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是传统的坦克制造大国和强国,有自己的研发思路。与西方国家的坦克在炮塔上有着很明显的区别,特别是苏系的坦克基本上都是卵型的,从形状上来看,球型炮塔防护外形好,被弹面小,可以有效提高跳弹几率,增强坦克的生存性。不过也有脑洞大开的苏系工程师设想如果把坦克设计成球型,防护会不会更好呢?既能像轻型坦克高速突击又可以灵活转向进行侦查,既有机动性又再配上适当的火力和装甲,那么这将是一款划时代的发明。于是一些苏联的坦克设计师们将这种思路付诸了实践,设计并制造出来2款球形坦克,分别是SHT-1A和SHT-2T。其外表圆滑,很好的贯彻了苏军坦克防护的跳弹理念。据资料相关资料显示,这种球型坦克由内外两层组成,内层是驾驶舱,外层是两个带齿的半圆形滚壳,靠两边履带的转速率差实施快速转向,原地转向时间极短足以秒杀所有现役坦克,因此它可以在实战中可以通过快速移动而躲避敌军的袭击。如果获得成功,将成为极好的突击兵器。
鱼和熊掌不可兼得。这种坦克看似比较先进,有着其他坦克无可比拟的优点,但是造成其无法大规模装备的主要是因为存在几个致命的弱点:
一是操作复杂,命中率比较低。这款坦克对成员素质要求较高,而且由于后坐力的影响命中率比较低,当时苏联需要的并不是什么高精尖的装备,而是一款皮实耐用的突击战车。
二是科技水平还达不到相应的要求。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球型坦克运动速度高,但是对制造工艺和材料的要求也很高,很多技术问题无法解决,就算是现在的美军的“粗齿锯”履带式无人侦察车也是在使用一种非常昂贵的高级钢材制成,当时的苏联技术还达不到这么高的水平,使用后故障不断。
三是舒适性比较差。苏系武器人机效能普遍比较差,内部空间狭小,成员在这样的球型坦克内部,舒适性非常差,很容易产生疲惫,而且自身柴油机的废气无法全部排出令乘员无法正常工作。
四是战场适应性比较差。苏联国土面积广阔,但是基础设施比较差,基本上没有像样的公路,烂泥地、沼泽地也非常的多,所以苏系坦克的履带板一向比较宽,为的就是能够适应苏联的路面环境,像球型坦克就无法做到这点,面对烂泥路和水坑以及坑坑洼洼、障碍物比较多的战场,适应性比较差。
个人观点,不足之处还请批评指正。
我是绿色征衣,期待您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