向阴屯、灰窑山至南海口等各处扎营。每个营地都深挖壕沟,断绝了交通要道,把明军包围了起来。
洪承畴大惊。如果不能打破包围,就会被困死在当地。明军普遍守强攻弱的特点,他下令炮兵轰击,想打开缺口。
双方开始了一场炮战。
明军虽然火炮众多,有三千多门,但是绝大部分射程太近,造成不了多少威胁,只有6门红夷炮能打到清军。 但清军恰恰相反,没有几门小型火炮,却有37门重型的“天佑助威大将军”炮。清军的炮手还有葡萄牙人教官认真培训和指点。
双方炮战,硝烟四起,震耳欲聋。
但明军的几千发炮弹,都落在清军营地的前方。炮手也久疏战阵,射击水平很差,没有几发能中命中目标。
清军这边声势不大,但打得很准,每一枚炮弹都能飞到明军的阵地。
这就是差距,清军炮火的命中率靠的是炮手出色的技术,而明军炮火的命中率主要靠炮手出众的人品。
但大家都知道,人品是解决不了实际问题的,明军被揍得落花流水,红夷大炮也被击毁了两门。
趁着明军主力被牵制在松山,皇太极又突出奇兵,派骑兵偷袭,拿下了附近的笔架山,夺取了明军的粮草囤积重地。
粮草失陷的消息传来,明军上下陷入了恐慌。他们只剩下了三天的补给了。
21日,突围失败,明军诸将商议分兵突围,大家约好,王廷臣带领左路明军突围,马科带领右路明军突围,晚上7点左右,同时冲出,奔向宁远。
要突围了,军心瞬间就崩溃了。
还没等到约定时间,总兵王朴就沉不住气了,抢先率部开溜。明朝大军瞬间炸了营,各路人马开始争相奔逃,场面混乱,步骑自相践踏,弓箭和盔甲四弃。
皇太极已经判断出明军必会突围,下令蒙古骑兵前往海边设伏,左右两翼在各个路口设下陷阱。
吴三桂、王朴带人夜间逃到了海边,正好落入清军口袋阵中,被打得丢盔弃甲,残部逃向杏山方向。后面的明军见势不妙,又改道逃往海边,想通过海路逃回宁远。
但守候在海边的蒙古骑兵早已张网以待,趁势杀出,直接冲进了惶惶而逃的明军队列之中。
明军急于逃命,又不防正值海潮上涨,逃路截断,被杀得急了,竟然争相跳入海中,希望能够抢到几艘渔船逃命。
到了天亮,清军打扫战场时候,才发现大海上密密麻麻飘浮着明军人马尸体,场面蔚为壮观。
总兵吴三桂、王朴等逃入杏山,总兵马科、李辅明等奔入塔山。而主帅洪承畴等人则突围失败,被困在了松山城。
逃到了杏山的吴三桂和王朴,又在高桥遭遇到了清军的伏兵。激战过后,二人损失惨重,残兵败将逃回了宁远。 其余的明军除了唐通等少数人外,基本上全军覆没。
这一战,明军十三万大军几乎全部报销。仅被斩首的就有53780人,更有数以万计的溃兵跳入海中被活活淹死。
残军在洪承畴的率领下撤入了松山城中,上书求援。
英明神武的崇祯怒不可遏,但此刻已经无力支援了。
松山这一仗,十几年经过剿匪锻炼出来的将领和部队,损失了一大半。余下的部队也被李自成和张献忠等农民起义军牵制着,根本就不可能驰援。
崇祯又下令顺天巡抚杨绳武、兵部侍郎范志完率军赴松山去给洪承畴解围,还在做他的春秋大梦呢。
困守的洪承畴组织了几次突围,都被清军的壕沟和桩围所阻。终于弹尽粮绝了,松山副将夏成德叛变投降,打开城门。 崇祯十五年2月18日晚,清军入城。
经过激烈的巷战后,明军3600名士兵和100多位高级军官战死。洪承畴和祖大乐等人,连同1240多名士兵被俘,松山之战结束。
被俘的洪承畴和祖大乐剃发降清。 听闻松山失陷,锦州城内的祖大寿投降。
看一下这次松锦大战中的清军的战利缴获:
从松山缴获:
从锦州缴获: 从塔山缴获:
马匹牲畜和盔甲:
检点一下明军的伤亡:
其中洪承畴溃败进松山的大概有四万人,之后有八万人突围失败,八万人中三万人逃回宁远,其他人或死或散,一部分人又补充进四城。之后洪承畴组织突进的数万人突围,结果全被海潮淹死,至四城失陷时仅剩一万多明军,因此最后一次突围失败后,四城估计也就剩2~3万人。 明军最后的精锐,总共约十三万人,清军斩杀五万三千多人,吴三桂、王朴、唐通率不到三万人逃脱。海潮淹死和流散将近三万人,降清一万多人。
明朝高级将领的损失:
洪承畴为首百余将领和3600余残兵被俘。 锦州失守,祖大寿降,总兵邱民仰、王廷臣、曹变蛟被杀,王朴问罪死。
清军的伤亡,虽无实数,但能大致推算:
从军官的伤亡来推测,清军士卒的伤亡估计将近万人。
在战争的前期,明清双方的伤亡相差还不算很大。但当崇祯促战,洪承畴率部突进,皇太极出现在战场上后,明军伤亡剧增。
此战的后果:
在崇祯的驾驶下,明朝这辆残破的马车向着覆灭的命运狂奔而去,再也拉不回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