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阿中。要问老百姓是自愿还是被迫随刘备南迁的,这个应该没有异议,当然是自愿的。先从《三国演义》中来看,在演义里刘备是从新野撤退的,在正史记载中刘备是从樊城开始撤退的。
《三国演义》第四十回记载:孔明曰:“我等在新野住不得了,不如早到樊城去。”便差人四门张榜,晓谕居民:“无问老幼男女,愿从者,即于今日皆跟我往樊城暂避,不可自误。”差孙乾往河边调拨船只,救济百姓;差糜竺护送各官家眷到樊城。
由于曹仁大军再次兵临新野,并且得知刘琮已经继任荆州之主,还把荆州九郡都献给了曹操,于是刘备在诸葛亮的建议下先撤出新野,暂到樊城避难,因为这时樊城也在刘备的掌握之中。刘备对百姓则采取通知愿走就走,不愿走就留下的策略,可见追随的百姓是自愿的,没并有派兵胁迫。
曹操大军进驻新野后,听从谋士刘晔的建议派徐庶去劝降刘备,这时徐庶带来了曹军的最新动向,已经兵分八路合围樊城,徐庶预测樊城难以久守,劝刘备早做打算。这时,诸葛亮建议刘备暂到襄阳歇息,这时又面临百姓的问题,诸葛亮还是建议告诉百姓让他们自己选择,樊城守不住,愿走的就随我们渡江,不愿意走的留下。接下来就是著名的刘玄德携民渡江一幕,由于场面过于感人,刘备一时冲动还要跳江自尽,好在手下拦的快没有跳成,否则后人们还得包粽子投江纪念刘备。
孔明曰:“可速弃樊城,取襄阳暂歇。”玄德曰:“奈百姓相随许久,安忍弃之?”孔明曰:“可令人遍告百姓:有愿随者同去,不愿者留下。”先使云长往江岸整顿船只,令孙乾、简雍在城中声扬曰:“今曹兵将至,孤城不可久守,百姓愿随者,便同过江。”两县之民,齐声大呼曰:“我等虽死,亦愿随使君!”即日号泣而行。——《三国演义》第四十一回
然而,到了襄阳刘备连城门都没有进去,刘琮听说刘备要来投,吓得不敢开城门,害怕他是借机来兴师问罪夺占襄阳的。虽然城内杀出个魏延打开了城门,但是魏延和文聘先打了起来,看到刘琮不接纳自己,属下将领又起内哄,刘备认为自己就是进了城也是伤害百姓,所以果断选择不进城。这时,诸葛亮建议去攻取江陵,那里粮草富足可以立足,刘备表示“正合我意”,于是大军再次改变前进目标向江陵而去。魏延开了城门,城中有些百姓逃出来追随刘备而去,这些人当然也是自愿的。
孔明曰:“江陵乃荆州要地,不如先取江陵为家。”玄德曰:“正合吾心。”于是引着百姓,尽离襄阳大路,望江陵而走。襄阳城中百姓,多有乘乱逃出城来,跟玄德而去。——《三国演义》
以上这些是演义中的记录,刘备从新野先撤往樊城,樊城没呆多久又撤往襄阳,襄阳没进去又朝江陵撤退,一路逃亡,可以说是人生的一次八百里长征。在撤退时,刘备总是贴告示发通知向百姓表明去向,愿走就随我,不愿意就留下,基于刘备长期在新野、樊城、襄阳活动,名声很好,所以主动追随的百姓非常多,朝江陵进发时整个部队已经达到了十万人之众,每天只能行进十多里路。一个人连在逃跑时都能汇聚十万人的心,可见他的魅力有多大。
综合《三国志》、《资治通鉴》、《华阳国志》等史书的记载大体相同,刘备起初不知道曹操讨伐荆州,等曹军到了宛城才发觉,于是便带着自己的部属从樊城撤退了。到襄阳时,诸葛亮建议攻打襄阳占领荆州,但是刘备没有这么做,他想和刘琮侄儿说几句话,奈何刘琮不搭理他。随后又有一部分襄阳的人追随刘备撤退,撤退的队伍越来越壮大,到当阳时已经达到十万人之众。而当阳距离他们的目的地江陵还有一半的路程,十万人一天只走十余里路,照这个走法肯定会被曹军追上,所以刘备的部下有人建议刘备率主力脱离大部队轻兵先取江陵,但是这个建议遭到了刘备的坚决反对。刘备说“夫济大事必以人为本,今人归吾,吾何忍弃去!”这句话被后人特别推崇,显示了刘备的仁心和凝聚力。虽然不知道提出这个建议的是谁,但是毫无疑问的是他的建议是对的,曹操很快派轻骑兵一天急行三百余里,这个速度是刘备行军的三十倍,一天相当于他们一个月赶的路,因此很快在当阳长坂坡追上刘备,杀得刘备只和诸葛亮、张飞、赵云等数十人逃跑。从历史记载看,刘备先是带部属及其家眷离开樊城,到襄阳后以及在撤退到江陵的途中,不断有人加入撤退大军,而这些人当然都是自愿的,并且正在忙于逃命的刘备也没有兵力去胁迫十万人跟着他跑路。
或谓先主曰:“宜速行保江陵,今虽拥大众,被甲者少,若曹公兵至,何以拒之?”先主曰:“夫济大事必以人为本,今人归吾,吾何忍弃去!"——《三国志》
刘备撤退的十万人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部分,首先是刘备属下的官兵及其家属,这是刘备的核心资产,但是数量不会很多,大致有数千到一万余人。其次是支持刘备和刘琦的荆州旧官吏,士人及大家族。刘备在路过襄阳时还做了一件十分感动人的事,就是到刘表墓去凭吊,表明自己对刘表的忠心耿耿,也赢了许多荆州人士的支持,正是因为团结了一大批这样的人,刘备在赤壁之战后及入川时才能势如破竹,因为他基本继承了刘表的政治遗产。作为社会的中上层人士,除了本人还有家族成员、奴婢、仆役等很可能会随刘备一块迁徙,所以这一批人也不在少数。最后就是普通的百姓,樊城百姓是其中的主力,刘备在樊城屯兵多年,颇得民心,加上曹操素有屠城的恶名,出于对曹操残暴的恐惧和刘备的真心支持,大批百姓自然会主动追随刘备撤退去寻找另一个出路。而当刘备沿途带来曹操已经兵临城下,荆州即将落入曹贼之手的恐怖消息时,也会带动沿途一些百姓跟随刘备出逃。
琮左右及荆州人多归先主,此到当阳,众十余万,辎重数千两,日行十余里,别遣关羽乘船数百艘,使会江陵。——《三国志》
身处乱世的百姓深知战争的残酷性,尽管刘表治下的荆州大体和平了二十余年,但是边境战争、小规模内乱从未停止过,当一座城市经历战火之后,不仅仅是城市残破,百姓的家产大概率会被洗劫一空,甚至青壮年被抓去当兵,妇女儿童被掳去作奴仆,妻离子散,家不成家,这都是十分现实的问题。所以大规模的人口流动一直都存在,关中地区、南阳、淮河流域等都是人口流出的重点地区,从战争频繁的地区迁徙到相对安定的地方,重新开始开荒谋生。因此,在曹军压境时根本不需要胁迫百姓就会主动追随刘备南撤,像刘琮、蔡瑁、蒯越等这样的投降派才不会撤退,他们已经用出卖土地为自己找好了退路。
习凿齿论曰:刘玄德虽颠沛险难而信义愈明,势逼事危而言不失道。追景升之顾,则情感三军;恋赴义之士,则甘与同败。终济大业,不亦宜乎!——《资治通鉴》
刘备的大撤退是以退为进,而不是单纯的为了逃跑而撤退,否则直接取道汉水投奔刘琦或者去投苍梧太守吴巨都是能更快脱离战争保存自己实力的。刘备的撤退是试图力保荆州,但是又无法保全,只得退而求其次的梯次退守,在撤退中表明了自己坚定的效忠刘表,维护荆州百姓和士族的权益的决心,同时团结刘琦孤立投降曹操的刘琮,让大多数荆州人站在自己这一边,拥有了广泛的群众基石,这就为以后联合孙权对抗曹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所以在江陵之战、南征四郡的战斗中能够顺利取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