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有必要了解一下什么是”中华”。
古代人以为天圆地方,东为夷,西为戎,南为蛮北为狄,黄河流域位于四方之中。华:”服饰之美谓之华”。古代中原地区的人们,认为是“冠服章彩”的文明族群,故多建都于此,称之为“中华。”后经秦汉大一统之后,多民族之间互相融合,“书同文车同轨”,率土之滨,皆称中华。
由此可见,“中华”并非单纯地理层面的,而是地域管辖、文化沉积、民族融合等为一体的多元名词概念。
以“中华”为我国通称始于东晋。“五胡乱华”之后,晋室衣冠南渡,建立了偏居南方的东晋政权。时为东晋大司马的桓温有心北伐,图谋中原,便在《请还都洛阳疏》中奏道:”自胡强凌暴,中华荡覆,狼狈失据”。自此,“中华”一词开始普遍使用。七百多年前的1279年,南宋和蒙古大军在崖山(今广东江门)进行了史上最大规模的海战。战争的结果是,南宋全军覆没。四十三岁的陆秀夫先强迫妻子跳海自杀,随后背着八岁的皇帝赵昺投海,随行十多万军亦相继跳海。战后,海上浮尸随海浪翻滚,多日不去。
崖山海战,不仅标志着南宋的灭亡,还造成了汉人政权在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整体沦陷,以至于直到1368年,八十九年间的中华大地一直为蒙元统治。
于是,宋亡之后,就有了“宋朝之后无中华”的说法。
最早提出这种观点的是明末清初的钱谦益,就是被才女柳如是逼着跳水殉国,却怕水凉而苟活的大明才子。他在诗中写道:海角崖山一线斜,从今也不属中华。可持这种观点的人毕竟是极少教,尤其是满清入关建立大清王朝之后,由于提倡“满汉一体”,举国皆华夏民族、大清子民,就更鲜有人如是说了。
但是在一水之隔的日本,持这种观点的人却渐渐多了起来。
明治维新之后,日本逐渐强盛。由于地域狭小,自然资源匮乏,日本国内一些右翼势力便蠢蠢欲动,做起了“蛇吞象”的美梦,妄图占据中国。甲午海战日方战胜后,更膨胀了他们的这种野心。于是出兵朝鲜半岛,入侵台湾,妄图以此为跳板,全面占领中国。
可出兵中国总要找个合理的介口的,尤其是日本国内仍有很多人视中国为“天朝上国”,把入侵中国视为“大不敬”。为安抚这些人,说服更多的人支持入侵中国,日本国内“京都学派”大肆进行宣传,声称自唐宋时中国和日本即同属一个文明体,蒙元灭宋之后,斩断了华夏文明的链条。从崖山海战起,日本就成了中华文明的另一个附着体,日本有义务将失缺了六百年的中华文明,重新植入中国。
多么冠冕堂皇的理由!让日本人欢喜,还要让中国人感恩。
可叹的是,这种论调在民国时期,随着清朝灭亡之后日本的兴起和中国的落后,逐渐漫延起来。甚至一些知名学者、历史学家出于对蒙元和满清的不满,也一度支持“宋亡之后无中华”的观点。
殊不知,这正是一种狭隘的民族主义观点!
我在篇首已经介绍了,”中华”是个多元的名词,并不是单纯的汉族概念。”中华”不仅仅有汉唐的威严,还有西晋南宋的屈辱。不仅有宋代的富庶,还有明清的贫苦。不仅有汉族的中央集权,还有蒙满少数民族的大一统。把“中华”局限于汉族统治的几个王朝,其目的是挑拨民族仇恨,转移文明中心,目的阴险,其心可诛!
中华民族经过五千多年的文明积淀,已经成功地屹立于世界舞台之上。做为世界四大古老文明中唯一没有断代、至今还在沿袭的中华文明,早已是世人皆知。无论是蒙元灭宋还是满清灭明,都是中国内部矛盾,都没有因为战争和政权更替而把中华文明断开,中国五十六个民族,也永远都是中华文明的创造者和继承者!
所以我认为,“宋朝之后无中华”是不成立的,它扭曲事实,割裂民族感情,扼杀民族自信,只会让亲者恨、仇者快,断不可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