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主要是国家利益和意识形态在作祟。发展资本主义,走西方道路,有利于帝国主义在华利益的长期性和稳定性。推广西方价值观,进行文化渗透,有利于帝国主义文化殖民中国的目标,捞取更大的政治利益。归根结底,以意识形态为幌子或手段,进而实现帝国主义国家利益的最大化。

帝国主义贪心不足,企图把中国变成自家的后花园。清末,政府腐败不堪,丧权辱国,渐渐变成了“洋人的朝廷”,处处为洋人服务,给予其超国民待遇。经济上,通过不断发动战争,迫使清政府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进而攫取了大量的经济利益。随着形势的进一步发展,帝国主义基于自身永久在华利益的考量,就炮制了在政治上“改造中国”的伎俩,其用心之险恶,狂妄之自大,昭然若揭。

资本主义的蓬勃发展,工业革命成果的不断运用,帝国主义优越感十足。西方世界,经过“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等思想解放运动,树立了十足的“文明优越感”,看不起东方世界的发展。通过“地理大发现”,大规模推动“殖民扩张”政策,掠夺的世界财富不计其数,使得“资本原始积累”快速推进。一次、二次“工业革命”的产生、发展,更是推动了社会的彻底变革,世界主要国家大多完成了“资产阶级革命”,成为了先进的工业国。20世纪初,资本主义发展进入了帝国主义阶段,世界大部分殖民地业已瓜分完毕。放眼世界,西方的旗帜插满了全世界,光辉照耀每一个角落,东方世界成了待宰的羔羊。即使古老的东方大国,亦在帝国主义的屠刀下,瑟瑟发抖,惶惶不可终日矣。

此时,帝国主义列强除了实现国家利益的最大化外,亦萌生了“改造中国”的想法。只有把中国彻底变成“自家的后花园”,才能永久的享受在华的利益。须知,只有政治利益才能保护经济利益。

当然,清朝的垮台也不符合帝国主义的利益。稳定的社会环境被打破后,对于在华做生意的商人来说,是大大的不利。社会动荡了,营商环境也就没有了,帝国主义的经济利益会受损。不过,这只是短期的利益罢了!损失了也就损失了,无伤大雅。

长期看来,中国进入资本主义社会,帝国主义长期、稳定的利益就有了保证。社会变革,往往会出现社会动荡,造成社会的严重倒退,经济大衰退,国力下降厉害。期间,帝国主义就可以混水摸鱼,捞取更大的好处了。比如,售卖武器,倾销商品等。社会重新稳定后,帝国主义又可以想法设法来做生意了。进入资本主义社会,传统价值观不复存在,思想文化上处处受西方掣肘,国家话语权更是无从谈起。落入西方的全套,发展谈何容易,一不小心就又成为了附庸,不能自主。

时至今日,“帝国主义亡我之心不死”。一方面,帝国主义不断搞“价值输出”的把戏,行“文化渗透”之实,宣扬所谓的“普适价值”,妄想全世界都听他的,实在是狂妄自大,一厢情愿而已。另一方面,经常利用掌握国际话语权的优势,处处摸黑、攻击我们,挑拨对外关系,制造“中国威胁论”,遏制我们发展的脚步。可见,帝国主义并不是想要让我们“好过”,而是有他自己的“小算盘”。

最佳贡献者
2

旧中国劳动力廉价,人口多市场大,向中国销售,或把工厂直接建到中国,劳力、市场双赢。

3

帝国主义并非真心希望中国变为资本主义,而只是想通过殖民统治的形式对中国进行控制,在中国攫取更多的权益。

为什么说帝国主义不希望中国变为资本主义?清末时期的中国,如果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那么中国就必然一步一步地走向强大,因为这是顺应当时世界发展潮流的。而中国一旦强大了,那么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权益势必会有所减损,这是他们不愿意看到的。帝国主义为什么不希望中国强大?因为只有落后、软弱的中国才是他们欺压的对象。

回往过去,近代中国在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时候,不仅受到本国封建势力的阻碍与破坏,还受到外国资本主义的挤压。近代中国在进行资产阶级革命的时候,帝国主义非但不支持,而且还与中国反革命势力互相勾结,镇压中国革命。近代中国的历史证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资产阶级改良和革命的道路行不通,资本主义道路在旧中国走不通。

帝国主义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经济,投资设厂、修路采矿、兴办银行,并非希望中国发展资本主义,而只是通过这些形式,控制着中国的经济命脉。帝国主义帮助清政府,只是通过镇压中国革命势力,获取更多在华的权益。

因此,帝国主义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并非真心地帮助中国,也并非希望中国变为资本主义社会,而是为了抢占中国这个广阔的市场,将清政府变为统治中国的工具。

4

因为当时某部分帝国主义列强刚好进入了一个特殊的历史阶段,开始输出工业制品和机械、技术等等高级工业品。

之所以说某部分,是因为列强之间也是分档次的,日本沙俄虽然是列强但是和英法美这些强国根本不算一回事,还停留在最初的掠夺土地和资源的阶段。


而西方这些高等列强当时已经完成了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始进入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起步阶段,在这个时候,他们对土地的渴求开始下降,对殖民地的需求开始转向满足工业出口和市场。

中国在这个历史阶段的遭遇不是独一无二的,实际上列强在世界各地开始大量输出工业品和制成品,英国人在印度建造了八万公里的铁路网,让它独立后成为了亚洲铁路里程最大的国家。中国最早的那些铁路和电报网,近代火炮乃至看似强大的海军舰队,都是西方人帮助建成的。


在西方人的帮助下,大清成为了颇有魔幻色彩的国家,一边是最腐朽的封建专制,一边却拥有庞大的舰队和铁路电报网络,财政实力和生产力比之前的各个王朝要空前强大。

是西方人特别慷慨,一定想要让中国发达起来吗?自然不是,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各取所需而已。

在那时候,西方人根本不在乎中国是不是进入资本主义社会,也不在乎中国有没有民主,他们所要求的,是中国要有一个看上去大体稳定的秩序(中国人自己互相厮杀没关系,别伤害到洋人的利益);要有相对健全廉洁的政府系统,不能影响到商业投资;更重要的是,要有一个稳定的商业体系,这样才能让他们的投资有足够和稳定的回报。


而想要做到这一点,中国就必须进入近代社会,构建出相对稳定的秩序,要有和列强接轨的商业体系和法律体系,更重要的是,要有一个开化而且可以协助列强工业金融资本和技术输出的精英阶层(说得难听点就是协助洋人攫取利润的买办阶层),而这些都是大清所难以做到的(如果大清能做到,列强也不反对大清继续存在)。


在历史上,西方人对大清的态度也是相当暧昧的,一方面觉得它这么弱正好利于自己随便宰割,所以并不希望直接灭亡它;一方面又觉得这个政府太低效太腐败,影响了自己的商业利益,所以希望能够有更有利于他们的中国政府上台(这也是辛亥革命后列强一度观望最后支持袁世凯而不是革命党上台的原因。)

我是林一,感谢您的阅读,欢迎大家在下方点赞评论转发,点关注不迷路,我会持续的为大家带来关于历史的知识和秘密。

5

无利不起早。首先是希望中国变成他们的原材料产地和工业产品的倾销地,从而攫取高额利润。中国自给自足的农耕模式不利于商品的大规模运输与销售,当然希望中国向资本主义模式靠拢。

其次是便于在同一规则下沟通交往。古代中国认为自己是天下的中心,中国皇帝是天下之主,对于外国使节的交往需求认为是朝贡或朝觐,要求三跪九叩,不愿遵循国与国之间平等交往的礼节。另外,法律制度不同也会产生不必要的冲突。

这些问题帝国主义虽然能通过实力压制或领事裁判权解决,但如果任何问题都通过外交和军事途径施加压力,成本过高;而且中国毕竟是大国,一味蛮横也会抬高不必要的敌意,如果中国自愿接受“文明”规则自然皆大欢喜。

第三,不可否认,其中也有推动人类共同进步的因素。古代中国依然存在许多野蛮残余。就正式的刑罚而言,有凌迟、车裂、枭首等酷刑,甚至对女性还有侮辱刑;民间也有类似浸猪笼、骑木马、点天灯等宗法制度下的私刑。所有这些野蛮残留对于人类文明价值观而言均是不可接受的,甚至不符合大多数宗教教义,比如基督教的博爱、佛教的慈悲。

6

先从清朝末期的内部环境说起,当时的朝廷已开始洋务运动,基础工业已经有了雏形,从煤矿、铁矿的原材料生产,到钢铁产品的粗加工业,以及纺织行业的棉纱、棉布,食品加工业的压榨油、再到小五金件甚至是玻璃等已经开始在中国制造,皇室成员早已习惯于使用这些新科技产品,直到火车汽车在中国的出现,这些东西在中国出现表现官方是支持或认可新兴工业的,从方方面面都给予大力支持,出现了官办工业和批量按照欧美标准生产的产品,从小配件到集成安装,当然大多在欧美技术人员的指挥下完成,绝对核心的技术还是在外国的洋专家手中,而且我们的官方是认可的,也是积极配合的。

史书记载是从1860年后成立总理衙门开始的。

从中我们是得到好处的,从军队到国防,特别是有了同发达国家一样的海军,这些结果都让洋务派欢欣鼓舞,虽然付出了昂贵的代价,但是终究得到了当时的先进军事装备,可以做到强军强国,基本不怕邻国日本的欺压。

但是洋务派自己也知道,洋枪洋炮是买来的,命运还是在欧美列强手中,于是派出了留学生留洋出海学习先进技术,在国内也有了朦胧的企业管理机制,有了技术开发这个项目的萌芽,当然都是包给洋人办理的。

直到后来的詹天佑出现,才意味着中国也有了行业领军人物。

对于国外的列强来说,清朝政府是很好搞定的,不仅能拿到钱,而且是很慷慨大方,他们能很轻松的获得各种特权,从经济、军事到海关到铁路等基建,凡是洋人想办的,都能搞定,几乎霸占了中国的外贸,控制了中国的内销,从产业化到原材料都锁紧了中国的脖子,洋务派成了洋人的木偶,再也逃不掉被遥控的命运。

他们垄断中国产业,掠夺中国资源,甚至贩卖中国劳力,一切的结果使得欧美强国更武断、更跋扈,中国成了殖民地国家,清政府的反抗是无效的,每次结果都是清朝政府杀几个自己的官员息事宁人,最终是大清官员人人自危,不敢过问洋人事务。

洋人贩卖毒品,洋人作恶地方,洋人侵占土地等等,洋务派是实际上的引狼入室。

大清政府唯一保持住的是皇权统治,在这种弱势之下,也算是苟延残喘。

欧美列强希望将中国变成资本主义体系,这不可能成功,因为中国出现不了代表民权的政党,尤其是这种自由主义思想的群众基础。

他们在中国没有能够站的住阵脚的原因也是没有找到资本主义的代理人,就连光绪这个最大的革新人物,也没有成功夺位,所以列强们最终失望,在失望中血洗北京城,代表着他们在中国实现资本主义体制的失败。

他们的暴行激起全中国人的愤怒,但是最终中国还是没有力量打败他们,还是签订了屈辱的辛丑条约。

直到孙中山的辛亥革命,才有了资产阶级政权的政党基础,但是中国在很长时间内都没有资产阶级的群众基础,最终是农民运动引领了中国社会的革新,从而有了适合中国发展的共产党政权执政的全民拥护的国家。

到此得出结论,欧美列强在中国推行资本主义失败的主要原因是没有群众基础,当时中国社会落后的思想和农业化经济基础是没有资本主义发芽、开花、结果的土壤。

不是他们生早了,而是他们这个品种太坏,在中国永远不会有他们成活的土壤,连个花盆都不会让他们放。

7

帝国主义的本质是以资本逐利形式存在的!当他们发现任何一个有消费能力的国家政府腐败治理时都是希望将他们改造成资本主义的!晚清当时就符合他们这一主要条件的!所以他们就剩虚而入了!可他们没有想到中华民族拥有五千年文化根基,其广大人民在受到压迫和剥削后是会从觉醒转化为反抗斗争到底的啊!

8

最先做中国生意的是西班牙、葡萄牙,在英国还没有成为海上霸主之前,西班牙的海军力量是当时世界最强的。那时工业革命还没有发生,欧洲还不是很富裕,那时西班牙商船只从中国运回瓷器、丝绸在欧洲销售,其消费群体只是西方的贵族和富人,西班牙能与中国交换的只有白银。

改变发生在十八世纪,十六世纪西班牙从中国运回的红茶受到了英国女王伊丽莎白的青睐,每到宫廷舞会人们会看到伊丽莎白总是端着盛满红色液体的杯子,引起了参会人员的好奇。后来欧洲人才知道伊丽莎白喝的是从中国进口的红茶,在伊丽莎白的引领下,很快饮下午茶在英国上流社会形成了风气。英国的水质不好,偏硬,直接引用有苦涩味道。在英国人没有发现茶的妙用之前,欧洲高等人是饮用咖啡的。十六七世纪一场全球范围的咖啡减产造成了咖啡价格上涨,此时茶替代咖啡成为英国人的主要选择成为可能。

十八世纪中叶,英国发生了工业革命,工业革命使英国的经济增强,英国人的收入也大幅度提高了,过去的体力劳动者、贩夫走卒也享受得起饮下午茶了,并很快成为了他们生活的一部分,于是英国下午茶的流行下移到平民基层,对茶叶的需求量大增,清政府也在这场英国对茶叶的需求中赚得钵满盆满。当时只有中国产茶叶,清政府又是垄断经营的,清朝不需要英国什么,除了钟表作为王公大臣的玩物之外,英国的商品在中国是滞销的,这样的贸易无疑造成了清政府的贸易顺差,而英国是逆差,大量白银流进了清政府的国库。

英国商人认为是中国开放的口岸不足,造成的购买力低下引起的,于是英国不遗余力地希望清政府增加口岸,但几次都是无功而返。清朝对英国商品并不感冒,英国的纺织品比较挺括,不适合汉服,钟表一般人买不起,所以中英贸易清朝是顺差的。

改变发生在十八世纪末,一种商品先在王公大臣内流行,后很快地成为了普通百姓的消费品,那就是鸦片,在清朝也叫福寿膏。十八世纪世界上还没有把鸦片定为毒品,十七八世纪英国人也使用。再者英国商人卖给中国鸦片也不是通过正常渠道进行的,只有通过走私才能卖到大清,走私得有中国人配合吧?那些走私的中国人都是什么人呢?普通国人没有走私的资格,只有清军才方便夹带,清朝的鸦片泛滥 反映的是清政府的腐败。

当中国人对鸦片的需求超过英国对茶叶的需求的时候,清政府着急了,因为大量的白银外流,于是清政府把鸦片泛滥的责任推给了英国商人,理由是你不卖清朝会买吗?为了缓解国库空虚的问题,于是有了虎门销烟和鸦片战争。在开始英国绝对没想到改变大清体制为资本主义,只是商人逐利的行为希望大清开放口岸。

9

没人希望,是自己瞎想。

10

目的达到了。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