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远在黄帝时期就有关于僵尸的记载,那时候有一种很强大的僵尸叫旱魃,曾经出现在黄帝和蚩尤的决战中,发挥了相当大的威力。远在黄帝时期就有关于僵尸的记载,那时候有一种很强大的僵尸叫旱魃,曾经出现在黄帝和蚩尤的决战中,发挥了相当大的威力。
僵尸
僵尸(Jiang Shi),指僵硬的尸体,又名跳尸、移尸。在中国民间传说中,特指人死后因为尸体阴气过重而变成的鬼怪,毫无人性,丧失理智,双手向前横着伸直展开,且用双腿不停跳跃,从而移动的行尸走肉,除了头部和四肢,身子其他部位难以运动;会以咬人吸血传染尸毒,被咬者若不在尸变之前救治,就会彻底变成僵尸无法恢复。加上由于近代影视的设想,往往会拥有超自然力量,比如力大无穷、刀枪不入、抗腐化等;甚至会使用武器和武功攻击人类。
僵尸源于明清时代,属于中国古代民间传说的鬼怪。与僵尸相似的外国怪物有吸血鬼、丧尸等。僵尸在西方多被戏称为:“会跳跃的吸血鬼”。
在许多影视作品、电子游戏、娱乐节目中,僵尸的形象通常都是清朝官兵或官员的模样,青面獠牙、狰狞恐怖、皮肤苍白;不会说人话,只能吼叫,常在阴暗的地方出没,吸活人的阳气,但惧怕阳光、糯米和火焰,还可以用道士的茅山术施法降伏,对付僵尸的道具有:开光符咒、铜钱剑、太极八卦镜等装备。
僵尸电影的开山之作是香港著名演员林正英的《僵尸先生》,是家喻户晓的经典电影。林正英自创演绎的僵尸系列影视剧,极大增强广大民间观众对僵尸传说的宣传力度和印象,其中许多的经典设想影响了后人对僵尸这一灵幻怪物的认知。
僵尸为什么都穿清朝官服?
经济学角度:清代的戏服多,便宜,僵尸片一般又都是低成本电影,为成本考虑,所以制片们让僵尸集体换成了清朝的衣服。
时间角度:死亡时间小于100年成不了精,死亡时间超过500年就成了魔头了,所以只有死亡时间在100~500间的才可能成为僵尸。如此算来只有出生在公元1500~1900年的人才可能成为僵尸,这个时间段出生的人差不多都是清朝人,而且传说清朝人下葬的时候都穿着官服,体面。照这么估计,若干年以后影视作品中出现的僵尸应该是穿着中山装、西装或NIKE,带三块手表,使用牙防组推荐的牙膏的形象了。
民族感情角度:在清初,满人入关时,大肆杀戮,很多平民百姓死在他乡,于是出现了运尸人的工作,将尸体运回老家安葬。后来传说出现了四川、湘西的赶尸人,尸体会自己跳着走。反清复明一直是香港的主流思想,很多人都同情反清复明的志士,贬低满人,因此这些会跳的尸体就被安上了满人官员的样子。而且香港是在清朝手上被英国割据的,因此香港人心里有怨恨,于是拿清朝调侃,这是香港文化的一部分。至于为什么选择官服,则是因为民间反清、反贪的表现,是士大夫文人的想象和社会寄托。
影视学角度:清朝的官服从拍摄效果上比较符合僵尸的形象,因为清朝官服比较直统统的,颜色较深,加上官帽的外形,整个服饰与汉服不一样,有一种压抑、沉闷的味道,所以用于拍僵尸最合适。如果用唐朝、明朝、汉朝的服装来拍,也不是不可以,但因为汉服颜色可能较浅(如白色)、比较宽大,拍僵尸没有清官服合适,反而会有一种飘逸的仙气在里面。所以拍漂亮的女鬼一般穿的都是古代汉服,才有《倩女幽魂》等一系列经典女鬼。试想让聂小倩穿清朝官服,那该是一种什么效果?
民俗角度:清朝有种道士叫“训尸人”,他们具有引导尸体行动的一种法术。有很多有地位的以及有钱的人,在死去以后,希望落叶归根,在尸体未腐化时由术士赶回乡安葬,这时候就需要做尸体处理,道士一般会用他们的手艺把尸体做得僵硬,以便行走,然后打扮一下,这时候给它们穿上官服也是很摆谱的事。赶尸人被称为“赶尸匠”,大约三五同行,有的用绳系着尸体,每隔几尺一个,然后额上贴黄纸符,另外的便打锣响铃开路,昼伏夜行。天亮前投栈,揭起符纸,尸靠墙而立,到夜间继续上路。亦有人指赶尸者其实背起尸体而行,但由于身穿黑衣夜行,途人便自然看不见赶尸者,以为有行尸。
文学史角度:僵尸之说盛行于明中叶以后及清朝。清朝一方面是对于僵尸事件的记载更多,对于僵尸的研究更多,更重要的是,清朝的小说和读本等文学形式兴起了一个高潮,民间通俗文学对于这类身边的怪事会做出不同的鬼怪等等的解释,僵尸就是其中一种。这些东西也被更多的书籍和民间传说记载,被用到现在的一些电影的取材上了。清代笔记载僵尸者最多,首推袁枚的《子不语》及纪晓岚的《阅微草堂笔记》,此二书可以说是“僵尸大全”。香港的僵尸电影大都来自这些书籍,因此很自然的僵尸穿的都是清朝的衣服。
总结:真正形成现在的僵尸文化还是香港僵尸片的功劳,特别是《僵尸先生》先是引爆了这种潮流,我们知道,一旦一种设定取得了商业上的成功之的一,跟风之作就会大量产生。僵尸先生里的僵尸就是我们熟悉的样子,于是……这就跟现在的网络小说一样,一本有新设定的小说活了之后,会有大批跟风之作,然后形成一种流派,僵尸就是如此。直到僵尸电影的代表林正英去世,僵尸电影也嘎然而止,但是僵尸的形象已经深入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