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高兴和大家聊聊关于古人的丧葬礼仪。
古代时候,随着身份和地位的不同,对其死亡的称呼也大不相同。
《礼记》中这样规定的:
这么多的死法,如何称呼要根据去世者的实际情况而定。同时,史家的立场和观念非常重要。
我们先来看一下《汉书·霍光传》,这是《汉书》中的经典名篇,大家搞历史的,搞政治的,必须要读《霍光传》。
《汉书·霍光金日磾传》是这样描述关于霍光的葬仪:
对于霍光的死,史家用了“薨”
这个字眼。
按道理来说,霍光并不是诸侯王,刘邦曾经立过祖制:“非刘姓而王者,天下共击之”。霍光给汉朝打工,应该属于“大夫”,他的死应该称为“卒”才对。
但是,我们看下文,汉宣帝很重视霍光的葬仪,他安排了重臣办理丧事:
注意看霍光的殡葬仪物:1.“璧珠玑玉衣”――这是天子死后穿戴的,比那个马王堆墓的“金缕玉衣”还要高一个档次;
2.“梓宫、便房、黄肠题凑各一具”――这也是天子的规格。天子所赐,为梓宫,自己搞的,那叫梓棺。“黄肠题凑”可不同于一般的“题凑”,“以柏木黃心致累棺外,故曰黄肠。木头皆內向,故曰题凑。”
在两汉时期,殡葬崇奢之风十分严重。但富户们再有钱,死了也只敢使用“题凑”,而不敢使用“黄肠题凑”,那是严重的“僭制”,敢胡来,拉你一家子去菜市口开刀。
3.“载光尸柩以辒辌车,黄屋在纛”――辒辌车和黄纛,这也是天子的规格。
4.“发材官轻车北军五校士军陈至茂陵”――动用了国家正规军士,这是帝王的待遇。
5.“发三河卒穿复士,起冢祠堂”——后世只有张安世获得了这样的待遇。
6.“置园邑三百家”――这个就厉害了,空前绝后!按例制,皇后的父母的园邑是二百户,霍光这个园邑搞了三百家。
也就是说,霍光的丧事实际上按照天子或诸侯王的标准来办理的。
那诸侯王能享受到这个标准吗?在西汉时候,各地诸侯王们“宫室百官”拥有“同制京师”的特权。作为天子之制的“黄肠题凑”的葬制,诸侯王也可以合法享用,但等级、规格和大小各自不同。
即然丧事规格达到这个标准,史家若再称之为“卒”,那就欲盖弥彰了。于是,就采用了“薨”这个给诸侯王去世所用的字眼。
那么,我们再来看看霍去病去世以后所享受到的殡葬规格是怎样的。
相关的记载,咱们先来看一下《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
霍去病的死,司马迁在《史记》
中是用了“卒”这个字眼。大家都知道,霍去病是汉武帝的心腹爱将,像儿子一般的呵护宠信,霍去病之死,令汉武帝如摧心肝。那么他又是怎样为霍去病的丧事规格呢?
《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有记载:
汉武帝把边境五属国的汉胡将士调到关中,让数万兵马穿着玄甲,排列成阵,从长安一直排列到茂陵(汉武帝为自己所建的陵寝),一路护送霍去病的灵柩往墓地安葬。以甲士送葬,这是诸侯王的礼遇,普通大臣是不允许用的。
也就是说,霍去病的葬仪也是按照诸侯王的规格而进行的。
那为什么司马迁记载霍去病的去世,没有用“薨”而是用了“卒”字呢?
这就是史家表达自己观点的笔法。
司马迁这个人我们都知道,他的性格坚执不屈,秉笔直书。在他的心目中,霍去病虽然功高盖世,但他终究是大汉的臣子,丧仪的规格并不能改变他的身份。通过前面的“卒”与后面的丧仪规制进行对比,我们知道,这是不符礼制的。也就是说,司马迁认为,汉武帝搞的这个丧仪是“僭制”了。
那么在《汉书》中,班固又是怎样记载霍去病的去世呢?在《汉书·卷五十五·卫青霍去病传》中是这样记载的:
班固仍然使用的是“薨”
字。而这个“薨”字与后面的丧仪对比,是符合的。也就是说,班固认为,以霍去病的功绩,汉武帝给他以诸侯王的丧仪待遇是合乎规制的。
同样,再来看看关于汉武帝的另一位大将卫青的死亡。《汉书·卷五十五·卫青霍去病传》这样记载:
班固比较有意思,在前面使
用的是“薨”,而后面又用了“卒”。看来,能猜测到,卫青的丧事规格是不如霍去病的。原因大家也明白,政治形势已经与以前大大不同了。
而司马迁对于卫青的去世仍然使用“卒”字。在《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中这样记载:
现在的卫青墓就比较寒酸了,给大家放个图:
以前还有个碑,由于遭到了一些人的破坏,有关部门就把这块碑给搬走了,原先那块碑就在下
图的坑坑位置上。
据说是,有个女作家,写了个作品,在她的作品中,把大将军卫青设定成了一个反面角色,她的粉丝们就恨上了卫青,愤怒之下,组织了一帮人,专程去破坏了卫青的墓。这也很无奈,任何时代都不缺少这种无知的鼠辈。现在网上不也有大批为盗掘清东陵的孙殿英大声叫好的蠢货吗?
相对来说,霍去病的墓情况稍微好些,是这样的:
但比起关羽、张飞的墓来说,差得太远。有时候不得不令人感慨万千,国人的思想真是让人搞不懂。也许是大家更喜欢传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