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939年7月1日,第二次诺门罕战役开始,信心满满的关东军纠集其包括坦克师团在内的全部精锐2万余人,向哈拉哈河西岸的苏蒙联军发动了偷袭。没料到如今的苏军已和过去大不一样,战术得当,火力凶猛,日军损失惨重。

这都要归功于朱可夫的指挥。作为首任坦克团长,一心要检验一下坦克装甲集群在战场上的作用,诺门罕正好给他提供了很好的试验场。14天的战斗,日军几乎没有像样的战绩,死伤过半。关东军司令植田谦吉实在看不下去,命令停止进攻。

被打蒙的关东军开始反思失败的原因。

此时,指挥这场战斗的日军第23师团长小松原惊恐万分。号称“苏联通”的他,制定的攻击计划遭到彻底破产。自战役开始以来,连续败仗,成为一个不折不扣“loser(输家)”。让他略感可以交代的,是他指挥的部队进攻了2公里。

让他没有想到的是,总结会上大家对这次行动给予了不错的评价。在他们看来,战术上该迂回的迂回了,该偷袭的偷袭了,空军、坦克、步兵都能按要求勇敢作战,将看家的本领都拿了出来。换个人也一样是这个结果,这让小松原感动万分。

分析结果是,首先,火力方面吃了很大的亏。虽然日军也有野战炮兵部队,但与苏军比起来,无论是从数量上,还是威力上都处于明显劣势,无法为步兵和坦克提供有效的火力支援。从统计数字上看,60%的伤亡都是炮火所致。

深究起来,日军的火炮性能一直保持在一战时的水平,当大多数大国将火炮的口径提高到100毫米以上时,而日军最大口径火炮只有75毫米。以苏联为例,参战火炮都是152毫米的野战榴弹炮,即使是迫击炮也大多是120毫米以上的大家伙。

其次,夜袭战术是正确的,但没有想到苏军没有给他们面对面拼刺刀的机会。日军向来重视单兵的作战能力,拼刺刀可以说日军的看家本领。日俄战争期间,他们就是依靠“猪突冲锋”,与沙俄军队拼刺刀赢得的胜利,但如今的苏军不允许他们近身。

朱可夫清楚地知道苏军士兵的实力,一对一的对决,日军士兵必胜。但打仗不会像过去武士决斗一样,只要想办法把对手打趴下就行。尽管在单兵武器上,双方不差上下,但朱可夫将坦克、装甲车整合为装甲集团担任主力后,日军的优势全无。

这样的分析会,让在一旁的“来取经”的盟友德国军事观察团的军官们不停地摇头。他们认为关东军的高级军官都只分析到了表面现象,其深层的军事理念和战术风格依然保持在一战时期的水平,装备更是差距甚远,是失败的重要原因。

关东军司令部最终决定,小松原依然担任下阶段的指挥,关东军要继续支持和鼓励。同时,为了能和苏军的火炮抗衡,将远程重炮部队调往前线。总之,“开弓没有回头箭”,作为日本精锐的象征,关东军必须打胜这一仗。

苏联最高统帅部也在反思。

第二次诺门罕战役取得的压倒性胜利,让苏联对未来实现解决远东问题充满信心。其中,朱可夫正确的战术起到了关键性作用。但所暴露的明显弱势也让苏联高层能否“短、平、快”的打消日本的“野心”,也有一些担忧。

一是,取得战争胜利,不能靠运气,要靠实力。尽管苏联的战争潜力是最大的优势,但是作为大兵团作战,后勤保障是苏军的最大短板。虽然铁路运送、汽车运输能将物资源源不断地送往前线,但依然支撑不了战斗的消耗。

受地理环境和自然条件的影响,诺门罕地区并不适合大兵团集结,斯大林增派的4个坦克装甲旅全部被朱可夫作为战役预备队在外蒙古的乌兰巴托待命。同时,囤积大量的物资,为以后的作战做好准备。

二是,前线部队实力依旧不强。抓获的日军俘虏来自十几个不同建制的部队,可以看出日本关东军是倾其所有,其继续进攻的决心很大。同时,虽然大的的战役结束,但小规模的夜袭、偷袭不断,足以说明日军是“不达目的决不罢休”。

朱可夫十分清楚苏军士兵的综合能力不及对手,而且数量不多,一旦双方拖成“持久战”,苏军将占不到任何优势。于是,斯大林决定将前线部队整合为第1集团军,朱可夫任司令员,以此提高战区规格,扩大部队规模。

更为重要的是,尽管苏联的战略重点在欧洲,但诺门罕战局久拖不决,势必牵制一些主力以及大部分的精力,反而影响到欧洲方面的部署,苏联将被拖入到一个尴尬的局面。为此,只有投入大量兵力,以压倒性实力尽快解决远东问题是上上策。

同时,在前两次战役中,苏军都是处在守势的位置,并没有真正打疼对手。只有不惜一切代价采取进攻,让对方清醒地认清自己的实力和坚决维护边境安全的决心,才能彻底打消关东军妄图侵吞苏联的梦想,以及尽早的结束远东战事。

小松原前进的“2公里”成为日军的“鸡肋”。

第二次战役中,号称“苏联通”的第23师团长小松原,唯一的战绩就是占据着深入边境线2公里的几个山包,也是关东军高级将领们不甘心失败,不死心的原因。殊不知,朱可夫是故意这么做的,为什么呢?

首先,火力弥补兵力的不足。苏军一线步兵不仅能力不高,而且兵力也不足,而苏军的最大优势是武器先进,数量多。于是,朱可夫加大重武器的配备,现在每一个步兵师重武器的比例超出正常水平的一半。

前线坦克受损,由后方担任预备队的坦克装甲部队及时补充,缺多少补多少。保证每一个作战的坦克旅始终处于满编状态。每天不断地出击,并没有打算攻取的想法,以此不断地消耗日军的有生力量和他们的战斗意志。

其次,这是一个很好武器实验场。在诺门罕除了海军,几乎所有兵种的头头都来到了这里,同时到这里来的还有各兵种研制的新武器。他们轮番上场,不但给前线提供火力支援,而且借这个机会对新武器的性能,以及能否形成战斗力进行检验。

当然,朱可夫不断地袭扰和炮轰,分散了关东军准备进攻的注意力。而苏军借机在后方集结大量的兵力和囤积进攻所需的各种物资。小松原万万没有想到“好不容易”得到的“2公里”却成为关东军最为头疼的地方。

在这里,苏军坦克、狙击手、火炮、飞机“连轴”进攻,山坡上整天浓烟滚滚,鬼哭狼嚎。此时的关东军进攻没有实力,撤退则会折了“王牌部队”的面子,可谓进退两难,成为了“鸡肋”。

朱可夫采取退让“2公里”做法,确实是一个很好的“此消彼长”的战术。既有效地消耗对手的实力,又锻炼了自己的部队,更为重要的是吸引对手的注意力,而忽略苏军正在进行的进攻准备。

大家认为呢?欢迎留言和讨论。

参考文献:《二战全史》、《当关东军遇上苏联红军》

欢迎搜索关注“白杨树下谈历史”//学习历史,传播文化正能量//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最佳贡献者
2

苏德大战期间,苏联一直有一个重大的隐患,那就是远东地区的日本关东军。为了防范关东军突然入侵,和德国形成南北夹击之势,苏联在远东地区一直驻扎着上百万苏联红军。在战事最焦灼的时刻,希特勒一直希望远东的关东军从背后侧击苏联红军,但日本人却跑去偷袭珍珠港,打起了太平洋战争。这让后人在评价二战历史时总是会说日本人格局太小,战略眼光太差,那么二战时期的日本人水平究竟咋样?

??朱可夫

苏联名将曾经一针见血的指出,日本士兵守纪律,执行命令坚决,作战顽强,特别是防御战时。下级军官也受过很好的训练,作战异常顽强,一般不会投降,剖腹自杀时毫不迟疑。同时朱可夫也指出日本军官水平很差,尤其是高级军官。他们训练差主动性也很差,同时日本军官习惯于墨守成规。朱可夫同时强调,日本将领,尤其是高级将领,级别越高就越愚蠢。朱可夫这样的表态是自吹自擂还是实事求是?或许绝大多数历史学家都会认可朱可夫的说法。

??诺门罕战役中的朱可夫

朱可夫并非无的放矢,他刚刚在诺门罕和日本人进行了一场艰苦的战斗,在那场战争中朱可夫凭借着炮兵优势和机械化部队彻底碾压了日本军队。然而日本军人的勇敢或者说狂热给朱可夫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日本士兵动不动就板载冲锋经常会让苏军惊慌失措,日本人的单兵素质和白刃战技巧都是在二战中名列前茅的。日本军队行军作战时一丝不乱,不让对手有任何可乘之机。日本的下级军官,如日军的小队长和中队长都是战术素养十分优秀的力量,他们作战经验往往比起军官和高级将领还丰富。

??日军

然而受限于日本特殊的军衔制度,士兵和下层军官永远不能成为军官和高级将领,而且他们也不会投入到新组建的师团中去,因此新组建的师团永远不可能变得强大。因为缺乏真实的战场经验,也不能与时俱进理解战争,因此日军将领对步兵战术的理解仍然停留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原本用来保护士兵的坦克在日本人那里成了被士兵的保护的瓷器。而这些日本人捧在手心里的坦克在苏联人看起来不过就是纸糊的玩具一样。

为了这场诺门罕大战,关东军七拼八凑出了86门大口径火炮,然而这些大炮里面甚至还有一战时期的重炮,由于运输能力不足造成炮弹也必须限量发射。而苏军一次反击就动用了200多门重炮,炮弹随便造不限量,朝日本人头上甩了31000吨各类炮弹炸弹,大约是日军的16倍。朱可夫有些话当时没敢说出来,其实如果不是苏联红军正在进行的大清洗运动让苏联红军战斗力大大受损的话,日本人恐怕会被打的更惨。

??朱可夫

苏联领袖斯大林得到了朱可夫对日军的看法后十分满意,朱可夫立刻就被任命为基辅特别军区司令员。随后斯大林和日本签订了《苏日中立条约》,有了这份条约再加上诺门罕给日本人造成的巨大心理阴影下,斯大林再也不用担心腹背受敌,可以专心对付德国了。

3

如果这个结论是朱可夫的研究成果,那么有以偏概全之嫌。另一个版本的说法是,朱可夫认为日军“士兵很勇敢,将领很垃圾”。

从日军在中国战场的表现看,日军堪称劲旅。即使在太平洋战场,如果刨除美军在装备上的绝对优势,日军和美军“硬杠”也是丝毫不落下风的。

那么日军将领真有朱可夫描述的那般无能吗?也不尽然,公认对日军将领的评价是,战略眼光有欠缺,但战术水平绝对是一流的,他们狡猾阴险而冷酷。

日军不乏名将,如山本五十六、冈村宁次、山下奉文、包括与薛岳大战长沙的横山勇。山本五十六一度令美军很头痛,通过破译密电半路将其座机击落;彭总对冈村宁次有过评价:这个家伙是个很厉害的人,有许多地方值得我们学习;马来之虎山下奉文,曾横扫东南亚;横山勇则在长沙会战中,与薛岳将军有来有往,虽落败但输的并不难看。

朱可夫曾在1939年指挥过诺门坎战役,也许他认为“日军将领很差劲”的论断,正是出自于此战。

当时苏军是一个地面装甲部队和空中力量都占优势的现代化集群,而他们的主要对手23师团,只是一个下辖三个联队的守备部队,火力比之侵华的乙种师团尚有不如。

那么在战神朱可夫指挥下,这场仗打成了什么样子呢?历时四个多月,苏军死伤2.5万人,日军死伤1.9万人。而且苏军投入的500架飞机损失近半,装甲车坦克损失近400辆。

因此单从战果上讲,诺门坎并非苏军所宣扬的“碾压式胜利”,顶多算是惨胜。

事实表明,日军将领水平虽有缺陷,但绝非朱可夫所说的“很差劲”,最不济也是“正常水准”。

4

我觉得朱可夫元帅的评价非常靠谱, 二战时的日军从整体来讲,和苏联的差距是巨大的,说来的确很惭愧,二战时期,日军最辉煌的战绩大部分都是和中国军队的交手中取得的。但是日军胜之不武。

因为当时中国是以农业国对阵工业国越级对抗以外,还有许多其他因素影响,像蒋介石在战争初期,对地方军阀的实际控制力非常有限,始终只能动员部分国力与倭国作战,所以日军的胜利应该打点折扣。

另外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这场战争从一开始起就是一场不对称的战争,倭国对这场战争的准备就非常充分,因为各种历史原因,仗一开打就在北京城边,而淞沪会战尚未开战前,倭国已在上海占据租界多年并长驻有精锐的海军陆战队,使得进攻上海也无需登陆作战。我们假设如果现在中日开战,如果中国能一开始就在东京郊区发起进攻,我相信日本连一天也坚持不下来。

另外当时因为中国是个纯粹的农业国家,日本拥有绝对的制空权和制海权,可以从中国任何沿海地区发起攻击,机动性非常强,所以当初中国放弃沿海城市,实在是没办法守,哪怕就是这种占尽优势的情况下,倭国都没办法继续扩大优势。像1944年衡阳会战、1945年雪峰山会战日军均是以优势兵力参战而陷入僵持局面。因为那时中国军队训练水平和装备基本已经和日本接近,按照美国陆军部长史丁生的评价就是“华军的配备若能与日军相等,他们击败日军亦非难事”。

当然,倭国军队还是有优点的,一是武士道,从整个二战时期来说,日军作风应该都是最顽强的。执行命令坚决,没有成建制投降的部队。第二,单兵作战能力突出,特别擅长近战和夜战,在太平洋越岛作战中,美国人最怕的就是日军的夜袭。

但和苏联美国这些超级大国比起来,日军就根本不够看了,日本没有装备大量坦克,没有独立的坦克机械化军团。坦克主要还是以配合步兵作战为主。在遇上以钢铁洪流为主的美苏陆军时,大多数战地指挥官都愚蠢透顶,只会让部队以徒劳的冲击被美苏强大的火力“玉碎”。比起志愿军的土工作业来说根本不是一个档次,志愿军非常重视土工作业,在一个地方驻扎超过三天,就能建成一个战壕、交通沟、避弹洞、散兵坑梯次配置、交替掩护的环形防御阵地。根本不会发起日军那样的万岁冲锋。

所以朱可夫在诺门坎地区和日军接触后,直接碾压日军后对日军的战术水平不屑一顾也是理所当然的。

5

朱可夫认为日军“士兵很勇敢,将领很垃圾”。

二战时的日军是“一流的士兵,二流的军官,三流的统帅”。

但从日军在中国战场的表现看,日军堪称劲旅。即使在太平洋战场,如果刨除美军在装备上的绝对优势,日军和美军“硬杠”也是丝毫不落下风的。

公认对日军将领的评价是,战略眼光有欠缺,但战术水平绝对是一流的,他们狡猾阴险而冷酷。

日本军官的培养是一个相当复杂的过程,几乎每一个军官都是接受过军事教育的,中国近代以来的军事思想大多出自日本。

由于日本下克上之传统,导致日本战略方针一再更改,造成了日本短视之现象。

日本是一流的海军,二流的空军,三流的陆军。日本陆军二战时尚停留在一战时期的水平,对付中国尚有优势,但对抗苏联就有些落后了。朱可夫只与日本陆军交过手,就如此评价日本军官,恐怕有些武断了。

6

我是潘多拉效应,很高兴能够回答您的问题,朱可夫的这种评价是基本靠谱的,因为这是他在亲自指挥完诺门坎战役之后,于1940年5月奉召晋见斯大林时所汇报的。这也是朱可夫第一次被斯大林召见,毕竟之前连个军区司令员还都不是,尚不够级别谒见最高统帅,所以紧张激动的不行。在这样的情况下,当斯大林询问起日本军队的真实水平时,朱可夫的回答必然是战战兢兢而不敢信口开河的,也算人之常情。

朱可夫被选派到远东地区指挥对日作战时,不过是白俄罗斯特别军区的副司令员,1939年9月那会苏军“大肃反”还没有完全结束,许多高级将领接到命令前往莫斯科之后就莫名其妙失踪了,朱可夫当然也怕的不行,跟家里把后事都安排好了。结果是被任命为驻蒙苏军第1集团军司令员,指挥反击日本关东军,最终胜利凯旋,扬名全国,荣膺“苏联英雄”称号。

斯大林是在克里姆林宫公开召见的朱可夫,作为诺门坎战役的有功之臣,之前他刚刚被提前授予大将军衔,斯大林的接见一方面是奖赏,一方面也是当面考察以便重用,陪同接见的还有莫洛托夫、加里宁等政治局委员,规格还是蛮高的,简单的寒喧后斯大林直奔主题:“你认为日军怎么样”?

朱可夫立正回答:“与我们在哈拉哈河(诺门坎地区)作战的日军士兵训练不错,特别是近战,他们守纪律,执行命令坚决,作战顽强,特别是防御战时。下级军官也受过很好的训练,作战异常顽强,一般不会投降,剖腹自杀时毫不迟疑”。

这个回答是比较有技巧的,如果苏军击破的敌人是不堪一击的菜鸟队伍,那么朱可夫的能力和战功也就无从谈起了,只有打败顽强的敌人,才能证明我军的牛掰,这个道理每个将军都明白。同时朱可夫的评价也是中肯的,中国的抗日战争也证明了这一点,日本士兵的单兵素质、狂热精神、白刃格斗和悍不畏死,确实在二战各国中名列前矛。

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在台儿庄曾经大破日军,然他在回忆录中也写道:“日本陆军训练之精,和战斗力之强,可说举世罕有其匹。用兵行阵时,上至将官,下至士卒,俱按战术战斗原则作战,一丝不乱,令敌人不易有隙可乘。日本高级将领之中虽乏出色战略家,但是在基本原则上,绝少发生重大错误”,基本佐证了朱可夫的评价。

军史学家们也普遍承认,二战日军的小队长和中队长是基层部队的主要支撑力量,他们对士兵的统率能力和战场上的战术指挥,基本是靠谱的。日军在抗战初期投入的第101、第106等特设师团之所以战斗力不如老牌常设师团,正是因为只有大队长以上才是现役军官,中小队长都是预备役人员,实战中掌握部队和指挥能力较差。

朱可夫继续回答斯大林的提问:“日本军官,特别是中高级军官,训练差、主动性差,习惯于墨守成规”,对这段总结笔者个人认同一部分,日军的中高级军官进攻主动性是可圈可点的,但确实在战术上不会变通,很有股二杆子精神。诺门坎战役期间,德国军事观察团也随同进行了战场考察,深感日军的步兵战术仍然停留在一战时期,对其用步兵保护宝贵的坦克、动不动就板载冲锋的战法实在无法理解。

对日军的武器装备,朱可夫认为整体上是落后的,尤其是坦克和火炮这两个方面,这也是实情。关东军累死累活拼凑出86门大口径火炮,甚至还有一战时期的重炮,由于运输能力不足造成炮弹也必须限量发射。而苏军一次反击就动用了200多门重炮,炮弹随便造不限量,朝日本人头上甩了31000吨各类炮弹炸弹,大约是日军的16倍。坦克更不必说了,在欧洲人眼里,日军的装甲车辆几乎就是钢铁玩具。

斯大林最后的问题是我们的部队打的怎么样,用脚丫子都可以想出来朱可夫的应对语言:“我们的正规部队打的很好,我的坦克部队打得很出色,我们的炮兵在各个方面都比日军优越,我认为我们必须大大扩充装甲部队和机械化部队”。说明一下,朱可夫特地加重语气的所谓“正规部队”,隐指配合作战的蒙古军队战斗力比较糟糕。

斯大林对朱可夫同志的回答基本满意,当场宣布任命,朱可夫大将即刻出任苏联最大的军区:基辅特别军区司令员,从此,朱可夫步入苏联红军核心领导层。诺门坎战役的历史影响是深远的,斯大林有理由高兴和重赏朱可夫,因为不到一年之后日本主动提出缔结了《苏日中立条约》,其核心内容是如果苏德开战,日本将保持中立,而如果日美开战,苏联亦将保持中立。

在纳粹德国的巨大军事压力下,斯大林终于可以不用担心腹背受敌的局面出现了。

7

朱可夫对二战日军将领的评价还是比较正确的。说句实在话,二战时的日军,无论是单兵素质还是部队战术素质都堪称世界一流,无论是哪个国家,想要在单兵素质及战术素质上挑他们的毛病,比在鸡蛋里面挑骨头还要难。但要是我们从战略的高度审视二战的日军,说他们像猪一样蠢也并不为过。日军之蠢,并非蠢在士兵,而是蠢在军官。官越大,智力就越不够用。例如二战时的日本首相东条英机,就被石原莞尔轻蔑的称为东条上等兵,说他能管理好仓库里的10挺机枪就不错了,多了一两挺能不能管得了还是个问题。有人总结说,二战时的日军是“一流的士兵,二流的军官,三流的统帅”。

二战时的日军之蠢,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首先,把战争和战斗混为一谈。在日本人眼里,战争就是战斗,战斗就是战争。其实,稍有军事常识的人都知道,战争和战斗是两码事。战斗打赢了并不等于战争就打赢了;反过来,战斗打输了并不等于战争就打输了。打赢了战斗却输掉了战争的例子并不鲜见,如越南战争、阿富汗战争以及现在的反恐战争。美军或苏军几乎打赢了每一场战斗,却因战事久拖不决,经不起消耗,最后都以失败告终。一个高明的战略家在发动战争的时候就根据敌我双方的实力对比、战争潜力对比和可能出现的国内国际形势变化,提出自己的战争目标。只要战争目标不达到,马上收手,并想方设法的结束战争,巩固胜利果实。纵观从1931年“9.18”事变到1945年8月15日日军宣布投降的14年战争期间,日军最高统帅部从来没有制定过明确的战争目标,从普通士兵到总司令,从普通国民到天皇,谁都不知道打这场仗的最终目的是什么。既然没有战争目标,也就没有判断战争胜负的标准,日军所取得的胜利也仅仅局限在战役战术级别上。

其次,对后勤保障不够重视。后勤兵,在日语中称为辎重兵。当时日军有句话:“辎重兵也算兵?蜻蜓也能当老鹰。”在日军眼里,干后勤是件很不光彩的事,没什么地位可言。当然,日军不重视后勤保障并不代表日军不管士兵的死活。毕竟连傻子都知道,打起仗来人要吞的,枪炮要吐的,没有吞吐的东西还打个屁仗,趁早化剑为犁、回家种地是正经。日军解决吃喝问题的方法永远只有一个:就地调达。说白了就是抢。纵观整个二战期间,各参战国军队或多或少都有过抢粮的行为,但像日军那样有组织、有计划、大规模、大范围的抢粮还真是不多见。你看人家美军,不但不抢粮,还能均出一部分军粮来救济沿途的难民,大搞军民鱼水情。不是美军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执行得好,而是人家根本没有抢的必要。可日军就不一样了,走到哪抢到哪。可要打劫也得有可打劫的对象才行呀。在中国大陆可以抢,在东南亚可以抢,在印支半岛可以抢,在南洋诸岛也可以抢,但在太平洋诸岛上抢个毛呀!当时太平洋诸岛上,大部分是荒无人烟——纵使有人也绝大部分是土著人。他们不事生产,以打猎、捕鱼、采摘野果、挖植物根茎为食,往往还不留隔夜粮。一贯抢惯了的日军到这些岛上可傻眼了:这还怎么活呀?一开始国内还能运来些补给物资,但自盟军反攻后,可就一点也运不来了。因为美军见着船就炸,白天不敢行动,只能晚上偷偷摸摸的送。但后来晚上也不行了。因为美军财大气粗,根本不节省弹药,他们一听说哪片海域有敌舰,大批飞机马上赶过去,对该片海域狂轰滥炸一通。岛上日军的日子更不好过,美国人的打仗方式完全与日本人想像的不同。在美国人看来,打仗就是为了占地方。怎么占呢?把敌人赶跑就行了。为了把敌人赶跑,美军几乎不在乎成本。一发现或听说哪有日军,马上对该区域进行炮火覆盖。这样一来日军就只好钻山洞了。可山洞里有啥吃的呀?战后有日本人统计说,在太平洋战场,饿死的皇军比被打死的还要多。日军饿到什么地步呢?最严重的时候居然连司令官的便当都偷了,要司令官颁发“严禁食用战友尸体”的地步。现在,有些人说日军在太平洋的失败主要原因是物资匮乏,“要什么没什么”。其实,这话只说对了一半。日军占了亚太那么多的地方,什么物资都不缺,要什么有什么,但这些物资都没有出现在需要的地方。例如太平洋岛上的日军和本土的国民需要粮食,日军在中国和东南亚就抢了很多粮食,但却没办法运回国内以及运到太平洋诸岛上;日军需要石油,日军占领荷属东印度(现印尼)的巨港油田。荷兰军队在逃跑时几乎没有破坏油田,日军接过来就能生产。巨港油田月产上百万吨原油,足够日军需求了。但原油得经过提炼才能用,可炼油厂却在本土和中国东北……。反正日军拥有他需要的一切物资,但却没有能力把这些物资送到他需要的地方。这就是轻视后勤保障的结果。

第三,思想僵化。应该说日本还是个喜欢接受新事物的国家,国际上有什么,日本很快就有了。但接受新事物并不等于接受新思想新思维。例如在二战中,几乎所有的参战国都大量装备有冲锋枪,可日本却是个例外。并不是说冲锋枪是什么高技术的东西,日本造不出来。日本是造出过冲锋枪的,他们叫100式手提轻机枪。但日军高层认为,百发一中的冲锋枪不如百发百中的步枪。打仗的时候,远了就用大炮轰,用步枪“点名”;近了就拿机枪扫,就扔手榴弹;再近点就拼刺刀。这一套打法对付小国弱国倒也管用,但要对付美苏等强国就不灵了。美苏等强国打起仗来那是天上飞机炸,地上大炮轰,坦克、装甲车、步兵高度协同,排山倒海的压过来,冲锋枪的怒吼织成一道道弹幕,让日军想拼刺刀都找不着机会。这时日军才知道冲锋枪的厉害,于是急急忙忙的把100式手提轻机枪从垃圾堆里捡起来,视若宝贝。但很可惜,此时战争都快接近尾了。100式手提轻机枪仅仅生产了200来支就停产了。当然,冲锋枪惊人的耗弹量也令日军望而怯步,因为资源匮乏的日本根本承担不起如此奢侈的打法。除了冲锋枪,还有航母。日本是世界上最早发展航母的国家之一。二战时日本先后拥有差不多30艘航母。日军偷袭珍珠港,英军奇袭塔兰托,证明了用空中力量可以将一支沉睡的舰队送入海底;英军航母猎杀“俾斯麦”战列舰,日军在南海关丹海域用飞机炸沉英军“威尔士亲王”号战列舰,“反击”号重巡洋舰,证明了空中力量可以将一支醍着的舰队送入海底。这些战例都预示着航母称霸海洋,空中力量主宰战场的时代的到来。可日军的思想却还停留在坚船利炮、舰队决战的年代,花了很多的人力、财力和物力,建造了“大和”“武藏”等等一系列战列舰和巡洋舰,把它们视为联合舰队的主力,轻易不值得用。而航母则属于从属地位。当然,日军中也有能人,知道日军的战略思想错误,如浊泽治三郎和大西泷治郎。特别是大西泷治郎听说日军要建“大和”级战列舰的时候,跑到海军省去大闹:“造‘大和’是个时代的错误。一艘‘大和’的造价顶得上3000架飞机。给我3000架飞机,我可以炸沉200艘‘大和’。”结果海军省的高官们根本听不进去,“八格牙路,你个小屁孩懂什么?”结果不幸被大西言中,日军辛辛苦苦建造的战列舰和巡洋舰在太平洋战争中几乎没有施展什么拳脚就全被美军炸沉到海底了。说日军思想僵化还有个例子。这得从甲午战争前说起。在甲午战争爆发之前,有一次,北洋水师的“镇远”“威远”组成编队访问日本长崎。东乡平八郎随大家上“镇远”号参观,看见大炮上晾着衣服,甲板上乱七八糟的,于是他认定北洋水师虚有其表。在他看来,武器是神圣的。一支连武器都不爱护的军队根本没有战斗力。后来的甲午战争也证实了东乡平八郎的预见正确。可到了二战时,日军却把东西方文化差异视而不见,把东乡平八郎的观点生搬硬套到美国人身上。当时,一大群所谓的“美国通”极力鼓吹对美开战,认为美国不堪一击。为了证明自己观点的正确,他们把美军士兵在大炮管里爬进爬出,在大炮管上嘻笑玩耍,摆Pose照相,在飞机背上尿尿的图片给大家看,“武器是神圣的。一支连武器都不爱护的军队是没有战斗力的”。除此以外,他们还告诉大家,“美国人、美国军队不爱国。他们骂政府,骂官员,连总统都骂”,“美军纪律松散,连一二一都走不整齐,超过500米都要坐车”……,这样一支无组织无纪律,既娇生惯养又贪生怕死的军队有什么好怕的呢?“只要皇军朝天放三枪,他们就吓得缴械投降!”可后来的事实证明,这些“美国通”的观点是多么的荒诞。美国人拼起命来一点也不比日本人差。为了报珍珠港被偷袭之仇,美国人愣是把B25轰炸机搬到了航母上,把常规起降需要的2000多米跑道压缩到一百多米起飞,以有去无回的决心轰炸东京。在珊瑚海战斗中受重伤的“约克城”号航母,仅仅回珍珠港修了三天,几乎就是贴了张“创可贴”就赶去参加中途岛之战……

第四,狂妄自大,一厢情愿。无论是一个人也好,一个团队也好,一个国家也好,如果做事太顺利,就容易产生“我什么都能”的错觉。日本自从走上对外扩张的道路以来,几乎是一帆风顺,抢了不少地盘。于是日本人也变得狂妄自大起来。狂妄自大的人,无论做什么事,都认为自己是正确的。如果把事情搞砸了,他们也不在自己身上找原因,而是怪老天爷不帮忙。借用一句电影台词就是:“不是我们无能,而是敌人太狡猾。”联合舰队司令官山本五十六被美军猎杀后,就有人怀疑日军密码是不是被美军破译了。但日军密码专家却拍着胸脯保证,日军的密码是最复杂、最完美的,敌人是无法破译的。为了证明自己观点的正确,他们还用同样的手法拍了封电报,是有关联合舰队参谋长草鹿龙之介视察前线的时间和线路的。这电报当然被美国截获并破译了。但美军很快就知道这是日军的计谋,于是不理会,让草鹿龙之介平平安安的完成了视察。结果以后,日本军队的密电就成了美国人面前的“皇帝的新装”。纵观整个二战,日军制定的作战计划,往往都是一厢情愿式的,从来不考虑对方的国情。例如日本侵略中国,以为只要攻占了中国的大城市,控制了主要交通线,切断中国获得外援的通道,中国就会投降,战争就会结束。可惜这都是不切实际的一厢情愿式的想法。日军的战略思想更是蠢到家了,本来陷入中国的战争泥潭就已经受糟糕的了,可日本居然还要扩大战争,袭击珍珠港,与美英等西方强国为敌,这不是寿星公上吊——找死吗?

第五,论资排辈、教条主义思想严重。应该说这毛病在哪个国家、哪支军队都有,但却没有一支军队像日本这么严重。日军是非常讲究论资排辈的,晚辈在先辈面前只能点头哈腰称是。要是大家是平辈的,军衔一个样,那就看谁在学校里的成绩好了。日本海军兵学校有一个不知道该说好还是不好的制度,每次考试,都把学生的分数、名次排出来,贴在最显眼的位置。谁多少分,排第几,一目了然。但辈分高,成绩好,并不代表能力强。例如日军的大本营参谋,在当时他们被誉为精英中的精英。为什么呢?因为他们是在陆军大学校、海军兵学校考试成绩前十名的毕业生中挑选出来的,属于顶尖级人才。但现在在日本,“大本营参谋”却是愚蠢和无能的代名词。在日本,骂一个人不请示、不汇报、擅做主张,就说他是关东军;骂一个人狂妄自大、自以为是却又昏招百出,就说他是大本营参谋。在论资排辈的日军,长官的任命往往不是按照能力而是按照辈分来的。例如联合舰队刚组建航空战队时,应该说让对航母和航空比较了解的小泽治三郎、大西泷治郎出任主官才对。但由于他们的资历浅,辈分低,只好屈居次位,主官让给了南云忠一等人。但南云忠一却是个对航母一窍不通的家伙。在偷袭珍珠港中,日军只把美军的军舰、飞机和军营炸了,却没有炸船坞和修理厂、油库。以至于尼米兹到珍珠港上任太平洋舰队司令时,都不忘“感谢”日军,说他们为太平洋舰队的快速恢复提供了保障。在中途岛之战中,又是这个南云忠一,一会换炸弹,一会换鱼雷,搞得日军手忙脚乱,结果被美军钻了空子,短短5分钟炸沉了三艘航母。要是当时南云忠一开窍点,“不管白猫黑猫,抓到老鼠就是好猫”,说不定中途岛之战的结局还要改写呢。别以为像南云忠一的人是少数,其实日军高层比比皆是。直到现在,日本人对安排给自己的任务都会不折不扣,完成得很好,但对于额外的工作就变得马马虎虎、应付了事,有一种“我死后哪管洪水滔天”的做派。所以,一个日本人能把事情做得很好,但一群日本人在一起工作,反而就不好了。

第六,“信息”“情报”两不分。直到现在,在日语里,“信息”“情报”:都是同一个词:情報。所以,你到日本学习或者旅游,你就会发现日本几乎所有的中高级学校都开设有情報专业。不知道的人以为那是培养特务的,其实,人家绝大多数是培养IT人才的。正因为信息和情报两不分,所以日本人也就经常把信息和情报混为一谈。其实,信息和情报那是两码事。那信息和情报有什么不一样呢?我们看抗战剧,经常看到这样的镜头:日本鬼子要出去扫荡了。胖翻译出来买烟,一边交钱一边说“到李庄”。那这算不算是情报呢?不算。这只能算是一个信息。因为鬼子可能去赵庄、去马庄或者别的什么地方也说不定。得要通过不同的渠道,把这消息核实了,才能算是一个情报。二战中的日军并不缺乏信息的收集能力,但却没有把这些信息变成有用的情报。

8

朱可夫应该不会给出这样的评价结论。他更像一个纯粹的军人,应该不会不尊重对手。

9

大家好,我是历史小旋风,我来回来这个有趣的问题,“朱可夫二战期间认为日军将领水平都很差劲,评论靠谱吗?”历史小旋风认为不靠谱的,要想了解日军将领指挥水平,得从日军各方面考虑,那么历史小旋风就给各位分析分析看看是不是真的如朱可夫所说的,不能单从一方面或者片面就盖棺定论。朱可夫评论的日军将领是“诺门坎战役”结束后评论的,因为这是唯一一次朱可夫参加对日作战,所以朱可夫对日军将领的评价。

诺门坎战役

“诺门坎战役”双方伤亡人员对比

诺门罕战役,又称也“哈拉哈河战役”,1939年5月4日至9月16日,在新左旗境内诺门罕布日德地区及蒙古国哈拉哈河中下游两岸,爆发了一场震惊世界的“满”蒙边境战争,即日本、伪满洲国与苏联、蒙古人民共和国的大规模军事冲突事件。战役过程小旋风就不讲了,结果肯定是苏联以惨重的代价获得胜利的,那么伤亡情况呢?先讲讲鬼子伤亡情况吧,日军阵亡和失踪人员为8440人,受伤人员8766人,战役总共损失人员为17206人,这是鬼子兵的伤亡情况。再看看俄毛子的伤亡情况,苏军阵亡和失踪人员为9703人,受伤人员为15251人,战役总共损失人为24954人。不难看出俄毛子的伤亡人员比鬼子大,苏军比日军多伤亡7748人,从人员损失看苏军最后胜利也一定是惨胜。

诺门坎战役中被日军击落的飞机

“诺门坎战役”双方指挥官

苏联主要指挥官是朱可夫,日军是主要指挥官是荻州立兵。从两国指挥官分析,苏联地大物博战略资源充足,可以建立诸多兵种,如:机械化部队,坦克、装甲车、摩托化步兵等。朱可夫是苏联军事和战略家,朱可夫在探讨和实验现代化的多兵种合成作战的方法,为苏军提升战斗力,例如地面部队和空军协同作战,步兵和坦克协同作战,炮兵和坦克协同作战等,诺门坎战场给提供了朱可夫实验地,为日后打败德军闪电战创下理论。荻州立兵是日军为对付苏联成立的第六军司令官,军事能力一般。日本由于是岛国资源缺乏,尤其是战略资源等更是缺乏,日本战略资源优先分配给海军,所以日本陆军手上的武器不如苏军,在正常战役看,基本上主角是苏联,日军后期只配做配角。理由很简单,日本大本营支援23师团动用国内唯一的坦克师团约70多辆坦克,飞机大约180架,还有12个步兵营。日军在朱可夫指挥机械化兵团协同作战下只有失败的份,坦克少的可怜,飞机不及苏联一半,以士兵的勇敢和武士道精神是战胜不了苏联的。我们再来看看苏军在战争期间前后消耗作战物资达80000吨,仅炮弹炸弹就消耗了31000吨,反观日军各种物资消耗才2000吨不到,日军大本营还心疼的很呢。苏联军事家对日本不出名的将领,苏联优势兵力对日军劣势兵力,苏联机械化部队对少的可怜的日军坦克师团,苏联优势的战略资源对缺乏资源的日军,怎么看应该都是苏联赢,不过苏联还是惨胜。

诺门坎战役中,日军炮兵正在对苏军开炮

小旋风看法

“诺门坎战役”是一场实力悬殊的战役,日本国内没有想好是选择“南进”还是“北进”,自然不支持大规模用兵苏联,这里就给苏联占了优势。1939年的欧洲局势大变,苏联为应对欧洲大变无意扩大战果,迅速以停战结束战争,苏联可是投入巨大的本钱,目的就是想彻底摆平远东和日本的问题,不想过多把国力消耗在远东日本身上。朱可夫说的日军将领指挥水平差劲,反观过来看看朱可夫自己,绝对的优势胜利女神都往他那边靠,还只是把日军打得惨胜为结局收场。要是日军有苏联那厚家底,我看苏联给朱可夫再增加10倍的兵力,胜负还未知数呢?我八路军将领水平高吧?小旋风肯定认为八路军将领水平非常高,那是我军没有物资呀,装备不如日军呀,要是八路军有苏联的装备加将领水平,日军会很难打吗?抗日战争也不用打14年了,大家会评论八路军将领水平差劲吗?小旋风想说的是:朱可夫评论日军将领水平差劲,是不现实的。日军是由于国内资源情况被绑住手脚,日军将领只能发挥日军的优势避免日军的劣势。我们不妨碍换一下朱可夫率领日军,跟苏联打“诺门坎战役”结局会怎样呢?不用说朱可夫把他所有战术搬出来对付苏军,也是失败的,原因和日本失败是一个道理。当然诺门坎是草原,有利于机械化部队,对于缺少机械化的日军而言,还是打出不错的成绩,要是在山地作战朱可夫想取胜难度就更加大咯。各位朋友大家认为小旋风分析的有道理吗?

10

这怎么说呢?

如果从某个角度讲,苏联既然已经解体,从打死老虎的角度来说,苏联都是错的,啥都不对。反正老虎已经死了,也不能起来咬死你,所以,只管说。

既然苏联都是错的,朱可夫作为苏联的大将,后来还是元帅,当然也是错的。所以,朱可夫的评价,岂止不靠谱,还是错的哩!大错特错!

中国人,尤其是国民党将领,对日本鬼子的看法,只有一个评价,就是大大的厉害!这样说来,日本将领的水平当然是很高的,说日本将领水平差劲,当然大大的不靠谱!

就实事求是的观点来看,日本将领,大多数水平当然不行。例如,诺门坎战役,日本鬼子渡河才发现,对岸根本就是悬崖,没法渡。再例如日本鬼子投毒,却毒死自己人。从根本上说,日本鬼子敢于横挑强邻,向美国、苏联开战,只能证明日本将领水平确实不咋的!

然而,如果承认日本将领差劲,就间接承认国民党军队更差劲。这是万万不能的,所以,不管从哪个角度来就,结论只有一个,那就是:

朱可夫的评价,不靠谱!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