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亭之战,马谡如果提前在山上备一部分水,战果会不一样吗?
提这个问题的人,只是一种亡羊补牢的天真可爱想法,其实,这同样无济于事,可能还会适得其反。咱们就以小说《三国演义》就事论事,不牵扯真实的历史。
一,街亭虽小,却是战略要地
街亭既然是战略要地,只要有人把守,且对方不知虚实,便会知难而退。
《三国演义》原文:却说马谡、王平二人兵到街亭,看了地势。马谡笑曰:“丞相何故多心也?量此山僻之处,魏兵如何敢来!”王平曰:“虽然魏兵不敢来,可就此五路总口下寨;却令军士伐木为栅,以图久计。”谡曰:“当道岂是下寨之地?此处侧边一山,四面皆不相连,且树木极广,此乃天赐之险也:可就山上屯军。”平曰:“参军差矣。若屯兵当道,筑起城垣,贼兵总有十万,不能偷过;今若弃此要路,屯兵于山上,倘魏兵骤至,四面围定,将何策保之?”-----却说司马懿在城中,令次子司马昭去探前路:若街亭有兵守御,即当按兵不行。司马昭奉令探了一遍,回见父曰:“街亭有兵守把。”懿叹曰:“诸葛亮真乃神人,吾不如也!”昭笑曰:“父亲何故自堕志气耶?男料街亭易取。”懿问曰:“汝安敢出此大言?”昭曰:“男亲自哨见,当道并无寨栅,军皆屯于山上,故知可破也。”懿大喜曰:“若兵果在山上,乃天使吾成功矣!”
从《三国演义》这一段原文看来,只要马谡按照大将王平所言,“屯兵当道,筑起城垣,贼兵总有十万,不能偷过。”司马懿只要看见蜀军当道屯兵,“即当按兵不行。”
为什么?我个人揣测,街亭之地,旁边山上树木繁多,适合做疑兵之地;隘口屯兵,具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益处。结果马谡屯兵山顶,一,没有起到街亭之隘口作用,二,正如大将王平所言,“今若弃此要路,屯兵于山上,倘魏兵骤至,四面围定,将何策保之?”
一语中的。
二,马谡屯兵山顶,失去了战略要地的作用和意义
我们可以想象,备一部分水,那是多少?备一周的水,还是备一个月的水?
何况你屯兵山顶,究竟能起到阻碍敌军的目的,还是能起到拖住敌军的作用?
试想一下,司马懿假如没有四面围困,而是只派两支军,离山五里或十里下寨驻扎,一监视山上,拖住马谡;二挡住王平。曹魏大军仍然可以畅通无阻经过街亭,进入蜀军核心地带,造成同样危机。那么,你蜀军把守街亭何用?
三,假如马谡在山下安营扎寨,震慑目的便会达到
如果马谡听话,也许诸葛亮派去叶柳城的高翔,阳平关的魏延,或许都不用出动。即使司马懿冒险攻击,高翔、魏延都可以接应,街亭不一定会丢。
然而,因为马谡屯兵山顶,王平不同意,两人分兵,一共两万五千人,又分给王平五千人,在山下一个小寨安营,失去了大兵团作用。另外,马谡、王平因为意见不同,难以配合融洽,出现疏漏也是自然的。
结果,司马懿让张郃挡住王平;申耽、申仪两路兵围山,断绝了水源。
四,屯兵山顶,遇到围困,兵士心理立刻崩溃
曹操当年领兵路上,大军人困马乏,曹操用“望梅止渴”解决了一时之困。可见,人的心理作用非常重要,越是在没水的情况下,越是渴得厉害。真有了大量的水放在眼前,还不一定爱喝。
马谡被围困在街亭山上的两万人就是这样,一听说水源被司马懿断绝了,焉能不慌?即使存了一部分水,能喝多久?
因此失街亭这个桥段,一是败在被围困,二是败在心理上。兵败如山倒。因此,马谡原来预料“凭高视下,势如劈竹。”的景象并没有出现。而现实却是“蜀兵见之,尽皆丧胆,不敢下山。”
假如真像题主所说的,在山上备一部分水,在司马懿大军围困下,恐怕不用司马懿攻击,山上的人就会因抢水起了内讧,自我毁灭了,仍然改变不了任何现状,或许比没有水更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