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明朝初年,朱棣造反后,他马上就发现了自己的不足。重点就是兵力不足,虽然他手下的都是能征善战之辈,但只有几万人。当时的建文帝有上百万的军队,讨伐朱棣的军队有50多万。应该怎么办?
宁王朱权本来也是皇帝削藩的对象之一,毕竟汉朝的七王之乱和晋朝的八王之乱就是活脱脱的教科书,前车之鉴就在眼前。朱元璋认为自己的这些儿子们会联合起来保护朱家的江山,但他误判了人性。
服从朱元璋的领导不一定服从朱元璋指定接班人的领导,这才是最致命的东西。朱元璋死了,朱允炆当了皇帝,他很难镇得住他的这些叔叔们。
但朱元璋的孩子们,基本上都是穷出身,在他们这一代对大明朝还是有情感的。自己好歹也是一个藩王,享不尽的荣华富贵。造反成功的概率从来都很低,作为王爷没必要冒这个风险。宁王朱权也是这么想的。
但树欲静而风不止,宁王朱权不愿意造反,但燕王朱棣不这么想。朱棣经过几场大战后,马上就明白,以自己手下的那些班底根本是没有办法击败明军的。联盟是唯一的出路,宁王朱权就是最好的帮手。
燕王朱棣就亲自来拜访朱权,应该说朱权作为一个军人,最起码的警惕性还是有的。他自己并不想造反,但兄弟之情还是要感念的。朱权一方面下令全军严阵以待,一方面派出人打探朱棣的动静。在史书上有一个非常具有讽刺意味的评价,那就是“燕王善战,宁王善谋”。但凡是给人下评语,都是比较的结果。把朱棣和朱权放在一块比较,还能给出这样一个评语,说明朱权也不是一个泛泛之辈。
朱棣来看望朱权,实际上就是看到了他手下的那支武装朵颜三卫。这是一只由蒙古人组成的雇佣军,因此在这里不用多介绍,蒙古骑兵的厉害是当事人全球人都知道的。
朱权手下的军队有8万之多,也是当时明朝军队中最骁勇善战的。当然军队数量没有燕王朱棣的多,朱棣大约有10万多。如果这两只军队能够联合,就是大明朝军队的强强联合。
当然朱棣也是这么想的,但朱权不这么想。朱权认为,不管怎么说,造反是不对的,作为老朱家的后代,只要自己藩王的地位能够得到承认,享受荣华富贵他就满意了。朱棣作为一个老牌的政治家,他马上就看穿了朱权的意思。他马上就改变了策略,派人向主权表达了自己被迫造反的苦衷,希望他能够作为中间人为自己说和。
朱权虽然善谋,但他不是一个合格的政治家。并不是说他不聪明,但这是见识和认知上的差别。他顾念兄弟之情,让朱棣进入了自己驻地。
朱棣陪着朱权喝酒,但他熟悉的人却没有闲着。“挥金如土,杀人如麻”,这是一个政治家最基本的素质。既然朵颜三卫是雇佣军,那么就是谁出钱多就替谁卖力。没有用钱解决不了的问题,如果有就再加两倍。
忠诚是因为背叛的筹码不够。就这样,朵颜三卫被朱棣给收买了。在一切安排就绪之后,朱棣就向朱权表示自己要告辞,希望兄弟能够送自己一程,城外十里铺话别。
刚一出城,朱棣就一脸真诚的邀请朱权加入自己的造反事业。朱权不愿意,但马上发现自己的嫡系人马都已经阵前倒戈。造反还能多活几天,也许将来不用死。但如果不参加造反,马上就可能面临死亡的结果。
朱权在协迫之下,被迫加入了轰轰烈烈的造反事业。朱棣原本许诺朱权的待遇一切不变,但称帝后马上就显示出流氓的本性,把朱权发配到了江西。
多年以后,宁王朱权的后代在南昌发起了轰轰烈烈的政变。虽然这次起义不成功,但多少也替自己的祖先报了一箭之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