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汉朝是否延续?与董卓进京无关,况且董卓进了京城,汉朝也没有灭亡。

董卓没有进京前,身在京城的朝廷已经开始了自相残杀和自掘坟墓,以何进为首的外戚集团和与十常侍为首的宦官集团已经开始了你死我活的斗争,矛盾已经尖锐到一方灭亡或两败俱伤才能停止下来。



外戚与宦官的斗争贯穿整个东汉帝国,从未停止,而这正是东汉灭亡的最重要原因之一。东汉从第四位皇帝开始,即位的皇帝都是年龄很小,皇帝年龄小,就是太后掌权,太后是个女人,不方便进出外朝,于是太后就提拔自己的男性亲属和娘家人掌权,于是形成外戚集团。

小皇帝长大后要亲政,掌权的外戚就不愿意交权,于是皇帝联合宦官铲除掉掌权的外戚,自己掌权,因为宦官协助皇帝有功,皇帝大肆分赏宦官,所以宦官也从皇帝那里分得一部分权利,控制部分权利。



老皇帝去世后,又是小皇帝即位,又是太后掌权,重复昨天的故事,形成一个怪圈,成为东汉历史195年挥之不去的梦魇。

到了末年,又是一样,何进是汉灵帝皇后的哥哥,外戚,官至大将军,但汉灵帝显然不太信任何进,另设西园八校尉,首领是上军校尉蹇硕,宦官,大将军何进都要受蹇硕节制。



汉灵帝死后,外戚与宦官开始火拼,先是蹇硕被何进所杀,接着何进又被宦官所杀,然后是何进部下与袁绍、袁术等人冲进皇宫,将宦官斩尽杀绝,于是外戚与宦官两个集团灭亡,支撑东汉朝政的两大支柱坍塌,东汉己失去政权基础。

政治是需要制衡的,支撑东汉朝政的三大支柱是:外戚、宦官、士族,只要维持权力平衡,三大支柱相互制衡,东汉就能延续,反之只能走向灭亡。



董卓进京前,已经失掉了外戚和宦官,只剩下士族,就算董卓不进京,朝廷绝对是士族掌权,一家独大,士族掌权制订政策及用人就会偏向己方,士族权力与利益不断加强,就必然与皇权产生直接冲突,因为没有人能制衡士族,除了皇权。

一旦皇权与士族冲突,就会形成两个结果:

1、士族控制皇帝。

2、皇帝重新起用其它势力打击士族。



结局要么是东晋时代的王与马共天下,要么是明代的士大夫控制朝政,皇帝无事可做,又或者是挟天子以令诸侯及改朝换代的提前到来。

换句话说,董卓是否进京,东汉都不能延续了。

袁绍在当时是士族集团杰出的代表,他的政治主张就是另立皇帝,把皇帝当傀儡控制。整个天下,除了少数人,没人再把皇帝放在眼中,东汉怎能不亡,当然不可能延续了。



要不是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为东汉廷续了24年寿命,说不定哪天皇帝就会被哪个军阀所杀,东汉有可能提前灭亡,毕竟不是人人都有曹操的政治眼光和觉悟。

至于曹丕篡汉,那是水到渠成的事,东汉早已名存实亡,除了挂个牌子,有个虚名,天下任何一块土地都不是东汉的了。

最佳贡献者
2

事实上,真正令东汉进入逐鹿中原的标志性事件其实是十三路诸侯讨伐董卓,这是世家公开反叛中央政权,进而互相攻击,争夺天下的分界线,在此之前,中央政权是可以维持的。

而讨伐董卓的原因在于,世家、官僚军阀、世家兼军阀等人,拒绝承认董卓这样的草莽军阀控制政权。

再向前推,董卓为什么控制政权?

因为,董卓在外戚世家与宦官的火并之后乘虚而入。

外戚世家为啥与宦官火并?

因为黄巾暴动,暴动打破了政治平衡。原本东汉政权是皇帝与宦官合作,完全压制住了外戚世家清流的反抗。

黄巾暴动之后,外戚与世家力量发生膨胀,局势平衡被打破必然发生政治洗牌与重组。而以袁绍为代表的世家私怀异心,期待外戚宦官同归于尽,自己坐收渔翁之利,结果被董卓趁机夺取中央政权。

所以,自黄巾暴动之后,东汉政权已经处于崩溃边缘,宦官外戚世家的三足鼎政权中已经有两足生长,则必然发生倾覆。董卓进京只是一个导火索而已。

3

导读:东汉末年吏治腐败,宦官专权。黄巾起义的烽火遍布整个北方,东汉王朝无奈之下诏地方州牧自行募兵平定叛乱。地方州牧手里有权有兵,割据一方。内有外戚何进和宦官势力角逐,何进想引进西凉兵诛杀十常侍以独揽大权。董卓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入京,引爆了天下分崩的变局。

中平六年,董卓带西凉兵入京。诛杀朝臣,废立皇帝,不可一世。从而引发是吧路诸侯讨董卓。但是我们不禁要问着十八路诸侯是突然蹦出来的吗?还有出身“四世三公”的讨伐盟主袁绍,董卓入京不就是他给何进出的主意吗?所以说虽然诸位讨伐诸侯多打着勤王救驾的旗号,但是基本都是心怀鬼胎。包括后来的三巨头的曹操、刘备和孙策谁的心里不是打着小九九。


假设董卓没有入京

如果董卓没有入京的话,京城宦官和外戚依然会争权夺利。自从刘焉进言,朝廷设立了集军权政权于一身的州牧一职,成为各县令郡守甚至刺史的顶头上司。从此之后,各地州牧开始可以自行掌控一方的财政赋税以及军队建设等各项事务。所以各地都成为一个一个的独立小王国。因镇压黄巾起义兵马充足外部诸侯照样会随着时间的发展开始抢地盘。当然前提都会寻找一个口号站在大义的立场上,如同春秋时期的诸侯国之间的争斗。当然除了袁术这样的草包,早早的称帝吸引了炮火。其实此时,东汉王朝只是名义上的共主。已经对地方政权没有什么实质性的约束力了。地方政权早就私有化、家臣化。



历史上董卓不过是提前戳破了东汉王朝勉强维持的假象。所以即使董卓没有进京,东汉王朝可能会延续一段时间,但是那只是苟延残喘而已。


我是历史纵横帝,欢迎您的关注;如有瑕疵,劳烦斧正。

4

桓灵以后汉朝几乎要寿终正寝,即便没有董卓也会有其他军阀起事终结汉朝的统治。东汉末年吏治腐败,宦官专权。黄巾起义的烽火遍布整个北方,东汉王朝无奈之下诏地方州牧自行募兵平定叛乱。地方州牧手里有权有兵,割据一方。外戚何进和宦官势力角逐,何进想引进西凉兵诛杀十常侍以独揽大权。董卓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入京,引爆了天下分崩的变局。

中平六年军阀董卓带西凉兵入京,诛杀朝臣废立皇帝不可一世。虽然十常侍被抑制,但是大将军何进早就被杀。从而引发十八路诸侯讨董卓的壮举。但是我们不禁要问着十八路诸侯是突然蹦出来的吗?还有出身“四世三公”的讨伐盟主袁绍,董卓入京不就是他给何进出的主意吗?所以说虽然诸位讨伐诸侯多打着勤王救驾的旗号,但是基本都是心怀鬼胎。包括后来的三巨头的曹操、刘备和孙策谁的心里不是打着小九九。

因此董卓进京和汉朝国祚没有什么关系,这些早就拥兵自重的军阀们不过把汉朝覆亡的罪名硬性扣到董卓的头上。而董卓作为既得利益的军阀也不在乎这个,他玩儿的也不错是最早行使挟天子令诸侯的军阀。所及无论董卓是否进京,是否行使废立皇帝的行为都无法改变汉朝即将崩溃的事实。手中掌控军队和赋税地盘的军阀,没有谁安心让受人约束的大汉王朝继续存在?

假设董卓没有入京

如果董卓没有入京的话,京城宦官和外戚依然会争权夺利。自从刘焉进言,朝廷设立了集军权政权于一身的州牧一职,成为各县令郡守甚至刺史的顶头上司。从此之后,各地州牧开始可以自行掌控一方的财政赋税以及军队建设等各项事务。所以各地都成为一个一个的独立小王国。因镇压黄巾起义兵马充足外部诸侯照样会随着时间的发展开始抢地盘。当然前提都会寻找一个口号站在大义的立场上,如同春秋时期的诸侯国之间的争斗。当然除了袁术这样的草包外,这厮早早的称帝吸引了炮火。其实此时东汉王朝只是名义上的共主,已经对地方政权没有什么实质性的约束力了。地方政权早就私有化、家臣化,军阀混战时代即将到来。

无论是刘协还是刘辩谁当皇帝,直属州郡尽失的大汉王朝实际意义上已经成为了类似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时期类似周王室的吉祥物。必然成为诸侯彼此征伐时期需要借助君臣大义的盖章工具而已。从这方面来说,历史上董卓不过是提前戳破了东汉王朝勉强维持的假象。所以即使董卓没有进京,东汉王朝可能会延续一段时间,但是那只是苟延残喘而已。

5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这涉及到中央集权与矛盾内化、外延程度的决定论。

怎么讲呢?举个例子:前苏联是不是一定解体?现在我们党史研究论证苏联解体很多年了。苏联中央权力蜕化和盲目和苏联内部矛盾到底谁在苏联解体发挥主导性因素?当然,矛盾是必然的,也是催化事物发展的本质。但是这个矛盾节点是否是事物发展的临界点呢?不一定!苏联中央路线的决策和权力的失控是苏联解体的本质关键性因素,苏联内部矛盾还没有到达苏联必然解体的临界点。所以,我们把苏联解体的原罪放在戈尔巴乔夫领导的中央集体上是对的。

回过来我们看董卓进京。十八路诸侯是代表地方集团的,是大地主的代表。他们本意是扶持天子,是来立功的。他们剿灭了黄巾起义,这说明地方大地主还是拥护中央的。这里面包括曹操,孙坚,以及袁绍等等。

但是,东汉外戚与宦官的常年权斗,导致中央集权很容易失控。天子成为傀儡意味着中央集权的分化。

董卓进京再度让中央权力弱化到坍塌边缘,天子失巢,群雄觊觎之心顿起,因为人人都想当皇帝。

所以说只要中央定心,抱团,很多看似必然的事情还是有其他路径的。不要把历史发生的事情当成必然,这是不对的。

6

历史就是历史,我们没有这种假如!

7

我们读中学时,应该知道所有的历史结果都有两种原因,即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

从主观原因分析,自古王朝更替,兴衰本就是历史恒定的规律。东汉为什么会亡,主观上就是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矛盾造成,即当时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与当时落后的统治制度产生了不可调和的冲突,而必然诞生一种新的生产关系。在这个过程,所有的历史教训告诉我们,这是通过暴力完成的。所以,后面的黄巾起义,诸侯征伐,就是主观原因造成的结果。

客观原因,就很多了,楼上的回答已经详细介绍了。我就来总结一下,董卓不进去中原,东汉会不会亡,我的答案是,东汉的统治制度肯定会亡。你想象一下,如果曹操建立国家的时候,曹操恰好知道自己姓刘,还有点皇族的血脉,你说,他建立的魏国是不是应该叫汉,但是他的统治的方式和制度已经东汉落后的统治制度完全变了,那汉朝到底是亡了还是没有亡呢?

我觉得,关于历史的走向肯定是因为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造成,绝不是因为某个人或者某个团队所能改变的,清朝因为个人的统治而延缓了中国发展,结果就是八国联军用暴力使中国付出了血的代价,最终中国还是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这是历史的必然性,不随个人的意志转移

8

东汉末年政治腐败,内有宦官干政,外戚篡权;外有诸侯割据,农民起义。皇帝既失去威严,又失去民心,东汉政权风雨飘渺,皇帝成为各方豪强争相掌控的的傀儡。由于天下大乱,掌控朝政的豪强,之所以保留皇帝的主要原因,只是因为还需要以皇帝的名义管控或打击政治对手。皇帝为了摆脱控制只能依靠别的豪强,结果是才出狼窝,又入虎口。东汉的命运进去了恶性循环的死胡同。因此说等待东汉的结局只能是灭亡。

9

东西两汉历经数百年,气数已尽,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从来不会为谁停留。各地割据势力早已蠢蠢欲动,谁不想称王称霸,董卓只是第一粒炮灰而已

10

作为影视领域的创作者,平常我也喜欢翻点历史书籍,很荣幸能够为此作些评论。

对于汉朝的衰亡,诸葛亮在《出师表》中写到“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其实汉朝在桓灵两帝时期就已经是强弩之末了,之后也无非是苟延残喘而已。

桓帝一朝大多数时间由梁冀把持朝政,后来桓帝依靠宦官阉党诛杀梁冀,导致宦官专政。桓帝在36岁时又突然病逝,没有留下子嗣。当时只有12岁的刘宏运气爆棚,被外戚选中,成功上位。然而,就一个12岁的孩子而论,对事物的认知还处于懵懂阶段,是最容易被诱导和哄骗的时期,身边的宦官阉党稍稍吹点耳边风,出点馊主意,灵帝刘宏就被哄得团团转。并且汉朝此时已经是一个千疮百孔的烂摊子,即便上位的是一个百年难遇的能主也是回天无力。

灵帝即位期间,过的是花天酒地,声色犬马的快意生活,哪还顾得上那狗屁朝纲,因此宦官持政。并且为了保障灵帝的日常生活品质,以及巩固自己的经济地位,宦官阉党绞尽脑汁, 出现了“卖官鬻爵,横征暴敛”等行为,导致社会矛盾逐步激化,国势日趋疲弱,加之天灾不断,赋税不减,百姓民不聊生,最终爆发黄巾军起义也是情理之中的事。

黄巾军起义期间,董卓闪亮登场,名望势力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中平六年,灵帝再次上演后汉皇帝的短命传统,驾崩去世,“儿皇帝”刘辩继位,由于刘辩年幼,何太后垂帘听政,其哥哥何进主持朝政。宦官和外戚为了取得控制皇权的特殊权利,不惜一切手段,殊死斗争。外戚集团为了取得绝对的胜利,不顾朝臣反对,私召董卓进京,结果外戚头目何进没等董卓到达洛阳,自己便被宦官干掉了。董卓进京后,杀尽宦官, 控制朝廷,权倾天下。两大集团的斗争,却以第三方最终收割画上了句号。

综上所述,即便没有董卓。宦官和外戚的斗争,最终无非是两种结果,一种是一方绝对胜利从而出现另一个版本的董卓; 另一种双方互相牵制,长期斗争。但不论哪一种对于奄奄一息的汉王朝都是雪上加霜,汉王朝完全不可能延续。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