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且说太平天国运动失败之后,举凡被俘虏之天国将领,多数被处以凌迟寸磔之刑,这其中有名的几个,当属石达开、陈玉成、李秀成,以及洪天王之子幼天王洪天贵福。


有英国传教士在晚清时节亲眼目睹凌迟之记录,仅是文字,足以令人毛骨悚然,受刑之人捆缚高台上,慢剐细割,刽子手每割下十片肉,便手托碎肉绕台走一圈,将肉重重丢在台上,有人捡起当场售卖,围观者争相抢购,扬言拿回家用瓦片焐干,可治疗癞疮等疾病。渗血之处,涂抹一层特制油膏,便可迅速止血,令其不至于十分痛苦,也不至于昏厥。刀数割够,仍有气息,肌肉再无血液渗出,只有黄水渗出,刽子手用尖刀在其心口一剜,便可割下心头之肉,受刑者速死。而后用大斧砍下头颅,高挂杆子上,这便是枭首示众了。


整个过程,若详情写出,足以令人瞠目结舌之余,不免心生惊骇,因此寥寥几笔大致一写便是了。尽管只百余字,却可见此刑之可怕,可谓惨绝人寰。真不知那些围观喝彩的大清子民,当时的心态是怎样的?只怕不会有恐惧感,要是有恐惧感,也就不敢看了,又是喝彩又是购买碎肉,可见根本没人同情死者。这似乎并非大清子民的心态,西方世界的民众,观看行刑之时的心态似乎跟大清子民无异,同样在看得兴奋时欢呼雀跃,甚至于有围观者亲自动手折磨受刑之人。


许多受此刑的太平天国将领当中,最惨烈的一个,当属张乐行了。张乐行是安徽涡阳人士,地主出身,家境富裕,喜好结交绿林同道,大有《隋唐演义》中单雄信的架势。后来,张乐行参加了大捻子(捻军),自称“大汉明命王”,在安徽、山东一带很是有威望。

1857年,张乐行与陈玉成接洽之后,从此打起太平天国的旗号,但他听封不停调,征北之时,被洪天王加封为沃王。


1862年,陈玉成兵败被俘,张乐行率军死磕僧格林沁,但因寡不敌众,被击溃后逃至阜阳马家店,夜走西阳集,投奔蓝旗捻头李家英。李家英跟张乐行有亲戚关系,张乐行认为有这位亲戚帮忙,自己便可逃出生天。谁料李家英早已归顺朝廷,有心为朝廷立功,张乐行来投奔他,正好自投罗网。

李家英将其擒住之后,送交清兵大营。僧格林沁闻讯后,认为对于张乐行无需审问,只需处以极刑便可。在活剐张乐行之前,先将张乐行之子张喜、义子王宛儿在大营当中处以凌迟。让张乐行观刑,以此震慑与他。更将张喜、王宛儿的碎肉塞入其口中,命其生吃下去。


张乐行大骂不止,被利钩钩出舌头。张乐行有口难言,只能怒目圆睁,瞪着刽子手,愣生生将眼角睁裂。

轮到张乐行时,刽子手将张乐行大肠拽出拴于马桩之上,割肉之时,用盐水浇其伤口,使其几度昏迷,用凉水浇醒之后,继续施刑。足足割了一千多刀,才将其毙命,而后枭首示众,浑身只余骨架,其状惨不忍睹。

张乐行所受刑罚,真乃千古罕见。由此也不难看出,清廷将领对于太平军是尤为憎恨的,要不然也不会用这种残酷的方式将其杀害。

最佳贡献者
2

回答者:季我努学社青年会会员 郑成志

张洛行,又作张乐行,其于1810年出生于安徽省毫州雉河集(今涡阳)张老家。其出身于地主家庭,他的家族分布在张老家附近的十八个村庄,号称“九里十八张”,张洛行家里有兄弟三人,他大哥早死,二哥张敏行是捻军黄旗的将领,张洛行是家中三子,分得田地70多亩。张洛行为人仗义疏财,善于思考,遇事沉着,在当地广受民众的爱戴,当时就有民歌唱道:“张老乐,会做作,四面八方送烙馍”。

张洛行

张洛行本身广有钱财,但当他加入捻党之后,开销也逐渐增大。为了增加财源,张洛行开始了贩卖私盐的活动,他纠集了一群穷苦百姓,用鸟枪武装,开始护送过往的私盐车。张洛行的势力也逐渐扩大,从开始的十八枪手,逐步发展到五十枪手、一百枪手,一车私盐有二十到三十包,张洛行收取一包为护送费。1852年,张洛行的伙伴张德才因为惹到了河南永城德地主,被官府抓捕收押,张洛行遂与龚得树集结万人,攻占永城,释放了牢中囚犯。同年11月,张洛行与冯金标、张凤山等人歃血为盟,被公推为盟主,号称“十八铺聚义”。次年,在清军的攻击下,张洛行等人接受周天爵的招抚,后被遣散返回原籍。1854年,张洛行与龚得树、苏天福再次起义,规模庞大,控制了淮北地区很多土地。1555年秋天,捻党在雉河集汇合宣布起义,称号曰“大汉”,张洛行被公推为公议盟主,称“大汉明命王”。将捻军军制指定为黄、白、红、黑、蓝五旗,制定《行军条例》。此后,捻军不断对外作战,一度控制了很大区域,但是捻军的组织并不明确,不但没有更大的扩展,反而在次年丢失了雉河集根据地。张洛行等人也认识到了自身力量的不足,于是接受了李秀成的建议,放弃独立建国的构想,加入太平天国,被封为“征北主将”。

李秀成

加入太平天国后,张洛行等人一直在太平天国北部与清军作战,此时捻军组织内部也发生了矛盾,蓝旗旗主刘永敬想要分裂队伍,被张洛行在六安杀死。在其后的战斗中,捻军中出现了很多叛徒,张洛行也因此被孤立围困。1860年,张洛行出兵敌后,攻占清江浦(今淮阴),1861年,张洛行被太平天国封为“沃王”。1862年,僧格林沁率兵进攻张洛行,次年,张洛行率军二十万与僧格林沁军决战,在西阳集为叛徒李勤邦所出卖,在僧格林沁大营被虐杀。

僧格林沁

参考文献:

1. 罗尔纲,张洛行传,安徽史学,1984年03期

2. 桑士显,姜桂题是杀害张洛行的元凶之一,安徽史学,1984年06期

3. 陈旭麓等编,中国近代史词典,新华书店上海发行所,1983年版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季我努学社头条号(搜索季我努学社)及季我努学社微信公号(名称季我努学社,搜索jiwonu)季我努学社系国内著名的历史学民间学术社团,已出版中国近现代史料及研究作品逾3000万字,代表作为《美国国家档案馆馆藏中国抗战影像全集》(全30卷)、《日本远东战争罪行丛书》(第一辑5卷,第二辑已出1卷)。其创办的季我努沙龙系国内最著名的公共历史讲座。

3

张乐行是捻军黄旗总目,大汉盟主,理论上是捻军最高首领,但由于早年先后暗害红旗总目侯士伟,火并蓝旗大趟主刘饿狼,红旗基本溃散(红旗只有28张旗是捻军最弱的),蓝、黑、白三旗中许多实力派不受其节制,即便受其节制的捻军,彼此也只有松散的联合关系。

咸丰十一年(1861年)六月,原本在淮南依附太平军陈玉成部的张乐行离开定远县城,向北返回黄旗捻军的故乡——当时属于蒙城县的雉河集,并在那里建立大本营。

此时太平军已经由盛转衰,山东、河南两地反清武装和安徽军阀苗沛霖部也相继溃败,同治元年闰八月,刚刚血洗河南抗清中心——白莲教郜氏据点金楼寨的僧格林沁部清军主力在安徽亳州岁贡李英才等“乞师”引导下杀奔张乐行为首的捻军,先后扫平亳北、亳南,至次年正月逼近雉河集。

当时张乐行本想放弃雉河集,西进河南,和长兄张敏行、侄张宗禹,以及盟友陈大喜、任柱(任化邦)等会和,但他的妾杜金蝉讽刺他“好盟主,拥二十万众不敢战,何以为男子”,激其纠合附近捻众(黑旗刘玉渊、苏天才,白旗程二老坎、蓝旗韩四万即韩秀峰等)号称二十万,在雉河集外和僧格林沁决战,结果大败,正月底在尹家沟以五千人再战再败,仅帅二十多骑逃走,投奔宿州西洋集寨圩,寨圩趟主为蓝旗头目李四一,李是张乐行的表弟。

僧格林沁随后在地方官和团练帮助下挨个扫荡蒙城、亳州捻军圩寨,搜杀了大量捻首,并迫使许多大小捻首投降。时任宿州知州的英翰信用当地土著、蒙城曹市集团练首领牛斐然、牛师韩父子,暗中招降纳叛,并令投降捻首不动声色,诱捕著名捻首自赎,李四一接受暗中招抚后不动声色,亲自由英翰带领前往亳州义门集僧格林沁大营探看虚实,认定可靠(僧格林沁喜欢杀降,因此投降者经常惴惴不安)后回到寨圩,先稳住张乐行,亲自请客吃饭,然后派人连夜密报英翰。

英翰闻讯后不敢怠慢,连夜亲自带队去寨圩,李四一等英翰马队进了寨,才假意对张乐行说“官军来,奈何”,张乐行儿子张喜大骂,张乐行神色自若,和张喜及义子王宛出门上马,被拥至义门集,时间是同治二年(1863年)二月初五日夜至初六日晨。

二月十二日僧格林沁和国瑞(工部右侍郎帮办军务)联名上奏请示处置办法,十三日内阁奉上谕令将张乐行父子三人“军前极刑处死”。三人于十六日被凌迟处死于义门集大营前,我上世纪80年代亲赴当地考察,口碑传说当时有很多人围观,张乐行父子都被拥挠钩从肛门掏出肠子而死,死状惨烈,张喜因疼痛而哭骂,被张乐行痛斥,张忍痛至死不吭一声。父老又传说,动手割张乐行第一刀的正是李四一,他也因这一功劳被免于查究,赐名李勤邦。

僧格林沁奏报称张乐行妻妾马氏、杜氏“均经正法”,但采风所得都表明,杜氏即杜金蝉未死且活到清朝覆灭以后,还能当着民国前来采访的方志馆工作人员唱捻军的小调——但当时已双目失明。

僧格林沁旋即奉命西进光山堵截太平军陈得才部,雉河集空虚,张敏行、张宗禹一度收复雉河集,但不能立足,随即也转移到河南。同治三年清朝根据英翰建议,将原本分属于蒙城、亳州的捻军活动中心区设为新的涡阳县,县治就设在雉河集,并在僧格林沁曾安设大营的全县制高点义门集设立了一个永久性的义门营,常驻一个营把守。因此下面有答题者说张乐行是“安徽涡阳人”,其实是错的——涡阳是他死后才设立,以防出现第二个、第三个张乐行的

4

捻军是除了太平军之外,令朝廷头疼的另一股势力。而首领张洛行,则是起义军名义上的头脑。

清政府镇压白莲教起义后,流落民间的乡勇生计艰难,逐步零星藏匿,彼此声息不通,在安徽,河南,江苏,山东等交界地带成立武装组织,被称为捻子,也就是一股一股的意思。最初,捻子贩卖私盐,经营地方产业,全然是为了生计奔波,到了最后,号称求官不如去告捻,替天行道,弱者伸,强者抑,成为地方上强大的游民武装力量,地方官也拿他们没有办法。

张洛行也是组织能力和野心比较大的一个首领,联络各地土匪团体,组成了势力联盟的捻军。咸丰二年(1852年)冬,张洛行在安徽亳州雉河会盟抗清,被推举为盟主,史称“十八铺聚义”,形成了一个松散联盟。同时,捻军建黄、白、红、黑、蓝五旗军制,各路捻军俱听调遣,并兼领黄旗。以至于在淮河一带,基层社会居者为民,出者为捻,老百姓有赞口洋溢轰远近,如风鼓雷鸣的说法。

捻军配合太平天国,张洛行为征北主将,在北方一带,形成了不容小觑的力量,极盛时期总兵力达二十万左右,分散着清兵的战略布置。

僧格林沁奉命平捻之后,这位蒙古悍将有荣耀也有陨落,最终死于捻军之手。同治元年(1862年),捻军已经腹背受敌,四面楚歌,离败亡不远了。在河南杞县附近,多次交战,互有损伤。由于叛徒的出卖,同治二年(1864年)西洋寨捻首李勤邦密告宿州知州英翰,偷袭张洛行西阳集大本营,张当然是被抓了,不久凌迟处死。

然而到了同治四年(1865年),僧格林沁在菏泽高楼寨,也被捻军所杀。

5

张乐行是捻军总盟主,下面有军师,左右司马,先锋,左右大营等等编制。部队分为五色大旗,一个旗帜下面,有若干趟主,一个趟主的部队有数百人到2万人不等。

这个时候的捻军,不带营帐,也不准备辎重。走到哪里,就住在哪里,吃在哪里。武器主要是少数土枪土炮,还有大量刀矛。打仗的时候,步兵正面对抗,骑兵两翼包抄。但是捻军的缺点是没有行动纲领,也没有绝对的统一领导,基本就是各自为政,各自为战。更加没有根据地和后勤保障措施,也没有正规的招募和训练士兵的方法。各个捻军基本都是相互独立的状态。

但是,毕竟是有了总盟主张乐行了,1855年,张乐行就不断带领数万捻军,攻城略地,四处出击。攻打安徽宿州的时候,出动了8万捻军,围住城市,四面攻打。随后又兵分五路进入河南。

捻军在山东,江苏,河南,安徽,左右奔驰,人数越来越多。光是盟主张乐行就直接带领十多万人。而此时,清军主力在对战太平军,没有精力对付捻军。

一直到1862年,太平军战争进入尾声,再也无力北伐。清朝终于出动了最后的预备队僧格林沁的2万蒙古和八旗军南下镇压张乐行。3月,僧格林沁第一战就几乎全歼了八卦教和部分捻军。

随后5月,僧格林沁扫荡河南捻军,血洗金楼寨。8月,太平军英王陈玉成被俘身亡,淮北就只剩下了捻军。捻军虽然也对河北,河南和山东发动进攻,想引诱清军回撤,但是捻军九战九败。

最终在10月,僧格林沁堵住了张乐行直属捻军。1863年,捻军总盟主张乐行以20万大军在亳州于僧格林沁决战。僧格林沁也出动了2万主力,结果4天决战以后,张乐行仅仅带领20多人逃出战场。最后,叛徒出卖了张乐行,清军俘虏张乐行父子以后,首先将其儿子和义子剐刑而死,张乐行大喊让儿子不许喊疼。随后,张乐行也被剐刑。

6


答:张乐行是个顶天立地的大英雄、大豪杰。

按照阶级成分来分,张乐行可是个货真价实的大地主。

但张乐行悲天悯人,经常接济穷人,扶危救困。

张乐行也因此得到了穷苦百姓的赞颂和爱戴,被称为“活菩萨”。

后世有人不屑地说,张乐行这是沽名钓誉、收买人心。

但是,肯用自己的家财来收买人心,并没有多少人可以做得到。

而且,站在穷人的角度来说,也真心希望世间多一些这样的“收买人心”情形出现。

1852年,张乐行家乡所在的安徽亳州一带闹饥荒,民不聊生。

张乐行散尽了家财赈灾,仍是杯水车薪,无济于事。

为了带领乡亲们挣一条活路,张乐行迫铤而走险,发起捻军起义。

大家都知道,开弓没有回头箭,起义,就是造反,是以九族亲友的身家性命搏出路,九死一生,凶险无比。

多少年来,儒家传人都高唱“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张乐行不穷,也算不上发达,却身体力行,负起了“兼济天下”的重责,壮哉!

相较之下,早两年发起起义的太平天国天王洪秀全,他的出发点就不那么纯粹了。

张乐行威望素著,皖北民众又处在水深火热之中,因此一呼百应,烽火迅速燃遍苏鲁豫皖等地。

势力猛增之时,张乐行一度称“大汉明命王”。

但太平天国起事在前,风头遥遥领先。

1857年,张乐行与太平天国英王陈玉成接洽,取消“大汉明命王”称号,被封为成天义,但听封不听调,更换为太平天国旗帜,后又改封为沃王。

1862年,陈玉成兵败庐州,突围后遁入寿州(今安徽寿县),却为叛徒苗沛霖所卖,落入胜保之手,身死于在河南延津。

张乐行独力难支,先后在雉河集、尹家沟被清军妖王僧格林沁打败。

尹家沟之战中,张乐行率十余骑力透重围,驰至阜阳马家店,继而夜走西阳集 (今涡阳县西阳镇),拟投奔蓝旗捻头李家英家借宿。

李家英既是蓝旗捻头,又是张乐行的表亲,但谁能想到?其早已向清军屈膝投降,成了个可耻的叛徒。

于是,张乐行遇到到了与陈玉成相似的一幕:为叛徒李家英所卖,落入僧格林沁之手,身死于义门集大周营。

僧格林沁对张乐行的处罚手段灭绝人性、残忍至极。

在对张乐行施刑前,让人先用刀当着张乐行的面细细切割其子张喜、义子王宛儿,并将张喜、王宛儿的肉割下强行塞到张乐行的嘴里。

张乐行痛斥刽子手,刽子手即用利钩把张乐行的舌头勾出,撕烂。

钩烂了嘴,再钩肛门,将铁钩从肛门捅入肚子,勾出里面的大肠,拴在张乐行前面的马桩上,用小刀寸寸切割。

该日,张乐行被生剐活割了一千多刀,全身的肌肉被剐得精光,只剩下森森白骨和一具完好的头颅。

僧格林沁说,留下头颅的目的有两个:一、让张乐行亲眼看着自己的躯体被剥离;二、等张乐行死了,悬挂起头颅示众。

真是个禽兽畜生啊!

大英雄张乐行所受的惨刑,乃是千古罕有。

7

张乐行是安徽涡阳人,出身于清末豪绅地主家庭,也就说他不是穷苦农民,他之所以后来成了捻军首领,我认为和其家族势力及其家族生意有关系。

张乐行开槽坊,粮行,赌局,又结党贩运私盐。贩运私盐在历朝历代都是违法的买卖。张在贩卖私盐时,常与官府发生矛盾,为了更好的对付官府,遂集众成捻,有组织的对抗清政府。



张乐行喜出人头地,于是在安徽形成了“一伙一铺一捻”的格局,1852年11月,他被推举为十八股捻首之一。

当时清政府对张的行为并没有重视,随着后期的壮大,清政府慌了,多次让袁世凯的叔叔袁甲三诏安张,但都被张拒绝了。

1852年,张乐行联合白旗首领龚得树聚众万余人围攻河南永城,砸监狱放囚犯,烧官府的粮仓。同年11月,与永城、亳州一带的冯金标、张凤山等捻军首领歃血为盟,张乐行被推为总盟主。

张乐行领导的捻军势如破竹占领了洪河两岸,此时他们占领的地方和太平军的战场出现了重叠,他接受太平天国的领导,受封“征北大将”。后封为沃王。从此,捻军改换太平天国的旗帜,成了太平军的一路人马。

1862年,张乐行及他的长枪队和清朝名将僧格林沁在河南杞县许岗交战,双方打的难解难分,僧格林沁是清朝骑兵总司令,是清朝最后一员名将,有勇有谋是不可多得的将才。他利用“萝卜加大棒”的办法,许以高官厚禄诱降了长枪队的首领董志信。捻军窝里反,这样一来,外有僧格林沁的进攻,内有叛徒的接应,使得捻军腹背受敌。张乐行大败而逃。僧格林沁让手下将领,张乐行的同乡去劝降,结果被张砍了,张拒不投降。



1862年2月,张乐行被西洋寨捻首李勤邦出卖,叛徒和僧格林沁两箱夹击,张全军覆没,张乐行父子被捕,李勤邦为了邀功请赏,亲自押解张家父子送往僧格林沁大营,随后张乐行及其子张憙被凌迟处死,张乐行时年五十三岁,其子年仅20岁。

不过没多久,在一次战斗中,僧格林沁被捻军16岁的少年张皮绠杀死了。也算为张乐行报了仇。

撰文/秉烛读春秋

8

张乐行,字洛行,安徽涡阳人,出身于清末豪绅地主家庭,是清末中原地区农民起义军首领,曾被冯金标、张凤山等十八股捻军首领公推为捻军盟主,成为早期捻军的最高首领。

咸丰元年(1851年),张乐行率部,联合亳州一带的捻军,共举义旗,起兵反抗腐朽的清政府。次年,随着皖北大旱,清廷救灾不力,越来越多的百姓开始不满清朝的统治,加入到了捻军中,由此张乐行的势力是越来越大,逐渐成为了毫州一带的最大的一股起义军。而后,随着兵力的增加,不久张乐行就联合白旗首领龚得树聚众万余人攻破了河南永城县,声势与日俱增。



同年十一月,张乐行所部,与永城、亳州一带冯金标、张凤山等十八股捻首在雉河集歃血为盟,史称“十八铺聚义”,而因张乐行的势力最大,声望最盛,因此被公推为盟主,成为了初期捻军最高首领。咸丰三年(1853年),因太平天国逐渐兴起,清廷再无兵力去应对捻军这股起义军,由此,为了瓦解捻军,在武力不行的情况下,清廷只能派遣兵部侍郎周天爵前往招安。

当然,清廷的想法虽好,但事实却是很残酷。张乐行,他并非是大字不识的粗人,出身于豪绅地主家庭的他,还是有些政治眼光的,他深知此时清廷已无力再去镇压他们,这时如若自己降了清廷,不但可能会被清廷拉去南方,做炮灰,甚至还有可能丢了性命,而如若自己不降,不但能做个土皇帝,甚至还有可能一统淮北,自建国号。因此,当清廷来招安时,张乐行是想都没想,就直接拒绝了。

事实上,张乐行,他赌对了。此时因清廷忙与对付比他们更强大,更具威胁的太平天国,并将曾经用来镇压捻军的主力悉数调往南方,张乐行的捻军在淮北一带可谓是如鱼得水,一路上是势如破竹,不久他们就彻底控制住了淮北广大地区。直至咸丰五年(1855年)四月,张乐行与安徽、河南捻军联合,并被推为“大汉明命王”,建立起了一个统一的农民政权,此时张乐行所率之捻军势力范围遍及苏、鲁、豫、皖四省,其势力开始达到极盛



此后数年时间,捻军虽然在咸丰六年(1856年)二月,遭遇一些挫折,被兵部给事中袁甲三率军攻破白龙王庙、燕家小楼,直至雉河集,捻军首领之一苏天福也被擒,而张乐行因运气好,逃过一难。但是,张乐行在逃脱后,就立即重整军队,对清军发起了猛攻,先是杀死清军将领任仲勉,又攻克淮河上游重镇三河尖,之后又重新夺回雉河集,并占领丰县。

咸丰七年(1857年),张乐行又接受太平天国的招安,被封为“征北主将”。次年,张乐行又率军北上,相继占领怀远、临淮和凤阳府县两城,控制了淮河南北的交通,彻底断绝清淮北盐运,使清廷实力大降。同年十月,张乐行率军配合陈玉成、李秀成,参与了三河之役,大败湘军,杀死了清军浙江布政使李续宾。

咸丰九年(1858年),因攻克江浦,张乐行被洪秀全册封为沃王,并允许自建王国,而后其定尹家沟为“首都”,雉河集为“陪都”,自此捻军正式走向鼎盛。次年,风头正盛的张乐行又率部在菏泽大败清朝名将僧格林沁所部,杀死察哈尔总管伊什旺。



但是,正所谓盛极而衰,因为清军的无暇他顾,捻军的实力得以猛增,并达到极盛。可是,随之而来的就是,因为捻军开始严重威胁到清廷的统治,由此逼得清廷只得开始派重兵前往淮北地区,去镇压捻军之乱。而随着清军重兵压境,本就是由一帮没怎么受过专业训练的难民组成的捻军,他们又岂能抵挡呢?

同治元年(1862年),曾经被张乐行击败的僧格林沁在清廷的支持下卷土重来,携重兵压境。而后,张乐行所部不敌,接连遭到重创,先是捻军长枪队首领董志信的叛变,逼得张乐行只得是西撤徐州,但是在撤退的过程中,捻军又被清军埋伏,因此张乐行又撤回雉河集。随后,二月,清军又攻克尹家沟,张乐行所部几乎全军覆没,之后张乐行逃到了西洋寨,准备卷土重来。

但是,让张乐行万万想不到的是,此时西洋寨捻首李勤邦早已叛变投敌,他先是假装殷勤的接待张乐行,而暗中却派人密报给宿州知州英翰。宿州知州英翰在得到密保后,遂率军于次日黎明包围了西洋寨,最终张乐行不敌 ,被逮捕。而后,张乐行被送往僧格林沁大营,之后曾经被张乐行大败的僧格林沁为了以解心头之恨,遂下令将其凌迟处死,自此张乐行走完了他那辉煌的一生。

9

张洛行先是被叛徒李勤邦诱进家中殷勤接待,然后领清兵活捉了张洛行。

曾格林沁恨之入骨,把张洛行凌迟了。

僧格林沁为啥对张洛行恨之入骨呢?

因为张洛行并不是穷人出身,杨秀清,洪秀全那种穷汉造反。。

张洛行是豪绅地主出身,好好的日子不过,就去造反了。

这也怪不得张洛行。

所谓“时代的尘埃落在每一个人身上,都是一座山。”

鸦片战争后,大清赔款巨大,大清政府御敌无能,盘剥民间倒是很有办法,地主家的余粮也不多,张洛行还做着走私食盐的生意,每天都在偷大清的税款,更是朝廷的重点打击对象。

历史规律这时候起了作用。

朝廷律法愈严酷,盗贼愈多,穷凶极恶的穷人选择做了盗贼,良民为了自保,也需要拿起刀枪啊。

张洛行就拿起了刀枪,他以前做地主的名声还不错,大家都愿意归他领导,他也就做了头目。

如果是太平盛世,没有英法等国的战争赔款,张洛行也许就地主一生了。

可是,时势所逼,他终于还是造反了。

但是呢,他造反也实在不专业。

虽然拉起了军队,既没有统一的领导,也没有成建制的组织,行军之时,连营帐也不带,走哪儿,住哪个,住哪儿,吃哪儿,蝗虫一样,席卷而过,寸草不留。

也没有一个根据地,征兵练兵也没有专人负责。

可是,他的名声好,声望大,随便一嗓子,应者云集。

僧格林沁为了剿灭他,追的很辛苦。

因为张洛行在苏鲁豫皖冀之间,事实上成了一种精神象征,一种反抗的精神象征。

只要张洛行本人还活着,无论僧格林沁杀掉多少人,剿灭多少“反贼”,也等于无用功,捻军依然在。

尽管,僧格林沁完全可以以两万人马击败张洛行的二十万人马,以一击十。

但是,只要让张洛行单枪匹马出了包围圈,旬日之间,又是二十万人马。

僧格林沁恼火的很,于是使出了历代以来统治阶级惯用的卑鄙手段——收买腐化招安起义军!

有一个叫李勤邦的就被收买叛变了。

使计谋捉住了张洛行,僧格林沁为了斩草除根,为了恐吓民意,连审判的过场也没有走一下,就对张洛行行了凌迟大刑。

其实就是虐杀。

先是让张洛行眼看着自己的儿子张熹被一刀一刀凌迟至死,希望张洛行说出一句求饶的话来。

张洛行唯大骂不止而已。

僧格林沁吩咐刽子手割下张熹的肉塞入张洛行的口中堵住他骂人。

张洛行闭上了眼睛,僧格林沁命令割掉他的眼皮。

然后张洛行被割了一千多刀死了。

10

张洛行,又作张乐行,其于1810年出生于安徽省毫州雉河集(今涡阳)张老家。其出身于地主家庭,他的家族分布在张老家附近的十八个村庄,号称“九里十八张”,张洛行家里有兄弟三人,他大哥早死,二哥张敏行是捻军黄旗的将领,张洛行是家中三子,分得田地70多亩。张洛行为人仗义疏财,善于思考,遇事沉着,在当地广受民众的爱戴,当时就有民歌唱道:“张老乐,会做作,四面八方送烙馍”。

张洛行

张洛行本身广有钱财,但当他加入捻党之后,开销也逐渐增大。为了增加财源,张洛行开始了贩卖私盐的活动,他纠集了一群穷苦百姓,用鸟枪武装,开始护送过往的私盐车。张洛行的势力也逐渐扩大,从开始的十八枪手,逐步发展到五十枪手、一百枪手,一车私盐有二十到三十包,张洛行收取一包为护送费。1852年,张洛行的伙伴张德才因为惹到了河南永城德地主,被官府抓捕收押,张洛行遂与龚得树集结万人,攻占永城,释放了牢中囚犯。同年11月,张洛行与冯金标、张凤山等人歃血为盟,被公推为盟主,号称“十八铺聚义”。次年,在清军的攻击下,张洛行等人接受周天爵的招抚,后被遣散返回原籍。1854年,张洛行与龚得树、苏天福再次起义,规模庞大,控制了淮北地区很多土地。1555年秋天,捻党在雉河集汇合宣布起义,称号曰“大汉”,张洛行被公推为公议盟主,称“大汉明命王”。将捻军军制指定为黄、白、红、黑、蓝五旗,制定《行军条例》。此后,捻军不断对外作战,一度控制了很大区域,但是捻军的组织并不明确,不但没有更大的扩展,反而在次年丢失了雉河集根据地。张洛行等人也认识到了自身力量的不足,于是接受了李秀成的建议,放弃独立建国的构想,加入太平天国,被封为“征北主将”。

李秀成

加入太平天国后,张洛行等人一直在太平天国北部与清军作战,此时捻军组织内部也发生了矛盾,蓝旗旗主刘永敬想要分裂队伍,被张洛行在六安杀死。在其后的战斗中,捻军中出现了很多叛徒,张洛行也因此被孤立围困。1860年,张洛行出兵敌后,攻占清江浦(今淮阴),1861年,张洛行被太平天国封为“沃王”。1862年,僧格林沁率兵进攻张洛行,次年,张洛行率军二十万与僧格林沁军决战,在西阳集为叛徒李勤邦所出卖,在僧格林沁大营被虐杀。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