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GC_VIDEO:{\"thumb_height\": 368, \"vposter\": \"http://p0.pstatp.com/origin/tos-cn-p-0000/a27b9bdf17da4c82af408bfb349c04c4\
{!-- PGC_VIDEO:{\"thumb_height\": 368, \"vposter\": \"http://p0.pstatp.com/origin/tos-cn-p-0000/a27b9bdf17da4c82af408bfb349c04c4\
谢谢邀请!如果说袁绍被严重低估了,原因是官渡之战被曹操打败了,人们对曹操和袁绍的评价就不一样了。袁绍凭借十万军马的绝对优势兵力,败给了仅四五劣势兵力的曹操,就凭这一点,就是高估,也没有说服力了!
公正如实地说,袁绍还是有能力的,在四世三公的家庭背景下,混得风生水起,从一个小小的渤海太守,一举吞并青、幽、并、冀四州,变成全国最大的诸侯,实力壮大超过了父辈祖辈,如果说没有能力,谁拥护他?那些一流的文人志士能归顺他吗?其实袁绍败给曹操,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是袁绍统一北方四州后,变得高傲起来,年轻时候的好友郭嘉、荀彧等人,都是全国一流的谋士,在关键的时候远离了他,另投明主去了。在两军阵前,原本可以取胜,重要的谋士许攸投奔曹操,带去了袁绍的粮草情报,曹操派遣精锐部队到乌桓,烧了袁绍的粮草,这一打击是致命的。还有袁绍三个儿子内部有矛盾,这样也会削弱战斗力。在这样的前提下怎能不败?俗话说,胜者为王,败者为寇,就是再高估说服力也不强了!
历史上袁绍之所以被低估,是因为起跑线比人家好(四世三公),确没有成为最后的胜利者,无论是曹操、孙权还是刘备,他们的出身都比袁绍差远了。
四世指袁家四代人(袁安、袁敞、袁汤、袁逢、袁隗)
都有人担任过三公职位(司徒、司空、太尉、太傅)。用现在话讲,官二代。
被低估的原因
他的出身既是优势也是缺点,优势不需多言,缺点因为出生门弟的问题,做什么事考虑后果太多,而导致机会稍纵即逝,特别是军事中,更是如此
官渡之战之所以失败,是因为许攸,许攸原来在袁绍处任职,因为关道拦截了曹操的缺粮的信,知道曹操粮已经不足,就建议袁绍派大军偷袭许昌,剩下的30万大军强攻曹营。但是因为郭图猜忌许攸,说许许攸的不是,许攸反被袁绍降罪。加上袁绍也不认为烧对方粮仓绝是什么光明正大的事,所以,也没有采纳,而曹操则不一样,根本不理睬什么规则,只要有利于自己在战争中好得胜利,都可行。
所以许攸连夜投敌。攸献给曹操献计火烧袁绍的粮地乌巢。被曹操采纳,才大胜袁绍。千防万防家贼难防,更难防小人,更不能得罪小人。
为什么说袁绍有才?
01袁绍能看清大局,和其中的利害关系。
中平六年(189)四月,灵帝死。何皇后所生的少帝即位。外戚何进掌握了实权。
袁绍这时进言,建议何进抓住时机一扫宦官势力。何进犹豫不决,袁绍又进言招外地军阀进驻京师,打压宦官势力。
这两条都是很好的计策,只是第一条,何进没有执行,袁绍才提出了第二条计策,只不过何进千不该招到董卓进京而已。
带兵勤王,其实袁绍更有优势,只是他会都考社会舆论的影响,不会干那种事,而董卓和曹操则不同,根本不考虑那么多,只要对自己有利,就一定会干,那怕是不择手段。
02他能灭掉公孙瓒
公孙瓒求学于卢植手下,与刘备是同学关系。公孙瓒后来割据幽州,刘备也曾经投靠过公孙瓒,后来公孙瓒与袁绍连年混战。最后因败给袁绍而自杀。
赵云曾是公孙瓒账下的猛将。
03袁绍的最大弱点
袁绍有一个致命的弱点,那就是他的三个儿子彼此不和。袁绍的三个儿子,长子袁谭、次子袁熙、幼子袁尚。
按理应由长子袁谭为嗣,但袁绍偏爱幼子袁尚,想立袁尚为后。
结果袁绍让长子袁谭出任青州刺史,二儿 子袁熙出任幽州刺史,把袁尚留在冀州自己的身边。
由此而产生兄弟之间的不和,其中长子袁谭和幼子袁尚间的矛盾尤为突出,造成了部下的内讧。参谋审配、逢纪追随袁尚,辛评、郭图追随袁谭,各立山头,双方互不相容。废长子另立后嗣,历来都会留下后患。袁绍明知故犯,执意要以幼子袁尚为后,实在是不够明智。
分析
自古成败论英雄,毕竟官渡一战,袁绍败了,而且没过几年,自己一命呜呼,连翻本的机会都没有了,这一辈子都被钉上了失败的耻辱,整个人的能力被低估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汉末三分是个英雄辈出的时代,但凡能成为割据一方的枭雄,没有谁是简单人物。
做为独霸冀州,雄踞北方的袁绍当然也不是个凡夫俗子。郭嘉评价他“多谋寡断”,曹操认为袁绍“办大事而惜身,见小利而忘命”,那是相对于曹操、刘备这类超级枭雄而言,而其他诸侯,谁能与袁绍相提并论?袁绍的脑袋瓜子绝对不白给。
咱们通过两件事情来分析一下袁绍的能力:1.诛杀十常侍;2.夺取冀州。
一、诛杀十常侍
汉灵帝驾崩后,太子辩少年即皇帝位,屠户何进成为大将军,辅佐朝政,掌握了国家大权。
后宫中新旧势力发生了一些权力争斗,影响到了何进。当时任职司隶校尉的袁绍就给何进出主意,说“中官结党。今日可乘势尽诛之”,劝说何进诛杀阉宦。本来是宫内宦官之间的矛盾,袁绍把何进硬拉扯进宫斗中去。
何进害死了董太后,袁绍又来给他出主意,说阉宦张让、段珪放出流言,“言公鸩杀董后,欲谋大事”,袁绍劝何进趁机彻底诛尽阉宦。何进担心姐姐何太后不同意,袁绍就献上计策:“可召四方英雄之士,勒兵来京,尽诛阉竖”。
曹操不同意,认为这是取乱之策,要除阉宦很容易,“但付一狱吏足矣”,根本没有调集外兵的必要。曹操却遭到何进的批驳。
袁绍这是想干什么?先把何进推入宫斗中,又劝他诛杀阉宦,再诱何进召天下诸侯勤王。一步步将何进推入了不复之地。我们分析,如果朝廷大乱,对谁有利呢?势力最广最大的自然得利最多。这就是袁绍的诡诈之处,在当时的朝廷中,还有谁比四世三公的袁家势力更庞大的呢?
何进被阉宦诱入宫中,袁绍和曹操率领护卫随行,可是何进陷入埋伏被围攻呼救的时候,他们却按兵不动,直到何进被杀,他们才冲了进去,把阉宦们杀了个尽绝。
你们说袁绍这人够不够狠辣?
二、夺取冀州
袁绍是人算不如天算,机关算尽,没有想到让董卓给占了先机,抢先一步夺了朝政大权。袁绍枉费心机,却是一场竹篮打水,当时就和董卓翻了脸,离京而去。
曹操刺董未遂,逃回家乡招兵买马,树起反董大旗,矫诏天下,发动诸侯勤王。邀请十八路诸侯会盟于孟津,共伐董卓。
其实这个时候的袁绍实力很一般,他不过是个渤海太守,地盘又小,钱粮也不足,手底下也没有多少兵,比起袁术、公孙瓒、韩馥来差距很大。但由于他关系网比较广大,被推为盟主。
袁绍成为盟主后,首先让袁术负责管理盟军的后勤补给。当时盟军的进攻路线是韩馥的地盘,韩馥的实力强大,负责为盟军提供给养,而袁绍一开手,就把韩馥的物资管理权剥夺掉了。
大家应该有印象,汜水关之战,西凉猛将华雄连败盟军数阵,无人敢战,袁绍感叹:“可惜吾上将颜良、文丑未至!得一人在此,何惧华雄!”那么,这么重要的战事,袁绍都没有将颜良、文丑这样的猛将带在身边,是什么意思呢?颜良、文丑到哪里去了呢?
往后看,我们就能发现,原来袁绍的心思根本就没把会盟讨董当回正事儿,他的精锐部队早在颜良和文丑的率领下“屯兵河内”,目标直指冀州。讨董盟军分裂不久,袁绍就立即行动,在里应外合之下,夺取了冀州。
都说袁绍“多谋寡断”,但真到了关键时刻,那也是绝对豁得出去的。磐河之战,赵云冲阵,直杀到袁绍中军帐前,众人都劝袁绍暂避锋芒,但袁绍怒而拔剑,“大丈夫愿临阵斗死,岂可入墙而望活乎!”指挥众护卫死战不退,终于挡住了赵云。
所以说,不要小瞧了袁绍,那绝对是个狠角色。只不过他遇到的敌人是曹操而已,整个三分时代,又有谁能与曹操抗衡呢?袁绍死后,曹操亲自到坟前祭拜,“再拜而哭甚哀”,泪洒当场。在曹操的心目中,袁绍是曾经的战友,是曾经的兄弟,也是曾经的对手。斯人已逝,恩仇泯然。我相信,如果坟墓中躺着的是曹操,袁绍也将洒泪而祭,给予他同等的待遇。
相信两位枭雄若在九泉之下相逢,也必是历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
袁氏家族号称“四世三公”,是当时的名门望族;袁绍顶着家族的巨大光环,又通过自己的努力,成为了东汉末年最强大的几个诸侯之一,袁绍的成就已经超过了其祖上。在史书上对袁绍的评价都比较低,大抵都是说袁绍:刚愎自用,优柔寡断,外宽内忌,不善用人;这也是袁绍在官渡之战中失败的主要原因。袁绍“四世三公”的家族光环可以让他的起点很高,但不让他成为当时最强大的几个诸侯之一,如果袁绍是个草包,他也不可能超过父辈的成就,尤其是在乱世的时候。
01.袁绍能礼贤下士,不分贵贱,士多附之
袁绍和曹操是少年时候的玩伴,都算是富二代,一起干了很对胡作非为的事;但袁绍年轻的时候,喜欢学习战国四君子的做法,大养门客;一方面有着袁氏家族的名声背景支撑,一方面袁绍本人也折节下士,不论贫富贵贱,都愿意结交;袁绍年轻的时候也是姿貌威容,是典型的高富帅,又能放下身段结交他人,这也吸引了很多人投靠他,而袁绍只要来的人都会接纳。一般这样做法的人都是目标不小的人,这也从另一方面说明袁绍年轻的时候就有远大的志向。
据《后汉书》记载:绍姿貌威容,爱士养名。既累世台司,宾客所归,加倾心折之,莫不争赴其庭,士无贵贱,与之抗礼。
可惜的是袁绍养门客、折下士,是为了给自己养名声,并不能真正的善于用人才,所以很多人才都离开他另寻明主,最典型的就是郭嘉和荀彧;但能折节下士,汇聚人才,这也算是袁绍的本事。
02.袁绍的大局观上还是可以的
袁绍在大局观上有犯糊涂的地方,但也有精明的时候。董卓想废立皇帝,便拉拢袁绍,想借助袁氏的影响力来实现自己的目的,袁绍是拖着不给董卓确定的答复,后来董卓急了,说了句:刘氏种不足复议。袁绍也怒了,拔剑和董卓对峙,后逃到了冀州。袁绍也知道董卓废立皇帝,又横行残暴,最终不会长久的。
最对待皇帝的这件事上,袁绍的做法也要比董卓和袁术强一些;董卓的做法是废立皇帝来树立自己的威信,为取代做准备,袁术更牛逼,想通过自己称帝来直接夺取帝位;袁绍的做法相对高明一些,他和韩馥商议另立幽州牧刘虞为帝新建一个朝廷,以达到自己的政治目的,当然这比曹操的挟天子以令诸侯的策略又底了一个档次,但起码是一个可行性的办法,只是刘虞不敢干,最后这事就黄了。
03.在取青、幽、并、冀四州的时候袁绍表现出了雄主的一面
袁绍在得罪董卓后逃离冀州,董卓本来要追杀袁绍,伍琼、周毖等人劝说了董卓,为了继续拉拢袁家就任命袁绍为渤海太守;公孙瓒打败了韩敷带兵进了冀州,韩馥在害怕之下听从了荀谌的建议将冀州让给了袁绍,这样袁绍获得了冀州做了冀州牧。
之后袁绍听取了谋士沮授的建议,斩杀了董卓的使者,汇集冀州的士卒发出了讨伐董卓的声明,这个举动得到了很多人的响应,一时很多豪杰都归附了袁绍,当然袁绍这样做也付出了极高的代价,董卓听到都屠杀了袁绍的宗族。
袁绍和曹操结盟,数次击败公孙瓒,击败了黑山贼张燕;此时的袁绍能听进去谋士的建议,也招揽了审配、田丰等有名的谋士,一举夺取四州之地,成为当时实力最强大的诸侯,袁绍也表现出了一代雄主英明的一面。
袁绍兼并四州之后,骄傲之心日盛,更是浑招百,最后被曹操所灭,但他能从一郡太守发展到强大的诸侯,除了家族的支持外,袁绍本人并不是庸人,而是有一定的能力。
不管史料记载还是还是文学传播,都更多的是袁绍失败的一面
因为袁绍在最强大的时候被弱小的曹操所击败,人们更愿意分析袁绍失败的原因,多少还是有成王败寇的思维影响,如果袁绍侥幸战胜了曹操,可能史书对袁绍又是另一种评价。
01.袁绍的缺点实在太突出,掩盖了其他
袁绍的缺点实在是太突出了,也成了造成他失败的最主要原因。比如说袁绍的优柔寡断,只要袁绍阵营的谋士意见不合,那袁绍就左右犹豫无法判断了,这是很致命的。汉天子从长安会洛阳的途中,袁绍是立洛阳最近的诸侯,正是袁绍的犹豫让曹操抢先了一步,接到了天子。
官渡之战的时候,刘备杀了车胄 ,曹操南下征讨,田丰建议袁绍立即发兵攻打曹操,袁绍也同意了,等到军队集合起来准备出发的时候,袁绍因为小儿子生病了而罢兵。这样相似的事情袁绍干了太多了。 02.袁绍正是在最强大的时候被弱小所击败,与曹操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官渡之战的时候,袁绍十万大军,携四州之地攻打曹操,曹操只有两万的军队来应战,袁绍在官渡之战初期不管兵力、后勤保障上,有着绝对的优势碾压曹操的,结果是袁绍昏招连连,最后战败了。
官渡之战也成了历史上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经典战例,被后世研究了千年,袁绍也就被贴上了无能的标签,再也难以洗涮掉,袁绍失败的原因也就成为了人们乐于去分析和研究的对象。 每个人都有长有短,袁绍的能力肯等是有的,不然也成不了一方诸侯,只是因为历史原因和自身的原因,展现在世人面前的是 无能庸主的形象。
在我看来正好相反,袁绍被严重高估了。
汉灵帝组建西园军,袁绍担任中军校尉,除了太监蹇硕外,就没有人比他大了。说明天子没有低估袁绍;
刺董失败而逃亡,朝廷大臣替他跟董卓求情,被任命为渤海太守。说明士大夫阶层没有低估他;
关东联军讨伐董卓,袁绍被推举为盟主。说明诸侯们没有低估他;
割据河北,无数文臣猛将来投,得到四州拥戴,汉家天下三有其一。说明文人士子甚至普罗大众没有低估他。
为啥所有人,都这么看重袁绍?大概就是这个四世三公的名头实在是太大了。天下人都把结束乱世的希望压在了袁绍身上。这还能叫低估吗?
可是,看看袁绍的所做所为吧:
设置西园军,本就是天子为了向外戚夺权,袁绍却和何进搞在了一起,还出了个调外兵进京的昏招,这算名不符实吧;
坐拥盟主高位,进可讨董以居兴汉第一功,退可拉拢诸侯割半壁江山。结果一通乱糟糟之后,联盟瓦解于无形,这也算名不符实吧;
迎奉天子,多好的机会啊。一个金光闪闪的人形图章就摆在那里,袁绍却弃之不顾。这得算名不符实吧。
官渡之战,兵力远胜曹操,结果好牌打的稀烂,被曹操烧了粮草。兵死一大片,将降一大波。这还算名不符实吧;
身后事都交代不清楚,三个儿子各领一州。袁绍死后,不用曹操来打就已经因为争夺继承权搞得一塌糊涂。这更算名不符实吧。
类似的事迹还有很多,抽几条来说下。可以说从天子到庶民,无一不是对袁绍给予厚望;但袁绍本人却大大辜负了这个重托。
故而,我认为:袁绍没有被低估,恰恰被严重高估了。
袁绍不仅没有被低估,相反,他就是大大的被高估了。
到底是被高估,还是被低估,我们自然不能以成败论英雄,须以史实为依据,用比较的思维,来做分析和评判。
就拿袁绍与曹操来做一系列的比较吧。
一,政治洞察力,袁绍不及曹操。
在汉灵帝五年,袁绍担任了中军校尉,曹操则担任典军校尉。何进掌权之后听信袁绍的话,欲招董卓进京诛杀宦官。
曹操觉得为了惩戒宦官,根本不需要这样做,如果招董卓进京,反而会导致更大的祸患。
后面的历史进程,完全验证了曹操的政治洞察力,何进的计划被宦官张让知道后,先下手为强,合谋干掉了何进,同时董卓进京更是造成天下大乱,正式开启了汉末乱世。
二、政治远见,袁绍不及曹操。
谋士沮授,多次提议要袁绍将汉献帝迎到邺城来,可是袁绍始终犹豫不决,最终让曹操捷足先登,迎回了汉献帝,令袁绍后悔不已。
有了“汉献帝”这张牌,曹操就实现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政治格局,体现了高于袁绍的政治远见。由此以来,曹操对其他军阀就可以多策并举了:安抚距离远的,打击距离近的;安抚实力强的,打击实力弱的,最终逐一击破,逐渐做大。
三,临机军事决断力,袁绍不及曹操。
建安五年(公元200年)袁绍和曹操决战于官渡。
许攸建议袁绍,一方面分兵和曹操相持,另一方面以精兵奇袭许都,迎奉天子。袁绍因沮授、田丰和许攸三大谋士意见相左而犹豫不决,始终未能采纳许攸的建议。
后许攸因记恨袁绍而投奔曹操,并向曹操建议偷袭乌巢,曹操临机决断,当即采纳了许攸的计策,并亲率精兵奔赴乌巢,一举斩杀淳于琼,火烧粮草,赢得了官渡之战的胜利。
可见,就官渡之战而言,临机军事决断力,袁绍大不如曹操。
四、内政大局把控力,袁绍不及曹操。
对于内政大局把控力,仅就立嫡一事,袁绍与曹操,高下立判。
袁绍废长立幼,导致内部纷争不断,并迅速破灭;
曹操忍痛割爱,坚持立长不立幼,最终选择曹丕,使得政权稳定过渡。
由于袁绍更喜欢次子袁尚,于是他将长子袁谭过继给了自己的兄长,此举使得袁谭成为了袁绍的侄子,而袁尚则“顺理成章”的成为了袁绍的长子。正因为袁谭被过继,就此使他失去了继承人的地位。而袁绍今后趁机再指定袁尚为继承人,似乎就名正言顺了。但正因为袁绍有了这一步废长立幼的蠢举,使得在袁绍死后,袁谭与袁尚因争夺袁绍的继承人之位内斗不止,纷争不断,才导致了后来袁绍势力的迅速破灭。
公元217年,曹操还在曹丕和曹植之间抉择不断,不知道应该将谁立为世子。当时曹丕为五官将,虽然他在军中颇有历练,为人也很是沉稳,但当时他的才名比不上临菑侯曹植。曹操犹豫不决,就询问贾诩应立谁为继承人,然而贾诩默然不答。曹操很是疑惑,于是追问贾诩为何不回答,贾诩佯称自己刚才在想袁绍和刘表两人,借此来点醒曹操,不应该废长立幼。曹操迅即听从了贾诩的建议,在这一年立了曹丕为世子,并最终实现了政权的顺利过渡。
五、气度及担当精神,袁绍不及曹操。
曹操每将功劳归于谋士和将领,却将失败归于自己。
而袁绍则相反,屡屡将功劳归于自己,却将失败迁怒于人。
官渡之战前夕,袁绍谋士田丰建议,趁曹操与刘备在徐州打得难解难分之际,出兵突袭曹军后方。但袁绍未予采纳,失去了绝好战机。待曹操打败刘备,袁绍却要同曹操决战。此时,田丰上书谏阻不可出兵,宜待天时。袁绍怪其出言不吉,将其投入大牢。结果正如田丰所料,袁绍官渡大败。然而袁绍非但没有反思自己,勇于担当过错,反而诿过田丰,派人拿着自己的剑,提前回到冀州,将田丰杀死在狱中。
建安十二年,曹操准备出兵征讨乌桓。有将领提出反对意见,劝曹操说:“袁尚只不过是个逃亡罪犯,乌桓人贪得无厌而不念旧情,岂能受袁尚利用?如今大军深入塞外征乌桓,刘备必然劝说刘表乘虚袭击许都,万一发生变化,事情就后悔不及了。”谋士郭嘉却认为,刘表只会坐而论道,他自知不能驾御刘备,重用刘备则害怕控制不住,轻用则刘备不会为他所用。因此,即使我们调走全国兵力远征,也不必担扰刘表会趁虚而入。
曹操最终采纳了郭嘉的意见,出兵攻打乌桓。
在攻打乌桓的战争中,曹操虽然取得了一系列胜利,但损失也不小,就连曹操最为宠信的谋士郭嘉也因病死于半路上。故而曹操此次执意出兵乌桓,很有点类似于袁绍当初不听田丰劝阻执意出兵官渡一样。
大军返回后,曹操下令调查以前劝阻他出兵征讨乌桓的人。
众人不知道曹操为什么要这么做,都心怀畏惧。甚至有人以为,曹操这是要像袁绍对待田丰那样,杀了那些曾经劝阻他出兵乌桓的人。
不料,曹操找到那些劝阻之人后,却是对劝阻者都加以厚赏,并十分诚恳地对他们说:“我先前出兵实在危险,虽然侥幸获胜,全靠上天保佑,不能作为常规之策。你们的意见才是万全之策,所以加以赏赐,以后不要害怕提相反的意见。”
曹操打仗即使险胜,也会奖赏反对打这一仗的人,打败仗更会奖赏反对者。相反,袁绍为了维护自己虚幻的“英明正确”形象,一旦打败仗,就会把当初反对打这一仗的人杀掉,以维护自己的所谓的“英明正确”的形象。只有当他打胜仗,他才不会杀反对者,目的是为了让反对者留下来,以反衬并显摆他的英明正确而已。
正因为缺乏气度和担当精神,最终袁绍失败了,而与他行事相反的曹操,却一步步走向了胜利。
综上所述,在政治洞察力、政治远见、临机军事决断力、内政大局把控力、气度及担当精神等方面,袁绍都不及曹操,因此,袁绍不仅没有被低估,相反,他就是大大的被高估了。
三国时期的袁绍是赫赫有名的一个人物,家世四世三公,背景无人可比,本人从青年时期就在京做官,有正直勇敢的精神。在大将军何进与宦官斗争的时候,坚定地站在何进的一边,因为何进代表着朝廷正统一面,而宦官向来被认为是奸臣形象,名声较坏。后来董卓乱政,袁绍和董卓又进行了斗争,董卓死后。各地军阀割据,袁绍在众多军阀中脱颖而出,拥有四州地盘,兵力雄厚,战将如云,谋士众多,成为当时最大的军阀。可是袁绍拥有一手最好的牌,最后却打得稀烂,在军阀兼并的中期就烟消云散,兵败身亡,袁绍四世三公的势力在他手里再也不复存在。袁绍败在哪里?最主要的是当时的人们包括他自己对个人的能力高估了。
1、做京官的袁绍。袁绍四世居三公位,因此势倾天下,袁绍当官时当时他的叔父正是当朝的太傅。有此作为后盾,袁绍在京城混得也不错,与大将军何进走得比较近。袁绍在京城有哪些作为呢?一是与何进一起和宦官斗争。向何进出了个馊主意,调地方军队进京铲除宦官势力,由此带来了董卓之乱。二是在何进被害后,与曹操其弟袁术进宫斩杀十常侍,伤害无辜者达二千多人。三是假意顺从董卓共谋废帝一事,然后逃回老家。因袁家势力很大,怕其造反,董卓听从谋臣建议任命他为勃海太守。袁绍就在勃海兴兵准备讨伐董卓。
2、做盟主的袁绍。董卓造乱以后,曹操也回到老家兴兵,并号召天下英雄共讨董卓。由此,出现了十八路诸侯联盟讨董的大好局面,袁绍被推举为盟主,之所以推为盟主,并不是因为其个人才能突出,而是因为他的家世。这个书中有记载。在诸侯与董卓的战斗中,袁绍没有具体的作战方案,都是曹操在筹划,打前锋是孙坚,斩华雄的是关羽,他本人做的是现成事,在董卓逃离长安,曹操建议乘胜追击,一战平定乱局,然袁绍却看不到这一步好棋,自己不肯动兵,也不劝说其它诸侯出兵,最后曹操只好带着自己的人去追击董卓。失败后回到驻地,看到各路诸侯无心恋战,都在过着安逸的生活,很是失望,带着自己的人去扬州招兵了,其它诸侯也作鸟兽散,袁绍这个盟主有头无尾无声无息地下台了。
3、做太守的袁绍。袁绍在勃海当家时,对辖区内的税收较重,对农业和商业的发展没有起到推进作用,反而惹了不少的民怨,自身生活奢侈,做事行动迟缓,不能雷厉风行,这也为他日后的失败埋下了祸根。
二、争霸中的袁绍
1、拥有四州的袁绍。我们行看下袁绍的四州是如何得到的?冀州是因为公孙瓒欲取,冀州牧韩馥考虑到自己是袁家故吏,主动让给袁绍,袁绍未费一枪一弹轻易获得。青州是吞并了公孙瓒夺得了,但要不是单于蹋顿帮忙,袁绍不一定拿得下来。另两州是土匪盘踞其中,拿下并州和幽州对袁绍来说并不难。四州虽得,但袁绍并没有奖励给出力的人,而是分别由他的三个儿子和外甥各守一州,任人唯亲,当谋士沮授认为这是“必为祸始”时,袁绍不听。
2、面对难得机会的袁绍。一是曹操攻打刘备时,田丰劝其趁机袭击许昌,让曹操首尾不能相顾,可一举拿下许昌,可袁绍却因小儿身上长了疥疮而神思恍惚,没有心思去攻打许昌;二是官渡之战时,当许悠得到曹操已无军粮的情报时,进谏袁绍出奇兵袭击许昌,可是袁绍却认为是曹操的诡计,后又因为许悠贪污收贿,把许悠臭骂一顿赶走出帐外。当许悠投奔曹操把这个计划告诉曹操时,曹操都大吃一惊,并认为如果许悠计划成功,曹军必败。三是在迎接汉献帝的问题上,袁绍先是不听谋士郭图的建议,不接纳汉献帝,后曹操接到许昌后,又感到后悔,再向曹操要人。反复无常,没有政治远见。
3、官渡之战中的袁绍。一是将战争的主动权交给了曹操。以一个地方军阀攻打代表朝廷的曹操,在政治上犯了以下拒上的叛逆之罪。二是战场选在了易守难攻的官渡,官渡是河北通向河南的咽喉要道,关隘较多,大部队难以展开,在地形上处于劣势。三是用人不当,将粮仓重地交给一个酒鬼去守卫,最后被曹军烧毁,使得袁绍败局已定。四是不辨忠奸,使得生力军和谋臣临阵倒向敌方,加速自身的崩溃。
——苍亭之战
三、家庭中的袁绍
1、缺少男人的决断。袁绍在家里很容易被现任老婆左右,尽信其言,只要女人一哭,他就乱了方寸。对亲生子女也有偏爱,不能一碗水端平,四个州的守卫,让钟爱的小儿子留在自己身边,而让其它两个儿子去守较远的州。小儿子有个三长两短,就会茶饭不思,寝食难安。全没有大丈夫胸怀。
2、废长立幼,祸起萧墙。袁绍这样的按排并非是其本意,完全是听信女人之言,再加上谋臣之间各自心怀鬼胎,使得袁绍做出这样自毁家庭的按排,曹操那边大军压境,袁绍自己也已经病入沉疴,撒手西去即日可期,可是在按排接班人问题上仍以私情为重,废长立幼,坏了传统的规矩,这样的举措必须使兄弟之间顿生仇恨,兄弟不齐心,怎能使袁氏大船不沉?
3、家庭就是办公场所。袁绍几乎都是在家里会见客人,而不是在官邸,大部分的决策也是在家里和谋臣们商议决定,决策时府里的人几乎都可以听到,其保密性大打折扣,再一个人多嘴杂,前面议论过后,说不定下臣走了以后,家里还要有一番讨论,尤其是妇人可能会参政,这不是臆测,而是从废长立幼可以略见到一斑。
四、对待下属的袁绍
1、对待谋臣不能虚心纳谏。符合他的心意的袁绍还能听进去,如果不符他心意的,他压根就不会采纳。袁绍是很爱面子的一个人,骨子里门阀意识很强,他把自己看得高高在上,下属只能让他高兴,不能顶撞他,若是在他面前太执拗,不顾他的尊严,他就会毫不留情地给予处罚。田丰刚直,在进谏时往往只顾自己的想法,不看袁绍的脸色,田丰完全是一副忠诚之心,方法上有些生硬,可正是这种刚直,让袁绍感到威权受到了挑战,田丰忠心进谏,袁绍竟将田丰打入死牢,后来兵败归来,为了自己的脸面,竟然把田丰杀害了。
2、不以才能尊重下属。一是凭喜好对待部下。如对待武将,偏爱颜良、文丑,其余诸将皆不在他眼中,象张郃这样 的名将,都没有纳入他的法眼,平时对外论及将领,言必谈颜良、文丑怎么厉害。其它将领得不到公正待遇,所以才有后来张郃、高览临阵投降曹操的举动。二是重武轻文,文臣地位低于武将,在文丑领兵进攻折马时,沮授进谏袁绍说文丑性犯狭,不宜单独带兵,竟被袁绍大骂他轻视名将。象陈琳这样有突出才华的文人也只是写写檄文才想到他,相比曹操,陈琳把曹操的祖宗都骂了,曹操仍然重用了他。三是重内轻外。袁绍的大权都在自己和儿子手里,对外人疑心较重,外宽内忌。
3、凭喜好听取部下意见。喜欢听让他高兴的话,喜欢听给他歌功颂德的话,喜欢顺着他杆子往上爬的话。在官渡之战前,袁绍决定兴兵攻曹,田丰进谏说不能出兵,袁绍不听。出兵官渡后,沮授基于袁军多而弱,曹军少而强的实际,建议袁绍与曹操拖时间,与曹操打消耗战。袁绍不听,沮授再谏时,袁绍勃然大怒,将沮授监禁起来,并放言待破曹后和田丰一并治罪。沮授被监,主要是认为袁军战斗力不如曹军,这个言语刺激了袁绍,伤了袁绍的面子。
五、表面上的袁绍
袁绍河南汝旭人,容貌出众有威容,长相上算得上一表人才。
1、表面上能礼贤下士。世人都觉得袁绍为人宽泛,加之家世显赫背景,不少人都争相投到他的门下。当董卓灭了他的叔父三族时,许多门人要去为他报仇。不得不说袁绍的表面功夫还是赢得了一部分人的心的。不然他的势力不会那么大。
2、面诚而心疑。刘备落难投奔他时,能出城百里迎接刘备,并与刘备朝夕相 处,但当关羽杀了颜良和文丑后,两次欲杀刘备。刘备后来离开他时,怒火中烧,欲派兵攻击刘备。
3、追求表面声势。有一次,在与曹操交谈如何争霸时。袁绍说,我拥有四州之力,有河北作为保障,问及曹操何以成事,曹操说,我借助天下之智。两者言语表达了两种境界。荀彧对袁绍评价最为中肯:袁绍是只知集众人之力,而不能用人之智庸才耳。
陈寿《三国志》对袁绍评价:绍鹰扬河朔,外宽内忌,好谋无决,有才而不能用,闻善而不能纳,废嫡立庶,舍礼崇爱,至于后嗣颠蹙,非不幸也。昔项羽背范增之谋,以丧其王业;绍之杀田丰,更甚于羽远矣!
是低估了,但是不是严重低估要看从哪里说了。
公元199年,割据河内的眭固打算与袁绍联合,然而在此之前,眭固就被曹操所灭,袁绍与曹操之间的矛盾也逐渐凸现出来,两者之间的一场决战已经到了不可避免的时候了,为了争夺北方的控制权,袁绍决定驱使十万精锐步兵和一万骑兵夺取许都,一举攻灭曹操。当时袁绍任命审配、逢纪主持军事,田丰、荀谌、许攸充当谋士,颜良、文丑担任将帅,积极准备南下。不得不说,袁绍占据河北,实力雄厚,而且他出身于四世三公的汝南袁氏,因此他的号召力也比曹操强,而此时的曹操虽然占据徐州和兖州等地,但他能抽出的机动兵力不过两万,因此两人之间的力量悬殊。
然而即便如此,袁绍还是因为刚愎自用等性格原因而没有听从沮授等人的忠告,以至于袁绍不仅在官渡之战前期错用颜良与文丑等人,导致前期士气被严重打击。在此之后,袁绍的军队不仅没能攻破曹操的大本营,而且还在此之后被曹操派人偷袭了运粮车,使得袁军的粮草供应受到阻碍,最为关键的是,后来许攸背叛袁绍而投奔了曹操,使得曹操偷袭乌巢成功,至此有利于袁绍的形势荡然无存,袁绍在官渡之战大败而归。但袁绍在官渡之战前确实有着各路诸侯中最强的实力,那袁绍究竟是被高估了还是被低估了?
如果是在小说之中,袁绍是被严重低估了,而如果是论史书中的记载,袁绍的能力是在一定程度上被低估了的。在《三国演义》中,袁绍就是一个能力极差的诸侯,在小说中,他被当成了各种反面教材,而读者也常认为袁绍将一手好牌打得稀烂。但在历史上,袁绍坐拥四州,而且这些领土还全部都是他自己辛苦夺得的,没有靠任何的继承。
在《三国演义》中,只要一说到袁家就一定是四世三公,似乎否定了袁绍与袁术的努力,给人的感觉就好像他们的成就是靠着家族而来的。但是实际上,袁术是嫡次子,由于袁绍的母亲是婢女所以袁绍只是一个小小的庶子,而袁家的嫡长子袁基基本接盘了全部的袁门政治产业,并官至九卿,然而他的记载却远没有袁绍和袁术辉煌。
所以,袁绍是被低估了的,没有得到自己实力应有的地位。
我认为袁绍并没有被低估,祖上四世三公不说,一开始当军阀,就占据着天下最为富庶的地方,那种高度那种起点,说难听点,刘备、曹操、孙权等人就是拍马也难以望其项背。
然而,有这样的起点,他最终却被曹操灭掉了,这种情况下,难道还非得说袁绍很强吗?
一、拥有半个天下,却不能知人善用。
我们都知道曹操有两个非常厉害的谋士,一个是郭嘉一个是荀彧。这两个人为曹操争霸三国都曾立下了不朽的功勋,他们之才能比之诸葛亮庞统也不遑多让。
可是有几个人知道,郭嘉和荀彧在投奔曹操之前,也曾作过袁绍的谋士。有这等人才放在手边,袁绍却不知道加以利用,其知人善用这方面能力和曹操相比差的太远了。
二、富有半个天下却不知进取。
说实话读三国的时候我一直在想,创业初期的袁绍那是有钱有钱要人有人,可是为什么有这么好的条件,他不去争霸天下,却硬是坐在那里看着其他三股势力雄起?
要知道,曹孙刘三人嗾使靠着几千兵马起家,这个时候以袁绍之实力,恐怕举手投足间就可以将他们灭掉了吧,可是袁绍确实是没有拿出强有力的行动,竟是把他们一一培养成了自己的劲敌。
尤其是曹操,袁绍竟然给了曹操好几年的时间来练兵,储备实力。
如果看到这里,你还是说袁绍被低估了,那我确实没有什么好说的了,
三、官渡之战,数倍于敌的兵力,却以失败告终。
官渡之战我就不细说了,大家都很熟悉,开战之初,袁绍一方拥有绝对优势,随着战争的进行,胜利的天平才逐渐向曹操一方倾斜。
以绝对的优势战败,袁绍确实也是个牛人。
肯定有网友说,赤壁之战,曹操也曾以绝对优势战败,但是大家要知道的是,赤壁之战,曹操一方本就不习水战,其次南方瘟疫也给曹操一方带来了很多困扰。
可是官渡之战,是陆军与陆军之间的战争,两相对比之下,袁绍差曹操远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