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艺术 > 面对项羽被肢解的尸体,刘邦为什么号啕大哭?

面对项羽被肢解的尸体,刘邦为什么号啕大哭?

2020-08-20 22:31阅读(77)

面对项羽被肢解的尸体,刘邦为什么号啕大哭?:戏说历史,我是游子dream。刘邦的哭寓意深远,这与《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哭周瑜如出一辙,皆因惺惺相惜,奈何无法同

1

戏说历史,我是游子dream。

刘邦的哭寓意深远,这与《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哭周瑜如出一辙,皆因惺惺相惜,奈何无法同存,且看事情原委分析:

中国历史上的楚汉之争闻名遐迩,当中的主人公便是刘邦与项羽。秦末时期,俩人曾义结金兰,组建义军共抵秦国,后期随着事态的发展,二人关系逐渐走向崩裂,只因都有称王的雄心。此时以项羽为首的楚军势力越来越大,而刘邦只能在夹缝中求生存,一次次败于楚军,连自己的家人都落入项羽之手。可他却能凭着自己的冷静、睿智使其家人免遭罹难。后来又于鸿门宴中虎口脱生,令其有了翻身之机。

说到垓下之战,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一诗完美诠释了对一代豪杰项羽的惋惜之情。霸王乌江自刎,尸身被肢解,刘邦犒赏大军。然而楚军残余势力还在,尤其是鲁地军民,因是圣人孔子的故乡,当地民众大多都是儒子,不为五斗米而折腰的有识之士。对于草莽出身的刘邦一向看不起读书人,可如今面临此境,他做了一个重要的决定,就是向鲁地人民承诺,将项羽风光安葬,不伤黎民百姓分毫,至于项羽的残部都不加追责,可以过太平日子。

就在项羽的葬礼上,刘邦亲自率众悼念,并且嚎啕大哭,这一哭直击楚军的心灵深处,不论是真哭亦或假声装样,都足以看出刘邦的情商之高、城府之深。至此历经四百多年的大汉王朝诞生了。

总结

做人就该有刘邦的气度,更要学习他的真知灼见,那么离成功也就为之不远了。

2

我是白龙赤子,很高兴回答你的问题。

刘邦和项羽,作为秦末大乱中的风云人物,在那一段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那时,他们都凭着自己的能力走上了人生的巅峰,创造了属于自己的功业。当然,项羽的成功固然昙花一现,但是我们不能忘记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有这样的一位勇士,他真真切切的存在过,丰富了中华民族的历史。至于项羽为何失败,有许许多多的解释,但是无疑,他的性格负有很大的责任。这个性格中还有一面,那就是对朋友的诚恳和信任,导致他在鸿门宴上放走了刘邦,从此再也没有统一“中国”,这是其个人命运的不幸。但是,刘邦也是一个活生生的有感情的人,在项羽去世后,刘邦号啕大哭,下面我将详细介绍其中的原因。

英雄相惜的情结

在我们伟大的祖国,从古到今以来形成了一种优秀的文化,那就是英雄相惜。在近现代的历史上,依然有这样的佳话,比如毛主席和蒋介石。有人评价道:毛主席才是真正的政治家,而蒋介石最多只是一个阴谋家。这样的评价笔者并不赞同。蒋介石的一生,为近代中国的独立和解放也做出了他自己的贡献,比如他的“庐山讲话”、他让中国位列联合国五大常任理事国的地位等等。同时,蒋介石的一生又是和毛主席斗智斗勇的一生,当然他没有主席的那种战略眼光。但是我们也不能采取“一棒子打死”的评判态度,这样是不好的。1975年4月5日蒋介石在台湾去世,听到这个消息的毛主席顿时浑身无力了,他坐在旁边的板凳儿陷入了深思,他在用这样的方式哀悼自己的友人兼敌人———蒋介石。刘邦的嚎啕大哭和毛主席的深思是一样的,都体现了我们国家具有英雄相惜的优秀传统。

看重友情的项羽

历史上,当人们提到鸿门宴的时候,总是感觉阴谋的成分占了很大的比重。但是在我看来,这一种常规的看法限制了我们对此问题的深入探讨。那就是我们忽略了项羽是一个活生生的有情有义的人,这是非常重要的。我们知道,在鸿门宴举办前夕,项羽可是有四十万军队驻扎在新丰鸿门的呀,当时的刘邦呢?刘邦只有十万的军队驻扎在霸上,双方力量的悬殊是非常之大的,如果项羽当时狠一点儿,救完赵国后直接攻打刘邦,至于谁胜利谁败还不一定呢。

另外,在鸿门宴举行的时候,项羽有多次机会可以手仞刘邦,但是项羽想起他和刘邦一起奋斗的日子,还是心软了。项羽是一个对友情多么真诚的人啊!

刘邦愧疚的心理

我们知道,在刘邦刚刚创业的时候(秦二世二年),那会儿的刘邦只有几千人,骑兵也只有几百人,打哪儿都吃力。这是项羽的叔父项梁在薛县,于是刘邦就投奔了项梁,并且得到了重视,后来刘邦和项羽一起并肩作战,项羽时常照顾刘邦。另外,一代传奇将才项羽死的很惨。公元前202年,楚汉矛盾日益升温,刘邦打算与项羽在垓下(今安徽灵璧县)举行一次大会战,由于汉军的精心准备,形成了四面楚歌的局面,项羽的楚军彻底溃败。最后,灌婴在东城杀了项羽,并且将其头颅砍了下来,拿到鲁人面前威赫其投降,可怜啊!刘邦想起项羽曾经帮助他的画面,肯定会为之动容。

结语

我们的思维定性于“成王败寇“价值判断当中,这样的判断标准有一定的合理性,即对胜利者给予应有的称赞。但是,又有着其天然的缺陷,就是把失败者“一棒子打死了”。这样,在人物评价的过程中就会流于空洞,不能对一个人达到客观公正的评价,所以也不利于我们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正确认识。在看待一个成功者的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其他力量的重要性,正如拿破仑登上阿尔比斯山的时候说的那样:我胜利的背后有着千千万万的士兵。这样的态度才是合理的。同时,在面对失败者的时候也应该采取这样一种态度,即看到他身上的发光点,比如项羽对朋友的仗义和尊重。

3

当时军中有令,能斩获项羽首级奖赏爵位,那怕拨下一根胡须就能拍买千金,将士们虽然在项羽面前个个抖抖索索,只要项羽倒下却个个拚命上前分一杯羹。可怜项羽被当成大饼撕得粉碎,领赏的有十几个之多。

刘邦得胜之余,面对项羽疮痍满目的尸首,竟回想楚汉之争由弱转强的千辛万苦,回想当年投身项藉与项羽共举杯的难忘岁月,想起吕雉家小被项羽俘虏而得到的优惠待遇,想到来自不易的大好江山,不禁感慨万分,情不自已。

项羽虽是对手,相搏之时都是要置于死地而后快。今后烟消云散,项羽一介死尸,却也是刘邦心中值得敬重的汉子,各为其政吧。今后踏着项羽尸首而平步青云,一国之君,何其荣耀。刘邦也是性情中人,对着项羽这个一生最大对手给予厚葬,也是情理之中,况且青史留下大度豪放之笔,何乐而不为呢!

4

在秦末乱世中,刘邦和项羽纠缠多年,两人相亲相杀,由开始的密友变成最终的对手。后来,在垓下之战中,项羽战败后挥剑自刎于乌江,结束了本应称雄称霸的岁月。

在开战之前,刘邦就下令“谁杀了项羽封万户侯”。于是项羽一死,围在旁边的汉军就争先恐后地前来争夺项羽的尸体,因此还发生了严重的冲突,砍伤砍死数十人。

最终,王翳,砍下了项羽的人头,被封为杜衍侯;杨武,得到了项羽的右脚,被封为吴防侯;吕胜,砍下了项羽的左臂,被封为涅阳侯;杨喜,得到了项羽的左腿,被封为赤泉侯。吕马童,因为手脚慢了点,最终得到了项羽的一些零碎残骨,被封为中水侯。一代霸王就这样被惨遭分尸。

而下令杀项羽的刘邦得知死讯后却号啕大哭,这是为什么呢?

一、为昨日情宜伤感

刘邦,本就是沛县的一名小亭长,他与一帮狐朋狗友混在一起,经常蹭酒骗饭,混吃混喝,与街头无赖差不多。而项羽出身名门,是楚国名将项燕之孙。项羽武艺高强,人品好,为人正直善良。按理说这两个来自不同阶层的人应该毫无相交才对,但他们却因为秦朝的暴政走在了一起。当年秦二世的不作为,让老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陈胜、吴广发动了农民起义,随后各地百姓纷纷杀官吏响应起义,起义的风暴席卷了大半个中国。


楚国大将项燕的儿子项梁因为跟人结仇,带着侄儿项羽到会稽郡吴中躲避。项梁有很大的人格魅力,他能文能武,又讲义气,得到了吴中年轻人的拥护。他们听到陈胜起义后,便趁机杀了会稽郡守,占领了会稽郡,很快就拉起了一支8000人的队伍。项梁项羽带着这些子弟兵渡江,过淮河,继续进军。随着名气越来越大,各地方的起义队伍纷纷过来投奔。

作为亭长的刘邦出于同情让到骊山做苦工的民夫自寻出路,而民夫则自愿跟着刘邦。刘邦因此聚集了一百多人的队伍。后来,沛县文书萧何杀了县官,请刘邦当沛县的首领。刘邦又招集了两三千人。在攻占家乡丰乡失败后,刘邦往别处借兵的途中遇到张良,两人商量后,决定去投奔项梁。项梁很器重刘邦,项羽也时常照顾刘邦。两人有一段并肩作战的难忘日子。

而且鸿门宴的时候,项羽有四十万大军驻扎在新丰鸿门,而刘邦只有十万军队驻扎在霸上,双方力量如此悬殊,项羽明明有多次机会可以手仞刘邦,但项羽有情有义,看重友情,最终对刘邦手软了。

因此,在项羽自杀又惨遭分尸后,刘邦想到了昔日的情谊也不由得悲从心中起,号啕大哭 起来。毕竟刘邦也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如果当初没有项梁、项羽的收留和帮助就没有刘邦的今天。况且项羽曾对自己手下留情,而自己却对他痛下杀手,想到这里刘邦的心中多少有点愧疚,只是在不是你死就是我活的残酷战争选择中,刘邦不得已而为之。


二、为自己的付出难过

项羽天生神力,英勇善战,又有一定的兵法基础,而且其手下的军队人数众多,士兵也经过严格的训练。与之相比,刘邦就弱多了。因此,楚汉争霸的前几年,刘邦一直都是被挨打的份,很少能够打赢。

特别是在彭城之战、睢水之战中,刘邦以项羽杀害义帝为借口,联络五国诸侯联军56万,兵分两路攻打项羽。项羽亲自率领3万精兵攻打刘邦,最终楚军大败汉军,汉军往泗水方向 溃逃,楚军紧追不舍,杀死汉军十多万人。楚军一路追杀,汉军相互拥挤、践踏,十多万人全部进入濉水中,致使濉水都停止了流动。在这场战役中,汉军死伤数十万人。更为过分的是,众诸侯见刘邦吃了败仗,便纷纷倒戈投向项羽。

因此,刘邦的心中对项羽是十分恐惧的。而在随后的下邑之战中,刘邦的父母、妻儿曾被项羽抓去当人质达两年之久。而在荥阳之战中,刘邦在荥阳当饵料,仍难抵挡项羽的猛攻。好在有了陈平的计谋,用几千妇女去城门守城,才让刘邦得以狼狈而逃。

刘邦吃败仗的战争不胜枚举。但刘邦却有一股不服输的劲头,他从不纠结自己的失败,而是总结经验,听从手下良将韩信、张良和陈平的建议,将项羽大军围于垓下,并在夜间大唱楚歌瓦解军心,最终楚军大败,项羽自刎于乌江。

刘邦一路走来确实不易,他得知项羽死讯后嚎啕大哭,其实哭的也是自己。回想楚汉争霸这些年, 自己一直被动挨打,整颗心一直吊着,不知道什么时候自己就会死于项羽之手。如今他终于杀了项羽,完成了自己的统一大业,心也终于放下来了。刘邦兴奋之余也倍感悲伤,于是号啕大哭了。


三、用哭收买人心

刘邦是一个情商极高的人,他海纳百川,懂得听取别人的意见,只要说得有道理,他都会听。而且他洞察人性,善于笼络人心,他手下的诸侯以及将领,都乐于为其效命。

刘邦想到项羽虽死,但是其残余势力依然不能小觑。如果对项羽的死表现得过于冷漠,项羽的旧部下肯定会认为刘邦会对他们赶尽杀绝,他们会奋起反抗来个鱼死网破,这多少会对汉军造成不良影响。

同时,刘邦号啕大哭将项羽风光厚葬,是为了给当地民众示好,表达他宽容仁义,不伤黎民百姓,不追究项羽残部的决心。

综上所述,刘邦的这一哭,可谓一举多得。既释放了自己的情绪,也安抚了楚军残部,又收买了当地百姓的心,同时也间接向汉军传达了自已的仁义和大度。由此可见刘邦的情商之高、城府之深!

无论何时何地,人一旦拥有高情商、能够洞察人性、做人有大气度,做任何事情自然无往不利!

图片来自网络,如违权请删除。

5

可是说,在前期的刘邦和项羽初相识的日子,项羽对刘邦一开始是没放在眼里,那时的项羽所向披靡无人能挡,投奔项梁的刘邦带着自己区区几千老弱病残,在那时,所有的沛县老兄弟都还不是什么名将,不是杀狗的就是吹丧的,在项羽眼里这简直就是一群乌合之众,项羽对刘邦的改变是项梁战死定陶,所有的诸侯大军眼看着章邯攻破定陶,竟然没有一个人前去支援救助,就是刘邦这几千残兵,贸然赶去救援,虽然到时定陶已经被攻破,项梁被杀,但是这一举措,瞬间项羽就认为刘邦是可以一生相交的朋友战友。


但是年长项羽很多的刘邦,不知道是有意靠近项羽,还是感激项梁最开始的收留之恩,又或者是有感于项梁伐秦的人格魅力,刘邦前去救援的结果就是和项羽结成了生死之交,为了以后的鸿门宴项羽摇摆不定,是不是应该直接杀掉刘邦埋下了伏笔。


刘邦对项羽的恐惧那是根植于内心的,楚汉争霸的前几年,刘邦一直都是被吊打的,很少是汉军能在一场硬仗下来,汉军依然占据上风,刘邦在荥阳当诱饵的时期,项羽的军队轮番猛攻,当时选择在荥阳当饵料的原因就是荥阳城固粮多,但是就算这样的城池也实难阻挡项羽的猛攻。

最后如果不是陈平的计谋,用几千妇女去城门守城,让刘邦狼狈而逃,历史的轨迹向哪个方向发展还是未知的,项羽的英勇也不是乱吹的,就算在项羽与刘邦签订鸿沟盟约,项羽的军队缺粮疲劳,在那样的情况下,刘邦在偷袭的情况下都没打胜。

刘邦屡败屡战的劲头,真的让人佩服,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刘邦不会纠结自己的失败,而是积极筹措怎样成功,听从了张良和陈平的建议,与韩信和彭越会师于垓下,并把大军所有的指挥权交给项羽,这才真正形成了垓下之战。

垓下之战,直接击溃了项羽心理防线,在万般绝望之下,项羽选择了挥剑自刎,结束了本应称霸的岁月。

项羽死后被刘邦的部下分尸,因为在开战前大军传令,谁杀了项羽封万户侯,在项羽死后所有人一拥而上,王翳,砍下了项羽的人头,封为杜衍侯;杨武,得到了项羽的右脚,封为吴防侯;吕胜,砍下了项羽的左臂,封为涅阳侯;杨喜,得到了项羽的左腿,封为赤泉侯。吕马童,因为手脚慢了点,最终得到了项羽的一些零碎残骨,被封为中水侯。

刘邦得知项羽死讯嚎啕大哭,其实哭的也是自己,也是哭的项羽,楚汉争霸5年, 刘邦一直被动挨打,不知道多少次自己差点就死于项羽之手,如今他终于做到了杀了项羽,完成了自己的统一大业,想到和项羽是在一起出生入死,一起讨伐前秦的战友兄弟,下场却是只能活下来一个悲惨结局。

想到项羽虽死,但是残存的势力依然不能小觑,如果表现出对项羽死时的冷漠,项羽的曾经的部下肯定是认为刘邦会对他们赶尽杀绝,他们孤注一掷的能量虽然不能影响大局,但是也会给刚刚战后的大汉造成不小的伤害,这是所有人不愿看到的,所以季布在找了夏侯婴向刘邦说情后,刘邦在考虑了多方条件下,赦免了季布,对啊,虽然当时季布对刘邦的追杀不曾间断过,但是当时季布职责所在各为其主,是分内之事,刘邦给季布赦免并封了候,就是告诉项羽的老部下,我已经赦免你们。

一手缔造的大汉,却是很多时候要考虑综合的因素,就连背叛他好几次差点让刘邦死了几次的雍齿都封了候,豁达的性格藏着一个沉甸甸的国家。

6

我们都知道项羽和刘邦都是推翻秦朝的主要人物,两人之前是结拜的兄弟,同时借助起义军最终推翻了秦朝,这就是秦末“群雄逐鹿”的一幕。

问题是哥俩都想得到这头“肥鹿”,有道是“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在“鹿死归谁”问题上二人产生了内讧,这就是秦朝灭亡以后的“楚汉相争”。

(楚汉相争)

之所以称为楚汉之争,是因为项羽号称楚霸王,项羽是楚国名将项燕的后代。

灭秦时,刘邦只是项羽方面军的一个指挥官,后被项羽封为汉王。

刘邦出身低微,他不过是沛县的一个亭长,平时沾染了混混的习俗气,这种人本来很难成气候,更何况和他交手的是人人钦佩的楚霸王项羽。

然而令人大跌眼镜的事情出现了,本来凭各方面的条件,人们看好项羽稳坐天下。

出人意料的是,最后坐稳了天下竟然是刘邦。

原来刘邦比项羽善于用人,比如像韩信,萧何,张良这些牛人都为他“服务”。

项羽最后时刻就是被兵圣,汉初三杰之一的韩信逼得乌江自刎。

当时项羽被韩信所率领的汉兵团团围住,也这就是历史上的“十面埋伏和四面楚歌”的故事。

项羽手下的士兵都是楚人,听到家乡的歌曲一个个伤心欲绝,军心崩溃,士兵四散而逃。

项羽孤家寡人,无力回天自刎而死。

此时坐镇军中的刘邦先是闻之一喜,这种表情只在电光火闪瞬间,不仔细观察,很难发现。

继而刘邦以沉痛的心情发令,不许毁坏项羽的尸首,当项羽的尸体运到军中时,刘邦伏在项羽身上嚎啕大哭。

问题出现了,项羽死应该说去掉了竞争对手,刘邦应该高兴,为什么反而嚎啕大哭呢?

民间有句话叫做猫哭耗子假慈悲,刘邦的嚎啕大哭就属于这一类。

刘邦嚎啕大哭是做给手下人看的,意思是表明自己重情重义,是一个有感情的人。他的哭是无言表达和谴责项羽不义气和自己抢江山。

刘邦的哭能博得手下人的尊重,让人觉得他是一个值得信任和托付的主人。刘邦哭是表明:“虽然项羽对我不够意思,但我依然难过,我依然要礼葬项羽。”

刘邦的哭是收买人心的表演。

反过来,刘邦要是笑的话,人们就会同情项羽,因为项羽确实是一个比刘邦优秀的人,这种人失败天理难容。

刘邦哭有顺应天意的意思,意思是说老天让你灭亡,我有什么办法呢?我也难过!

总得来说,此时刘邦哭比笑好,刘邦的哭其实就是笑,这就好比是“出嫁的女儿哭是笑”一样的道理。

刘邦嚎啕大哭完后,当着所有的手下重葬了项羽,进一步把戏表演圆满。

历史上还有一种说法,刘邦曾经下令,在最后时刻凡是斩首项羽的人都会封侯。

据说项羽的脑袋、四肢和躯干分别被5个人斩首,这5个人(王翳、杨武、吕胜、吕马童、杨喜)最后都被封了侯。

由此可见,刘邦是多么恨项羽啊!由此看来,刘邦哭项羽纯属做秀。

文/秉烛读春秋

7

面对项羽被肢解的尸体,刘邦为什么嚎啕大哭?

作为刘邦的敌人项羽,刘邦无时无刻希望亲眼看着项羽死去,因为项羽不死,自己就始终处在危险之中,项羽可是个非常强大的对手,自己想要成就霸业,就一定要踏着项羽的尸体过去,那他为什么看着项羽被肢解的尸体嚎啕大哭呢。

第一:应该是胜利后情绪的释放;想当年,自己和项羽分兵攻秦,楚怀王有约,先入关中者为关中王,自己历尽艰辛,好不容易进入关中,秦王子婴杀死赵高,带百官献出咸阳投降了自己,本想好好歇歇,不成想,项羽不遵守楚怀王约定,攻进函谷关,打算对自己驻军的灞上发动进攻,实力悬殊,幸亏项羽叔父项伯给送信,自己去鸿门宴受尽屈辱,侥幸逃生,后被项羽封到当时的蛮荒之地巴蜀汉中之地,从那时起,自己有了争夺天下的雄心,拜没有什么名气的韩信为大将军,明修栈道暗度陈仓,拿下关中,趁项羽平定齐国的叛乱,攻入楚国首都彭城,本想大事已定,不成想,项羽仅仅用三万兵马,击溃自己五十六万大军,主力损失殆尽,老婆父亲都沦落项羽之手,一度失去了和项羽争夺天下的信心。

在萧何,张良等劝说下,才重拾信心。自己亲自吸引项羽主力,大将军韩信帅一部兵马灭魏,亡赵,破齐国,形成了对楚军的包围。自己在和项羽对峙中,被项羽一箭射中,差点丢了性命,可以说在这场楚汉之争中自己也是九死一生。最后垓下之战,在韩信指挥才最终打败项羽,逼的项羽乌江自刎。回想这一切,不尽百感交集,嚎啕大哭,我好难啊!

第二:刘邦作为出色的政治家,深知项羽虽死,效忠项羽的人还不少,只靠打打杀杀是不行的,他为项羽办了个风风光光的葬礼,并且抚棺大哭,命令对项羽的家人要善待,打算为项羽拼死一战的鲁国见刘邦如此,才打开城门投降了刘邦。刘邦对项羽嚎啕大哭,虽然有演戏的成分,但显示出他作为出色的政治家的老辣。

8

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有人说,面对项羽尸体,刘邦嚎啕大哭,是“猫哭耗子~假慈悲”。其实也不完全这样。

刘邦有真实情感在里面,但更多是表演给其他人看,尤其项羽的旧部和其他残余势力。

先说说为什么刘邦真实情感流露。

秦末,统治者强征暴敛,各种苛捐杂税多如牛毛,弄得民不聊生。

大泽乡陈胜,吴广起义,正式拉开反抗暴政的序幕。

刘邦,项羽等各路英豪顺应天下大势,也纷纷举起义旗。

随着秦朝加大对起义军的围剿力度,其他义军不是被消灭,就是和势力较大的反秦力量合并。

最后只剩下刘邦,项羽等继续坚持对秦作战,消耗了秦朝大量有生力量。自然他俩也就成了被重点打击对象。

刘邦,项羽相互策应,相互支持,总能绝处逢生,在逆境中不断成长壮大。二人惺惺相惜,相互仰慕,最后盟誓,刘邦为兄长。

随着天下形势日趋明朗,尤其是范增加入项羽集团,项羽对他极为仰仗敬重,称其为“亚父”。

范增不断给项羽出主意,让其提防刘邦。开始项羽不为所动。随着刘邦集团势力不断扩大,统一天下已经成为刘邦的终极目标。

范增这时候极力主张消灭刘邦,项羽就可天下一统,自己也能实现最大人生抱负。项羽最终认识到,是该面对现实,解决刘邦了。

但是项羽仍念及昔日结盟之谊,犹豫不决,尤其对范增天天唠叨和指手画脚,极为不满,猜忌之心,日趋加重。

继而一再失去消灭刘邦的机会。范增看在眼里,急在心上,却也无可奈何。

最终鸿门会盟,让项羽彻底失去消灭刘邦最好也是最后的机会。这让范增极度失望和不满,以“年老多病”为由,告老还乡,最后病死家乡。

要知道,鸿门这个地方可是项羽的势力范围,如果项羽想消灭刘邦,那么刘邦是无论如何也逃脱不了的。

鸿门宴的结果,跟做项庄的工作有关以外,不可否定跟项羽犹豫不决,念及旧情有很大关系。刘邦也是心知肚明,他也正是利用项羽这个心里,使自己逃过一劫。

再说说刘邦是表演给其他人看。

天下已定,刘邦这时候想着怎么样收拾和管理,后项羽时代这个残局。

项羽虽死,但是他的势力还在,而且还不容小觑。怎样笼络人心,让项羽余党臣服自己,已经摆在刘邦日程之上。

刘邦之所以能大败项羽最终一统天下,不止有一群贤达人等誓死追随,最重要他能识人,用人,用人之长,且具有广阔胸怀。正如他自己所说,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我不如张良;率领百万大军,攻无不克,战无不胜,我不如韩信;镇守国家,安抚百姓,不断提供军粮,保障后勤,我不如萧何。这三个杰出人才,我能用他们正是我能夺取天下的原因。

历史选择刘邦,刘邦也抓住了历史赋予自己一统天下的机会,最终开创大汉王朝400多年的基业。

9

刘邦这一哭有点儿复杂,可以说是喜极而泣,也可以说是演戏。前者是庆祝胜利,人之常情,毕竟灭掉项羽太不容易了;后者是收买人心,他需要甩一个姿态出来:我刘邦讲的就是一个重情重义的人,跟着我错不了。但总体而言,刘邦哭项羽还是演戏的成份居多,因为抢占舆论的至高点会将“不义”的事情扭转为名正言顺,而项羽的支持需要刘邦的作秀来安慰。历数刘邦,已经不止一次用“哭”来做文章,且每次都得到了良好的效果。

哭义帝捞实惠

义帝就是项梁立的楚怀王熊心,继陈胜之后的又一反秦盟主。项羽向来对熊心不感冒,入主咸阳后先尊其为“义帝”,然后视先入关中者为王的“怀王之约”为废纸而大封诸侯。项羽自封西楚霸王,建都彭城。在返回关东后,项羽将义帝迁往长沙郴县,但又密令长沙王吴芮及临江王共敖将其截杀。这时,刘邦已经杀出汉中,一路打败雍王章邯、收降翟王董翳、河南王申阳、魏王豹等诸侯王向洛阳挺进。就在途中,刘邦遇到了新城县的三老董公。董公给刘邦带来了一个重要消息:项羽杀死了义帝。

刘邦听完马上开始了他的表演:脱下外衣,露出臂膀,扯开嗓子大哭起来。接下来,刘邦还下令停止行军,专门为义帝吊丧三天。在这三天里,刘邦不光哭,而且还向天下诸侯发布了一个“讨项檄文”,内容大致内容为:义帝是天下共主,我们都是他的臣子,而项羽尽然将义帝杀害,真是大逆不道,我们应该一起讨伐那个不仁不义的家伙。

刘邦这一招果然奏效,不出几日就纠集起56万了大军,然后浩浩荡荡杀向彭城。尽管刘邦的诸侯联军很快被项羽击溃,但是通过“哭义帝”事件,我们看到了刘邦的高明之处。因为他返回关东的目的不外乎就是为了和项羽争夺天下,如果义帝落在他的手里也不一定有什么更好的下场。但此刻他可以借口给义帝申冤,迅速招来一大批拥趸。所以刘邦这一哭很有必要,也值,哭的恰到好处。

事实上,真正的“天下共主”是项羽,刘邦出关等于造项羽的反,而“义帝被杀”恰好可以巧妙地将刘邦的“不义”转嫁到项羽头上。这就是刘邦的四两拨千斤之术,妥妥的太极高手。而哭项羽其实和哭义帝有异曲同工之妙,因为刘邦需要安抚鲁地的百姓。

为什么哭项羽

项梁死后,楚怀王趁机收回军权,而原项梁占领的鲁地(今山东曲阜一带)归项羽所有,所以在北上救赵时,怀王封项羽为鲁公。表面上楚怀王多此一举,而实际上于项羽掌管鲁地更名正言顺,而有些事情却实需要走这些看似无关痛痒的程序。

项羽在垓下被围时,刘邦赏千金、赐万户侯取项羽的头颅。所以,项羽在乌江边自刎后,尸体遭到骑兵哄抢,最后王翳、郎中骑杨喜、骑司马吕马童、郎中吕胜、杨武五人各得项羽身体的一部分。刘邦兑现承诺,将每个人都封了侯,然后率兵北上攻打鲁城。

没想到鲁城军民忠于项羽,誓与城共存亡。起初刘邦想武力强攻,后转念一想,他们之所以不投降,一来重义,二来不相信项羽去世。最后刘邦把项羽的头颅拿了出来,守城军士们见到后开城投降。之后,刘邦就地将项羽埋葬,哭祭一番北上去夺韩信的军权。

显然,刘邦哭项羽是故意给鲁城的百姓看,为的就是收买当地人心。但是,刘邦的行为很容易让人误解为为项羽之死而伤心,事实上有一类人的眼泪并不是有感而落,而是有目的的去流。随后,刘邦又向身边人命令,谁也不准称呼项羽为“项羽”,而是直乎其名“项籍”。

别看一字之差,其中大有讲究。因为“羽”是项籍的字,古人称字是尊重,直呼其名是一种轻视。所以,从刘邦这一个小小的举动足可以看出项羽在他内心世界只是恨,根本没有悲伤及怜悯。既然不是真情流露,再怎么“嚎啕”不过是装样子罢了。

感谢朋友们的阅读、点赞与关注!欢迎发表独到的见解!

10

在秦末的乱世中,项羽与刘邦是两股最大的势力,他们两边也长期对立,为了争夺江山展开竞争,经历了数年的苦战,刘邦在垓下顺利打败了项羽,这也创立了汉朝。

汉朝是中国历史上最为成功的一个王朝,大汉前后延续了440年,而它的国号汉,更是成为了汉族的标签,刘邦建立的天下其实一开始也不是那么稳固,他可能也没想到,自己的王朝能延续这么长时间,最初创业的时候,他的敌人项羽实力要比他强太多,也有着更多的资源,刘邦只是亭长出身,而项羽是昔日楚国的贵族后裔,俩人的出身差距也很大。

刘邦多次差点死在项羽的手里,幸好他靠着自己的能力,这才能顺利建国。按理说刘邦应该是非常痛恨项羽的,他还公开悬赏,表示杀死项羽就可以封万户侯,然而当项羽自刎之后,项羽的首级也被送到他的面前,此时刘邦却做出了一个不可思议的举动,他为项羽举办了盛大的葬礼,自己还亲自祭奠,痛哭不已,不知道还以为他是死了什么重要的亲人。

刘邦为何要这么做呢?难道他真觉得项羽的死非常可惜嘛?

其实刘邦这么做是非常聪明的,这也让他的江山渐渐稳定,大汉的基业才能延续下去。

项羽曾经占据了很多地盘,还是楚国势力的代表,他虽然死了,但仍然有着大量的部下,臣民没有选择投降。

比如像钟离眜,还有他的封地鲁城,这些地方都打算要顽抗到底。

刘邦就用这样的方式,表示他会善待项羽的这些部下,也是拉拢项羽阵营的人,他这么做了之后,一直坚决不投降的鲁地就选择了投降,如果刘邦要继续靠着武力征讨,那他还要花费很长的时间才能把这些项羽的旧部收服。

刘邦确实是非常老辣,他并不是真心就愿意为项羽悼念,实际上他巴不得项羽死。比如刘邦后来就表示要称呼项羽的名字项籍,这在古代就是一种对人的不尊重,他也没有给项羽过多的追封,刘邦这么做完全是为了稳定局势,他想要一个更加安定的天下.

如果项羽的这些旧部不愿意效忠他,他就很难稳坐江山,因此他需要拉拢人心。刘邦在登基之后,也开始强调底下的臣子要对君主忠诚,这也让不少原本敌对阵营的人,得到了刘邦的重用。

刘邦是一个能容人的君主,他的识人用人之术确实非常高明。而像刘邦这样的人,往往也是一个非常出色的演员,他们这些人演戏都是相当高明的。

比如刘邦就公开为项羽发丧,他这么做心里肯定不愿意,可表面还要装得像,当初刘邦被项羽一箭射中胸口,为了安定军心,他就带伤巡视营垒,表示自己的伤是没什么问题,能忍着这样的痛苦表现得毫不在意,确实是一种本事。

刘邦在灭掉项羽之后,剩下的抵抗势力其实他是可以靠着武力镇压的,只是他需要让国家尽快回到正轨上,再动刀兵不是什么好事,因此刘邦还是希望能以怀柔的政策,尽快安定天下。

用项羽的葬礼帮助自己稳定江山,这就是他们这种政治家最高明的地方,往往皇帝也是非常优秀的演员,他们有很多地方都需要演戏,毕竟皇帝要处理各种复杂的事情,确实需要一些手段才行,刘邦一开始也不太懂这些,可随着他的势力越来越大,自己也开始学习这些能力,正是这样他才没让汉朝像秦一样短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