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一、江东鲁肃版“隆中对”;

建安五年(200年)周瑜把辅国之才鲁肃推荐给孙权后,孙权立刻召见接待鲁肃,等到宴会后大家都散去,孙权又把鲁肃拉了回来一起喝酒谈论国家大事。孙权就问鲁肃:“今汉室倾危,四方云扰,孤承父兄余业,思有桓文之功。君既惠顾,何以佐之?”就是说“现在大汉王朝衰微天下动乱,我想承继父兄的基业,创立像齐桓公、晋文公那样的霸业,先生您既然大驾光临,请问先生有何良策可以助我实现愿望呢?”鲁肃回答说:以前汉高祖也是想辅佐尊崇义帝最后却没有实现,这是因为项羽害死了义帝。现在曹操就像那时候的项羽,将军您怎么可能称为齐桓公、晋文公呢?关键是后面鲁肃接着说的话,“肃窃料之,汉室不可复兴,曹操不可卒除。为将军计,惟有鼎足江东,以观天下之衅。规模如此,亦自无嫌。何者?北方诚多务也。因其多务,剿除黄祖,进伐刘表,竟长江所极,据而有之,然后建号帝王以图天下,此高帝之业也。”不得不说鲁肃谋略非常高啊,鲁肃是直接给孙权当头棒喝告知孙权你不要想着要建立齐桓公、晋文公那样的霸业因为有曹操就不可能。估计孙权当时也疑惑,周瑜给我推荐的什么人啊?

说辅佐我建功立业却直接让我想都不要想。紧接着鲁肃把自己主张说出来了,汉室中兴是不可能的,曹操也不是一下子能够消灭的。这个和诸葛亮英雄所见略同,为什么?因为诸葛亮虽然是要中兴汉室,但是隆中对他也认为曹操是“此诚不可与争锋”势力强大暂时是不能与之想争抗衡的。

那怎么办?相信孙权脑海也会冒出这个疑问?鲁肃又接着说了,将军您只有先鼎立江东,看天下的形势变化;现在天下局势都是各方英雄豪杰割据占据一方,将军您占据江东一方,自然也不会引起别人的嫌猜忌恨。为什么呢?因为北方也是正值多事之秋,将军您正好趁着北方战乱未定、消灭掉江夏黄祖,然后进军征伐刘表夺取荆州尽可能占据长江以南所有地方,然后称帝建国夺取天下,建立汉高祖般的功业啊。但是这个时候孙权却卖了个关子说:“哎呀呀,我现在只是想尽一方之力,希望可以辅佐汉室,你说的不是我所能做到的。”但是孙权嘴上是这么说,做可是按照鲁肃说的那样做的帝王之心果然深不可测啊;但是从此孙权对鲁肃另眼相看,时常与鲁肃谋划军国大事,对鲁肃也非常器重并给予鲁肃丰厚赏赐

二、两版“隆中对”焦点—荆州;

诸葛亮的隆中对是以占据荆州、益州为起点,等到天下形势发生变化,就两路出兵,一路派上将率领荆州的军队向南阳、洛阳进军另一路由刘备自己统领益州的军队出击秦川;然后便能平定天下、中兴汉室,所以荆州对刘备至关重要。鲁肃对孙权的回答也是先立足江东、再占据荆州,然后尽可能占领长江以南的所有地方全据长江防线,最后称帝立号一统天下诸葛亮隆中对战略路线鲁肃江东版“隆中对”战略路线就起了冲突,这让孙权占领荆州“全据长江”尽可能占领长江以南的土地战略路线都无法实现。孙刘联盟就围绕荆州不惜刀兵相向,在江东主张孙刘联合共拒曹操鲁肃病逝后,孙权直接采纳并施行了吕蒙主张征伐夺取荆州的想法。这就引发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七月,在关羽发动襄樊(襄阳、樊城)之战,围困曹军取得水淹七军、逼降曹将于禁、斩庞德等一系列战绩时,江东吕蒙率军趁机袭取荆州,关羽本人也进退失据兵败被杀。这一战孙权集团不仅地盘增加,坐拥荆州南部六郡(南郡、零陵、武陵、江夏、长沙、桂阳),而且还拥有长江全线防线进一步巩固了江东势力。此战过后刘备势力则完全退出荆州,荆州的丢失也使得刘备与诸葛亮隆中对的前期战略路线也被打断

最佳贡献者
2

众所周知,“隆中对”指的就是刘备三顾茅庐时和诸葛亮在隆中的谈话,称为隆中对。按照易中天在品三国里的讲述,隆中对其实是有争议的。因为刘备到底有没有三顾茅庐,争议性很大,有些史学家认为是诸葛亮先上门找刘备,有些史学家则认为是刘备上门找诸葛亮,双方都有理。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是当下比较公认的。

言归正传,说说题目中东吴那边鲁肃所谓的“隆中对”,其实这只是个对比形成的名称而已,鲁肃并非孙权从隆重请出来的,两人也没有隆中对这一说,但鲁肃却是为孙权提出个类似于诸葛亮给刘备提出三步走策略的方针,权且称之为东吴版隆中对。

蜀汉版隆中对

隆中对是刘备前去访问诸葛亮时,询问诸葛亮说,当今天下大势,大汉将倾,自己应该怎么办?

《隆中对》:“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蹶,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

诸葛亮给出的回答很有操作性,就是典型的三步走战略:

第一步,后取一块地盘。这块地盘是根据当时天下大势分析出来的。曹操的实力强劲,而且在北方,他的地盘不好拿;孙权在江东,他的基业根基牢靠,而且大臣忠心,百姓拥护。能取的地盘就是荆州。

第二步,取益州和汉中。当然,熟悉三国的朋友们都知道,这时候是凤雏的加入,刘备也按照诸葛亮说的实现了取益州,成功的拿到了益州。随后,又劝降了马超,成功按下汉中。

第三步,伐曹。按照隆中对的计策,伐曹应该两路出兵,一路从荆州,一路从汉中。

《隆中对》: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

这三步走被后世称为标准的模板性方案。只是刘备在关羽和张飞死后,心性大变,执意要拿下东吴,这才导致策略被打乱。虽然诸葛亮后来苦苦支撑坚持伐曹,但六出祁山终无功而返,成就了“出师未捷身先死”的千古佳话。

东吴版的隆中对

接下来我们聊聊所谓东吴版的隆中对。其实,早在诸葛亮之前,人家鲁肃也给孙权提出过三步走的策略。

第一步,取荆州。按照东吴当时的情况,江东地区已经是稳稳当当的根基之地了,有孙坚三代人的耕耘,这里俨然牢靠可守。攻取荆州的第一步,就是派兵伐黄祖。

第二步,取益州。益州乃天府之国,这里物产丰富,加上北出汉中,是一个伐曹的好方向。

第三步,伺机伐曹。占据了荆州、益州和江东地区以后,和北边的曹操可以南北对抗,进可攻退可守,是一个成就帝王之业的好机会。

《三国志·吴书·周瑜鲁肃吕蒙传》:为将军计,惟有鼎足江东,以观天下之衅。规模如此,亦自无嫌。何者?北方诚多务也。因其多务,剿除黄祖,进伐刘表,竟长江所极,据而有之,然后建号帝王以图天下,此高帝之业也。

两个“隆中对”对比

其实,两个所谓“隆中对”有异曲同工之妙。二者都是以自己方向为出发点,以荆州和益州为图谋的地盘,然后想办法对抗曹操的策略。

但有个共同点,首先不去招惹曹操,因为诸葛亮觉得曹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鲁肃觉得曹操就是当年的项羽,不能与之为敌。

不同的是,鲁肃是希望拿下荆州益州,与曹操南北对抗;诸葛亮希望拿下荆州益州,然后看曹操和孙权厮杀,坐收渔翁之利,然后与之东西对抗。

结语

我们经常被《三国演义》中的鲁肃所误导,其实鲁肃不是一个唯唯诺诺之人,而是一个I极其豪侠之人,指囷相赠说的就是他的豪爽之举。当然,从鲁肃对孙权提出策略的方向来看,不仅诸葛亮有大智,人家鲁肃也有大智。

只是,经过《三国演义》的演义版助推,让我们对诸葛亮的智谋和才略更为熟悉,而且为此,诸葛亮也圈粉无数,鲁肃则没有。

这两个策略最终都流产了。

就蜀汉这边,前文已经提过,刘备从关张死后,就大举进攻东吴,最终受创导致计划失败;而孙权那边,因为鲁肃当时提出这个策略时,孙权刚刚从孙策手里接过东吴,江山不稳,人心需要重新抚慰,所以也就没有执行这个策略,后来随着刘备的崛起,这件事就有不可避免的因素从中作梗,所以很难执行。

纵观历史来看,“隆中对”的策略,没毛病。至于失败,只能说,人算不如天算。正如诸葛亮在《隆中对》中说的那样,不是人谋的失败,而是天时如此。

3

建安五年,鲁肃与孙权有一次秘密谈话,鲁肃让孙权巩固江东,与曹操、刘表三分天下,然后讨伐刘表收复荆州,与曹操划江而治,然后再顺从天意效仿高祖刘邦,克成帝业!

只不过后来刘表的死以及公子刘琮的不战而降是鲁肃没有料到的,因此鲁肃在刘琮投降后急忙前往刘备军中,请求联合抗曹,这点倒与诸葛亮不谋而合!



《三国志---鲁肃传》: 权即见肃,与语甚悦之。众宾罢退,肃亦辞出,乃独引肃还,合榻对饮。因密议曰:“今汉室倾危,四方云扰,孤承父兄余业,思有桓文之功。君既惠顾,何以佐之?”肃对曰:“昔高帝区区欲尊事义帝而不获者,以项羽为害也。今之曹操,犹昔项羽,将军何由得为桓文乎?肃窃料之,汉室不可复兴,曹操不可卒除。为将军计,惟有鼎足江东,以观天下之衅。规模如此,亦自无嫌。何者?北方诚多务也。因其多务,剿除黄祖,进伐刘表,竟长江所极,据而有之,然后建号帝王以图天下,此高帝之业也。”



相比较之下,诸葛亮隆中对的三分天下,也是曹操与孙权,但诸葛亮因拜刘备为主,首先便让刘备图谋荆州,进而与曹操、孙权三分天下,把刘表换成了刘备!



鲁肃与其说与刘表倒不如是与荆州之主,后来孙权与刘备均都奉行“隆中对”中的策略,图谋荆州,这便是后来双方久争荆州不下的原因!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