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话说明朝初年,朱棣造反后,他马上就发现了自己的不足。重点就是兵力不足,虽然他手下的都是能征善战之辈,但只有几万人。当时的建文帝有上百万的军队,讨伐朱棣的军队有50多万。应该怎么办?

宁王朱权本来也是皇帝削藩的对象之一,毕竟汉朝的七王之乱和晋朝的八王之乱就是活脱脱的教科书,前车之鉴就在眼前。朱元璋认为自己的这些儿子们会联合起来保护朱家的江山,但他误判了人性。

服从朱元璋的领导不一定服从朱元璋指定接班人的领导,这才是最致命的东西。朱元璋死了,朱允炆当了皇帝,他很难镇得住他的这些叔叔们。

但朱元璋的孩子们,基本上都是穷出身,在他们这一代对大明朝还是有情感的。自己好歹也是一个藩王,享不尽的荣华富贵。造反成功的概率从来都很低,作为王爷没必要冒这个风险。宁王朱权也是这么想的。

但树欲静而风不止,宁王朱权不愿意造反,但燕王朱棣不这么想。朱棣经过几场大战后,马上就明白,以自己手下的那些班底根本是没有办法击败明军的。联盟是唯一的出路,宁王朱权就是最好的帮手。


燕王朱棣就亲自来拜访朱权,应该说朱权作为一个军人,最起码的警惕性还是有的。他自己并不想造反,但兄弟之情还是要感念的。朱权一方面下令全军严阵以待,一方面派出人打探朱棣的动静。

在史书上有一个非常具有讽刺意味的评价,那就是“燕王善战,宁王善谋”。但凡是给人下评语,都是比较的结果。把朱棣和朱权放在一块比较,还能给出这样一个评语,说明朱权也不是一个泛泛之辈。

朱棣来看望朱权,实际上就是看到了他手下的那支武装朵颜三卫。这是一只由蒙古人组成的雇佣军,因此在这里不用多介绍,蒙古骑兵的厉害是当事人全球人都知道的。

朱权手下的军队有8万之多,也是当时明朝军队中最骁勇善战的。当然军队数量没有燕王朱棣的多,朱棣大约有10万多。如果这两只军队能够联合,就是大明朝军队的强强联合。


当然朱棣也是这么想的,但朱权不这么想。朱权认为,不管怎么说,造反是不对的,作为老朱家的后代,只要自己藩王的地位能够得到承认,享受荣华富贵他就满意了。

朱棣作为一个老牌的政治家,他马上就看穿了朱权的意思。他马上就改变了策略,派人向主权表达了自己被迫造反的苦衷,希望他能够作为中间人为自己说和。

朱权虽然善谋,但他不是一个合格的政治家。并不是说他不聪明,但这是见识和认知上的差别。他顾念兄弟之情,让朱棣进入了自己驻地。

朱棣陪着朱权喝酒,但他熟悉的人却没有闲着。“挥金如土,杀人如麻”,这是一个政治家最基本的素质。既然朵颜三卫是雇佣军,那么就是谁出钱多就替谁卖力。没有用钱解决不了的问题,如果有就再加两倍。

忠诚是因为背叛的筹码不够。就这样,朵颜三卫被朱棣给收买了。在一切安排就绪之后,朱棣就向朱权表示自己要告辞,希望兄弟能够送自己一程,城外十里铺话别。

刚一出城,朱棣就一脸真诚的邀请朱权加入自己的造反事业。朱权不愿意,但马上发现自己的嫡系人马都已经阵前倒戈。造反还能多活几天,也许将来不用死。但如果不参加造反,马上就可能面临死亡的结果。

朱权在协迫之下,被迫加入了轰轰烈烈的造反事业。朱棣原本许诺朱权的待遇一切不变,但称帝后马上就显示出流氓的本性,把朱权发配到了江西。

多年以后,宁王朱权的后代在南昌发起了轰轰烈烈的政变。虽然这次起义不成功,但多少也替自己的祖先报了一箭之仇。

最佳贡献者
2

朱权比四哥朱棣小十几岁,他的种种表现,让人感觉他比四哥差得太远,真看不出他有什么老谋深算,也不明白朱元璋为什么把他放在大宁这么重要的地方。

下面具体来说说。

朱权是朱元璋的第十七子,生母为杨妃,喜欢读书,很有文采,娶的是兵马指挥张泰的女儿。

洪武二十年,征虏大将军冯胜率军北征,在今天内蒙古的宁城县一带筑城,名为大宁,做为北征大军的后方基地。那以后,朱元璋决定在大宁设置北平行都司,下设营州五屯卫。洪武二十二年,又把大宁周边的蒙古部落划分出来朵颜三卫,也隶属于大宁。

洪武二十四年,朱权被封为宁王,藩地就在大宁。洪武二十六年,朱权正式进驻大宁。朱权掌管的军队实力强大,战斗力也极强,“带甲八万,革车六千”。

可以说,朱权在军事上的实力其实超过了四哥朱棣,但他为什么会被朱棣轻松搞定呢?

第一,朱元璋生前有过安排,在军事上朱权要听从燕王朱棣节制。

明朝从建国伊始,最重要的敌人就是北方的残元,所以朱元璋把几个大儿子都放在北方重镇,分别是秦王、晋王和燕王。此外还有几个小儿子,比如代王、谷王、辽王、宁王、肃王、庆王等,他们都要听从几位大哥的节制。

朱棣所在的北平,是北方重要的门户。朱元璋晚年时,曾明确指示,北平都司、北平行都司加上燕王府、谷王府和宁王府的护卫军,加上中央派出的军队,全部听从燕王朱棣的指挥。朱权以前也曾经率军跟随朱棣出塞,表现不错。

第二,朱权自己就对建文帝朱允炆不服气,抗命不尊,只是他还没勇气造反。

朱允炆登基之后,很快开始削藩,结果朱棣起兵,谷王朱橞不想跟朱棣混,跑回了南京。朱允炆担心东北方向的辽王朱植和宁王朱权,怕他们与朱棣结盟,命令他们也回南京去。

辽王朱植从海路回到南京,朱权却没有动。朱允炆认为他抗命,别有企图,下令夺去宁王府的三个护卫,但这些将士仍然还在大宁,只是名义上已经不归属朱权的指挥。

朱权自然不满,自己又不敢独立起兵,更倾向于同情朱棣。

第三,朱棣的精心算计和冒险。

朱棣起兵之后,建文帝命令大宁的军队扼守松亭关,由刘真、陈亨等人率领,准备抄北平的后路。朱棣惦记着大宁的强大军队,亲自率军绕开松亭关,通过刘家口,奔袭大宁,同时事先做好了朵颜三卫的工作。

大宁兵力空虚,三护卫又不听从朱权的指控了,就算他想抵抗,手中也没有将士。

松亭关将士的家属都在大宁城中,得知朱棣占领了大宁,陈亨等人叛归朱棣。朱权成了光杆司令,别无选择,只能听从四哥安排。

第四,朱棣给过朱权很诱人的许诺。

朱棣把三护卫还给朱权,并许诺,夺得天下之后,他会与朱权平分天下。朱棣控制大宁的强大兵力之后,朱权沦为一名写手,帮助朱棣写过一些檄文。当然,朱棣登基之后,不再提平分天下之事,还把宁王府迁到了南昌。

3

文|史海扑通


朱权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第十七子,朱棣的异母弟弟。

朱权小时候就是那种属于“别人家的孩子”,不仅长得好看,而且有天赋,又好读书。朱元璋对他尤其偏爱,这种偏爱表现在对这个儿子格外信任,朱权十四岁封宁王,十六岁就藩大宁。


明初,大明的北方边境不是只有长城,在大明王朝总设计师朱元璋的规划里,北方的防御线还要再往长城以北推进一些,并且修筑了大宁等四处根据地,称作“保卫长城的长城”,把北元彻底赶到沙漠里去。


把一个十六岁的孩子扔到这么偏远的北方边陲,而且还是敌对势力的最前沿,并不是因为朱元璋不爱儿子,相反,是朱权的能力得到了朱元璋的认可,朱元璋相信朱权,把守护边境的责任交给了他。

由于大宁特殊的地理位置,且领土面积很大,所以朱元璋给朱权的配置也是最好的,常规的亲王护卫军编制最高为一万九千人,而朱权统御的军队高达八万,军车六千,此外还有其他边境藩王没有的朵颜、泰宁、扶余三卫蒙古骑兵。


同是朱元璋的儿子,又都戍守边境,难免放在一起比较。于是有了“燕王善战,宁王善谋”的说法。宁王就藩数年,并没有发生什么大规模的军事行动,主要的工作就是巡查边境、监视敌人的活动,抵御敌人的骚扰和侵袭。所以历史上并没有留下什么具体的事件证明朱权的谋略究竟如何。

留给边塞将士的这样一个“善谋”的印象,大约是因为朱权在作战时从不一味的逞凶斗狠,而是善于思考,出谋划策,大有儒将的风范。这也与他本身的气质是非常吻合的,据史料描述,朱权生的一表人才,平时不大穿戎装,行为举止也都是文质彬彬的,这样的形象就是智慧的代名词吧。


如果给朱权足够多的时间,可能他会在军事上的成就表现得更加亮眼,可惜命运在他22岁的时候发生了逆转。


这一年,建文帝要削藩,四哥朱棣要造反。



实际上朱权是非常赞同朱元璋的策略,就是同是老朱家的人都为守护大明江山出力,所以他是很反对削藩的。所以在朱棣举兵靖难之初,建文帝为了防止宁王朱权和辽王朱植合力相助,下诏召朱权和朱植回京,朱植很听话,但是朱权没有,其结果就是被削掉了兵权。

虽然朱权不赞同建文帝削藩,但也不赞同四哥造反。


这一切都被朱棣看在眼里,真是天助我也!


原本朱棣举兵造反,非常担心朱权的态度,如果朱权站在朝廷的一方,从背后与朝廷形成两面夹击,这个仗就不用打了。但是现在好了,从朱权的表现来看,显然对朝廷是不太满意的,如今又被削去了兵权,那就可以趁机拿下大宁,把老十七拉拢过来,免除后顾之忧。


于是,朱棣马上飞书一封给朱权,说自己现在处境很困难,需要十七弟的帮助,朱权慨然应允。

朱棣见到朱权,就握着弟弟的手大哭,一副可怜兮兮的样子,说自己的处境岌岌可危,北平城马上就会被朝廷兵马踏破,如果十七弟你不帮为兄求情谢罪,为兄就离死不远啦。


从朱权的角度讲,一方面他不赞同造反,也就不希望四哥与朝廷打起来,如果能和平解决自然是好,他是很愿意为四哥出力的;另一方面,朱权与四哥的感情不错,从前兄弟俩一起受命巡边,朱权都是听从四哥领导,交集颇多,既是战友又是兄弟。四哥现在处境这样危险,作为兄弟他是很同情的,所以朱权毫不怀疑,信以为真,马上提笔就为朱棣写谢罪奏折。



就这样,朱棣留在朱权府上,天天打亲情牌,叙说兄弟情谊,同时,私下里命人偷偷联络大宁的军士。当时虽说朱权被削去兵权,但是大多数的宁王护卫军都滞留在大宁,还未遣散。于是朱棣大肆拉拢,承诺各种好处,包括非常骁勇善战的朵颜三卫也被朱棣收买过来了。

等一切都布置妥帖,朱棣才向朱权辞行,朱权一直把朱棣送至城外,却不料朱棣早就设好了伏兵,轻松绑架了朱权。


显然即使朱权善谋不是朱棣的对手,一个是真诚善良看重亲情的少年,另一个则是豁得出一切城府极深的阴谋家。这个阴谋家可以做出装疯卖傻,自甘卑贱的连屎都吃就为了骗过建文帝的耳目,自然也可以拿亲情为筹码算计自己的兄弟。

至于所谓的数万精兵,朝廷承认你时,兵是你的,朝廷翻脸一纸诏书,你就什么都不是了。关键还是朱权这个主帅的态度,虽然反对削藩,但又拿不出有效的解决办法,实际上已经是非常被动的,这种毫无防备的时候最容易被人趁虚而入。


朱权被朱棣搞定也就不足为怪了!

4

明太祖朱元璋共有二十六个儿子,朱棣与朱权是异母兄弟。朱棣为第四子,生母就是大名鼎鼎的孝慈高皇后(马皇后)。朱权为第十七子,生母是杨妃。

明朝初年天下初定,北方元朝余部对于这个新生王朝而言仍然存在威胁,故而明太祖朱元璋采用封子就番边疆各地,作为明朝屏障,藩王出镇地方,一方面是统领军务,抵御外敌。另一方面也是将开国功臣大将们手中的军权转移到自己儿子手中,削弱勋贵,“藩屏帝室”。

由此措施,洪武十三年(1380年),朱棣就藩燕京北平,之后两次率师北征,招降蒙古乃儿不花,生擒北元大将索林帖木儿,加强了他在北方军队中的影响。朱棣在军事实力上,已经成为当时各封王之首。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十三岁的朱权被封为宁王,两年后,朱权前往藩地大宁。大宁地处喜峰口外,属古会州之地,东连辽左,西接宣府,为一大镇。朱权带有甲兵八万,战车六千,所属朵颜三卫骑兵均骁勇善战。朱权多次会合诸王出塞作战,以善于谋略著称。

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太子朱标病故,朱标的儿子朱允炆被册立为皇太孙,是为明朝储君,当时朱元璋为了国家权力的顺利交接,罗织罪名将开国大将们差不多全都斩杀殆尽了,北方地区的军事基本全由各个皇子封王统辖,太子(长子)朱标去世后不久,二子秦王朱樉、三子晋王朱棡先后死去,此时的朱棣不仅在军事实力上,而且在年纪上也已成为当时各封王之首。

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朱元璋逝世,皇孙朱允炆即位,是为建文帝,建文帝即位后不久,变更改朱元璋的治国方略,采用儒家建议,改严刑峻法为宽和治国,当时北方元朝残余势力已经被消灭的差不多了,而各个藩王则拥兵自重,多有不法之举。在中央朝廷看来是个极大的威胁,朱允炆作为朱元璋的孙子,在辈份上比各个藩王还要小一辈,在这些手握大军的叔叔们面前,远没有自己的父亲朱标来的有号召力,新君继位为了收拢权力,加强中央集权,防范藩王们可能的威胁,建文帝朱允炆在齐泰,黄子澄的建议下开始对叔叔们进行削藩行动。

当时的燕王朱棣势力最大,牵一发而动全身,不能立马削燕地,故而削藩从朱棣同母弟周王开始,周、代、岷、湘、齐诸王先后被削藩夺权,湘王惧怕削藩而自焚,其余都废为庶人。接着,建文帝朱允炆下令张昺为北平布政使,谢贵、张信掌北平都指挥使司,以谢贵控制北平,另以都督宋忠、徐凯、耿瓛屯兵开平、临清、山海关一带,并调检燕府护卫军士,加强对燕王防范措施。

建文元年(1399年)六月,齐泰将燕地使者邓庸下狱审讯,屈打成招获得了所谓的朱棣将谋反的罪证,于是下令捉拿朱棣手下官员,并秘密下令张信逮捕朱棣。张信是朱棣的旧部,将朝廷的密令告诉了朱棣,朱棣于是装疯迷惑朝廷,并命燕府护卫指挥张玉、朱能率兵夜袭北平城,占据北平城后,朱棣以尊太祖皇帝朱元璋的祖训“清君侧诛”为国“靖难”为名,誓师出征。

当时建文帝害怕宁王朱权会投向朱棣,派人召朱权回京,看着那些被削掉的藩王那么惨,朱权惧怕有生命危险,没有应召去往南京,于是建文帝下令削去朱权三护卫。当年九月,江阴侯吴高进攻永平,燕王朱棣前往营救。吴高退兵,朱棣于是从刘家口抄小路直趋大宁,对外宣称前去向朱权求救。朱权年及骨肉之情放朱棣入城,朱棣大哭,向朱权诉说自己是被逼不得已才起兵的,求他代自己起草奏章谢罪。朱棣在大宁居住数日,朱权诚恳相待,全无防备之心。谁曾想朱棣从北平带来部队就埋伏在大宁城外,朱棣的官兵也渐渐入城,暗中勾结朵颜三卫以及大宁城的守军。当朱棣准备离去,朱权到郊外为其饯行时,伏兵四起,将朱权控制。朵颜三卫及朱棣部将一哄而起攻打,大宁守将朱鉴抵挡不住,力战而死。朱权王府妃妾世子都已经被朱棣的手下控制住一起带回到北平,大宁由此成了一座空城。朱权进入燕军之后,时常为朱棣草拟檄文。而他的朵颜三卫,甲兵八万,革车六千对朱棣成功夺权起了巨大的作用,朱棣则对朱权许诺,事成之后,平分天下。

当然从后来的历史我们可知,朱棣靖难成功登上帝位之后,并没有完成他对朱权的许诺,而是改封南昌,在此之后朱权醉心文化,道学相比那些在削藩中死去的兄弟也算有了一个比较好的结局了。

朱棣之所以能轻松搞定手握精兵的朱权,

首先朱棣是朱权在世哥哥中最年长的兄长,皇后嫡子,朱权对他不能忽略不见该有的尊敬还是有的。这就给了朱棣入大宁胁迫朱权的机会。其二,燕王朱棣在北方燕地经营已久,久掌兵权,是个风云人物,手下能臣武将很多,在兵势上不弱于宁王朱权所率部众,这就有了以武力胁迫朱权的实力。加上当时建文帝朱允炆削藩逼迫诸王甚急,朱权内心应该也是惧怕被削藩的,在朱棣平分天下的美言好梦下加入朱棣靖难大军也是可以理解的事情了。

不足之处请指正。





5

当时朱允炆的中央政权占据法理,力量是绝对性的优势。兵力、财力都是普通藩王不能比拟的,并且当时朱允炆等对朱权的逼迫并没有像其他藩王那样急迫。


朱权是明代著名的道教学者,修养极高,并且在军事上的建树不多。历史上“燕王善战,宁王善谋”的记载,也从侧面说明了宁王的纸上谈兵比较厉害,实战记录很少。


朱权受削藩的影响,肯定还是有危及意识的,但综合军事上、经济上很多因素,朱权都不想当这个出头鸟。于是和朱棣达成私下交易,用一种被胁迫的情况下,把军事权交给了朱棣。这样既站在了藩王的皇室造反阵营,又没有完全得罪朱允炆,对未来也有了解脱的借口。


总体来说,朱权实际上是代表明初皇室利益的一支力量,和朱棣演出了一幕双簧。也从侧面说明了朱棣代表的势力不是那么的孤立,而是很有底牌。

6

首先来说,朱权并不是主动去造反的,更多的原因是自己的贪心,被朱棣的大饼所迷惑。以为自己只要协助朱棣造反成功,自己就能够和他分国而立,他哪知道,朱棣要的是筝和天下,绝对不会和别人分享天下。朱权完全没有看到这一点,仍是坐着自己的美梦,相信这自己的兄弟,最终坐等这朱棣一步步做大,到这时候才明白,自己已经无力跟朱棣谈条件了,最终只能灰溜溜的发配到江西做了个憋屈的王爷,后来的子孙也一直记得这个仇。才有了朱辰豪造反,可以最后被王守仁强势镇压了,一场闹剧也落幕了。

所以朱权的失败,是因为他心不够黑,脸皮不够厚,太相信道义了。

7

宁王朱权是朱元璋第十七子,封藩大宁。其与燕王朱棣、辽王朱植等都是明初九大攘夷塞王之一。由于地处边塞、与敌接壤,出塞与敌作战便是常有的事,这也造就了他们的勇武强悍、知兵善战。宁王朱权在当时是大镇,带甲八万,战车六千,最为人称道的是他的朵彦三卫骑兵,更是骁勇善战。善于谋略的朱权之所以在靖难之役中被朱棣算计,协迫,绑架,共同反叛建文帝,粗浅认为原因有三。

其一,枪杆子里面出政权。朱权手中的精兵是朱棣发动政变的重要军事力量,朱棣早就对这支精兵垂涎三尺。朱棣曾说,如能得到大宁精兵,截断辽东,采用边骑助战,便大事可成。

其二,侄子建文帝不信任这个十七叔,怕他投向朱棣参与造反。于是便召其入京,并削了他的三护卫。这让朱权感到害怕,怕落得像其他诸王被削藩甚至丢命的下场。

其三,朱棣采取伪装,欺骗,示弱等种种手段,骗取了朱权的信任,使其放松了警惕。后面的事情就是,朱权的军队被夺了,家人被软禁了,无奈地被绑到了“靖难”这辆战车之上。朱棣虽然许诺事成之后平分天下,但等待朱权的却是无情的政治边害,最终郁郁而终。

8

只能说朱权没有野心,尽管他有他的朵颜三卫,他只想做个大明王朝的边关王爷,是靖难之役朱棣把他拉下水的

9

朱棣单骑去朱权城池,只能说朱棣比朱权更老谋深算,弟弟遇上哥哥,还是弟弟差点意思。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