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谢谢邀请!秦始皇没有给子孙封地恐怕有两个方面的原因:

一是秦始皇废除周朝一切体制,采用郡县制,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体制,把权利集中到中央,由中央统一管理,分级管辖节制,这样不利于地方造反。这样节制的办法,也是在多方争论后,秦始皇才采纳的,当时还在试用阶段。

二是秦始皇不会不考虑给子孙封地的,连太子也没立,主要是他没有想到会死得这么早,那时有炼丹术,他认为吃“仙丹”可以长生不老,还没有来得及考虑封地、太子的事,就被吃“仙丹”药死了!

我估计,可能就是这两个原因。如果秦始皇寿命再延续20年,儿子肯定多几个,这时肯定考虑地封!

最佳贡献者
2

我是雪上长留马行处,见字如见面。

秦始皇统一天下后,对于到底实施分封制、还是郡县制,曾有过两次激烈的讨论。

第一次是在公元前221年,丞相王绾认为,秦帝国刚刚统一天下,国家统治还不稳定,原有六国又远离统治中心,一旦发生动乱,秦朝恐鞭长莫及,应给诸皇子和有功之臣封地,让他们替秦朝镇守四方。

廷尉李斯认为,先朝西周就是实行的分封制,分封诸侯不过百余年,就发生相互攻击和侵吞现象,最终周天子的威信荡然无存,秦朝吞并六国就是最好的例子,李斯向秦始皇建议“今陛下统一天下,应该废除封建制,实行郡县制”。秦始皇权衡再三,最终采纳了李斯的建议,将天下分为三十六个郡。

第二次是在公元前219年,博士淳于越向秦始皇进言,殷商和周朝统治达千年,其主要原因就是实行了分封制,而今陛下虽然统一了天下,但皇子们却仍然是白丁,若出现前齐田常、前晋六卿夺权篡位这样的事情,谁来解救陛下?李斯反驳道,田氏伐吴,三家分晋,就是因为天下没有一统,诸侯并立造成的,如果分封岂不又会出现诸侯并立现象?,秦始皇依然采纳了李斯的建议,采取了郡县制。

秦始皇不给子孙封地封侯,就是为了防止子孙的后代重蹈前朝各诸侯国互相攻伐的老路,目的让秦朝一代一代传下去,他自己是秦始皇,然后秦二世、秦三世、秦一百世…,没想到只有短短14年,秦二世而亡。

谢谢阅读

3

秦始皇说 我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刚把中国地图拼成一块,你们又想让我自己亲手割开?

4

翻遍历史典籍,确实发现秦始皇没有给他的子孙后代封地称王,这足以说明秦朝作为历史上第一个封建王朝名副其实,原因很简单,奴隶制和封建制最大的区别就在于是否有封地,而秦始皇在天下设36郡县,封建制实行的最彻底。

秦始皇建立秦朝后,为了推崇郡县制,和奴隶分封制划清界限,他必然要做出表率,那就是不给自己的子孙封地,只给他们头衔和待遇。


自从武王伐纣,建立西周天下后,周天子开始大封有功之臣,周天子把土地以及居民分赐给受封的诸侯,叫他们在自己的封地内建立诸侯国,诸侯必须定期向周天子朝贡,义务为天子勤王派兵,而诸侯在自己的封国内权限很大,可以任免官员、征税、建立军队。

在西周初期,由于周王室威望高,各诸侯国不敢作乱,可到了西周晚期,由于周天子的不作为,加上各诸侯国的实力上升,王权衰弱,分封制遭到破坏,大国兼并小国,而且一些实力较强的诸侯国开始公然挑战周王室的权威,例如楚王问鼎,到了战国末年,周王室完全丧失了分封大权,地方不再受中央的节制。


而正是因为分封制的弊端太大,到了春秋战国时期,一些诸侯国摸索出了一种新的行政区划,那就是郡县制,他保证了诸侯国的朝廷和封国内的地方之间政通令达,各县之间不得各自为政,地方必须服从中央政府的一切命令。

到了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他看到了郡县制的种种好处,为了维护封建地主阶级的政治和经济利益,决定废除分封制,在全国推行郡县制,郡县制的推行强化了皇权,从此普天之下的一切都是皇帝说了算,他直接操控着全国官员的任命,并且官位不得世袭、官员只有俸禄没有封地,避免了一些地方官员的拥兵自重。


作为封建制的积极拥护者,秦始皇是不可能自己打自己脸,开历史倒车,给他的子孙封地称王的。

可惜秦朝国祚太短,二世而亡,后继的西汉王朝没有完全继承秦制,在行政区划上选择实行“郡国制”,开了历史倒车。

5

秦始皇不给子孙封地是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所建立的统治体制决定的。

分封制始于商代,西周灭商后,便大规模地以封地连同居民分赏王室子弟和功臣,诸侯在其封国内享有世袭统治权,也有服从天子命令、定期朝贡、提供军赋和力役、维护周室安全的责任。

秦始皇统一全国,废除了分封制,确立至高无上的皇权,最高权力属于皇帝。在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地方推行郡县制,建立了第一个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王朝。

这种中央集权专制王朝决定了秦始皇不可能再像分封制那样封子孙土地,而是根据子孙的能力分配给一定官职而已,只因秦始皇没想到自己49岁就会死,还没来得及按排这些孩子的的事而已。

6

秦始皇废除分封制,采用郡县制,是历史的必然走向。经历了春秋战国的诸侯战乱,华夏文明的腹地早已失去了分封制度赖以生存的历史条件。我们可以从政治平衡、经济发展、集权管理三个方面分析。

一、秦朝没有分封天下的政治必要

要谈秦朝为何不分封,我们要先了解一下周朝为何要分封?从政治层面上看,周朝的分封是武王伐纣、以周代商的模式决定的。商王朝对方国的控制要远远大于后来的周朝。当年,周的先祖季历被商王所杀,导致了周和商的彻底对立。而商王杀季历是向周部落问罪。但是周夷王烹杀齐哀公则是以诱骗的方式达成的。其实说明了一点,周朝的各诸侯国和周王室的向心力严重不足。


周朝建立的时候,是周武王联合了天下反商势力,一起干掉了商。并不是周王领导天下推翻了商。楚国的祖先原本是中原地区的一个部落——季连部落,由于得罪了商王,被商王朝逼迫,迁到了南方。他们也参与了周的反商战争,但是周朝建立后并没有马上给他们封地,直到周成王的时候,才被分封到楚地。后来因为爵位太低(被封为子爵),要求周王给他晋升,因此还和周王室打过仗。这些历史说明了周的建立是个部落联盟瓜分了商,大家出钱、出人、出力,目的是为了分得一杯羹。周王室分封子弟是为了更好控制整个天下,对非王室子弟的封国形成制衡。这也是周朝必须分封的最重要原因之一,是周朝分封制度的政治基础。


反观秦朝,秦始皇反其道而行之,不再是周王联合众部落推翻天下老大的模式,而是自己独立的武装力量干掉了整个天下的诸侯。这里没有其他诸侯给秦始皇投资,更没有其他政治势力有资格分得秦王朝的一寸土地。因为秦灭六国之战,本质上是灭掉了对封国有政治诉求的人。如果你要封地,我可以给。但要封国,对不起,请先问秦军箭阵。所以,秦朝不存在分封的政治基础。

二、经济发展程度已经超越了分封的匹配标准

周朝时期,如果周王不分封诸侯国,那么周王室是否能控制全国的经济。从经济层面讲有两个方面:一是控制税收;二是推动农业进步。这两点,从周王室的真实的实力上看,根本不具备。周初,生产力水平还非常落后,铁器还没有出现,青铜器作为武器刚刚得到普及,农业技术还不足以支撑人均开垦土地数量的提升。如此落后的生产力水平,其拥有的税收不足以赋予国家机器太大的统治半径。同时,我们发现了一个特点,周朝初年分封的诸侯国,统治面积都在方圆几百里之间。但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升,这些诸侯国要么向周边扩张,要么由后者兼并。

但秦朝的生产力水平已经足以让朝廷有条件集中力量改善经济发展。在《史记·河渠书》中有一段关于郑国渠的记载:

“渠成,注填淤之水,溉泽卤之地四万余顷,收皆亩一钟,于是关中为沃野,无凶年,秦以富强,卒并诸侯,因命曰‘郑国渠’。

好一个关中无凶年,这是人类改造自然的伟大胜利。秦朝不光修筑一条郑国渠,都江堰、灵渠等水利工程都是在那个时代修筑成功的。农业社会评价一个王朝对经济的最大贡献,就是这个王朝对水的驾驭能力。自此,每一顷土地能承载的人口也开始大幅增加。每一顷土地能创造的税收足够支撑一个庞大国家的统治。而分封制恰恰无法实现资源的集中,起不到推动经济发展的作用。

三、分封是国家管理方式的倒退

秦国的集权管理,可以上溯到秦孝公时代。秦孝公任用商鞅实行变法,商鞅采用了法家思想的治国方式,编订户口,五家为伍,十家为什,规定居民要登记各人户籍,开始按户按人口征收军赋。同时普遍推行郡县制,大大加强了国家对地方的管理力度。而秦国之所以是强秦,就是在有限的土地资源上形成了较为集中的管理体制,充分调动了积极性。即便在攻下六国的时候,每到一处,都会设立郡县,直接由朝廷委派官吏。秦崛起于集权,深知集权的优势,何况又面临一个如此庞大的国家,又怎会轻易放弃。

秦统一天下后,确实因实行分封制或郡县制经历过一场大讨论。以王绾、博士淳于越为代表主张分封,理由无外乎:

诸侯初破,燕、齐、荆地远, 不为置王,毋以填(镇)之.请立诸子,唯上幸许

“事不师古而能长久者,非所闻也”

这些论断不过是认为,秦朝如果不分封天下,则根本无力统治偏远地区。分封宗室子弟可以互为拱卫。不过李斯一句话就说到了秦始皇的心坎儿上,他说,周朝的灭亡就是教训,几代人之后,亲情疏远,早已不能互相攻为,且会互相攻伐。所以,必须采用郡县制,朝廷委派官员对地方进行直接管理。历史证明这个观点一定没有错。西汉时期,七国之乱中只有藩王,没有郡县。从刘邦到汉景帝刘启才几代人啊?

总结

秦始皇不采用分封制,是当时的时局决定的,是当时的生产力水平决定的。在一个庞大但又资源匮乏的地域内,如果没有一个强大的中央集权,则整个天下无法达到资源分配的平衡,引发的将会是如春秋时期一般的诸侯战乱,如东周王朝一般的王室衰微。

一扫六合胆气豪,祖龙霸业寓今朝。何须分封天下客,泱泱大秦亦滔滔。

7

你好!品茗君将为你解答这个问题。

秦始皇为何不给子孙封地呢?品茗君认为主要原因两个,一个是“前车之鉴,后车之师”,另一个则是秦朝的军政制度。

前车之鉴,后车之师

周朝分封制

众所周知,秦朝通过夺取周鼎而一统天下,周朝作为败亡者,它所实行的根本制度也就是国策必然会被秦朝拿出来进行反思,分封制就是如此。当然,不可否认,分封制在周朝建立之初确实产生了较大的积极作用,诸如开发边疆,巩固中原等等。但是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井田制的崩溃,诸侯逐渐强大,周天子则不断衰弱,此消彼长之下分封制所维持的秩序实质上已经名存实亡。这种情况下,各诸侯国们开始相互兼并,揭开了春秋无义战的历史序幕,而令人讽刺的是,这些发起兼并征战的诸侯大多是姬姓子孙。这是因为周朝在分封之初也是更相信自己人,史载:“立国七十一,姬姓独居五十三人”,结果却因为同宗之间的相互征伐,最终丢了姬姓天下。前车之鉴,后车之师,面对周朝这样的结局,我想秦始皇想给子孙封地的心就算有十分也得散去七分。

秦朝的军政制度

秦始皇

除了周朝殷鉴不远这个原因之外,秦朝的军政制度和军政体系也不允许秦始皇随便给子孙封地。为什么这么说呢?首先,秦朝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地方上实行郡县制,没有封国生存的土壤。(当然这还是因为周朝的教训);其次,稍微了解一点秦国历史的人都知道,它之所以能够称霸天下,是因为制定了二十级军功爵制度,这极大的提高了平民参战的积极性。同时军功爵制度还规定“宗室非有军功者,不得为属籍”,明确了唯有军功才能授爵这一前提。秦国的军功爵制得到了非常严格的执行,就连商鞅本人也不是通过变法之功获得封地的,而是通过公元前340年率秦军击败了魏国公子昂,夺回河西之地而受封,也就是说商鞅本人也遵守了“军功”这原则。那么说回秦始皇的子孙,他们能领军打仗的估计都没有几个,况且还要立大功,因为只有最高一级的爵位才能拥有封地,由此可见,秦始皇不给子孙封地,是有原因的。

汉高祖刘邦

有趣的是在秦朝灭亡之后,汉高祖刘邦反思秦朝灭亡的原因时,就把未给子孙封地当做一条重要的原因,他认为如果秦始皇给子孙封地,并予以军政权力的话,各地叛乱时各诸侯王必然能够出来帮助中央平乱,维护统治。于是没啥文化的老刘便将郡县制与分封制结合,搞出了一个不伦不类的政治体系,结果可想而知,“七国之乱”差点把孙子坑死,直到汉武帝发布推恩令,才逐步挖出了老刘当年给子孙埋的雷,实在令人无语。

8

武王建周,天下荒芜,百姓也不多,所以大封宗室、功臣等众建诸侯国,以拱卫王室。这个“封建”不是我们从西方史学界生搬来的史学名词“封建制”,中国的封建社会从秦始皇统一天下开始就已经消亡了。周代建国既久,天下诸侯开始尾大不掉,不能管控,堂堂周王只不过如同一个小诸侯,列国彼此侵伐,天下数百年来战事汹汹,百姓生灵涂炭。秦始皇很清楚这一切的根源就是封建制度,因此当他统一天下后,首要的事就是废除封建制,实行郡县制。

秦朝有博士七十人,用为国家的智囊和学术力量,国家大事,博士有参政议政的职责。秦始皇召集众博士议行郡县制,博士淳于越提出反对意见,他引用古书,论证从商周千余年来,天下皆行封建制,秦朝也不能例外。秦始皇说服不了有理有据、义正辞严的淳于越,但是博士们的舆论却是一股很大的反对力量,于是采纳了丞相李斯的奏议,禁止以古议今,禁止民间私学,并将天下图书除秦史、医药、卜筮、农耕等统统焚毁。这便是焚书的由来。

至于“坑儒”,则是有些冤枉秦始皇了。秦始皇欲求长生不老,乃用了一些术士求仙药。其中有侯生、卢生二术士,骗了秦始皇很多钱,却炼不出仙药来,于是畏罪逃亡,并一路散播秦始皇的坏话。秦始皇大怒,命搜捕坑杀术士四百六十余人。这便是“坑儒”的由来,说秦始皇滥杀是对的,说他杀的全是儒生就有些刻意夸张了。

秦始皇的焚书,对中国的文化是一场巨大的浩劫,很多书籍就此亡佚;而坑儒虽主要是针对术士,终归是滥杀,且其中不免杂有被枉杀的学者,这是无可置疑的。

然而就郡县制本身而论,却是奠定了中国二千年来疆土稳定与国家统一的大举措。秦始皇分天下为三十六郡,后增至四十一郡,大致是今天长城内的疆域。郡县制的好处是国家直接派员管理地方,至此革除了自春秋以来诸侯割据、征战不息的弊端,使国家的政权统一到中央来,这是中国政治史上的一个大功绩。

汉朝初建,虽也大封同姓宗室和功臣为诸侯,与郡县相杂,但不久景帝便开始削藩,再到武帝的推恩令,诸侯就仅能享有封地的租税,与富户无异,汉朝的封建便名存实亡了;西晋欲行封建,便有“八王之乱”,但也仅同于权臣执政,非春秋战国的封建可比;南朝则是以宗室任守令,权在守令而非王侯;唐朝诸王聚于京师,算是名誉称号;只有明太祖封建诸子,欲以拱卫皇室,然而到朱棣时便废除了。所以自秦始皇推行郡县制,之后的二千年,封建制已无可恢复。反观今天的欧洲,皆因罗马帝国的封建制度,到今天分裂成诸多国家,虽有所谓“欧盟”,也是各怀心事、形同虚设。

春秋时华夏族和诸蛮夷是杂处的,因为华夏族人口尚少,多居住在城郭内及周边,其他荒芜未开发的地方便是诸蛮夷所居,所以时常遭受蛮夷侵扰。战国时,华夏族的人口开始繁盛,各诸侯国又新建很多城郭,诸蛮夷要么被驱逐到边地,要么被同化。秦始皇统一天下,就把过去华夷杂居的江浙、福建、两湖、两广、越南北部全都置为郡县,又统一文字,使当时的全中国沐浴在统一的中国文化之中。而中国自古以来的民族观从来都是以文化论,而非简单地以血统论。两千年来,中国全体的国民不管方言如何难通,都能以文字无障碍地进行沟通,都能自觉地对国家和文化认同,便是从秦始皇时打下的基础。再看今天的欧洲,法语、德语、英语、西班牙语、斯拉夫语等等一大堆,古拉丁语早没几个人能懂了,文字语言的不能统一、文化的不能认同,是今日欧洲分裂的一大原因。

春秋战国数百年的列国混战,是基于“功利的国家主义”,所谓的国家也仅仅指各自的诸侯国而已。当时的民心早已向往超越国家利益、没有战争的“文化的世界主义”,即“天下大同”。秦始皇统一天下,便是应合了这样的民心。自秦朝以后,历朝帝王建极,首要的就是统一天下。所以中国二千年来的统一,是得益于这样的“天下观”和“大同观”。而今天的欧洲依然奉行“功利的国家主义”,所以它们还将继续分裂下去。

秦始皇的建国规划,是要万世相传的,所以规模之宏大、建设之完善,自古未有,最终秦朝也是亡于役使民力的过度,陈胜、吴广、汉高祖皆是起兵于征役的途中。而汉朝继承了秦朝的天下,并继续在政治与文化上不断完善。秦始皇万世相传的愿望不断由新的异姓帝王实现,秦始皇留下的国家、民族、文化、疆域继续由新的异姓帝王继承。百代而行秦制,秦始皇帝实为中国开天辟地之伟大君王!

9

如果瀛政把土地分封给他的子孙,他就不会被称为千古一帝了,秦始皇之所以被人称颂,很大的原因就是他开创了历史的先河,称为始皇可谓是实至名归,首先他统一了六国,结束了七国之间相互攻伐的局面,给了百姓休养生息的机会,就这一点,就能名垂青史了。



始皇做的不仅这些,他还统一了货币,度量衡,文字,开通了通往各地的直道,这每件事都是利国利民的大事。特别是修建万里长城,虽然当时耗费民力太大,引起百姓的不满,但这也是彪炳千 秋的功业,有了万里长城,从此边境百姓免除了匈奴的袭扰,保护人民长达千年之久,这样的功绩还不算大吗。



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秦始皇采用李斯的建议,废除了土地分封制,实行了郡县制,从士族中选拔官员加以管理,这无疑是社会的巨大进步,直到现在,世界各国依然采用这种制度,可见这种制度的优越性。



秦始皇其实也想把土地分封给自己的子孙,谁不想自己辛苦打下来的基业传承万世呢,但秦始皇从周朝灭亡中看到了分封制的弊端,分封制随着时代的更替,后代血缘关系的日益疏远,会出现相互攻伐的局面。而且分封制把权力下放,使皇权日益低微,造成主弱臣强的后果,直到无法统驭。秦始皇正是明白了这一点,才采纳了李斯的建议,弃掉分封而选择了郡县。

10

秦始皇想建立一个大一统的王朝,推行郡县制,目的是把权利收归中央,让大秦统治一代代传下去,给子孙封地就会分散中央的权利,威胁秦的一统天下,所以他坚决反对给子孙封地。

秦始皇是个伟大的皇帝,深知分封制的弊端,周武王曾经把土地分封给自己的子侄,但时间长了,亲情越来越淡,为了各自利益,诸侯兼并的战争不断。许多通过吞并战争发展起来的诸侯实力超过了周天子的实力,在也不听从调遣,甚至利用实力欺负周天子。周天子成了诸侯混战的看客,直至被灭掉。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为长治久安实行了前所未有的政策;战国时期,各国的度量衡标准不一,各国有各国的文字,货币,这样不利于统一后大秦帝国的经济文化交流,秦始皇使用了统一标准。甚至为了统一文化思想焚书坑儒。各国车辆形状大小不一,秦始皇在全国范围内统一了车辆标准,还以咸阳为中心修驰道,方便了全国的交通,更方便了秦对统一后国家的管理。

秦始皇做的这一切表明,他要建立的是一个前所未有的,中央集权的,大一统王朝。他实行郡县制,不会在分封子孙,不会在允许有一个国中之国的存在。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