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先为亲们科普一下什么是马其顿方阵?只有了解了其中的奥秘,才能有办法破之。

这好比穆桂英得到降龙木之后,“天门阵”很快也就破了;三国时,诸葛亮的老丈人了解“八卦阵”的秘密,他能轻松把困在阵中东吴大都督陆逊从生门领出去。

这就是一层窗户纸,一捅就破,所谓“难者不会、会者不难”。

马其顿方阵是古希腊重步兵的一种作战阵法,它的特点和优势就是能有条不紊作战,士兵可以一抵十(见下图)



在荷马时代(前1100~前800年,对应我国的周朝时期),双方开战都是一窝蜂的互砍厮杀,场面很混乱,无从指挥、作战效率很低。

另外由于青铜器和铠甲的出现,这些东西被武装到了士兵身上,防御能力提高了,但笨重限制了单兵的活动,灵活性降低。

在这种情况下,古希腊国王亚历山大大帝想出一个办法,假如把单兵排列在一起过,士兵之间就能够起到相互保护和共同进攻的目的,然后安排骑兵保护好两翼和后翼,这岂不是一个攻无不克的阵法吗?

经过演练,公元前七世纪,令罗马军队闻风丧胆的马其顿方阵就此。诞生了。

马其顿方阵中的士兵都携带长矛和盾牌,长矛长度在14到18英尺(1英尺=0.3048米)14英尺相当于4.3米。

常规阵法是每64名士兵为一排,第一排的士兵一般都是半蹲着,将长矛对准前方。第二排的士兵则是讲长矛搭在第一排士兵的肩上(见下图)

一旦最前排的士兵倒下后,原先位于第二排的士兵将迅速填补上,与此类推。如此看来头一排或边上的是最危险最重要的位置,所以一般有经验丰富的士兵站位。

马其顿方阵能否大显神威,靠的就是士兵之间的相互配合,齐头并进,不能临阵逃跑,对于临阵逃跑的士兵基本是就地砍死,旁边的骑兵有保护和监督的作用。

“方阵”刚开始时发挥了惊天地泣鬼的作用,毕竟是一个新的作战方式,杀敌效果相当显著,它能战胜数倍于己的敌人。

随着敌人对方阵的深入了解,破阵的方法也就出现了。



我们来看方阵有那些漏洞?

“方阵”在整齐统一指挥上无懈可击,士兵也不敢轻易逃跑。当时前进的方阵就像一具超级坦克,无坚不摧。但是缺点和优点一样突出,那就是笨重不灵活。

假如换做我破阵,我命令士兵不要和“方阵”正面交战,避其锋芒。方阵前排都是近5米的长矛,硬碰硬无异找死。

首先不要理会方阵,第一目标是消灭方阵的护翼骑兵,这好比是消灭航空母舰的护航和补给,航空母舰威力巨大,没有保护和弹药等于一尊废铁。同理,方阵失去了护翼骑兵等于任人宰割的羔羊。

方阵护翼骑兵被我消灭后,下令第二梯队士兵手持宝剑和盾牌杀入阵中心,越往里杀越安全。

为何这样说呢?因为方阵士兵手持长矛无法转身。此时“一寸长一寸强,一寸短一寸险”的说法发生了逆转,宝剑发挥了它的灵动性,笨重的长矛反倒成了累赘。(见下图)



亲们脑补一下《三国演义》中,赵子龙手持宝剑在曹营杀的七进七出的场景。



假如我能用上诸葛亮发明的连弩,破方阵易如反掌,免去了士兵持短刃的肉搏战,埋伏一支强弩军,等方阵进入埋伏圈,万弩齐发,方阵士兵再不逃跑身上就成了马蜂窝。

事实上,当弓箭出现后,威力无比的“马其顿方阵”就此退出了历史的舞台。

文/秉烛读春秋

最佳贡献者
2


马其顿方阵被证明是古代最好的防御编队之一,这要归功于它细长的长矛(从亚历山大统治时期的5米长到公元前274年的7.5米长),而且它的队形非常紧凑。长矛可以让方阵将敌人挡在攻击范围之外,不知疲倦毫不费力地击退对方部队的冲锋,以无与伦比的效率打破骑兵和步兵的每次正面进攻,同时几乎没有伤亡。方阵可以用他们长矛的青铜尖来阻挡最强大的敌人冲锋(大部分是骑兵的,但有时战车和大象),而且马其顿方阵以正面攻击几乎不可战胜而闻名。



马其顿方阵是坚守阵地的理想部队,因为只要他们保持良好的凝聚力,他们就能把对手击退,让他们在几乎无限长的时间内保持在攻击范围之外。在公元前198年罗马军团的塞萨利围攻战中,马其顿方阵被证明在冲锋时几乎是不可渗透的,即使是由训练有素的罗马士兵也是如此。罗马人在突破城墙后设法闯入了这座城市,但随后面临着马其顿征方阵的密集队形。罗马人试图进入长矛中间,但最终被前排士兵牵制住了,他们用短剑与闯入方阵的古罗马军队短兵相接。



马其顿方阵从意大利南部和西西里岛到希腊、现代土耳其、埃及、叙利亚和波斯,一直到西印度边境,统治了欧洲、北非和亚洲战场大约两个世纪,从公元前358年创建到公元前2000年,马其顿方阵一直保持着完全不被任何非马其顿军队打败的地位。

但是马其顿方阵的形成也有它的缺点。虽然马其顿方阵从正面冲锋时几乎是不可战胜的,但其后方和侧翼非常薄弱,主要是因为它们的装甲和盾牌非常轻,在近战战斗中提供的保护非常低。像这样的轻装部队保护方阵的侧翼,不太可能防止危险的敌人包围行动。 在亚历山大大帝去世和他的帝国的崩溃后,导致了第一次相同训练和武装方阵之间的战斗。

两个马其顿方阵之间的交战只取决于交战部队的数量和质量,而且被证明是非常漫长、犹豫不决和致命的。作战往往会延长,以获得相对方阵的优势,从而引发军备竞赛,这只会限制方阵的耐力和武器本身的抵抗力。亚历山大死后的五十年里,长矛的长度增加了一半,在公元前274年的埃德塞围攻战达到了7.5米。步兵的盔甲和盾牌也随着时间的推移变得越来越重,因为他们的敌人不再是重装步兵或波斯轻步兵,而是其他马其顿方阵,他们可以用同样长的长矛攻击他们。这种新装备在战斗中非常不舒服。但是由于当时对机动性和灵活性的需求不再是一个问题,因为整个已知的世界都在使用越来越重的马其顿式步兵,所以方阵放弃了机动性和对抗更灵活部队的效能,以提高方阵作战的效率。

马其顿方阵成为问题的时间越长,士兵的机动性现在由于武器过长而受到极大限制。后来的方阵不得不在非常理想的条件下战斗,因为它不能像过去那样反应迅速。与早期马其顿方阵不同,马其顿方阵在东部恶劣的气候和地理条件下作战,人数远远超过对手,但总是获胜,而后来的方阵现在凝聚力非常脆弱。较重的方阵面临着亚历山大方阵从未经历过的问题,这只能用他们的装备太重而无法正常战斗来解释。经过长时间的训练,5米长的沙里沙看起来轻巧,但是7.5米长的长矛,不管士兵们准备得多充分,都不能轻易使用。

方阵不能像过去那样自由机动,他们的速度大大降低,为了保持整齐的队形,他们必须在完全平坦的战场上战斗。如果战斗的地形不平坦,方阵的队形非常容易崩溃。在罗马军团中向后撤退之后,方阵不得不在罗马军队后面泥泞的山坡上追击撤退的罗马步兵。方阵被他们过长的长矛弄得杂乱无章,组织变得混乱,最后被他们更灵活的对手屠杀了。这样的问题似乎从未在亚历山大的方阵中发生过(格兰尼克斯战役,海因斯佩斯河之战)在战斗中保持良好的秩序,例如在梯队中采用危险的队形(高加米拉战役),后来的方阵被证明几乎无法掉头。

3

不得不说,从互联网在中国普及以来,代表着西方古典军事顶峰的马其顿方阵和罗马军团与咱们中国的大秦、大汉的军队在虚空中已经无数次的交锋,战况之“惨烈”,至今相互仍然难以征服对方。估计早已作古的亚历山大和嬴政等人都没有想到吧。

那么,我们今天就来说说打遍欧亚大陆,差点就杀进华夏的马其顿军队吧。

正面战场的无敌“坦克”

亚历山大大帝继承了腓力二世通过军事改革后遗留的强大军队,一路东征,几年之内就击败了庞大的波斯帝国,领土从本部马其顿横跨到今天的巴基斯坦境内。亚历山大大帝在东征中主要依靠的就是马其顿军团,即著名的“马其顿方阵”与“伙伴骑兵”,通常采取步兵方阵线性排列在正面战场,骑兵为侧翼的布阵方式。其以希腊重步兵构建的马其顿方阵在正面战场中无往不利,几乎没有一合之敌,堪称古典战场中的“坦克”。

马其顿方阵一般是64个人组成一个排,128个人分为一个连,256个人为一个营,1024人为一个团,4096人为一个师,还包括2048名轻装盾兵,1024名辅助兵和一个1024人的骑兵团,总计8192人。每个联合方阵由四个初级方阵组成,相当于现代一个小型的军或野战军,约32,000人。其中每个重步兵身着重甲,手持6米左右的长矛,在乐手打出的乐曲下,有节奏的缓步向进,给予敌人巨大的杀伤。不得不说在两千年前的古战场,这样一只军队对任何敌人来说都是一场噩梦。

如何破解马其顿方阵

我们必须要承认马其顿军团是一只世界范围内的强军。那么,要破解马其顿方阵,我们必须用同一个时代范围内的军队去试着设立战术,纵观世界,特别是亚历山大宏大的东征之役之后,能有与之一战的,也只剩下我们中华诸夏了。那么,我们就依然试着用巅峰始皇帝时期的秦国军队来阻击亚历山大吧(实际亚历山大东征在秦始皇以前一百余年)

首先,两支东西方的军队交战前,我们不得不承认一个残酷的现实,我们的兵器比亚历山大落后了一个时代。是的,亚历山大的军队的冷兵器已经铁器化,而秦军军团则是青铜兵器,虽然秦军的兵器以达到了青铜冶炼的高峰,其硬度已达80左右,但对比铁器依然有先天的劣势。但无论如何,毕竟是冷兵器时代,此种差距可以忽略不计。

马其顿军团的作战力量全部由职业军人和军事贵族组成,有良好的战斗素养和军事纪律。这也是其轻松战胜由奴隶和农民组成的波斯大军的原因之一。同时的秦军虽然也主要由农民组成,但秦以军功封爵,秦人闻战而喜,而在春秋战国连绵不断的战火中,也淬炼出了秦军过硬的军事素质,同样,秦军也有严峻的军法制度保障了严格的军事纪律。

两军对垒,就战术而言,马其顿军团作战方式相对单一,主要依靠马其顿方阵的正面碾压和侧翼骑兵的牵制与寻找空挡突击为主。对于秦军来讲,中原几百年的风雨,产生了无数的军事天才,各种计谋层出不穷,如果打持久战,那么可以说马其顿军团是应付不了的。但我们这里只对正面硬刚做假设,所以什么放火、决水、断粮、虚实等计谋就派不上用场。

秦军正面击败马其顿军团的方法,就只能以击破马其顿重步兵方阵为基础,但很遗憾,正面的步兵硬刚,同样的人数下,我并不认为秦军有击溃马其顿方阵的能力。但是,秦军可以预先在现场设置陷坑、壕沟等,迟滞其方阵的机动能力,同时以骑兵对骑兵,牵制马其顿侧翼骑兵,估计可以和对方斗得难解难分,但如何彻底击破其步兵方阵,这里必须要用到此时秦兵的独有兵种——弩兵。

今天很多人对秦弩兵的作用有怀疑的态度,有很多人还复原了秦国的弓弩,认为其射程只有50多米,只能做骚扰之用。我不知道这些专家怎么还原的秦国弓弩,你看看出土的秦国弓弩的器件,标准化的配件就不说了,每一件都配有“望山”,这是可以在不同射程调节瞄准的器具,除非是秦国富得不知道怎么花钱,才能在物资紧缺的时代为每一架有效射程只有50米的弓弩配一个“望山”。曾经在网上看到一篇比较严谨的文章,秦弩的拉力应该在45公斤左右,也就是100磅左右,上面也列出了几个数据:30磅弓,10米穿武警防爆盾; 40磅层压传统弓,15米穿1毫米铁板,箭支透入20多厘米。秦弩为100磅左右,射程应该在两百米以上,破亚历山大早期的铁甲应该在70到100米。

其实想想也知道,弩的威力非弓箭所能及,这也是为什么西方中世纪时期,十字弩被运用于战场后,被视为“魔鬼的武器”,一度被教会禁用。幸运的是,亚历山大的时代,弩为华夏特有的武器,而秦国的弩兵就是马其顿方阵的天然克星,可以想象,当一个个整齐的方阵,踏着缓慢的步伐向秦军袭来时,在秦军的弩阵下,只

配有小圆盾的马其顿士兵会作何感想,而弩箭过后,秦军同样也有重步兵的长矛方阵,还有阵前的轻装“锐士”,步兵两翼,亚历山大的“伙伴骑兵”也会惊讶的发现,秦国的骑兵背上都有一副可怕的秦弩,正对他们虎视眈眈……硝烟过后,有史书记载“有金毛夷至西来犯,其势壮,王遣将击之,尽坑”。

4

马其顿方阵看上去就像是人肉坦克一般,令人心惊胆寒。然而,尽管它称雄一时,但终究还是存在着诸多弊端,在敌人了解了这一阵型后,很快就找到了破解的方法,打破了马其顿方阵坚不可摧的神话。

公元前4世纪中叶,马其顿国王腓力二世在希腊方阵的基础上,创立了一种新的阵型,称为“钻锤战术”,也就是大家所熟知的马其顿方阵。这种阵型共设16排,每排设16人,共有256名士兵,方阵中的士兵均装备有厚重的盔甲。

为了提升攻击和防御效果,方阵中的士兵采用长短相间的武器。外围士兵配备盾牌、短剑、短矛,内部士兵手中的长矛依次加长,使得整个方阵就像一个行走的巨型刺猬,以密集阵型跑步向前推进,具有很强的杀伤力。

不过,步兵方阵在战场上机动性差,容易遭到敌方弓箭和骑兵的冲击,所以在方阵后方还设有八排轻装长矛病,在方阵两翼也有骑兵和长矛并进行保护。如此一来,整个方阵最具攻击力的部位就是正前方,其左右和后方主要其防护作用。

就马其顿方阵的阵型来看,其最大的缺点就在于其左右和后方,尤其是两侧的骑兵。因为一旦驱散了方阵防御的两翼,手持长矛、配备重甲的士兵,很难灵活调转方向,将瞬间暴露于敌方的攻击之下。

马其顿方阵还有一个巨大的缺点,那就是它合适在平原作战,可一旦遇到山地、丘陵,便会使得其杀伤力大打折扣,很容易陷入被动挨打的窘境。

也正因如此,在公元前168年时,曾经骄纵一事的马其顿方阵,在于罗马军团交战时遭遇了滑铁卢。由于罗马军团掌握了马其顿方阵的弱点,所以在交战时先避其锋芒,重点进攻其左右两翼的骑兵,在驱散了骑兵后,整个方阵内的步兵便只能被动挨打了。

另外,在应对这种步兵方阵时,还有一个最为行之有效的方式,那就是用远程武器进攻。比如投石器、弓箭,都是对付步兵最为有效的攻击性武器。对于马其顿方阵而言,尽管士兵配备有盾牌和重甲,但由于阵型密集,更容易成为对方的活靶子。

其实,在军事史上,并没有哪一种方阵能够占尽一切优势。马其顿方阵是在希腊方阵的基础上创造出来的,在其诞生之初,确实如同人肉坦克一般,在欧洲战场上所向披靡。可是,一旦敌人熟悉了这一阵型,它的优势也就不再具备了,势必要退出历史舞台。

5

马其顿方阵?

马其顿方阵,是古希腊步兵作战的一种军事战术,由原来希腊重步兵方阵改良而来的,在荷马时代之前,这种战术可以说是一种战术上的创新。

马其顿方阵的历史渊源:公元前4世纪, 马其顿国王腓力二世,在古希腊底比斯方阵的基础上,创建了闻名于世的马其顿方阵。在腓力二世去世后,他的儿子亚历山大,进一步发展了马其顿方阵, 使之成了一个绵密系统的战术体系, 并凭借其方阵的巨大威力,建立起一个横跨欧、亚、非三大洲的庞大帝国。

马其顿方阵简介:马其顿军队由重步兵、轻步兵、重骑兵、轻骑兵以及辅助兵组成。

  • 重步兵是马其顿军队的主体, 数量是最多的一部分,士兵在作战时,手持长矛和圆盾,身披“铠甲”(一种带有金属保护的皮毛)。作战时,士兵组成一队方阵,同心协力,齐头并进。
  • 轻骑兵的主要武器是投射器—标枪(短矛),在士兵近距离作战中,短矛是主要的攻击武器,在骑兵等待作战时, 他们往往将长矛搁在肩头, 矛头稍向下;冲锋时, 长矛向下方刺出。当刺到第一个敌人后, 士兵们往往不立即拔出长矛,而使其留在敌人的身体里, 然后继续用短矛进行战斗。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为了能在最短而时间内,杀死敌人!
  • 辅助兵主要是重步兵的勤务兵,和粮秣的征收员,他们主要作用,相当于今天我们的(后勤人员), 在战场上,士兵们身披装甲(轻装甚至无甲), 以标枪、弓箭和投石器作为主要兵器。

马其顿方阵的核心:以重装步兵方阵为核心, 多兵种密切协同,共同作战的战术体系。

马其顿作战的主要战术:在战场上,作战的主要战术是,以重骑兵军团作为战场的主要突击力量, 对敌人较为薄弱的侧翼和后方进行突击和包抄, 或对敌方战线上的破绽和弱点进行重点突破。

马其顿方阵的运用:在伊苏斯经典战役中, (波斯与希腊大战),当右翼的波斯骑兵,在取得对当面的马其顿轻步兵,和轻骑兵联合部队的战场优势之下, 右翼的波斯卡尔达克重装步兵,却并没有配合本方骑兵,继续扩大突破口,并进而攻击马其顿方阵的侧翼, 而是选择了按兵不动,这样导致的结果就是,致使马其顿轻步兵和轻骑兵联合部队,在得到增援后展开反击后,迅速反击,转危为安!。

从伊苏斯战役中,我们可以看出, 马其顿方阵战术的成功取决于三个关键因素:

(1) 重骑兵突击集团能否迅速、有效地突破敌方的侧翼防御;

(2) 重步兵方阵能否抗住敌方重兵集团的正面冲击, 为友军突破争取时间;

(3) 轻步兵和轻骑兵联合部队能否顶住敌方的侧翼攻势, 保证友军的侧翼安全。

马其顿方阵的优势:机动性作战能力非常之强,以横队的作战方式,冲向敌人队伍,给敌人造成沉重的打击。

马其顿方阵的劣势:两翼和背面是马其顿方阵的致命弱点。

攻破马其顿方阵的办法:从侧面攻击马其顿方阵,使他不能形成一个整体,让阵中的士兵不能用长矛以之攻击,大大减小阵型作战的威力,只要能打乱马阵的阵型,列阵的长矛手,就不能发挥他应有的功能,这样一来,马其顿方阵几乎就是一个摆设而已。

在公园前371年,底比斯在攻打希腊时,采用集中纵深多达16层的部队,并主要从右侧攻打马其顿方阵,结果大胜而归。

图片来自网络

6

马其顿方阵严格说来是一种阵法,大约在公元前4世纪左右,流行于当时的马其顿国,由国王腓力二世创建,经腓力二世国王的儿子亚力山大发扬光大,让马其顿方阵达到顶峰,创造了辉煌的马其顿文明。

马其顿方阵鼎盛时期对应中国的战国晚期,差不多相当于秦国的秦孝公到秦惠文王时期,马其顿方阵虽然在欧洲非常历害,战无不胜,攻无不克,但是拿到战国时期的华夏大地来,就是一个笑话,分分钟被吊打。



首先来了解一下马其顿方阵的原理和结构,是如何动作的。

简单的说,马其顿方阵就是由一个一个的方阵组成的军阵联盟,一个方阵差不多是8192人,其中包括:4096名重装步兵,2048名轻装盾兵,1024名辅助兵,1024人的骑兵团。



其中4096名重装步兵是主力,重装步兵的武器就是将近4米长的长矛,长矛需要用两只手才能握住,左臂上用皮带挂着一个盾牌,盾牌的直径差不多是60厘米,作战时,重装步兵在最前,用近4米长的长矛组成方阵迎敌,与其它兵军协同作战。

轻装盾兵是辅助重装步兵作战的部队,由于重装步兵的武器太长,机动性非常差,因为轻装盾兵在作战时负责对付冲到跟前的敌军,协助作战,轻装盾兵配备短兵器及盾牌。



辅助兵配备标枪、弓箭等武器,也是辅助重装步兵作战的部队。

骑兵团主要配备长矛的骑兵,机动性最好,负责对付侧翼及后方的敌军,协同其它部队共同作战。

四个方阵组成一个方阵联盟,一个方阵联盟差不多就是32768人。



马其顿方阵的主要优点就是协同作战,步骑配合,在正面战场从正面攻击,很难击败马其顿方阵,因为方阵4米长的长矛阵,就算是重装骑兵冲锋也难以伤害到马其顿方阵,4米长的矛骑兵根本无法近身就被长矛刺穿身体。

但是马其顿方阵的缺点也非常明显:机动性极差,虽然方阵两侧有骑兵护卫,但是如果敌方从两翼或侧后,冲破了马其顿方阵的骑兵阵地,剩下的重装步兵就只有被屠杀的份。



马其顿方阵还有一个非常明显的弱点就是对地形非常敏感,适合在平原地区野战,因为马其顿方阵要发挥最大效果,必须保持阵型完整,而阵型完整在平原地区是好保持,可是一旦进入山区、丘陵或沼泽地带的话,阵型无法保持,只能乱成一团,一乱就无法保持阵型,就容易被敌方冲散。

回到题目上来,怎么破马其顿方阵?



一、谋略完胜

我泱泱中华五千年文明,军事思想不知道领先马其顿方阵多少年,一部孙子兵法完虐马其顿方阵,早在先秦时期,中国的军事思想已经大行其道,你马其顿方阵不是阵法历害嘛,不与你硬碰硬,而是使用各种计谋来对付。

可以将马其顿方阵引入地形复杂的山区、丘陵或沼泽地带,让其队形展不开,先来一阵箭雨,尤其是把秦军的箭阵拖出来,你盾牌再历害,总有护不住的地方,再用步兵攻击重装步兵,骑兵攻击骑兵,让其彻底完蛋。



一计不成,再来一计,九九八一计,看你马其顿方阵再历害,也只能被攻破。

二、正面野战

除了使用计谋,就算是正面野战,我大秦铁军也是完胜马其顿方阵,就不说别的,就拿秦国来说,只要用战车兵+箭阵+骑兵+步兵就能攻破马其顿方阵。

中国人从来不傻,不会拿正面去冲击马其顿方阵,采用迂回+强攻的方式,马其顿方阵两侧不是有骑兵吗?我用秦国战车兵冲击骑兵,战车兵通常是由2到4匹马组成,有3个士兵,一个负责驾马,一个手持弓箭,一个拿枪或矛,冲锋时,一人射箭,战车兵简直是早期骑兵的克星,三打一,骑兵肯定被冲散。



紧跟着战车兵身后的是秦国骑兵,马其顿骑兵一被战车兵冲散,秦国骑兵就开始冲击马其顿方阵侧翼的轻装盾兵和辅助兵,简直是屠杀啊,哪里敌得过秦国骑兵,骑兵身后还跟着大量的弓箭手和步兵,只要突破了马其顿的侧翼,那整个方阵就是被屠杀的份,因为马其顿的重装步兵不善长近战。

三、阵法对阵法

马其顿方阵不是阵法很历害吗,我现在就用阵法对阵法,就用秦军方阵对战马其顿方阵,都知道马其顿方阵的长矛有4米长,可有人知道秦军方阵的长矛有7米长吗?秦始皇兵马俑中已出土近7米长的长矛,说明当时已经有这么长的武器了。



秦军方阵最前面是步兵手持近7米长矛,长矛兵身后是弩箭阵,弩箭有效射程达150米左右,两侧是骑兵、战车兵及步兵。

长矛对长矛,谁的更长,谁的赢会更多一些,而且秦军的弩箭射程在当时无人能及,放眼整个欧洲,也没有射程这么远的弩箭,两阵对战时,接近射程,秦军弩阵先行发射,弩的力道远远大于箭,马其顿人的盾牌都不一定挡得住,搞不好被射穿。



马其顿人射程不够,伤不到秦军,秦军已靠弩阵大量射伤马其顿人,再靠近时,长矛对长矛,马其顿人同样占不到便宜,接下来的战争可想而知了,马其顿人完败。

而且秦军是军功授爵制,虎狼之师,最喜欢抢首级,拿去换爵位,无法是武器,还是激奋及纪律性,秦军不输马其顿人,战胜马其顿简直是易如反掌。

7

马其顿局限性太大了,虽然正面防御效果以及推进能力极佳,但太死板,缺乏机动和灵活性。

就看这个刺猬一样的阵,只有傻子才会想从正面去和他对刚。这个阵全员都配置了一种被称之为莎丽莎的长6米的双头矛(后边的金属头子是用来配重的)

阵前面五排人放矛刺击,后边的45度朝天等前面的扑街之后顶上。这种阵最大优点在于这个矛足够长,而且第一排的敌军会遭到4-5支矛的同时刺击,根本hold不住。


但前边就说了,只有傻子才会想去从正面和他对刚,这种阵虽然正面猛,但侧翼很薄弱且机动性太差。

侧翼薄弱就得靠骑兵保护侧翼,这增强了配合的难度,而如果地方直接正面牵制,然后猛打侧面,那马其顿方阵就特别难受了。

机动灵活性差就更要命了,直接被一些掷矛手之类的轻步兵吊打。打又打不到,追也追不上,尤其投射性武器在战场上逐渐普及,这种缓慢、需要各兵种补充配合、缺乏灵活性的战术就几乎是被血虐了。

8

马其顿方阵,是马其顿国王腓力二世在希腊重装步兵方阵的基础上,改良发展而来的。

列阵完毕的马其顿方阵,5米到6米的长矛密布,层层叠叠的密不透风。一旦方阵攻击得手,攻击能力几乎是无解的。并且,在进攻的时候,如刺猬般的矛头本身就是最好的盾牌,敌人几乎是攻不进方阵的。

再加上方阵有骑兵、投掷兵等辅兵,如果将领能够正确使用,马其顿方阵在同时期的战场上几乎是无解的存在。但是什么东西都有两面性,马其顿方阵也是有缺陷的。

一,马其顿方阵列阵时,需要相对平坦一些的地形。如果地形过于崎岖不平,方阵就没法保持严整,从而给对手留下进攻的缝隙。

二,马其顿方阵使用的武器是长矛,长矛是专门的长杆类刺杀武器。马其顿方阵的士兵必须保持足够的稠密度,才能把长矛刺杀的威力发挥到极致,并有效的阻止敌人的攻击。一旦手持短兵的敌人冲进方阵内,展开贴身战,对方阵的威胁性就是致命的。

并且,如果敌人拥有足够强大的远程武器,以弓弩饱和式抛射进攻,马其顿方阵也只能呜呼哀哉。

三,马其顿方阵过于笨重,移动不便。

手持几米长的沉重武器,体力消耗很大,还要保持方阵的严整,所以是无法快速或者长距离运动的。并且,方阵缺乏作战的持久力。

碰上善长骑射的游牧民族骑兵部队,马其顿方阵就会有打赢了追不上,打输了逃不掉的尴尬。如果骑兵部队再会“曼古歹”战术,马其顿方阵就更徒唤奈何了。

在历史上,马其顿方阵的传奇是被罗马人打破的。

公元前359年,马其顿国王腓力二世夺取侄子的王位,然后自己做了国王。成为国王后,腓力二世训练了一支军队,就是日后威名赫赫的马其顿方阵。

公元前338年,腓力二世帅领这支军队在喀罗尼亚战役中击败希腊联军,确立了马其顿对希腊各地的控制。

公元前366年,腓力二世被刺杀后,亚力山大继位。亚历山大带着军队横扫波斯帝国,马其顿方阵名扬天下。在公元前333年的伊苏斯之战、公元前332年的高加米拉之战,马其顿方阵更是威名赫赫。

对于马其顿方阵的犀利,马其顿人一直有着迷信般的自信。但是,马其顿人和罗马人争夺霸权时,马其顿方阵却不再犀利了。

公元前215年,马其顿王国趁着罗马被汉尼拔击败之机落井下石,对罗马宣战。双方经过长达10年之久的战争,久负盛名的马其顿方阵没能打败罗马军团,双方未分胜负而握手言和。

公元前197年,马其顿国王腓力五世带着2.5万马其顿方阵,在库诺斯克法诺与2万罗马军团大战。不料,战场上突降大雾。马其顿方阵因看不清敌情,被罗马军团打败。(可见马其顿军团的应变能力不如罗马军团,已经落后于时代的潮流了。)

公元前168年,罗马与马其顿人作战连续失利后,派出了整个罗马最优秀的将领――执政官埃米利乌斯·保卢斯。保卢斯带着罗马主力步兵1.4万,骑兵1200人,发起对马其顿人的决战。

伯尔修斯帅领3万马其顿军队,在皮得那等待罗马人的到来。

双方到达战场并摆开阵势后,马其顿方阵首先进攻。罗马军团的前锋被打败,返身往预设的战场――山区撤退。

马其顿方阵追入山区后,方阵之间出现漏洞。保卢斯抓住机会在中央阵地发起冲锋,同时下令两翼同时进攻马其顿方阵。

在崎岖不平的山地,马其顿方阵相互之间不能妥善配合,失去了往日的威力。罗马人手持短剑,与马其顿人贴身格斗。马其顿人无法抵敌,被罗马人一面倒的屠杀。

结果马其顿人打败,2万人被杀,剩下的1万人做了俘虏。马其顿人统帅伯尔修斯,在逃跑时被生擒。

保卢斯帅领罗马军团乘胜攻入马其顿本土,强迫马其顿王国分成四个小国。马其顿王国从此无力与罗马匹敌,不久之后被罗马彻底灭国。马其顿王国灭亡后,马其顿方阵也消失了。

所以,世界上没有包治百病的药方,也没有百战百胜的战术。再厉害的东西,只要被人了解都会被化解掉的。马其顿方阵伴随压力山大父子立下不朽的功绩,却因为罗马人退出了历史舞台,也算是功德圆满了。(本文原创。图片源于网络。)

9

从古至今,对于战争来说,战术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之一。

在冷兵器盛行的古代,人们为了提高获胜的机率,相互作战时经常会采取排兵布阵的方式。

看过三国演义的朋友应该都知道排兵布阵一直以来都是作战时必不可少的一种战术,因为在摆阵者看来,好的阵法如同铜墙铁壁坚不可摧。

其中最负盛名的是来自古希腊的马其顿方阵,它能够轻易打败人数众多但较为混乱的敌人。那当我们面对如此厉害的阵法时应该怎样破解呢?

有句话是这样说的:“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所以首先要对马其顿方阵要有足够的了解,并且要知道它的奥秘之所在,最后才能找到其破解之法。

马其顿方阵是一种早期步兵作战时的一种特殊战术,是希腊重步兵方阵经过改良后的方阵。

在荷马时期,战斗双方在进行作战时都是一群人冲上去一团乱的互相厮杀,场面非常混乱,无法控制,领导者无法对其军队进行有效指挥,所以取胜的几率也完全看老天安排。

古希腊国王亚历山大大帝在看到如此混乱不堪的作战方式时眉头紧皱,为了提高作战的胜率,于是便想出了一个办法,那就是让军队整齐有条理,这种做法不但便于指挥而且还能更好的相互保护和共同进攻,这就是所谓的马其顿方阵。

这种新的作战方式刚开始就发挥了它强大的优势,以至于敌人听到这种阵法时都会不战而栗。

这种方阵为何有如此强大的威慑力,它的阵形是怎样的呢?

马其顿方阵的方阵布置也是非常的独特,不仅整齐有条理,而且方阵的形状也很特别。

马其顿方阵的每一列都有16个人,横队的长度要根据主战场的情况而定。每个士兵都配有6米多的长矛和圆盾来作为武器,前五排士兵将长矛持平对准前方敌人,而后排士兵则将长矛以不同的角度向上倾斜,形成五层有层次的矛阵,在战斗当中如果前排士兵被击倒,后排士兵能够及时的接替前排士兵以确保队形的完整性。

而且马其顿方阵为了保护方阵的侧翼和后方不被敌人所破坏,一般会在战斗开始前安排一些轻装长矛兵在方阵的后面排成一个差不多8个人的横队,然后在又让辅助兵在方阵前面排列一队散兵横队,最后在方阵两边配置一些骑兵和一定数量的轻装长矛兵对方阵进行保护。

除此以外,马其顿方阵还需要和骑兵进行紧密配合,因为单纯的依靠方阵来取胜是完全不可能的。

不仅如此,马其顿人在作战时通常会把方阵排成不同的阵形,形状像直角三角形或直角梯形,这种阵形的好处是它们的斜面都一致向外,在进行作战时就能根据具体需要从某一侧对敌人进行包围。

尽管如此,马其顿方阵还是有它的缺点之处存在的,马其顿方阵这种方阵防御性和攻击性很强,但它的灵活性很差,场地的局限性也很大,这些缺点也正是破解它的突破口。

如果想要破解它,比较简单的一个办法就是在它阵地前挖几个大坑,在坑底放一些尖刺物和易燃物,这样就可以破坏它方阵的整体推进,在方阵两侧用骑兵放箭进行干扰,等阵形被破坏后就可以对其进行攻击然后一举拿下。

还有一点就是马其顿方阵贴身攻击性强但是它的远程能力弱。只要保证一定的安全距离,用远程武器慢慢消耗方阵的势力。可以试想一下,几百支火箭射到方阵中将会有怎样的场面。士兵们可能会因此混乱,如同热锅上的蚂蚁一般,最后肯定一败涂地。

不仅如此,马其顿方阵要是碰上中国秦朝的箭阵,估计也会被打成马蜂窝。

总体而言,再厉害的方阵也有它的破解之法,如同再难的数学题也同样有解一样。世上没有无敌的方阵,战场上地势条件复杂多样,所以需要根据特殊情况做出调整。

10

我是老威,我来回答。

马其顿方阵是亚历山大东征时期战无不胜的杀手锏,在当时的世界来说,马其顿方阵是最为优秀的重步兵方阵。

马其顿方阵的特点

马其顿方阵是古代最好的重步兵方阵,特点就是攻防能力极强,弱点就是移动速度非常慢。

马其顿方阵的士兵手上都有6米多的长矛,前排士兵配有坚硬的盾牌,基本是在对方冲过来的时候,前排的士兵用盾牌挡住对方,然后后面的士兵用长矛刺杀敌人,从而造成敌人的大量杀伤。

当然,虽然这是一种攻击和防御完美结合的阵型,但是很多时候也要看指挥官的水平,好的战术只有在优秀的指挥官手里才能发挥最大的效用。

这个阵型在亚历山大大帝时期发挥到了极致,当然,马其顿方阵只是亚历山大获胜的一个方面,亚历山大能够赢下一场又一场的战役,还在于他完美地运用了骑兵,在他的部队当中,往往配有大量的骑兵,他的战术就在于,把马其顿方阵放在中间,骑兵在两翼,有的时候也会大部分骑兵安排在一侧,敌人的正面进攻由马其顿方阵挡住,然后他充分利用骑兵的机动性在对方露出间隙的时候亲自带领他的精锐骑兵杀向对方的主将,或是杀到对方背后,打乱对方的布局,实现正面马其顿方阵,后面骑兵冲杀的效果。

所以马其顿方阵能够获胜,其实只是一半,另一半的原因就在于骑兵的运用。

我们看一个战例

如高价米拉战役战役,是亚历山大东征波斯帝国时候和波斯国王大流士三世的一场主力对决。

图中这个形状代表步兵,粗线条为重步兵,细线条为轻步兵。

图中这个形状代表骑兵。

红色为亚历山大方,紫色为波斯帝国军队。带星号的是国王亲自带领的军队。

这是战役开始的情况,亚历山大把骑兵布置在两侧,中间是马其顿重步兵。刚开始的时候,是由亚历山大亲自带领的伙友骑兵在右翼对战波斯帝国的左翼骑兵。

然后波斯帝国发动了全面的进攻,亚历山大在面对对方优势兵力的情况下,主要靠马其顿方阵稳住了阵线,防住了对方的进攻,在这个过程中,波斯帝国的阵线出现了空档,亚历山大亲率精锐的伙友骑兵杀向了波斯国王大流士。

大流士三世在好几次和亚历山大对战中,都丢下了部队独自逃跑,这次面对亚历山大亲自向他冲来也认了怂,逃跑了,战场局势也就是瞬间发生了变化,波斯帝国军队从战场溃退,亚历山大获得了胜利。

所以,很多人认为是马其顿方阵厉害,其实是亚历山大的战术厉害,马其顿方阵并不能独自获得战争的胜利,只是其中一半的因素,另一半因素是在于骑兵。

对付马其顿方阵的最有效方法——轻骑兵

对付马其顿方阵的方法有很多,网上也说了很多情况,那么我只说我认为最有效的办法,那就是轻骑兵,当然是能够骑射的轻骑兵。

在冷兵器时代,不论是对付重装步兵还是重装骑兵,轻骑兵从来都是最有效的应对手段,当然这也需要指挥官有足够的能力指挥作战。

具体作战战术就是轻骑兵冲到马其顿方阵面前就放箭,放完了就跑,这样马其顿方阵根本追不上。然后再折回来再放箭,然后再跑,如此反复,马其顿方阵虽然防御力强,但是也经不住不断的弓箭袭击,打的时间长了就会精疲力尽,而且伤病满营,在精疲力尽的时候再发动进攻,就基本职能被屠杀了。

这样的战例是有的,如公元前53年的卡莱战役。

当时是罗马帝国对战安息帝国,罗马帝国主要是重步兵,有50000人,安息帝国触动了10000人,都是骑兵,其中重骑兵1000人,弓骑兵(轻骑兵)9000人。

安息帝国的战术就如上我所说的,接近了就放箭,然后就跑,如果反复下来,罗马帝国的重步兵基本都被打残,而罗马帝国的军队也追不到安息帝国的骑兵部队,就这样等到罗马帝国的军队都精疲力尽的时候安息帝国军队发动突击,一举歼灭了罗马帝国军队,此战罗马帝国死亡45000人,被俘5000人,全军覆没,而安息帝国仅仅伤亡3800人。

这种战术就等于是一场不对称战争,只有轻骑兵打到重步兵,重步兵打不到轻骑兵,所以战争的结局一开始就注定了,只可能是轻骑兵获胜,而重步兵没有获胜的可能。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