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冉雍,汉族,中国春秋末期鲁国陶(今山东定陶)人。字仲弓。少昊之裔,周文王之子冉季载数传至冉离,世居“菏泽之阳”,人称“犁牛氏”。

《荀子·十二子》称:“下则法仲尼、子弓(即仲弓)之义”,将他和孔子并提。

唐开元二十七年(739年)追封为“薛侯”。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加封“下邳公”。南宋咸淳三年(1267年)封为“薛公”,明嘉靖九年(1530年)改称“先贤冉子”。

他是孔子的弟子,与冉耕(伯牛)、冉求(子有)皆在孔门十哲之列,世称“一门三贤”。

《论语注疏》卷5引马融曰:“雍,(孔门)弟子,仲弓名,姓冉。”

《中弓》第一支简“季桓子使仲弓为宰,中弓以告孔子”,从而引发了师徒之间的对话。仲弓根据《史记索隠·仲尼弟子列传》引《家语》是“伯牛之宗族,少孔子二十九嵗。”根据这句话我们可以推测仲弓是孔子较为早期的学生,如果是这样那么他为宰时也许还比较年轻。无论如何当仲弓得到季桓子的任命时将这个消息告诉了孔子,并征求老师的意见。从《中弓》简文中看好像仲弓比较乐意接受这个使命,并有了长期为季氏家族服务的打算,所以孔子说:“汝思老其家”。

冉雍曾做过季氏私邑的长官,他为政“居敬行简”,主张“以德化民”。但是在季氏“仕三月,是待以礼貌,而谏不能尽行,言不能尽听,遂辞去,复从孔子。居则以处,行则以游,师文终身”。

冉雍在孔门弟子中以德行著称,孔子对其有“雍也可使南面”之誉。这是孔子对其他弟子从来没有的最高评价。孔子临终时在弟子们面前夸奖他说:“贤哉雍也,过人远也。”如荀子在他的《儒效》篇中,就把冉雍与孔子相提并论,说:“通则一天下,穷则独立贵名,天不能死,地不能埋,桀跖之世不能污,非大儒莫之能立,仲尼、子弓(即仲弓)是也。”

及孔子卒,恐失圣道之传,他与闵子诸贤,共著《论语》120篇。又独著6篇,谓之《敬简集》。自经秦火,书已不存。

参考资料来源:孔子七十二贤.冉雍

图片来源于网络,若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最佳贡献者
2

冉雍是中国春秋末期鲁国陶人,字仲弓,是孔子的弟子,也是七十二贤之一。

冉雍出身贫贱,他父亲行为不良,有人以此为借口攻击冉雍。孔子驳斥说,一头耕牛,也可以生出献祭用的小牛来。冉雍尽管不是出身于贵族之家,但国家对他出类拔萃的才能,难道能够舍弃不用吗?

冉雍沉默厚重,为人仁义,不花言巧语,是一个德行修养很高而又气量宽宏的人。他深得孔子的器重和欣赏,孔子称其“雍也可使南面”,即冉雍具有人君的气度,可以担任封国之君。他多次向孔子求教“仁”,并身体力行,可谓求仁得仁。他的同窗好友子贡也评价他,不以贫穷为受累,不以自己的手下为私物,而把他们当作借用的使者,不拿别人出气,不加深怨恨,不计较别人之前犯过的错误。

冉雍具有卓越的政治才干,他曾问政于孔子,孔子教他心存敬恕,注重修身,办事从大体着想,多举贤才。他在跟随孔子周游列国后,回鲁后的第三年当上了鲁国权臣季氏家族的总管。他礼贤下士,为政“居敬行简”,也就是为官认真严肃地研究政策,而以简单的形式去实行,即“抓大体,去繁琐”,主张“以德化民”,政绩卓著。但是在季府为仕三月,季氏对他的劝谏不能尽行,言不能尽听,于是辞去,复从孔子。

他在孔门弟子中以德行著称,孔子临终时在弟子们面前夸奖他说:“贤哉雍也,过人远也。”被列为孔门“四科十哲”(德行科)之一。战国时期的荀况很推祟他,将他和孔子并列为大儒。

3

冉雍(前522-?),字仲弓,春秋末期鲁国(今山东省菏泽市定陶区)人。少昊之裔,周文王之子曹叔振铎数传至冉离,世居"菏泽之阳",人称"犁牛氏",受儒教祭祀。

《冉氏族谱》称离娶颜氏,生长子耕,次子雍。颜氏死,又娶公西氏,生求。后公西氏闻孔子设教阙里,"命三子往从学焉"。品学兼优。为人度量宽宏,"仁而不佞孔子称其"可使南面",即可担任一方长官(《雍也》)。

唐开元二十七年(739年)追封为"薛侯"。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加封"下邳公"。南宋咸淳三年(1267年)封为"薛公",明嘉靖九年(1530年)改称"先贤冉子"。

冉雍是孔子的弟子,与冉耕(伯牛)、冉求(子有)皆在孔门十哲之列,世称"一门三贤"。《论语注疏》卷5引马融曰:"雍,(孔门)弟子,仲弓名,姓冉。"

仲弓父,贱人。孔子曰:"犁牛之子骍且角,虽欲勿用,山川其舍诸?"《论语-雍也》意:你好好干,会有出头日的。你虽然父母较为低贱,但只要你勤奋努力,就像杂毛耕牛生下的俊美小牛,不会被山川神灵舍弃的(可以用于祭祀)。

《中弓》第一支简"季桓子使仲弓为宰,中弓以告孔 子",从而引发了师徒之间的对话。仲弓根据《史记索隠·仲尼弟子列传》引《家语》是"伯牛之宗族,少孔子二十九岁。"根据这句话我们可以推测仲弓是孔子较为早期的学生,如果是这样那么他为宰时也许还比较年轻。无论如何当仲弓得到季桓子的任命时将这个消息告诉了孔子,并征求老师的意见。从《中弓》简文看好像仲弓比较乐意接受这个使命,并有了长期为季氏家族服务的打算,所以孔子说:"汝思老其家"。

冉雍曾做过季氏私邑的长官,他为政"居敬行简",主张"以德化民"。但是在季氏"仕三月,是待以礼貌,而谏不能尽行,言不能尽听,遂辞去,复从孔子。居则以处,行则以游,师文终身"。

冉雍在孔门弟子中以德行著称,孔子对其有"雍也可使南面"之誉。这是孔子对其他弟子从来没有的最高评价。孔子临终时在弟子们面前夸奖他说:"贤哉雍也,过人远也。"

及孔子卒,恐失圣道之传,他与闵子诸贤,共著《论语》120篇。又独著6篇,谓之《敬简集》。自经秦火,书已不存。冉雍死后,葬于曹州东南60里冉?,与伯牛、子有合祠,在其故里茶堌坡(今菏泽市定陶区冉贤集)建祠专祀。

著作:

《论语》120篇

《敬简集》

4

冉雍,春秋末鲁国人,孔丘之弟子。其父闻孔子在家设教,“命三子往从学焉。”冉雍遂与哥(冉耕)弟(冉求)一起到孔子门下从学,成为孔子最早的一批学生。弟兄三人因品学兼优,均被列入“孔门十哲”,世称“一门三贤。”

孔子曾当面鼓励他:“你虽出身低微,但只要好好学习,一定有出头之日!”冉雍学成后,曾做过季氏私邑的长官。他主张“以德化民”,为政“居敬行简”。但三个月后,冉雍因季氏“谏不能尽行,言不能尽听,遂辞去。”

辞官后,他重返孔门,“复从孔子,居则以处,行则以游,师文终身。”孔子对其评价极高,赞其“雍也可使南面(即任一方长官)”。且称“贤哉雍也,过人远也!”

孔子去世后,冉雍担心圣道失传,遂与闵子等诸贤共著《论语》120篇,自己独著6篇(惜毁于秦国)。唐玄宗时,追封他为薛侯,宋加封其为下邳公和薛公,明改称其“先贤冉子”。冉魏政权的创始人、传言发布《杀胡令》的冉闵,即为其44世孙。

5

冉雍,姓冉,仲弓是他的字,是孔子的弟子,位列七十二贤,且是孔门十哲之一,以道德品行而出名,与冉耕同族,和颜回年龄相同,小孔子二十九岁,比如冉求、宰予都是,比孔子要小29岁,是春秋末鲁国人。

冉雍人品十分好,而且气度非常大,但口才一般般,稍显迟钝。虽然在同学们看来冉雍是一个不太起眼的人,但孔子很赏识他,觉得他日后是个当官的料。孔子对冉雍有非常高的评价,言其品德操行足够可以南面为王、有帝王之才,这个让人吃惊的评价在弟子里除了他还没有人得过,可以说评价极高。

或许孔子平日里夸奖冉雍夸赞得多了,有人就讲,冉雍的仁爱仁义没有说的,但是说话的才能不行。孔子听后,不怎么高兴,说用嘴巴去抵挡应对别人,经常招到别人的厌恶,有何好呢?你说冉雍仁义,但没有说话的才能,他是否仁义道德我不清楚,但要口才干什么呢?能说会道,只能抑制别人一时,人家当时因为辩论不过你,这才屈从于你,但心里肯定特别不爽,之后肯定会横生枝节,所以说口才好,未必就是件好事情。

孔子谈冉雍,冉雍的道德品行,可以做一国的君主。很多人会有疑问,冉雍凭什么可以被孔子赞誉为可以南面称王、当首领呢,有着怎样品德操行。一个是“居敬",干什么就敬什么,另一个是行简,就是统治管理国家,做事简单不繁杂。不单是孔子,荀子对冉雍的评价也非常厉害,将他与舜、大禹及孔子放在一起谈论看待。荀子很是推重冉雍,觉得他是孔子思想的完美继承人。

冉雍后有机会,被聘请做了鲁国权臣季氏的家里管家。冉雍做了三个月,又回到了孔子那儿,一生和老师待一块学习知识,因为季氏聘请他只不过是看中其名气,并非是真心任用他来治理,因叫都不听冉雍的建议和主张,冉雍就辞掉了职位。在孔子去世以后,他和闵子骞等人一起编修修撰《论语》,他自己还独自写有《敬简篇》六章,但可惜的是在秦朝焚书的时候散失了。

孔门十哲中的十位贤哲分别为子渊,即颜回(又叫颜渊),闵损闵子骞,冉耕(伯牛),冉求(子有),子路(也就是仲由),子贡(端木赐),子我(宰予),子游(言偃),子夏(卜商),包括就有冉雍。“贤哉雍也,过人远也”,这是孔子在临终的时候对弟子说的夸赞冉雍的话。

6

冉雍是孔子的弟子,与、皆在之列,世称“一门三贤”。《论语注疏》卷五引马融曰:“雍,(孔门)弟子,名,姓冉。”冉雍曾做过季氏私邑的长官,他为政“居敬行简”,主张“以德化民”。但是在季氏“仕三月,是待以礼貌,而谏不能尽行,言不能尽听,遂辞去,复从孔子。居则以处,行则以游,师文终身”。冉雍在孔门弟子中以德行著称,孔子对其有“雍也可使南面”之誉。这是孔子对其他弟子从来没有的最高评价。孔子临终时在弟子们面前夸奖他说:“贤哉雍也,过人远也。”

及孔子卒,恐失圣道之传,他与闵子诸贤,共著《论语》120篇。又独著6篇,谓之《敬简集》。自经秦火,书已不存。冉雍死后,葬于曹州东南60里冉堌镇冉堌集,与伯牛、子有合祠,在其故里茶堌坡(今菏泽市定陶区冉贤集)建祠专祀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