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回答了一个关于袁崇焕的问题,为啥老百姓想吃他的肉。并非袁崇焕的肉多么好吃,是因为他没有把后金的军队阻挡在关外,让他们直逼京师。百姓吓坏了,想吃他的肉也未尝不可。
豹眼对于袁崇焕的军事才能不太敢恭维,当时想说他纸上谈兵没说,在这里就再详细地啰嗦啰嗦吧。
袁崇焕(1584年-1630年),字元素,籍贯广东东莞石碣,通籍广西梧州(籍贯争议 )。明朝末年蓟辽督师。袁崇焕生于万历十二年(1584年)卒于崇祯三年(1630年),享年46岁。
01
宁远大捷成全了袁崇焕的名声
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三十五岁的袁崇焕考中了进士,去福建邵武做了个知县。在任期间喜欢与人交流兵法,认为可以镇守边关。
也是他运气好,也或许朝廷实在无人可用,天启二年(1622年),袁崇焕三年任期届满,回京觐见,御史侯恂破格提拔其在兵部任职。袁崇焕并没有军事经历,就凭一张嘴获得了在兵部任职的机会。
恰恰就在此后不久,广宁被后金攻陷。袁崇焕得知后,就单枪匹马去查看了一下地形,回来就上言称道:
"只要能给我足够的兵马钱粮,我一个人就可以镇守山海关。"这是否有些扯淡呢?足够的兵马钱粮是个啥概念呢?
是不是守住了就是兵马钱粮足够?守不住就是兵马钱粮不够呢?
朝中大臣却都夸赞袁崇焕的才能,不清楚袁崇焕是又说了些啥,还是因为没有人可派,正好有这么个不怕死的、愿意承担责任的人,就借坡下驴啦。
如果有人说袁崇焕不行,那就你行,你去吧,咋办呢?
于是,朝廷又提拔袁崇焕为兵备佥事,督关外军,拨给了帑金二十万,并让他招兵买马。
这个事很草率,让一个从没有带过兵的去干这么重要的事,不太靠谱。
袁崇焕到任后,得到了镇守宁远的大学士孙承宗器重,他也十分的卖力,积极出谋划策。
天启六年(1626年),努尔哈赤得知孙承宗被罢免,于是率领大军西渡辽河,抵达宁远。经略高第和总兵杨麟拥重兵于山海关,却不去救援宁远。
袁崇焕得知后,写下血书,与大将满桂、副将左辅、朱梅、参将祖大寿、守备何可纲等将士盟誓,以死守城。
努尔哈赤把抓到的明朝百姓放回,劝降袁崇焕,但遭到拒绝。努尔哈赤连续攻城两天,损失惨重,于是下令撤军。
在另一方面,后金大肆进攻觉华岛,杀死参将金冠及军民数万人,而袁崇焕因为竭尽全力才保住了宁远,无力救援觉华。
这就是袁崇焕所谓的足够的兵马钱粮,没有足够的兵马,自身难保,就不能驰援觉华。
看似好有道理,但仅仅守住宁远,又有个屁用呢?
但朝廷并不这么认为,宁远大捷,举朝欢喜,升袁崇焕为右佥都御史。经略高第及杨麟因为不发援军而被罢官,以王之臣及赵率教替代。
如果经略高第及总兵杨麟因为派兵支援宁远,而被后金攻破了山海关,又将如何呢?
袁崇焕不也没有驰援觉华,致使觉华岛损失惨重吗?
努尔哈赤说道:
"朕用兵以来,未有抗颜行者。袁崇焕何人,乃能尔耶!"看来,努尔哈赤就没把袁崇焕放在眼里,他根本就没把宁远作为势在必得的目标,主动下令撤军,成全了袁崇焕的名声。
这仅仅就是一场防御战的胜利,并不足以说明袁崇焕有多么高的军事才能,但袁崇焕的尾巴却翘到天上去了。
02
宁远大捷,但袁崇焕却找不到北啦。
天启六年(1626年),宁远大捷后,朝廷重新设置辽东巡抚,以袁崇焕担任。短短四年的时间,袁崇焕就由一个小小知县混到了巡抚,成为了镇守一方的封疆大吏。
魏忠贤派遣其党羽刘应坤、纪用一同前来镇守。尽管魏忠贤很坏,对于袁崇焕不放心有许多考虑,但毕竟袁崇焕资历太浅,的确难以让朝廷绝对放心。
但袁崇焕对于魏忠贤派来的人,却极为不满,上疏请求将其调离,但遭到拒绝。
这事有些扯淡了,镇守边关的大将,可以随便安排朝廷任命的人选吗?不管魏忠贤有多坏,但毕竟是朝廷同意的任命,袁崇焕岂能想换就换吗?
但为了安抚袁崇焕,朝廷又加其为兵部右侍郎,子孙世荫锦衣千户。
袁崇焕在解了宁远之围后,就逐渐骄横起来,与大将满桂闹不和,袁崇焕上疏请求将满桂调往别处。于是,朝廷将满桂召回。经略王之臣奏请留住满桂,袁崇焕又与王之臣闹不和。朝廷担心二人闹不和会影响大事,于是将二人分开,王之臣督关内,袁崇焕守关外。
这就是大明王朝干的事,不灭亡实在说不过去哦。镇守边关的将帅不能团结协作,而朝廷却在和稀泥,岂有不败之理?
努尔哈赤病逝后,其八子皇太极继位。袁崇焕派遣使者前往吊唁,名为刺探虚实,但究竟意图如何,不得而知。皇太极遣使回报,袁崇焕想要与后金议和,于是亲自写书再派使者前往。议和的条件是什么呢?没有好处谁愿意跟你议和呢?
更为要命的是,袁崇焕这些神操作,居然没有经过朝廷的授意。一个镇守边关的主帅,没有朝廷准许,就私下来往,不管出于何种目的,都是胆大包天的事,但袁崇焕却不管这些,恣意妄为。
03
宁锦大捷,虽说是惨胜,但大明朝已经盛不下骄狂的袁崇焕啦。
天启七年(1627年),皇太极同意了袁崇焕的请和,稳住袁崇焕,趁机举兵渡过鸭绿江征讨朝鲜。
这时,明朝廷却以袁崇焕与王之臣不能相互合作,而把王之臣召回,不再设立经略一职,把关内外尽属袁崇焕管理。
此时,朝鲜与东江镇左都督、平辽总兵毛文龙同时向朝廷请求救援。袁崇焕派遣水军增援毛文龙,又派遣左辅、赵率教、朱梅等人率军牵制后金军。
朝鲜倒向后金,反而攻击毛文龙,却被毛文龙击败,后金也被毛文龙击败。
皇太极从朝鲜撤军后,率军直抵锦州,将其包围。袁崇焕欲分兵救援,后金却分兵来进攻宁远。袁崇焕只得死守宁远,用炮远距离轰击。满桂、尤世禄、祖大寿等在城外拼死搏斗,伤亡惨重,满桂也中箭负伤。
后金不能取胜,从宁远撤退,增加了锦州的攻势,但仍旧无法攻克,而且伤亡惨重,随后后金撤军,史称此次战役为“宁锦大捷”。
战后论功行赏,满桂、赵率教等人都得到了应有的奖赏,但袁崇焕因为魏忠贤从中作梗,只是增加官阶一级。袁崇焕愤而辞官归乡。
在豹眼看来,宁锦大捷,袁崇焕的确功不可没,但也没啥特别值得称道的地方。
后金虽然是攻城,但跟游击战差不多。打得过就屠城发大财,打不过就撤军,绝没有势在必下的战略意图。这里不行就换个地方下手,跟过路贼差不多,绝不是一条道走到黑。
无论是答应袁崇焕的请和,还是进攻宁远,都是皇太极调虎离山之计。其企图调动袁崇焕的防御部署,趁机攻城。但都遇到了大明朝将士们的死命抵抗,没有取得意想中的战果,就果断撤军,寻找机会再来。
但袁崇焕却看不明白皇太极的真实意图,自以为老子很厉害,是他把皇太极打怕了,打跑了。
朝廷不认可他的功劳,就摔大鞋不干了。
公平而论,”宁远大捷“与“宁锦大捷”,袁崇焕都是有功劳的,但也没有表现出多么高明的军事谋略和军事才能,就是一般的防御战,只不过敢于对战,誓死捍卫城防而已。
他有此功劳 ,主要是将领们浴血奋战得来。但袁崇焕却以为自己居功至伟,得不到期望的封赏就闹情绪,这不是有担当的大将风范。
作为镇守边关的主帅,最主要的是协调好将领之间的关系,同仇敌忾。但袁崇焕却与主要将领们屡屡不和,这不是做大事的人。
从袁崇焕整个防御战略来看,没有一套整体的防御措施,时常捉襟见肘,而且漏洞百出。由此得知,袁崇焕不是一个杰出的军事家。
后金的进攻仅仅是试探性的,真正的决战并没有开始。
但朝廷上下,似乎不是这么看法,悲剧就此发生啦。
04
后金绕过袁崇焕,逼近京城,袁崇焕因而被凌迟处死,罪有应得。
天启七年(1627年),明熹宗驾崩,明思宗朱由检即位,设计除掉了魏忠贤。在朝中大臣的建议下,袁崇焕重新得到启用,被任命为兵部尚书兼任右副都御史,督师蓟辽、兼督登莱、天津军务。可以说,大明朝把军事重任全部放到了袁崇焕的身上。特别是对于后金的防御,全部寄希望于他。
崇祯元年(1628年),袁崇焕返回京城,上疏朱由检声称五年可以复辽。朱由检听了很高兴,大加赞赏。给事中许誉卿询问袁崇焕复辽的策略,不想袁崇焕却说这是安慰皇上。许誉卿说:“皇上英明,你怎么可以随便应付呢?如果按期不能收复,你该怎么办呢?”
袁崇焕这才意识到失言,就上疏说:“五年复辽任务很艰巨,只有户部转运军饷、工部供应器械、吏部用人、兵部调兵选将,朝廷内外事事配合,才能完成。”
朱由检就让四部按照袁崇焕的话去做,这堪比宰相的权力哦。
袁崇焕本想难为一下崇祯帝,就此打住也就算了,没想到居然同意啦。
袁崇焕害怕到了边关有人诽谤、陷害自己,就请求朱由检收回了王之臣、满桂的尚方宝剑,转而赐给了袁崇焕。
总之是要啥给啥,只要你能给我收复辽东就好。
但袁崇焕到任之后,啥正经事没干,就因为毛文龙不太谦让,就借机把他诛杀。尽管毛文龙脾气是大了些,但也是有资本的人。一句话不爱听,就把大将给杀了,也这太霸道了。
崇祯二年(1629年),还没等袁崇焕准备好平复辽东,后金主皇太极就找上门来了,率领数十万大军分别进入龙井关、大安口。
袁崇焕得知后,率领大军入关守卫。一路像撒芝麻粒一样,到处分兵留守。分兵把守是兵家大忌,本身兵力并不占优势,再分兵就更难了。
崇祯帝闻知后,却大加赞赏,下令嘉奖袁崇焕部下,并让袁崇焕统领指挥各地援军。
但不久之后,遵化、三屯营都被后金攻破,赵率教阵亡,巡抚王元雅、总兵朱国彦自尽而死。后金越过袁崇焕的防御向西,直逼京城。
袁崇焕慌忙率军回援京城,可见袁崇焕的战略是多么轻率和荒唐,后金轻而易举就到了北京城下。
朱由检召见袁崇焕,并赏赐御用酒菜慰劳。但袁崇焕却以兵马长途疲劳,提出入城休整,但遭到拒绝。袁崇焕这个要求也太异想天开了,简直是作死的节奏哦。
袁崇焕在城外驻防,与后金展开决战,互有胜负,后金并不能取胜,于是撤军,京城之围遂解。
但崇祯帝经此一吓,不仅对袁崇焕失望,而且不放心啦。
你要啥给你啥,不仅没有平复辽东,连关口也没有守住,还想进入北京城。你袁崇焕究竟想要干嘛呢?难道还想把皇帝的位子让给你吗?
尽管皇太极利用反间计,推波助澜,最终把袁崇焕除掉。即便没有皇太极作梗,袁崇焕死期也到啦。
作为兵部尚书,主管全国军事,不管皇太极从哪个关口入关,兵临城下,都是袁崇焕的罪责。毕竟袁崇焕不是一个关隘的守将,只要不从自己把守的地方过去就算完成了任务。
看看袁崇焕办的这些事,不仅没有体现出军事家的谋略和战斗力,而且还很不着调,总是提出一些超乎寻常的要求。
虽然大明朝的开国之君朱元璋及朱棣都能征善战,但其最后的子孙却找不出一个能统兵打仗的人。实在无人可用,袁崇焕也就成了挽救大明朝的最后一根稻草。
但袁崇焕除了吹牛逼和提要求,但其军事才能的确值得怀疑。不要说跟战神韩信、李靖等人相比,就是随便从史上拎出一个战将来,袁崇焕恐怕也未必能够相比。
只有纸上谈兵的赵括,或许能与袁崇焕深度交流一下。
袁崇焕被凌迟后,崇祯帝也最终上吊自杀,大明朝就此灭亡。不能说杀了袁崇焕,才导致的明朝灭亡,大明朝实在是没人可用了。留着袁崇焕也挽救不了明朝灭亡的命运,这就是袁崇焕不行,但也没有比袁崇焕更高明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