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禁火器了么?
其实并没有!
顺治五年(1648),清廷开始组建鸟枪兵,成立了专门的鸟枪兵种,规定每人一杆鸟枪,此后鸟枪兵规模不断扩大,到康熙十三年(1674)时,议定:八旗步兵21000余名,其中就要有1737名鸟枪兵,比例约为8.3%
到了康熙二十二年(1683),每旗前锋各曾加鸟枪兵100名,随着鸟枪兵灾军队中的增设,建立一支专门操演火器的军队,以适应战争形势的变化以及十分必要。同年五月,开始设立汉军火器营,专门操练火器。此后,各省绿营也开始不断扩建鸟枪兵,以利实战。
火枪是利器,但也需要训练。清朝其实非常重视对火枪的训练。顺治时规定每年每季的训练,鸟枪兵每人放10枪,中一枪就赏银子五钱,中八枪,就给三两。到康熙时,总管鸟枪骑兵内大臣公常泰训练鸟枪就有马上射击法、前进射击法、连环旋转射击法、跪式射击法、仰卧射击法的系统训练方法。
在火器的制造与管理上,清朝也形成了制度。
清代火器制造主要分三处:一处事养心殿造办处的枪炮处,为御制鸟枪,做工精细,专供皇帝使用;一处是工部,所制鸟枪供京师八旗、巡捕营及邻近京城的旗营等官兵使用;另外地方的旗营、绿营所需鸟枪,由当地总督、巡抚按照兵部经制额数具题,由兵部核准后就地制造。
火器在清朝前期的战争中,特别是乾隆时期大规模生产配装后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乾隆称之为神器,对其管理十分重视,形成了一整套严密的管理办法。
但再重视也没用,火器生产规模与技术上的差距,从明朝开始就落后于西方了、明清战争期间,徐光启从传教士那里引进的红夷大炮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当时国产货已经比不上海面上来的西班牙、葡萄牙、荷兰人的火器了。
事实上,在明清战争之际的火器发展,西方虽然略领先东方,但欧洲这一时期火器的改善进行得也非常慢,红夷火器的传入,使得中国火器科技出现了一次复兴,但从它引进后的200年间,其本质上却没有大的发展,而之所以这样,并不能简单归结为明朝重视、清朝“封禁”这类似是而非的原因上面。
从根本上讲,中国封建社会后期长期落后的生产方式制约了火器技术向更高阶段的推进。16世纪以来的欧洲,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较快地成长起来,手工工场成为当时工业生产组织的基本形式,并在17/18世纪逐渐过渡到机器大工业生产。工业革命引发的技术变革和社会变革,为火器的军事变革创造了更好的发展条件。
唐宋以来中国得占火器化军事革命先机,受益于比较发达的社会生产力。宋元明和清初各代火器有所发展,都和当时不断发展的手工业生产有着密切关系。但这种工场工业始终处在强大的封建生产关系严密包围中。全国范围内的小工业生产方式很难转化为大工厂手工业。
明末天启年间到清康熙年间,在长期小手工业的基础上,中国火器界部分地吸收了国外的先进技术,但落后的生产方式最终不能推动火炮火枪制造业向近代化方向发展。
明中期以来,中国虽然也有一些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和这方面的科学知识,但从全国范围来看,还是零星的、更缺少近代科学的试验方法,冶金、机械、化学等工业尚未发展起来,这就决定了时代未能为火器技术提供必要的技术和物质条件。;
火器在此时的发展几乎是孤立进行的,缺乏 协同技术、火器的制作看不到技术组合的痕迹,性能的改进没有相应的机械实验设备,这就阻碍了对兵器性能的精确测量,导致火炮在质的飞跃方面缺乏动力。
更大的制约,来自于封建体制。
明清其实都十分重视火器,可再重视也敌不过制度的弊病,火器的发展,除了战争的刺激外,更重要的是在生产上面的投入。明清两代火器都是官方主持的工坊制造,而从事火器制造的匠人社会地位低下,待遇堪忧,生产缺乏积极性。政府缺乏对匠人搞研发的经济鼓励,如此又何谈发展?
另外,专制政府下的腐败滋生速度迅速,像火器工坊这类受到重视的官方管理机构,官员们上下其手在火器生产的各个环节想方设法地贪钱,火器制造越发朝政粗制滥造的方向发展。
再加上乾隆中后期大规模的战事逐渐减少,对火器的消耗没有之前那么大,军队同时也迅速堕落腐化,从上至下都想着捞钱,火器自然就更加发展不起来了,明朝其实也有这样的问题,并非清朝独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