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维对于蜀汉的忠诚以及对北伐的矢志不渝应该是没什么人会怀疑的,在刘禅本人都已经投降的情况下他居然还策划了联合钟会谋反这一出,在历史上也算是很罕见的壮士。
不过本文讨论的是姜维在军事方面的表现,主要是批评。
姜维在军事上最大的缺点在于贪。姜维的军事才能其实是很高的,自从他上台后,曹魏的整个西北都被他搅得鸡犬不宁(当然蜀汉自己也被姜维搅得鸡犬不宁),直到段谷惨败于邓艾前,镇守曹魏西北的郭淮、陈泰、王经等人明显看得出在正面交锋中是不如姜维的。但姜维远远称不上是一流统帅,他的战略观很糟糕,主要体现在贪功和贪地。
姜维在费祎被刺后频频出师北伐,十年间出兵六次(段谷大败前四年每年都出兵),搞得民生凋敝,对生产生活造成极大的困难。而且由于每两次出兵的时间间隔太短,使得蜀汉积攒的实力不足,因而很快就粮尽退兵,难以获得实际成效,这样的北伐可以被称为无脑北伐。
无脑北伐的结果就是无谓地消耗己方实力,而当时机真正来临时却没有足够的力量去把握住。典型的案例在姜维北伐中发生过两起,一次是在延熙十八年,姜维出兵狄道并在洮西大胜王经,魏军损失数万,这是整个蜀汉历史上北伐获得的最大战果,超出了姜维本人甚至诸葛亮的任何一次北伐。但问题在于由于之前两年姜维已经发动两次北伐,当时的蜀汉并没有足够的实力进取狄道,导致这次北伐虎头蛇尾,连主要将领张翼都全程反对。
十八年,与卫将军姜维俱还成都。维议复出军,唯翼廷争,以为国小民劳,不宜黩武。维不听,将翼等行,进翼位镇南大将军。维至狄道,大破魏雍州刺史王经,经众死于洮水者以万计。翼曰:“可止矣,不宜复进,进或毁此大功。”维大怒。曰:“为蛇画足。“维竟围经于狄道,城不能克。
另一次则是延熙二十年,此时整个魏国的大部分兵力都因诸葛诞叛乱以及东吴的入侵而被纠缠在了淮南一带,如果说整个三国时期蜀汉有哪次北伐最可能取得重大战略成功,那就只能是这次了,诸葛亮当年所说的“天下有变”指的就是这种情况。结果无独有偶,姜维带领蜀军前一年在段谷遭受重创,受到的损失尚未恢复,吴国也因为深陷宫廷斗争,导致军队实力大受打击,结果双双在这次规模最大的魏国内乱中毫无作为。
战争不是游戏,士兵不是数字。死一个人就是一笔抚恤金,死一个队就是一村的烈士家属,死个千把人对蜀汉这种小国就是政治问题,更不用说姜维还在连连胜利时张翼就对他强烈反对了。以诸葛亮作为参照对象,诸葛亮出征都是经过深思熟虑,出必有获,而且建立在不影响生产的前提下。因为缺粮,诸葛亮可以在大胜后花三年时间来准备下一次北伐,试问短短几年就把蜀国国力搞残的姜维有这个耐心?
十年,亮休士劝农於黄沙,作流马木牛毕,教兵讲武。
十一年冬,亮使诸军运米,集於斜谷口,治斜谷邸阁。
十二年春,亮悉大众由斜谷出,以流马运,据武功五丈原,与司马宣王对於渭南。亮每患粮不继,使己志不申,是以分兵屯田,为久驻之基。耕者杂於渭滨居民之间,而百姓安堵,军无私焉。
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取得三郡投降的战果时,马谡在街亭战败,张郃挥军赶来。实际上张郃此时的兵力并不多,而且因为急行军和战斗,战力有所削减,诸葛亮带领的蜀军主力完全有一战之力。但诸葛亮马上忍痛放弃了已经到手的三郡,选择退军。为何?即使打败了张郃,后续还有曹真的部队,而曹真的后续还有亲自坐镇长安的曹叡在。诸葛亮看得到这些,他知道不能拿自己手上的人去赌,赢率太低,而且赢了也对自己伤害太大。洮西战胜后的姜维就看不到,因此他选择了强围狄道。诸葛亮舍得果断放弃已经获得的战果,不纠结于既定的失败,这是名帅的风度,也是姜维所欠缺的。
因而诸葛亮北伐时上下一心,而姜维北伐则怨声载道。如果是让诸葛亮碰上了淮南三叛,你猜他会不会搞得自己像姜维一样带着个国力已经被自己玩得半残的蜀国在那里干瞪眼?
连姜维的对手——魏国的陈泰都知道不轻易劳师动众以保存国力的道理。蜀国实力还远不及魏国,因而姜维这样搞不是找死吗?
泰每以一方有事,辄以虚声扰动天下,故希简白上事,驿书不过六百里。司马文王语荀顗曰:“玄伯沈勇能断,荷方伯之重,救将陷之城,而不求益兵,又希简上事,必能办贼故也。都督大将,不当尔邪!”
而在魏国发动伐蜀前的紧要关头,姜维依旧还在贪地,最后也招来了恶果。
六年,维表后主:“闻锺会治兵关中,欲规进取,宜并遣张翼、廖化督诸军分护阳安关口、阴平桥头以防未然。”皓徵信鬼巫,谓敌终不自致,启后主寝其事,而群臣不知。及锺会将向骆谷,邓艾将入沓中,然后乃遣右车骑廖化诣沓中为维援,左车骑张翼、辅国大将军董厥等诣阳安关口以为诸围外助。
表面上看是黄皓弄权,后主昏庸导致魏军轻松进入蜀国重地,但早在半年前就已经得到消息的姜维却在后主不理会的情况下继续呆在沓中种了半年田,而不是及时收缩防线,放弃掉阴平一带。结果等到邓艾和诸葛绪的部队一来,阴平武都还是被魏国给轻松拿下了,姜维本人也失去了回援汉中的机会,导致阳安关沦陷,汉中战略功亏一篑。守不住的地方就应该及时放弃,否则早晚拖累自己,这个道理诸葛亮是懂的,姜维不知道懂不懂,反正就实际表现来看,他舍不得放弃既得地盘。
虽然批评了姜维在整个北伐当中的表现,但并不代表我反对北伐,我所反对的只是姜维式的无脑北伐,那是一种会让自己丧失掉真正机会的北伐,对于有利的时机,自然是不应放弃的。例如司马懿发动政变后,撤换了西北战区的负责人夏侯玄,这时老将夏侯霸也叛逃,应该说此时就是不错的时机。但由于费祎的制衡,姜维只率领了不到万人,使得战果有限,这就显得过于保守了。
十二年,假维节,复出西平,不克而还。维自以练西方风俗,兼负其才武,欲诱诸羌、胡以为羽翼,谓自陇以西可断而有也。每欲兴军大举,费祎常裁制不从,与其兵不过万人。
人要看清自己的实力,国家也是同样如此,不顾现实只凭意志发动战争那是昭和参谋的作风。对于蜀汉和曹魏这种悬殊的实力差距,真正打开局面的钥匙并不在蜀汉而在曹魏的手里。蜀汉的局面比日本要强多了,对于曹魏,蜀汉是有机会的,只是这个机会不能被葬送在自己的手里。虽然站在蜀汉的角度,曹魏显得无比强大,但事实上魏国并非铁板一块,而是存在着诸多的内部矛盾。
像刚刚提到的诸葛诞之乱就是大好机会,还有后来司马炎时期的秃发树机能之乱持续九年,晋国丧师数万,战死四名封疆大吏,整个西北差点沦陷。此时蜀汉灭亡才不到十年,如果蜀汉能撑到此时,如何不可大有作为?魏国也好,晋国也好,本来就是矛盾重重的政权,西晋统一天下才十年就爆发了八王之乱,接着又是五胡乱华,彻底玩废自己。蜀汉整顿好自己内部,搞好团结,不荒废农事,同时修缮甲兵,有节制地北伐,等待魏晋的问题自己爆发才是可行的道路。结果就是,吴蜀两国比西晋废得还快,并且都是自己把自己玩废。
对于姜维这样的人物,我们尊重并叹息,但不能学习。还是那句话,人的成就离不开自身的奋斗,但也要考虑到历史的进程。诸葛亮奋斗得很好,但没有遇到诸葛诞之乱这样的历史进程,姜维遇到了历史进程,但自己奋斗得太糟没能把握住。不过诸葛亮给后继者留下了一个兵精甲足、政治清明的蜀国,可以继续奋斗下去,而姜维却什么都没能留下。
所以啊,适度北伐有益,强行北伐伤身,无脑北伐灰飞烟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