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一怒诸侯惧,安居天下熄”的张仪和苏秦,两人同为战国时期著名的纵横家、外交家,年轻时候一起拜在鬼谷子门下学艺。

苏秦先从鬼谷出山,通过对战国初期各国的实力一番分析后,决定投奔西方的秦国。

当时的秦国刚经历了商秧变法,秦惠王刚登基不久,对辨士有所排斥。苏秦向秦王多次推荐自己,然而一年已过去,却始终不得秦王召见,此时苏秦所带盘缠用尽,不得已只得打道回了洛阳老家。

由于没了盘缠,无钱雇车,苏秦只得走路回去。回到家时,苏秦衣裳破烂,胡子拉渣的。家人以为外出求学多年的苏秦会谋得一官半职才回来,却没想到现在混成了这副模样。

苏秦的妻子在旁边织布看到苏秦的破衣服也不为他缝补,嫂子在家也不给他做饭,方父母也没给他好眼色看。然而苏秦并没有埋怨,只怪自己没出息混才成这样,越想越觉得窝囊,于是把自己关进屋里,总结自己这一年来失败的原因。

苏秦在屋里,埋头苦读,晚上困了就用锥子扎自己的大腿,痛醒了接着苦读,一年后,他终于悟出当时天下形势所趋。

于是苏秦又一次离开家乡,来到赵国,向赵国国君推销自己这一年里,苦想出来的合纵之策,然而赵侯对苏秦推销的产品不感兴趣。苏秦也没有灰心,一路奔波来到了燕国。

燕国地处北方,天寒地贫,国力相对其他六国比较弱小。燕文侯听完苏秦的讲述后,认为合纵之策正好可以解决当前燕国面临的困境。燕文侯当即拜苏秦为燕国国相,并赠以重金支持苏秦出使五国游说合纵之策。

苏秦从燕国出发,又返回到赵国,已身居燕国国相的苏秦,这次回马枪耍得可就麻溜多了,赵肃侯面对燕国的国相,立马答应了合纵,同样拜了苏秦为赵国国相。

苏秦接着又说服了韩宣王、魏襄王、齐宣王、楚威王,六国在苏秦的统筹下一同组成合纵联盟,一致抗秦,由苏秦担任纵约长,同时皆配六国相印。

此后在苏秦合纵六国一致抗秦抗期间,使得秦国十五年来不敢东出函谷关。

听说师兄苏秦发达后,师弟张仪慕名前来投奔,可张仪到了苏秦府上住了几天,却一直没见着苏秦。张仪一气之下离开了苏府,在街上偶遇一商人,说要前往秦国经商,问张仪是否愿意同行。

此时张仪前途迷茫,也不知道该往哪里走好,于是就答应了商人一同前往秦国,路上商人对张仪多有照顾,进入秦国后,商人赠与张仪盘缠后才告知,这一切都是苏秦的安排,张仪得知真相后深感惭愧。

同为鬼谷子的高徒,张仪自然明白苏秦安排他前来秦国的意图,为了苏秦合纵之计得以长存,就必须让秦国对六国产生威胁,六国才能保持团结。张仪利用鬼谷所学,在秦国担任国相期间,使得秦国逐渐强大。

苏秦在齐国被刺身亡后,张仪向秦惠王推荐,推行连横之策。后面苏秦的合众之策被张仪的连横攻破,使得六国各自为战,最后被秦国一一消灭。

苏秦合纵、张仪连横,师兄弟二人各展所能,掌控着当时战国形势的走向。

最佳贡献者
2

苏秦和张仪两人一个提倡合纵,一个提倡连横,虽然背道而驰,但都是靠着巧舌如簧,周旋与列国之间。《史记》记载,张仪和苏秦是是同学,两人都是鬼谷子得学生,两人的关系非常好。张仪出山要比苏秦略晚。

张仪出山之时,苏秦已经成功说服赵王,合纵取得了初步成效。而张仪当时,在楚国令尹府上做门客,从令尹丢失和氏璧,怀疑张仪看,他在楚国混的并不怎么样,也因此被赶了回来。

这时,苏秦正要让各国签订盟约,担心秦国进攻赵国,功亏一篑。就想到老同学张仪,暗中派人鼓动他,来赵国投奔自己。但是,在张仪到来后,苏秦先是几天避而不见,接见张仪的时候,又让他吃仆人的饭菜,让张仪感到非常恼火。本来到赵国来,自己满心希望老同学能够给自己极大照顾,但是不想却处处遭受冷眼。

高高在上的同窗,已经瞧不起一无所有的自己,张仪受到很大刺激,决心做一番事业,好好报复一下无情无义的同学。能够打击苏秦的,只有秦国。于是张仪决定到秦国。这时苏秦暗中派自己门客跟随张仪一同到秦国去,不断资助张仪金钱、车马,一直帮助张仪做到秦国的客卿。

看到张仪已经在秦国站稳脚跟,苏秦门客告别张仪时,把实情告诉张仪,并不是苏秦无情,而是苏秦害怕张仪贪图小利而不能成就功业,有意激发张仪斗志,并暗中资助,在秦国得到重用 。张仪听后感叹,我确实不如苏秦,为了报答苏秦,再他当政时期决不攻赵。

在此后的数十年间,两人在各诸侯国之间纵横捭阖,两名老同学各展所长,攻而不破,把战国七雄玩弄在玩弄鼓掌之中,苏秦成为了诸侯各国“秘书长”,张仪也先后担任秦、魏、楚等宰相实现了人生理想。苏秦帮助同学扶志,而不包办;张仪对待苏秦,报答而不依赖,两人有分寸、有节制,携手走向人生巅峰。两人的格局不知要比他们两位孙膑、庞涓高了多少。

3

提起战国时期,大家脑海里浮现的最多的可能就是纵横家了。的确,纵横家们在战国时期仅仅凭借着一张利嘴,就能将各国的诸侯玩弄于股掌之间,并且以此封侯拜将,“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而提起纵横家,就无法绕过两个人,那就是张仪和苏秦,一个主张连横,一个主张纵横,是大家公认的纵横家代表人物。

最为重要的是,关于张仪和苏秦,还有一段故事性十足的记载。

《史记》上记载,苏秦和张仪本来是同门师兄弟,师承鬼谷子,而且还是苏秦先出道。苏秦出道以后,为了达成自己的合纵计划,就派人去请了张仪出山,并且故意羞辱他,激张仪入秦。

张仪入秦以后,为了报复张仪,开始提倡连横。

这正中苏秦下怀,因为只有苏秦带给六国的压力才能保住苏秦如今的地位。而张仪后来也得知了这一切都是苏秦在帮助自己,十分感动。

这个故事乍一听,催人泪下,逻辑缜密,毫无破绽,几乎没人会怀疑这个故事的真实性。

不过,这恰好是它最大的破绽。因为这样故事性十足的桥段,出自《史记》。而后来出土的《战国纵横家书》,也证实了苏秦和张仪并非同时代的人。张仪先出道,苏秦则是张仪的后生晚辈。

另外,提倡合纵的鼻祖也不是苏秦,而是当时的公孙衍,公孙衍才是张仪的真正对手。

那么,为何公孙衍这个首次提倡合纵的人没有被人记住,反而是苏秦这个后来者被大家当成了张仪的对手,这是为何呢?

一、史记中的记载太深入人心了

正如上面所言,史记中关于张仪和苏秦的记载十分地打动人心。事实上,这在史记中十分的常见。

举一个典型的故事。在史记的吕不韦列传中记载,吕不韦将自己怀孕的宠妾送给了嬴异人,最后还生下了这个孩子,也就是后来的秦始皇。

第一次看见这种记载的人,大概会感觉自己发现了新大陆。但事实上,这样的概率太低了。作为一国之君的血脉,审核肯定是十分严格的。

而当时的吕不韦既然已经知道了宠妾有了身孕,根据当时的技术条件,应该至少有一个月了吧。

一个月的时间差,怎么瞒?

更别说吕不韦后来还被秦始皇亲自逼死了,子杀父,这不太好吧。

张仪和苏秦的故事也是如此。

这里倒不是说司马迁瞎写,而是他写出这本史书,肯定是想公诸于世的。既然想公诸于世,那么就肯定要按照规矩来。啥规矩就不说了,懂得都懂。

二、公孙衍虽然是提倡者,但是功绩却不咋的

第一个提出的人,不一定厉害,这是实话。

公孙衍虽然首次提出了合纵伐秦,但是最后却以失败告终了。反倒是苏秦这个后继者,组成合纵联盟,身率六国相印,并逼得秦国十五年不敢出函谷关。

两个人在合纵事业上成就的对比,也注定了苏秦更为人所知。毕竟,没有人会同情失败者,人们只会崇拜胜利者。

4

《战国策》记载张仪与i苏秦是相对立的一纵一横,互相著文zhi攻击对方,这和史实不符。后来司马迁受此影响,在《史记张仪列传》中将张仪和苏秦列为同时之人;甚至还说在苏秦发迹后,张仪受苏秦激励而入秦,又记张仪之卒在苏秦之后,也均与史实不符。据考证张仪在前,苏秦在后,和张仪同时的是公孙衍、惠施、陈珍等人。苏秦是张仪死后才在政坛上初露头角的。在纵横家中张仪显然是苏秦的前辈。《史记》记张仪的年代基本正确,而把苏秦的经历提早了约三十年。千百年来,人们一直受此影响,致使张仪事迹含混不清,因而另行为其作传,实为必要。

1973年在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经过整理后,定名为《战国纵横家书》,共27章,全书分三部分,第一部分十四章,是苏秦的书信和谈话,提供了有关他的信史料,可以由此辨别《战国策》有关史料的真伪,并纠正《史记.苏秦列传》的错误。

5

答案:张仪和苏秦同为鬼谷子门人,同门师兄弟关系。苏秦约纵抗秦,张仪连横,左右了春秋战国的时局。

分析:

1.苏秦游说秦惠王,不被采纳。头悬梁锥刺股学《太公阴符》。然后游说诸侯纵亲合并来孤立秦国,抗衡秦国。先后游说燕国燕文公、赵国赵盾、韩国韩惠王、魏国魏惠王、齐国齐威王、楚国楚宣王。最后六龙会诸侯合封苏秦为纵约长,佩六国相印,总辖六国官民。

2.张仪和苏秦是同门异业,张仪才能高苏秦十倍。苏秦合纵,张仪连横。张仪可以破苏秦合纵之盟。张仪见秦惠王,运筹帷幄、行反间之计。瓦解韩国、魏国、齐国、赵国、燕国,秦惠王封张仪为参谋之职总督军事,得专征伐,位居大夫之上,解散了苏秦的纵约。

苏秦张仪的纵横捭阖的策略合称为合纵连横,左右了春秋战国的时局,同时都经历过政治主张由不被采纳到接受并认可的过程,经历过各种不认可但依然执着!龙困深渊,必有云屯其上;虎蹲峻险,岂无风聚其中!人才藏在人海里,就像锥子搁在裤兜里,这个锥子嘛,一是要出头,二是要扎人。星光不问赶路人,时光不负有心人,致敬每个默默努力的人!

6

严格来说,张仪和苏秦二人所处的时期并没有太多交集。

秦惠王仁用张仪为相,张仪游说各国,仅凭一张嘴走遍天下,为秦国的称霸做出了巨大贡献。

苏秦的活动大部分在张仪死后,苏秦比张仪晚死了26年,张仪在秦国为相时,苏秦只是一个年轻的游说者,张仪最主要的对手是公孙衍,张仪主张连横,公孙衍主张合纵。

张仪,公孙衍是合纵连横的倡导者,随着各个国家摩擦激烈,这一策略也被做为外交策略频繁运用。

合纵是弱国联手防止被强国兼并,南北纵列的国家共同对抗秦国或齐国。连横是秦国或齐国拉拢他国家,这样一来弱国就能够以强国为依靠。

秦国经过商鞅变法的洗礼,一跃成为最强大的国家,各国之间也是摩擦不断,外交政策就显得尤为重要,秦国强大之后,其他六国便联手对付秦国。

燕国提出合纵策略,这个策略的提出人是苏秦,就是悬梁刺股故事的那个男人。六国联手,共同抗秦。

合纵策略获得了其他五个国家的一致好评,便任命苏秦为总指挥。合纵策略虽然精妙,却又致命弱点:人心不一,各怀鬼胎。

秦国洞察到了这一弱点,便诞生了破局策略——连横。连横策略的发起人是张仪,这个人简直是历史上第一大忽悠,夸张一点说,仅凭一张嘴推动了历史发展。

连横策略挑拨离间,分别与六国联盟,逐一击破,把六国同盟玩垮了。

瓦解了六国同盟之后,范雎,又是一个因才华被陷害的人,本来是魏国的干部,逃到秦国提出了远交近攻策略,和远的交朋友,攻打近的国家。这个策略希特勒在二战也用过。

范雎、商鞅、张仪、孙膑等很多人才,都是魏国跑出去的,大部分都是在魏国受到迫害,逃出去的。

个人更看好张仪,男人的嘴骗人的鬼,张仪简直是一张嘴打遍天下。

7

因鬼谷

8

俩人都是战国外交家,纵横家。年代差的不远,50多年。一个辅助秦国,一个抗击秦国,各卫其主!

  • 张仪年轻时拜纵横家鬼谷子门下,学习连横外交策略,得到秦惠王赏识,重用为宰相!苏秦比张仪晚出世,开始游说秦昭王失败,回家“头悬梁,锥剌骨”研究《阳符经》后期得到燕王信任,提拔为外交官!
  • 他俩人之间隔着两代,与张仪同期的公孙衍是张仪政敌!秦襄王连横韩魏时,苏秦才在齐国当谍!
  • 张仪在秦任宰相时,各国地位是秦与齐是一流大国,楚国第二,韩魏第三,其它国不入流,张仪连横韩魏,抗击其他国家,公孙衍对策是韩魏赵燕合纵击秦,后来张仪让秦国攻打齐国,结果秦败,于是秦武王任用公孙衍主张连横齐国攻打韩国,攻克韩国宜阳!武王去世,秦襄王又换了政治主张,连横韩魏与齐国为敌!
  • 苏秦为燕昭王间谍,去齐国游说,当了卧底,齐国趁燕国内乱,灭了燕国,其它国家纷纷眼红,齐国只好罢手!为了维持燕国地位削弱齐国力量,苏秦这时劝说齐王灭宋,结果攻打宋国非常困难,齐国为了秦国不干涉,它攻宋国,只允许秦国讨伐韩国,结果这样得罪了众诸候国,秦联合众国破齐,齐王身死,知道苏秦是间谍,苏秦被车裂!齐国灭,燕国国际地位提升!

秦国换了三位国君,听取不同对策,战略上反复变换,每一次都能扩大领土!苏秦虽为燕国谋利益,最后秦国坐收渔翁之利间接为秦统一天下做出贡献!

9

为了鼓吹秦国的当年的强势而已,用一个张仪就可以把六国欺负的体无完肤。

明显是秦国史官的作为,司马迁手下人误抄了下来,没有做核实。

不过史书也有记载,苏秦刚出茅庐时,第一个去往的是秦国,那时候见得是秦昭襄王,而且秦昭襄王已经成年了,而张仪却是秦武王时期去世的,可想而知两人根本就不是一个时代的。

然而仔细研究秦国历史,发现秦国真正强大称霸的时期,不过是在白起伊阙之战坑杀魏韩二十四万军队之后。

并且伊阙之战后,一直到五国攻齐,这个时候是齐、秦并立称雄时期。

而这之前一直到楚国丹阳之战的时期,一直是齐国独霸中原。

而楚国丹阳之战到楚魏襄陵之战时期,中原是依然是齐、楚两国并立称雄,秦国依然没有东进的实力。

襄陵之战到马陵之战时期,中原齐、魏、楚三雄鼎立。

马陵之战前,魏国独霸中原。

这就是当年战国中后期列国形势。

10

张仪为什么和苏秦扯一起?

首先很高兴为大家来回答这个问题。

张仪和苏秦二人都是战国时期的人,是非常有名的纵横家,一个为做了六国宰相的苏秦,另一个为促进秦国连横大业,让其一统天下的张仪,看过史记的童鞋们都知道,史记中记载二人是同一时代的人,而后又有专家言论指出二人并不属于同一时代,他们二人有什么关联,后世为何喜欢把二人扯在一起呢?

今天我给大家说一下我个人的一些小观点,

书中记载苏秦比张仪要先出师,当时二人都在鬼谷子的门下,苏秦毕业后很快就成为了赵国的宰相,而张仪当时毫无起色,当时他有听人建议去投靠苏秦,苏秦不仅用下人的饭食对待他,还用言语羞辱了张仪,张仪一气之下,就去了与苏秦针锋相对的秦国,并下定决心助秦统一天下。

历史上的张仪确实凭借着伶牙俐齿游走于秦楚两国之间。电视剧《芈月传》中也有说到张仪不费吹灰之力骗取楚国千两黄金,并且在秦国的外交上也占了楚国不少便宜,虽然电视剧都做了一些比较夸张的手法,但《史记·张仪列传》中说:“三晋多权变之士,夫言纵横强秦者大抵皆三晋之人也。”最杰出之一非张仪莫属。

不管我们从史书中看过多少关于二人的事迹,也没办法靠只言片语去评论二人的历史功绩,又或者去从某些片面的角度去给二人人格意义下定论,二人都是通过不寻常的谋略和胆识为自己打下一片天地,处于乱世却又成为我们的民族的楷模,二人虽然针锋相对,但二人的同窗之谊却堪与管仲鲍叔牙相媲美,苏秦、张仪为合纵连横策略的代表性人物,双方各自为六国或秦的利益而进行谋划。, 所以我们不得不把张仪和苏秦扯在一起.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