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祁山位于今甘肃省陇南市礼县东北,当地著名景点就有祁山武侯祠,此地为蜀魏争夺,蜀汉称为卤城,曹魏称之西县。

事实上历史里诸葛亮并没有六次出兵祁山,他一共有五次北伐,二伐出兵故道,五伐出兵斜谷,其余三次出兵祁山。从战略意图来讲,诸葛亮的初步战略都不是进军关中,而是打算先占据陇西之地,割据凉州,再以陇西为军事据点对关中进行西、南夹击,是一种稳打稳进的思路。

要做到割据陇西,可以利用高原地形,在东北部的街亭,东部的临渭进行阻敌,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是几乎要成功了。

魏国的军事重心就在关中的长安和郿城,陇西各郡虽有部队把守,却经常需要调动援军去增援,往往被诸葛亮打的措手不及。后来司马孚提议往上邽调派五千民夫屯田,这意味着加强当地农产收支,强化往该地区增兵的数量。到后期魏国对陇西已有严密防范,诸葛亮又反其道而行并出斜谷,这是兵法中的虚实之道。

严格来讲诸葛亮是要走祁山道,不是指祁山此地作为军事据点很重要,初入祁山道后,山势相对平缓,山间有路,直通西北方向。在西县(礼县)境内有西汉水通向北方,虽说没法用大船漕运,但是可以使用小船运粮以缓解后勤压力,故祁山道实则是有许多便利。另外斜谷道也有褒水,所以能供应诸葛亮第五次北伐近十万之众进军五丈原。

古代战争的基础是后勤,战线越远就意味着后勤支出越多,若是连最基本的问题都没法解决,就连出兵都是一个问题。并不是说在国内存够粮草,前线就不会缺粮,主要还是补给线的问题。拥有再多的粮草,无法供应到前线都是枉然。

最佳贡献者
2

其实诸葛亮并没有六出祁山。

《三国演义》有诸葛亮“六出祁山”的说法,据后世史学家考证,其实真正出祁山只有两次。更确切地说,“六出祁山”指的是诸葛亮生前与魏国的六次战争,其中包括五次北伐以及一次防御。

尽管真正出祁山只有两次,但也说明这条通路对蜀国的重要性。特别在北伐第一战,诸葛亮走的就是祁山道,他为什么要走这一条呢?

第一,诸葛亮北伐三个可选择的方向

其一,穿过斜谷道,进攻郿县。斜谷道又称为褒斜道,这里有两条河流,一条叫褒水,一条叫斜水,褒水是向南流,斜水是向北流,利用这两条河流的谷地开通一条南北向的道路,这便是斜谷道。这是汉中通往关中的重要通道,也是敌人防守的重点地区。这条路须穿越秦岭,不太好走,所谓“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巍巍秦岭是一道天然屏障,保护着关中。

其二,西出祁山,进攻陇右。所谓“六出祁山”,指的就是这一条路。这条路比斜谷道好走,东汉开国皇帝刘秀有“得陇望蜀”的说法,从陇右进入川蜀,阻碍是比较小的,同样,从川蜀进入陇右,风险是最小的。不过,祁山路线存在一个问题,不能直接进攻魏国的心脏地带,只攻其偏远的陇右地区,隔靴骚痒,点不到敌人的死穴。

其三,走子午谷进攻长安。子午谷是关中通往汉中的一条路,全长六百六十里,沿途山高谷深,最是难行。这条通道距离长安最近,只需要十天便可兵临城下。长安曾是西汉首都,东汉末年董卓又挟迫献帝迁都于此,这是全国一个政治中心。攻下长安,便可控制关中,同时切断洛阳与陇西的联系。从战略角度考虑,走子午谷攻取长安,对曹魏帝国的打击是最大的。

诸葛亮为什么首战选择祁山?

选择祁山,与诸葛亮的用兵谨慎有关。

出祁山,根本达不到出其不意,攻其无备的效果,而且进攻的是偏远地区,对魏国影响甚小。可以说,兵出祁山,就失去闪击、突袭的意义,因为关西的重心是在长安一带的关中平原。诸葛亮就算占领陇右,要打到长安还早着呢,魏国完全可以有充足的时间来从容应对。

因此,魏延提出走子午谷,直捣长安的主张。这个计划当然比诸葛亮的计划要冒险,但是要打仗,又不肯冒必要的风险,结果就可想而知了。诸葛亮出于谨慎的心理,否决魏延的主张,因此,北伐的第一战,就变得很平淡无奇了。

兵出祁山不是一个好的战略

诸葛亮的战略计划是这样的:在斜谷道发动佯攻,吸引敌人主力,主力则绕道祁山,出奇不意地偷袭陇右。出祁山的道路最为通畅,进可攻,退可守,补给也相对容易,所冒的风险是比较低的。

这就是诸葛亮的谨慎原则。

不过,从后来的实践证明,这个计划是很不高明的。

首先,没打在要害上。当时的天下格局相当清晰,魏强而蜀弱,蜀国以弱击强,对自身的损耗就特别大,要打就得打闪击战,绝对不能打持久战。一战置敌于死地,这才是弱者要做的。

关中与陇西合称关陇,从军事地理学的角度看,关陇的重心在关中,而不是陇西。为什么呢?因为打掉关中,陇西就成孤立之地,与魏中央失去联系,不战而自溃矣。关中是战国时代秦国的老巢,有崤山、函谷关为屏障,只要夺取关中,诸葛亮就有雄厚的资本与曹魏帝国叫板了。而诸葛亮的战略重心却是先攻陇西,然后徐徐而进,图谋关中。

问题是,弱者不用奇兵,正儿八经来打正面战,比拼的就是国力、民力、财力、兵力,这几点,蜀国哪点能胜过魏国呢?因此蜀国北伐的失败,实际上已是在注定之中。因此,出祁山不是好的战略,祁山也并没有那么大的军事意义。


3

答:“诸葛亮六出祁山”是《三国演义》的说法。

实际上,诸葛亮只进行了五次北伐,仅仅“两出祁山”。

所以,祁山的军事意义没有提问问题的人想的那么重要。

祁山在今天的甘肃礼县东面、西汉水北面,并不是很高,其最高主峰仅为海拔237米,但绵延约50华里长,沿山中道路行走,可以出川入蜀,故该山中道路被称为祁山道。

既是山中道路,肯定崎岖不平。

但是,和其它四条由汉中穿越秦岭的陈仓道、褒斜道、傥骆道、子午谷道相比,祁山道相对宽阔、平缓,便于行军和运输粮草。

所以,诸葛亮在五次北伐中,有两次选择了祁山道。

但北伐的目的,是打倒曹魏政权,兴复汉室。

而曹魏政权的政治中心在许都,离蜀汉集团的政治中心远着呢。

那么,诸葛亮北伐的初期目标,是拿下长安——长安是西汉首都,东汉末年董卓又曾挟迫献帝迁都于此,一旦取下长安,也可以看作是完成了“兴复汉室”的一半大业了,政治意义非凡。

当然,军事意义也非常重大——可以据长安控制关中,关中可是当年汉高祖成就王业之基也,切断洛阳与陇右地区的联系,从而将陕、陇、蜀连成一片。

但是,从地图一看,我们就不难看出,和陈仓道、褒斜道、傥骆道、子午谷道相比,祁山道是离长安最远的。

诸葛亮如此舍近求远,实属无奈,所以,又谈什么祁山“军事意义如此重要”呢?

陈仓道、褒斜道、傥骆道、子午谷道可比祁山道重要多了,这四条道都有魏兵重点盯防。

陈仓道,就不用多说了,当年韩信出汉中,走的就是这条道,太有名了,天下皆知,曹魏防蜀,必定扼守此道。

诸葛亮第二次北伐,就走了陈仓故道,出散关,围陈仓,后因道路难行,粮运不继,被迫退兵。

褒斜道在褒水和斜水这两条河流的谷地之间,褒水源出秦岭太白山南流入汉水,斜水向北流入渭水,诸葛亮考虑过利用小船通过这两条河流运粮以缓解后勤压力,最后一次北伐走的就是这条道,一直打到了渭水南岸的五丈原,但他本人最终病死在了五丈原。

诸葛亮第三次北伐仅止步于武都、阴平二郡。

第四次北伐又重走祁山道老路,也是因为粮尽退兵。

我们不难看出,这五次北伐,诸葛亮宁愿重走失败过的祁山道老路,都不考虑子午谷道。

子午谷道是从汉中到长安的一条捷径,道路虽然险峻,但却具备了实施突袭战的条件。

当年魏延提出的“子午谷道奇谋”,指的是由他领奇兵出子午谷,诸葛亮领正兵走祁山道,正奇结合之策,其实是可以一试的。

但一生谨慎的诸葛亮认为太险,舍弃了。

4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六出祁山,指的是五次北伐,一次阻挡魏军的进攻。

这里说的祁山,位于今天甘肃礼县东、西汉水北侧,西起北岈(今平泉大堡子山),东至卤城(今盐官镇),绵延约50华里。属于陇右山脉中的小陇山山脉,也是广义上的秦岭山脉。

对于祁山的地理位置是明确的,没有争议,就在这里。

为何祁山军事位置如此重要,那就先看一下,诸葛亮历次出兵的路线。

汉中之战,曹操撤军,刘备占据了汉中。诸葛亮历次对魏国出兵都是从汉中发起。

但是不是诸葛亮每次用兵都是出祁山哪?

根据相关资料做一个简单的说明。

《三国志·诸葛亮传》记载:

228年春,第一次北伐,诸葛亮命令马谡带领前锋,据守街亭,自己率大军屯居祁山。南安、天水、安定三郡叛魏投降诸葛亮。由于马谡失街亭,北伐失败,诸葛亮撤军。

这里明确记载,诸葛亮大军驻扎祁山,这个很值得怀疑,诸葛亮是如何抵达祁山的,马谡又是从哪里到达了街亭?

本年冬,诸葛亮第二次北伐,出散关,围困陈仓。由于魏军曹真阻挡,诸葛亮因为粮草不足而退军。

这次的出兵路线,非常明确。陈仓与汉中就以小陇山山脉为界,诸葛亮出散关,越过了这一山脉,就可以到达陈仓城下。但这一次与祁山无关,没有走祁山。

229年,诸葛亮命令陈式进攻武都、阴平二郡。魏雍州刺史郭淮率众阻击陈式,诸葛亮率军抵达建威,郭淮退还,诸葛亮遂平定二郡。

这是诸葛亮第三次北伐,这看不出问题。

但参照第一次北伐,问题就出来了。

从篇头地图看不到阴平郡,我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分析得出的结论是:建威是阴平郡与武都郡的交界地带,阴平郡应该在武都郡的西边。

诸葛亮第三次北伐才攻克了武都、阴平二郡。那就是说,在这之前还是曹魏的地盘。

那么,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是如何穿越武都、阴平二郡到达祁山的哪?

据有关资料介绍,这二郡地区非常贫困,人口也很稀少,曹魏驻军估计很少,只不过主政者在名义上依附曹魏,那就是曹魏的势力范围。

结合第一次北伐看,很可能诸葛亮是绕城而过,没有受到曹军阻挡,直接到了祁山。

陇右南安、天水、安定三郡就叛魏降蜀。街亭一失,诸葛亮大军一撤,陇右三郡立马又投降了曹魏。而武都、阴平二郡没有投降。

第三次北伐,诸葛亮平定武都、阴平二郡。

从这里看出,这次北伐的意义实在是可有可无。

230年秋,魏军分三路大军进攻汉中。司马懿走西城,张郃走子午谷,曹真走斜谷。诸葛亮驻军于城固、赤坂。当时大雨三十多天,魏军撤退。

西城也就是西县,在祁山以西,是祁山方向。但诸葛亮屯兵的地方就在汉中东北不远,离魏军三路大军相去甚远,基本是没有用兵。这不算是诸葛亮出祁山。

本年秋后,诸葛亮派遣魏延、吴懿西入羌中,大破魏后将军费曜、雍州刺史郭淮于阳溪(南安郡区内)。这是第四次北伐,从羌中、南安郡的位置看,应该走的就是祁山路线。但这次北伐,《诸葛亮传》没有记载,但在《魏延传》中有记载。

231年,诸葛亮率大军出祁山,用木牛运粮。粮尽退兵,射杀张郃。

这次是第五次北伐。

234年,诸葛亮兵出斜谷,用流马运粮,与司马懿对峙五丈原。诸葛亮病逝军中。

这是诸葛亮第六次北伐,没有经过祁山。

由此看来,诸葛亮六次北伐,一次阻抗曹军,共七次对曹魏用兵。第二次、第六次北伐,诸葛亮走的是散关、斜谷进军路线,不可能出祁山;一次防御魏军入侵,基本没有远出。其他四次用兵都在祁山方向,其中第三次北伐,攻克武都、阴平二郡,是否到达祁山不清楚,但用兵方向在祁山。

这就是说三次用兵到了祁山及以北地带,一次到达祁山附近。

这就是演义所说的诸葛亮“六出祁山”。

整体而言,基本符合史实。但很多介绍诸葛亮北伐时,把派遣魏延、吴懿这次给忽略掉了。《诸葛亮传》没有记载,但《魏延传》有记载。

但从上面诸葛亮历次用兵来看,祁山是北伐的路径之一,其军事意义并非多么重要,只是必须经过的道路而已。

从第一次北伐来看,诸葛亮越过武都、阴平交界的建威,直接到达祁山,马谡就率军到了街亭。

这一地带位于小陇山山脉,本来属于曹魏的势力范围,但由于地脊人乏,曹魏并没有重兵把守。诸葛亮从这里出兵也没有多大的阻碍。第二次北伐平定武都、阴平二郡,以后就在蜀汉控制范围之下,但同样的原因,诸葛亮也没有派重兵防守。

祁山处在曹魏控制的南安郡与蜀汉控制的武都、阴平二郡的交界地带,位置很重要,但由于此地方十分贫瘠,人口也不多,魏蜀都没有特别重视,派重兵把守。失掉之后,曹魏也没有派兵去争夺。

从曹魏唯一的一次进攻蜀汉来看,司马懿一路到了西城,也就是到了祁山附近,诸葛亮还在汉中附近的城固、赤坂一带。由此可见,祁山对蜀汉也没有多么大的战略价值。

总之,位置很突出,但战略价值并不大。占领这个地方,粮草供给方面,无论魏蜀都很困难。易攻难守,对双方来说都很重视,但都没有到一定要占据,非重兵占据不可的意义上。

5

祁山,你可以理解为一条山间小路,一条从陕西省汉中市经陕西勉县、陕西略阳县、略阳县白水江镇、甘肃省陇南市成县、成县纸坊镇、甘肃省陇南市西和县、祁山(今甘肃省礼县北部)、甘肃省天水市上邽县(今天水市清水县)、街亭(甘肃省天水市秦安县),到达甘肃天水市的一条路。

祁山也叫祁山道,位于陇右五郡(天水郡、南安郡、陇西郡、安定郡、广魏郡)和长安之间,是长安通往陇右五郡的必经之路和交通要道。



从关中及长安通往陇右五郡只有两条道可走,一条是大道,叫陇山道,直通祁山道的街亭,也就是马谡镇守的街亭;另一道是小道,叫渭水道,直通祁山道的上邽,换句话说,只要守住祁山道的街亭和上邽,那么从关中及长安通往陇右五郡的道路就会被隔绝。

那么祁山道有什么意义呢?

祁山道的意义就在于它的战略地位非常重要,只要占领并守信祁山道,那么魏国的关中地区和陇右地区就被分隔开来,同时从关中通往凉州及西域的道路也被切断。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六出祁山,真实历史上诸葛亮只有二出祁山,无论是六出祁山还是二出祁山,祁山对于是诸葛亮北伐的战略来说,是重中之重。

诸葛亮北伐的战略目的就是:先占据陇右,切断曹魏关中与陇右及凉州的联系,然后再经宫陇右与凉州,接下来从西边和南边两个方向反攻长安,夺取长安,最后再进一步夺取天下的战略。



对于诸葛亮来说,要想拿下长安,必先取陇右,要先取陇右,必先拿下祁山,这就是祁山对诸葛亮的军事和战略意义。

为什么诸葛亮不能直取长安,或者采取魏延的子午谷奇谋偷袭长安呢?

最主要的原因就是魏强蜀弱,就算拿下长安也是一座孤城守不住,魏军可以从凉州和陇右调集军队从西边经陇山道直扑长安,可以从洛阳调集军队从东边经函谷关直扑长安,还可以从北边的浦坂津渡口渡过黄河攻打长安,同时可以从南阳调集军队从南边经武关直扑长安。



换句话说,就算诸葛亮取了长安,曹魏可以从西、东、南、北四个方向进攻长安,到时候诸葛亮也守不住,与其守不住长安,还不如先取陇右,稳打稳扎,从 战略上来讲,诸葛亮的战略部署没有错,不愧为一位出色的战略家和军事家。

因此,诸葛亮将战略重心放在了祁山道,从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情况来看,诸葛亮对陇右五郡势在必得,前提是马谡守住街亭,同时蜀军守住上邽。



在第一次北伐中,诸葛亮北率大军攻打陇右五郡,五郡有南安郡、天水郡、安定郡三个郡已经投降了诸葛亮,只要马谡守住街亭,蜀军守住上邽,那么诸葛亮完全有能力拿下陇右五郡,然后同化五郡,将五郡变成蜀汉的地盘。

可惜马谡没有守住街亭,张郃的大军已经冲过街亭,一部分进入陇右围攻诸葛亮,另一部分南下攻打下邽,如果让张郃拿下了祁山道上的街亭和上邽,那么诸葛亮回汉中的道路就会被张郃切断,到时候诸葛亮率领的全部蜀军就会被魏军切断后路,进入包围圈。



一旦张郃占据了祁山道,诸葛亮就成了瓮中之鳖,所以在张郃完全占据祁山道之前,诸葛亮必须撤退,而祁山道就成为北伐的重中之重,这就是祁山道的重要性。

而其它四条由汉中越过茫茫秦岭到达关中的道路自西向东分别是:陈仓道、褒斜道、傥骆道、子午谷道



分别到达关中的陕西省宝鸡市、宝鸡市眉县、西安市周至县和长安(陕西省西安市)。这四条均通往关中平原的核心地区,是曹魏防守的重点,况且也和诸葛亮的战略不一致,均不如祁山道的重要性。

6

谈及诸葛亮,人们毫不犹豫会将他与神机妙算联系在一块儿。然而实际上他晚年的一些对策屡遭惨败。譬如他六出祁山,其中五次北伐,没有一次成功。前四次折在缺粮,后一次栽在病魔。对此人们十分好奇,祁山究竟身在何处?为何它的军事意义如此重要?

祁山位于现今甘肃省陇南市礼县东侧、西汉水(嘉陵江支流)北边的祁山堡。它西起北岈(今平泉大堡子山),东至卤城(今盐官镇),总长度约50华里。它地扼蜀陇咽喉,东连陕西,南接四川。“六出祁山”出自《三国演义》,是罗贯中对诸葛亮北伐曹魏政权的统称。实际上诸葛亮仅北征五次,其中有两次走的是祁山道,其余三次分别是出散关、围陈仓;攻武都(进甘肃成县)、阴平(今甘肃文县西北),留兵据守;走褒斜道,终五丈原。诸葛亮五次北征皆为打倒曹魏、匡复汉室。为达到这一目的,他采取先拿长安,后攻洛阳的战略。笔者认为祁山的军事意义固然重要,但具有相对性。对曹魏来说,这并不是重点防御之地。但对诸葛亮而言,这是唯一胜利的可能。

首先祁山这个地方曹军对其管辖较为宽松。此地虽属曹魏统辖区,但其离洛阳较远,且与羌胡紧挨,故而曹军在此的防御系统十分薄弱。可以说,此地的兵力是曹魏最弱的地方。如若蜀军越过它则意味着蜀国拿下长安的初期目标有望实现,而拿下长安则表示蜀国匡复汉室的大业已实现一半。

其次虽然从整体看,祁山的地理位置还算“优越”,祁山与子午谷、陈仓、褒斜等道相比,它离长安最远。故而以路程长短衡量,祁山并不是最佳的进攻道路。不过该地与其他山道相比,地势最低、道路最宽、防御最弱。祁山山脉最高不过四百米,道路尚可轻松过一小排人,但离长安最近的子午谷道平均海拔约一千米,道路狭窄得只容单人通行,而其余几个山道也皆高耸入云,但凡遇上个狂风暴雨,极有可能被突发的泥石流堵道。

出于这几点考量,谨慎的诸葛亮拒绝了魏延提出的“子午谷道奇谋”。其实他很清楚蜀军和曹军之间的差距,如果子午谷道偷袭失败,必然要与曹军正面作战,那蜀军必输无疑。所以他首选祁山道,当时他一面佯装攻打斜谷,引曹军主力;一面偷出祁山,企图攻占长安,以控关中,可谓步步为营。起初蜀军节节高升,但祁山道战线实在太长。到了后期,将领与士兵皆疲惫不已,故而频繁失利,不得不退回汉中。失败后他又尝试走其他山道,但皆因地形与曹军主力及时援助而作罢。到第四次他再次出祁山道,谁料还未与曹军交战,刘禅竟听信谣言命诸葛亮退兵,而且当时粮草供应不足,诸葛亮只能打道回府。到第五次他改道斜口,中途却因病去世。纵观前四次北伐,祁山道最具主动权,胜算也最大,故而它对蜀国而言军事意义十分重要。

现在一些人对小说中诸葛亮六出祁山的策略表示质疑,但笔者对其仍持肯定态度,毕竟以蜀汉当时的处境来看,先发制人是最好的选择。另外诸葛亮一次又一次迎难而上、为匡复汉室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确实值得世人尊敬。

7

“祁山”位于今甘肃礼县东,此地扼蜀陇咽喉,是蜀军进入陇地,然后向东直插关中再进逼长安夺取中原的必经之路。所以“祁山”这条路的重要性就不言而喻了吧!

那么诸葛亮从汉中起兵北伐企图夺取关中,为何一定要绕如此远的路程走祁山呢?从汉中到关中就没有别的路可走吗?答案很显然是“有”,当年刘备出蜀走的就是别的路,那么到了诸葛亮北伐时,从汉中到关中有几条可走之路呢?答案是五条,从西向东分别是:祁山一路,陈仓道,斜谷道,骆谷道和子午谷道,五条路的具体位置如下图

从图中我们明显可以看出,诸葛亮北伐的目的是夺取汉中攻下长安然后挥师洛阳,兵锋直指中原,所以出祁山而夺长安是这五条道里路程最远的,那么诸葛亮为何不惜绕一倍多的路长途跋涉进行北伐呢?

主要原因就是关中和汉中被秦岭阻隔,这四条道位于秦岭群山之中,道路崎岖异常难走,不适合大部队通过,而出祁山虽然很绕,但道路相对平坦,有利于长途行军,诸葛亮对自己的决策以及蜀军的战斗力非常有自信,虽然这条路绕了点,但凭借己方的实力完全可以稳扎稳打打到长安城下,所以思考对比后,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就选了出祁山。

当时诸葛亮派赵云在斜谷摆出疑兵吸引魏军注意,因为在这四条道中,斜谷是相对好走的,所以魏国极有可能猜测诸葛亮北伐会走斜谷道。而魏延提出的从子午谷出奇兵突袭长安也被诸葛亮断然否定了,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到,子午谷是距离长安最近的一条路,假如魏延的想法得以实施,那么蜀军到达长安城下是非常快的,但这条计策实际上是很难实现的,前面说过因为子午谷的路不好走,只能派一支奇兵进行突袭,这一点魏延也想到了,但奇兵能不能攻下有重兵把守的长安是一个问题,即便攻下了能不能守住又是一个问题,因为从汉中向关中运送物资走秦岭是很难的,这也是诸葛亮几次北伐粮草往往不济的主要原因,秦岭难走,祁山太远,后来诸葛亮为了解决粮草问题,想到了在渭水南岸的五丈原进行屯田,可见粮草问题一直是影响蜀军北伐的主要问题。

然而诸葛亮千算万算就是没算准,马谡会失了街亭!当时诸葛亮大军连续夺下天水、南安和安定三郡,魏国上下一片哗然,在这关键时刻,诸葛亮不用魏延等老将把守从甘陇通往关中的咽喉要地—街亭,而是启用马谡守街亭,结果马谡失了街亭,蜀军入关中无望,最终诸葛亮只能下令退回汉中,第一次北伐失败。

后来诸葛亮几次北伐都没有第一次北伐取得的效果好,最终诸葛亮也放弃了出祁山,而是走斜谷,走斜谷也是他最后一次北伐,诸葛亮最后一次北伐之所以选择走斜谷,主要原因也是前几次北伐过度消耗了蜀国国力,诸葛亮只能兵行险招,想出奇制胜。但“兵行险招,必有一失”,诸葛亮已经打到了渭水南岸的五丈原,如果多给他点时间,进取长安也不是不可能,但这一次他千算万算还是失算了,最终他败在了上天手里,病死在了五丈原。

诸葛亮最有可能成功的两次北伐,第一次错算了马谡,第二次错算了自己,两次都是功败垂成,这难道不是命吗?

8

三国时期,汉丞相诸葛亮六出祁山伐魏的故事,在中国民间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但真正知道祁山在哪的可能不是很多。

如果大家在读书或阅史时稍为留意一下的话,就不难发现,三国时期所称的祁山位于今甘肃礼县东、西汉水北侧,西起北岈(今平泉大堡子山),东至卤城(今盐官镇),横卧在礼县西汉水北侧,绵延约25公里。它是扼陇蜀咽喉,控南北要冲的要塞,也是三国时蜀魏相争的古战场。

祁山是秦国的发祥之地,曾是秦早期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史载:“秦襄公始建秦国于西垂。

早在尧舜之时,就把这里称“西”,认为是天中之位,也是仲观察并祭祀日落的地方,其政治意义就更加不言而喻了。此处,群山耸立,直入云霄,被誉为“九州”之名阻,天下之奇峻,地扼蜀陇咽喉;势控攻守要冲,所以成为三国时魏蜀必争之地。

蜀汉的国土分为三部分,即汉中、蜀中、南中,汉中以北为祁山,关隘众多,地势险要,蜀道难嘛,都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据守则百万兵亦难行半步,北进则可背山而征战关中,所以其军事意义也尤为重要。

接下来讲讲其他的,诸葛亮亲率大兵六出祁山,欲收复中原、一统华夏的事迹。

其实诸葛亮一共有过五次北伐——在这五次北伐中,仅二出祁山。

公元228年春,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张郃大破马谡于街亭,失去了街亭,就无法阻击西进的曹军,诸葛亮打算用于屯田的天水、南安和安定三郡也必将得而复失。

公元228年冬,诸葛亮第二次北伐,蜀军包围了陈仓,久攻不克,于是诸葛亮粮尽退军。

公元229年,诸葛亮第三次北伐,诸葛亮攻占武都、阴平二郡,见好就收,主动撤军。

公元231年,诸葛亮第四次北伐,因李严运粮不继,反而诬陷诸葛亮拥兵自重,后主刘禅信谗召回诸葛亮。

公元234年,诸葛亮第五次北伐,因诸葛亮积劳成疾,不幸去世,享年五十四岁,至此北伐战争彻底结束。

总的来说,诸葛亮北伐失败多是因粮草不济,寡不敌众与战术保守。当然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他的对手也不弱,是司马懿这种老手,司马懿早已看破了一切,采取打不过就按兵不动-死守的战略,将诸葛活活“拖死”于北伐之路。

诸葛亮六出祁山现在看来实属笑话,可他是傻吗?不,这是忠义。

诸葛亮在《出师表》表中提到的‘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诚然已经表明了诸葛亮会兑现与先帝的承诺,并且已经想好了策略去统一中原。无奈天妒英才,丞相北伐,六出祁山,最后病逝五丈原。

如今从成都到西安高铁只要区区几小时,但丞相却倾尽余生。 有人对诸葛亮扼腕痛惜,因为他至死也没有匡扶汉室,统一中原;有人被诸葛亮为尽帝业、甘愿六出祁山历经艰辛而感动;还有人埋怨道:为了不忘他的初心,为了实现他的初心,六出祁山,穷兵黩武,把蜀地搞得民皆菜色。

在我看来,他报恩至死方休的决心就已经让人钦佩,而祁山也因为他的北伐故事而闻名。祁山留给我们后世的不单是军事意义,还是一种象征,一种诸葛亮精神的象征。

9

你好,谢谢邀请。

六出祁山吗?错!实际上只有二次出祁伐魏。

(诸葛亮北伐地图)

小说《三国演义》中,上演了蜀汉丞相诸葛亮“六出祁山,七擒孟获”的经典战役,在民间广为流传。因演义通俗易懂,老百姓便于理解,很快就在民间流传开来,使得家喻户晓。后来“六出祁山”也渐渐成为了诸葛亮北伐的代名词。

五次北伐,两次出兵祁山。

诸葛亮一生共有五次北伐曹魏,分别在公元228年春、公元228年冬、公元229年春、公元231年春、公元234年春。而其中又只有两次从祁山出兵!

(诸葛亮)

公元226年,魏文帝曹丕去世,曹叡继位。诸葛亮看中魏国朝政更替,势必有一些暗流势力涌动,致使魏国政局动荡,便早早开始筹备军资、训练士兵,做好进驻汉中的战前准备。为此还在扇动舆论方面做足了功夫,我们后来妇孺皆知的《出师表》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写出来的,通过《出师表》诸葛亮向刘禅表明统一三国、兴复汉室的宏大愿景,得到了朝中上下的支持。

公元228年春、公元231年从祁山出兵北伐。

公元228年,在经过两年的充足准备后,诸葛亮派邓芝、赵云出兵吸引曹军主力,自己则亲率大军从祁山进攻。眼看来势汹汹,沿线许多郡县纷纷投降归服,胜利之余还得到一员大将——姜维。曹叡见前线形势紧急,亲自到长安坐镇,派张郃、曹真分兵抵抗蜀军进攻,令人没有想到的是,诸葛亮派出马谡迎战。马谡遇上张颌,惨遭大败,第一次北伐也就落下一段落。

公元231年
诸葛亮率大军再次攻入祁山,时曹真病重、司马懿据守不出。诸葛亮割麦于上邽,司马懿追亮至卤城,掘营自守,有“畏蜀如畏虎”之讥。在五月时,双方最终交战,蜀军大胜,张颌中箭身亡,此为二出祁山!

为何民间却说是“六次北伐”了?

公元230年,曹真请求曹叡对蜀军进行反击!魏国毕竟是一个大国、强国,总不能一直任你蜀国挑训,从军事实力、土地人口、文官武将等等方面来看,都比你蜀国要强,在曹真的再三请求下,曹叡同意出兵,并派出强大陣容,由曹真领衔,司马懿、张颌配合主力出击。

但“人算不如天算”,仗还没开始打,老天爷就下了十几天的大雨,冲毁曹军栈道,致使曹军不战而退。一场大战就这样草草收场。因此后来人们也把这次“”北伐”算在内,就成了后来的“六次北伐”!但历史的真相却只有“五次北伐。”这一次只能算做是曹真伐蜀!

祁山在今何处?

祁山位于甘肃礼县东、西汉水北侧,西起北岈(今平泉大堡子山),东至卤城(今盐官镇),绵延约50华里。也就是说在甘肃省内。我们不多说,见下图?

祁山为何如军事地位如此重要?

古道云:“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古时候打仗,并不像我们现在这样有极其方便的交通要道,除了有高速公路、铁路之外,还可以通过水运、空运输送后备物资和人员。古代打仗,后勤运输除了陆路,有就是水路。

祁山陇右东接秦川,依丝路古道、渭河一线相通,是连通蜀汉与曹魏之间的交通要道,经过祁山道,然后取上邽,最后取街亭是诸葛亮北伐的规划之一。只要能在陇西站住脚跟,便能以此为跳板进一步威逼魏国!可见祁山的地理位置是很重要的。


我们前面说到,除了陆路运输,还有水路运输。祁山西北方向不远处就是礼县,而汉水就从礼县境内流淌而过。可以帮助西蜀军队解决相当一部分的后勤来源,对蜀军来说,这是一条非常重要的粮草运输通道。所以祁山对蜀军北伐的胜利与否,起到了致关重要的一步!!

我是爱历史的文史金蝉,文中不免有不足之处,欢迎您的斧正。

10

诸葛亮作为三国时期最重要的谋士之一。无论是在正史中,还是在明代小说《三国演义》当中。诸葛亮都是一个很厉害的存在。他在民间还有很多庙,普通百姓都十分尊敬这位伟大的人。

而在三国演义中最重要的蜀汉伐魏战争中有“诸葛亮六出祁山”的故事。那么这一故事是真的如此?正史上的记载也是如此?那么如果六出祁山真的存在,那么他这个这个祁山又在哪里?

其实那所谓的《三国演义》中所写的诸葛亮六出祁山,历史上并不是如此,历史上的诸葛亮只有三次是从祁山出兵北伐曹魏,而其余的几次是借道其它的地方北伐的。第二次次出兵故道,第五次次出兵斜谷。

经过我的一番查证以后,我发现岐山就在今天的甘肃省礼县东部,西汉水北侧,西起平原大堡子山,东至盐官镇,绵延50公里。但是在查找资料的过程中我却发现一个问题:曹魏在东北。祁山却在西北,为什么不往东打曹魏,而且要往西呢?那么其中又有诸葛亮的何种考量?

▲影视剧中的诸葛亮

魏军防守薄弱

之所以诸葛亮首先要从祁山出兵魏国是因为了能达到从西部和南部对魏国的夹击之道,而且魏国在陇西一带的兵力薄弱,而且还经常支援各地,从这里出发可以打的魏国手忙脚乱。原本第一次的祁山北伐差点成功,但是由于马谡失街亭导致了最终失败。魏国在经历了这一次的经验以后,加大了对陇西地区的防守,诸葛亮再要从此处出发攻打魏国就显得十分困难。

地势影响,补给充足

祁山地区山势险峻,两侧高峰林立,惟有中间一条西汉水通过,是谓“祁山道”。这条道路相对平坦,直通魏国国土,加上又西汉水流过,又为蜀国提供了粮草供应。古时候打战最重要的是粮草,运送粮草就成为了一个重要的问题。由于古代交通并不方便,多数粮草只能靠水运,这也是为什么诸葛亮选择这条道路攻打魏国的原因。

诸葛亮的五次北伐战争,只有第一次和第五次是大型全面战争,第四次是中型区域战争,第二次和第三次是小型局部战争。这里讲下第五次北伐。这时候的诸葛亮充分是考虑了当时的战况的,他选择斜古出兵同样也是为了出其不意,因为经过此前几次的祁山北伐,显然再从这里出发就难了。如若不是诸葛亮因过度操劳而死,蜀汉与曹魏之间的战争真的未可说。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