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小园香径独徘徊的富贵闲人晏殊


晏殊,字同叔,江西临川人。他是北宋时期的词坛大家,被誉为“导宋词之先路者”。他一生悠游富贵,在政治上虽有过数次被降职使用的经历,但每次挫折都能成为他向上攀登的基石,仕途一直是螺旋式上升,最后官至宰相,位极人臣。在文学上,晏殊著述颇丰,其词集《珠玉词》,南宋王灼在《碧鸡漫志》中评价,“风流蕴藉,一时莫及,而温润秀洁,亦无其比”。他是北宋第一位大量创作令词的重要作家,把令词的艺术品位推向了一个新的水平,掀开了宋初令词创作的新篇章,后人评价他是“倚声家之初祖”,可谓是名誉地位双丰收。

中国古代文人从政的历史,就是一台充满了悲欢离合的催泪大剧。在这个舞台上,悲剧多,喜剧少;血泪多,欢笑少。真正登上政治舞台,实现平生抱负的文人少之又少,但晏殊偏偏做到了。晏殊是贫家子弟,虽不至于像欧阳修一样一穷二白,买不起纸笔,只能靠借书和在沙地上写字,但情况也好不到哪里去。但晏殊靠自己的勤奋努力和诚实淳朴、乐于助人的优秀品格,一生中屡有贵人相助,身历北宋真宗、仁宗二朝,且两个皇帝都曾对他“倍加信爱,受特遇之知”。他从八九品的科处级芝麻小官,仕途一帆风顺,三十岁时就做到了厅级干部,后相继做过礼部、工部、刑部、户部、兵部的领导,反正宋代六部的首脑,他做了五个,他还做过枢密使,相当于掌管兵权的国防部长,最后封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官至宰辅,封爵临淄公,可谓是位极人臣。

晏殊的一生,是富贵闲游的一生,人间所有的富贵,晏殊都曾经品尝过,被人称为“太平宰相”。宋代党争尤为激烈,即使在北宋前期,朝廷内的党争也已渐露端倪,后来也一直没有停歇过,我们不禁要问,在这样险恶的环境下,晏殊何以做到享尽富贵全身而退?他的弟子欧阳修在晏殊去世后写的挽辞中给了我们一个初步的判断,他这样写道,“富贵优游五十年,始终明哲保身全”。前一句话高度概括了晏殊幸福安然的一生,后一句话则点出了问题的答案。晏殊在数十年的官场生涯中,始终奉行明哲保身的官场哲学,大事不糊涂,小事装糊涂,与世无争、与人为善,这一点,和晚清名臣曾国藩有些相似。


官场讲话的艺术

宋朝是一个相当文艺的时代,它的主流价值观就是享乐主义。特别是在王朝的前期,国家太平无事,经济高度发达,娱乐行业高度繁荣,各级官员们自然就该吃吃该喝喝,出入高档酒楼和娱乐场所,过着醉生梦死的生活。用现在的话就是,官员们“卡拉OK熟唱百首,宾馆菜谱倒背如流,中外名胜处处游遍,麻将骰子样样拿手”,大家都是娱乐高手。但当时晏殊很穷,没钱出门游玩宴饮,只能眼巴巴地呆在家里看书学习。宋真宗发现其他大臣每天革命小酒天天醉,唯独晏殊在家勤奋读书,很是奇怪。一天,宋真宗召见了晏殊,好奇地问,你看别人都玩得花天酒地,而你却活得清汤寡水,这是为什么呀?晏殊再次展现了他诚实淳朴的品格和高超的语言艺术,回答说,我其实也很眼红这种快乐的生活,但是我兜里没钱啊。这句回答具有一石三鸟之妙。首先,巧妙地告诉皇帝,我是一个清正廉洁的人,绝没有贪污受贿拿回扣的现象。其次,顾及了其他臣子的脸面。他要是说,我没有寇准宰相那么有钱之类的话,就相当于给自己脖子上下了个套。第三,在皇帝面前适当地装傻和“卖萌”,这种接近于自嘲的回答方式,深深打动了宋真宗。于是年纪轻轻的晏殊去做了太子的老师,打下了以后官至宰相的坚实基础。

晏殊能从一个寒门子弟而一跃成为宋朝宰相,除了他个人的努力之外,更重要的是,他营造了一张紧密的关系网。所以,晏殊是营造官场人脉圈的绝顶高手。

欧阳修在《晏公神道碑铭》中说:“公为人刚简,遇人必以诚,虽处富贵如寒士,樽酒相对,欢如也。得一善,称之如己出,当世知名之士如范仲淹、孔道辅等,皆出其门,及为相,益务进贤材。当公居相府时,范仲淹、韩琦、富弼皆进用,至于台阁,多一时之贤。”晏殊不仅是个老实人,对待别人也是“一片冰心在玉壶”,他豁达大度,待人以诚。遇到心仪的人才,比亲儿子还亲。他儿子晏几道也是个大才子,与他并称“二晏”,词作水平犹在其父之上,与秦观一起号称“古之伤心人”,但在晏殊死后家道败落潦倒一生。这一点,晏殊是“有责任”的。俗话说,有权不用枉做官,但晏殊把慧眼都聚焦到其他青年才俊身上,对他们关爱有加,但没听说他利用个人关系,给儿子们谋个一官半职。这一点,在裙带政治盛行的中国封建官场,是很少见的。

官员的担当

后人评价晏殊是“太平宰相”,一生吃喝玩乐,热爱歌女舞姬,醉心于宴乐之中,没干过什么正事。现在看来,是很不公平的。晏殊能执掌宰辅之位十余年,颇受真宗、仁宗二帝的信任,不是只会拍马屁、和稀泥就可以的。他学识渊博,办事干练,真宗每遇疑难事,常常偷偷地写在小纸条上,向晏殊请教,晏殊也将自己的答奏慎密封呈,多获真宗采纳,被看成皇帝最得力的左膀右臂。这一点,远胜奉行“多磕头,少说话”官场秘诀的清朝三朝大学士曹振镛。

乾兴元年,年仅12岁的仁宗继位,宰相丁谓、枢密使曹利用想独揽大权,晏殊提出请刘太后“垂帘听政”的反制之策,得到大臣们的支持。晏殊后来因违反刘太后的旨意,反对张耆任枢密使,遭贬到应天府。但晏殊没有被挫折击倒,本着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理念,高度重视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开创大办教育之先河。他大力扶持应天府书院,力邀范仲淹到书院讲学,培养了大批人才,使应天书院和白鹿洞、石鼓、岳麓等三大书院并驾齐驱,合称宋初四大书院。后来晏殊因得罪太后,几次被降职使用。但他能够坚持以柔克刚、以静制动,在时机成熟时,在军事上屡出良策。当时李元昊称帝,建立西夏国,并出兵陕西一带,而宋军屡屡败退。晏殊全面分析当时的军事形势,从失利中找原因,针对存在的问题,奏请仁宗后,办了四件加强军备的大事,由此,宋军很快平定了西夏的进犯。

晏殊在壮年时,相继遭遇丧父丧母之痛,也曾希望按照习俗辞官归乡守丧三年,却被宋真宗以国事繁多为由,提前召回,对此,晏殊毫无怨言,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去。宋真宗也对晏殊非常倚重,达到了“事无巨细,皆咨访之”的程度。用今天的标准来看,晏殊是个克己奉公、兢兢业业的优秀公务员。

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

“因为曾经拥有,所以害怕失去”。“太平宰相”晏殊日子过得相当滋润,幸福指数爆棚。但在晏殊的心里,总有陶渊明“盛年不再来,一日难再晨”的恐惧。这一点,在他的“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的名句中体现得尤为明显。他哀叹人生苦短,感慨花开总是伴随着花落,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晏殊开始了他及时行乐的人生历程。

叶梦得《避暑录话》记载:“晏元献公虽早富贵,而奉养极约,惟喜宾客,未尝一日不宴饮,而盘馔皆不预办,客至旋营之。”每天过着呼朋唤友、大宴宾客的豪奢生活。有一种说法,世界上的优秀艺术品都是无所事事的人创造出来的,所以他的词多表现诗酒生活的悠闲情致和贵族的无所事事的闲愁。晏殊生活豪奢,更是个炫富高手,但他的词中绝不会出现金玉之类的富贵之词,认为这是典型的土豪气息,他追求的是富贵的意境和气象,所谓“不着一字尽得风流”。词人李庆孙填了阙《富贵曲》,里面尽是诸如“轴装曲谱金书字,树记花名玉篆牌”之类的描述。晏殊看后极为鄙视,净扯些金玉之类的,完全是没品位的“土豪金”,骨子里透着一股穷酸寒伧气。而晏殊的炫富之作要高雅的多。“楼台侧畔杨花过,帘幕中间燕子飞”、“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穷人家哪里会有楼台、帘幕和梨花院落,所以我敢说,仅靠那点工资,晏殊算不上最富的,但晏殊的炫富方式是最有文化品位的。

晏殊一生践行圆融无争、与人为善的生存哲学,身上承载了中国传统文人深刻的忧患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他公忠谋国兢兢业业,是传统儒家修齐治平的典范。但在传统中国极权体制下,包括晏殊在内的知识分子如履薄冰战战兢兢,生命朝不保夕的恐惧始终是他们挥之不去的梦魇,因此,藏锋隐智、以退为进的生存哲学就成为他们恪守的另外一套人生准则。这两套准则时隐时现或明或暗,深刻影响了晏殊的一生。

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如何走出困境?晏殊用他一生写下了一本奇书《解厄学》,可以看作是一部中国版的《人性的弱点》。他提出“驭情为先,而后可驭人生”的论述,在这个红尘滚滚物欲横流的世界,不啻一管清醒剂,时时提醒我们,无论是做人还是为官,要先驾驭好自己狼奔豕突的内心。

最佳贡献者
2

晏殊,江西临川人,北宋著名词人,词风婉约,词主要抒发个人的离愁别绪。

例如,“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燕子归来,又是一年春天,杨柳依依,百花盛开,多么美好!但时序更迭,暮春时节,绿肥红瘦。作者既伤春去花残,又伤青春已逝,人生有限,而自然永恒。

又如,“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秋风落叶,登楼遥望,伊人已远隔天涯,尽显词人因离别生出的失落,惆怅,伤感,思念等情绪。

再如,“一向年光有限身……满目山河空念远,落花风雨又伤春,不如怜取眼前人”,词人慨叹人生有限,尽抒离情别绪,表现出及时行乐的思想,也可读出珍惜身边人的意思。

总之,他的词语言凝练,构思精巧。同时景中有情,即景中寄寓自己多彩人生的体验;情中有思,即情中传达出深沉的哲理思索……

3

晏殊,字同叔。因他死后谥为元献,所以后人又称其为晏元献。晏殊生于宋太宗淳化二年(公元991年)抚州临川人。其家世并不显达,父晏固只是抚州衙门里的一个小吏。晏殊七岁知学问,能文章,被乡里誉为神童。十三岁时适逢工部侍郎李虚己,知洪州,一见奇之,便将自己的女儿许他为妻。李虚己喜作诗,精于格律,曾以诗法授晏殊,在这样的环境教育下,晏殊迅速的成长起来。

晏殊以词闻名于天下。晏词中极少出现感情色彩激烈的字眼,而是努力营造一种“情中有思”的意境,表现出一种雅致含蓄的倾向。他的许多传世名篇,笔触清婉,含蓄蕴藉,在抒发自己特有的情感时,精于造语炼句,善于捕捉刹那间的生活感受,体察入微,能充分的表达自己的创作意图。

晏殊才华出众,对造成北宋一代词风起到了推动的作用;其为官公忠谋国,豁达大度,待人诚恳,是真正不可多得的文学家、政治家。


4

晏殊是江西抚州临川人,北宋时期著名的诗人。他有一个非常传奇的一生,有很多有趣的故事至今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下面我们就来说说晏殊一生中一些有趣的故事,也算是对晏殊的一个客观评价吧!



“神童”晏殊

晏殊在很小的时候就非常聪明,在小伙伴中也很有威望。他和儿子晏几道被称为“大晏”和“小晏”。有一天下课后,老师和大家一起猜谜语,孩子们都拍着小手叫好,只有晏殊一个人坐在屋子的一角看书,一言不发。孩子们一连猜出了一个简单的谜语,就遇到了难题,再也猜不出来了。他们就来找晏殊,让晏殊来猜谜底。晏殊想了一下,很快就说出了答案,老师和同学们一齐称赞,夸赞晏殊聪明。

晏殊的老师有个当官的学生来抚州巡察,老师就像自己的学生推荐晏殊说:“晏殊这个孩子才识过人,非同寻常”。这位官员非常爱惜人才,马上就要求见晏殊。见到晏殊后,这位官员果然就被晏殊小小年纪就能熟读史书经典,背诵古诗名句,不禁刮目相看。这位官员想试探一下晏殊的创作能力,于是让他对着晚景春色作词一首,晏殊欣然应允,他对着庭院的暮色匆匆扫了一眼,很快便吟咏出一首晚春景象的词,大家看完无不点头称赞。从此,“神童”晏殊便迅速传播开来。


“挑战”皇帝

这位官员回到京城后,便将晏殊的情况报告了宋真宗。宋真宗听说晏殊是个神童,非常好奇,就派人通知晏殊到京城参加考试。就这样,年仅11岁的晏殊就进了考场。他打开考卷后发现题目自己非常熟悉,在一阵欣喜若狂之后,便放下卷子要求考官换个题目。考官不敢作主,就直接禀报皇上,宋真宗想,这个孩子不得了,本来是能考出好成绩的,金榜题名没有问题。为什么还要换题目呢?万一考不好怎么办呢?晏殊听说后回答:“这个考题我非常熟悉了,就像换个新题目,这也是对自己一次挑战,如果考不好说明我还没学好。”


少年进士

宋真宗就亲自出题让晏殊做,晏殊接到题目后,刷刷刷一会就做完了。因为是皇帝出的题目,不敢乱判,就直接递交皇上。宋真宗接到卷子一看,龙颜大悦,大为赞赏,当即封晏殊为少年进士。长大后,有名的范仲淹、欧阳修等都成了晏殊的学生。


链接:晏殊《浣溪沙》赏析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此词虽含伤春惜时之意,却实为感慨抒怀之情。

词之上片绾合今昔,叠印时空,重思昔;下片则巧借眼前景物,着重写今日的感伤。全词语言圆转流利,通俗晓畅,清丽自然,意蕴深沉,启人神智,耐人寻味。词中对宇宙人生的深思,给人以哲理性的启迪和美的艺术享受。

起句“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写对酒听歌的现境。从复叠错综的句式、轻快流利的语调中可以体味出,词人面对现境时,开始是怀着轻松喜悦的感情,带着潇洒安闲的意态的。但边听边饮,这现境却又不期然而然地触发对“去年”所历类似境界的追忆:也是和今年一样的暮春天气,面对的也是和眼前一样的楼台亭阁,一样的清歌美酒。然而,似乎一切依旧的表象下又分明感觉到有的东西已经起了难以逆转的变化,这便是悠悠流逝的岁月和与此相关的一系列人事。于是词人不由得从心底涌出这样的喟叹:“夕阳西下几时回?”夕阳西下,是眼前景。但词人由此触发的,却是对美好景物情事的流连,对时光流逝的怅惘,以及对美好事物重现的微茫的希望。这是即景兴感,但所感者实际上已不限于眼前的情事,而是扩展到整个人生,其中不仅有感性活动,而且包含着某种哲理性的沉思。夕阳西下,是无法阻止的,只能寄希望于它的东升再现,而时光的流逝、人事的变更,却再也无法重复。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一联工巧而浑成、流利而含蓄,用虚字构成工整的对仗、唱叹传神方面表现出词人的巧思深情,也是这首词出名的原因。但更值得玩味的倒是这一联所含的意蓄。

花的凋落,春的消逝,时光的流逝,都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虽然惋惜流连也无济于事,所以说“无可奈何”,这一句承上“夕阳西下”;然而这暮春天气中,所感受到的并不只是无可奈何的凋衰消逝,而是还有令人欣慰的重现,那翩翩归来的燕子不就象是去年曾此处安巢的旧时相识吗?这一句应上“几时回”。花落、燕归虽也是眼前景,但一经与“无可奈何”、“似曾相识”相联系,它们的内涵便变得非常广泛,带有美好事物的象征意味。惋惜与欣慰的交织中,蕴含着某种生活哲理:一切必然要消逝的美好事物都无法阻止其消逝,但消逝的同时仍然有美好事物的再现,生活不会因消逝而变得一片虚无。只不过这种重现毕竟不等于美好事物的原封不动地重现,它只是“似曾相识”罢了。

此词之所以脍炙人口,广为传诵,其根本的原因于情中有思。词中似乎于无意间描写司空见惯的现象,却有哲理的意味,启迪人们从更高层次思索宇宙人生问题。词中涉及到时间永恒而人生有限这样深广的意念,却表现得十分含蓄。

5

北宋著名诗人

6

晏殊,字同叔,抚州临川人,北宋著名文学家,政治家。

晏殊,性格刚毅直爽,生活俭朴。他一生多次做州官,官吏和百姓对他急燥耿直的性格很畏惧。

他善于了解别人,皇上对他十分的信赖,晏殊做宰相兼枢密使,他的女婿富弼做枢密副使,于是晏殊请求辞去所兼的枢密使职务,皇上没有允许,可见他受皇上的恩遇达到了怎样的程度。

晏殊的文章,多种多样,内容丰富,词句华丽,尤善写诗,有闲雅的意境和多情的思绪。晚年仍然专心的学习和创作,不知疲倦。

7

晏殊的人生就像开了挂似得猛。他从小就是个神童,5岁就能作诗,14岁就中了进士(想想人家、看看自己,真是人比人气死人),深得皇帝喜爱,从此一直高官厚禄,做过太子舍人(皇太子的老师),最高官一直做到了宰相。按说做帝师、做宰相的人历史上也有不少,但晏殊强在不但自己优秀,还能培养优秀的人才。我先随便点几个名字吧,范仲淹、王安石、欧阳修、韩琦(连做了三朝宰相的),这一个个都是中国历史上彪炳千秋的名字。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老师——晏殊。我的个天了,也不知道这个班分不分的清谁是学霸,但我想至少学生都不会在乎,因为在这样强悍的老师面前,谁有敢说自己是学霸呢!晏殊最让明月称赞的还不是他开挂的才华、仕途和学生。而是他一个每天公务缠身的高级官吏,竟然每天还有时间写诗填词,要知道晏殊并不像李煜、陈后主那样只是一心醉心喝酒文学。其他事都不理会,晏殊在政治上、教育上都是有很大作为的。据说他一生写了一万多首诗词,晏殊寿命并不太长,终年只有64岁,按照他神童的起点5岁开始写作,写了60年,一年365天,那也就是把出差、生病都算在里面也是平均两天一部作品,这已经是高产的很吓人了。只能说明晏殊勤奋,非常的勤奋。这么高的起点还这么勤奋,这也验证了一句话,比你优秀的还比你勤奋晏殊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呢?明月认为:他是一个浪漫的诗人,又是一个现实的贤人,他读懂了爱情,也看透了人情,他是一个感性的文人,也是一个理性的哲人,他懂得情场的取舍,也知道朝堂的进退。他会在夜晚百折柔情、追忆过往,他也在白天热情洋溢、憧憬未来。他用诗篇温柔着千年的岁月,又用作为惊艳了当时的时光。晏殊,值得我们为他守候千年。

8

晏殊既是太子老师,更是著名的词作家,流传甚广的“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便是出自于他的作品《蝶恋花》中,这样优美句子,世间哪得几回闻。

晏殊是宋真宗朝代一个特别的人物,他少年成名,诗词书画样样精通,妥妥的一个文艺青年,十四岁就被赐为进士出身,年纪轻轻,却极具政治头脑,一步一个脚印,最后升任宰相。北宋鉴于五代十国之乱,重视文化发展,主动抑制皇权,防止武人干政,鼓励自由宽容的政策,经过几代的发展,到了宋仁宗时期,终于迎来了文化经济的极度繁荣。

诚然历史上对晏殊评价也比较高,但是他的历史功绩还是被民间低估了,这也和他圆润低调的行事有关。

一是作为天子的老师,自己文章写得好,后备人才培养得更好,堪称一代宗师。他不仅仅是皇帝的老师,更是天下文人的老师,任地方官时,他开始大力兴办学校,积极发现挖掘人才,欧阳修此人甚是高傲,唯独对晏殊赞誉有加,说晏殊是“自五代以来,天下学废,兴自公始”,这话清楚表明晏殊的历史地位。如范仲淹、孔道辅、欧阳修等,皆出其门,又能识富弼于寒素之中,将自己的女儿嫁给他。晏殊执政时,范仲淹、韩琦、富弼皆受重用,台阁也多一时之贤,做了许多有利于国计民生的大事,为史学家艳称的“庆历新政”,实际上是由晏殊总领其事的。

二是挺身而出避免了一场内斗,稳定了来之不易的朝政大局。历史有确切记载,乾兴元年(1022年),宋真宗驾崩,年仅12岁的宋仁宗顺利继位,此时由刘太后听政。主少国疑,大臣未附,百姓不信,当时的宰相丁谓、枢密使曹利用开始谋求争权夺利,朝中众官虽议论纷纷,大都束手无策。此时资历尚浅的晏殊,为了力保宋仁宗,防止权臣乱政,大胆提出“垂帘听政”的建议,得到多数大臣们的拥护,化解了矛盾,避免了朝臣分裂,扭转了不利的局面。三是改革军队,稳定边疆,宋与西夏和平二十年。宋仁宗时期李元昊称帝,建立西夏国,并出兵陕西一带,由于宋朝军力大都集中在京师,边军十分孱弱,北宋只能节节败退。晏殊全面分析当时的军事形势,从失利中找原因,针对存在的问题,上书宋仁宗,提出来四件改革军备的建议:撤销内臣监军,使军队统帅有权决定军中大事;招募、训练弓箭手,以备作战之用;清理宫中长期积压的财物,资助边关军饷;追回被各司侵占的物资,充实国库。宋仁宗积极采纳了这些建议,稳固了当时的边疆,战略上不断消耗西夏的军力,宋军很快平定了西夏的进犯。可以说晏殊的才能,为后来的“庆历和议”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晏殊作为一个文人,年少有为,文艺范十足,却创造了不一样的历史功绩。文能提笔安天下,武能上马定乾坤,心存谋略何人胜,古今英雄唯是君。实事求是讲晏殊这一生都是在不断的经世致用,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真正做到了儒家风范。

9

他是北宋前期词坛领袖,是宋词发展的开路人之一。几十年来一直处于政坛、文坛的中心地位,被称为“宰相词人”。他于政事之余极喜交游唱和,举办诗酒之会,领导着上层文人士大夫圈子里的诗词文学创作。且以自己典雅雍容、温润秀洁的词风领导了一个以宰辅重臣为领袖、以中上层文人官僚为骨干的台阁词人群体——后人称之为“江西词派”。晏殊(991年—1055年),字同叔,谥元献,与其子晏几道并称为“二晏”,抚州临川人。北宋著名文学家、政治家。晏殊从小聪明好学,5岁就能创作,有“神童”之称。13岁时,江南按抚张知白听说这件事,将他以神童的身份向朝廷推荐。次年,晏殊和来自各地的数千名考生同时入殿参加考试,受到真宗的嘉赏,赐同进士出身。紧接着,进行诗、赋、论的考试,晏殊却上奏说:“我曾经做过这些题,请用别的题来测试我。”他的真诚与才华更受到真宗的赞赏,授其秘书省正事,留秘阁读书深造。他学习勤奋,交友持重,深得器重,随后,召试中书,任太常寺奉礼郎。 17岁时,晏殊任光禄寺丞,他父亲去世,他回到临川(今江西抚州)服丧,服丧期未了就被召回任职,跟从皇上到太清官祭祀。皇上令他编修宝训,做了同判太常礼院。不久,母亲去世,他请求等服期结束后再任职。皇上没有允许。又被调任为太常寺丞,被提升为左正言、直史馆,做了升王府记室参军,掌书写笺。年中时,迁升为户部员外郎,做了太子舍人,不久又做了知制诰、判集贤院。30岁时,做了翰林学士,迁升为左庶子。皇上每次向晏殊询问事情,都是用方寸小字把所问的内容写在小纸片上给他。晏殊把自己的建议写好后,连同那个小纸片都装在一起呈给皇上,皇上对他的谨慎严密很欣赏。 乾兴元年(1022年),年仅12岁的仁宗继位,刘太后听政。宰相丁谓、枢密使曹利用想独揽大权,朝中众官议论纷纷,束手无策。晏殊提出“垂帘听政”的建议,得到大臣们的支持。为此,迁右谏议大夫兼侍读学士、加给事中,后任礼部侍郎知审官院、郊礼仪仗使、迁枢密副使。因反对张耆升任枢密使,违反了刘太后的旨意,加之在玉清宫怒以朝笏撞折侍从的门牙,被御史弹劾。 公元1027年,36岁的晏殊以刑部侍郎贬知宣州,后改知应天府。在此期间,他极重视书院的发展,大力扶持应天府书院,力邀范仲淹到书院讲学,培养了大批人才。该书院(又称“睢suī阳书院”)与白鹿洞、石鼓、岳麓合称宋初四大书院。这是自五代以来,学校屡遭禁废后,由晏殊开创大办教育之先河。庆历三年(1043年)在宰相任上时,又与枢密副使范仲淹一起,倡导州、县立学和改革教学内容,官学设教授。自此,京师至郡县,都设有官学。这就是有名的“庆历兴学”。41岁时,晏殊升任参知政事(副宰相)加尚书左丞。第二年因谏阻太后“服衮冕以谒太庙”,贬知亳州、陈州。五年后召任刑部尚书兼御史中丞,复为三司使。时值李元昊称帝,建立西夏国,并出兵陕西一带,而宋将屡屡败退。晏殊全面分析当时的军事形势,从失利中找原因,针对存在的问题,切实加强军备。由此,宋军很快平定了西夏的进犯。 51岁时,晏殊官拜宰相,以枢密使加平章事。第二年,以检校太尉刑部尚书同平章事,晋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学士,兼枢密使。53岁时,因撰修李宸妃墓志等事,遭孙甫、蔡襄弹劾,贬为工部尚书知颖州,后又以礼部、刑部尚书知陈州、许州。60岁时以户部尚书、观文殿大学士知永兴军节度使(今陕西西安)。后调到河南府,官衔被转到兵部。63岁时,晏殊因病请求回京城医治,待病好以后,再出京任职,仁宗特意把他留下来,让他为自己讲经释义,让他五天到自己这里来一次,按宰相的规格对待他。过了一年,晏殊的病情加重了,仁宗想前去看他。晏殊知道后就立刻派人捎信给仁宗,信中说:“我老了又重病在身,不能做事了,不值得被陛下您担心了。”不久即于至和二年正月二十八日(1055年2月27日)去世,享年64岁。仁宗虽然亲自前去哀悼,但仍因没能在他卧病时来看望他感到遗憾,特地二天没有上朝。赠给晏殊司空(三公之一)兼侍中(官名,门下省长官)的官爵,赐谥号为“元献”,在碑文的首款篆写了“旧学之碑”四个字。 晏殊虽多年身居要位,却平易近人。他唯贤是举,范仲淹、孔道辅、王安石等均出自其门下;韩琦、富弼、欧阳修等皆经他栽培、荐引,都得到重用。韩琦连任仁宗、英宗、神宗三朝宰相;富弼身为晏殊女婿,但殊举贤不避亲,晏殊为宰相时,富弼为枢密副使,后官拜宰相。 【人物评价】文章赡丽,应用不穷,尤工诗,闲雅有情思。 ——宋史遂登馆阁,掌书命,以文章为天下所宗。 ——欧阳修冯延巳词,晏同叔得其俊,欧阳永叔得其深。 ——刘熙载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