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古代确实有在两军阵前让武将进行单挑这种现象存在。当然这种单挑很少像演义那样会对战斗结果产生决定性影响,主要还是为了鼓舞一下士气。

在《三国演义》、《隋唐演义》等历史演义小说里,经常有两军对垒时主将出马进行单挑,单挑胜利的一方就取得胜利,追杀战败的一方。在历史上两军对战当然不可能这么简单的进行,但是单挑也是有悠久历史的。

在春秋时期,那时候打仗前交战双方常常会派出地位相当的人进行单挑,而且双方会约定单挑的方式,比如说比箭术还是比驾车,偶尔无厘头一些的还有人会要求比肉搏。比较鲁国和莒国之战。双方主将季友和公子拿就进行了一次徒手格斗。

在春秋以后,战争日益残酷化,单挑的次数就少的多了。不过为了鼓舞士气,或者说是活跃气氛,有时候两军主帅也会派出手下猛将进行单挑。

像安史之乱的河阳之战,史思明就派出了手下的猛将刘龙仙向唐军挑战。仆固怀恩向李光弼请战,李光弼认为这不是大将要做的事,最后众将都推选裨将白孝德出战。白孝德不负众望,果然杀死了刘龙仙。唐军趁势发起进攻,史思明败了一战。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大将此时已经不轻易上阵单挑了,都是派出手下出马。而单挑虽然不具备决定意义,但是一旦单挑战败,士气受挫,还是会有一定影响的。

最佳贡献者
2

古代斗将是确实存在的事情,并不是子虚乌有之事。我可以给大家讲一个真实的历史人物,这个人可比一些演义的里面的人物强的多。

《资治通鉴》记载了晋朝时期的将领陈安的事情,陈安在当时割据一方,前赵的刘曜派兵征讨陈安,陈安率领军队突围的时候就发生了历史上的著名斗将事件。按照史书的记载,陈安突围时仿佛《演义》中的猛将附体,他左手挥舞七尺长的大刀,右手挥舞丈八蛇矛,一旦敌人逼近自己,陈安就大刀和长矛一起向前格杀,一下就能够杀死五六个人,远方的敌人,陈安就拿起弓箭射杀,但是刘曜军队里的平先也不甘示弱,他上前前去和陈安单挑,两人交手三次,陈安的蛇矛就被平先夺取。最后到了傍晚,陈安带着部队藏在山上,最后被赵军抓住被杀。此后又有隋朝的史万岁,史万岁此人也是勇猛无比,在隋文帝杨坚命秦州总管窦荣定率九总管征讨突厥的战争里就单挑获胜。当时隋军和突厥军队在沙漠里相遇,干旱无水,两军多次征战,都没有取得大的成果。最后窦荣定和突厥阿波可汗约定武将单挑,窦荣定选择了史万岁,结果交战的时候,史万岁一下子冲到突厥骑将的面前将其斩杀。突厥人士气下降,最后双方约定议和之后退兵。

而唐朝到五代之间,是当时军事战斗模式发生了变化,导致大批武将阵前单挑成为一种当时的战斗模式,当然这不像演义中双方单挑,一方将领取胜之后,趁势掩杀,在真实的战斗中,这只是打击敌方士气的一种行为。安史之乱中史思明派手下刘龙仙率领五千铁骑前去河阳城下挑战,当时河阳城驻扎的是李光弼的军队,刘龙仙仗着自己武艺高强在马上痛骂李光弼,李光弼问手下谁敢出战,仆固怀恩想出战,被李光弼以大将不适合上战场为由拒绝,最后是白孝德出战,白孝德单枪匹马渡河来到刘龙仙的面前,但是故意不前进,刘龙仙有点疑虑,最后城上和阵前擂鼓呐喊,喊声震天动地,刘龙仙慌张逃窜,最后被白孝德斩杀。唐朝末年五代时期的武将张归霸,他是朱温手下的一个武将,在朱温围攻秦宗权的时候,当时的秦宗权派手下张郅前来抵御朱温,双方在赤堈交战,双方就开始这种单挑,张郅手下的骑兵将领和张归霸单挑,当然这种单挑不是拿着武器互殴,而是有弓箭存在的,张归霸在单挑的时候就被对面的飞箭所中,但是张归霸骑着马往回走,向后设了一箭,敌方将领直接脖子被射穿最后坠落马下,张归霸把对方的马匹给带了回来。

这种武将单挑到了后期在大规模减少,因为大将不会以身犯险,只有次级将领为了功名利禄额才会如此拼命,单挑是一种很危险的行为。

3

“斗将”就是所谓的单挑,与《三国演义》等古典小说中,描述的两军对垒时,将军们要先拼个武力高低不同,在现实中,“斗将”的现象其实很少发生。毕竟将在谋,而不在勇。决定战争胜负的更多在于主将的谋略,而且主将身系成败的关键,主将一失,必然导致全军覆没,“斗将”只不过是匹夫之勇,还会被有识之士取笑。

首先,我们说一下,单挑没有成功的。在楚汉战争时期,由于战争旷日持久,“丁壮苦军旅,老弱疲转漕”。此时,两军在广武对峙,谁也奈何不了谁。楚霸王项羽于是向汉王刘邦提出希望单挑来决定战胜的胜负。霸王项羽力能扛鼎,在交战中有过多次单人杀死近百人的记录,其武力在几千年历史上也是屈指可数。这是一桩稳赚不赔的买卖。刘邦自然知道不敌,笑着回答,我宁肯斗智,不肯斗力。



但是,在历史上发生过“单挑”,虽然《三国演义》中描写的斗将大部分都是虚构的,但这种现象毕竟是存在的,比如三国武力第一人吕布。董卓死后,余党李傕、郭汜反攻长安。吕布在长安城北迎战郭汜,两位曾经的同僚,如今刀兵相见。吕布说你先让士兵退后,我们两个来一决胜负。于是,两人开始单挑。在打斗中,吕布到底是技高一筹,用矛刺中郭汜,郭汜被后军救回。虽然单挑取胜,但是却改变不了整个战局的胜负,勇猛的吕布还是被李傕、郭汜赶跑,沦落为丧家之犬。

当然,在还有通过单挑取得战争胜利的。隋朝时期的大将史万岁勇猛凶悍,在开皇三年,随从秦州总管窦荣定北击突厥。窦荣定知道史万岁武力绝伦,于是在两军对垒之时,对突厥的阿波可汗说,士兵无罪,何必让他们互相残杀。不如我们各派一名勇士决斗,以定胜负吧。阿波可汗答应了,于是派出一名突厥勇士。窦荣定派出史万岁出战,仅几个回合,史万岁就砍下了突厥勇士的脑袋。突厥大惊,连忙与隋朝议和,史万岁也被封为了车骑将军。但是,也要看到突厥固然震惊于史万岁武力,但是更主要还是隋朝的强大军事实力才是其退兵的关键。

4

古代大将单挑不是普遍现象,但也不是说完全就没有。比如《三国志·孙策传》、东汉文人王粲所著的《英雄记》以及《宋史·太祖本纪》中就分别记载了孙策与太史慈,吕布与郭汜,赵匡胤与皇甫晖,单挑的故事。



一、孙策单挑太史慈

《三国志》中对孙策与太史慈的这场单挑记载基本上与《三国演义》里面的描写没有太大的差异。缺乏想象力的同学可以去看央视版《三国演义》第九集的内容。

(太史慈)时独与一骑卒遇策。策从骑十三,皆韩当、宋谦、黄盖辈也。慈便前斗,正与策对。策刺慈马,而揽得慈项上手戟,慈亦得策兜鍪。会两家兵骑并各来赴,於是解散。——《三国志.卷四十九 吴书四》

二、吕布单挑郭汜

吕布杀董卓后,李傕、郭汜攻打长安城,吕布看见西凉军来了,就让手下们先撤,他在城门口单挑郭汜。等到吕、郭对垒时,吕布一矛刺中郭汜,差点要了他的命。幸亏郭汜的保镖拼死营救,郭汜才捡了条命。

郭汜在城北。布开城门,将兵就汜,言“且却兵,但身决胜负”。汜、布乃独共对战,布以矛刺中汜,汜后骑遂前救汜,汜、布遂各两罢。——《英雄记》

三、赵匡胤单挑皇甫晖

后周显德三年(956年)春天,赵匡胤奉周世宗柴荣命令攻打南唐的清流关。南唐军不敌后周军,南唐军大将皇甫晖便于阵前对赵匡胤说:“我们各为其主,希望你给个机会,等我把阵型摆开了再一决胜负。”赵匡胤笑笑答应了他。待皇甫晖整队出城后,赵匡胤单人单骑抱着马脖子径直上前,一刀砍中皇甫晖的脑袋,将他活捉。

南唐节度皇甫晖、姚凤众号十五万,塞清流关,击走之。追至城下,晖曰:“人各为其主,愿,成列以决胜负。”太祖笑而许之。晖整阵出,太祖拥马项直入,手刃晖中脑,并姚凤禽之。——《宋史·太祖本纪》


除了以上单挑外,其它的典籍中,也有一些关于武将阵前单挑的记载。比如宋朝人周南撰所著的《山房集》中,就详细描述了一场宋军武将与金军武将单挑的故事。

一日,敌(金军)出骁将,垂青丝鞯,握马槊,策马戟手詈玠,求独斗,麾下两将辈出皆歼焉。诟益甚,曰:“此犬彘何以辱我?”,玠未以对。有曹武者,位甚下,未尝以勇闻,请行。玠难之曰:“两将犹不当,子毋重辱我。”武曰:“得公所常自乘马,则无不济矣!”问其故,曰:“敌诚骁果,然吾视其马于回挽间微疵,此成擒易尓."玠解以付之,武骑而出,与之两道驱驰,若无意于格斗者。忽跃身赴之,敌马力猛骤前,急回不能如人意,迟一二步,为武所碎,持其首以归,三军大噪,敌怅解而出。——《山房集》

公元1131年,宋军与金军于陕西宝鸡的和尚原对峙。由于当时宋军仗着易守难攻的地形死守关隘,令金军的多次攻击都没效果,金军统帅就急眼了,派出了一位铠甲鲜明的将领到关口向宋军挑战,说你们躲在关内算什么本事?是大丈夫就出来单挑!

宋军当时听了这话也冒火了,便有两个将军先后出关接受挑战,但结果都被打败。金军一看是这个情况,士气大振,就在阵前直呼宋军统帅吴玠的姓名,逼他出来决斗。众所周知,吴阶也是个暴脾气,他当年跟金国大将完颜娄室还在阵前单挑过。这种憋屈他怎么能忍受?被骂了一阵后,吴阶就撩膀子准备去应战。这时候,宋军中的一员叫曹武的小将站了出来,主动对吴大帅请战,说杀鸡焉用牛刀啊?我去就行了。

吴玠认为对手太厉害,曹武名不见经传,恐怕难以取胜,就不让他去。不过曹武的一席分析让吴阶改变了心意。他说敌将虽然很勇猛,但是那家伙的马在转弯有点问题,是一个很大的缺点,如果吴大帅能给自己一匹好马,他有很大把握能砍了对方!吴阶认为曹武说的对,便让曹武骑着自己的好马出战。

待双方开打之后,金将直冲曹武而来,曹武依计划行事,不做应战,转身就往回跑,金将以为曹武怕了,就催马加速急追,曹武等的就是这个机会——当金将与曹武并身驱驰,贴得很近的时候,曹武抓住机会,突然一个转身,绕到了金将侧翼,而金将的马因为有转身不灵的缺点,没来的及转身,果然就被曹武抓到机会,一榔头敲到了脑袋,将其临阵打死。

金将的死给双方士气带来了很大影响,宋军士气大振,而金军则士气低迷。和尚原之战最终也以宋军胜利告终。



前面说了四个例子,其实只是想说明一个道理,那就是古代确实存在“斗将”,古人在进行战争时,也确实有阵前单挑的现象。单挑这个行为“其来有自”,而并非全是文艺工作者的凭空虚构。

当然,阵前单挑虽然并非是凭空想象,但还是实事求是的说,单挑在古代仍然是属于非主流现象。大规模的战役,几乎不可能出现阵前单挑,如果有阵前单挑发生,大概率的一定是小规模,且低水平的战斗

为什么要这么说呢?因为这是由古代战争的特点决定的必然结果。

古代军队中,职业官兵比较少,像世袭武将和老兵油子虽然是古代军队战斗力的核心和中坚力量,但他们数量太少。当时真正在军队中占绝对数量的其实就是临时投军,或者临时通过拉壮丁的方式,吸纳到部队的非职业军人。

这类人因为都是临时拉来凑人数的,没有所谓的军人荣誉,也几乎没有战斗力。如果大部队打了胜仗,这类人能添砖加瓦,如果大部队打了败仗,这类人肯定是逃之夭夭,扰乱军心。

↓你以为古代打仗都是这样的?



↓实际上当时绝大多数小规模战斗,都是这样的。真打的人少,看热闹人的居多。

所以,古代小规模作战时,武将很有必要在阵来一场单挑。因为一旦挑赢了,会极大的动摇对方非职业军人信心,鼓舞本方非职业军人的士气。

这是非常有效果,也很有效率的一种战术。


不过前文也说了,单挑仅限于小打小闹,真的大规模团战时,单挑还是很稀罕的。

至于原因,不用说你也懂。大规模的军队能成型,这说明这支部队已经有相当的战斗力和凝聚力了。不需要再通过单挑这种低劣手段鼓舞本方、动摇对方的士气。这类高素质军队打仗靠的是阵法、军纪。

其实在古代通俗小说中,也是如此。比如著名的《三国演义》中,军阀们前期之间小打小闹时,武将单挑的描写很多。但后来魏蜀吴三足鼎立,大家都开始玩大战役后,单挑的描写就很少了。像“赤壁之战“、“夷陵之战”,“诸葛亮六出祁山”、“姜维九伐中原”,都是靠的智商取胜,而不是像早期章节那样靠武将单挑就能分胜负。

5

古代斗将肯定有,不过要分情况。

如果是一方据城或者关隘固守,一方攻击,那困守一方必定凭借城墙关隘坚守,你有本事就架云梯冒箭矢攻击,没本事你就退兵或长期围困,人家也不是傻子,凭什么离开依托的城墙开城出来和你斗将?

古代的伏击战,一方在丛林、山谷布置好埋伏,待对方进入伏击圈后,立即万箭齐发,几轮箭雨射死你一半的人,紧接着战鼓擂响,士兵齐冲,歼灭残敌,还那会和你客客气气的斗将?

夜间劫营抢寨,人衔枚马勒口,悄悄的摸到敌方营察前,发一声喊,砍开寨栅一拥而入到处放火,四处砍杀,也不会和你斗将。

只有在实力相当的两支敌对军队在野外相遇,两军在一箭之外迅速展开部队列成阵势,才会出现斗将的情况,因为两支军队谁先发动攻击,士兵都要被对方箭雨大量杀伤,如双方都不攻击,那要僵持到什么时候?

这时就要斗将了,先派出勇将斩对方一将,锉锉对方锐气,而自觉武功了得的战将也会主动请缨,以立头功,这时双方的战将就在两军阵前斗在一起了。

6

斗将可以理解为两将的单挑,也就是两位敌对方将领在打仗前,先各自代表己方出战,两位将领在阵前一对一的单挑厮杀,这种行为就叫斗将,也叫单挑

我们现在看电视,或者看像《三国演义》这样的古典历史小说,经常会看到两军对峙时,两方各出阵一位将领,先单挑,很可能打出几个回合,有可能打上百八十回合,等分出胜负之后,然后身后的大军开始冲杀,一阵冲杀之后,战争就结束了。

比如三国演义中袁绍对阵公孙瓒的磐河之战时,袁绍让文丑出战单挑公孙瓒,公孙瓒作为主将与文丑并战,结果不到十个回合败于文丑之手,接着公孙瓒就逃走了,文丑策马追赶直杀入公孙瓒中军,公孙瓒手下四将迎战文丑,被文丑一枪刺死一个,其他三个逃走,公孙瓒军大败,感觉打仗完全就靠猛将的武艺,就能取得胜利一样。

还有白马之战,颜良率军十万迎战曹军,曹操手下的宋宪第一个单挑颜良,颜良三个回合就斩杀宋宪,接着魏续又上单挑颜良,又被颜良一个回合砍死,最后曹操手下大将徐晃也接着单挑颜良,却被颜良20个回合击败,于是曹军大败。

三国演义中还有很多的单挑,比如张飞战吕布,许褚战马超,张飞战马超等等,太多了,但历史上真是这么回事吗?靠着武将单挑一下就能决定了战争胜负吗?

历史上凡是正规的战争,基本是不存在斗将现象,也就是两将单挑的行为

首先,将领尤其是主将,作为一军的领导,是不可能随便置自己于危险之中的

如果主将去斗将单挑,战死了怎么办?那一整支军队不就群龙无首大败而归吗,这仗还怎么打?再说了,宋朝之前的将领一般都是文武不分家,有的可能是文人带兵打仗,有的可能是武将带兵打仗,比如诸葛亮多次率军北伐,还有韩信这样以计谋取胜的将领,他会跟你斗将单挑吗?当然不会。

即使是像项羽这样的猛将,也不会有斗将单挑的行为,就算项羽凭着勇猛愿意单挑,也没有人敢啊,你看项羽打巨鹿之战和彭城之战,哪有斗将单挑,当然也存在项羽凭借勇猛一人对战杀近百人,但那不过是混战,两军混战之中,将领有可能参战,因为这会鼓舞士气。

就算是关羽阵斩颜良,那也是乱军之中斩杀的,还有张辽斩乌桓单于蹋顿和黄忠斩夏侯渊都是在乱军之中斩杀的,而不是斗将和单挑的。

其次,战争打的是综合能力,不是武将比拼武力。

个人的武力其实在战争中的影响是微乎其微的,中国历史的所有名将,没有一个人是靠个人武力打赢战争的,比如项羽武力惊人吧,巨鹿之战和彭城之战靠的是计谋和激发全军战斗力取胜的,白起战斗力惊人吧,就连长平之战靠的也是计谋,迂回包抄+分割围歼消灭40万赵军的。

武将的武力再厉害,就算一个人打一百人又怎么样,你的士卒总不可能和你一样厉害吧,打仗靠的是激发所有士兵的战斗力,才能取胜,不能仅仅靠一两个勇猛的将领,就连算是万人敌,比如项羽、关羽和张飞这样的,不善于打仗,即使武力惊人照样失败。

最后,历史上没有战争是靠斗将单挑决出胜负的。

无论你举哪一个例子,无论是上古时期的战争,还是春秋战国,秦汉时候,又或者是后世的唐、宋、元、明、清,春秋早期的战争,基本上是两军约好时间、地点,然后列好阵势,再开始厮杀,这应该叫阵法对阵法。

战国一直到秦汉时期的战争,开始流行计谋,或者无所不用其极,只要能打赢战争,任何手段就行,比如长平之战,秦统一六国之战,还有秦末的巨鹿之战,汉朝时期的汉匈百年战争,三国时期的三大战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夷陵之战,都是靠计谋及综合实力,基本上没有斗将和单挑。

在正规的战争中是没有斗将和单挑的,就连地痞流氓打架也极少单挑和斗将,只要能打赢,是什么手段都会用上的。

当然了,历史上也存在两个将领的单挑和斗将,那只存在一些小规模战争或者双方都是喜欢单打独斗的武将之间。比如春秋时期的鲁国公子季友与莒国公子赢拿,就以二人对战解决了一次小规模战争,不过那是公子季友使出的计谋,故意刺激公子赢拿单挑的。

还有三国时期的吕布与郭汜的单挑,郭汜率军攻打长安城,吕布当时已经战败,没有办法故意刺激郭汜与他单挑,虽然吕布与郭汜单挑赢了,刺中了郭汜一矛,但吕布仍然是输了战争,可见斗将根本改变不了战争结果,这是三国时期正史上记载的唯一一次单挑。

另外在南北朝和五代十国这样比较黑暗混乱时期的,史书有一些关于斗将和单挑的记录,不过这些都存在疑问,大多可能是两军混战之中,两将交手,真正的两将单挑,应该是不存在的,不可能像电视或小说中那样,通报个姓名,再来打斗一番。

有可能存在一方的将领凭借自身的勇猛,引诱另一方将领来单挑,以方便赢得战争的行为,但另一方将领有主导权,比如陈庆之之子陈昕俘虏北魏骁将宝乐,李存孝俘虏后梁骁将邓季筠,后唐周德威生擒后梁猛将陈章,等等,虽然看上去是斗将和单挑,实际上更多战场上的形势影响,有可能是智取,有可能是形势使然,真正的单挑和斗将毕竟极少,也不现实。

所有在正规的战争中,极少有斗将单挑行为,偶尔在历史出现两将斗将单挑,也是在小规模战争或者两军混战中可能会偶尔出现的行为,根本不像电视或小说中出现的那样,不要被电视或小说所欺骗了。

7

我是波云星,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看过一些笔友的分析,确实也很有道理,我这里就另辟蹊径,直接介绍“斗将”,虽不一定是武艺最厉害的,但一定是有根有据的。


一、史载明确的“斗将”称号


《三国志 吴书 吕蒙传》记载,甘宁粗暴好杀,既常失蒙意,又时违权令,权怒之,蒙辄陈请:“天下未定,斗将如宁难得,宜容忍之。”权遂厚宁,卒得其用。


甘宁粗暴,喜欢滥杀人,既常常使吕蒙不满意,又时不时地违背孙权的意图,孙权对他很恼怒,吕蒙总是陈情请求说:“天下还没有安定,像甘宁这样的斗将狠难得,应对他宽容忍耐。”于是,孙权厚待、重用甘宁。


甘宁号称“斗将”,完全是于史有据可查。


二、甘宁是怎样的一员斗将呢?


甘宁的好斗是出了名的,年轻气盛的他直接单挑久已成名的老前辈汉寿亭侯关羽。


关羽号称有三万兵马,亲自挑选精锐兵卒五千人,说要夜里涉水渡河。鲁肃与各位将领商议对策。甘宁当时有兵三百人,于是说:“能否再给我增添五百人,我前去对付他,保证关羽一听到我咳唾之声,就不敢渡河,如他敢渡过来就要被我擒获。”鲁肃当下选一千人给他。甘宁连夜赶到上游设防。关羽闻甘宁来,见对方有了准备便放弃了渡河计划,而在岸上扎营,此地后称“关羽濑”,“关濑惊湍”是湖南益阳古资江的十景之一。


后随鲁肃镇益阳,拒关羽。羽号有三万人,自择选锐士五千人,投县上流十余里浅濑,云欲夜涉渡。肃与诸将议。宁时有三百兵,乃曰:“可复以五百人益吾,吾往对之,保羽闻吾欬唾,不敢涉水,涉水即是吾禽。”肃便选千兵益宁,宁乃夜往。羽闻之,住不渡,而结柴营,今遂名此处为关羽濑。


曹操派朱光为庐江太守,屯驻皖城,还派细作秘密过江,招募诱惑江东的反政府武装,妄图里应外合,进攻孙权。孙权亲征皖城,吕蒙推荐甘宁为升城督。攻城时,吕蒙亲自擂响战鼓助威。甘宁手持练索,身先土卒,攀缘上城,最终攻下皖城,俘朱光。张辽闻迅,率援军而至,到夹石(今桐城北),听说皖城已失,只得退去。

后从攻皖,为升城督。宁手持练,身缘城,为吏士先,卒破获朱光。计功,吕蒙为最,宁次之,拜折冲将军。


曹操率大军号称四十万攻打濡须口,孙权率兵七万迎击,派甘宁率三千人为前部督。甘宁选精锐一百多人,二更时裹甲衔枚,潜至曹操营下,拔掉鹿角,冲入曹营,斩得数十首级。夜色中的曹军士兵受到惊动,误以为东吴大军来袭而起身备战,甘宁于是撤退。从此,孙权对甘宁更加看重,并称赞道:“孟德有张辽,孤有兴霸,足相敌也。”

后曹公出濡须,宁为前部督,受敕出斫敌前营。权特赐米酒众殽,宁乃料赐手下百余人食。食毕,宁先以银碗酌酒,自饮两碗,乃酌与其都督。都督伏,不肯时持。宁引白削置膝上,呵谓之曰:“卿见知于至尊,孰与甘宁?甘宁尚不惜死,卿何以独惜死乎?”都督见宁色厉,即起拜持酒,通酌兵各一银碗。至二更时,衔枚出斫敌。敌惊动,遂退。


这种升城督、前部督,可不是坐在帐中的统帅,他们是要身先士卒,去拼命杀敌的。吕蒙早年也曾亲自斩杀黄祖的水军都督陈就,立下大功,曹营的乐进也有“先登”的称号。单挑绝对有,但无论如何个人武勇只是一个方面,将军(特别是高阶的将帅)最重要的还是对整个作战行动、战略战术负责,必须想办法带队打胜仗。如果真是自己一味好勇斗狠,团队无法获得胜利,那么他也就得慢慢会退出历史舞台。


“豪杰自不群,俗眼盖盲瞽。刘表既不识,那复论黄祖。翻然脱羁衔,渡江得英主。垂手立功勋,雄名诧千古”,甘宁久经沙场,威名赫赫,在宋代时被奉为神明,南宋时加封为"昭毅武惠遣爱灵显王",得以建庙享祭,庙前聚集的乌鸦都被称为"神鸦",而在一些小说作品中甘宁更是被称为"吴王",如蒲松龄《聊斋志异》中的"竹青"故事。


甘宁是不是您心目中的“斗将”呢?欢迎在下方留言讨论。


点击关注,更多有理、有据、有趣的历史知识和思考在等着和您一起分享。

8

古代打仗怎么打?是千军万马一拥而上,还是靠英雄人物单枪匹马闯入敌阵直取敌将首级?还是像小说中那样,两军将领纵马决战,以此二人的胜负来决定整个战局?

传闻,明朝永历年间,入侵朝鲜的日本人丰臣秀吉,正面遭遇了明朝李如松的辽东铁骑。当时日军有一个痴迷于《三国演义》的将领,竟只身一人走出阵列,大喊“谁和我'一骑打’?”所谓“一骑打”,就是单挑决斗的意思,明军只当他是个神经病,一顿子弹招呼过去,该将领瞬间被打成了筛子。

充满演义色彩的单挑

只要读过《三国演义》的人,必定对“武将单挑”这一概念印象深刻。但逢两军交战之际,双方人马列队相峙,一方的将领持长刀长枪,纵马出阵,高声喝问对方是否有人敢与其交战,而对方此时不可对其下手,反而同样有一名应战将领冲出阵列,与其交战于两军之间的空地。最终,二人过招或几合,或十数合,或数十合,终有一方将领被挑下马来,此时该方士兵也不作反抗,而是立刻拱手认输,或直接作鸟兽散。

如此作战方式如今看来让人忍俊不禁,古人注重礼仪、形式竟到了如此地步,仿佛整个战争中,关键获胜因素仅仅是那几位将领,谁的武艺高超,则谁带的部队从一开始就赢了,而那几万、几十万大军却只是摆设,并没有任何实际价值。然而真是这样吗?既然如此,古代各国为何还要花巨资养士兵?

对此,早已有人提出怀疑,普遍的观点是:从古至今根本就没有武将单挑这一现象存在过,因为它并不符合战争的基本规律,完全是演绎小说作者为了使作品内容引人入胜而一厢情愿添加的。

真的有武将单挑现象吗?

事实上,这一说法也是片面的,因为不管你信不信,历史上的战争中,武将单挑的情况确实存在过,只是它并非像小说中那样频繁地出现,且其出现的条件一般都具有特殊性,而不是一种普遍现象。

早在宋朝之前,武将单挑颇为寻常,因为唐朝及更早时期的“军人”很多并非真正被训练过的军人,而是被抓来充军的壮丁。这些壮丁中,武装牧民尚有骑马射箭这样的战斗能力,但农民却根本不会使用武器,只会打扫战场。大敌当前,他们能老老实实站着别转头就跑已经很不错了,战斗拼杀怎能指望他们?既然士兵并没有什么用,那么一场仗打下来,效率最高的方式便是双方主将单挑决斗定胜负。而历史上真实存在过的著名武将单挑案例也数不胜数,譬如吕布大战郭汜、孙策单挑太史慈。

而且武将单挑不仅在我国古代战争中发生过,日本古代也有过逢战必先单挑的传统。两军相会之时,先是队前出一武力超群之部将,和对方的先锋单挑,一般武士都以在主公马前一战为荣。

事关胜败的“战车”

武将单挑这一现象既然真实存在过,那么它又是何时出现的呢?事实上,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武将单挑的雏形便出现了。在大规模集团军作战中,主将是不能够亲临第一线杀敌作战的。所以但凡出现主将亲自冲锋杀敌的战争,往往都是小规模战争,而当时有些国家的战斗人员并不多,所以为了在战争中获得优势,便发明了“战车”。

春秋时期出现的战车,由四匹马拉着,车上一般载三个人。主将持长戈居左,副将持长戈或其他辅助武器居右,而中间则是负责驾车的驾驶员。三个人和四匹马,都要裹上皮革,罩上铠甲,一应护具到位,全副武装,这样在冲锋陷阵时,可以起到良好的保护作用。将领所持的长戈有多长呢?一般是人体的三倍,大概至少是五米开外,戈头既像矛、又像镰刀,可以刺、可以割、可以勾,这样的兵器横扫敌阵,敌人根本难以近身。

作战时,无论对方召集了多少人,单见战车驾驶员熟练地赶着马专往敌阵中人最多、最密集的区域猛烈地冲击。而战车上的两名身材壮硕、臂力过人的将领,一左一右,同时挥舞着超长的戈,狂刺乱扫,就像在乱茅草堆里割草一样,敌方士兵如同草芥,瞬间大批被搠翻在地。而在战车后方,紧紧跟随着众多的自家士兵,他们手持刀枪剑戟,快速地赶上前来,将那些被搠翻在地的受伤敌兵,一个个就地处决。

如此强大的作战威力,完全取决于战车及两个操戈的将领。而紧跟战车的士兵们,只能起到配合作用。战车胜,士兵们杀敌立功;战车败,他们就作鸟兽散。因此,在古老的车战时代,作战的主力是将,而不是兵。当双方都有战车的时候,比的就是谁的驾驶技术更高,谁的将领武艺更强,于是整个战争就变成了战车与战车的较量,将领与将领的过招。如果某方的战车被搠翻了,或将领战死,那么,胜败立见,战局立定,这大概就是武将单挑的雏形。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当战争规模越来越大、武器越来越先逬的时候,将整个战争的胜负系于主将一人之身的做法,就变得危险而愚蠢。因此,武将单挑现象逐渐退出历史舞台,而指挥官们的作战位置也开始逐渐后移,从最前线移到最后方,口号也从热血澎湃的“跟我上!”,变成了冷酷的“给我上!”。

9

“斗将”,古代文人心中英雄气概的体现。武将:“你行你上…”

大家看电视剧,特别是《三国演义》这样的古装战争剧。总能看到两军对持,各出一员大将阵前“斗将”,也就是派代表单挑。艺术源于生活,小说取材于现实,那么真实的古代战争中是否存在这种单挑的情节呢?

答案是有,但是并没有艺术作品中那么夸张,动不动就是两方将军阵前对枪。其实,“斗将”更多的是文人对英雄气概的崇尚。

斗将行为的前身:“致师”

小说中经常有大战前,两军大将先冲到阵前打上三百回合的情节。但是我翻阅二十四史,却发现正史中少有记载。而有一种行为,却与其特别相似,可以称得上斗将的前身,那便是“致师”。

《周礼.夏官司马》中曾有记载:“环人:掌致师,察军慝,环四方之敌。”“武王使师尚父与百夫致师,以大卒驰帝纣师”,意思是指在牧野之战开始前,周武王派人去纣王的军队前挑衅。这种挑衅对方的任务,一般是由军中探马或者斥候来完成。目的多在于侦探敌情,扰乱敌方,并不是单纯的阵前打架。

在当时的战场上,战斗主体还不是职业化、集团化的军事部队。大多数是没有经验的农民,他们没有多高的军事素养。而此时,探马或者斥候去侵扰敌军,虽然并没有实质性伤害,但是对于自己军团士气却是很好的鼓舞。军团士气,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战争的胜负。

斗将的主体,不一定是将军。

《孙子兵法》有曰“夫将者,国之辅也,辅周则国必强”。说白了就是将领特别重要,确实,古代真实的战争时期将军一般都在视野辽阔的大后方。一方面观察战事的变化,另一方面通过旗语或者锣鼓发布指令,指挥战斗。

俗话说“擒贼先擒王”,战场上最重要的一个任务便是对敌军将领执行斩首任务。理由很明显,一旦将军战死,哪怕有百万大军也只能是一盘散沙。士兵们见主将已经不在了,势必会认为战争已败,争相撤退。

公元1004年,也就是宋真宗景德元年,辽宋两国之间规模最大的一场战争澶州之战爆发,北宋在宋真宗御驾亲征抵抗辽军。当宋真宗和寇准一行同往澶州途中时,契丹大将萧挞览在前线被宋军埋伏的床子弩射死。因此契丹士气大挫,加上孤军深入后援不足,大辽不得已签下了澶渊之盟,两朝握手言和,大辽退兵。由此可见,阵前斗将是不可能的,双方保护将领还来不及呢,怎么会将全军核心暴露在敌方年前。

斗将何必非要舞刀弄枪:说客

大家眼中的两军决斗,应该都发生在战场之上,但是有时候事关胜负的“斗将”却发生在朝堂之上。公元前630年,秦晋两国联合攻打郑国。郑国危在旦夕,郑文公派出烛之武说服秦穆公放弃攻打郑国。烛之武凭借三寸不烂之舌,分析局势告诉秦穆公:当时秦国的势力已经很强,如果晋国吞并中型国家郑国,那么秦国的下场会怎么样呢?远交近攻的道理,让秦穆公放弃了对郑国的进攻。这不得不说也是一场精彩的“斗将”。

还有我们都知道的墨子论战公输盘,两位工程节的资深专家,在楚国比拼攻守器具九个回合。最终,墨子获胜阻止了战争的发生,其中的精彩程度一点都不亚于真实战场。

子墨子解带为城,以牒为械,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子墨子九距之。公输盘之攻械尽,子墨子之守圉有余。

结语:

文学作品中常有两军“斗将”,剑拔弩张的局面加上紧张刺激的背景音乐,确实能让人看的荷尔蒙上升,血脉喷张。但是仔细想想,如果单挑就可以决定胜负,何苦在兴师动众呢?

传言楚汉相争,刘邦久居城内不出。项羽说:“我自披甲持戟与你决一死战!”可刘邦说:“吾宁斗智,不能能力。” 不得不说,刘邦开局一只碗,逆袭为大汉天子还是名不虚传的。

10

斗将之说纯粹是臆說,完全是子虚乌有。要知道将领在战时的作用,是指挥,是审时度势,是根据战场上敌方的变化适时调整本方的应对。他最应该呆的地方,是离战场尽可能近的高地,便于观察战局的变化,别说是斗将了,就是冲锋陷阵都不可能。一旦将领上阵厮杀了,只有两种情况,要不是本方几乎完败,就是本方完胜。还有一个需要注意的情况,古时军队的主将,都是有亲兵马队的,其作用当然是保护主将的安全。当然了,他们的待遇肯定要高出很多很多。但到了打仗的时候,如果主将受伤,根据伤情的轻重,亲兵马队回去是要被打数量不等的军棍的,若是主将不幸阵亡,亲兵马队都要被砍头,如果他们还能回去的话。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