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六出祁山,指的是五次北伐,一次阻挡魏军的进攻。
这里说的祁山,位于今天甘肃礼县东、西汉水北侧,西起北岈(今平泉大堡子山),东至卤城(今盐官镇),绵延约50华里。属于陇右山脉中的小陇山山脉,也是广义上的秦岭山脉。
对于祁山的地理位置是明确的,没有争议,就在这里。
为何祁山军事位置如此重要,那就先看一下,诸葛亮历次出兵的路线。
汉中之战,曹操撤军,刘备占据了汉中。诸葛亮历次对魏国出兵都是从汉中发起。
但是不是诸葛亮每次用兵都是出祁山哪?
根据相关资料做一个简单的说明。
《三国志·诸葛亮传》记载:
228年春,第一次北伐,诸葛亮命令马谡带领前锋,据守街亭,自己率大军屯居祁山。南安、天水、安定三郡叛魏投降诸葛亮。由于马谡失街亭,北伐失败,诸葛亮撤军。
这里明确记载,诸葛亮大军驻扎祁山,这个很值得怀疑,诸葛亮是如何抵达祁山的,马谡又是从哪里到达了街亭?
本年冬,诸葛亮第二次北伐,出散关,围困陈仓。由于魏军曹真阻挡,诸葛亮因为粮草不足而退军。
这次的出兵路线,非常明确。陈仓与汉中就以小陇山山脉为界,诸葛亮出散关,越过了这一山脉,就可以到达陈仓城下。但这一次与祁山无关,没有走祁山。
229年,诸葛亮命令陈式进攻武都、阴平二郡。魏雍州刺史郭淮率众阻击陈式,诸葛亮率军抵达建威,郭淮退还,诸葛亮遂平定二郡。
这是诸葛亮第三次北伐,这看不出问题。
但参照第一次北伐,问题就出来了。
从篇头地图看不到阴平郡,我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分析得出的结论是:建威是阴平郡与武都郡的交界地带,阴平郡应该在武都郡的西边。
诸葛亮第三次北伐才攻克了武都、阴平二郡。那就是说,在这之前还是曹魏的地盘。
那么,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是如何穿越武都、阴平二郡到达祁山的哪?
据有关资料介绍,这二郡地区非常贫困,人口也很稀少,曹魏驻军估计很少,只不过主政者在名义上依附曹魏,那就是曹魏的势力范围。
结合第一次北伐看,很可能诸葛亮是绕城而过,没有受到曹军阻挡,直接到了祁山。
陇右南安、天水、安定三郡就叛魏降蜀。街亭一失,诸葛亮大军一撤,陇右三郡立马又投降了曹魏。而武都、阴平二郡没有投降。
第三次北伐,诸葛亮平定武都、阴平二郡。
从这里看出,这次北伐的意义实在是可有可无。
230年秋,魏军分三路大军进攻汉中。司马懿走西城,张郃走子午谷,曹真走斜谷。诸葛亮驻军于城固、赤坂。当时大雨三十多天,魏军撤退。
西城也就是西县,在祁山以西,是祁山方向。但诸葛亮屯兵的地方就在汉中东北不远,离魏军三路大军相去甚远,基本是没有用兵。这不算是诸葛亮出祁山。
本年秋后,诸葛亮派遣魏延、吴懿西入羌中,大破魏后将军费曜、雍州刺史郭淮于阳溪(南安郡区内)。这是第四次北伐,从羌中、南安郡的位置看,应该走的就是祁山路线。但这次北伐,《诸葛亮传》没有记载,但在《魏延传》中有记载。
231年,诸葛亮率大军出祁山,用木牛运粮。粮尽退兵,射杀张郃。
这次是第五次北伐。
234年,诸葛亮兵出斜谷,用流马运粮,与司马懿对峙五丈原。诸葛亮病逝军中。
这是诸葛亮第六次北伐,没有经过祁山。
由此看来,诸葛亮六次北伐,一次阻抗曹军,共七次对曹魏用兵。第二次、第六次北伐,诸葛亮走的是散关、斜谷进军路线,不可能出祁山;一次防御魏军入侵,基本没有远出。其他四次用兵都在祁山方向,其中第三次北伐,攻克武都、阴平二郡,是否到达祁山不清楚,但用兵方向在祁山。
这就是说三次用兵到了祁山及以北地带,一次到达祁山附近。
这就是演义所说的诸葛亮“六出祁山”。
整体而言,基本符合史实。但很多介绍诸葛亮北伐时,把派遣魏延、吴懿这次给忽略掉了。《诸葛亮传》没有记载,但《魏延传》有记载。
但从上面诸葛亮历次用兵来看,祁山是北伐的路径之一,其军事意义并非多么重要,只是必须经过的道路而已。
从第一次北伐来看,诸葛亮越过武都、阴平交界的建威,直接到达祁山,马谡就率军到了街亭。
这一地带位于小陇山山脉,本来属于曹魏的势力范围,但由于地脊人乏,曹魏并没有重兵把守。诸葛亮从这里出兵也没有多大的阻碍。第二次北伐平定武都、阴平二郡,以后就在蜀汉控制范围之下,但同样的原因,诸葛亮也没有派重兵防守。
祁山处在曹魏控制的南安郡与蜀汉控制的武都、阴平二郡的交界地带,位置很重要,但由于此地方十分贫瘠,人口也不多,魏蜀都没有特别重视,派重兵把守。失掉之后,曹魏也没有派兵去争夺。
从曹魏唯一的一次进攻蜀汉来看,司马懿一路到了西城,也就是到了祁山附近,诸葛亮还在汉中附近的城固、赤坂一带。由此可见,祁山对蜀汉也没有多么大的战略价值。
总之,位置很突出,但战略价值并不大。占领这个地方,粮草供给方面,无论魏蜀都很困难。易攻难守,对双方来说都很重视,但都没有到一定要占据,非重兵占据不可的意义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