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民社会?能不能要点脸,真正的平民社会是雅典民主制的玩法,毕竟一个公民大会就能决定一个为国家出生入死的将军的生死,结果玩到最后还没玩过搞专制的斯巴达。
即便是今天的西方国家,其本质上还是精英政治,比如说美国制宪会议把美国总统这个职位设计的跟专制君主一样,不同的是有任期且不能世袭,受宪法的约束。只不过西方国家公民有可以向上表达诉求的渠道,当然政府也可以选择不听。西方民主的表象,不过就是一人一票而已,但是其核心却是法治,每个人遵守法律并且为社会尽到相应的义务,才能获得相应的权利。所以现在很多人学习西方民主压根没学到家,以为复制了一人一票的表象就可以强国一样。
言归正传,古典中国也没有过平民社会,如果有的话也仅仅是元朝能沾点边,元朝对基层的管理你可以理解为社区自治,因为蒙古大汗对中亚的城市自治和社区自治等制度青睐有加,再加上蒙古本身就有自治的传统,但是到了中原却水土不服,仅仅一个元末天灾元朝对基层就失去了控制。
当然有人会说科举制度疏通了上下,促进了阶级流动。这并不准确,当然有寒门子弟通过科举改变了命运,但是大部分能玩科举的人出身都有一定的经济基础,并非任意一个平头百姓都能玩得起科举的。因为你要读书就得请先生,还得进府、进省、进京,这些经历成本对于小户人家来说根本就是天文数字,即便是宗族集资供子弟科举,也不过是几百人里面出一两个读书的学费以及参加考试的路费,能不能上去还不一定。
所以,平民很难通过科举改变命运,反而是大户人家的子弟能在科举中崭露头角,哪怕是个不学无术的废物都可以打通关节,买个功名玩玩。而且,处于古典社会底层的商人也可以在发达之后转为大地主,或者是投靠达官显贵钻制度的空子,进而让子弟走上科举政途,即便是胸无点墨也可以通过多种暗箱操作获得功名。
实际上题目所说的问题可以归结于中国古典时代的君主专制制度,我们可以从头开始说起。古典中国最开始选拔官员基本上都是豪门大族的子弟才能上去,你也可以理解为世袭,因为你爹是官你肯定也是官,这就导致了内部的不稳,因为皇帝的屁股不能稳稳当当的在龙椅上坐着,要不然东汉怎么一堆小皇帝。
而且从东汉一直到南北朝结束,只要是个大点的军头都能把持朝政,甚至黄袍加身,尤其是隋朝统一之后关陇军事贵族集团掌握了相当一部分的政治和军事话语权,以及独立的经济利益,因此为了打压这帮军头从隋朝开始就推出了科举制度,以牵制这帮军头。当然隋朝短命,唐朝继承了隋朝的玩法,关陇贵族遭到了各种打压,武将的地位持续降低,甚至还不如一个在大雁塔下卖弄文字的秀才,这样的话关陇贵族的后人也基本上都走上了科举政途,关陇集团衰弱。关陇集团的衰弱也造成了唐朝武装力量的衰落,唐朝军事上广泛用外族武装,突厥、契丹、粟特以及沙坨等武装先后为唐朝服务,尤其是李克用的沙坨集团甚至成了唐朝的救火队。
到了宋朝更明显,因为宋朝也继承了唐朝的玩法,全力打击武将,武将哪怕功勋卓著也永远矮文官一头,甚至有文官说武将猪狗不如(酸腐文人确实有如猪狗),所以赵二屁股中箭也不难理解了。
虽然后来的大元混一宇内,给古典中国注入了武德,但是没啥卵用,元朝的武德在频繁的内讧之中消耗殆尽。后面的明朝虽然继承了大元的衣钵,但是武将的地位和宋朝一样没啥改观,举个例子,戚继光给张居正的文书里都要以门下小的、门下小犬这种奴才一样的自称。武将如此,那么底层士兵的情况可想而知,用洋人的话说是处于不光彩的奴隶地位,可想而知明军会有什么作为。
后来清帝国的崛起又给古典中国注入了丰沛的武德,而且得益于清帝国在完全汉化前凭借其朴素主义精神(内藤湖南)维持了差不多两百年的武德,对内革除弊政发展经济生产,对外打击强敌开疆拓土,给古典中国带来的最后的辉煌。但是没啥卵用,乾隆之后负责帝国武力的满洲贵族,其文采比武功更好,而且他们和帝国的文人一样,都不再为帝国的未来殚精竭虑,而是文恬武嬉,享受太平盛世,虽然地位上相比于前面的几个难兄难弟没被打压,但是这种刀枪入库马放南山的状态同样是衰落,只不过衰落的能晚点罢了。
而且在军事上,宋、明、清基本上是一脉相承,因为这三个宝贝都是越往后越依赖远射武器,肉搏能力逐渐荒废。而且宋明两个活宝都严重依赖工事,导致部队丧失了战场主动权和灵活性,而且由于依赖远射武器导致极度缺乏重步兵和重骑兵。这种被动挨打的玩法看似严密,但是只要被对手找到了弱点就会一触即溃。
所以,这个题目很搞笑。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