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这是“人生中第一个叛逆期”到了。

大多数宝宝成长发育过程中,都会经历的一个阶段——“任性的两岁”。

虽然说叫“任性的两岁”,其实这个阶段开始的时间并不局限于两岁。具体说起来,可能会在一岁半到三岁多这个区间出现。

这时候的孩子确实很难带,动不动发脾气。

除此之外,还有以下各种表现:粘人、爱说不、倔强、自私、不分享、执着、耍横、说谎……(不一定全都有,但有那么几个,爸爸妈妈就很头疼了)

要和这个阶段的孩子朝夕相处,对爸爸妈妈来说,确实是个很大的挑战。不过,这也是孩子必经的一个阶段。因为:

孩子的这时候的思维特点,就是非常地自我中心,还不会从他人的角度看待事物,叫做“自我中心思维”。

为啥孩子为这么自我中心?

这是因为这么大的孩子,他们的“心理理论”还很简化。

所谓心理理论,就是孩子对心理的现有的理解,比如愿望,动机、他人感觉等。

在很多情况下,孩子对心理状态的理解都很有限。

下面这个有趣的小实验就能说明这个一点:

5岁的东东一个糖盒,先问问东东:
你觉得里面有什么啊?
东东说:“有糖”。
然后让东东打开糖盒看看,里面居然是蜡笔!东东很惊讶。
然后再问问东东:“我们把这个糖盒拿给琪琪看看,她会觉得糖盒里有啥?”
东东说:“她肯定也猜是糖!”
东东想着琪琪也要上当了,心里觉得很有趣!

可如果,我们把这个小实验再做一遍,可是对象换成了3岁的琪琪,会怎么样呢?

琪琪也会像东东一样,一开始,觉得糖盒里面是糖,但是打开糖盒后看到蜡笔,觉得很惊讶。

这时候,我们再问琪琪:

“我们把盒子拿给东东看,东东会觉得盒子里有啥?”

琪琪说:

“蜡笔”

3岁的琪琪觉得,自己知道盒子里是蜡笔,那么其他人也都知道。

对于3岁的琪琪来说:事实只有一个,她还不能理解其他人的头脑中更有不同的信息,信念和想法。

小孩子心理世界的中心,仿佛就是自我。

如果爸爸妈妈很理解这个特点,就会更理解孩子为啥有时候会显得那么“自私”,那么爱给人捣乱了。

再加上,年幼的孩子,尚未发展出良好的应对技巧,每次发脾气,几乎都是由一件我们大人觉得“没啥了不起”的事情造成的。比如:

没得到自己想要的玩具;
还没玩够;
自己的妈妈抱了邻居家的妹妹……

怎么应对孩子的“大爆发”呢?

一、预防——保证游戏时间,并让孩子获得足够关注

每天和孩子保持一定的游戏时间,让孩子有机会自主、带头选择活动,并给予孩子足够的关注。

比如孩子做出了符合爸爸妈妈期待的、良好的行为,一定要及时指出并鼓励。孩子在这方面获得的关注越多,他就越有可能再次这样做。

这样做的好处是什么呢?

这种和父母共享的、积极关注的体验,给孩子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基础,会帮助孩子遇到不安的状况时,更容易平静下来。

同时,爸爸妈妈还可以给孩子做出处理坏情绪的榜样。比如在自己发脾气之后,对孩子说:

“对不起,妈妈刚才有点反应过度了”。

妈妈的道歉,正好让孩子明白:有时候犯点错也是可以的。不需要为了掩盖错误、为了刚才发脾气没面子下不来台,而延长哭闹的时间。

二、别着急让孩子冷静

如果孩子并没做出伤害自己、伤害他人的行为,时间、环境也允许,不妨就让孩子自己发会儿脾气好了,不用过多理睬。

告诉孩子:“妈妈知道你很难过,你想哭就哭一会儿好了。”然后,大可在孩子的视线范围内,去做些自己的事情。

这种“忽视”、“取消关注”的办法,让孩子的哭闹行为得不到强化,渐渐地也就不爱这样做了。

但如果您的孩子在崩溃期间,开始踢打,咬人或扔东西,请立即阻止他,并将他带离当前的环境,明确跟孩子表示:

伤害他人是不可接受的!你要在这里冷静N分钟(一般1岁分钟,以此类推),妈妈陪着你(千万不能把孩子一个人关小黑屋)。

三、孩子大声叫喊,爸妈的声音却要更轻更软

孩子的声音最终会与你的音量相匹配的。

因为妈妈对孩子来说多重要啊!发再大的脾气,最终也会想和妈妈恢复互动的。

要注意的是,孩子的脾气平复后,也要考虑如何应对那个导致脾气的原始需求。

比如孩子因为吃不到糖而发脾气,那么在孩子眼泪止住后,也尽量不要给她吃糖。毕竟,这是我们希望孩子记住、并重复的积极的行为。

四、弄明白——孩子为何反应如此强烈

2、3岁孩子能听懂大部分的语言,却还不能清晰地把自己的需求通过语言告诉爸爸妈妈。一着急,当然容易发脾气了。

所以,等孩子平静一些,我们可以和孩子谈谈他如此沮丧的原因。

但要注意的是,讨论的目的,是让孩子明白,刚刚发生了什么,认识自己的情绪,比如:

我刚才感到很难过、我玩具被收走了我很伤心、我很委屈……

而绝不是为了让孩子“认错”或是“追究责任”,比如我们常常听见的:

“你自己说,你刚才错了没有?”

即便让孩子“认错”,也不一定教会了孩子更好地情绪处理方法。就像很多家长都会抱怨:每次都认错,但从来都不改!

而帮助孩子认识自己的情绪,却可以让孩子从真实的经历中,学会更好的情绪处理方式。

五、切换频道,创造转移

适合在户外、公共场合,以免妨碍他人或秩序时使用。

孩子的注意力时间很短,这意味着他们通常很容易转移。如果爸爸妈妈能及时发现苗头,分散注意力可以帮助避免重大崩溃。

带孩子出门时,可以在自己包里准备一个孩子没见过的、新奇的玩具,以备不时之需。

或者及时和孩子做一个简单的游戏,来暂时缓解悲伤。

比如,孩子一进幼儿园就想哭,我们可以建议孩子:

当你觉得泪水就要涌出来了,就大声从1数到10。

这方法看起来很简单,却很有效。小孩子数数的时候,是很需要集中精力的。对数数的关注,能暂时缓解心中的不快。

当然,千万不要分散了一下孩子的注意力,就不管了。

接下来的工作更重要:

等孩子数数完,稍微平静一点,我们要帮助孩子说出自己情绪,告诉我们,是什么让他不开心。

比如:

“琪琪不跟我玩了”;“我没得粉色的杯子”;

然后再问问孩子:

你觉得你现在想做些什么,能让自己感觉舒服一点?

孩子能想到最好,如果孩子想不到,那爸爸妈妈可以提醒孩子那些让他感觉良好的事情,比如:

“上次你和冬冬一起看图画书很开心呢”。

多经历几次这样的情景,多些练习,孩子很快就会开始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案,不再需要成年人的提示了。

六、给孩子一个大大的拥抱

一个大而坚定的拥抱,而不是一个强硬的拥抱,真的可以帮助孩子平静下来。

不需要讲道理,甚至都不需要说话。

拥抱,会让孩子感到安全,让孩子知道你关心他——即使你不同意他们的行为。

有时候,孩子只需要一个安全的地方来消除他们的情绪。

最佳贡献者
2

小孩就和小树苗一样,要尽心呵护也要用心裁剪,不可放任,小孩子都在成长和学习期,发脾气犯错给他讲明对错,什么该什么不该!会导至什么结果!讲明道理孩子自然听从,对顽皮孩先温后严,决不放任,该严必严,必须让他知利害关系,所以对孩子生长学习期务必把握好尺度,让他知道人与人之间喜好善美。


3

宝宝的习惯教育要“早”你知道吗?

都还记得龚自珍的《病梅馆记》吧,“梅以曲为美,直则无姿;以欹为美,正则无景;梅以疏为美,密则无态。”作者以“病梅”比喻时局 ,表达对当时社会现象的痛心和谴责。如果我们舍去喻意,直接说盆景,就会想到大树是无法做成“梅以曲为美”的梅盆景的,用梅树做盆景必须从幼苗开始,错过了幼苗期就做不成盆景了。故早教重要也!

  • 专家怎么说早教?

  • 著名的心理学家行为主义的创始人约翰.华生,他通过对人心理的研究,是这样说的“请给我一打健康的婴儿,让我在我的特殊世界里教养,那么我可以担保,在这十几个婴儿中,我随便拿出一个,都可以把他训练成为任何一种专家—无论它的能力、嗜好、趋向、才能、职业及种族是怎样的,我都能把它训练成为一个医生、律师、艺术家,或商界领袖,甚至也可以训练她成为一个乞丐或小偷。”华生否定先天因素,在学界不认可的也大有人在,但有一点说明培养孩子要从小开始。

  • 英国生物学家,进化论的奠基人达尔文,他通过对人心理的研究,认为人的身高、体重、面部特征和头发颜色等都源于从父母亲哪里遗传来的基因“蓝图”,他们被铭刻在孩子的每一个细胞里。与之类似“你的很多心理特征同样受到遗传的影响”,其中包括基因气质、恐惧倾向以及特定的行为模式。这就是为什么孩子的长相、行为都像父母的根据。可见,父母的优缺点都有可能传承的。

  • 前苏联生理学家高级神经活动学说的创始人巴浦洛夫有一个“经典条件反射”理论,他认为,人一生下来的哭、笑、吃奶等都是先天遗传的不学而能的,这叫非条件反射,通过外界的影响产生的反映叫条件反射。他用狗做实验,他发现“狗见了食物就流口水”这是先天性的,当他反复在狗进食时摇铃铛,久之,狗听到铃声也流口水,他把这种通过影响、刺激养成的反应叫条件反射。他说“婴儿降生第三天开始教育就迟了两天。”强调先天的不是不可改变的,强调早期教育的重要性。

  • 我们教育孩子的现状怎么样?

“每一个孩子都是天才,但不懂教育的父母却耐心地将孩子一个个地变成庸才才善罢甘休。”这句话很流行,做父母的很委屈,因为世界上的真爱唯有父母,没有那个父母愿把自己的孩子由天才培养成庸才,更没有像约翰.华生说的那样把自己的孩子培养成“乞丐或小偷”。但不得不承认我们的父母不自觉的把自己的不良习惯和人生观交给了孩子,这是因为做父母的成长经历和家庭背景决定的。在父母中有专家、官商、工人、农民,有富豪也有穷人,所以教育方式各异,溺爱的、不管的、恨铁不成钢的要有尽有。这些千人千面的学前教育,给后期纠偏带来了很多难度。

在学校也有一句流行的话,“没有不好的学生,只有不成功的教育”。要求老师根据不同学生“分类教育”。其实,做过老师的都清楚,每一个学生都带有家庭、家长习惯、性格的印记,好强的孩子的家长一定不是弱辈,怕吃苦的甚至不好好学习的孩子一定是家长的溺爱,斤斤计较的孩子家长可能是爱占小便宜的一类,胆小怕事的孩子一定是没有家庭温暖、缺乏父爱母爱的学生,爱学习肯助人的孩子家庭一定是书香门第或负责人的家庭背景等等。学前教育给学校教育带来的问题一般都很严重。教书易育人难已成为老师们的共识。

  • 怎样搞好学前教育及后期教育?

  • 首先,假定做父母的你离开人世后,你期望你的孩子怎样?我的建议是不必要有让孩子“成龙成凤”奢望,定位你的孩子能在世间独立生存的能力是首选。有了这种意识,你对孩子的教育就会从盲目到自觉。
  • 第二,抓住学前教育的关键阶段,按孩子的成长过程分阶段施教。巴浦洛夫所说的“婴儿降生第三天开始教育就迟了两天。”意思是说早教要要早。有人说刚生下的婴儿是可以在水里生存的,因为婴儿在母胎里就是水环境,可想从水环境到陆路环境的宝宝有很多需要适应,从不适应到适应这是很重要的时间节点。用“条件反射”方法,让宝宝感知到怎么做有人爱,怎么做无人管,逐渐形成习惯。所以家长“爱的要死,恨得要命”两个极端都是不可取的。爷爷奶奶爸爸妈妈七大姑八大姨围着宝宝转,当“宠物”去养宝宝更是有百害无一益。具体说,1--3岁的宝宝,要让他多见“世面”,接触小朋友,让自己主动变成“群居动物”;4--5岁的宝宝要有步骤的培养他的胆量和增强身体素质,有意设置障碍,有意领着孩子“登山”,在家长的陪伴下不要怕孩子摔跤。学前这阶段的教育要伴随着一条主线,宝宝能合群、有礼、敬老、帮助、善良都会受到表扬,反之受到批评。主要教育方法是“哄”。
  • 第三,孩子学校教育阶段,家长主要是陪伴和引导。孩子进校的第一天乃至若干年见到的除了书而外,还见到一群有钱的、没钱的、霸道的,怯懦的,性格各异的同学。除了学习书本知识外,也是融入“社会”选定目标人群,以“物以类聚,鸟以群分”规律从组的时候,如果家长有良好的人生观的话,就可以进行引导。如果说孩子学前已经奠定了好的习惯的话,如不注意引导,可能会在学校漫长的学习阶段,让你奠定的好基础功亏一篑。
  • 第四,孩子少年阶段。现在的孩子到底是早熟或晚熟?我更赞同是现在的孩子“晚熟”,这种“晚熟”不是身体素质的晚熟而是思想素质的晚熟。现在信息发达的程度是父辈们招致不及的,在孩子没有辨别是非能力的时候,在追风赶潮成了时尚的时候,他们需要主心骨,他们不知道为什么追潮,为什么爱,爱他什么。有的孩子还给父母讲两代人有代沟,其实这种代购主要是文化代沟,丢弃主流文化正能量传承的代沟,这是非常可怕的。所以这阶段的家庭教育“放”是主要的,但仍离不开“引导”。

  • 总之,教育孩子是一项伟大的工程,关乎家国未来。忽视教育、盲目教育,带来的严重后果古今都有,比如“富不过三代”之说,究其原因源于教育尤其是早期教育,富人如此也不乏一些穷孩子,有点成功就走上蜕变之路,这也说明早期教育的根基不牢。大凡成功人士的背后都有父母早教的汗水,打上父母深深的印记。所以,无论是身教或是言教能培养出一个能撑起这个家奉献这个国的孩子,都是父母的成就和荣耀。

4

感谢邀请,我是羽木舒家庭教育指导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希望我的回答对您有所帮助。


1


外甥女今天和我去逛超市,还带着刚满2岁的宝宝。宝宝很活泼,嘴巴又甜,很惹人喜爱。


只是,可爱维持不到半小时,他就自己打破了。


经过玩具区时,他看中一件汽车模型,就开始缠着外甥女买。


外甥女开始不同意,宝宝就发脾气,又哭又闹。外甥女试图强行拉他离开,他就干脆撒泼打滚,哭闹得更凶了。


超市的人越来越多,外甥女感到尴尬,可宝宝的脾气却还是那么倔,丝毫不听外甥女的劝慰。


外甥女只好同意买下汽车模型,宝宝这才停止哭闹,高高兴兴地拿着战利品起身玩耍。

其实2-3岁的宝宝发脾气、哭闹,都是为了实现对父母的控制欲,从而达到自己的目的。

2

大家有没有这样的经历?


家里来客人了,你正和朋友们相谈甚欢,宝宝就跑过来打扰你们的交谈,要求你去看他新搭的积木模型。


如果你敷衍而过,那宝宝就会发脾气地把玩具摔得满地都是,让你觉得他在无理取闹,令你在朋友面前丢脸。


夜深了,你叫宝宝放下画画本,去上床睡觉。他会执拗起来,非继续涂鸦不可,甚至大喊大叫地发脾气,就是不肯去睡觉。


宝宝在2-3岁时,开始对周围的事物有了占有的欲望,看到新鲜有趣的东西都想拥有。而且开始以自我为中心,要求父母对自己的关注更多一点。


如果内心的要求和欲望得不到满足,就会大发脾气,甚至摔打东西、破坏东西。情绪激动,就像个小炸药包,一点就着,容不得半点迟疑。除非逢求必应,才能修复情绪。


其实,这都是因为宝宝的自我意识开始萌发。由于还不懂得自己的要求是否合理,自己的行为是否正确,所以当得不到满足时,就会采用发脾气、哭闹等方式来达到威胁父母、控制父母,迫使父母听从自己的意愿。


如果屡试不爽的话,宝宝就会认为自己的行为是有效的、正确的、可行的,以后就会变本加厉,养成习惯。

那么,面对宝宝的“无理取闹”,妈妈们可以用下这三招来应对。

1、转移宝宝的注意力。

带宝宝去外面玩时,经常出现这样的画面:宝宝看中某件玩具,就要父母买下来。当父母不同意时,宝宝就会哭闹不止,甚者坐在地上打滚,场面一度尴尬。


如果父母为了息事宁人,买下玩具,让宝宝的欲望得到满足,那么宝宝就会形成这样的思维定式,想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只要哭闹发脾气就可以了。


久而久之,宝宝就不会控制自己的情绪,不会自我控制,脾气越来越大。


碰上宝宝这种情况时,妈妈可以抱起宝宝,告诉他前面还有更好玩更有趣的东西,转移宝宝的注意力。


2-3岁的宝宝对新鲜事物特别容易感兴趣,如果妈妈讲述得很有趣的话,就能成功转移宝宝的注意力,忘记当下的想法。


2、给予适当的惩罚。

遇上宝宝无理取闹,妈妈们还要懂得给予适当的惩罚,让宝宝懂得这么做是不对的,是要受到惩罚的,要承担不好的结果的。


邻居宝宝有一回,闹着要抢妈妈的手机,可是妈妈正在用手机和同事谈工作,不能受到干扰,也不能中断。


于是,妈妈暂时跟同事交代暂停五分钟,然后跟宝宝说妈妈在用手机谈工作,不能受到打扰。


刚才的行为是不好的行为,必须受到惩罚。


接着给宝宝布置适当的惩罚,让宝宝意识到什么行为是被允许的,哪些行为是被拒绝的。

3、故意对宝宝视若不见。

有时候,宝宝发脾气的时候,无论妈妈怎么好言劝慰,怎么讲述描绘其他的有趣事物,宝宝就是倔得不行,非坚持自己当下的欲望。


这个时候,如果妈妈觉得不能娇惯宝宝的话,那就选择离开(但要时刻关注着孩子的行为,以防磕碰),故意对宝宝视若不见。


宝宝继续哭闹一阵子,发现妈妈已经离开了,自然觉得没意思,就会停止哭闹。

宝宝脾气大、脾气倔,那都是有原因的。


妈妈要通过宝宝的行为看到宝宝的心理需求,合理的要求可以满足,不合理的要求就要拒绝。


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宝宝日后对情绪的管控,也能让宝宝渐渐学会自制。

欢迎关注我的头条——羽木舒亲子育儿,期待您的留言~


—End—

5

2-3岁的孩子,正好是“麻烦的两岁”这个阶段,喜欢自己的事自己做,喜欢将“不”挂着嘴边。这个年龄的孩子,就像一头“犟驴”说不得劝不得。

01、2-3岁的孩子,脾气特别大,是因为自己跟自己较劲中。

我家小c两岁的时候,看到姐姐会自己穿衣服,也想着自己的事自己做。看着她拿着衣服折腾了十几分钟,一筹莫展的样子,加上担心她着凉,好心过去帮忙。谁曾料想,她居然对我发脾气,推开我,不用我帮忙。

其实,她不是真的跟我发脾气,而是生气自己不能跟姐姐一样灵活滴穿好衣服。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渴望有力量,试着去做一些大人的事情,可他的能力还不足。这让他很沮丧,内心里集聚了很多情感,他们就会发脾气。

我们要做的就是在确保安全的情况下,放手给孩子时间和空间成长。



02、孩子倔,脾气大,是敢于表达自我意识的表现。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孩子脾气大,特别倔,是敢于表达自我的一种表现。这是好事,证明孩子做事有主见。一个温顺没有脾气的孩子,和一个有脾气,对待事情特别较真的孩子,你会喜欢哪一个?

大家都不想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有主见的孩子,想法能自由表达出来,并被看到无接纳,何尝不是一种赢在起跑线上的教育。

当然,并不是说要娇惯孩子,事事都顺着他们。

必要的规则还是要有,允许孩子表达自我,但不允许用“发脾气”操控大人。三个基本原则:不能伤害自己、不能伤害他人、不能伤害环境。



03、孩子脾气大,家长这样才是好榜样。

A、对于一个不到3岁的孩子还说,安抚他的情绪,比处理问题要重要。当孩子的大脑被情绪淹没是,他无法听进去你任何大道理。

温柔的抚摸、一个温暖的拥抱、或者有节奏的呼吸,都能帮助他们冷静下来。当然,也是为了帮我们冷静下来,防止出现情绪的第二次失控。

B、接纳孩子情绪,说出孩子的情绪。

要记住,孩子发脾气时,家长的作用时帮助孩子平静下来,而不是惩罚他或者让他“想想他做错了什么”。

接纳孩子的情绪,才能更好地与孩子共情。不用试图说一些“假共情”的话:“嗯,我知道你现在很难过。好了,不要哭了。”这是打着共情的幌子试图控制孩子,让孩子不哭不闹。

这样的行为,会让孩子觉得自己哭是不被允许的,他不是个好孩子,不值得被爱。

我们要理解他们的情绪,允许他们有情绪,说出他们的情绪。
C、孩子是通过观察大人来学习的。

你对待孩子发脾气的态度,会直接影响孩子在发脾气时的处理方式。他们会观察大人们在愤怒时怎么做?从而体验别人在愤怒时是如何对待他们的。当父母平静地接受孩子的情绪,不对孩子的“不良行为”作出强烈反应时,孩子自然懂得去学习识别自己内心的愤怒感受。

D、立规则,和善而坚定。

规则不是为了限制或控制孩子的行为,而是给孩子更多的自由。让他们知道那些事可以做,哪些事是不被允许的。这样,他们就不用通过尝试来试探大人的底线。

立好规则后,就要执行,言行合一。不被允许的行为,孩子发脾气,大哭大脑,我们也不让步。

态度比行为要重要,和善而坚定,不批评,不辱骂。规矩要坚守,但我接受你难过的心情。

父母处理孩子发脾气的方式,就是孩子学习管理自己愤怒情绪的过程。接纳孩子,允许孩子有情绪,以后回头再看这个阶段,你会感谢当初自己为孩子所做的一切努力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

6

2-3岁把孩子脾气特别倔,是因为孩子到2-3岁,随着随着生理和头脑的话语,自我意识也出现,他们开始发现自己是一个独立的体,并对此产生一系列反应,而这一系列的反应,往往会缺乏育儿的经验的家长为之头疼。

首先,两岁左右的孩子开始进入秩序敏感期,对一致性相当看重,无论位置顺序,方式,物品归属……,它会自己立下一些规矩,一旦家长破坏了他的秩序规矩,他就会大发脾气,要求重来.

那么,针对这类问题,家长最好的教育方法就是尊重孩子的秩序敏感,不随意破坏孩子心中的规矩。

二:2到3岁的孩子缺乏安全感,两岁左右的孩子会逐渐开始认识这个世界,同时也第一次认识到自己对于这个世界的渺小。这个时期的宝宝缺乏安全感,随时随地都想跟亲人在一起,如果家人离开一会他的视线范围,他就会表现的无比不安,哭闹不止,非常粘人,很多家长会认为是孩子无理取闹。

对这个时期的孩子的教育方法是:给孩子设定安全感心锚。

三,2到3岁的孩子还会态度多变,如果说一岁半左右的孩子喜欢违背大人的意思,那么两岁半左右的孩子最喜欢和自己作对,明明心里想要,嘴上却说不要,然后循环往复纠结。表现出来的行为就是一会要,一会不要。家长会觉得他总是故意挑战自己的底线,又倔强,又不可理喻。

这是因为两岁到三岁左右的孩子要她做选择,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他们常常认为两者解皆可又皆不可,前一秒要这样,下一秒又反悔了。

针对这种情况,2到3岁的孩子倔强难缠,是一个必然的生长阶段,带待完成发展后,才会呈现出一个较高层次,较稳定的状态,所以作为父母一定要摆正心态,用平常心对待这个阶段孩子的行为,多鼓励,欣赏,赞美!


7

第一,当孩子大哭大闹时,要采取不理睬态度。必须让他们意识到哭闹是无济于事的。等孩子停止了哭泣,能够心平气和地回答问话时,再去教育他。孩子看到成人态度坚决,自然会停止哭闹,听从教育。

  第二,当孩子不听家长劝阻或拒绝服从命令时,可放手让他自己去碰碰钉子。当他受到挫折时,自然会知道家长为什么不让他做的道理了。这种处理越及时越好。

  第三,经历反抗期是幼儿正常发育的必经阶段。在这个阶段里,父母对孩子的行为应注意适当加以鼓励,促进他的自我意识的形成。当你不满意孩子的行为时,在批评的同时仍要表示喜欢他,不可责怪打骂。

  第四,当孩子出现打人骂人的不良行为时,应坚决制止。要使他明白自己的错误行为在别人身上所产生的影响,严肃讲清道理,并引导孩子自觉采取补救措施。

  第五,家长发现孩子有不愉快情绪时,应设法了解其原因,适当要求可以满足,过分要求可不加理睬。

  第六,说到做到。家长说话要算数,如果不答应的事,孩子再哭再闹也不能妥协,如果想答应的事,就不要等孩子哭闹了或发脾气了再答应。这一点是家教中家长容易忽视的。

  第七,要鼓励孩子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和需求,对正当的需求应尽量满足,不能满足时应耐心解释,帮助孩子提高自控能力。


8

朋友,你好!2-3的小朋友学会走路时间不长,活泼好动,手舞足蹈,手老是喜欢不停的一会摸摸这里一会摸摸那里,对任何事物感到新鲜充满好奇心。甚至有时脾气大很倔,你叫他不要摔东西他偏摔的更厉害,你叫他往东走他偏往西走,他意识里不知道什么是安全行为,什么是危险行为。而且这个时段的小朋友正好咿咿呀呀学语模仿行为特别强,你做什么他也跟着做什么,你拿钱去买东西他也要一张跟着去,所以家里亲人们日常生活的一举一动都受到影响,因此作为父母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在小朋友面前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要有所分寸,从小培养他良好的生活习惯,生活作风。一般来说2-3岁的小朋友年幼无知,在特别的年龄段必定有特定的表现,有时他不高兴摔坏自己的玩具甚至大小的手机,这时作为家长你不要骂他更不能打他,你要沉住气严历的教育他,条件允许的话重新带他去玩具店买他喜欢的玩具,结帐时叫他拿钱买单,他手上没钱这时候他犯难了知道买东西是要付钱的,来之不易的,这样才能从小懂得珍惜自己的东西。从小慢慢的感化他,教育他,培养他,等他长大后一定知道怎样做人的。谢谢大家

9

帮助孩子学会“情绪管理”。

有个关于测试孩子自控力的著名实验,叫“棉花糖实验”。在斯坦福大学,曾给一群4岁的孩子一块棉花糖,告诉他们可以选择直接吃掉,也可以选择忍耐15分钟,最后就可以吃两块棉花糖。有的孩子受不了诱惑,直接吃掉棉花糖,也有的孩子可以控制冲动,等15分钟。

研究人员持续跟踪了这些孩子14年,最后发现,那些等待时间越长的孩子,他们不管是学业成绩方面还是其它方面都表现得更优秀。

这个实验让很多人开始用这种所谓的“延迟满足”法来训练孩子提高自控力。然而很多人发现,这样的训练带来的最终结果大多是无意义的。记得有一个类似的测试视频,视频记录了那些没有经受住诱惑的孩子在得知结果后的行为,有些愤怒地用手打自己的妈妈,有些难过地在一旁大哭,有些则生气地一个人离开……

这些训练方式的背后,其实大家都忽略了一个细节,提高自控力的前提是要让孩子学会情绪管理。


“延迟满足”的目的其实是为了让孩子控制住自己当下的欲望,去学会等待。而我们要做的就是帮助孩子如何在这“漫长”的等待中,克制住内心的那股冲动。


记得有一次,在儿子1周岁时,我带他去儿童乐园玩。看到别的小朋友在玩赛车,他也想玩,然而那个赛车规定3周岁以上的小朋友才能玩,于是他开始哇哇大哭。我一边抱着他一边反复跟他解释为什么不能玩,结果周围的几个大人听到后都在哈哈大笑,说这么小的孩子怎么能听的懂。


现在想来,那时的自己真的有些滑稽可笑。是啊,他才1岁,我跟他讲大道理他怎么会理解?最后还是把他抱去玩滑滑梯的区域,才终止了他的哭声。


所以,当孩子情绪失控时,我们应该要根据他所在的年龄段来做出适合的方法。比如针对0~3岁之间的孩子,这个阶段的孩子基本上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所以当他在哭闹的时候,父母跟他讲道理往往是行不通的,而3岁以内的孩子我们也不提倡用“打”的方式去管教,因为这个时候孩子并不能理解父母“打”的这个行为,如果打得不恰当,还容易给孩子造成心理伤害。


所以家长要做的就是帮助孩子转移注意力,让他不再只想着眼前的事情。而吸引孩子注意力的事物是孩子感兴趣的,比如他喜欢喝奶,家长就可以给他泡点奶粉,跟宝宝说,“我们现在去喝点奶奶怎么样?”比如孩子喜欢和父母一起玩积木,家长就可以拿着积木过来跟宝宝说一起搭个城堡怎么样;或者孩子很喜欢去外面玩,就直接带他去楼下走走……总之要尽量把他的注意力从当前的事物上引开。这样的方式既不会伤害亲子关系,也可以减少孩子对眼前事物依赖。


这如同在“棉花糖实验”中,很多孩子就是靠转移注意力让自己做到“延迟满足”。这对孩子未来的成长也有帮助,当他对某件事产生冲动时,转移注意力或者转换想法,可以帮助他克制住冲动情绪,防止他做出不理性的行为。

10

大声地说不!这是小朋友的第一声独立宣言。两岁左右小朋友的自我意识增强,他认识了到“我”的这个概念,逐渐有了自己的小想法,通常我们会叫这个时期“可怕的两岁”(terrible two)在这个阶段,爸爸妈妈可能会觉得昨天那个乖巧听话的娃一瞬间变成了小魔鬼,一言不合就大哭大闹。我觉得这个时期最重要的两点是:一.养育者的自我情绪管理,娃发脾气情绪崩溃的时候不要跟着崩溃。养娃的人肯定都知道娃的哭闹声是很让人闹心抓狂的,千万别跟着崩溃了,镇定一点,要坚定也要温柔。二

.尊重孩子,在这个基础上才能共情,帮助孩子理解情绪,引导孩子合适地表达自己的需求,有耐心地帮助孩子复盘,刚刚发生了什么事情,你经历了什么情绪,等平静下来讨论下次再发生类似情况怎么处理,切记,不要主观judge。所有的养育和管教首先都是爱,首先是爱然后才是教。

说一件最近的自己的经历:

今天中午吃完饭娃扭着想要我讲故事,我说还要擦桌扫地洗碗没时间讲,他不乐意,然后我对他凶巴巴,他伤心地哭了,后来到床上我跟他道歉了,抱着他唱了,I will love you forever...一边摇他一边笑,唱完了他坐起来让我躺在他的腿上,抱着我的脑袋摇摇晃晃,给我唱I will love you forever, I will like you for always, as long as I'm living, my baby you'll be. 唱完了他问我你开心吗?我说开心,虽然开始我很暴躁,像气球一样要爆炸了,但是现在平静下来了。下次如果遇到这种情况,我们就一起做事,争取早点做完该做的,就有时间讲故事了。这次我对你讲话凶巴巴,你很伤心,我会尽力更好地管理自己的情绪,我们一起努力吧。娃还对我说下次你好好讲话哦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