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艺术 > 农村俗语“生儿别生三,生三没有家”到底是啥意思?有啥道理吗?

农村俗语“生儿别生三,生三没有家”到底是啥意思?有啥道理吗?

2020-08-21 15:33阅读(180)

农村俗语“生儿别生三,生三没有家”到底是啥意思?有啥道理吗?:“生儿别生三,生三没有家”这句俗语是用来描写一些农村家庭的老人,生了多个儿子,却落得个反

1

“生儿别生三,生三没有家”这句俗语是用来描写一些农村家庭的老人,生了多个儿子,却落得个

反而老无所依,老无所住的凄惨晚年。

农村老一辈人的心目中一直都有着“养儿防老”的观念,觉得生养的儿子多了,老了才幸福,才有人养。但现实中却往往生的儿子越多,越没人愿意照管老人,有时候倒是嫁出去的女儿更加孝顺。

我小时候,爷爷的朋友,我们也叫他爷爷,他家就生了4个儿子,家里儿子多了,劳动力就多了,虽然地里的活不愁,老两口没什么文化,却不能做到对所有儿子公平,总是更偏向小儿子。4个儿子长大了分别结婚成家,老人便对4个儿子进行分家。结果两个老人想跟小儿子一起住,就决定给小儿子家分的东西多,而老人觉得家里二儿子比较有本事,就给二儿子分得东西少,大哥和三弟什么话也不说,但也都心里有怨言。

刚开始老两口都生活在小儿子家里,平时还能帮小儿子干干活,收拾收拾家里。大家也都相安无事,可随着老人年纪的增大,小儿子渐渐有了意见,说让几个哥哥轮流接管老人,这下子大家就有怨言了,因为当初分家大家分的东西不一样,老人偏心小儿子,就该跟小儿子一起住。因为老人的赡养问题,大家吵吵闹闹也没个定论。

后来小儿子索性在家里的东南角给老两口盖了间小房子,起初两个老人相依为命,几个孩子每月帮衬着点日子也是过着,前年老太太去世了,只剩下老汉一个人,想找个人说话,孩子们都忙得顾不上他。老人觉得孩子不孝顺,就主动提出在4个儿子家里轮流住,让4个孩子轮流给他养老,说起这事,4个孩子就开始拿分家来说事儿,没有一个人愿意让老人住到自己家的。

虽然勉强答应让老人在4家轮流住,但半个月一轮,老人像个皮球一样踢来踢去的,这家的饭菜刚刚吃顺口,又换到另一家了,经过半年的折腾,老人最后还是决定自己住在小儿子盖的那间小房子里,嘴里整天骂孩子们不孝,说自己养了一群白眼狼。

你看,这就是一个农村生孩子多,反而老年之后没有家的典型例子,而这种“生儿别生三,生三没有家”的老人,在农村还有很多很多。其实孩子们也是不孝顺,但老人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没有做好榜样也是很明显的。

最后说一句,子女赡养老人,这是义务,但老人给孩子们做好榜样,同样非常重要。

(文/阿冰)

2

记得以前在农村每家都会有3到6个子女,所以说在那个时候家里的兄弟姐妹特别多,因此起的名字也都很接地气,比如咱们最常听到的名字“翠花”,那么在农村为什么会生这么多的子女呢,其实这是因为咱们老一辈人留下来的一句话叫:“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因此在农村如果谁家没有孩子,那么家庭的和睦也就少了很多,甚至还会出现离婚分家的现象,最重要的就是说对没有孩子对长辈们不敬,所以在农村生孩子是非常重要的。

但是在农村如果一个家庭当中孩子多真的就很好吗,其实也有好也有不足之处,毕竟凡事都有两面性,就好比问题中说的这句俗语“生儿别生三,生三没有家”到底是什么意思呢,今天我就依照我们村生三个孩子的家庭来做讲解。

“生儿别生三”

从这句话的字面意思上我们大家都知道,如果生儿子的话,那么千万别生三个,但是在以前的农村有一些重男轻女的传统思想,因此那个时候都喜爱生儿子,而且在那时是越多越好,但是孩子们在小的时候很讨人喜爱,甚至做父母的都把自己最好的留给以及的孩子们吃。

可是一旦孩子们长大了成家立业了,那么这个时候做父母的也就老了,所以一般成了家的儿子都有了自己的小家庭,过上了自己的小日子,这个时候为父母考虑的也就没有以前多了,但是做父母的从来不埋怨以及的儿子,反而希望自己的儿子越过越好就心满意足了。

“生三没有家”

咱们在理解这句话的时候要结合着上一句“生儿别生三”来理解“生三没有家”,想必大家都知道儿子一旦多了对于这个家庭兴旺是很好的,而且这个家庭有什么活也是干的最快的,但是如果父母们到了一定的年纪没有了劳动力,这个时候就需要自己的儿子们抚养。

可是这个时候如果是三个儿子的话就会出现一种现象,也就是说会有孝顺的但是其中也有不孝顺的,于是在这三个儿子当中就会产生一定的矛盾,那么这个时候作为父母的就会非常为难,因此才会说“生儿别生三,生三没有家”这句俗语。

综上所述:

这句俗语是老一辈人对待生活的总结,从而也告诉我们后人要做一个孝顺的儿子,毕竟百善孝为先,有一句话说的好“父母往我们小,我们养父母老”的传统美德。

3

怎样理解俗语“生儿别生三,生三没有家”?

很多人都以为这句俗语中的“三”是实数,指的就是三个儿子。其实,并不是实数,而是指多个,三个、四个、五个六个等等都可以。而这句话的字面意思很简单,说的就是生儿子的话,千万不要生三个或者三个以上,到了晚年以后可能连养老的地方都没有。那这句俗语应该怎么来理解呢?

在没有实行计划生育之前,因为对于农村家庭来说,子女越多那就越容易让家里人吃饱饭。因为老一辈人都相信多子多福和养儿防老的理念。所以那个时候,基本上只要怀孕了就会生下来,不会像现在这样考虑个人的经济能力和家庭教育等等。也是因为这样的社会环境,在当时有的父母生七八个小孩也是常见的。

既然生七八个都是常见的,那为什么古人却总结出了“生儿别生三,生三没有家”的俗语呢?其实这是一句警示性的俗语,是在提醒我们要注重儿子的教育。如果子女教育不好,那就不要生太多,到时候不仅“养儿防老”的梦想会落空,甚至还有可能出现无家可归的情况。

其实,这句话和“多子多福”的理念也不矛盾的,其说的是孩子是可以多生,但是需要教育的好。就像农夫的村里,有些老人七八个子女的,因为老人从小教育抓的好,而且子女也懂事,晚年了还是比较幸福的。但是,反观有一些家庭,就算是一个儿子,因为太过于溺爱,照样不养老,还要当啃老族!

而这句俗语,也是在警醒父母,孩子教育是很重要的,尤其是子女多的父母,更需要好好教育,多费一番心思。

你认为这样理解有道理吗?

4

\"生儿别生三,生三没有家\",是咱们农村过去的一句生育方面的谚语,它的意思就是说,你生两个儿子的话,只用起一栋房子,自己将来把老家三间房分两间给小儿子住,自己留一间正房做睡房,再在正房旁边搭个偏房杂屋就行啦,如果你生三个儿子的话,将来长大后要另外花钱修建两栋新房,还要过三个儿媳妇进来,手中的积蓄一下就花儿了,再没有钱去为自己修建房屋养老了,今后只能够跟着三个儿子轮流住宿,吃轮工了是吧,这就意味着人老了就永远失去了自己的小家庭了是吧。

过去在咱们农村,种植农作物都是人工操作,家中需要男劳动力来耕地打禾收麦,体力劳动非常的辛苦,一般情况下女同胞们难以胜任,所以就造了过去农村老一辈人\"重男轻女\"的传统封建思想的萌芽,一对夫妻在五六十年代生五至七胎的现象比较多了。

生儿别生三,生三没有家

大家都知道,这生男生女都一样,都由不得你夫妻俩来决定了的事情呀。

对于\"生儿别生三,生三没有家\",说它有道理之处,就是你夫妻俩生三个儿子的话,将来长大成家立业以后,父母亲给大儿子结婚起一栋房,二儿子结婚起一栋房,三儿子结婚后也起一栋房,三个儿家中的炉灶锅火,碗盏家什都要给他们安排一整齐才能够分家宅户的,照过去父母亲在家做呆工的经济势力,讨了三个儿媳妇分家以后,谁还有钱给自己二老再修建一栋房子养老呢?不背上一身的外债还真算你本事好,有盘算之人是吧。

好了,夫妻俩辛苦一生,把三个儿子都讨上媳妇分家之后,那老夫妻俩就真的没有房子可住了,自己没有了房子住是不是意味着自己今后只能吃伴灶饭,在三个儿子家里吃轮工,一年之中十二个月时间,每个儿子家都得轮流住四个月才行呢?

当然,也有一部分父母亲分家后,自己没地方住就住在小儿子家一起了,平时帮小儿家做做家务,带带孩子,搞双抢时哂晒谷,种种蔬菜什么的,反正不吃闲饭就行了,父母亲在小儿子家住的同时,还得让大儿子,二儿子一年之中膽养五六百斤稻谷作为口粮,如何父母亲太老了的话,你每个儿子每月还必须要瞻养一些油盐钱的。

所以,七星老农个人认为,农村俗语\"生儿不生三,生三没有家\",在咱们农村过去家庭生活经济困难的时候,的确有它们的道理存在,但是如果你换作现代社会农村农民生活水平提高了的话,我个人认为生三个儿照样会有我们父辈们的家,咱们现在农村修建楼房家中房子多,楼上楼下任你父母亲住着,总有我们老一辈人的养老之所吧。大家认为呢?欢迎大家都发表评论!

[热爱生活,喜欢交流,请大家多多关注七星老农回答,不胜感激!]

5

“生儿别生三,生三没有家”,这里可不是说因儿子多了养不过来,儿子会没有家,而是生儿子多了,老子没有家了。

一个“老的”能养三个“小的”,三个“小的”养不了一个“老的”。这是常见现象。父母能把三个孩子养大成人,等父母老了后,三个孩子却不能把一对父母养好。是孩子没有能力吗?肯定不是,是因为孩子多了,互相推脱责任,互相攀比从父母那里得到的好处。



村赵大爷生了三个儿子,赵大爷年轻时是供销社主任。在当时那个年代,是被很多人羡慕的职业。赵大爷把初中毕业的大儿子也弄到供销社当售货员,每天风吹不着雨淋不着站在柜台前就挣钱,让多少农村人羡慕啊。

赵大爷的二儿子考了大学,媳妇儿是在学校谈的对象,两个人毕业后都做了教师。只有小儿子没考上大学也没进供销社,因为后来供销社在个体商业大潮的冲击下解体了。大儿子也回家干起了个体商店。



赵大爷老了退休后就生病了,肝病,全身肿痛。病情越来越重。这时,问题来了。大儿子说自己白手起家,没从父母那里得到过什么,父母当初给他盖的新房没过多少年就不流行了。别人都又进城买楼了,农村的房子就是那么回事了。

赵大二儿子说自己什么家业也没有,净身出户,大哥和弟弟在农村都有一处房院,可他只能自己买楼房。三儿子觉得自己更委屈。觉得大哥有房,也曾给找过工作,现在有资本干个体,二哥让父母供读了大学,现在夫妻两个都是老师,有稳定的收入,唯独自己就是农民工。

三儿媳来了后,把事态升级,一次和赵大爷在大街上对骂起来,边骂边用手指着赵大爷的鼻子,离得远没听清骂的什么,只听赵大爷说,我们以后就是一般的同志,没有父子爷们关系了。



把三个儿子养大成家娶媳妇,赵大爷倾尽一生精力,到老了,儿子互相推责,都对父母不满,真不知赵大爷心里啥滋味。

十个手指都伸出来,肯定不是一般长的。父母对儿女,做不到每个孩子都是事事一样。但是,父母对每个孩子的爱,不分薄厚的,做儿女的不要把目光放在从父母那里得到多少好上,“好儿不擎父业”,父母给了你生命,你就有义务赡养父母,别找那么多的借口,有一天,我们也会老。

6

谢邀答题,农村俗语“生儿别生三,生三没有家\"在过去物质紧张,人们想赚钱没有机会情况下是有道理。因为纯农业收入低,要为儿子建新房,结婚需要一大笔资金,做为父母省食俭用还是困难,儿子越多,勾心斗角事情多。

随着改革开放政策落实,人们开始做生意,办工厂,出外打工,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收入多,物质充裕,思想觉悟,心理素质提高了,做人懂得自已骨头会生肉,依靠父母不能一辈子,只要敢奋斗赚有钱,自然不会斤斤计较,不管一个儿子还是三个儿子,只要从小教育好,尊敬长辈,孝顺爷爷奶奶,今后自然孝顺爸爸妈妈,儿子孝顺,爸爸妈妈自然有家。谢谢友友们点评!

7

首先说明一下,这句俗语里的“三”是虚指,不是三个的意思,在这里当“多”讲。和《论语》里“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用法是一样的。

那么,在农村人的意识里,为什么会认为“儿子不要生太多,否则连养老的地方都没有”呢?人们不是常说“养儿防老”吗?难道少生或者只生一个晚年就会得到很好的赡养吗?

今天我们就来分析一下这种现象,这还要从农村的一个传统习俗说起。

如果在农村生活,你一定会听到这样一种说法--分家。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儿子们到了成家的年龄,便要另立门户了,需要从父母这里分去一部分财产,另起炉灶。在过去,本来生活就不富裕,儿子又好几个,那么在财产分配上,就很容易出现分歧。



在分家过程中,难免会出现分配不公的情况:可能大儿子多得了一个水缸,或者二儿子多得了一个衣柜,或者三儿子少拿了一套行李,这样一来,就会出现矛盾,这种矛盾也很容易激化,一家人也极有可能因为这些矛盾大打出手。即使没有激化,也会在心中留下芥蒂,久而久之,一家人之间关系会越来越疏远。

最可怕的是,儿女们常常将怨气发在老人身上,他们会认为老人偏心眼,认为老人对自己不好,于是就会这样想:既然你偏向大儿子,那好,到了晚年,让大儿子养活你吧,我当初没得到那么多家产,那我也就没有义务赡养老人了。

就这样,老大老二老三互相推诿,把老人当成皮球踢来踢去,老人就无家可归了。想来真是凄凉,为儿女操劳一生,到头来连个窝儿都没有了。



那么,朋友可能会说了,那就生一个儿子好了,把所有家产都给他自己,这不就没有分歧了吗?可是,我们也听说过或亲眼见到过,有时候,一个儿子也会把老人送进养老院,视亲生父母如洪水猛兽,避之犹恐不及的大有人在。

所以,笔者认为,生几个孩子不是关键,关键是要对每一个孩子进行良好的教育。从小就要教育他懂得感恩,懂得事故人情,懂得做人的道理……孩子渐渐长大,人格越来越健全,就会成长为一个光明磊落,顶天立地的好男儿!试想,这样的孩子,怎么可能不尽心尽力去赡养老人呢?朋友觉得这样说有道理吗?欢迎您提出宝贵意见!


8

这句话道尽了天下父母的不容易,现在普通的家庭培养一个有出息的孩子很难,培养一个有出息又懂事还孝敬父母的更难。

俗语“生儿别生三,生三没有家”,说的是你生了三个儿子,将来你老了就没有家,为什么呢?

你生了三个儿子,父母是做不到对三个儿子都绝对公平的,在小孩的成长过程中世界上大部分父母是没有能力做到对几个孩子的照顾都完全公平,于是几个儿子长大了,如果家庭条件好的需要分家产,香港许多富豪家庭为分家产,兄弟们大打出手,官司打上法庭的比比皆是。家庭条件不好的,几个儿子不管父母的也有之。这就是生几个儿子的情况。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对父母提的要求是越来越高,小孩上学,学校希望父母都是比老师还会教的,更希望所有的父母都是大富豪。而许多普通的家庭父母都是普通人,根本没有多少能力,还要为家庭的生活奔波。有些小孩长大后就会对父母报怨,认为自己没有出息是自己父母没有能力导致的。特别是在现在高房价的背景下,大部分普通家庭压力都很大。

笔者认为,教育首先是要让每个孩子能成为一个勇敢正直有进取心的人,而不是现在小孩的玻璃心。每个小孩的资质不同,不可能人人都是天才,天才只有少数人,大部分人都是普通人。有多大能力做多大事情,只要积极向上就是世界上最好的。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顺其自然地去努力,努力到什么程度算什么程度,对家庭负责,对父母孝敬就是世界上最优秀的人。普通人就过普通人的生活,有机会进步就进步,不能进步仍然开心努力地工作生活,这就是幸福的人生。

你在现实中遇到任何难题都可以加盟皓脉财富生活联盟圈咨询。

如果您认同我的观点,请加我的关注并点赞。如果您有创业的难题,生活的难题,企业发展难题,产业升级的难题,资本运作的难题,理财投资或融资的难题也欢迎从我的首页导航条中点击加入我的“圈子”提出,谢谢您们的支持。

9

问题:怎样理解俗语“生儿别生三,生三没有家”?

你好,我是卫龙,很高兴回答题主提出的这个问题。农村里流传的一些俗语、谚语、顺口溜等等,基本上是我国劳动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对经验教训的总结,有些是对生产活动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有些是带有一定的警示教育意义的。



题主说的这个俗语,就是那些带有一定的警示教育意义俗语中的一个。这里的“三”,是一个泛指表示多意思,可以理解为三个、四个,甚至六七个。在我国实行计划生育以前,农村里一对夫妇生几个孩子的现象很普遍,这也与我国传统的多子多福,养儿防老的生育观念有关,农民都希望能多生育几个子女,想着到自己老了的时候就有了靠山,同时这样也才能显得家族人丁兴旺吧。

那么这句俗语,是不是与农民的生育观念相互矛盾了呢?其实也并不矛盾,子女多少,关键在于教育培养。教育培养好了,子女对老人孝顺,争着赡养老人;相反教育不好的话,老人晚年就会过的很恓惶,甚至落到无处吃住的地步。这样正反两方面的事例,在各地农村里是很常见的。



所以说,这句俗语就是教育警示后人,在想着多子多福,多生儿子的时候,也别忘了要抓好,对子女的教育和培养问题。这句俗语在今天看来,也还有一定的警示教育意义,现在虽然人们的生育观念变化了,孩子生得少了,但是对孩子的教育一样也不能放松。

以上是卫龙个人观点,仅供参考,欢迎批评指正。

文字原创,图片来之网络。

10

生儿别生三,生三没有家一句话很好理解。它的全句是:生儿别生三,生三(音三:撒)没有家。生儿别生俩,俩个到老轮关马。(轮关马指没有固定住所,老大老二轮流养)。一儿一女活菩萨。在封建社会里多子多福思想非常严重,有很多老人含辛茹苦把多个子女美大成人,父母己经劳累成疾干不动了,老了,只儿养老安度晚年。虽然中国优秀文化以孝为先占主流,也有不尽人意时。由于过去贫困,各自儿女分家另起炉灶,各自维护本家庭幸福,对善养老人互相攀比,互相推让,互相扯皮,造成老人到晚年无家可归现争。或轮流住生活。由老人病多,看病时平均拿钱就起矛盾。什么分家没得到多少,老人偏向老几等问题多了。过去老人说:一对老人能养起十个孩子,十个孩子难养起一对老人。这句也说明了并不是多子多福,而看子女长大后如何回报老人。也是向多子多福封建社会一种不满,强有力呐喊。不妥望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