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我是历史飞凡观,很高兴回答“汉之吕后、唐之武后、清之慈禧,为什么唯独明朝无太后专权之事”这个问题。

首先,明朝时期的后宫多选择小户人家女子,这样他们没有强大的娘家做靠山,基本也就是封个爵位了事,对社会造不成多大的乱子。

其次,明朝的皇帝继位时大部分都是成年人,只有明英宗朱祁镇和明神宗朱栩钧是幼年登基,不过随着年龄增长他们很快就拿回了自己的权力,一个造成了“土木堡之变”,一个将自己的老师张居正抄家清算。

最后,明朝的政治权力最初掌握在皇帝手中,比如朱元璋和朱棣时期,皇帝说一不二,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文官慢慢掌握了朝政大权,尤其是“土木堡之变”过后,权力几乎全操纵在文官手上,而且江南世家的发展导致他们远离政治中心却仍可遥控政局,后来的嘉靖与万历多年不上朝皆是在与文官们明争暗斗,连皇帝都斗不过文官,更不要说后宫之中的嫔妃们了。

尤其是自南宋以后,程朱理学观念深入人心,女子出嫁从夫夫死从子的观念束缚着太后们,只要皇帝的所作所为不是太出格,太后是不会对皇帝做出干预的,历史上明朝太后也就管了几件事,几乎都是国家级别的大事情,比如在明英宗被俘后册立新皇帝的人选、正德皇帝驾崩之后继承人是谁等等。

而汉唐时期的吕武二人未受理学观念毒害,清朝的慈禧更是不会在乎汉人的理学,所以与明朝太后相比起来她们专权就是非常正常的事情。

最佳贡献者
2

只有皇帝权力过剩事情管不过来,或者对权力掌握失当才有女人掺和!吕后、武后、慈禧都是踩着男人的肩膀发家,在男人活着时趁机挣够了政治资本,男人一死就立马专权独断!明朝为什么没有太后专权呢?原因有两点:

第一,明朝的皇帝只负责决策,就事论事起草解决办法有内阁,勾决是皇帝,用印批红是司礼监,办事是六部,基本上皇帝把持的事权比较少,太后也不好使;皇帝把权力分光了;

第二,明朝的文臣都是猛人,朝堂上互殴的天天见,太后的话也不好使;文人死心眼,经过程朱理学几百年熏陶,女人想掺和政事太难了;清朝之所以会有慈禧专权,都是因为汉臣势力太小了,如果清朝是汉人王朝,基本上不可能有女人再专权!

分享知识,手留余香!欢迎点赞、转发、评论,喜欢的点个“关注”

3

汉之吕后、唐之武后、清之慈禧,历史上每个朝代总会或多或少的出现太后专权问题,这一方面源于传统的“孝”文化,另一方面则源于外戚对皇权有巩固作用,因而极容易获得权力。然而,唯独明朝没有出现过太后专权现象,这又是为什么呢?

原因之一:朱元璋留下的遗训,后宫干政阻力较大

鉴于传统的“孝”文化,“祖训”对于后世的影响力太过巨大,尤其是对于皇室来说,作为万民表率,“祖训”的威力更显强大。朱元璋在大明立国之初,便留下了后宫不得干政的祖训,终明一朝,此制度始终未曾打破。

为了巩固朱明皇权,朱元璋主持编撰《皇明祖训》对后世子孙予以训诫,其中《内令》不仅对后宫的待遇进行了严格规定,更对后宫干政限制进行了严格限制,例如明确规定“凡私写文贴于外,写者接者皆斩。知情者同罪,不知者不坐”,“凡皇后止许内治宫中诸等妇人,宫门外一应事务,毋得干预”,“凡宫闱当谨内外,后妃不许群臣谒见”等等。

由于朱元璋留下的祖训中,对于后宫限制的极为严格,从而导致后世后宫干政的阻力极大,毕竟想要打破祖制,难度系数实在太大。要知道,建文帝朱允炆一个削藩,便被朱棣以祖训为由发动了“靖难之役”,就连皇位都给丢了。

正如《明史·外戚》所载,“明太祖立国,家法严,史臣称后妃居宫中,不预一发之政,外戚循理谨度,无敢恃宠以病民,汉、唐以来所不及”。

原因之二:高、文、昭三后的贡献,断绝了太后干政可能

祖训能够流传下去,其实最关键的便是最初几代人,而高、文、昭三后便是明朝最初的三位太后,她们的经历虽然各不相同,但却均曾出现过干政的机会,然而正是由于他们恪守祖训,从而导致后世太后干政的可能性几乎彻底封死。

△马皇后

1、孝慈高皇后马氏。即明太祖朱元璋的皇后,这位不仅能力出色,且极受朱元璋的敬重,同时对朱元璋夺取天下帮助极大,朱元璋为了报答她,曾提出给马皇后的亲戚族人封官加爵,但马皇后却说,“国家爵禄,宜与贤士大夫共之,不当私妾家”。马皇后的深明大义,可以说为大明开了一个好头。

2、仁孝文皇后徐氏。即明成祖朱棣的皇后,徐氏作为朱棣的贤内助,不仅在靖难之役中出力甚巨,且身为徐达女儿的她外戚力量同样不可小觑,其弟徐增寿便因在“靖难之役”中帮助朱棣而被朱允炆所杀,朱棣称帝后封其为定国公,以其子徐景昌袭爵;而徐氏的兄长徐辉祖之子徐钦也袭爵魏国公,一门两国公,可见家族势力之大。然而即使如此,徐氏仍然可尽本分,表示给外戚封官“非己志”,不仅直到临终时还在劝朱棣“毋骄畜外家”,且还编撰《内训》、《劝善书》来教导后宫女子。

△明成祖朱棣和徐皇后

3、成孝昭皇后张氏。前两位虽然有干政可能,但毕竟由于早逝而未能当上太后,而张氏不仅是明朝的第一位太后,且是第一位太皇太后,再加上丈夫朱高炽在位不足一年去世,儿子朱瞻基在位十年也去世了,而孙子朱祁镇继位时年仅九岁,可以说张氏是明朝最有可能专权的一位太后。由于朱祁镇继位时年幼,当时的确有大臣请求张氏依照前朝旧制垂帘听政,但张氏却以“祖制不可违”予以了拒绝,反而以英国公张辅、杨士奇、杨荣、杨溥、胡濙五人作为皇帝的辅臣,自己则主要悉心教导孙子。

△明仁宗朱高炽和皇后张氏

正是由于明朝前三位皇后的深明大义,尤其是成孝昭皇后张氏主动放弃垂帘听政,才为后世起了一个好头,使得后宫干政的口子始终未开。

原因之三:明朝特殊的选妃制度,导致外戚实力有限

由于后宫女子的特殊性,他们很难将外廷掌控在手中,因此历来后宫专权,扶植外戚便成为了重中之重,然而由于明朝特殊的选妃制度,导致明朝的外戚能力实在有限,很难出现权力过大的外戚,这自然降低了后宫掌权的风险。

朱元璋在《皇明祖训》中明确规定,“凡天子及亲王、后、妃、宫人等,必须选择良家女子,以礼聘娶,不拘处所,勿受大臣进送,恐有奸计,但是娼妓,不许狎近”。由于这种特殊的规定,使得明朝皇帝的后妃大多来自民间或底层官员,从而使得权贵丧失了与皇权联姻的可能。

同时,为了防止后妃擅权,在明成祖朱棣时期,仁孝文皇后徐氏便开始让贵妃学习《慈孝高皇后传》、《女戒》、《内训》等,并作《劝善书》颁行天下,此后后妃学习这些书籍成为定制。这对明朝后妃乃至民间女子的思想形成了极大影响。

这种特殊的选妃制度,使得后妃的外戚势力本就比较弱小,即使受宠能量也极为有限,再加上思想方面的限制,使得培育外戚也成为了一种奢望,这便等于切断了外戚掌权的可能。

原因之四:朝中势力发生变化,皇帝不必依靠外戚

历朝后宫干政现象之所以严重,主要源于皇权与外戚之间复杂的关系,为了皇权的稳固,外戚往往被视为皇权的屏障,尤其是唐朝以前,这种迹象更为明显,这也是两汉后宫干政现象最为严重的主要原因。

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主要源于贵族门阀的存在,唐朝以后随着贵族门阀的衰弱,外戚现象也开始减弱,此后的外戚大多是后宫掌权之后才开始受到重用,因此宋朝以后后宫专权现象开始减弱,当然汉朝吕雉、唐朝武则天和清朝慈禧比较特殊,三人均是皇帝在世时便已经开始参与朝政。

明朝中后期,当皇权和文官集团矛盾爆发之后,由于外戚势力相对较小,再加上外戚同属外臣,与皇帝联系起来并不方便,因此外戚在对抗外臣中起到的作用十分有限。相比之下,宦官与皇帝更加亲近,且是由内廷直接提拔,与外廷无关,因此文官无法阻止其崛起。此外,文官集团对于外戚的防范,也使得外戚集团很难崛起。

因此,明朝的皇权即使受到了文官集团的威胁,也并未像前朝那样使用外戚来进行对抗,事实上明朝外戚夹在宦官集团和文官集团之间,始终谨小慎微,不敢有任何僭越。

如上所述,由于以上四点原因的限制,明朝后宫干政难度极大,更不要说专权乱政了。

4

太后专权其实是个外戚专权问题,当一个王朝没有形成外戚集团,那么自然就不会出现太后专权这这种事情。

而汉朝、唐朝之所以会出现太后专权,主要是形成了庞大的外戚政治集团。提问中的吕后、武后仅是其中的代表而已。至于慈禧,根本无法与吕后和武后相提并论。

外戚集团的形成

在封建社会中,统治阶级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最为有效的办法之一就是联姻,通过联姻把自己和大家世族的利益捆绑在一起。大家世族为了家族的政治利益,也愿意和统治阶级联姻。

汉朝的外戚

汉朝的外戚除了吕后及其家族之外,斌更没有其他家族形成气候。到了东汉时期,光武帝为了拉拢开国功臣,一方面采取了大肆封赏的政策,另一方面采取了与功臣普遍联姻的政策,保证了东汉初期政权的稳定。

可是,这个政策是一把双刃剑,他一方面保证了政权的稳定,另一方面又使得外戚集团尾大不掉。如果继任的皇帝年龄大还稍好一点,可是,我们翻开东汉的历史可以得知,东汉的皇帝不仅寿命不长,而且即位时的年龄普遍不高,如和帝十岁即位,殇帝即位时不足百天,安帝十三岁即位,顺帝十一岁即位,冲帝两岁即位,质帝八岁即位,桓帝十五岁即位,灵帝十二岁即位,少帝十四岁即位,献帝九岁即位。

之所以会出现这种局面,并不是东汉的政治家没有政治常识,而是外戚集团为了保持住自家家族的地位和权势有意为之。他们认为,皇帝即位时年龄小,便于控制。可是,等皇帝长大之后,就不甘于自己受制于外戚,于是就借重于宦官集团,所以,我们翻开东汉历史,就可以发现,东汉历史就是一部皇帝、外戚、宦官三大政治集团的斗争史。这种斗争到了汉少帝继位时呈现出了白热化趋势,最终酿成了董卓之乱。

三国归晋之后,尤其是“八王之乱”后,南迁的司马睿虽然称帝,但是其政治影响力远远不足于使大家世族信服,因此,为了进一步拉拢大家世族,又一次大规模的政治联姻开始了。就像笔者在上文中提到的那样,政治联姻是一把双刃剑,在稳定了东晋王朝的统治之后,外戚势力在经过了三国时期、西晋灭亡之后的大清洗之后,又一次冒出头来。我国的门阀制度的最终形成也是在这一时期。

唐朝的外戚

进入了隋唐时期,这种由外戚制度发展而来的门阀制度仍然把持着朝廷,尤其是隋唐两个王朝所依靠的关陇贵族。唐太宗李世民即位之后,深刻地认识到了其中的危害,可是,唐朝立国不久,他也不敢于大规模地清洗关陇贵族在朝中的势力。这种局面到了武则天时期得到了根本性的改变。武则天出身于商人家庭,虽然其父武士彟在李渊起兵反隋时成为从龙之臣,也被封为应国公,跻身于贵族阶层,可是,在关陇贵族保持朝政的局势下,始终处于边缘化。武则天成为皇后之后,要取代唐朝的政治野心已经昭然若揭,所欠缺的就是大家世族们的支持。可是,以长孙无忌为代表的关陇贵族是不会支持武则天的,因此,才会出现了武则天大肆屠杀唐朝贵族这种政治惨剧。

史书中所诟病的武则天滥用酷吏、大肆屠杀唐朝宗室和大臣,大肆启用如李义府这些所谓的小人,其实都是武则天为了消除关陇贵族在唐朝的影响力和为了扶持另一派以平民为代表的新兴政治势力所作出的举措,这也是科举制度在武周时期得到大力发展的根本原因。以常理而论,武则天大肆屠杀,应该失去大多数的人心才是,可是,事实却恰恰相反,武则天仍然获得了大多数人的支持,其原因就在于武则天打击的都是贵族势力,普通平民不仅没有从中受到损害,反而得到了实惠,很多普通士人正是在此时通过科举这条道路登上了政治舞台,可以这么说,正是武则天做到了李世民想做却没有敢做的事。

“安史之乱”后,唐朝基本上就没有了外戚集团,之前由杨氏一门所谓的外戚集团也仅是最后的一丝挣扎罢了。可是,唐朝却从外戚集团和关陇贵族把持朝政变成了宦官集团和藩镇割据,这一切都是唐玄宗惹的祸。

唐朝灭亡后,我国进入了五代十国大混乱时期,可谓是你方唱罢我登场,城头变幻大王旗,硕果仅存的大家世族也在这场浩劫中覆灭殆尽了。

宋元时期的外戚

进入宋朝,皇室的择偶标准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其对象并不仅限于贵族和官僚子弟,普通士民只要是德才兼备也可以参与联姻,这是唐朝之前的皇室联姻制度所不能想象的。宋灭后,元朝的皇室联姻制度开了历史的倒车。这也怪不得元朝,因为元朝的地盘太大了,单纯靠行政管理是控制不了这么大的地盘的。因此,部族联姻又成为了元朝皇室稳固自己统治的不二法宝。不过,元朝却没有形成自己的外戚集团,因为,毕竟离得太远了!

结论

明朝成立后,明太祖朱元璋为了避免历史上外戚集团干政的弊病在历史上重现,除了在开国之初,为了笼络一下功臣宿将,在功臣中选择了一些如徐达、汤和、李善长进行联姻之外,其他后妃乃至于诸王娶妃,一律采取选秀女的方式,从家境清白的低级官员或者平民百姓中挑选,还有一小部分由藩属国进献,如明成祖的权妃就是朝鲜人。明朝可以给予被选中的家族以富贵,但是,却没有给予他们参政干政的权力。这样一来,就可以从根源上杜绝了这些人成为外戚集团的可能性。这些外戚们,虽然也是皇亲国戚,但是因为他们的出身比较低,所以在政权内的影响力比较小或者毫无影响力。另外,明朝也从制度上杜绝了他们可能,据《明史 外戚传》记载:

“明太祖立国,家法严。史臣称其后妃居宫中,不预一发之政,外戚循理谨度,无敢侍宠以病民,汉唐以来所不及。


5

明朝也多有小皇帝即位,为什么却没出现类似吕后、武后太后专权?

历朝历代,如果碰到皇帝年少,朝廷无主,经常会出现太后垂帘听政的现象,其实这事情也无可厚非。在封疆王朝,皇权的级别最高,如果皇帝无法亲政,最亲近的就是皇帝的母亲,也就是太后,为了防止皇权旁落,那么权力就成太后独享。

汉朝有吕后专政,唐朝有武曌夺权,清朝也有慈禧垂帘听政,那么为何明朝就能独善其身,没有后宫专政的现象?

后宫自制力很强

在明代,也常常有皇帝年幼的情况,但总的来讲后宫还是比较安稳,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太后对权力的克制。

宣宗去世后的时候,朱祁镇年仅九岁,很多人造谣说要立襄王为皇帝,张太后立刻召集大臣们到乾清宫,把朱祁镇立为皇帝。然而,毕竟朱祁镇太小,无法处理政务,大臣们就希望张太后能垂帘听政,张太后果断地拒绝了:

“毋坏祖宗法,第悉罢一切不急务。”

张太后要求委派合适大臣辅佐皇帝,并且压制了王振的势力,对国家社稷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万历即位之时,年仅九岁,李太后虽说才思敏捷、颇有政治头脑,但绝不越雷池半步。她把朝政大权交给了内阁首辅张居正,这才有了伟大的张居正改革。而对于万历,李太后也是严加管教,着力培养成为一位明君,尽管万历并非明君,李太后也算是尽到责任了。

土木堡之变后,朱祁镇被俘,明廷混乱不堪,作为朱祁镇的生母,朝廷的主心骨,孙太后力主抵抗瓦剌,并让朱祁钰成功即位,稳定了局势。当时的局面十分危急,孙太后的选择极为明智,不仅挽救了国家,也没有违背祖制,北京保卫战的胜利也有孙太后的一份功劳。

由此得见,明朝的太后们十分理性、明智,该出手的时候绝不犹豫,不该插手的则不越雷池半步,这绝非易事。在独夫治国的大明王朝,太后们能为国家做到如此,也应得到后世的尊重。

马皇后的表率作用

马皇后是朱元璋的原配夫人,朱元璋加入郭子兴的义军后,马皇后就嫁给了朱元璋。夫妻两人感情深厚,也被后人津津乐道。

有一次,朱元璋被郭子兴猜忌,被关入监牢,而马皇后依旧惦记着丈夫。马皇后为了让丈夫能吃让饭,偷偷烙好一些饼,藏在胸口,在看望朱元璋的时候给他吃,她胸前的皮肉烫得通红。朱元璋对其他嫔妃或许并不感冒,唯独对马皇后那是真感情,可谓是患难夫妻。

为此朱元璋经常对外人称赞马皇后,马皇后却说:

“妾闻夫妇相保易,君臣相保难。陛下不忘妾同贫贱,愿无忘群臣同艰难。且妾何敢比长孙皇后也!”

意思是说,希望朱元璋能以他们夫妻感情作为标准,对待一概群臣也能从一而终。

史料记载:

“后勤于内治,暇则讲求古训。告六宫,以宋多贤后,命女史录其家法,朝夕省览。”

马皇后是后宫之首,威信很高,在没事的时候,马皇后也经常翻阅古籍,教育嫔妃们要向宋朝的贤后们学习,要经常读书,来反省自己。

我们都清楚,由于朱元璋年少的经历,其性格相对偏激,一句话不合,就可能妄下屠刀。每次朱元璋发火要杀人,马皇后就在后宫苦口婆心地奉劝,让其减少杀戮。在马皇后的劝解下,救了很多大臣的性命。

马皇后或许达不到长孙皇后的标准,但用“母仪天下”来形容马皇后一点也不为过。马皇后在弥留之际,还在劝解朱元璋:

“愿陛下求贤纳谏,慎终如始,子孙皆贤,臣民得所而已。”

之所以明代没有那么女主专政的现象,得益于马皇后的表率作用,马皇后去世后,朱元璋痛哭失声,从此再也不立皇后。

朱元璋设置祖制约束

尽管朱元璋文化水平不高,但他从创业开始就一直在读书,前朝的各种后宫乱政朱元璋也是清楚的,所以在立国之初,就严令禁止后宫干政。

史料记载:

“明太祖鉴前代女祸,立纲陈纪,首严内教。”

洪武元年,朱元璋就命人编写后宫条律,设置相应的女官和六局一司,吃喝用度都有相应规范,这一些列制度对之后的后宫管理意义深远,基本能杜绝后宫干政的现象。

大臣坚守原则

制度是死的,人是活的,就好比朱元璋曾经禁止宦官干政,但明朝却是宦官专权最严重的朝代之一。

两百七十六年的大明王朝,偶尔也会出现几个冒头的后妃,除了皇帝,最后一道防线那就是大臣。

万历四十八年,明光宗朱常洛因为沉湎酒色,加上胡乱用药,仅仅一个月就驾鹤西游了,大明帝国的政权要再次易手。在朱常洛弥留之际,却把年幼的皇子朱由校交给李选侍来照看,李选侍是朱常洛宠妃,此女心术不正,可能会借朱由校的手来把持朝政。

大臣们很快反应过来,这后宫专权在前朝时常发生,如果就此放任不管,那从宫中传出来的命令就不知道谁发布的,后果可能不堪设想。

杨涟最先发言:

“天子难道能托付给女人吗?李选侍昨天在先帝召见我们的时候,就强行进宫,这样的人能把皇帝托付给她?请大家和我一起马上进宫,把皇子接出乾清宫,暂时居住在慈宁宫。”

理论上,新皇要即位,李选侍必须离开乾清宫,但李选侍以照顾朱由校为借口,就是赖着不走,这举动实在惹人怀疑。

杨涟和方从哲、刘一燝、韩爌等多位大臣,硬闯乾清宫,当时有宦官拿着棍子,禁止大臣们入内,杨涟大声呵斥:

“先皇已经去世,尔等小人不让我们进去,你们想干什么?”

宦官被吓走,大臣们鱼贯而入,好不容易,大臣们才找到朱由校,其中还有宦官强行拉扯,都被大臣们大声骂走,最终,大家把新皇帝簇拥到文华殿接受群臣朝拜。

如果皇帝都沦陷了,那么大臣们就是那个最后防火墙,这次的“移宫案”就是个例子。正是因为大臣们的刚正不阿,保住了老朱家的皇权,否则一旦被李选侍、郑贵妃得逞,事情将一发不可收拾。

当然,由于朱元璋的出身问题,其子孙的皇后大都出自平民,而非势力大族,这种皇后没有强大的外戚支持,即使有人产生了非分之想,但碍于实力,也没办法干政。

总体来讲,明朝的政治制度已经非常完善,皇权也有一定的制约,即使出现像嘉靖帝、万历帝这样常年不上朝的皇帝,国家也能运转,这应该是最根本原因。

所以,太后专政的土壤没有形成,自然也就没有太后专政这种事了!

6

原因其实很简单,因为朱元璋定下了祖训,在后宫遴选上,规定了凡天子、亲王之后、妃、宫嫔,慎选良家女为之,进者弗受。

也就是说,明朝的后宫都是来自民间的平民家女。她们没有强大的家族支撑,也就杜绝了后宫干政和外戚势力。

7

汉之吕后、唐之武后、清之慈禧,都是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下,产生的历史人物。

首先是皇帝年幼不能掌权,他们的儿子登基时都还小,而且他们面对的外部环境都很恶劣。吕后面对的匈奴,慈禧面对英法列强。朝廷需要有一位政治强人领导,不是皇太后就是权臣。从维护皇权的角度来讲,皇太后显然更有优势掌权。反观有明一朝,皇帝登基时基本都已成年了。万历皇帝十岁登基由其母李太后带着掌权。几天之内,还把当时的首辅高拱给贬了,换成了张居正。没有外部强敌,万历做了太平天子。

第二:个人的权利欲望。吕后、武后、慈禧。在抓住历史机遇的同时,品尝到了权力的快感,有非常强力的权力欲望。武后不要说了。直接登基当皇帝。吕后不仅仅是实际上的掌权者,还在形式上做了动作。公元前188年 吕后称制;慈禧在同治皇帝可以亲政的条件下,搞出了垂帘听政。都是权利欲望强烈,不想放权的表现。个人意愿这一点很重要,清朝初期孝庄皇太后把顺治、康熙。两位皇帝带大,在朝廷可以说是一言九鼎。但顺利把权力交给了孙子康熙。

第三:制度博弈双方的较量。这里有一个问题,为什么不直接是制度的约束,而是是制度的博弈。皇权之下,什么祖制、制度,就是一张嘴。看谁实力强,谁说话管用。这不是简简单单的条文制度,而是血淋淋的政治博弈。汉武帝的母亲王太后,想要挟持儿子效法法吕后,被武帝一波操作,出局了;唐朝武后之后的韦皇后。想效法武则天,被李隆基一波操作,出局了。明朝的大臣是有几把硬骨头的,从朱元璋开始,就有不怕死的。万历想立福王为太子。前后拉锯十多年都没成功。明熹宗朱由校,就是那位著名的木匠,登基时他的养母李康妃想要挟他,被大臣杨链一波操作,最终出局。

吕后、武后、慈禧都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出现的人物。她们的出现,有历史一定的偶然性,历史的精彩也是因为有这种偶然性!

8

明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汉人统治的大一统王朝,被称之为无汉之和亲、唐之藩镇、宋之岁币,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同时明朝无太后专政也为后人津津乐道。我想明朝出现无太后专政的现象跟以下几方面有关:

大脚马皇后

  • 朱元璋对后宫的管理

洪武年间,朱元璋就命令儒臣修女诫,并对翰林院学士朱升说:“治天下者,正家为先。正家之道,始于谨夫妇。后妃虽母仪天下,然不可俾预政事。卿等其纂女诫及古贤妃事可为法者,使后世子孙知所持守”。为此朱元璋专门立下了一块铁牌,悬于宫中,还有一块是防止太监干政的铁牌,不过后来这块太监干政的铁牌被大太监王振给取走了,而这块不得后宫干政的铁牌还在。

  • 明朝的选妃制度

鉴于前朝多有外戚、后宫干政并导致亡国的情况,朱元璋在建立明朝后制定了新的选妃制度,这一制度也是明朝无太后干政的重要因素。

明朝初年,朱元璋大多与朝廷大臣联姻,如太子朱标娶常遇春的女儿,燕王朱棣娶的是徐达的女儿,朱棣之后的后妃们很少有出身于勋贵之家的,大多来自民间。大致的选妃制度是这样的:先是海选主要是京城及周边地区,由礼部进行筛选,挑选最终的几十个人送入宫中,再从中挑选几个做为后、妃,剩下的礼送回家。这些秀女大多来自普通的百姓之家和中下级官、军之家。这样皇帝的后族就没有强大的背景,自然对皇权也构不成威胁。

明宣宗朱瞻基之母张太后

个人觉得以上两点应该是明朝没有出现太后干政最主要的原因。如有不妥之处,欢迎大家指正。

9

谢谢题主邀答。后宫干政,一种少数极具政治才能的女性,例如秦昭王的母亲宣太后、吕后、汉和帝皇后邓绥、武则天、清孝庄太后等人,她们的共同点是女强人,且皇帝老公都没有她们的寿命长。

三个人都和自己的皇帝老公生活的时间比较长,在朝堂的声威、影响也较大。吕后在刘邦没发际的时候就已经嫁给他了,而且和刘邦一起打了天下;

武则天则是深得李治的信任,一步步掌控唐王朝政权;

慈禧是咸丰最宠爱的人,他们唯一的儿子就是慈禧所生,而且咸丰皇帝有四大恶习:贪美色、贪丝竹、贪美酒、贪鸦片。咸丰皇帝身体不行,但他又不相信大臣,不愿意让大臣代为处理政务的时候,慈禧太后的作用就显示出来了。

还有一种是得宠,如西晋惠帝皇后贾南风之流,一般是凭借色相而非才能,即所谓“女以色进”。这其中有但更多的女性从未接受过治理国家的教育,加之年纪尚幼便入深宫,对国情民意一无所知,一旦掌握权力很容易带来灾难。另一方面,后宫没有执政合法性,她们又不得不依靠外力干预朝政,一般后宫干政都与外戚干政相连。

那么明朝为什么没有后宫干政情况呢?

第一,朱元璋的皇后,德善兼施,协理六宫也是宽仁以待,没有为后世留下干政的标杆和榜样,参照吕后,不论西汉还是东汉,后宫垂帘听政的多大十一位皇后。

第二,明朝吸取了前朝外戚干政的教训,严格控制后族的势力,因此明朝的皇后多来自民间,明朝的选妃环节类似今天的选美比赛,全国5000名十三到十六岁的女子,要经过海选、初选、精选、吝选等环节才能当上宫女,后面还要有礼仪、姿态、肤貌、性情等考量,最终只有50人晋级,随后才由皇后、太妃组成的评审团评议,取前三。

第三,朱元璋的治国治吏方式,大多数大臣晚上和老婆说的话,第二天都能被皇帝知道,要是后宫干政,根本隐瞒不住。朱元璋在宫内挂了一块红牌,上面镌刻着警戒妃嫔不能乱政的话。后世明英宗时期,七岁登基,大臣们上奏张皇后垂帘听政,张皇后以祖宗之法不可改为由而拒绝。事实上,明代历代的皇帝也一向对此严加防范。

所以说,明朝干政的皇后属实没有。

10

归根究底这也是大明集团创始人朱元璋想要的结果。

我们都知道朱元璋起于布衣,通过自身努力问鼎九五,家族世代务农,文化素养不高,且从小给地主放牛,受尽白眼,一朝得势总得宣泄一下吧,对于世家贵族难免有偏见。

所以,在他打天下的时候,通过自学,也了解了部分历史,他认为他和汉王朝的缔造者大流氓(刘邦)很像,就把刘邦当作偶像。

1、因为偶像的缘故自然而然的多关住汉朝历史,他发现汉王朝最大的问题多是后宫干政,外戚专权;给他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2、因为他成功了,同时也骄傲自大了,认为他比刘邦出身还要差,一样开创丰功伟业,他肯定要比偶像做的更好,一时兴起就想了个办法,立下了一条祖训:“凡天子、亲王之后、妃、宫嫔,慎选良家女为之,进者弗受,故妃、后多采之民间”。

这条祖训虽然解决了后宫干政外戚专权的问题,也为大明王朝埋下了伏笔,由于大明王朝的后宫基本上都是寻常良家的女子在文化素养以及眼界格局上都有局限,对于皇子皇孙的家庭教育就跟不上,加上皇子皇孙没有强劲的外戚做坚强后盾做依靠,只能用依赖于陪伴在身边的宦官,也就导致了多起宦官乱政,大大消耗国力,促使明王朝由强变弱,最终也亡于宦官之手,所以,这条祖训还为大明王朝创造了很多奇葩皇帝(比如像做木匠,修道的,炼丹的,喜欢斗蟋蟀的,把老虎当做宠物的,喜欢大妈级姐弟恋的等怪癖嗜好)。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