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艺术 > 希特勒为什么要进攻苏联?

希特勒为什么要进攻苏联?

2020-08-20 10:05阅读(67)

希特勒为什么要进攻苏联?:每当有人提到二战战局时,总是会好奇为什么希特勒一定要向东进攻苏联呢?实际上,希特勒进攻苏联是多种信息错误综合在一起导致的:-希

1

每当有人提到二战战局时,总是会好奇为什么希特勒一定要向东进攻苏联呢?

实际上,希特勒进攻苏联是多种信息错误综合在一起导致的战略误判,这场战略误判最终导致了纳粹的灭亡。

希特勒低估了苏联的战斗力

苏芬战争的发生,让希特勒开始严重误判苏联的实力。

1939年,苏联入侵芬兰,苏联损失惨重,战场伤亡达百万以上。

在这场战争中,苏军的装备落后,战斗力低下,跟德国军队就简直就不是一个档次。由于苏联内斗不断,大清洗使很多苏军优秀指挥官死于非命,指挥官后继无人。苏军落后的指挥水平让苏军甚至让芬兰军队成建制的消灭掉。

苏芬战争中,狡猾的希特勒为摸清苏联军队的底细,向当时的苏军派遣了观察员,观察员异口同声说这支部队糟透了,不堪一击。

希特勒认为,如此虚弱的苏军,自然不是德军的对手,更加坚决了进攻苏联的决心。

高估德国实力

西线速胜法国,让希特勒和纳粹统帅部信心满满。

法国军队在欧洲可谓是数一数二,在一战时曾打败过德国军队。可是这样一支军队竟然让德军不到一个月时间彻底摧毁,打败苏联更是轻而易举。

而且希特勒自从发动战争后,靠着自己的赌徒性格和军事才华,发动闪击战从来没有失手过,他认为对苏联的进攻也一定会马到成功。

过于自信让希特勒丧失了对战场的合理判断。典型的例子是,他居然没有做将战争进行到冬天的准备。德国进攻前,苏联认为德军如果要进攻苏联一定要大量制作羊毛大衣,可欧洲羊毛市场始终平稳,所以苏联认为德国没有准备好进攻苏联——谁也没想到希特勒这个疯子居然没准备把战争进行到冬天!

苏联的资源对德国的诱惑力太大

德国是个小国,虽然它很强大,却依然是个小国。但德国缺的,苏联都有。

苏联的北高加索地区有着丰富的石油资源,乌克兰地区有一望无际的大粮仓,顿巴斯地区煤炭储量巨大,苏联的镍、铜、铁、金刚石储量惊人。苏联的森林资源在世界上首屈一指,水资源也是数一数二。

拿下苏联,就等于拥有了相当于整个西欧的资源,德国再不用担心没有钢铁去制造武器,不用担心飞机、坦克、汽车和舰艇没有燃油。

希特勒想要的是征服世界,但征服世界仅凭西欧的资源是远远不够的,希特勒需要一个像苏联一样体量的超级殖民地。

意识形态的冲突

希特勒看来,德国对英法等国只是利益上的冲突,没有意识形态的冲突。而跟苏联却是永远的死敌。

希特勒希特勒仇视犹太人,对犹太人有根深蒂固的偏见,因为共产主义理论的缔造者马克思是犹太人,希特勒更把共产主义看做洪水猛兽语。

在希特勒看来,苏联和德国是水火不容的敌人,因为意识形态决定了德国和苏联无法并存。

虽然跟苏联签订有互不侵犯条约,但他长期以来对斯大林的观察得出结论,觉得斯大林和自己一样,也是个为了利益可以背信弃义的人。 还有一点,在希特勒看来,从沙皇俄国到斯大林,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侵略成性,贪得无厌。今天你不打他,明天他也会打你。

戈培尔曾经不止一次对希特勒说“苏德必有一战”。所以应该趁着苏联羽翼未丰,早点消除这个心腹大患。

希特勒掌握的情报表明,英国正在频繁和斯大林接触,试图说服苏联加入英法阵营对德国宣战。苏德翻脸是迟早的事,而目前苏联人还在犹豫观望,正好出其不意,一举拿下苏联。苏联一旦主动向德国开战,德国就会腹背受敌,不得不同时两线作战,陷入被动。

另外,如果能征服苏联,就等于为日本消除了一大隐患,让日本人腾出手来牵制美国,让美国参战欧洲的可能性降低,这样德国就能在短期内打败英国,征服欧洲指日可待。 所以,在1941年夏天,德国起对苏联的全面进攻,苏德战争爆发。

可惜,人算不如天算,希特勒无论如何都没想到苏联会如此坚强,斯大林会如此的坚定。不知道在1945年4月30日他在地堡里绝望的自杀时,会不会想起1941年他命令德军全面进攻的那个早晨。

2

1941年6月22日,德国数百万大军突然在德苏边境线上对苏联发动了全面进攻,著名的巴巴罗萨计划正式实施。德国闪击苏联的消息,震惊了全世界。在刚刚灭亡法国不足一年,空袭英国的海狮计划硝烟未散,英国尚未投降的前提下,为什么德国会冒着两线作战的危险进攻苏联呢?

巴巴罗萨计划

第一,两国意识形态上的对立。希特勒自上台以来,一直试图将德国塑造为欧洲乃至世界资本主义的领导者。而显然,近在咫尺,却实行共产主义的苏联成为资本主义的最大敌人。想成为老大,自然要付出,为了获取足够的威信,也为了自己的权威不受质疑,自然要有所表示,干掉苏联自然是最有力的证明。

希特勒

第二,现实利益的考量。希特勒自上台以来,一直叫嚣着拓展生存空间,“用德国的剑为德国的犁取得土地,为德国人夺取每天的面包和牛奶。”这是希特勒煽动德国民众狂热的最著名说辞。

而德国作为资本主义的后起之秀,虽然科技和工业十分发达,但受限于恶劣的战略地位和英法等老牌列强的打压,一直没有足够的发展空间。德国境内的资源,尤其是石油,远无法满足德国经济的发展需求。

巅峰时期的德国

因此,无论是德国领导人还是普通民众,一直迫切希望德国能够有更大的生存和发展空间。二战时德国的侵略扩张,也受到了德国民众的普遍支持。

但是,虽然希特勒上台以来,先后将北欧、法国、东欧等地纳入了统治范围,但是这些地方人烟稠密,资源也算不上丰富,尤其是战争机器最需要的石油,依然匮乏。因此,土地肥沃、人口密度很低、资源极度丰富的苏联就成为德国拓展的最理想之地。

第三,希特勒种族主义的必然选择。早在希特勒上台之前,他臭名昭著的《我的奋斗》中,就将苏联的主体民族斯拉夫人划定为劣等民族。在希特勒看来,斯拉夫人和犹太人一样,就“不配”生活在地球上,他们应该被杀害、驱逐和奴役。

希特勒《我的奋斗》

因此,在这种这种指导思想之下,从刚开始,纳粹德国对苏联抱以强烈的敌意。而随着纳粹德国在欧洲的节节胜利,已经被胜利冲昏头脑的希特勒,将矛头指向苏联,是再正常不过的选择。

第四,苏德必有一战,即使纳粹德国没有进攻苏联,苏联在准备充分之后,也不会放过德国。其实在二战之前,苏联在国际上的名声并不好,俄罗斯人的贪婪也举世闻名。

苏联

虽然沙俄被推翻,苏联成立,但苏联骨子里依然实行着沙俄的大国沙文主义和侵略扩张政策,他们也一直试图恢复沙俄曾经在欧洲的势力范围。德国闪击波兰之后,苏德两国共同瓜分波兰,就是最好的明证。

瓜分波兰以后,两个大国领土直接接壤,这也意味着两国再无缓冲之地。因此,两国爆发战争将是迟早的事情,这一点无论是希特勒还是斯S大林都心知肚明。只不过希特勒选择了先下手为强。

第五,希特勒对于德国的军事力量过于自信,也低估了苏联的战斗力、战斗意志和恶劣的气候。自闪击波兰开始,德国的闪击战就震惊了全世界,德国军队也表现出了无与伦比的战斗力。短短半年时间,德国先后横扫了法国、比利时、卢森堡、荷兰、丹麦、挪威等大半个欧洲。

德国军队

在德国军队乐观的估计里,进攻苏联也是一场闪击战,他们计划短时间内就消灭苏联军队主力,逼迫苏联投降。而苏联在此之前的表现,也印证了德国的观点。由于大清洗对于苏联军队的严重破坏和苏联在苏芬战争中糟糕的表现,都使希特勒和德国乐观的相信,此时的苏联军队不堪一击。

当然,苏德战场最终的结果证明纳粹德国和希特勒显然是错误的。巴巴罗萨计划发动之后,虽然苏联损失极为惨重,但苏联并没有被一击倒下,反而凭借无与伦比的纵深和动员能力,坚持和德国战斗。

坚韧的苏联军队

而1941年前所未有的恶劣天气也成为苏联最好的朋友。再加上英美等国捐弃前嫌,对苏联进行大力支援,最终使德国军队陷入了苏德战场的泥潭,并导致了纳粹德国的最终失败。

3

1939年8月23日,德国与苏联签订《苏德互不侵犯条约》。

1939年9月1日,德军大举入侵波兰,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1941年6月22日,德国撕毁《苏德互不侵犯条约》,苏德战争开始。

1943年2月,世界上血腥味最浓的斯大林格勒会战以苏联的胜利而结束,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重要转折点。

苏德战争使德国的精锐部队几乎损失殆尽,盟军进入战略反击,很多人想不明白,苏德战争之前的德国横扫西欧,无人能挡,如果不进攻苏联,希特勒绝不至于惨败,当年拿破仑也是远征俄国才导致覆灭,难道希特勒不知道历史吗?

既然题主站在上帝的视角来提出问题,那么葛大小姐就用后知后觉的角度来回答您的提问。

稍懂军事知识的朋友都知道,两线作战是兵家大忌,可为什么西欧还有强大的英国存在,希特勒就迫不及待的对苏联下手呢?

苏德必有一战,晚打不如早打,先下手为强

苏联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综合实力第二的大国,是法西斯德国前进路上的一个绊脚石和眼中钉,必须拿掉,这一点不容置疑。晚拿不如早拿,此时的德国已经基本扫平西欧,处于实力的顶峰期,拔掉苏联就可以与日本会师,将战场连成一片,成为跨亚非欧三洲一体的超级联盟帝国,再拿下美洲和大洋洲,称霸世界指日可待。

根据德国情报部门收集得来的情报,虽然签订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但苏联对德国始终在备战之中,斯大林有一个进攻德国的“大雷雨”计划,自从德国进攻希腊的时候,这个计划就已经启动,苏军的分布前重后轻,已经摆出了进攻的姿态,德国只有先下手为强,才能占据战略主动。

德国国内危机四伏,只有战争,才能转移矛盾

一战失败后,德国受到诸多限制,战后重建困难重重,经济危机雪上加霜,加剧了德意志民族的复仇心理,希特勒乘机煽动民族仇恨,鼓吹极端民族主义,强调日耳曼人种的优越性,全国上下节衣缩食,全力支持战争,精英阶层希望通过战争将国内矛盾转移。苏联做为世界上国土面积最大的国家,综合实力第二强国,尤其是丰富的石油资源对德国至关重要,占领苏联就意味着掌握了源源不断的战争资源,才能挑战美国的霸主地位。所以,这辆德国战车一旦开动,就永远没有回头路。

苏联持续6年的大清洗运动,德国趁你病要你命

1934年到1939年的苏联开展了恐怖的大清洗运动,130万人被捕,69万人被处决,5名元帅中的3名被清洗,15名集团军级干部13名被迫害,85名军长级干部中的57名,196名师长级干部中的110名,406名旅长级干部中的220名被枪决,上校以下军官有3万名被清洗。而从底层补充上来的军官,大部分没有经过实战考验和指挥过大规模作战行动,军官极其短缺,军队战斗力急剧下降,希特勒正是看准了这个时机,结果充分证明希特勒的决策有一定的道理,面对蓄谋已久的德军,苏联节节败退,成建制的集团军被德国分割包围歼灭,第一年就有550人苏军被俘,德军长驱直入。

西欧战场的节节胜利,让希特勒自信心爆棚

奥地利、捷克斯洛伐克、波兰、丹麦、挪威、瑞典、比利时、卢森堡一个个倒在了德军的铁蹄之下,一个月拿下法国,英国被四面围困,在大轰炸中苟延残喘,非洲战场,隆美尔的装甲战车把英军追的无处躲藏,盟友日本更是在亚洲翻江倒海,占领了朝鲜、韩国、中国大部、缅甸、越南、老挝、柬埔寨、新加坡、菲律宾等国家,希特勒认为轴心国集团的实力足以挑战苏联等大国,一门心思等着日本进攻苏联,但是日本迟迟没有动静,如果任由形势发展下去,虎视眈眈的美国迟早会加入战团,与其同时挑战两个世界大国,还不如逐个歼灭,所以,自信心爆棚的希特勒已经等不及日本,自己先动手了,我估计希特勒此时的心情应该是“好嗨哟!感觉自己已经达到了高潮,感觉自己已经达到了巅峰!”。



丘吉尔说的非常好,世界上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远的利益。希特勒对苏联必有一战,这一战就是一场豪赌,可惜,他赌输了,近500万人冰冷的伤亡数字,他不仅赔上了德国,还有自己的身家性命!


欢迎关注、评论、转发,葛大小姐和你一起读历史!

4

苏联实力强劲,希特勒为何要一定要拿下苏联。

希特勒何止是要拿下苏联,希特勒在攻打苏联之前已经和号称陆上第一强国的法国进行了一场大战。

打完法国之后他又和世界第一海洋强国大英帝国大战起来。当时不仅仅有不列颠空战这种世界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空战。同时,希特勒命令德国的海军四处出击,对英国在大西洋上的航线进行破交战。

虽然大英帝国拥有全世界最强大的海军,但是保护遍布整个大西洋的商船还是显得力不从心。

(正在大西洋警戒德国潜艇的英国士兵)

丘吉尔只好向世界第一工业大国美利坚合众国求助。

美国总统罗斯福支援了他50条驱逐舰,同时也派出美国海军帮助大英帝国进行协防。

即便如此,在德军潜艇狼群战术的围攻下英国还是损失惨重。1940年7月到10月,仅仅三个月的时间,英国就损失了150万吨船只,平均每个月被击沉了50万吨。

(被击沉的英国商船)

在不列颠空战之后,希特勒不仅没有对大西洋上的破交战降低烈度,反而变本加厉。

而与此同时,希特勒却在准备全力攻打苏联,并且在1941年6月22号之前集结了一支总数多达550万人的强大的军事力量。

你看,希特勒的胃口可不止吃掉苏联。此时他正准备两线作战:在陆地上打败世界国土第一大国苏联,在海上打败世界海洋霸主大英帝国。

所以,当德国对苏联发动战争的时候,大西洋上也迎来了欢乐时光。时间大约在1941年1月到8月,在这段时间里,德军击沉了超过300万吨盟军船只。

(盟军商船编队,那时候至少有20%的商船会在路上被击沉)

那么希特勒为什么敢这么做呢?

其实这个不难理解。

希特勒是一个种族主义者。他相信雅利安人是世界上最优秀的人种,他坚信德意志民族将实现称霸世界的野心!

(希特勒)

称霸世界也是德意志第二帝国在一战前的目标!

所以,希特勒所建立的德意志第三帝国,和德意志第二帝国具有很强的传承性。

当初,德意志第二帝国建立时,德国在短短的20年内就发展成为欧陆第一工业国,德意志第二帝国的野心也随之膨胀。由于世界已经被老牌资本主义国家英国和法国等瓜分的差不多了,所以德国的崛起遭到了英法两国的围追堵截。

为此,他们进行了当时影响整个欧洲的军备竞赛,尤其是海军军舰的建造竞赛很让人印深刻。

1890年英国有67万吨军舰,德国有19万吨,到一战前英国军舰吨位已经高达270万吨,德国军舰吨位已经高达130万吨。

这种军备竞赛让欧洲成了火药桶,最终酿成了第1次世界大战。

第1次世界大战以德国的失败而告终,但是不得否认的是,德国的那些容克军官们却并不服输。他们认为这场战争失败不是自己的错误,是政治的原因让还在保持攻势的德国军人不得不放下武器投降!

这种不服气让他们成为支持希特勒的一股巨大的力量,德国一战时期重要的军事将领鲁登道夫就是支持希特勒的重要人物,并且曾经支持希特勒发动啤酒馆暴动。此外,鲁登道夫也是著名的反犹太的领袖,他认为犹太人操纵了德国的金融和生产,但并没有为德国利益着想。

(鲁登道夫)

所以,希特勒所建立的第三帝国和当初的第二帝国并没有什么本质上的区别,区别是出于对一战的反思让他更激进。

既然德国在强大之后的目的就是要向外拓展生存空间与世界最强国争霸,所以就会不可避免的和周边强国爆发战争。

至于为什么希特勒敢于同时挑战欧陆强国苏联和海洋霸主英国,主要是由于他过于自信了。

因为,曾经不可一世的法国竟然一个多月就沦陷,而英国的海上交通线在狼群战术的攻击下也岌岌可危。

在在这种情况下,希特勒扩大战争,同时两线作战也是可以理解的了。

话说回来,如果美国不加入战争,在德国海军的封锁下英国很难支持到1942年。解决了英国,即便苏联取得莫斯科保卫战的胜利也于事无补,希特勒可以将西线军队和资源调到东线,取得对苏军的巨大优势,最终将这个国家打败。

所以,希特勒自信也是有理由的,只是他小看了美国人。

5

苏芬战争暴露了苏联外强中干的事实

其实,对于苏联的实力,德国应该是最清楚的,苏联工业是在德国的帮助下建立的,在一战结束之前,沙俄爆发十月革命,到1922形成苏联政权,苏联在沙俄时代基本就是一个农业国家,工业基础薄弱,而当时还面对西方政权的技术封锁。

苏联想要发展起来很困难,正是在这样的前提下,苏德两个处境不好的国家抱团取暖,开始进行合作,总体上是德国为苏联提供技术,帮助苏联建立工业基础,而苏联为德国提供资源。

在德国的帮助下,苏联逐渐建立起了工业基础,由原来的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到1933年希特勒上台后与苏联的关系闹掰。

从这一方面来说,希特勒自以为德国很了解苏联,打败自己的学生易如反掌。

希特勒的这种想法在苏芬战争中得到了印证。

1939年德国和苏联瓜分波兰后,苏联与德国达成协议,将芬兰划分为苏联的势力范围内,波兰战争结束后,苏联开始研究芬兰,谈判不成,苏联开始霸王硬上弓,1939年11月30日,苏联23个师45万人开入芬兰地盘。

以苏联的体量想要攻占芬兰全境简直是易如反掌的事情,经过20年的厉兵秣马,当时的苏联军事实力大增,而芬兰的人口可能都没有苏联的军队多,尽管苏联取得了最后的胜利,但是在战争中处于劣势的芬兰军队却多次挫败优势的苏联军队,最后苏联在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后,却并没有达成预计的战略目标。

与此相比,当时在法国战争中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打败法国的希特勒认为,苏联根本不堪一击。

向东扩张“以剑犁地”,是希特勒为德国谋划的未来

关于德国未来发展的方向,希特勒早就在其自传《我的奋斗》中写过,“德国要想实现健全的领土政策, 唯一希望, 就是在欧洲的本土能够获得新的领土。“在希特勒看来,东欧拥有广阔的土地和资源,“不管怎样, 要继续向东突进。必须把俄国从欧洲国家的名单中划掉”,也就是希特勒的以剑犁地策略。

希特勒是一个十分固执的人,在其想法决定之后很难改变,偏执狂式的决策方法,之所以希特勒会在打败波兰后再去攻打法国,完全是因为德国如果同苏联开战,那就会使得希特勒陷入两面作战的处境。

为此,希特勒在战胜波兰后,希望打败法国,并且迫使英国媾和(投降),所以我们看到,在法国投降后,英国拒绝媾和时,希特勒完全乱了阵脚,在之前也并未有同英国作战的既定策略。

希特勒紧急制定了海狮计划,却是一个迷惑对手的战略,在表面进行不列颠空战时,希特勒早就开始准备部署巴巴罗萨计划攻打苏联,好一手瞒天过海!

这就是为什么英国在得到德国想要攻打苏联的情报后传递给斯大林后,斯大林并不相信,认为这是英国祸水东引的策略。

可以说,攻打苏联是希特勒一直以来的谋划!

在希特勒看来,制约德国争霸世界的是战争资源的匮乏,而苏联有广阔的资源,一旦德国占领苏联,宇宙都可能是希特勒的。

希特勒不打苏联,很可能被苏联从后被偷袭

从阴谋论的角度来说,当德国与盟军在西线苦战的时候,如果苏联从背后插德国一刀,估计德国真的就完了。

斯大林的野心从来也不比希特勒少,希特勒想要称霸宇宙,斯大林未必不想称霸世界,因此,两个人是半斤八两,相比来说,德国缺乏明显的纵深,如果苏联向德国先发制人,估计德国很容易陷入被动。

这就是1941年时苏联的“大雷雨计划”,在苏德战争爆发前,苏军可能计划进攻德国,不管大雷雨计划的真假,天生喜欢怀疑的希特勒绝对不会把自己的后背留给苏联。

因此,发动苏德战争完全符合希特勒的风格,既有原因,又有理由,还要做到出奇制胜!

6

希特勒为何刚打下法国,就迫不及待进攻苏联?

1940年5月正当英法两国紧锣密鼓的商量,如何将纳粹德国这条猛兽,再关进类“凡尔赛条约”那样的笼子之时,猛兽对它哥俩张开了血盆大口。

5月10日希特勒以冯·伦德施泰特、冯·博克、冯·勒布三位一战老将为先锋,统帅约3百万大军,在俯冲轰炸机“轰鸣”的发动机声之中扑向了法国、荷兰、比利时、卢森堡。

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德国人就是在这条战线上战败的,德国士兵在进攻之时,高喊出了“一雪前耻”的铿锵口号。从历史结果来看,这一次德国士兵做到了“雪耻”。

6月法国宣布投降、英国远征军则于5月26日在敦刻尔克出发,狼狈的逃回了本土,整个西欧完全落入德国人手里,纳粹德国成为自8世纪查理大帝帝国之后罕见做到一统西欧的国家。

但让全世界军迷惊讶的是,当时的纳粹德国统治者刚拿下法国以及西欧,立马就迫不及待的掉转枪口对准了版图庞大的苏联,几乎完全没有给自己留下消化西欧战争潜力的时间。

1941年6月22日,法国正式宣布投降的1年之后,德国俯冲战斗机的轰鸣声和坦克履带“咯吱咯吱”的脆响声,响彻了整个苏联大地,纳粹德国数百万大军直逼苏联首都莫斯科。

至于为什么纳粹德国会如此迫不及待的进攻?首先是意识形态使然,在20世纪末因社会主义当时的定论是“取代”资本主义。所以其从诞生开始,资本主义势力就视之为洪水猛兽。

德国跟英法的战争,本质上是争霸战争,因而法国崩溃、英国偏居一偶之后,德国“顺理成章”的扛起了资本主义老大的旗帜。作为老大,代表资本主义打赢意识形态战争,无疑是纳粹德国确定自己霸权合法性的最重要途径,这跟日常生活中,想当老大就得敢出头的逻辑是一样的。

再而是德国情报机构很清晰的了解到苏联要对德国下手了。当时德国扩张霸权,苏联则努力的重塑当年俄罗斯帝国的影响力,它在1939年参与德国瓜分苏联行动即是“明证”。

当德国闪击完法国,在信息相对依旧闭塞的年代,苏联将领基本认定此时的德法应该两败俱伤了,是苏联南下西欧,将苏联方式的社会主义意识输出到当时地球最发达地区的好机会。

为此苏联时任领导人斯大林,特意在1941年完善出了最终版的大雷雨计划,根据这个计划苏联将会动员334万军队,32628架飞机,106000门火炮和迫击炮,370000辆坦克对德国进行收割。

由于当时的苏联军队是在秘密摆出进攻姿势,当德国军队突然抢先发难之时,一时间苏军难以变换成防御姿态,只能以进攻的动作打防御,结果可想而知,苏联军队在苏德战争前期一败涂地。

最后则是苏联在1939年11月30日对芬兰的战中,暴露出了缺乏基层军官带来的战斗力下降,120万苏联士兵被20万芬兰士兵给活生生的逼和了。

纳粹高层自此认为,苏联军队已经不堪一击了。德国军队自认战斗力远高于芬兰,类比下去德国可以轻易征服苏联。也正是因为这份自信,当苏联计划要打它之时,德国选择的不是原地防御,而是主动出击,打出利益最大化。

7

猿首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捣鼓着进攻苏联这事儿,现在回头来看着实有点扯。当时四个理由,一是苏联有进攻德国的危险;二是苏联对比萨拉比亚的占领威胁到了德国的能源安全;三是通过进攻苏联获取“生存空间”;四是通过进攻苏联迫使英国屈服——我们回头开上帝视角就会发现这四点理由里面也就是第二点还算能够勉强说得过去,别的理由都只能说猿首的思维异于常人。

第一点说是当时的德国陆军的军官团一致判定苏联将在1941年后期向德国发动主动进攻,主要的攻略目标是东普鲁士,尤其是但泽走廊一带。因此与其打防守反击不如主动进攻,先冲进去敲了苏联人的坛坛罐罐,避免自家的龙兴之地被苏联人抢走。这个理由现在来看完全站不住脚,有没有军官团故意给猿首挖坑的因素在里面不清楚。彼时的苏联陆军倒不是因为大清洗弄得毫无战斗力,更多的是因为图哈切夫斯基等人毫无节制和头脑的扩军计划把军队弄的一团糟,从方面军一级到分队乃至班排都极度缺乏专业技能与作战经验,苏芬战争中苏军连旅团一级的进攻都组织不好就是明证。所谓的苏联红军将大批部队部署到边境地区在三德子这帮职业军人看来也许是在构筑攻击出发阵地,没准在苏联人自己看来,完全就是把防线前推而已。

第二点跟第三点理由怎么说呢,有点意思。苏联对罗马尼亚比萨拉比亚的占领(尤其是非常鸡贼地占据了喀尔巴阡山一带所有的有利地形)确实威胁到了德国的能源安全,但是还是那句话,在红军部队一团糟而德军的战斗力如日中天的情况下,苏联所谓的“威胁”德军的能源安全也就是仅仅停留在“威胁”的层面上,真要它出手去打,毫无疑问还是得交一大笔学费的;至于第三点跑到苏联去给日耳曼民族抢生存空间——这种东西谁当真谁才是真傻。

至于第四点通过进攻苏联迫使大英帝国屈服,这个理由只能说嗯……非常具有艺术家气质。我们都知道第二次世界大战在早期、中期本质上是新兴的现代民族国家对老牌殖民地国家英法两国搞瓜分,重新划分世界的战争,主要内容就是德、日、美、苏怎么给英法两国挖坑,在这其中德、苏其实在豪斯浩弗的框架下还是很有共同语言的——完全可以共同南下嘛,苏联向中东和印度实施攻略,德国向马耳他和埃及实施攻略,大英帝国自然就屈服了。因为苏联利用德国始终拿不下大英帝国的不利因素而抬高要价似乎跟英国穿上了同一条裤子,所以就掉头回去把苏联打了使得英国只能屈服——这个思维路径非常佶屈聱牙,也就猿首这位天纵英才能想出来。

▲老爷子在《帝国的毁灭》中演的确实入木三分

以上是《军武次位面》为您解答,赞同回答的话,欢迎关注我的头条号^_^

8

这是因为:即使除苏联之外的欧洲都归德国了,但因拥有先进文化与政治并疆域地缘资源均大好多全而强大的苏联的存在对内政尚不稳固的新德国是个极大危险,在能被希特勒构想出的所有征服计划中,\"乘势干掉苏联\"应是其最好的计划,否则,如那征服时间被弄得太长,美国军队就可因此而从东亚进入苏联后与苏联组建对德作战的联军,而这对内政尚不稳固的新德国却是致命的。对于那征服,被希特勒犯下的大错是其在未占领英国的情况下就与苏联开战,美军因此而轻易上了欧洲岸。希特勒关键时候睡觉不醒是个错,但其没这个错大。纯属技术分析,不带个人立场!

9

因为看不惯。

但作为一个愤世嫉俗的领导人,个人的喜好不能作为他要彻底消灭苏联的根本原因。作为德国的元首,希特勒之所以一定要将苏联送入地狱,有着历史和现实等一系列考量。

在静夜史看来,希特勒入侵苏联,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1、为了苏联的大豆高粱

作为资本主义阵营的后起之秀,德国在1871年完成统一后,便迅速步入了一日千里的快车道。

但此时的世界早已被英法等殖民帝国瓜分完毕,当德国的资本主义发展想要更多的原料产地和倾销市场时,才发现世界对德国是如此的不友好。

在这样的情况下,德国和英国的矛盾不断激化,并最终爆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不过一战并没有实现德国的扩张目标,反而使德国赔了夫人又折兵,领土面积缩水了1/8,海外殖民地更是被瓜分殆尽,德国对英法等国的仇恨更是无以复加。

不过此时的德国已经看到了英法等殖民帝国盛极而衰的事实,帝国主义的海外殖民扩张已经变得越来越力不从心。在这样的情况下,德国选择了“就地取材”,将目光瞄准了近在咫尺的苏联。

早在1923年希特勒发动啤酒馆暴动失败被捕后,这个政治狂人便在狱中完成了《我的奋斗》。在这本所谓的自传里,希特勒公然鼓吹日耳曼种族优秀论,将东斯拉夫民族视为垃圾民族,并号召德国人用手里的剑为德国的犁取得土地。

所以,进攻苏联对德国而言更像是一种天然的需求,类似于猫吃老鼠,毕竟苏联最丰富的土地资源恰恰就是地狭人稠的德国最需要的,这种生存本能的需求更能让德国前赴后继。

2、递给西方的“投名状”

从一战后的一蹶不振到二战前的迅速崛起,德国之所以能够在10多年的时间里华丽蜕变,除了自身努力,更重要的在于战胜国之间的相互扯皮对德国的巨大帮助。

因为德国的存在对于平衡欧洲大陆势力有着极其重要的价值,因此除了法国,美英等国对德国都采取了相对温和和纵容的态度。特别是美国,为打入欧洲,主导欧洲秩序,对德国的扶持可谓不遗余力。

希特勒之所以能够在德国不断发展壮大并在经济危机后登上德国最高权力宝座,除了纳粹党自身的努力,西方大资本家的扶持也功不可没,尤其是美国的洛克菲勒、摩根和杜邦三大财团。

因为资本没有国界,所以大资本家对西方国家的掌控始终以整个资本主义的兴衰为出发点。1917年十月革命的成功,使资本主义世界面临共产主义革命输出的巨大威胁,而这种威胁随着经济危机的爆发而极速膨胀。

在这样的情况下,为阻挡苏联的无产阶级革命输出,更为了平衡欧洲各方势力,达到掌控欧洲的目的,美国三大财团开始扶持希特勒登上德国政治舞台。

而希特勒所领导的纳粹党也不失时机地投桃报李,以反共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

虽然希特勒作为志向远大的独裁者,不甘心被美国等西方大资本家操控,但为了争取大资本家的支持,更为了避免多线作战的尴尬局面,希特勒仍然要将苏联作为主要目标,并以此从“绥靖政策”中大捞特捞。

所以,进攻苏联,是递给西方大资本家的“投名状”。

3、苏联也不是省油的灯

作为资本主义阵营的共同敌人,苏联从来就没有坐以待毙,在纳粹德国极速崛起之前,苏联的发展步伐更加恐怖。

因为斯大林重工业优先的发展路线,苏联的综合国力急速膨胀。而1929年资本主义全球经济危机,虽然是包括美德在内的西方国家元气大伤,但计划经济的苏联却毫发无损。不仅如此,苏联还利用西方国家产品严重滞销的历史契机,疯狂进口先进的工业设备,并引入大量西方科技人才,这使得苏联的综合国力更加膨胀。

到1937年,苏联已基本实现工业化,综合国力跃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

而斯大林急速发展苏联的目的也非常明确,那就是为苏联的共产主义革命输出创造坚实的物质基础。所以当羽翼渐丰,尤其是法西斯主义日渐蔓延的危险时刻,斯大林也加紧了对外输出革命的步伐。

1939年8月23日,因诺门坎战役的收尾工作,苏联和极力避免两线作战的德国签订互不侵犯协定,而后苏联开始了构建“东方战线”的工作。

1939年11月,苏联大举入侵芬兰,苏芬战争爆发。在国力悬殊巨大的情况下,这场战争本没有任何悬念,但仍未从大清洗运动中恢复元气的苏联,被看似弱不禁风的芬兰吊打得哭爹喊娘,付出了远超芬兰军队伤亡的巨大代价。

也正是因为苏联在苏芬战争中的不堪表现,才让希特勒看到了苏联的外强中干,刺激了其武装入侵苏联的野心。

而苏联构筑东方战线的目的是什么,地球人都知道,所以无论苏联还是德国对即将到来的苏德战争都心知肚明,唯一不确定的就是战争爆发的时间。

而当1940年6月苏联强行夺走罗马尼亚的比萨拉比亚地区之后,希特勒彻底出离愤怒了,因为罗马尼亚不仅是德国的小弟,更是德国石油的重要来源,因此德国决定先下手为强。

1941年6月22日凌晨3点,在最后一列满载苏联物资的专列驶过苏德边境后,轴心国190个师550万人、4900架飞机、3700辆坦克、47000门大炮、190艘军舰,从三个方向撕碎苏联阵线,对苏联发动突然袭击,苏德战争全面爆发。

多有疏漏,烦请斧正。

我是静夜史,期待您的关注。

10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在法西斯头子德国的希特勒看来,令其恨之入骨的死敌便是苏联。就意识形态而言,社会主义的苏联是德国绝对不能认同的异类,对于希特勒而言,消灭苏联只是迟早的事。希特勒认为斯大林和自己一样,会使用各种手段,在对自己有利时会背弃任何的条约。说不定,苏联的主动进攻德国也是有可能的事情。在《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签订后,希特勒对斯大林的这种感觉越来越明显。不过,让希特勒下不了决心的是:苏联这个国家比较神秘,德军的最高统帅部对苏联的坦克和飞机的数量没有具体的了解,因此德国情报部门的报告只能以猜测和推断。同时,希特勒对于德国战时能够组建的陆军师个数的数据,就如同一张白纸。

德国的经济命脉和工业命脉都掌握在苏联手中。由于德国战争规模不断扩大 ,德国对于原材料的需求越来越多,因此对于原材料的依赖越来越大 。其中很大一部分原料是由苏联提供,像:石油 、橡胶、锌、铜、石棉、铅 、黄麻和鸽等 ,这些原材料对于战争的胜负起到了重要作用。在当时,尽管苏联还根据签订的条约进行供应,不过把自己的生命交到别人手里,总是不会让人放心。一旦苏联变卦倒向盟军那边,这无异于是釜底抽薪。如果打败苏联,那就不一样了。德国可从苏联安心获取原料和农产品:来自乌克兰的小麦,来自高加索的石油,来自科拉半岛的镍,来自顿巴斯的煤炭和矿石,来自白俄罗斯的木材等等。

愚蠢的的希特勒找到了一个非常好的对照:那就是1939年的苏芬战争,在这场力量对比中,苏军的军事素养和武器装备却是表现得异常差劲。希特勒认为苏联的军队是不堪一击的,而且苏军的武器装备和德军相比简直不是一个档次上的。还要重要的一点,斯大林的大清洗,是的苏联军队中的高级军事将领严重匮乏,苏军的军队指挥能力是很差的。为此,德军制定的入侵苏联的“巴巴罗萨”计划,最终开始了入侵苏联。

早在希特勒编写《我的奋斗》时,他就将向东入侵俄国列为了德国的长期国策。虽然当时德三号称是“社会主义”,但其实质却是披着社会主义羊皮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因此资本主义国家所面临的危机德国一样都逃不了。面对这样的危机,有着深厚资本积累的美国选择了砍掉生产力,调控物价使美国的资本主义重新步入正轨;而英法两大老牌殖民帝国一边将自己的多余生产力强行输出给亚非拉殖民地,一边向德国加紧索要战争赔款来勉强缓解和维持本国的资本主义制度。既无资本积累“财产”,又无殖民地“房产”,还要被老东家英法催债的德国又如何去解决这些问题以维持本国的资本主义制度呢?那就只有一条路:走向战争。

在苏德双方瓜分波兰之后,苏德两国就成为了邻国;这更加加剧了双方的地缘冲突,也使得德国可以在未对苏联宣战的情况下突袭不知情的苏联;而事实也正是这样,苏联在不知情,而且全军未进入战备状态的情况下被德国突袭,进而直接造成了苏德战争前期的巨大失败,直到莫斯科一役才有转机。

苏联是一个很强大的工业国,希特勒真的有信心与其开战?事实上,希特勒很像一个赌徒,他当然知道苏联不好惹,可赌一把试试,没准赌赢了呢?在希特勒看来,苏联在表面上很强大,但在苏芬战争中的表现,暴露出苏军的短板,好像打不过德军。更可况,德军在陆地上的闪电战,还未曾有败绩,希特勒算计的很明白,只要在短期内拿下莫斯科,消灭苏联主力军队,东线战争就结束了。出于这些考虑,希特勒发动入侵苏联的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