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刘禅是刘备的长子,三国蜀汉政权的第二任同时也是亡国之君的皇帝,刘禅是三国时期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也是争议最大的皇帝。

之所以有争议,是因为发生在刘禅身上截然不同的事情太多了,有人说刘禅昏庸无能,因为邓艾兵临城下时,刘禅作为最高统治者,不但不能稳定局势,居然毫无抵抗意志,不战而降

有人说刘禅大智若愚,因为刘禅投降之后,凭借外表表现出来的愚蠢而欺骗了狡猾的司马昭,从而为自己赢得生命,事实上,这种说法是完全站不住脚的

刘禅

首先从结果上看,刘禅是一个亡国之君,一个亡国之君即使再有能力,那整个国家还是亡在他的手中,况且作为一个主政蜀汉40年的皇帝,这么长时间的治理,在刘禅手中而灭亡,作为最高统治者,刘禅不承担责任,谁来背蜀汉灭亡的黑锅呢?诸葛亮吗?姜维吗?

刘禅不像刘协,他不是一个完全的傀儡皇帝,即使是诸葛亮当政,刘禅也有相当的权力,这从诸葛亮去世之后,刘禅对待诸葛亮的态度就能知道,刘禅为诸葛亮在汉中修建了祭祀的庙,善待诸葛亮的家人,还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并且大力提拔毫无功劳的诸葛瞻,这一切,都印证了当初诸葛亮辅佐刘禅的忠心,人心都是肉长的,如果诸葛亮作为权臣大力打压皇帝的话,刘禅在诸葛亮死后就会报复的,可是并没有。

诸葛亮与刘禅

总有人说蜀汉的灭亡不是刘禅的责任,而是诸葛亮与姜维的责任,因为他们穷兵黩武,常年征战,消耗了蜀汉的国力,所以最终蜀汉才灭亡,对于这个问题,我只说一句,蜀汉如果没有诸葛亮和姜维的北伐,就不会灭亡了吗?看看隔壁的东吴,他们北伐了吗?但最终结果呢?

因为北方的魏朝实力摆在那里,即使诸葛亮和姜维不北伐,时间长了,照样要被曹魏灭亡的,而在刘禅当政的时期,加速了这种灭亡,主要有两个原因:

一是刘禅的用人。

刘备托孤

蒋琬和费祎是诸葛亮临死前推荐的接班人,他们两人执政的时间加起来有19年时间,这个算作诸葛亮的政治遗产,从费祎之后,蜀汉的朝政越来越黑暗,刘禅的用人越来越差,以至于连弄权的宦官都当成了亲信,成为左右朝政的人,并且在姜维弹劾宦官黄皓时,刘禅还极力维护宦官黄皓。

这说明了刘禅的用人是有问题的,照这样下去,以黄皓来专权的话,蜀汉的对外军事和政治都得靠占卜来决定了,这可是非常荒唐的事,不灭亡都天理不容。

二是刘禅的治国能力。

刘禅是没有权力欲望的一个皇帝,诸葛亮当政时期,他只负责祭祀,蒋琬和费祎当政期间,刘禅也不太管事,除了偶尔给蒋琬下个诏书,要求他出兵北伐之外,刘禅就很少有其他的治国处理政务的事情,给人的感觉,刘禅作为皇帝是不太管事的,因此朝中的大事都落入了宦官之手,这不就是第二个东汉吗?这种水平,刘禅无法甩锅。刘禅这种治国水平,能不灭亡吗?

刘禅

其次,再来说说刘禅所谓的“大智若愚”?

也就是在司马昭面前装傻,似乎欺骗了司马昭不杀他,如果懂历史的人,就会知道,从秦始皇统一天下之后,到东汉末年,除了赵高弑杀了秦二世之外,就算是改朝换代,也没有弑杀前朝皇帝,比如王莽都没有杀西汉末代皇帝刘婴,曹丕没有杀东汉末代皇帝刘协,当时没有杀死前朝末代皇帝的传统,而一般是善待。

司马昭也不例外,他不杀刘禅不是因为刘禅表现得如何“傻”,而是司马昭需要借助刘禅的名气来稳定蜀汉局势和那一帮人,如果司马昭杀了刘禅,蜀汉就会有很多人会不服司马昭的弑君而起兵反抗,别的不说,镇守永安的罗宪和镇守南中的霍弋就会不服司马昭而起兵造反。

刘禅与宦官黄皓

不说刘禅,就说东吴末代皇帝孙皓,在东吴灭亡后,也被当时的晋朝俘虏,孙皓敢当面顶撞晋朝皇帝司马炎,并且讽刺晋朝权臣贾充,并没有因此而丢命,可见司马炎不杀孙皓,与司马昭不杀刘禅有着相同的目的,而不是因为刘禅所谓的“此间乐,不知蜀也”。

况且,司马昭是何许人也,刘禅再聪明,恐怕也无法在司马昭面前装傻,人家是靠阴谋诡计起家的,对于这一套欺骗人的把戏玩得炉火纯青,刘禅绝对也骗不了司马昭。

最后,说说刘禅和他父亲刘备的区别。

刘备是一个百折不饶、从不言败、永不放弃、时刻努力的开国之君,经历了九死一生,诸多磨难,刘备才在诸葛亮等人的辅佐下建立了蜀汉政权,刘备无论是识人、用人、军事、治国水平跟他儿子刘禅比起来,那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刘禅是完全不能和刘备比的。

刘禅

如果刘禅有刘备一半的能力,以不至于蜀汉会灭亡,邓艾兵临成都城下时,刘禅不仅拒绝了各路蜀军的支援,而且在谯周的劝谏下,直接不战而降投降了邓艾,而且还是在各路蜀军坚持抵抗的情况下,手下军队誓死抵抗,结果皇帝投降了,这事放在中国历史上都是极其罕见的,如果刘备在九泉之下知道他的后世不肖子刘禅就这样败掉了他打下来的江山,刘备绝对能气活过来。

一个不愿意花费一点点心血,把就父亲打下来的江山拱手让人的皇帝,根本就不是一个大智若愚的人,更不可能是什么千古一帝,而就是一个普通的、昏庸无能的皇帝,就连刘禅的儿子刘谌都宁死不屈,而刘禅就是做不到,还得给刘禅加一个怕死的头衔。

最佳贡献者
2

有人说,刘备选择阿斗继承皇位是一个错误,阿斗将蜀汉拱手让给曹魏,还有人说,刘备选择阿斗是明智的,刘禅在位期间,蜀汉风调雨顺,政局稳定,刘禅还被认为是千古一帝。哪个是正确的呢?

个人认为刘禅还不够资格称“千古一帝”,但是,他也不是汉献帝、曹奂等无能的亡国之君,分析如下。

其一,刘禅在位40年,没有大的叛乱。

和曹魏249年发生的高平陵之变,东吴孙峻、诸葛恪专权相比,蜀汉在这40年中,几乎没有宫廷政变。刘备死后,“相父”诸葛亮掌权,把蜀汉内外治理得国泰民安,不需要刘禅多动脑筋。刘禅只需要逢年过节主持祭祀仪式即可。

在诸葛亮之后,是蒋琬、费祎、姜维先后掌权,他们都能在刘禅的领导下安安分分地办事情,没有想过叛乱,夺权之类的事情。这40年中,刘禅始终牢牢抓着蜀汉朝政大权,没有旁落。

其二,刘禅识时务,知进退,为保全成都老百姓,开城投降。

公元263年,邓艾偷渡阴平小路,消灭诸葛瞻七万御林军,进入蜀汉腹地,包围成都。此时的刘禅面临两个抉择,即血战到底,还是开城投降。这是一个艰难的二选一,刘禅思索良久,不能决断。

这时的蜀汉,还有不少远在边关的精锐军队,如剑阁的大将军姜维、南中都督霍弋、巴东太守罗宪,这些都掌握重兵。如果刘禅在成都组织御林军抵抗邓艾的进攻,与城共存亡,再发出勤王令,让这些边关军队回援,应该有八成的把握吃掉邓艾军队,转危为安。

可是,他在投降派谯周的劝说下,为了保全成都的老百姓,选择了开城投降。其实早在刘备包围成都时,益州牧刘璋就为了益州的老百姓免受战争之苦,开城投降过。现在,刘禅也是同样的选择,他们都是为了保全老百姓,不计较个人得失的好君主。

其三,刘禅发挥出“影帝”水平,成功骗过司马昭,安度晚年。

刘禅投降后,虽然经过钟会、姜维之乱,也没改变投降的事实。他于公元264年进入洛阳,受到晋公司马昭的隆重接待,被封为安乐公。在宴会上,演奏蜀中乐曲和歌舞,这让蜀汉旧臣们想起亡国之痛,一个个低头流泪,沉默不语,而刘禅喜滋滋地欣赏乐曲。这时,司马昭问刘禅:“安乐公是否思念蜀?”刘禅回道:“此间乐,不思蜀也。”

这一句“此间乐,不思蜀也。”也就是后世所说的“乐不思蜀”。刘禅知道自己的处境,知道这是司马昭对自己的考验,如果自己一个回答不好,可能招来杀身之祸。自己一个人身死是小,如果连累了蜀汉旧臣及老百姓,罪就大了。因此,他效仿父亲刘备当年“惊雷失筷子”的手法,来了个“乐不思蜀”,安全过关,得享晚年。《汉晋春秋》中记载如下:

他日,王问禅曰:“颇思蜀否?”禅曰:“此间乐,不思蜀。”

总结:如果说刘禅是一个“千古一帝”那明显是夸大了,也不符合历史事实。如果说刘禅昏庸无道,残暴不仁,也有失偏颇。

根据以上三点,刘禅应该是一个能掌控朝局,不被架空的皇帝。他还时时为自己的老百姓考虑,能认清时事,做出了恰当的选择,保全了益州老百姓,自己也安度晚年。他虽然不是“千古一帝”,也不是其余亡国之君那样的无能之辈。

3

更多人对刘禅的印象是:扶不起的阿斗,但是,今天我们却要重新认识这位阿斗皇帝——千古一帝。为什么有人说刘禅是千古一帝呢?自有其原因,我们来看:

从公元223年即位,到公元263年蜀汉灭亡,阿斗稳坐蜀汉皇位41年,是整个三国历史中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即使在诸葛亮234年去世后,阿斗还在皇位上坐了29年,直到蜀汉灭亡。41年间,蜀汉政局长期稳定,所用之人均属称职,所执行的政策也符合蜀国的实际。阿斗执政以来,并没有什么大的过错,不象曹睿大兴土木建造宫殿,不顾人民死活,也不象孙皓滥杀无辜,凶残暴虐。刘禅虽非创业的明君,但可以称得上是一个守业的贤主。

对诸葛亮充分信任,这是维持蜀汉稳定的前提。《魏略》记载,阿斗对诸葛亮说:“政由葛氏,祭由寡人”,政治军事大事他让孔明作主而他只管祭祀这种仪式方面的活动,而不象有的皇帝没有容人之量非要除去眼中钉不可,阿斗没有做那种自毁长城的事,他深知从政治经验和力量对比自己都处于非常不利的境地,所以只能韬光养晦。其实,阿斗并不赞成诸葛亮的北伐战争,但还是全力支持,因为他懂得“君臣不和,必有内变”的道理。

在诸葛亮死后,阿斗立刻废除了丞相制,任命费祎为尚书令和大将军,蒋琬为大司马,两人的权利相互交叉,相互牵制,但又各有侧重。蒋琬主要管理政务,兼管军事;费祎主要管理军事,兼管政务,军政及内政大权从此分立,防止了大权独揽的现象再次发生。后来蒋琬去世,阿斗更进一步亲自处理政事,终于掌握了蜀汉的实权,而且长达19年。

或许,我们以往的印象,是因为过多的受“三国演义”的“演义”影响吧,通过上述分析,我们认为,刘禅的治国之术不可否认或小觑,从某种角度来说,刘禅堪当“千古一帝”。

4

现在的人每当提到刘禅,对他的评价无疑都是昏庸无能,只是一个扶不起的“阿斗”而已,但殊不知,还有人说他聪明绝顶,并且还被人说是“千古一帝”,但这个反差为什么会这么大呢?那就让我们来分析分析吧。

刘禅(207年-271年),三国时期蜀汉孝怀皇帝,且在位时间长达四十年,刘备之子,字公嗣,荆州江陵人,三国时期蜀汉第二位皇帝,蜀汉昭烈帝刘备之子,母亲是昭烈皇后甘氏。 刘备定益州后入蜀,蜀汉建立后被立为太子。

223年,继位为帝,改元建兴,拜诸葛亮为相父;后期宠信黄皓,致使蜀汉逐渐走向衰弱。263年,魏将邓艾从阴平入,克绵竹,杀诸葛瞻父子,刘禅投降。蜀汉灭亡后,受封为安乐公,271年,在洛阳去世,享年64岁,谥号思公。

西晋末年,刘渊起事之后,追谥刘禅为孝怀皇帝。这就是刘禅大致的生平经历,其实并没有所谓的世人觉得的昏庸无能,大家可以仔细想想,要是刘禅真的就只是个昏庸无能的傻白甜皇帝而已,那为何刘禅还会在诸葛亮死后三四十年才会灭国呢?

所以,刘禅被称为“千古一帝”自然也有他的理由。刘禅并非无能,而是假装糊涂,其实他自己心里比谁都清楚。刘禅高明之处就是假装将自己置于“无为”的位置,放大权于诸葛亮、姜维,自己则可以安心享乐。并且诸葛亮为蜀呕心沥血直至累死,临咽气之前,刘禅还派人问诸葛亮他的儿子该怎么办,诸葛亮这才明白刘禅并非真傻,而是无时无刻都在防备他的家族,乃庆幸自己一生尽忠,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此后,诸葛亮在将后事安排的妥妥的才闭眼而去。在诸葛亮死后又有姜维继承伐魏兴汉大业,继续为刘禅卖命,直至身死。刘禅所用之人皆如此忠心,正是他用人之高明之处。刘禅在蜀亡后,还在司马昭面前表现得“乐不思蜀”,消灭了司马昭杀他之心,刘禅仍旧终日寻欢作乐得以善终。

历史上亡国之君不被杀辱是极少见的,但这却又可以说是刘禅的“大智若愚”促成的,所谓,聪明的人都会隐藏啊。其实,刘禅并非愚昧之人,因为诸葛亮在《与杜微书》中评价刘禅说:“朝廷年方十八,天资仁敏,爱德下士。”这个敏字可直接看出来,刘禅是个聪明之人,据传言,刘禅在位的四十年间,百姓并没有家破人亡,反而还很幸福,所以,千古一帝非他莫属。

文:佳宁谈历史

图:来源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作者删除

本文原创首发,请勿转载,了解更多有趣历史,喜欢我请关注佳宁谈历史

5

应该是你说的吧?

其实这个问题就是在引导大家给这个“扶不起的阿斗”洗白,刘禅没有什么可以洗白的,“扶不起的阿斗”也只是历史学家对他的一种偏见。

以普通人的身份来看,刘禅并不笨,至少他不是问“何不食肉糜”的晋惠帝这种低能的人,但作为一个君王,刘禅在位期间并无建树,这一点无论怎么辩驳都是不争的事实。

所以,我们对刘禅的定位既不能强加于自己的主观意愿去抬高他,过度解读他,但是也不能因为“扶不起的阿斗”这样的历史偏见去贬低他。

刘禅是一个正常人无疑,他平庸,这是他的能力问题,但至少他也不是晋惠帝这一类人,他有表现出彩的地方,也有举措失当之处。

譬如刘备去世后,要求刘禅要把诸葛亮当成自己的父亲一样去对待和相处:

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三国志·诸葛亮传》

而刘禅很乖巧的听从了刘备的遗愿,从这一点来看刘禅无疑做了一个正确的决定,倘若说他因为不满于诸葛亮独揽大权的现状,要把权力夺回到自己手中。

那么蜀国面临的风险显然是巨大的,除非刘禅是一个很有能力的人,就像后来的万历皇帝不满张居正独揽大权一样,张居正一死就立马清算他。

但刘禅没有做,或许是他意识到自己的能力不够,又或者他本身对权力就没有过多的欲望,乃至说他不过是一个不谙世事的年轻人,没有对政治产生过多的认识。

总之,刘禅很乖巧的遵从了刘备的意愿,几乎把整个蜀国的大权都让诸葛亮掌握在手里,刘禅固然称不上是“千古一帝”,但他确实是中国历史上最好的皇帝。

为什么这样说呢?

从诸葛亮到姜维北伐,刘禅从来都是支持的,并没有过多的去干涉他们的行动。倘若范仲淹、王安石这些人能够得到皇帝的全力支持,其实宋朝的结局就完全不一样了。

这是刘禅表现的较为出彩的一面,但是这种出彩究竟是他有意为之,乐于让自己当一个甩手掌柜,还是他根本对政治就不感兴趣,其实还是有待商榷的。

实际上,或许是因为刘禅对于诸葛亮怀有一种特殊感情和信任,让刘禅在诸葛亮没有去世前放开手脚的让诸葛亮去管理蜀国的政务,诸葛亮北伐不利,刘禅也不予追究。

刘禅的这个举动其实要分两个层面来看:

他信任和重用诸葛亮固然是一个明智的选择,但是完全把权力交接给诸葛亮,未免又是他的失职之处,毕竟他是蜀国君主,一个国家的掌舵人。

怎样让蜀国强大起来,怎么去规划蜀国的未来,这些都是他的责任。但是他以一个甩手掌柜的姿态却在政治中被边缘化了。

所以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他又像是一个心甘情愿的傀儡。

而这种被边缘化的地位让刘禅日渐在安逸中迷失了自我,也许在他看来,天塌了还有诸葛亮、姜维这些大臣给他顶着,他只需要放心玩乐就可以了。

尽管他并没有过于沉溺在酒色之中,但也逐渐迷失了自我,开始宠幸起宦官。可见这是刘禅没有政治能力的一个表现,说他昏庸倒也并非不可。

只不过刘禅更像是小打小闹,这些都不足以损害蜀国。但是他不思进取,没有把精力放在治理蜀国之上,这也是他的昏聩之处。

他的投降举动现今来看无疑也是明智的,至少避免了许多无所谓的流血,但也是失当的,因为彼时的蜀国并非没有抵抗的资本。

因此,对刘禅的评价只能说,他是一个正常人,有自己的想法,譬如姜维建议他杀死黄皓时,他认为黄皓不过是一个小人,不必在意。

说明他对黄皓的身份还是有着清醒的认识,但是却没有意识到小人带来的危害,所以只能说他考虑事情比较片面。

在魏国,司马昭问他想不想蜀国,刘禅的回答可能也是精心考虑的结果,所以只能说刘禅并不笨,但也没有什么出色的能力。

但不可否认的是,历史对刘禅确实有丑化的一面。仅此而已。

6

章武元年,刘备病逝于永安宫。临死前,刘备召来了诸葛亮,对他说刘禅是一个好苗子要尽力辅佐,诸葛亮听了这一席话辅佐刘禅当是尽职尽责,对刘禅说诸葛亮也是不得多的人才,对待诸葛亮要像对待亲人一样,从此诸葛亮和刘禅更加是面面俱到,时代就进入了智者诸葛亮时代,诸葛亮运用他所拥有的才识毫无保留的奉献给刘禅,让他根基稳固,蜀汉全国上下所有的事务,都由诸葛亮一个人做决定。而且诸葛亮从无异心,为蜀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对刘禅毕恭毕敬。反观东吴,孙峻、诸葛恪等人专权擅政,架空了孙亮。这样子一对比,蜀汉的力量相比于东吴要大的多,刘禅坐享其成,只需要一个位置来给他,天下江山诸葛亮都打理的好好的。

但是刘禅也不是昏庸之人,还是识得大体之人,在关键时刻,投降了邓艾。魏将邓艾偷渡阳平关,在绵竹大破蜀将诸葛瞻。刘禅得知消息后,采纳了光禄大夫谯周的建议,不战而降。这一点也暗示刘禅成功的因素,任用贤才,识得大体,帝王之风范。他知道以蜀汉的实力,根本不是曹魏的对手。

即使当时率兵抵抗,成功击溃邓艾大军,蜀汉也迟早会被曹魏所灭。以退为进,更好的维护国家周全,但是投降了也不等于平安无事,作为一国之主地位还是岌岌可危的,总有人虎视眈眈想要吞并蜀汉称霸天下,野心永远离不开杀戮与争斗。司马昭是不同轻易放过他的。

刘禅身不由己但不能表示出来,这种卑微之感也不是一般人能够忍受的,但是想要活命哪里会那么简单,司马昭总会变着法子去想一个切入点去弄死他,但是刘禅的精明就让他逃过了一劫,刘禅作为一个君主,能够稳坐皇位40余年,将他手底下那些人管得服服帖帖,肯定是一定手腕和本领的。这么说来刘备也是有眼光的,尽管天下都由诸葛亮打理,但是刘禅的脑子就足够保蜀汉安宁了,这恐怕就是刘备刘备四个四子:刘封、刘禅、刘永、刘理,只选择刘禅的原因吧!

刘禅执政四十年里,蜀汉的政局却是三国中最稳定的,这期间蜀汉先后换了四个执政官,但刘禅却始终稳居皇位、掌控大权,没有出现权臣和皇帝火并的情况,他却能够克服自己心中恐惧,给予诸葛亮充分的信任和尊重,让他来帮他铲除异己,即使后来诸葛亮死了刘禅更是能够通过分化政权和军权来平衡蒋琬和费祎,后又用内廷黄皓来钳制姜维的军权,外号为“扶不起的阿斗”的刘禅再也不是扶不起而是运用政治手段和魄力,做一个扶不起的阿斗所不能做出来的,当然,也不可能仅仅是蜀汉的文武大臣个个品德高尚所能实现的事情!

本文作者:笑谈历史zz(原创)

图片来源:来自网络,有侵权联系作者删除

7

把刘禅称为“千古一帝”,可能很多人觉得,这是最大的黑色幽默。

不过,如果你在看了我下面的表述以后,可能你就不这么认为了。实际上,评价刘禅是“千古一帝”,这个话并没有错。为什么这么说呢?

(刘禅)

其一,刘禅权力被完全剥夺,皇位却依然稳如泰山。

在后三国时代,整个蜀汉政权的权力,可以说完全集中到了诸葛亮的手里。

诸葛亮实现这一个目标,并非一帆风顺,他也算是经历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政治斗争。诸葛亮政治斗争的工具就是北伐。通过北伐,诸葛亮达到了三个目的。

一是剥夺了李严的军权。在刘备的托孤中,李严是负责内外军事的。但是诸葛亮通过北伐,巧妙地把李严的权力转移了过来。李严最终仅仅成为一个运粮官。而这个官他还当得很差,最后被诸葛亮很有说服力地把他拿下。

二是打击了魏延等元老派。在刘备的元老派中,李严和魏延是最大的两个(吴懿和赵云本来也是元老,但他们并无权力欲望,不构成威胁)。其中魏延是对诸葛亮构成最大威胁的那个。但诸葛亮通过对魏延的不断打击,让魏延最终身败名裂。而诸葛亮也彻底削掉了元老派的势力。

三是另外组建权力中心。依然是通过北伐,诸葛亮另外组建了一个权力中心。这个权力中心,是有别于刘禅的成都权力中心的。诸葛亮也通过这个权力中心,和刘禅分庭抗礼。

诸葛亮变成了一个实实在在的权臣,但是他却并没有夺刘禅的皇位。这一点,固然与诸葛亮的性格及道德约束有关系,但是,刘禅能够做到始终不猜疑他,却也至关重要。如果刘禅有猜疑诸葛亮的行为,两人就会产生抵牾,产生矛盾,最终逼得诸葛亮“只好”夺位,那是一定的。毕竟历史上权臣最终夺位,都是这么过来的。

刘禅能够做到“用人不疑”,这一份大肚,古今皇帝有几个人能做到?难道这还不值得被称为“千古一帝”吗?

(邓艾)

其二,刘禅不愿生灵涂炭,积极维护国家统一。

当邓艾打进成都的时候,邓艾实际上只有2万人,而且还都是一些经过长途跋涉的疲惫之兵。如果刘禅当时积极组织防守,并且通电全国各地,让各州郡回援,发动对邓艾这2万的冲击,未必不能打胜。只要姜维在剑门关阻挡住钟会的大军,对于邓艾来说,就是瓮中捉鳖。

而且,镇守公安的大将阎宇,就已经带着大军回来救援了。这个阎宇其实来头不小,当年黄皓一定想用他单换姜维,可见也是有一些本事的。还有,南方的孟获,只要招呼一声,也可以很快回来。

但是,刘禅在这时候,却放弃了成都,迅速就出城投降。

有人可能会说,这是刘禅很懦弱。但是,为什么不可以认为,刘禅是为了维护国家统一,不愿意生灵涂炭呢?毕竟只要刘禅守城,必然会发生惨烈的战争。邓艾虽然是疲弱之兵,但在绝望的情况下,他们绝对是要拼命的。如此一来,杀得尸横遍野、血流成河,就是一定的。

再说了,三国最终必定是要统一的。当时蜀国已经山穷水尽,魏国统一,只是个迟早的问题。与其鱼死网破,不如归顺中原政权,其实也是一件好事,为什么偏偏要割据呢?

如果刘禅真的有这样的思想觉悟,那么刘禅的境界,在历史上的皇帝中,显然是绝无仅有的。称他为“千古一帝”,并不为过。

(司马昭)

其三,刘禅韬光养晦,保护一众蜀地百姓。

刘禅到了魏国以后,司马昭试探他,问他思念不思念蜀国。刘禅说,这里很快乐,不思念蜀国。

其实,按照常人的思维,都是会思念祖国的。刘禅这么回答,是因为他很傻吗?显然不是的,因为历史上并没有他很傻的记载。只有一种可能,是装傻。但一个人不傻,却能把傻装得很像,还能骗过狐狸一样的司马昭,绝对是有大智慧,同时也有大忍耐力的。否则的话,谁也做不到这一点。

刘禅之所以这样做,其实是为了保护蜀汉皇室成员,保护蜀地老百姓。因为一旦他表现出思念蜀国的样子,不但他自己活不了,同时,司马昭也会把俘虏到魏国的蜀汉皇室成员,全部给杀掉。也不会放过蜀汉的大臣及蜀汉那些忠于故国的老百姓。刘禅当然不愿意这种情况发生,他要极力保护老百姓,因此,他才会不惜在历史上留下“傻子”的污名,说那样的话。

情愿自己背黑锅,都把好处留给别人的君王,这是一种“仁者之心”的大情怀。拥有这样情怀的人,还不算“千古一帝”吗?

(参考资料:《三国志》《华阳国志》等)

8

最近这些年,总会有许多人为刘禅平反,他们认为刘禅并不是那个“扶不起的阿斗”,是位“明君”、“聪明人”、“大智若愚”者。

事实上,的确没有任何的证据可以证明刘禅是个弱智,至少我们可以说刘禅在智商上是个普通人,所以我认可刘禅并非“阿斗”。但不是“阿斗”并不能代表刘禅就是个“明君”。

刘备在白帝城托孤的时候曾对诸葛亮说“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我们先不管刘备究竟是出于各种目的说这句话的,但,我们从刘备的这句话中可以看出其对刘禅的执政能力,还是有所疑虑的。而这种“疑虑”在刘备的遗诏中也可探得一二。

射君到,说丞相叹卿智量,甚大增脩,过於所望,审能如此,吾复何忧!

这句话的意思是,射君说丞相(诸葛亮)感叹你很有智慧和肚量,比希望的要好,若真能如此,我便没什么可忧虑的了。我们从这一句“审能如此,吾复何忧!”便能知道刘备走的有多“忧心”,对刘禅是否能接稳这蜀汉的江山忧心忡忡。这才有了对诸葛亮说“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的托孤遗言。

当然了,这也不是说刘禅就是那个阿斗,只是说刘禅太普通了,普通到刘备放不下心,毕竟“子不类父”这才是刘备最大的痛心点。

接下来我们再来看看刘禅继位后做了什么,有何政绩。

建兴元年到建兴十二年,诸葛亮主政时期,刘禅无作为。建兴十二年,诸葛亮病故,刘禅禁止官员奔丧,知道向充等人共同劝谏,刘禅才允许给诸葛亮立庙。后刘禅废除丞相职位,短暂还政,不过依旧无作为。

延熙元年,蒋琬出成都,驻汉中,二年,蒋琬升大司马,开府治事,打造舟船,联结羌胡。七年,大将军费祎退敌,同年,蒋琬病重,费祎领益州刺史。九年,蒋琬死,刘禅自摄国事,依旧无大作为。十四年,费祎回成都,听算命者说国都无宰相,于是又领兵出成都,屯汉寿。十六年,姜维掌权,率军北伐,刘禅依旧无作为。十九年,姜维领大将军,接连北伐。刘禅宠幸黄皓,无作为。

其实,刘禅有试过几次掌权,但真正却什么都没能做到,更多的是做一个甩手掌柜,从未真正治理国家,也没有什么大的作为。又或者说他缺乏自己的主见,由此出发,刘禅就和我们一样是一个平庸的人,绝非当皇帝的材料,更不可能是明君!

他唯一强硬的是在迎来了邓艾入蜀,成都岌岌可危之际。立马便就投降了,在面对众将请求背水一战之时,坚决不同意。这也是他作为皇帝所做的最后一个决定。

试问一下,这样的一位君主,又怎么成了大家口中的“千古一帝”?

文/像素说,欢迎关注,了解更多精彩历史!

9

长久以来,刘禅一直成了大家津津乐道的对象。有人说他昏庸无能,是个“扶不起来的阿斗”。不过也有人说,刘禅聪明绝顶,堪称“千古一帝”。

那么,为什么有人说刘禅是“千古一帝”?他真的有那么厉害吗?在这篇文章中,笔者就来给大家回答这两个问题。

一、为什么有人说刘禅是“千古一帝”?

持这个观点的人,并不是说刘禅为中国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深得人们的尊重。而是说刘禅在三国乱世中,活得最好、最轻松,最让人羡慕、佩服。关于这一点,笔者主要论述如下。

第一,刘禅稳坐皇位四十年,活得舒适惬意。

章武元年(公元223年),刘备病逝于永安宫。临死前,刘备召来了诸葛亮,对他说:“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诸葛亮听到刘备的话后,说他一定会竭尽全力地辅佐好后主,绝不敢有二心。然后刘备又下遗诏,对刘禅说:“你对待丞相,要像对待父亲那样。”刘禅登基后,完全遵从了刘备的遗命,封诸葛亮为武乡侯,允许他开府治事。不久后,又让诸葛亮领益州牧。

从此之后,蜀汉进入了诸葛亮时代。蜀汉全国上下所有的事务,都由诸葛亮一个人做决定。用《三国志》的说法,是“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用刘禅自己的话说,是“政则葛氏,祭则寡人”。

大家想一下,刘禅只需要“稳坐钓鱼台”,呆在皇宫里,啥事都不需要做,他过得够舒服吧?无论是治理政务还是平定叛乱,抑或是北伐曹魏建功立业,吃苦受累的人永远都是诸葛亮。况且诸葛亮从无异心,为蜀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对刘禅毕恭毕敬。建兴十二年(公元234年),诸葛亮病逝于五丈原,接着继任的蒋琬、费祎、姜维等人,对蜀汉也都是忠心耿耿。

反观东吴,孙峻、诸葛恪等人专权擅政,架空了孙亮。曹魏方面,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之变”,曹魏政权自此落入了司马家族。

第二,刘禅识时务,有仁心,在关键时刻,投降了邓艾。

景耀六年(公元263年),魏将邓艾偷渡阳平关,在绵竹大破蜀将诸葛瞻。刘禅得知消息后,采纳了光禄大夫谯周的建议,不战而降。

不得不说,刘禅看得懂时局,是个聪明人,他知道以蜀汉的实力,根本不是曹魏的对手。即使当时率兵抵抗,成功击溃邓艾大军,蜀汉也迟早会被曹魏所灭。与其如此,不如趁早投降,不仅能保全自身,还能避免更大的伤亡。

第三,刘禅是个“影帝”,他成功骗过了司马昭,安享晚年。

刘禅投降了,并不意味着他一定能过上幸福快乐的生活,因为司马昭是不同轻易放过他的。但是出乎意外的是,刘禅还真就安度晚年。他成功地当了一回“影帝”,将自己的演技展现得淋漓尽致。

有一次,司马昭举办宴席时,故意让人唱着蜀国的歌曲,旁边的人无不悲怆感叹,刘禅却谈笑自若。又一次,司马昭问刘禅:“你想念蜀国吗?”刘禅回答:“此间乐,不思蜀。”这就是成语“乐不思蜀”的来源,这个成语通常被用来形容刘禅没肝没肺。其实不然,刘禅很清楚,身处敌营,如果不那样说,迟早会被司马昭所杀。

二、刘禅真的有那么厉害吗?

笔者认为,刘禅作为一个君主,能够稳坐皇位40余年,将他手底下那些人管得服服帖帖,肯定是一定手腕和本领的。但是,刘禅绝对没有大家想象中的那么厉害,否则他也不会将刘备留下的基业,拱手相送给曹魏了。

客观地说,刘禅只是平庸,但绝对不弱智,有几个例子可以证明这点。

第一个事例,刘备临死前,曾对刘禅说:“丞相说你度量甚大,如果真是这样,我也就安心了。”这句话记载在《三国志·先主传》裴松之注引《诸葛亮集》中,应该是比较可靠的。诸葛亮是实事求是的人,他从不会拍须溜马,所以他说的那句话,即使有一定安慰的成分在,夸大了一些。但是就算再夸大,诸葛亮也绝不会罔顾事实,说刘禅“度量甚大”。因此,刘禅绝不可能弱智。第二个事例,诸葛亮逝世后,刘禅为了防止大权旁落,不再任命丞相。

那么,大家怎么看待刘禅?

10

刘禅,小名“阿斗”,是刘备刘玄德的儿子,三国时期蜀国的第二任君主,也是最后一任君主,史称“蜀后主”。试问,一个国家的末代君王,何德何能称之为“千古一帝”?我想就连他老爸刘备也不敢这样自称为“千古一帝”,刘备的谥号为“昭烈帝”,这就说明了一切。

说实话,中国历朝历代帝王里,能称为“千古一帝”的,我想不超过五个。刘禅这样的,怎么可能会列入其中,简直是笑话!单就一个“蜀后主”的身份,就已经不配了,更别说其它理由了。我可以举出很多个。

比如最著名的成语:乐不思蜀。这个成语,我想大家应该很熟悉吧,讲的就是蜀后主刘禅的故事。故事的大概就是:蜀国灭亡后,刘禅以及蜀国文武百官被“押解”到了魏都洛阳。当时的权臣晋公司马昭“特意”设宴招待他们,席间,司马昭还特地安排蜀国的歌舞节目,以试探刘禅。不仅如此,还问他的感受如何?

你知道刘禅是怎么说的吗?刘禅是这样说的:此间乐,不思蜀。要知道,席中那些蜀国旧臣看了蜀国的节目后,都十分伤心,唯独刘禅,却十分快乐。所以也就有了“乐不思蜀”这个成语。

还有,当初魏国大军举兵伐蜀,邓艾率领一支兵马兵出奇路,也就是不走寻常路,让他发现了一条阴平小道,通过这条小道,可以让邓艾不用经过剑阁,可以直接达到四川盆地,要知道蜀国的国都成都就在四川盆地的腹地。

在听到魏军突然兵临城下的时候,刘禅顿时慌了,想得不是决一死战,而是罢兵言和。虽然后来有诸葛瞻父子拼死抵抗,也没有力挽狂澜。为此,刘禅也只有开城投降。这让人无法理解?当时的局势还不至于刘禅开城投降,蜀国的兵力并没有遭到巨大的损耗,而且剑阁还有姜维的兵马,完全可以里应外合,坚壁清野,消灭这支魏军。可惜却遇上了这样的君王。

除此之外,能被称为“千古一帝”的,其前提条件,他必须是大一统王朝的皇帝,如果这一点没有满足,谈何千古一帝?很明显,刘禅没有资格称之为“千古一帝”。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