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很高兴回答您的问题。

【“人至察则无徒”该如何理解?】
我们将从这一句话的“出处、释义”,以及“对于生活的启发和影响”两种角度,为大家解读这一句话的意思。

一:出处以及释义

“人之察则无徒”是一个成语,全语为“人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

出自于《汉书》卷六十五,东方朔传第三十五

这一句话从书面意思来看,就是:水太过于干净则没有鱼虾生存,人过于精明则没有伙伴。

比如在我们生活中经常看见这样一种人,凡事分的过于清明,对事的态度也过于偏激,用俗语来说就是眼里容不得一粒沙子。

凡事太极端,太锱铢必较,包括和人相处的时候也是如此,但凡是让他觉得心里不舒服或者和自己有一些区别的人,就过度的排斥。

孔子说: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周”就是周全包容,“比”就是过度比较,君子能够包容身边的一些事情,但是小人却过度排斥那些与自己区别的人。

所以,“人至察则无徒”就是极大的缺点,一旦发现与别人和自己有一些意见不合,或者自己不太喜欢的时候,就过度排斥这样的人,这样的人,逐渐的也会走向孤立无援的地步。

二:“人至察则无徒”对于生活的启发和影响

《道德经》有这样一句话叫做“上善若水”

《道德经》之中,老子把水比作为最符合道的事物,因为水居于万物之下,居于污秽之处,养育万物但没有居功自傲。

处于万千河流之下,更能容纳万千河流,无论是干净清澈的溪水,又或者是肮脏污秽之水,都能够容纳于此,这就是一种包容的大道智慧,这也是人生最好的姿态。

《菜根谭》之中有一句话,也很好的诠释了“人至察则无徒”的道理:

山之高峻处无木,而溪谷回环则草木丛生; 水之湍急处无鱼,而渊潭停蓄则鱼鳖聚集。此高绝之行,褊急之衷,君子重有戒焉。

意思就是说:

山峰险峻的地方没有树木生长,而溪谷蜿蜒曲折的地方却草木丛生,在水流湍急的地方没有鱼儿停留,而平静的深水潭下则生活大量鱼鳖。

所以过于清高和偏激的心理行为,对于一个有德行的君子来说,都是要努力戒除的,这对于人生处事来说,才是一个最好的指导。

人生,别活得太干净,不要活得太清明,才是一个君子的处事良方。

所以对于生活,我们要抛开“人至察则无徒”的心性缺陷,以包容心态去看待世间之事。

一个人想要成就大业,就要戒除极端,学会以宽容的心态,平和的气度对待别人,容纳别人,不要因为情绪偏激而遭人记恨,留下祸患。

文|国学书舍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最佳贡献者
2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这是我国古代著名格言,非常富含生活哲理,对于今天我们为人处世,包括工作、家庭和朋友,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我偏于喜欢,情有独钟。

“水至清则无鱼”——这个自然现象说明了由于水过于清澈、过于清亮而且没有一丝浑浊,那么鱼也就难以生存;俗话说的好浑水才好摸魚亦是如此道理。

“人至察则无徒”——格言中指的察,可解释为苛刻、苛求、要求很高之意;格言中的徒,凡指同行同类意思,可以理解为凡指共事之同事、朝夕相处生活之家人、社交之朋友们。

——与同事共谋、与家人共处、社交时,过于精明、过于计较、过于算计和强势,得理不饶人,而要求对方完美而无瑕疵,用自己的精明去窥视、去要求、去衡量对方,那么就不能包容得下任何人了,这当中当然就包括同事、家人和朋友了,最后俨然变成了孤家寡人。

所以,难得糊涂别有洞天;后退一步海阔天空;与人善与己善;以诚待人吃亏是福。同样从各方面诠释了格言之道理。

谢谢阅读,愿与君共勉。

3

这句话总共两句:“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徒,在此处指同伴、同类。我的理解如下:

1.这两句话的字面意思非常清楚,简单易懂,明白无误,意思就是说:水太清澈了,鱼就不能生存;人太精明、计较了,就没有人会和你相处了。

2.人活着,无论是在家庭生活中,还是在工作中,与朋友的交往中,人都不能太精明、太算计了,没有傻子,这样只能让人对你产生反感,生出防备之心,远离你,对关系相处不利。

3.对办事效果有影响。人都是有缺点的,都会做错事,或者,有失误,有闪失,有私心,有侥幸心理,有被原谅的心理需求。

你铁面无私,黑脸包公,不知变通,不知包容与宽容,严厉处罚,眼睛雪亮,或者,丁点亏不吃,光想占便宜,处处算计别人,爱占便宜,别人就是傻子?看不出来?心里就会舒服?就是嘴上不说,心里也烦的要命,怎么会不给你添堵?你做事能顺了?能不影响效果?

我以前听说过一件事,有一个人和大家是同事时还可以,刚升了一点小职,就觉得要严格管理,立威,要不对不起领导,自己也没有威严。于是,不管大事小事,眼睛雪亮,一切从严,不是扣钱考核,就是开会批评人,脸拉的老长,平时说话,见了领导,满脸是笑,见了下级一脸严肃认真。

结果,大家私底下骂声一片,没有一个人听他的,好多时候让他很没面子,扣钱考核根本没用,问题不断,领导也越来越不满意,对他进行了个别谈话,弄得灰头土脸。这就是典型的“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的例子。

所以,“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对为人处世还是很有教育意义的。做人要学会宽容,学会“难得糊涂”,学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原则上坚持,细枝末节上装傻充愣,才能如鱼得水,事事顺利。

个人观点,不妥之处,敬请在下方留言,或者关注我,互动交流探讨提高。

4

语出班固《汉书·东方朔传》:"故曰:`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明有所不见,聪有所不闻。举大德,赦小过,无求备于一人之义也"。

简而言之,就是对身边的人不要求全责备的意思。只有这样,朋友才会多,才可以结成广泛的同盟。

当然,不可至察,但也不可不察。察什么?察其"大德″,也就是"共同的理想和目标,为人处世的基本道德准则等″,至于各人的兴趣爱好有所不同,则无伤大雅。

5

“人至察则无徒”,翻译成白话文就是:“人太过明察,他手下的人就不会给他好好办事!”

整句话连在一起理解,可以这样理解:“水要保持一定的浑浊,才能保证生活在水里的鱼类的安全。人要懂得纵容下属,才能让手下的人好好办事。”

这么说起来恐怕很多人都不能接受我的解释,认为我胡言乱语、信口开河。

看完下文,你会懂的。

你身边的例子上司包庇下属,必然会破坏公司的行政制度,必然会逐步败坏公司风气,长久以往,必然会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公司走向衰败。

“法不容情”的观念,在现代深入人心,为何还是有那么多上司要包庇自己的“亲信”;有那么多老板,不惜以损害公司利益为代价包庇内部的“关系户”呢?

你以为这只是因为人有私心吗?作为一个老板,最大的私心就是让公司盈利,他难道不知道包庇亲属会损害公司吗?他为何要这么做呢?

因为不得不这么做。

说到底,中国是一个人情社会。“大义灭亲”的举措说起来好听,但实际上呢?

“法不容情”的行事风格,不仅无法让公司健康发展,还会导致人情淡薄。对待下属太苛刻,会导致他们心生怨念,与上司离心离德,上下二心,就会导致所有事都办不成、办不好。

所以说,面对自己不得不重用的人,很多老板都只能选择在一定程度上纵容他们。有些事看到了装作没看到,知道了装作不知道,这样反而比揪着别人错误不放要管理的更好。

老子曰:“物极必反”。太过明察,太过清澈,又何尝不是做得太过头了呢?所以古人讲究中庸,在礼节上也讲究不卑不亢,就是为了保持一个持中的位置,任何事情都不能做得太“好”,也都不能做得太“坏”!做到最恰当,最合适,才是最好。

6

科学答案

人用高分贝的显微镜,只见一堆粒子,看不到外象,即人至则无徒。我国古代科技就是牛。

7

其实生活中没有完美的人,如果你太挑剔了,那么你就会孤独和狭隘,扬起长避其短,这才是现实的人与人交往之道。

8

察,知晓,分辨,精明。

徒,则有几个解释:1、单纯;2、出行;3、朋党。都可以解释得通。不过,古文尤其是古文引谚,虽然不宜用现代汉语来阐释,但正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喜欢哪一种解释都看个人的意愿。

以“徒”字而论:

1、单纯

如徒奏、徒马,可以解释为单一、单纯。

人若对世事知道、了解得太多,心思就难以单纯。一来是易影响做事的效率,瞻前顾后;二来是易影响人的品格,欲壑难填。

说到这里,有个笑话。有些孩子,根本不需要大人来教他生理知识。一部医书看下来,估计连接生都学会了。所以说,有些知识虽然是知识,但还是不要过早接触为好。

2、出行

《说文》:徒,步行也。 《诗·小雅·黍苗》:我徒我御。 《礼记·王制》:君子耆老不徒行。 《庄子·徐无鬼》:无徒骥于锱坛之宫。徒步,也有出行的意思。

如果把“徒”字当“出行”来讲,这句话是告诫人不可自满。如果一个人多知多懂,到了一定程度,他就会放弃实践,放弃验证,死抱着理论不肯放松,固步自封,无法取得进步。

这也就是当今的某些喷子的情况,就只认为自己对,其他人谁都不对。永远认为自己是最正确的。

3、朋党

这里的“察”解释为精明,也可以引申为斤斤计较,或过于原则化的顽固。

也就是说,一个人如果特别斤斤计较,不能包容别人,他肯定是没朋友的。当然,如果一个人过于原则化,屁大点事也要上纲上线,顽固如斯,那他肯定也没朋友。

不过,其实没朋友也不算什么坏事就是了。

9

【“人至察则无徒”—一个带毒的人生座右铭】

在我刚刚步入职场的时候,和许多年轻人一样,喜欢搜集一些经典的名句当作人生格言,像““交友须带三分侠气,做人要存一点素心”、“淡泊明志,宁静致远”、“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等等就是我那时非常喜欢的有代表性的佳句,觉得浅显而深刻,很有教人如何处事的启迪道理,但慢慢的在日后长期的法律工作中,特别是对抗性极强的律师工作中,我对这句“水清无鱼,人察无徒”的话中涵义产生了怀疑和动摇,相反,对“交友须带三分侠气,做人要存一点素心”、“淡泊明志,宁静致远”这两句更为认同和喜欢。我觉得,真正对“人至察则无徒”这句话的辩证理解及延伸运用,其实并非简单的事。只有当一个人丰富了工作阅历,拥有了事业基础,才能够体会到这句话的博大精深,意味无穷。

通常大家把人至察则无徒这句话直观地延伸理解成做人不可过于精明,不要太聪明,不必太认真,不然你的朋友会越来越少,你也许会失去众人的帮助,以至于有可能你会越来越差……类似这般理解当然没问题。但反观现实,这句话被运用到职场上往往意味着另一个必要前提条件的发生,那就是某个人在坚持正确做法而得罪他人,则有人规劝其放弃这种做法,劝导别人往往会说,“老弟,何苦这样认真呢?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点到为止算了,你要为自己留点后路噻……”

其实,稍加分析,我们可以发现,被别人用“水清无鱼、人察无徒”这句话来劝导的人在认知某个问题或处理某个问题上事实上是在按规则行事,通常我们会把他看作是“明察者”并褒扬他的秉公办事,并不希望有违规者可以例外,而这时“违规者”或“说情者”却希望自己可以突破规则搞例外,之所以用“水至清则无鱼”来打比方相劝,只不过是为自己的犯错寻找一个冠冕堂皇的理由开脱而已,甚至在有时、这句话的背后或许暗含威胁。而“明察者”稍有不慎,或不持,往往会被“水至清则无鱼”这句话困惑,因为这句话确实非常形象有哲理,太具有诱惑性和麻醉性,水不能太清,否则鱼都无法生存,人不也是如此吗?“明察者”一旦顾忌太多就可能放弃原则,

这时,就出现了“失察”失职现象。可怕的是,这种“失察”反而不被引以为耻。而“明察者”一旦坚持原则到底,有人便冠以“至察者”帽子相压,所谓“至察”,意思是太认真不好。一个“至”字,使“明察者”蒙受不白之冤。

《汉书·东方朔传》中的“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宣扬的传统思维方式,与出自《论语·庸也》的“中庸之道”的思想本质上是一脉相承的,即,凡事都讲究“中和”,抱着不偏不倚、折中调和的圆滑处世态度,教人不要太露锋芒,不要太追求完美,固然有其智慧乃至充满禅意的正能量一面,但如今时代大变革,文明、法制日趋进步,“中庸”的消极一面也凸显出来,我们需要用与时俱进的眼光重新品味古代的格言意境。

现实生活中,“水至清则无鱼”确实有一定道理,但“人至察则无徒”已失去合理。本人从事律师多年,在工作上也养成较真的习惯,严谨、顶真的专业作风相反得到了更多的委托人和业内人士认同。律师的专业性本来是需要顶真的,律师的水平,不仅仅只是法律专业本身,很多时候还包括律师的责任心、勇气和智慧。虽然现在有时候我还会常常想起这句“水至清无鱼、人至察无徒”,但对我来说,它已不像从前那样富有光泽了,更多的只是当作愉悦生活和放松心情的一句话。

宋振江 2020,3,10



10

“人至察则无徒”该如何理解?

这个问题,可从以下三方面来理解。

其一,要搞清这句话的出处及其词义的基本意思。

原文最早出自《大戴礼记·子张问入官篇》:“故古者冕而前旒,所以蔽明也;统絖塞耳,所以弇聪也。故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故枉而直之,使自得之;优而柔之,使自求之;揆而度之,使自索之;民有小罪,必以其善以赦其过,如死使之生,其善也,是以上下亲而不离。“从这句话的出处,可以看出,察,即精明苛察;徒,同类或伙伴。弄清这两个词的基本含义,我们就可解释“人至察则无徒”的语义,即是说人若太精明就没有伙伴。所以,对人或物不可要求太高。

其二,“人至察”为何会“无徒”呢?这是因为,每个人都有不同情况和不同性格等特点,兴趣、修养、爱好、能力、素质也都不同,优点很突出的人、可能缺点也难免。正所谓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如果挑剔过多,要求太高,自然也就”无徒“了。

其三,明白人性的弱点,我们就该知道怎样去为人处世了。

一般来说,为人正确的处世方式是,应掌握好适当的标准尺度。比如单位或企业用人,自然要有一定的标准去衡量,这个标准,也是可以根据不同岗位的需求去设定人员。按照原则要求去考察用人,达到标准的才起用,也不太过苛刻,一般就不会出太大的偏差。再如个人交朋友,也要有个度,可交则交,不可交,则不交。这个度,也就是一个底线,或能否与自己意气相投,或性格合得来等等。这个交友的原则,当然也只能在与他人的交往中,去根据自己的感受和经验来具体去区分了。只要自我交友态度诚恳,对他人不”至察“精明过度,无多挑剔别人毛病,找到同类相好的伙伴或朋友,也就不是难事了。

此外,在一般与人的交往中,还要学会能容能忍能难得糊涂等方式,才可能处理好各种不同的复杂人际关系。特别是亲情、朋友、同事及上下属之间的来往,如果没有包容心,为人太精明至察,就很难相处好这些关系。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