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怎么没有救驾的?玄武门之变发生之后,总共有两波救驾军队!

第一波来救驾的是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的宫府兵,领头的是太子的死党冯立薛万彻。

李世民带领长孙无忌、尉迟敬德、侯君集等人发动玄武门之变,太子李建成被当场射死,齐王李元吉身中流矢,逃了没多远,被尉迟敬德赶上杀死。

然后,李建成东宫和李元吉齐王府的兵马就来了,带头的是冯立和薛万彻,带领二千军队屯扎在了玄武门外,不但如此,冯立薛万彻他们竟然还把玄武门的屯营将军敬君弘杀了。

当时秦王李世民手里的兵马并不多,但是秦王阵营并没有乱,因为太子和齐王已死,他们大势已去,李世民让尉迟敬德出示李建成和李元吉的人头,东宫和齐府的人马一看,嗯,主子死了,大势已去, 反正也杀了个把人,就当给太子齐王报过仇了,另外他们又不敢把李世民怎么样,于是冯立带着大部分人都散去了。

薛万彻原本想带人攻击秦王府,一看太子齐王的人头,也带领手下逃入了深山。不过后来他又归顺唐太宗。

这第一波人主要是太子和齐王的人,为的是救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的驾。

第二波,南衙兵和北门兵。

这波人才是重中之重,因为南衙兵和北门兵是禁军,不听李世民的,也不怕李世民,所以李世民没敢自己去见李渊,而是让尉迟敬德去的。

而且尉迟敬德是穿着盔甲持着长矛去见李渊,为什么呢?

南衙北门兵马,及二宫左右,犹相拒战,敬德奏请降手敕,令诸军兵并授秦王处分,于是内外遂定。

原来是要尉迟敬德胁迫李渊交出禁军的军权,所谓“令诸军兵并授秦王处分”是也!

要说南衙兵和北门兵,必须先简略的讲一讲唐朝初年的军事制度。

在地方,唐朝沿袭北朝和隋朝的府兵制。

也就是在全国各个州府,划出一块地方,专门屯兵和练兵,这些兵平时种地种田,国家一旦有战事,朝廷征召,就得拿起武器应征入伍。

这种专门的军事区域,称作折冲府,最多的时候,唐朝有六百多个折冲府。这些折冲府分为上中下三等,每府人数约为1000-4000人不等,而且每个府都要轮流去京城守卫京师一年。

这六百多个折冲府,大概有三百多个分布在唐朝的京畿附近,也就是关中地区。

那么一旦打仗,这些府兵由谁来统领呢?就是下面要讲的十六卫。

在中央,唐朝建立的是卫兵制。

在唐朝京畿附近,也就是关中地区,共有十六个卫。分别为:左右卫、左右骁卫、左右武卫、左右威卫、左右金吾卫、左右领军卫、左右监门卫、左右千牛卫。

其中后四卫,左右监门卫掌管长安城诸门禁卫,左右千牛卫统率千牛备身等为皇帝侍从、仪卫。这四卫算是都城禁军,其他十二卫是京畿拱卫禁军,并且平时一旦有战事,都是由其他十二卫带领下面折冲府的兵去打仗。

因为十六卫官署在皇宫之南,所以史称“南衙府兵”。而一般意义上说的南衙兵则主要是指左右监门卫、左右千牛卫这四卫,因为这四卫负责长安城的安全,所以南衙兵也叫南衙禁军。

《神探狄仁杰》里,李元芳就是千牛卫大将军。

咱们前面不是说过,折冲府有三百多分布在京畿附近,另外地方的折冲府,每年也有一部分要来京师卫戍,所以,包括下面的府兵,都由这十二卫统领,每卫平均大概有军队25000-40000人。

因此,虽然秦王李世民夺取了玄武门,可是还有左右监门卫、左右千牛卫等四卫的南衙禁军掌握在唐高祖李渊的手里,由于这四卫不统率下面的府兵,人数比其他的十二卫少的多,据说合起来仍有四千多军马。

除了南衙兵这四卫,则还有皇帝亲自掌握的皇宫禁军,即北门左右屯营,史称北门兵。前面那个被薛万彻干掉的屯营将军,就有可能是北门屯营将领。

北门屯营本来是南衙的下属机构,但是它是直接负责皇宫宫禁安全的,守卫的是皇宫北门玄武门,是禁军中的禁军,所以由皇帝亲自掌握,因此实际上是皇宫的禁军。

这两个营,怎么也得有几千兵马吧。

北门左右屯营到唐玄宗时发展成了北门四军,即左右羽林军、左右龙武军,各有兵马1.5万左右。史称北衙禁军。

通俗地讲,南衙军即护卫长安城的禁军,北门军即护卫皇宫的禁军。

在唐太宗李世民和他的属下拿下玄武门之后,其实还有南衙兵和北门兵这些禁军他们没有搞定。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是杀了,可是李渊手里还有这些禁军。

所以李世民没敢亲自去见李渊,而是让尉迟敬德去,目的就是胁迫李渊交出这些禁军的兵权,因为“南衙北门兵马,犹相拒战”。

南衙北门的兵犹在拒战,当然是在护驾。

然而到了这一步,李渊也没办法了,只好承认李世民夺权成功,于是召见了李世民。

结果“世民跪而吮上乳,没羞没臊。更加惊人的是李渊“体有三乳”。一家子都是奇葩。

最佳贡献者
2

李世民当然没控制天下兵权,事实上直到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事变时大唐王朝的朝臣和军队依然是听命于李渊而不是李世民的,就双方的绝对实力对比而言:李渊完全足以碾压李世民。然而李渊尽管具备完全碾压李世民的实力,可在玄武门事变之时我们却没看到一个朝臣、士兵站出来为李渊说话,而李渊自己也放弃了任何抵制李世民的尝试,相当配合地让出了皇位,这又是为什么呢?

首先我们需要注意的是:直接介入玄武门之变的军队并非李唐王朝的正规军,而是太子东宫、秦王府、齐王府各自的私家兵马。这些人不是令朝廷俸禄的,而是由李建成、李世民、李元吉自己出钱供养的,因此这些兵马直接听命于自家主子,而不是对当朝皇帝李渊负责。这和李唐王朝的正规军具有完全不同的性质,也就是说李世民尽管并没控制天下兵权,可对自家的这支私家兵马却是具有绝对的指挥控制权的。同样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麾下也各自有一支唯自家主子马首是瞻的私家兵马——其具体兵力对比大致为:太子李建成麾下有长林军2000人左右,而秦王李世民和齐王李元吉各自的私兵数量大约在七八百人左右。

很显然只拥有这七八百私家兵马的李世民并不具备挑战父皇李渊的实力,即使是面对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也无优势可言,事实上玄武门之变对他而言其实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的无奈之举。要解释清楚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的动机其实和李唐王朝初期的政治格局密切相关,也正是当时特定的政治格局导致太子、秦王、齐王麾下各有一定数量私家兵马。从某种意义上而言:玄武门之变其实从李渊太原起兵之时就埋下了伏笔。作为父亲的李渊无疑是幸运的——有李建成、李世民这样如龙似虎的儿子守护着老李家的大唐江山;然而作为皇帝的李渊对谁也不会放心的——在皇权面前亲情往往是脆弱的。偏偏李渊既是一位父亲,又是一个皇帝,所以儿子们能力强对他而言:可就不一定完全是好事了。作为皇帝的李渊必须想方设法在几个儿子之间搞平衡,像利用朝臣互相牵制一样让几个儿子彼此制约。正是基于这一理念他将李建成立为太子,与此同时又让李世民统兵征战于外。

在征战天下的过程中李渊充分授权于每个儿子,这就使他们获得了自行募兵的权力。这在打天下的过程中大大提高了唐军的作战效率,然而也埋下了一个隐患:诸皇子麾下皆有一支只听命于自家主子的私人武装。与此同时在大唐王朝的开国战争中逐渐形成了太子李建成辅佐父皇李渊治国理政,二皇子李世民率领并将征战四方格局。与此同时李建成和李世民在长期的互相牵制过程中矛盾越积越深,随着李世民在征战过程中收揽了大量人才和人心,事实上他已威胁到李建成的太子地位。这时岂止李世民自己生出了取而代之之心,他手下的将士无不想拥立自家主子登基以换取自己的荣华富贵,这时的李世民已成为一个政治利益集团的代言人。李建成方面自然也不会坐以待毙,李建成面对李世民的威胁势必会强烈反弹——无论这威胁是来自李世民主观上想取而代之的意图或者仅仅只是李世民的地位已构成了客观上的潜在威胁。在这样的局面下无论李建成或是李世民其实都没有任何退路,因为一旦对方登基那么势必清算自己。这时二人的妻儿及部属势必会在一旁煽风点火,因为一旦对方登基后展开清算行动势必牵连到他们。

在兄弟俩的皇位之争中李建成和李世民各有自己的优势和劣势:李建成的优势在于他是父皇李渊明立的太子,就法统而言由他继位名正言顺,劣势则是人望相对欠缺(注意是相对欠缺,实际上李建成的支持者也不在少数,只是相比李世民的而言没那么强势而已);李世民的优势在于在漫长的开国战争中收揽了大量人才和人心,然而随着国家局势的日益安定这一优势呈逐渐削弱的趋势——毕竟在和平年代李世民的人望是不足以同李建成的法统抗衡的。事实也的确如此——在使用各种司空见惯的宫廷政治手段展开诸轮斗法后李世民发现:自己根本无法撼动李建成的太子地位,这时他只剩一条路——就是利用自己残存的威望迅速发动一次以军事武力作为后盾的政变,否则真到了天下大定之时自己将彻底失去和李建成对抗的资本。事实上这时的李世民已是走投无路之际被迫孤注一掷,然而李建成身为合法的太子自然不会那么急迫去发动一场政变——毕竟这样做的风险实在太大,若非走投无路是没人敢轻易尝试的。李渊和李建成最大的错误就在于:他们忘了他们身处的是由乱世向盛世过渡的时期——尽管在这一时期李建成的法统优势日益占据上风,但李世民在长期战争中积累的人望优势也依然不容忽视,然而他们低估了李世民在危急关头采取断然手段的决心,始终热衷于通过牵制平衡的宫廷政治手段对付李世民。这时的李世民深知:如果自己按对方设定的游戏规则玩下去注定被玩死,于是索性把心一横发动了玄武门事变。

应该说李世民放出的这一大招完全出乎李渊和李建成的预料之外——在此之前李渊一直试图通过政治平衡的手腕使两个儿子互相牵制,而李建成也一直使用各种传统的宫廷政治斗争手段与李世民博弈,在他们的预案中从来没设想过李世民会发动政变,可以说对此他们是没任何准备的。李世民就是钻了这个空子——他通过伪造诏书的方式让太子李建成和弟弟李元吉一起去见父皇李渊,而他自己则率领秦王府的私家兵马提前埋伏在玄武门。这里有一个问题就是:为什么守卫玄武门的大唐官军会让李世民的私人武装在此设伏?究竟是李世民隐藏得好,而导致他们没能发现呢?还是他们根本就是有意放纵李世民在此设伏呢?要解释清楚这个问题,我们不妨先看看当时的玄武门守将是谁。其实当时唐王朝在城门管理上是有一套监督制约机制的——唐朝的城门由城门郎、监门将军、中郎将三名官员共同管理,只有经三名官员全部核对勘合符无误后才能开启城门,这么做的目的就是为了防止其中某个官员私通外敌,以致于威胁到皇宫的安全。当时玄武门的城门郎是常何,中郎将是吕世衡,监门将军是敬君弘。正是这三个人在关键时刻站在了李世民一边,从而锁定了李世民在玄武门之变中的胜局。这其中常何早年曾参加李密的瓦岗军,投奔李唐王朝后最先跟随的就是秦王李世民,太子李建成与李世民斗法时双方都曾挖对方的墙角,而常何就在这一过程中被李建成挖了过去,不过从玄武门之变中常何的表现来看:李建成是给自己挖来了一颗定时炸弹,事实上常何很有可能一直扮演着李世民的心腹内应角色。与此同时监门将军敬君弘也是站在李世民一边的——本来按规定:进入玄武门的任何人不准携带兵器,连太子都不得例外,然而敬君弘却公然放纵李世民的人马携带兵器进入玄武门。

玄武门事变的当天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入宫后常何就关闭了玄武门,这就等于是将东宫和齐王府的援兵给挡在了外面,从而保证已提前埋伏在玄武门的李世民的人马有充足的时间消灭李建成和李元吉带入宫中的人马。要知道李建成和李元吉带进宫的人马不仅数量有限,况且是没携带任何兵器的,这就使他们在和秦王府人马的火并之中尽显劣势。然而当尉迟敬德率领的秦王府70骑兵赶到时刚才还将东宫和齐王府援兵挡在外边的常何、敬君弘等玄武门守将居然放行了,这就属于明显的拉偏架了。正是尉迟敬德带来的这70名骑兵在关键时刻发挥了关键作用——当时李世民已杀死了李建成,但李世民自己却被李元吉夺过手中的弓箭,几乎险些被李元吉用弓弦勒死。正是尉迟敬德带来的这70名骑兵射杀了李元吉,否则李建成和李世民的储位之争说不定到头来便宜了李元吉。至此李世民已彻底控制宫中局势:尽管大唐王朝的朝臣和正规军此时仍听命于李渊,然而在禁宫之内李世民由于对自家私兵和玄武门禁军的控制,从而就在宫内形成了局部兵力优势,李建成和李元吉的残部见大势已去在顷刻间散去。这时李渊就算想召唤正规军前来救驾也无法穿越李世民的包围圈,那年代又没手机可以通知外面,李渊面对已近在咫尺的尉迟敬德又能为之奈何?李世民趁机逼迫父皇让位于自己,这时李渊已没任何选择——尽管他还有其他儿子,但均为庶出且大多年幼,不足以安定大唐天下;在开国过程中表现突出的就是李建成、李世民、李元吉三个儿子,如今李建成、李元吉已死,也就剩下李世民堪当大任,如果李渊和李世民强行对抗无非不过就是父子彻底反目,闹个两败俱伤,那么这江山是否还姓李怕就难说了。在这样的局面下李渊明智地选择退位——以放弃自己个人权力为代价换取李家大唐王朝的生存。至于朝臣和正规军为什么不帮他也好解释:人家李渊自己都默认李世民抢班夺权的行为了,谁还好说啥呢?

3

玄武门之变可以看作一次“斩首行动”,李世民在对李建成和李元吉动手时,也派尉迟恭带兵控制住了唐高祖李渊,形同软禁。

在玄武门之变中,李世民能有效控制的军队其实也就是秦王府那八百多人,当然因为李世民长期带兵征战,在军中颇有威望,京城外的军队他可能也会有部分影响力,甚至不排除能控制部分军队,但这其实意义也不会很大,军队是大唐军队,他们终究还是会更听皇帝的。如果李渊在人身自由的情况下下诏军队入京勤王,我相信大部分军队也会毫不犹豫的应诏对付李世民的。

但问题是,在李渊被软禁之后,哪怕李世民就那么八百多人,京城外有再多的军队,或许是是几十万大军又有什么意义呢?被软禁的李渊肯定是帮着李世民说话的,外面的军队又有啥理由入京救驾勤王呢?

大概率是,大部分军队都不知道京城内发生了什么吧?他们多半会接受李世民的官方口径,认为李世民是在奉皇帝的命清君侧吧。

即使军队将领真的知道宫廷内发生了什么,又有什么意义呢?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都死了,秦王李世民是高祖李渊唯一在世的嫡子了,这大唐天下李世民不坐又有谁有资格做?虽然这是场流血政变,虽然皇帝也被软禁了,但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也是皇家的家事吧,而且皇帝李渊自己也下诏书立李世民为太子了,外面的军队就算有不满又能说啥呢?在既成事实面前,皇帝自己都认命了,军队还操个啥闲心呢?

很快,李渊做了太上皇,传位给了李世民,那就更没啥好闹的了,大家跟着效忠新皇帝吧。

4

怎么没有呢?

一、李建成李元吉被杀后,东宫和齐王府卫兵终于赶到,开始攻打玄武门。这时,李世民秦王府兵力薄弱,所以当东宫薛万彻高喊要去攻打秦王府的时候,守卫在玄武门上的李世民将士非常紧张,因为那里太容易受到攻击。这时尉迟敬德及时把李建成和李元吉人头高高举起,让他们手下的士兵知道首领已死,继续作战没有意义。于是攻打玄武门建成元吉亲卫队大部溃散而去。

二、翊卫车骑将军冯立是建成亲信。建成被杀后,左右多逃散,叹曰:“岂有生受其恩而死逃其难!”,于是率兵猛攻玄武门,苦战后杀屯营将军敬君弘。才对左右说道:“微以报太子矣!”,也就遣散残兵逃入山中,后投降李世民。做到了广州都督。

三、此时,忠于皇帝的宿卫军,秦王府兵马、东宫齐王府亲信的三方依旧还在混战,显然首都军队试图镇压斗争的双方。尉迟恭冲入皇宫,请求高祖李渊颁布亲笔敕令,命令各军一律接受秦王处置。高祖无奈听从建议。天策府司马宇文士及从东上阁门出来宣布高祖敕令,各军一律接受秦王处置。李渊让黄门侍郎裴矩前往东宫开导原建成麾下诸将士,将士们纷纷弃职而散。

所以,当时多数首都军队是忠于李渊的。李渊承认现实发布亲笔敕令之后,才纷纷听命于李世民。太子齐王部下逃散了部分,但还有很多在自发进攻李世民王府,攻击力并未降低,李渊派人劝说后才放弃。

5

玄武门之变是一场精心准备的“政变”,事情发生的太快,还没有等驻守京师的部队反应过来,李世民已经控制住局势了,或者说已经控制住李渊了。

太子李建成和秦王李世民之间的矛盾其实已经不可调和了。李建成是长子,这也是他成为太子最大的优势,立长不立幼嘛。而李世民战功卓著,整个秦王府包含了天下一半的名将,半个李唐江山几乎都是他和部下打下来的,他的威望已经隐隐超过了李建成,目标自然也是皇帝宝座。既然两个人都想做皇帝,那兄弟反目成仇也就不奇怪了。



为了解决掉太子,李世民先是收买了玄武门的守将,自己先是只带几个随从,用来迷惑太子。等太子和齐王进入玄武门后,秦王府的三十多名精锐武将也偷偷的进入玄武门,开始追杀太子和齐王。等太子留在宫外2000多人的军队发现不对劲时,开始攻打玄武门,玄武门守将当场战死,如果不是玄武门被及时关闭,那胜负结果还未可知,毕竟人数差距太多。



等到李世民一箭射死太子,提着太子头颅登上城墙时,玄武门外的太子府兵有些逃散,有些去攻打秦王府,为太子报仇。

另外一边,太子和齐王死后,尉迟恭带着满身鲜血冲到李渊面前,说太子和齐王谋反,已被秦王诛杀,我是来保护你的。名义上是保护,实际是想逼他手诏,让秦王可以控制住各处兵马。

其他的京城驻军都在赶来的路上被秦王派去的人忽悠住了,驻足不前。等到秦王拿到手诏,立马命令他们消灭太子的残余势力。至此,李世民已经完全掌控了京城的局势,李渊也近乎被软禁。



部分地方势力虽然出兵,但已经太晚了,李世民已经牢固的掌握了大唐的权力,那些后知后觉的地方部队都失败了。

李世民成功上位。

6

李世民在打下洛阳,解决掉王世充、窦建德之后,李渊便收回了他手上的兵符,削掉了他的兵权。然后封了个天策将军的虚衔将其闲置于秦王府。

玄武门之变时李世民不但没有天下军权,甚至连像样的军队都没有,只有秦王府中800名亲兵卫队和曾经跟随自己出生入死的那几名死士--尉迟恭、秦琼等人。而且李渊担心秦王对太子下手,开始疏散李世民秦王府的势力,调走了他的谋士房玄龄、杜如晦等人。齐王李元吉为了成功发动昆明池兵变,还以远征需要将领的名义要求调走尉迟恭、秦琼等人。

玄武门政变是在李世民收到安插在太子建成、齐王元吉府上的耳目回报太子齐王将于次日在齐王带兵远征的誓师大会上发动昆明池兵变,将一举消灭李世民及他的臂膀尉迟恭、秦琼等人,这才让李世民不得不痛下决心,连夜策划兵变,先下手为强。因为拖过那个晚上,他将万劫不复,死无葬身之地。

李世民连夜召回手下的文臣武将,谋划妥当后,策反了玄武门守城将军,连夜将八百亲兵带入玄武门埋伏在内。李建成和李元吉做梦也没有想到李世民会跟他们来这手,还高高兴兴的想着美事、吹着小调,以为昆明池兵变是万无一失的将要演变成的事实。

谁知他们一进玄武门就被李世民的特种部队给团灭了。很多人骂李世民杀兄弒弟,无情无义,但是李世民不杀他们行不行?显然不行。因为那个时候李世民还不是皇帝,还没有全部掌控局面,任何一丝的仁慈就可能导致形势翻盘。李世民杀他们就是不给李渊留任何一丝念想和选择的空间。

其实玄武门之变是有人救驾的,那个救驾的人叫薛万彻,也是一员不世出的猛将,他闻讯后带领太子府数千亲兵,拼死冲杀,一度攻打李世民的秦王府,形势危急。最后李世民在政变成功后逼着李渊在没有别的选择的情况下授予兵符调兵镇压,并亮出太子建成的首级,薛万彻眼见大势已去,才带领数十名亲信逃往南山隐居。

整个玄武门政变就是这样子的,仅仅太子建成就有府兵5000人,齐王元吉因为要远征突厥手上还拿到了兵符,随时可以调动数万大军。而李世民只有区区800亲兵,这就是实力对比。

但是李世民是十多岁就献策李渊以5000人的兵力用疑兵之计吓退匈奴10万大军救了隋炀帝的军事天才,并且南征北战,亲自带兵打下了大半个大唐江山的人。什么样的凶险场面都经历过的,什么样的尔虞我诈都亲历过的。所以在夺嫡之争中,始终都比建成元吉快半拍。

无论玄武门之变是多么大的污点,都不影响李世民是一代雄主伟人的历史定位。李世民的胸怀只从一点可以看出,曾经献策李建成杀掉李世民魏征,在李世民灭掉太子后还到处寻访到予以赦免还委以重任,成为贞观之治的股肱之臣。那个带兵拼死为主报仇差点打下秦王府的薛万彻也被李世民派尉迟恭亲自找到并恕罪,成为远征匈奴的得力干将。还有名将李靖,在玄武门政变的关键时刻李世民亲自去拉拢,他却予以拒绝,事后李世民却没有丝毫的埋怨,得到重用,成为征伐匈奴的第一将。

7

古人云、“虎毒不吃儿”,当时李渊第一时间上就传来太子李元吉,齐王李建成以死的消息,李渊觉得救驾还有什么还没有意义?

难道我还要把就后一个儿子赶进杀绝吗?

当时天下兵权李渊手中,李渊不下命令谁又敢去救驾?李渊想不到,李世民下手太快了,

玄武门之变可以看作一次“斩首行动”,李世民在对李建成和李元吉动手之前,也派尉迟恭带兵控制住了唐高祖李渊,形同软禁,

其实李世民能有效控制的军队其实就是秦王府那八百多人,当然因为李世民长期带兵征战,在军中有很高的威望,京城外的军队他可能会有很大部分影响力,甚至不排除能控制部分军队,长久征战那些将官没有得到过李世民的好处呢?其实意思也不会很大,军队是大唐的军队,他们终究是听皇帝的。如果李渊下命令,下诏军队入京勤王,我想信大部分军队会毫不犹豫的应诏对付李世民的。

但是李渊不下命令,那怕李世民就那么八百多人,京城外有再多的军队,或许是几十万大军又有什么意义呢?

就算李元吉,李建成的死当想来救驾,也是力不从心,因为头以经死了,我们还敢去得罪秦王李世民,和皇帝李渊吗?那个是什么罪,灭九族。

即使军队将领真的知道宫内发生了什么,又有什么意义呢?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都死了,又有什么意义呢?在世的嫡子李世民,这大唐天下李世民不坐又有谁有资格做?虽然这是场流血政变,但是皇帝没有下诏,下命令,谁敢去杀李世民呢?但是从些某种程度上来说,这件事也是皇家的事吧,而且李渊也想下诏书立李世民为太子,古时代皇家立长不立次的规矩,为难了李渊,就算外面的军队有些不满又能说什么呢?在事实面前,皇帝自己都认命了,军队还操什么闲心啊?

最后,李渊做了太上皇,传位给了李世民,那个人还敢不服呢?大家跟着效忠新皇帝吧!

8

公元626年7月2日,李世民带领长孙无忌和尉迟恭等10人埋伏于玄武门,发动了政变,杀死了李建成和李元吉二人。




救驾的部队

因为事发突然,所以李建成和李元吉被杀之时,根本没有人救驾。当李建成二人死后,是有人来救驾的。

在玄武门事变之前,李建成已经招募了2000私兵,之后又令罗艺从幽州调遣来了300勇士。齐王李元吉府邸有700私兵。这时太子府和齐王府军队共计3000人马。



当李建成死后,翊卫车骑将军冯立说到自己自己在太子生前蒙受大恩,死后不能因此逃难。所以率领了薛万彻和谢叔方,带着3000人马攻打玄武门。但是由于玄武门城门紧闭,冯立等人无法攻入玄武门,所以薛万彻鼓动士兵攻打李世民的秦王府。这时尉迟恭把李建成和李元吉的人头扔下了城池。冯立等人方寸大乱,所以四散奔逃。



长安城中的正规军队并没有行动

唐初时,长安城中的部队有左右羽林军,左右龙武军、左右神武军,这些部队为皇帝亲卫部队、合称北衙六军,驻扎在玄武门附近。

这些部队中李渊早年为了平衡李建成和李世民,所以让李建成领左三军,命令李世民统领右三军。当发生事变之时,这一支部队并没有人去调动。



很多人也猜测李世民派遣了秦叔宝到这支部队,为的就是拿下整个部队的控制权,如果玄武门事变失败,那么将会发动兵变。但是玄武门事变异常顺利,所有一切都在按部就班的进行。那么自然也就用不到秦叔宝发动兵变了。

而且李世民在杀死哥哥和弟弟之后,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控制了李渊,然后让李渊朝中所有大事均由李世民做主,这时李世民彻底掌握了大唐的权力。长安城中也就没有任何军队再反抗了。



长安城以外的军队

玄武门事变过后的第三天,李世民就被李渊册立为了太子。大部分中立的人都选择投靠李世民,毕竟这时候的李世民已经成为了名正言顺的皇位继承人。

但是也有庐江王李瑗和罗艺起兵反抗李世民,但是两人兵败被杀。



综合来说;当时李世民对于玄武门事变密谋已久,行动迅速果断,而且率先诛杀了李建成和李元吉,占据了主动。这时确救驾的部队只有太子府和齐王府的人,但是确定李建成和李元吉死后,救驾的部队也四散奔逃了。

因为李世民控制了李渊,所以城中的军队选择了保持中立,根本没有出兵相助任何一方。

地方部队虽然出兵,但是已经太晚了,李世民牢固的掌握了大唐的权力,所以后知后觉的地方部队都失败了。

9

君在玄武争权斗,军在城外哪得知?玄武门之变,事发突然,在城外驻扎的军队根本来不及救援。而前去救援的太子李建城的两千私兵虽然英勇,却因李元吉已死而逃之夭夭。

其实,当发生玄武之变时,李世民手中只有八百精兵。而救援的将土不仅有太子私兵,还有玄武门外是禁军驻地,屯营主管将军敬君弘中郎将吕世衡率领禁军进行救援,可惜事发突然,准备仓促,力有不逮,并且李建城和李元吉很快便被尉迟恭斩下首级,群龙无首,只好做鸟兽散。

况且,玄武门之变以后,李世民很快的控制了局势,并且将李渊软禁起来。而且李渊也非常见机,虽然李建成,李元吉死了,他也很心疼。但人死不能复生,总不至于将所剩下唯一的嫡子送进不仁不义,不忠不孝的深渊。

因此,他只能在秦王势力的监控下,声称太子李建城谋反被诛,改立秦王为太子。并且不久便擅位,做了太上皇。这种情况下,城外的军队怎样可能来勤王救驾?

10

这个问题其实相对简单!李世民一方在玄武门发动兵变主要的对象不是当时的皇帝李渊,而是当时的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所以,不存在救不救架的问题!

当然李世民做的也比较严密,发动玄武门之变时,不仅把太子和齐王杀掉,还同时分兵诛杀太子和齐王的子嗣,造成一种非常微妙的时局!

李渊当时已经垂垂老矣,而且当时的唐帝国并不强大,甚至还远没有统一华夏,北边有强大的突厥,周边有割据的武装!李渊若处理处死李世民,唐帝国的辉煌或许再也不可能出现在历史中,所以,对李渊而言,最现实的选择就是选择默认李世民!

换个思路,亲王李世民连顶着太子储君的李建成都可以搞死,李渊其它的儿子又有几个可以与之抗衡的呢?李渊一生谨小慎微的活着,已经养成了一种非常务实的处世之道,将唐帝国交给李世民,成了玄武门病变后唯一的务实选择!

应该注意到,李世民麾下还有多位将领并没有参加玄武门之变,这些人并不是没有参与,而是无形中形成一种牵制力量,百官和掌握实权的军方将领,也是一群懂得取舍的人精!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