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平遥古城,世界闻名。已经2700岁的平遥古城,和云南丽江古城、四川阆中古城、安徽歙县古城,并称为中国现存最为完好的“四大古城”, 也是中国仅有的以整座古城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获得成功的两座古城之一。位于晋中平原的平遥,始建于西周宣王时期,今日的古城风貌,基本是明清时代的建筑风格,明代古城墙是最宝贵之处。关于平遥古城的风貌,无需多言,如果没去过,建议您亲自去看看。
几百年沧海桑田,平遥古城能在时代变迁中,将几百年前的风貌保存下来,确实是一种庆幸。其实,庆幸背后有必然也有偶然。
清末,中国经济中心逐渐东移,伴随着晋商的没落,平遥也逐渐冷清下来,发展缓慢,由此造成了新建筑不多,古城风貌得以持续。
清后,民国是一个战乱不断、遍地硝烟的时代,历经军阀混战、国内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平遥古城居然未受战火摧残。对此,有学术界人士认为,虽然平遥古城最早出于军事防御而始建,但历史上并没有经历过大的战事。或许因为它并非兵家必争的战略要地,所以减少了战争双方对它的争夺,即使有争夺也是无足轻重的,因而受战火的创伤很小。
抗日战争时期,日寇攻打平遥,守城的阎锡山部未经抵抗便撤离,拱手让出了古城。此事,从抗击侵略者一面来看,消极抗战,丧失的是民族大义,但从古城保护的一面来看,平遥城却因此未遭破坏。
解放战争中,解放军采取围而不攻的战术,因此保护了古城建筑不受破坏。更让人感到庆幸的是,这座古城竟在“文化大革命”中幸免于难! 因为在当时的全国,像这样的历史文化遗迹都属于典型的“四旧”之一的“旧文化”,又是“封、资、修”的范畴,都在反对和破除之列,居然也能够保存!对此,有平遥当地人解释,归根结底还是“穷”。当年“除四旧”时期,无论是政府还是居民,依托的仍是古城的建筑维持,再怎么运动,总不能搞得自己居无定所吧?
以上或许是历史的必然,但现实中也有偶然的因素。
20世纪80年代初,全国各地大兴土木,修马路、建新城,兴起建设高潮。那段时期,我省的太谷、新绛、介休、祁县等,都拆毁了古城墙,开辟了大马路。平遥古城也危在旦夕。
1981年平遥县制订了县城总体规划:开辟东西南北4条大街,城墙上也要相应开挖8个豁口,城市中心要将房屋拆掉,做一个环形的交叉口,“日升昌”票号等明清古建筑都将被新的商业大厦所取代,平遥原有完整的古城风貌将不复存在。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关键时刻,一个名叫阮仪三的人出现了,此人是同济大学的教授,如今享有“古城卫士”的美誉。
当年的阮教授看到平遥的规划后非常吃惊,亲自到平遥察看。果然城墙已经扒开一个大口子,正在拓宽马路,100多幢明清建筑被夷为平地。阮教授恳请平遥城建部门“刀下留城”,再三解释发展经济不一定非要拆老城。终于,他争取到了平遥拆迁停工一个月的缓冲期。
之后,阮教授又提出了“新旧分开、确保老城、开发新区”的规划编制,新的规划既保护古城风貌,又能满足当地人民生活、生产和城市发展的需要。
此规划得到当时的文化部和全国政协相关领导的支持,他们相继赶到平遥考察,由此进一步引起了平遥县的重视。之后,文化部拨了维修平遥古城城墙的专款,最终平遥古城得以保留了下来。(若对这段历史感兴趣,建议翻查2008年3月16日《人民日报》海外版,有详细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