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姜维大家读过三国演义的基本都知道,姜维可以说是后三国的牌面了,前三国那么多名将,厉害的谋士,但是到了后三国,姜维可以算唯一一个智力武力双90的人了吧

姜维在蜀国其实并不是很被看好,毕竟一个魏国降将,虽然诸葛亮很欣赏姜维,但是诸葛亮在五丈原病逝后,姜维回到成都就被分了兵权,被派去守边关,因为姜维没有自己的集团,费祎执政后,姜维带的兵都超不过一万,魏国大乱的时候,蒋琬和费祎斗没有抓住机会,等到姜维上来了,能带数万兵马打仗了的时候,魏国已经换成了司马氏。那一年姜维已经52岁了。

魏国伐蜀,邓艾和钟会过来的时候,姜维也照样打的风生水起,把邓艾逼得只好去偷渡阴平。等到邓艾已经把刘婵打降了后,还是奈何不得姜维。如果结局就到这儿的话就已经很不错了。但是姜维还送了蜀国最后的一份大礼。姜维利用钟会和邓艾的矛盾,先让钟会囚禁了邓艾,然后给了刘婵一份秘奏:“愿陛下忍数日之辱,臣欲使社稷危而复安,日月幽而复明。”可惜没有成功,但也把邓艾和钟会这两个灭了蜀国的人给拖死了。

一个人要有多坚定的信念才能坚持道这种程度啊。姜维确实在能力上比不上诸葛亮。但是他却是一个死士。一直配置蜀国走到了最后一刻。

最佳贡献者
2

姜维对于蜀汉的忠诚以及对北伐的矢志不渝应该是没什么人会怀疑的,在刘禅本人都已经投降的情况下他居然还策划了联合钟会谋反这一出,在历史上也算是很罕见的壮士。

不过本文讨论的是姜维在军事方面的表现,主要是批评。

姜维在军事上最大的缺点在于贪。姜维的军事才能其实是很高的,自从他上台后,曹魏的整个西北都被他搅得鸡犬不宁(当然蜀汉自己也被姜维搅得鸡犬不宁),直到段谷惨败于邓艾前,镇守曹魏西北的郭淮、陈泰、王经等人明显看得出在正面交锋中是不如姜维的。但姜维远远称不上是一流统帅,他的战略观很糟糕,主要体现在贪功和贪地。

姜维在费祎被刺后频频出师北伐,十年间出兵六次(段谷大败前四年每年都出兵),搞得民生凋敝,对生产生活造成极大的困难。而且由于每两次出兵的时间间隔太短,使得蜀汉积攒的实力不足,因而很快就粮尽退兵,难以获得实际成效,这样的北伐可以被称为无脑北伐。

无脑北伐的结果就是无谓地消耗己方实力,而当时机真正来临时却没有足够的力量去把握住。典型的案例在姜维北伐中发生过两起,一次是在延熙十八年,姜维出兵狄道并在洮西大胜王经,魏军损失数万,这是整个蜀汉历史上北伐获得的最大战果,超出了姜维本人甚至诸葛亮的任何一次北伐。但问题在于由于之前两年姜维已经发动两次北伐,当时的蜀汉并没有足够的实力进取狄道,导致这次北伐虎头蛇尾,连主要将领张翼都全程反对。

十八年,与卫将军姜维俱还成都。维议复出军,唯翼廷争,以为国小民劳,不宜黩武。维不听,将翼等行,进翼位镇南大将军。维至狄道,大破魏雍州刺史王经,经众死于洮水者以万计。翼曰:“可止矣,不宜复进,进或毁此大功。”维大怒。曰:“为蛇画足。“维竟围经于狄道,城不能克。

另一次则是延熙二十年,此时整个魏国的大部分兵力都因诸葛诞叛乱以及东吴的入侵而被纠缠在了淮南一带,如果说整个三国时期蜀汉有哪次北伐最可能取得重大战略成功,那就只能是这次了,诸葛亮当年所说的“天下有变”指的就是这种情况。结果无独有偶,姜维带领蜀军前一年在段谷遭受重创,受到的损失尚未恢复,吴国也因为深陷宫廷斗争,导致军队实力大受打击,结果双双在这次规模最大的魏国内乱中毫无作为。

战争不是游戏,士兵不是数字。死一个人就是一笔抚恤金,死一个队就是一村的烈士家属,死个千把人对蜀汉这种小国就是政治问题,更不用说姜维还在连连胜利时张翼就对他强烈反对了。以诸葛亮作为参照对象,诸葛亮出征都是经过深思熟虑,出必有获,而且建立在不影响生产的前提下。因为缺粮,诸葛亮可以在大胜后花三年时间来准备下一次北伐,试问短短几年就把蜀国国力搞残的姜维有这个耐心?

十年,亮休士劝农於黄沙,作流马木牛毕,教兵讲武。

十一年冬,亮使诸军运米,集於斜谷口,治斜谷邸阁。

十二年春,亮悉大众由斜谷出,以流马运,据武功五丈原,与司马宣王对於渭南。亮每患粮不继,使己志不申,是以分兵屯田,为久驻之基。耕者杂於渭滨居民之间,而百姓安堵,军无私焉。

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取得三郡投降的战果时,马谡在街亭战败,张郃挥军赶来。实际上张郃此时的兵力并不多,而且因为急行军和战斗,战力有所削减,诸葛亮带领的蜀军主力完全有一战之力。但诸葛亮马上忍痛放弃了已经到手的三郡,选择退军。为何?即使打败了张郃,后续还有曹真的部队,而曹真的后续还有亲自坐镇长安的曹叡在。诸葛亮看得到这些,他知道不能拿自己手上的人去赌,赢率太低,而且赢了也对自己伤害太大。洮西战胜后的姜维就看不到,因此他选择了强围狄道。诸葛亮舍得果断放弃已经获得的战果,不纠结于既定的失败,这是名帅的风度,也是姜维所欠缺的。

因而诸葛亮北伐时上下一心,而姜维北伐则怨声载道。如果是让诸葛亮碰上了淮南三叛,你猜他会不会搞得自己像姜维一样带着个国力已经被自己玩得半残的蜀国在那里干瞪眼?

连姜维的对手——魏国的陈泰都知道不轻易劳师动众以保存国力的道理。蜀国实力还远不及魏国,因而姜维这样搞不是找死吗?

泰每以一方有事,辄以虚声扰动天下,故希简白上事,驿书不过六百里。司马文王语荀顗曰:“玄伯沈勇能断,荷方伯之重,救将陷之城,而不求益兵,又希简上事,必能办贼故也。都督大将,不当尔邪!”

而在魏国发动伐蜀前的紧要关头,姜维依旧还在贪地,最后也招来了恶果。

六年,维表后主:“闻锺会治兵关中,欲规进取,宜并遣张翼、廖化督诸军分护阳安关口、阴平桥头以防未然。”皓徵信鬼巫,谓敌终不自致,启后主寝其事,而群臣不知。及锺会将向骆谷,邓艾将入沓中,然后乃遣右车骑廖化诣沓中为维援,左车骑张翼、辅国大将军董厥等诣阳安关口以为诸围外助。

表面上看是黄皓弄权,后主昏庸导致魏军轻松进入蜀国重地,但早在半年前就已经得到消息的姜维却在后主不理会的情况下继续呆在沓中种了半年田,而不是及时收缩防线,放弃掉阴平一带。结果等到邓艾和诸葛绪的部队一来,阴平武都还是被魏国给轻松拿下了,姜维本人也失去了回援汉中的机会,导致阳安关沦陷,汉中战略功亏一篑。守不住的地方就应该及时放弃,否则早晚拖累自己,这个道理诸葛亮是懂的,姜维不知道懂不懂,反正就实际表现来看,他舍不得放弃既得地盘。

虽然批评了姜维在整个北伐当中的表现,但并不代表我反对北伐,我所反对的只是姜维式的无脑北伐,那是一种会让自己丧失掉真正机会的北伐,对于有利的时机,自然是不应放弃的。例如司马懿发动政变后,撤换了西北战区的负责人夏侯玄,这时老将夏侯霸也叛逃,应该说此时就是不错的时机。但由于费祎的制衡,姜维只率领了不到万人,使得战果有限,这就显得过于保守了。

十二年,假维节,复出西平,不克而还。维自以练西方风俗,兼负其才武,欲诱诸羌、胡以为羽翼,谓自陇以西可断而有也。每欲兴军大举,费祎常裁制不从,与其兵不过万人。

人要看清自己的实力,国家也是同样如此,不顾现实只凭意志发动战争那是昭和参谋的作风。对于蜀汉和曹魏这种悬殊的实力差距,真正打开局面的钥匙并不在蜀汉而在曹魏的手里。蜀汉的局面比日本要强多了,对于曹魏,蜀汉是有机会的,只是这个机会不能被葬送在自己的手里。虽然站在蜀汉的角度,曹魏显得无比强大,但事实上魏国并非铁板一块,而是存在着诸多的内部矛盾。

像刚刚提到的诸葛诞之乱就是大好机会,还有后来司马炎时期的秃发树机能之乱持续九年,晋国丧师数万,战死四名封疆大吏,整个西北差点沦陷。此时蜀汉灭亡才不到十年,如果蜀汉能撑到此时,如何不可大有作为?魏国也好,晋国也好,本来就是矛盾重重的政权,西晋统一天下才十年就爆发了八王之乱,接着又是五胡乱华,彻底玩废自己。蜀汉整顿好自己内部,搞好团结,不荒废农事,同时修缮甲兵,有节制地北伐,等待魏晋的问题自己爆发才是可行的道路。结果就是,吴蜀两国比西晋废得还快,并且都是自己把自己玩废。

对于姜维这样的人物,我们尊重并叹息,但不能学习。还是那句话,人的成就离不开自身的奋斗,但也要考虑到历史的进程。诸葛亮奋斗得很好,但没有遇到诸葛诞之乱这样的历史进程,姜维遇到了历史进程,但自己奋斗得太糟没能把握住。不过诸葛亮给后继者留下了一个兵精甲足、政治清明的蜀国,可以继续奋斗下去,而姜维却什么都没能留下。

所以啊,适度北伐有益,强行北伐伤身,无脑北伐灰飞烟灭。





3

《三国演义》里的姜维,是被拔高了一点。

《三国志》里的姜维,却通常是被低估了。

论才具,邓艾都承认姜维是一时雄杰,钟会认为他足以和夏侯玄、诸葛诞相比——后两位,尤其是诸葛诞,做出了多天翻地覆的事情啊。至于其他人的评价,不用多说。

论为人,姜维属于心比天高之流。他家无余财,倒未必是完美的清廉,只是他并无物欲,而一心在追求自己的目的。无论好坏,说他是个彻底的理想主义者,应该大差不差。

他才华不及诸葛亮,不丢人。全三国也就一个诸葛亮。

他不断北伐,有胜有败,其执着至少不必怀疑。

他的一个大争议,是“穷兵黩武”。然而实在话是:很少人意识到,在蒋琬费祎死去前,姜维收到了多大的控制;之后那几年,他又如何被朝中黄皓等人打压。

这是许多人很少提及的:诸葛亮北伐,也有平衡蜀中派和荆州派关系之目的;姜维则是陇西降将,和蜀汉内部关系更是复杂无比。实际上,针对他的除了黄皓,还有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与许多人想象的不同,诸葛瞻和姜维的关系,并不那么美好。

所以,姜维其实是个夹缝中的男人:他有才华,私德也没什么可挑剔的,但落在他手里的,是一个诸葛亮都无法逆转的大局面,以及朝内不断的斗争。但直到最后,蜀汉没亡在他手里——哪怕面对魏国大军压境,他自己身在沓中,被邓艾层层围裹阻拦,他还是完美的杀过阴平桥、晃过诸葛绪、回到剑阁、守住了钟会,简直把魏国的西征计划摧毁了大半。

最后蜀汉是亡在邓艾那次传奇的偷渡之上,但直到成都被迫,钟会在剑阁,还是动不了姜维。

本来,到此为止,哪怕就这样结束,姜维也算为汉尽力了。可甚至在蜀汉灭亡后,姜维还是筹划着那著名的复兴大业。他说服了钟会,搞定了邓艾,而且给刘禅的秘奏里如是说:

”愿陛下忍数日之辱,臣欲使社稷危而复安,日月幽而复明。”。

最后计策未成,但一日之内,拖死了钟会、邓艾和他自己。他好歹也算熬到了蜀汉的最后一刻。

我其实挺难想象:一个人要执着到什么程度,才能在如此漫长的时间里,在如此狭窄的夹缝中,在如此难以逆转的大势下,不断冲击命运?仅论执着,他实在还胜过诸葛亮。

前三国所以比后三国传奇,不在于后三国人才凋零——实际上,后三国极多文武全才的人物,但大多都太聪明。姜维之杰出,未必在才情——虽然钟会也承认他了不起——而在于他有前三国时,那些屈而不挠、执着至极、燃烧至死的性格光彩。有缺陷,但依然为蜀汉——我更愿意称之为季汉——燃到了最后。




4

姜维,三国时蜀汉名将,天水功曹姜冏之子。姜维年少丧父,侍奉母亲,崇拜儒家大师郑玄。诸葛亮北伐中原时,姜维受到猜忌,不得已投降蜀汉,得到蜀相诸葛亮重用。

后人对姜维的一个大争议,就是他“穷兵黩武”多北伐却少有建功,掏空了当时蜀汉的国力!事实上,蜀汉后期派系林立,内部关系复杂,姜维是陇西降将,并无话语权,在蒋琬费祎死去前被黄皓诸葛瞻打压。可以说当时他的处境如履薄冰,是在夹缝中生存!

姜维为汉尽心尽力了。在蜀汉灭亡后,姜维还是筹划着那著名的复兴大业。仅这种忠诚就让人敬佩!

刘禅的秘奏里说到:

“愿陛下忍数日之辱,臣欲使社稷危而复安,日月幽而复明。”

译文大意:希望陛下能暂时忍耐数日的屈辱,我要让摇摇欲坠的江山社稷重新恢复安定,让黑暗的重新恢复光明!

论才具,邓艾都承认姜维是一时雄杰,钟会认为他足以和夏侯玄、诸葛诞相比

在蜀汉末期,看不到未来的情况下依旧赤胆忠心,最后不幸以身殉国。姜维死,汉亡。

5

有负丞相厚望,非德不行而是能力不济。

6

我的评价是:生不逢时,主昏于上(刘禅简直就是个弱智,小时候摔坏了),诸葛亮都没办法,姜维能独撑大局,还能主动出击攻击魏国,足见大才。一些名人对姜维的历史评价诸葛亮:孔明书曰:“姜伯约忠勤时事,思虑精密,考其所有,永南、季常诸人不如也。其人,凉州上士也。”又曰:“须先教中虎步兵五六千人。姜伯约甚敏于军事,既有胆义,深解兵意。此人心存汉室而才兼于人,毕教军事,当遣诣宫,觐见主上。”钟会钟会与姜维书曰:“公侯以文武之德,怀迈世之略,功济巴、汉,声畅华夏,远近莫不归名。每惟畴昔,尝同大化,吴札、郑乔,能喻斯好。”钟会谓长史杜预曰:“以伯约比中州名士,(诸葛)公休、(夏侯)太初不能胜也。”(参见《三国志*姜维传》)却正:姜维身为上将,位高权重,可是住宅简陋。除了薪俸,家无余财;除了正室,别无妻妾。从不声色犬马,衣服仅仅够穿,车马仅仅够用————他这样做并不是为了以身作则、使世风清廉,而是真正从内心觉得这样已经满足。象他这样好学不倦、清廉朴素的人,自是一代表率。孙盛:姜维是魏国人,却投奔蜀国,不忠;抛弃父母祖先,苟且偷生,不孝;攻击自己的祖国,不义;战败不自尽,无节;对内,驱策百姓上战场,以求表现,对外,无法抵抗外侮,招致敌人攻击,无智无勇。姜维“忠孝节义智勇”皆不备,实际上是魏的逃犯,蜀的庸臣。陈寿:姜维粗通文武,立志建功立业,名垂青史。可是穷兵黩武,没有远见。缺乏判断能力,终于被杀。何焯:姜维执政时,蜀的根基已经不稳,政治司法,今非昔比,人民无法很快从战争中恢复了。干宝:姜维是蜀相,国家灭亡,却不去死,反而死于钟会之乱,不值。王鸣盛:姜维想复兴蜀汉,功败垂成而死,忠义之心,日月可鉴。陈寿在晋当官,对此事不敢直言。明代大学者李贽称伯约为“又一孔明”。转一文:姜维,历史对他的评价是不公正的

7

诸葛亮六出祁山是为了贯彻《隆中对》的战略方针,可惜由于缺少了荆州这最重要的一环,所以每次北伐最终都被迫撤军,甚至还曾遇到生死危机;但是诸葛亮从未放弃过,因为如果取胜了,就能使蜀陇连成一片,扩大地盘,建立蜀陇战略基地,进可攻,退可守,有较大的军事回旋余地。

这也是一开始见到马超的时候,诸葛亮和刘备就会下定决心不惜一切代价也要得到马超的最主要原因,在他们看来,只要能得到马超,到时候挥兵北伐,取凉州那简直太轻松了;可惜事与愿违,在刚取得汉中不久,荆州就丢了,在诸葛亮的计划中,显然荆州更为重要,先主刘备以倾国之力伐吴,想要夺回荆州,却无奈兵败夷陵,油尽灯枯之下病逝于白帝城。

而马超更是在刘备伐吴之前就因种种原因病逝了,真可谓天不助蜀汉也。诸葛亮在平定后方后,认为荆州暂时已经无望,就把目标瞄准了北方,却不料六次出征,都因各种原因而无奈撤军,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自身损失也是不小;更何况蜀地各方面都远弱于魏国,在诸葛亮病逝于五丈原后,作为诸葛亮遗愿继承人的姜维,毅然而然扛起了北伐的大旗。

蜀国后主刘禅加封姜维右监军、辅汉将军,统率诸军,进封平襄侯。随后历任司马、镇西大将军,兼任凉州刺史、卫将军、大将军,朝廷授予符节。西川地险民强,易守难攻。只需死守消耗魏军,不至于过早被灭亡。以攻代守,积极北伐,以汉中为屏障,保卫成都的安全,这个战略是诸葛亮在世时就定下的,姜维只是在延续诸葛亮的战略。

诸葛亮死后,蜀汉的人才衰退的速度也极快,朝中渐渐被奸臣把持。其中尤以最受刘禅宠爱的宦官黄皓最为突出。尤其是董允过世后,朝中便无人再能制得住他。姜维曾想除去黄皓,但为刘禅所阻。而黄皓也因此忌恨姜维,屡屡想夺去姜维的兵权,然后加以谋害。姜维深知其中厉害,所以不敢放弃兵权。而保住兵权的唯一方法就是领兵出战。

在《三国演义》中,姜维曾九伐中原,但屡次北伐,不但未见成效,反而弄得民困兵疲。于是,不再轻易对外用兵,转过头来,致力于加强汉中的守御。总的来说还是胜多败少,军队损耗也是魏重蜀轻。而且姜维北伐的基点已经从诸葛亮时秦岭西县和子午谷一线推进到西县以北金城和渭水南岸的芒水一线了。

正是因为姜维多次挫败曹魏大将曹爽,王经,才使得魏军一直被卡制在秦岭一线。但是和诸葛亮六出祁山一样,魏国地广人多,加上政治清明,恢复很快,这点损失对魏国来说简直就是九牛一毛,差不多算是普通边界日常冲突了。但是对于蜀国则不一样,蜀国本来就人口相对少的多,常年的征战,让人民极度的厌战,渴望和平。

历年史家对姜维的北伐却是贬多褒少,连年征战,耗损国力至巨。在最后一次北伐进行时,廖化劝姜维休整军队,认为“连年征伐,军民不宁,兼魏有邓艾,足智多谋,非等闲之辈”,建议勿“强欲行难为之事”。到了蜀汉后期,优秀的将领所剩无几,称得上的只有王平,廖化,张翼,以及后来的降将夏侯霸。

在《三国演义》卷末有诗说:“孔明六出祁山前,愿以只手将天补;何期历数到此终,长星半夜落山坞!姜维独凭气力高,九伐中原空劬劳;钟会邓艾分兵进,汉室江山尽属曹。”

其实已经说得很清楚,以诸葛亮的才智,六出祁山都失败了;而姜维想凭借自己的能力北伐,结果也只是空劳累而已;最终在钟会和邓艾的打击下,蜀汉轻松就灭亡了;如果要数三国里的悲壮人物,姜维绝对是其中最突出的一个,死前都还想翻盘,坑了钟会和邓艾,但却无法挽回蜀汉的延续

8

历史上蜀汉后期名将之一姜维,虽谋略不足,但也是一位忠诚骁勇、坚贞刚烈、武艺高强、战力一流、有勇少谋,综合能力中等的悲情名将。

9

三国时期有三个人很牛,分别是:卧龙诸葛亮,凤雏庞统,冢虎司马懿,都是三国时期左右局势的大人物,其实,后起之秀的姜维也被称为“幼麟”,在人才济济的三国,也与上述三雄并列。但我认为,姜维在历史上实际能力,是配不上“幼麟”这个名号的。


(不得不说,陈秀波演的司马懿很不错)

诸葛亮曾经五出祁山,虽然基本无功而返,但多有获胜,未尝有大的败绩,也没有关键性的战败。后续,姜维更是发起了十一次战争,胜败都有,但是对于一个军事将领而言,可以输很多次,但是关键性的战争不能输,我们来看下姜维:

在费祎去世之前,姜维并未独掌大权,自己带的不是主力,只能小打小闹一番。

公元234年,以维为司马,数率偏军西入。公元249年,假维节复出西平,不克而还。正史中记载的两次战斗,都无功而返。在寸功未立的情况下,三国志那么记载:维自以练西方风俗,兼负其才武,他想要大举动兵,但费祎对其加以限制,拨给他的兵马不超过一万人。

壮年姜维剧照

公元253年春,费祎去世,姜维此刻大权独揽,一刻也不愿意等了,迫不及待在夏天,率领数万人马从石营出兵,最终啥事儿都没干成,粮尽而退兵。虽然没做成事儿,次年,朝廷还加姜维官为督中外军事。

后续赢了两次史书明确记载为大捷的战争,公元254年赢了徐质,公元255年赢了王经,但是,要知道徐质和王经两个人都是属于无名之辈,在正史里面连传都没立,就豆腐大一小块版面,一笔带过他们两人的名字。姜维如若是“幼麟之才”,赢两个小将,何况未取得重大的战略成果(洮西大捷,魏国虽然一度失去了对陇右的控制,但很快拿回来),不值得大书特书。


老年姜维剧照

最为关键的是,“幼麟之才”在与邓艾争斗的过程中,一共发生过三次战争,三次皆完败于邓艾,而且这三次都是关键性的战争,输一次,就让时局发生了重大逆转。


邓艾剧照

公元256年,姜维在段谷被魏国大将邓艾击败,史称“星散流离,死者甚众。”,于是,这一次姜维谢过引负,求自贬削,威信大跌。此战两个结果,一是陇西骚动不宁,失去了之前的战略成果陇西控制权;二是姜维失去了群臣甚至是刘禅的信任,“众庶由是怨讟”,导致后续的“分护阳安、阴平”的谏言不被重视。

公元262年,姜维率众出兵汉城、侯和,被邓艾击败,这一次战败,让宦官黄皓利用,想要废除姜维代之以阎宇。姜维颇感畏惧,不再返还成都。此战造成的结果是让姜维远离了权力核心圈,导致“分护阳安、阴平”的谏言群臣不知。

公元203年,在蜀国灭国战争中,姜维被邓艾击败,退守阴平后又退兵到广汉、妻阝县一带,不久,后主投降,虽然,将士们都十分愤怒,拔刀砍石,但姜维还是放下武器,解除铠甲。此战的结果是,姜维再也无力回天。

总体来说,“幼麟之才”还是完败于邓艾,虽然在战场上没赢邓艾,不过,后续姜维实施离间计,逼死邓艾,但复国并没有成功,导致妻子儿女都被杀害,殊为可悲。

最终陈寿这么评价“幼麟之才”的姜维:姜维粗有文武,志立功名,而玩众黩旅,明断不周,终致陨毙。

10

黑姜维的主要出于他的能力。的确他能力不如诸葛刘备——刘备诸葛面对的是曹魏的五子良将和一众天才,但刘备诸葛背后也有关张赵马黄魏延法正简雍孙乾等一众“爪牙”相帮。反观姜维呢?要知道他只有一个人,要面对的对手是:郭淮、邓艾、钟会、陈泰。而在面对魏国当家花旦钟会邓艾双子星,他最终还能做到死前双杀对手。论当时天下,谁还能做到?

而歌颂一个人,不光要看能力,还要看他的情操。一个魏国天水郡的26岁降将,何故为了你们蜀国,戎马一生,多遭猜疑,50多岁身死疆场。他的面前是魏国百万大军,而在他的身后,却是投降的君主、无能的猪队友和卖队友的益州团伙。

打也是输。不打,也是输。我一个魏国投降而来的将领,凭什么为了你们这些人,身死族灭??恐怕只有两个字:理想。

战乱时代,能坚持理想的人,到底能否算大英雄、真丈夫呢?你们说呢?


望陛下忍数日之辱,维将使社稷危而复安,日月幽而复明。必不使汉室终灭也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