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东汉的第四位皇帝和帝刘肇早逝,导致了东汉由极盛转向衰亡。

汉和帝其人

刘肇(79年生)是汉章帝刘炟第四子,虽然他的生母被当时的窦皇后陷害致死后,但是窦皇后还是亲自抚养了他,对他关怀备至。在他3岁的时候,汉章帝就立他为太子,因为章帝也是英年早逝,所以刘肇十岁(88年)就登基为帝。鉴于他年龄较小,由他的养母窦太后控制实际的大权,窦太后又依靠自己的兄弟窦宪执掌权柄,就这样开始形成了东汉的外戚政治。

剪除外戚势力

随着刘肇年龄变大,以窦太后为首的外戚势力越来越骄横,引发了朝中很多大臣的不满,年幼的刘肇不甘心被其控制。窦家也兄弟担心小皇帝日后会反扑,所以严禁刘肇跟大臣们亲近接触,这导致小皇帝身边没有多少可用之人,于是他们目光瞄向了宦官。

刘肇先是跟宦官近侍郑众密谋,想要设计除掉窦氏集团,然后他又联络与窦太后有仇的清河王刘庆作为外围策应。永元四年(92年),刘肇借着回京辅政的名义,将窦氏集团的党羽骗到了京师,并发动政变,一举灭掉了窦氏集团,当时刘肇年仅14岁。

开创永元之隆

在剪除外戚集团之后,刘肇开始亲自执掌朝政,虽然他年纪很小,但是却勤于政务。一方面是每天的临朝听政,对于大臣们的奏章都及时批阅,甚至经常加班到深夜。不像后来的皇帝那么荒于朝政,他的个人能力加上他的勤奋,很快改变了当时的局面。

除了政事以外,他还重新设置了西域都护府,让东汉的疆域进一步扩大。另外在体恤民力方面,刘肇也做得不错,不仅多次清理冤狱,还下召轻徭薄赋,正是在这种宽松的环境之下,东汉来到了国力的顶点,这段时间被后世人称为“永元之隆”,刘肇可谓功不可没。

不幸英年早逝

开创了东汉盛世的刘肇是一个猛人,但是很不幸他只活了27岁,就病死了京都洛阳。可能也是因为工作太卖力了,导致他活下来的子嗣不多,长子刘胜因为有疾病,无法接班,因为担心被谋害,他仅存的次子刘隆一直寄养在民间。

刘肇去世后,接班人有刘胜和刘隆两个人选,因为刘胜的疾病多年没有治愈,所以刘肇的皇后邓绥拥立了次子刘隆。刘隆登上帝位的时候只有100天,不到一年时间,刘隆也夭折了,他也成为中国历史上即位年龄最小、寿命最短的皇帝。

开启动乱的根源

因为刘肇早逝,他的幼子汉殇帝即位后,外戚势力再次登台,于是东汉进入了一个怪圈。那就是外戚拥立了年龄较小的皇帝,皇帝长大后只能依靠宦官的力量打击外戚,重新夺权,这样又导致了宦官专权。宦官和外戚轮流登台,严重削弱了大汉王朝的国力,并导致衰落。

因为汉和帝没有来得及培养合适的继承人,后期登基为帝的皇帝也大都是小孩子,所以对于政务而言,他们只能继续依靠外戚协助。再加上后期的土地兼并加重,朝中的皇帝无法控制地方实权派,造成了割据的乱象,实际上东汉在那个时候已经失去了掌舵人。

综上可知,汉和帝的英年早逝,给东汉帝国的带来了严重的灾难,为后来的外戚宦官专权埋下了伏笔,造成了东汉国力的急剧衰退。可以说汉和帝的不幸离世,改变了历史的轨迹,如果他能够多执政十年,那么东汉很肯定就是另外一番景象了。

最佳贡献者
2

在历史上英年早逝的帝王中,我认为明宣宗朱瞻基最可惜,因为他的死直接导致了明朝开始由强盛走向衰落。

明朝历史上“仁宣之治”是一个太平盛世,虽然只有短短的十余年,但是朱高炽和朱瞻基父子两个的执政理念,却让大明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盛世。如果朱瞻基没有英年早逝,也许大明的盛世还会持续很久;如果朱瞻基没有英年早逝,就不会有“土木堡之变”,明朝的国力可能还会一直强盛下去,就不会由盛而转衰。虽然历史没有如果,但是我这样说也是有我的道理的。

朱瞻基这个人在性格上和他的爷爷朱棣很相似,也正是因此,朱棣对这个孙子一直很喜欢,在朱棣亲征蒙古的第五次战役中还带着朱瞻基,可见喜爱程度。

历史上曾经有人这样说,朱高炽的皇位大部分的原因都是因为朱瞻基才获得的,其实这样说也没有错,朱高炽的身体不是太好,朱棣看中了他这个孙子做皇帝的潜能,再加上朱高炽有一颗仁爱之心,朱棣这才让朱高炽继承皇位,让父子俩主政明朝。

在电视剧《大明风华》中就有一段这样的场景,朱棣把杨士奇找来,问杨士奇应该把皇位传给哪个儿子?杨士奇答道:“好圣孙,可旺大明三代”。或许朱棣想把皇位传给他的二儿子朱高煦,但杨士奇的这句话,直接敲定了朱高炽成为皇位继承人,朱瞻基在这里面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朱高炽继位一年就驾崩了,这是朱棣没有想到的,杨士奇更想不到,朱瞻基也没有想到。当初杨世奇说好圣孙,并不单单是为了让朱高炽继位,也是因为朱高炽在朱棣远征期间所实行的一系列的政策,是符合仁政思想的。朱高炽实行的这一系列仁政措施,都被他的儿子朱瞻基继承并发扬推广,这也是“仁宣之治”成形的前提条件。

盛世的基本条件就是要与百姓休养生息,还有和百姓息息相关的苛捐杂税,清明的吏治都要理清楚。永乐一朝,经过五次远征,另大明帝国的实力确实有所增强,军事实力达到了顶峰,疆域达到了空前之大,但此时的国力却因为连年的征战,国力出现疲软之像,百姓生活困苦,财政赤字入不敷出。

自从朱高炽继位以后,就实行与民休息的政策,整顿吏治与财政,这些政策虽然在朱高炽继位不到一年的时候出现了中断,但是朱瞻基继位后很快就拾起了父亲留下的这个宏伟的治国政策,并任用父亲留下的“三杨”主持内阁,很快就使仁宣之政的这些政策顺利地推行了全国。

朱瞻基在位期间能够任用贤臣,纳谏忠言,他深知“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道理,因此,在一系列的施政措施上,他始终把百姓放在第一位,所以说这才是后世评定朱瞻基是继“文景之治”和“贞观之治”之后的“仁宣之治”的主要领导者,是一位不可多得的有为之君。

大明朝有能力的君主不多,除了朱元璋和朱棣就是朱瞻基了,但是天不假年,朱瞻基英年早逝,是大明的一大损失,因此说我认为朱瞻基的英年早逝是最可惜的,不仅仅是因为它实行的政策对百姓有利,更是因为朱瞻基是大明朝的有为之君,如果他能够多活几年,那么他的儿子朱祁镇也不会没有受到父亲良好的教育而做出荒唐的行为,让大明朝出现“土木堡之变”的严重危机。

历史终究是历史,感慨终究是感慨,感慨之余不妨让我们好好的享受现在带给我们的幸福,闲暇之余还可以品一品朱瞻基的治国之道和他做人做事的那种风格,有没有值得我们学习的?

3

古代不乏英年早逝的帝王,他们的英年早逝不仅改变了个人命运,还深刻影响了历史进程。在我看来,众多英年早逝的帝王中,柴荣无疑是最可惜的一个。

内侄变儿子,始终追随郭威左右

柴荣,邢州尧山(今河北邢台市隆尧县)人,出身在当地一个颇有名望的柴氏家族。

柴荣的姑姑柴氏,原本是后唐庄宗宫女,出宫后嫁给一个叫郭威的男子。柴荣自幼便跟随姑姑、姑父生活,长大以后,谨慎笃厚,帮助姑姑操持家务,深得姑姑一家喜爱,恰好柴氏和郭威无子,便将柴荣收为嗣子,柴荣改姓郭,但后世仍习惯称其为柴荣。

郭威是职业军人,在辅佐后汉高祖刘知远,屡屡军功,逐步晋升,深得刘知远信任。刘知远死前,指定其为顾命大臣之一,但遭到汉隐帝刘承祐猜忌灭门,郭威愤而起兵,推翻刘承祐,后来更发动澶渊兵变,建立后周。

深受郭威器重,以皇储身份继位

柴荣成年后,一直在军中追随郭威,深得郭威器重。郭威当了皇帝以后,柴荣即是皇子。由于郭威其他几个儿子都被汉隐帝杀害,柴荣就成了郭威唯一的儿子,郭威对柴荣刻意栽培锻炼,让他以皇子身份镇守澶州。

柴荣没有辜负郭威的信任,他在澶州任内"为政清肃,盗不犯境,吏民赖之"。两年后,郭威患病,开始安排后事,加柴荣为晋王、开封尹,判内外兵马事,正式确立柴荣皇储身份。

显德元年(954年)正月,郭威驾崩,柴荣即位,是为周世宗。

锐意改革图治,致力统一战争

柴荣继位后,正值年富力强,他雄心勃勃,锐意改革,励志统一天下,致太平盛世。

柴荣曾向自己最器重的大臣王朴发问:

"朕当得几年?"

王朴精于术数,知道柴荣享年只有三十岁,但他不忍道破真相,似是而非地回答:

"臣固陋,辄以所学推之,三十年后非所知也。"

王朴暗示柴荣只有三十年阳寿,但柴荣却误认为自己至少能做三十年皇帝,他欣喜地回答:

"若如卿所言,朕当以十年开拓天下,十年养百姓,十年致太平足矣!"

为实现这一宏伟目标,柴荣主要做了如下努力:

1、锐意改革,壮大国力。

柴荣继位后,励精图治,在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社会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他派人丈量土地,抑制兼并,减轻赋税,整顿佛教,整治禁军,大力兴修水利,鼓励农业生产,促使后周综合国力进一步提升,军队战斗力明显提高,初步具备了统一天下的实力。

2、对外攻伐,开疆拓土。

柴荣在位期间,先是率军亲征,在高平之战中击败世仇北汉,并乘胜追击,兵临太原城下,只是功败垂成,未能一举灭亡北汉;接下来,后周出兵四川,击败后蜀,夺回秦、凤、成、阶四州之地;然后,柴荣三度率军亲征,与南方割据政权南唐交战,经过艰苦卓绝的战斗,夺取淮南十四州;最后,柴荣率军亲征,向契丹发动进攻,试图收回幽云十六州。

3、重视文治,治理国政。

柴荣虽是军旅出身,并以军功为著,却重视文治,他尽力纠治五代武人跋扈之弊,开科举之门,录取文士入仕;治国理政重用文臣,窦俨、窦仪、范质等人均为一时英才,他们参定雅乐,制订礼仪,编修史书,奠定了宋朝以文治国的基础。

不幸英年早逝,留下皇位隐患

整个五代十国,政权更迭频繁,不乏昏君庸主,明君英主并不算多,这其中柴荣更是凤毛麟角,堪称五代十国第一明君。在他的不懈努力下,中华大地已经呈现统一趋势,人们似乎在无尽的黑暗中看到了一丝光明。

然而,就是这样一位千古明君,却天不假年,英年早逝。

显德六年(959年),柴荣力排众议,决定亲征幽州,他要与契丹正面决战,夺回被石敬瑭献给契丹的幽云十六州。亲征之初,后周势如破竹,连克三关三州,形势一片大好。

但就在商议攻取幽州时,柴荣突发疾病,而且一病不起,不得不率军退回。

柴荣返回后很快不治,临终前他留下遗嘱将皇位传给幼子柴宗训,并调整了后周的宰执班子和禁军高层,罢免殿前司都点检张永德,而以殿前司都指挥使赵匡胤接任。

张永德是后周太祖郭威的女婿,在禁军系统拥有极高威望,柴荣此举是为防止主少国疑,张永德会篡权夺位或者被部将拥戴为帝,才以资历浅、没有根基的赵匡胤取而代之。

柴荣想不到的是,正是让自己更放心的赵匡胤模仿当初的郭威,发动陈桥兵变,黄袍加身,结束后周,建立北宋,彻底改变了历史进程。试想如果柴荣健在,赵匡胤根本没有机会发动兵变,柴荣之死,可惜可叹!

4

说到可惜,自然是崇祯皇帝

虽说崇祯非自然死亡,而是上吊自杀。但是,他的死却是让我觉得最惋惜的。

崇祯皇帝,一位被历代史家普通同情的皇帝,他虽有亡国之君之名,却无亡国皇帝之实,如明末清初史学家张岱所言:“古来亡国之君,有以酒亡者,以色亡者,以暴虐亡者,以奢侈亡者,以穷兵黩武亡者,嗟我先帝,焦虑心求治,旰食宵衣,恭俭辛勤,万几无旷,即古之中兴令主,无以过之”,古来亡国之君,有以酒色亡国的,有以残暴亡国的,有以骄奢无度亡国的,有以穷兵黩武亡国的,他们亡国都是理所当然的。



但崇祯不一样。一他不好色,崇祯在位十七年,有史可循的妃子只有四位。二他既不怠政,也不奢侈,可以说是宵衣旰食,夕惕朝乾。史载,崇祯皇帝每日是“鸡鸣而起,夜分不寐,往往焦劳成疾,宫中从无宴乐之事”,每天天不亮就起来处理政务,直到深夜都还在理政,且终其十七年,紫禁城中从未有宴席。

可以说,从崇祯的种种行为来看,他本应该成为中兴之君,而非亡国之君的。

但是,最终崇祯却还是做了亡国之君。

李自成在《登极诏》中曾说:“君非甚暗,孤立而炀灶恒多;臣尽行私,比党而公忠绝少”,大意就是崇祯这个皇帝不算遭,即使他被百官孤立,但是却依旧做了很多于国于民皆有利的好事。明朝会亡国,不是因为崇祯有多昏庸,而是这是满朝文武皆是贪生怕死,自私自利之徒,他们只为自己考虑,置国家、百姓于不顾。

崇祯的亡国着实可惜。即使李自成快要兵临北京城之时,他依旧有重来的机会,此时只要他迁都南京,凭借着南方一套完整的六部机构,及百万明军,崇祯完全就有机会卷土重来,再次将明朝带向中兴。



可惜,崇祯他太过执拗,过于重视名声与气节的他,因不想背负弃祖宗庙宇而不顾的恶名,他固执的死守北京,最终崇祯为自己的执拗付出了血的代价,因奸臣的出卖,致使坚固无比的北京城,在短短的数天内就被李自成攻破。而崇祯为了不想被敌人所侮辱,于煤山自尽,可谓是刚毅无比。反观那些大臣,崇祯帝在前殿鸣钟召集百官,无一人前来,是个个都贪生怕死,见李自成攻进北京,一个个都在准备着投降李自成一事

与此同时,让人感动的是,这位勤政而又刚毅的皇帝,死前的他所想的并不是自己,却是大明的百姓,“朕自登基十七年,虽朕薄德匪躬,上干天怒,然皆诸臣误朕,致逆贼直逼京师。朕死,无面目见祖宗于地下,自去冠冕,以发覆面。任贼分裂朕尸,勿伤百姓一人”,好一句“任贼分裂朕尸,勿伤百姓一人”,这是何等的气概,这一句,就足以让崇祯名垂青史,为后世称道。



只是可惜,真的可惜,这么一位好皇帝,最终还是被奸臣所误,最终也因自己的执拗,亡了国。

其实,如若当时崇祯不那么执拗,不那么的固执,不那么的好面子,果断地选择迁都南京,清朝未必能占的了这大好河山,明朝未必会亡,汉家的天下未必丢。只是还是那句话,崇祯的壮烈殉国,让这一切都成了泡影。

5

据历史学家统计,中国历史上共有493人登基称帝,从第一个皇帝到最后一个皇帝,经历了2132年。在这个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有为的皇帝很多,但要说英年早逝,壮志未酬的皇帝,就不得不说一说汉昭帝刘弗陵。

刘弗陵汉武帝刘彻的小儿子,母亲是赵婕妤。征和二年发生了著名的“巫蛊之祸”,皇后卫子夫和太子刘据自杀,在此后汉武帝刘彻一直没有再立太子。虽然在此期间刘彻的其余几个儿子都有意于太子之位,但刘彻不为所动。主要原因是刘彻一直寄希望于小儿子刘弗陵,认为刘弗陵很像他少年时的样子,身体健壮,聪明伶俐。因此他命人绘制“周公辅成王”的图画,赐予奉车都尉霍光,暗示要立刘弗陵为太子。

后元二年二月汉武帝刘彻病逝,年仅八岁的刘弗陵登基为帝,遵汉武帝刘彻遗诏,由大将军霍光主持朝政,车骑将军金日磾、左将军上官桀为辅。

刘弗陵继位初期面对的是一个烂摊子,由于汉武帝晚期常年对外征战,造成了国库空虚,国力也受到了极大的损耗,虽然后来对于自己的做法,汉武帝下诏罪己,修正了施政方向,可对国家的损害不是一时能弥补的。刘弗陵继位后,坚持执行汉武帝末期的与民休养生息的政策,并充分调动百姓的生产积极性,免除一切法律规定之外的苛捐杂税,凡是遭遇天灾之郡国,则一切赋税全免。这些诏令的颁布,极大的缓解了当时的社会矛盾,也使国力得到迅速的恢复。

在此期间由于霍光上官桀在政见上,以及各自的利益诉求不同,上官桀、燕王刘旦、桑弘羊等人勾结一起诬陷霍光谋反。燕王刘旦上书汉昭帝说:“霍光正在调集兵力,把京城周边的道路都封锁了,还把被匈奴扣留的苏武召了回来,这是想和匈奴借兵造反。”汉昭帝在上朝时,当着霍光的面,对全体大臣说道,“大将军调动兵力用不了十天,而燕王刘旦远在外地,从他知道消息到上书又需要多少天?另外,大将军如果想要造反也根本不用这么麻烦。”上官桀等人酝酿多时的阴谋被当时仅十四岁的汉昭帝刘弗陵一语道破,顿时令满朝大臣无不拜服。后来因为阴谋败露,上官桀等人准备发动政变,被汉昭帝霍光知晓后,当机立断,迅速予以平定。

汉昭帝在位期间,还召集各地贤良举行“盐铁之议”,取消酒类国家专卖,并对各地百姓贫困原因进行了统计,根据统计结果制定相应的施政措施。

又把汉武帝时期创建的太学进行扩大,由原来只有几位经学博士,扩充到一百多人,对改变民间的向学风气,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也使原来一直由门阀世家垄断的官员选拔途径有所改变,让一些原来无进身之阶的下层精英得到了做官的机会。

对北方加强军事防御的同时,给予不断骚扰边境的匈奴、乌桓痛加打击,使北方百姓得以安定的生活。汉武帝刘彻死后,西南地区一些夷民部落多次反叛,使这一地区的社会环境极为不稳定,始元四年冬汉昭帝王平、田广明征讨,始元五年秋西南叛乱被平定。元凤年间,汉昭帝傅介子出使楼兰,问罪龟兹王楼兰王与匈奴勾结之事,斩杀楼兰王安归,立尉屠耆为王,改国名鄯善,西域问题得到解决。

可惜的是,这样一个本来可以大有作为的皇帝,却于元平元年四月,病逝于未央宫,年仅二十一岁。对于汉昭帝刘弗陵的英年早逝,真的很是惋惜。

6

这其中最可惜的当属五代十国后周世宗柴荣。

周世宗柴荣是五代十国之中最有作为,最具雄才大略的君主,他文武双全,雄才伟略,是五代十国期间最有机会统一中国的人。

柴荣在刚继位时就提出了三个十年计划:以十年开拓天下,十年养百姓,十年致太平盛世。这样的宏图大志,可惜历史跟他开了一个玩笑,只给了他不到六年时间。

柴荣在位的五年时间中,他可谓是一分钟都没浪费,柴荣带领后周军队西败后蜀收取秦、凤、成、阶四州;三征南唐尽得江北淮南十四州;大破辽国连克三关三州,真可谓是一直按照自己的规划而努力。

可惜天不假年,柴荣在即将收复幽云十六州时突发重病去世,年仅39岁。

柴荣一生唯一的败笔就是临死前提拔了赵匡胤上位,结果导致了后来赵匡胤黄袍加身夺去了后周柴氏江山。可以说柴荣辛苦奋斗半生都是为赵匡胤做了嫁衣。

赵匡胤和赵光义兄弟没有柴荣那样的本事和能力,所以柴荣死后幽云十六州北宋就再也没能收复回来。

如果柴荣能多活三十年的话,完成他三个十年计划,那时的后周可不会像北宋一般只是半壁江山了,柴荣的文治武功统一中国会很顺利,而燕云十六州在柴荣的努力之下也绝对能收复回来,至于西夏,柴荣更不会给他机会让他崛起。

所以柴荣再多活三十年,那历史就将发生改,后周极有可能是继承唐朝的广袤版图,成为一个完整的大一统强国。可惜历史不能改变。

小岛知风拙见

欢迎四海八方的朋友关注和点评!

7

西汉的汉昭帝刘弗陵最可惜,刘弗陵8岁继帝位,14岁能辩臣子忠奸,当时几位辅臣上官桀和桑弘羊及长公主,加害辅臣霍光并想废汉昭帝,汉昭帝及时察觉下旨,命霍光诛灭反臣,并夷其族,君臣同心很快控制了局面,汉昭帝应该有能力掌控朝政。

可是辅臣霍光消灭了政敌,没有还政昭帝,自己确独揽大权,培养自己的亲信,政令都有他出,权倾朝野。后来,还控制了汉昭帝的私生活,事情是这样的,霍光外孙女上官氏是汉昭帝的皇后,这上官氏是上官桀的孙女,上官桀的儿子上官安是霍光的女婿,上官桀和儿子参与谋反,让汉昭帝下旨灭族了。上官皇后年幼没有参与谋反,在权臣霍光的周旋下,保住了外孙女的皇后位。

霍光看到上官皇后一直不怀孕,心里着急,巴望着外孙女给昭帝,生个一儿半女好稳定皇后位。于是就有巴结霍光的太医,给霍光出坏主意,让昭帝节制私生活,让宫女不穿开裆裤,都穿系带裤,以防昭帝淫乱宫女。让昭帝专幸上官氏,霍光为了外孙女真是用心良苦啊,无论昭帝怎么宠幸上官氏,她的肚子就是不怀孕,可怜的昭帝看着后宫的美女,不能幸,政治上得不到权,私生活上又受霍光限制监视。

汉昭帝心里忧伤郁闷,21岁便生病崩逝了。汉昭帝才是最可惜的早逝帝王,坐着至高无尚的皇位,确没有实权,不能施展自己的治国才能和实现自己的远大抱负,连自己的私生活也让人控制,看着身边的美女不能幸,有多悲哀伤心,年纪轻轻都崩逝而去。

8

英年早逝的帝王中,北齐的孝昭帝和后周的柴世宗是非常可惜的。

孝昭帝高演之所以可惜,是因为他是北齐难得的正常帝王,高欢家族的成员精神似乎都不太正常,帝王大都残暴、荒淫、变态,因此人们对北齐的评价很低。

而高演作为“变态王朝”中的另类,德才兼备、励精图治,对外偃兵息武,对内轻徭薄赋,为国家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并且进行了完善的改革,是难得的有为之君。仅仅一年多时间,北齐就在高演统治下达到到极盛,国力远超宿敌北周,以及南方的陈。

可惜孝昭帝在位仅一年多时间,就因坠马重伤而死,年仅26岁。继位的武成帝、后主重回变态角色,没过多久北齐就完蛋了。距孝昭帝驾崩仅16年时间。

而世宗柴荣更是功不可没,虽然在位仅七年时间,减少赋税,整军练卒,经济军事实力大大提高,使后周国力日渐强盛。周世宗的志向在于结束混乱的五代十国,进行全国性的统一,他西败后蜀,南破南唐,北伐契丹,并且连得二州三关,战果累累。然而就在攻取幽州之际,突患重病,不久便驾崩。

世宗驾崩后,6岁的皇子柴宗训继位,由年轻的皇后垂帘听政。可是,孤儿寡母哪里是赵匡胤的对手,第二年,禁军大将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建立宋朝。世宗英明神武,可惜为大宋做嫁衣。

9

在历史长河中,经历数朝更迭,出现了4百多位皇帝。或机谋善断,果敢勤勉。或懦弱无能,不理朝政。或老当益壮,或英年早逝。这里我要讲的就是这么一位英年早逝的皇帝,他就是晋明帝司马绍。

司马绍是晋元帝司马睿的长子,东晋第二代皇帝。生于299年,卒于325年,在位3年。自幼聪慧,深得元帝喜欢,10岁就被立为皇太子。

晋元帝在位时,权臣王敦专权,,元帝就想除掉他。322年,王敦武昌起兵叛乱。太子上阵欲与王敦决战,被大臣温峤劝阻方罢。lI月元帝病死,太子司马绍即位。

司马绍的精明果敢,还得从王敦造反,司马绍乔花打探至平息的故事说起。

公元323年6月,司马绍册封名臣庚亮的妹妹为皇后,庚亮为中书监,王导为尚书令。而想谋反的王敦就是王导的堂兄。王导对司马政权一直忠心可表。王敦误判形势,自以为有王导把权有可趁之机,欲加紧筹备篡位之事。一日,王敦与侄子王允之饮酒,王允之不胜酒力,先行睡下。而王敦的心腹钱风正好来与王敦商谈谋反之事。王允之听的清楚,担心被灭口。装醉骗过两人,找机会离开。把王敦的计谋告之王导。王导马上报给司马绍。

司马绍得知情况后,意识到情况危急,决定深入王敦府中打探虚实,再作计划。于是,他乔装打扮,潜入王敦府中。有军士发现了他的踪迹,就报告给王敦。王敦听属下描述的情况,断定就是司马绍。但他不敢明目张胆地去捉皇帝,就只派了5个骑将去抓司马绍。司马绍见行迹败露,只好逃跑。途中,他看到马刚排泄的粪便,就立即用水将其浇冷。见到路边有个卖吃食的老太,他就把华丽的马鞭交给老太,说等会骑兵追来,就可把马鞭给他们看。不多会,骑兵追来,向老太询问。老太说早走远了,并把马鞭交给他们看。军士们见着华丽的马鞭,便相信明帝已经跑远了,就不再追赶。司马绍才得以脱险。

司马绍了解了情况后,就准备讨。设计气昏王敦,夜袭王敦营地。王敦气的病死。判军无首,只得降服。经过努力,司马绍平定了叛乱,巩固了东晋政权。就在他踌躇满志,准备大干时,不幸病逝,终年27岁。他不早逝,相信他在王导,温峤等贤臣的辅助下,在他的领导下,一个不一样的东晋王朝会升起的。他的英年早逝是东王朝的一大损失。

10

大家好,我是塘主,很高兴为大家大意解惑。

明朝第四位皇帝明仁宗朱高炽,在位一年,成就堪比好潮“文景之治”

明仁宗朱高炽是明成祖朱棣的儿子,朱棣在靖难起兵,让朱高炽镇守背景老巢,朱棣大军开拔之后,偌大的北京城只剩下一万不到的士兵,建文帝派了他手下的大将李景隆率领50万大军去攻打朱棣的老巢,断了驻地后路。


危机时刻,朱高炽挺身而出,团结将士,发挥其优秀的指挥才能,成功的阻挡了李景隆的大军,为朱棣的起兵成功断绝后顾之忧。此战之后朱高炽一战成名。

朱棣死后,朱高炽继位,赦免了建文帝的旧臣,非常苛政,休养生息,是百姓得到休息,为仁宣之治打下了夯实的基础。


只可惜在位一年之后,明仁宗便倒下了,很快便去世了。如果上天能够给他多几年的时间,也许大明朝将会发生不一样的变化。


对此大家有什么看法呢?点击关注,带你了解更多历史知识。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