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刘伯温是怎么死的?

此事有两种版本,一种是民间的,一种是官方的。

民间传说:一次刘伯温带着十几岁的太子朱标在宫外头散步,两人观看了一场十分血腥的“杀猪竞赛”。当时懵懂无知的朱标就问刘伯温老师:为什么这些猪一定要杀掉呢?不杀不行吗?

刘老师就说:这杀猪是为了吃,不杀不行,大猪要杀,小猪长大了也要杀,这才符合自然界的规律。

朱标回去后就和他老爸报告了这件事,本来这是一件很好的关于自然界生存法则的探讨,却偏偏被朱元璋曲解成“杀朱,还是大朱小朱都要杀,刘伯温这是要造反啊!杀了”。就这样刘伯温一脸懵逼地就被砍了(有说是吞金自杀的)

官方版本:出自于清朝汉臣张廷玉所著的《明史》,里面说刘先生病了,丞相胡惟庸因为和刘伯温有芥蒂,就派了御医拿了些不知道掺了什么的药给刘伯温吃,吃得他头昏目眩,身体没见好反而是越来越差。刘伯温知道这药有问题,就急忙入宫去和朱元璋说了。

可朱元璋只是轻描淡写地一句:“先生多疑了”,就这样,刘伯温明白自己在劫难逃,干脆就不逃了,把药全吃了,安安心心在家等死。从开始吃药到去世只有三个月时间。

可见不管是民间传说还是官方看法,普遍都认为刘伯温之死肯定和朱元璋有关,那真相到底是怎么样的呢?

刘伯温出生于元至大四年(1311年),死于明洪武八年(1375年),享年六十五岁,在古代平均年龄可能不到五十岁的情况中(排除了战死、早夭、获罪被杀这些),刘伯温的寿命其实还是过了及格线,甚至可以说是优秀的了,朱元璋也只比刘伯温活多五年而已。

根据2015年的数据显示,世界人口平均寿命为70岁左右,刘伯温寿命即使是在现代也算是长寿的了。如果朱元璋真的要杀刘伯温的话,为什么不在一点下手,要知道洪武元年的时候,朱元璋就已经完成了“驱逐胡虏,恢复中华”了。

如果刘伯温真如传说中那样神的话,朱元璋干嘛还留他八年的命,那要是如果刘伯温只是一个普通人的话,洪武四年已经回乡务农的刘伯温,何来引起朱元璋的忌惮呢?他又不像李善长一样,有着盘根错节的势力。所以刘伯温的死应该和朱元璋没什么关系,他是属于自然死亡或者是急病去世的。

作者/一贰一橙:天文地理,一概不懂;古今中外,都靠瞎掰,主要百度,然后乱编,喜欢点赞!

最佳贡献者
2

刘基是一个诸葛亮式的人物,但是朱元璋不是刘备,大明也不是蜀汉,所以刘基达不到诸葛亮在蜀汉的效果。刘基最后受到猜忌,主要是有两大原因,一个是让朱元璋知道自己不可控,一个是得罪的朱元璋的淮右集团。

刘伯温像

(1)功臣集团的矛盾

明初天下初定,元廷实力大减,元顺帝都几次被明军跟撵兔子一样赶跑,所以元军已经不成大气候。外患已除,内部就要开始整合了,当时明廷分为两个集团,一部以李善长为会长,都是朱元璋的老乡,是随着朱元璋从小兵到皇帝的勋臣集团;一派就是以刘基为首的浙东功臣集团,这些人在关键时刻挺了老朱。

韩国公李善长

所以在朱元璋的利益分配之中,李善长等人分到实在的好处,但是刘基一派掌握了话语权,两派的矛盾逐渐突出。导火索是李善长的亲信李彬犯罪被刘基抓住并且诛杀,导致两派矛盾彻底激化。但是李善长实力雄厚,立刻煽动众人群起围攻刘基,刘基因此请假回家,暂避锋芒,但是留下的后手——死党杨宪。

权震朝野的胡惟庸

在杨宪的操作下,浙东集团开始收集淮右集团的负面消息。等到时机成熟,浙东集团抓住机会对着淮右集团就是一阵痛打,但是淮右集团也不是傻子,立刻推上一员大将——胡惟庸。在胡惟庸的操作下,淮右集团慢慢跟浙东集团打得有来有回,但是两大集团彻底到了你死我活的局面。这个时候,决定刘基和浙东集团命运的转机来,那就是朱元璋找刘基谈话。

(2)卿为孔明、吾非玄德

刘基是一个才华横溢的人,但是这哥们有个特点,那就是腹黑,对此朱元璋深有体会。当初朱元璋要去救唇亡齿寒的韩宋政权,刘基劝道,王上现在是韩宋名义上的臣下,要是韩宋的安丰没有守下,但是小明王却救了出来怎么办?多了一个名义上的主帅,会给自己增添很多麻烦的,让张士诚杀掉小明王,以后称帝也就没有了心理负担。朱元璋没听,到最后真的没守住安丰,反倒把小明王救了出来,最后还得自己派廖永忠去杀掉小明王。这件事之后,朱元璋明白了两点,一个是刘基比他聪明多了,一个是刘基腹黑。


救出小明王韩林儿给老朱增添了许多麻烦

于是在淮右集团陷入苦战之时,刘基作为浙东集团的带头人受到了老朱的问询。经过一番废话后,老朱问刘基说,天下何人能为相?这节奏跟曹孟德请刘备青梅煮酒论英雄一样。老朱前后提了三个,一个是杨宪,一个是汪广洋,一个是胡惟庸。刘基经过一番思考,说杨宪有才华但是没气量,汪广洋浅薄,胡惟庸早晚会扰乱朝纲。插一句,胡惟庸后来确实让老朱很生气,可以输刘基又算对了一卦。

但是朱元璋接下来问了一个致命题,那就是“丞相的位置看来只有先生了”,如果朱元璋想当刘备,那就是三顾茅庐,然而这里是青梅煮酒,老朱想当曹操,所以这个问题的答案是像刘备一样装傻。但是刘基说错了话,“我知道我行,但是我性子不行,皇上你还是自己选吧。”从这里可以看出刘基的自负和对权力并非不想染指,这就是为臣的大忌。

对于老朱这样的金杯共汝饮,白刃不相饶的帝王来说,试图染指权力的天才人物那就是最大的敌手。随后,朱元璋勒令刘基退休,也放任了胡惟庸的淮右集团杀掉了杨宪。后来刘基为了保命,来到京城避风头,毕竟最危险的地方就是最安全的地方。但是朱元璋这个人心狠手辣,直接派胡惟庸去照看刘基,这个心思懂的都懂,就差给胡惟庸发把宝刀了。于是在胡惟庸的照料下,刘基没几天就往生了。


(3)结语

刘基这个的结局其实是可以遇见,自古伴君如伴虎,对个人来说,霸业已成,急流勇退才是最好。但是飞鸟尽、良弓藏不是刘基不懂,而是刘基那时已经不是单独的一个人,他的背后还有着浙东集团。他可以走,浙东集团走不了,所以最后还是要卷入到党争之中,最后下场也是令人唏嘘。

3

创业没有成功时老板靠下面核心员工成功。创业成功后又靠核心员工扩大市场占有率直至寡头。但股权被下面稀释了,老板只是单个股权最大,但整体核心员工股权远大于老板。老板自知自己的能力和威信可以压制核心员工,但一旦发生接班人交接或者外来资本(名门望族)支持,那些核心员工会架空老板或者另立门户颠覆老板。毕竟大部分市场都是核心员工拿下来的。所以就有了企业特别成功后会培养新秀取代一些老一辈核心员工,让其慢慢退居二线。朱元璋和刘邦只是太残忍,直接辞退韩信。就像以前的乔布斯重掌苹果后,辞退懂事成员一样(可能乔布斯被踢出过自己所办公司印象更深刻吧)。当时没有发现海外市场,或者开发海外市场太难,没有太多的利益分享给那么多开国核心员工,因为那些核心员工可能会把股权变现,间接挖空企业。那些核心员工的股权对老板来说就是重宝,匹夫无罪怀璧其罪。有外敌或者内乱还好点,老板需要其继续做事,一旦没有事了,其还想继续保有高工资或者高股权,就不行了。因此,聪明的核心员工都会做一半留一半,至少让自己表面还有利用价值,别人替代不了。明朝末期一些将领很厉害,但就是不把农民起义军和后金军一次性消灭,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皇帝的兔死狗烹性格。但这些将领又没有很好的控制其规模,使其燎原。当然,主要还是内部瘟疫蔓延,军事主官又调离或者遭文官陷害,无暇对外控制。让农民起义军做大,后金统一后实力大增。所以如果核心员工帮助老板成功时要么留一手,不让其完全垄断市场,要么就在成功之前变现股权退场。因为自古兔死狗烹鸟尽弓藏。

4

我们先来认识刘伯温其人。刘伯温,元末处州青田县南乡人,其人心思缜密,足智多谋,博古通今,是明太祖朱元璋建立大明王朝的绝对功臣、第一谋士。

然而,建功立业后刘伯温最终却不得善终,受到朱元璋猜忌,借病辞官回乡。史说朱元璋派与刘伯温势同水火的胡惟庸探望他,并送去补药,服药后刘伯温病情加重,最终与世长辞。关于刘伯温的死因众说风云,但应该说与朱元璋分不开关系。刘伯温为何受到朱元璋猜忌,我和大家一起探讨一下其中的原因和究竟。归纳起来,我觉得可总结为4个字:

一曰“疑”,朱元璋其人疑心较重,素来惯杀大臣,史上有名。 和他一同打天下的开国功臣,几乎被他杀得一个不剩。朱元璋杀的人有:公爵中以徐达、常遇春为首的25位公爵;侯爵名臣中有唐胜宗、陆仲亨为首79位侯爵;伯爵中有刘伯温为首的12位名臣;子爵中则有王清、王凤显等11位英雄;男爵中有王恺、孙炎等23位明朝开国名臣。据野史载,徐达患背疽,不能吃鹅油,朱元璋故意派内监赐他煮熟的鹅,徐达流涕面食,不久即死。朱元璋杀大臣成性,伴君如伴虎,刘伯温长期在其身边,也无法幸免于难。

二曰“疏”,刘伯温功劳、声望高,因而招致猜忌。刘伯温在辅助朱元璋消灭张士诚陈友谅等人、推翻元朝建立明朝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做出了巨大贡献,并在建国后提倡儒家思想,施德政、得民心。朱元璋出身贫寒,文化程度低,在整个过程中均处在智慧和文化的劣势,再加上他本人心胸并不宽广,难免对刘伯温产生疏离之感,从而萌生杀意。

三曰“斗”,刘伯温的死也与党派斗争分不开关系。明朝建立之后,朝廷中形成了淮西集团和浙东集团两个党派。淮西派就是以朱元璋的老乡为主的一帮大臣,浙东集团则是以刘伯温为首。朱元璋乡土观念重,大明王朝建立以后大封淮西老乡。刘伯温作为外乡人,在感情上和朱元璋形成了对立,这也是致命因素之一。

四曰“变”,刘伯温的死也与时局变化相关。刘伯温其人善谋军事、政治,在群雄纷争的元末,很好的发挥了他的优势,成就了一番事业。然而,建立明朝后,时代主题回归到发展民生、休养生息上。朱元璋一方面认为刘伯温对于安邦治国作用并不算大,另一方面,又恐其权谋斗争之术对其构成威胁。

以上四方面原因,最终使得朱元璋猜忌刘伯温,史传其“借刀杀人”,留下一段史迷。你们觉得刘伯温冤不冤?朱元璋作为帝王,应不应该这么做?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