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我是三维策论,历史爱好者,在这里回答你的问题。

三国时期曹魏实力远超蜀吴,但却没有统一三国,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六个原因:

第一、曹魏外敌众多

曹魏面对的敌人远远不止蜀国和吴国。曹魏不但独自承担着中原对游牧民族的防御任务,并且辽东的公孙氏以及西凉的军阀羌族也经常与曹魏交战。因此曹魏在各个方向都要建立据点,屯驻大量的兵力进行防御。

三国志就有记载北方游牧民族的叛变袭扰,曹操派遣曹彰进行讨伐。

《三国志武帝纪》夏四月,代郡、上谷乌丸无臣氐等叛,遣鄢陵侯彰讨破之。

所以曹魏虽然幅员辽阔,兵力众多,但是需要防守的地方也很多。一旦曹魏与蜀国或者吴国交战能抽调的兵马也十分有限,导致交战双方往往势均力敌。

因此外敌众多是曹魏不能统一三国的原因之一。

(曹魏独自承担了北方游牧民族的侵扰)


第二、曹魏内乱不断

曹操在很短的时间就同统一了中原,他击败了袁绍等较大的势力之后,其他很多地方都是传檄而定。但这也使得曹魏内部残留了很多隐患。很多地方军阀和大家族都是见曹操势大才不得不屈服,一旦他们觉得时机来临就会起兵造反。所以曹魏内部常常是烽烟四起,需要不断地派遣军队平叛。甚至有一次连许都都被叛军攻击了。

《三国志武帝纪》二十三年春正月,汉太医令吉本与少府耿纪、司直韦晃等反,攻许,烧丞相长史王必营。

频繁的叛乱牵制了曹魏很多的兵力,也给生产、经济造成了很大破坏,制约了曹魏的发展。

因此内乱不断也是曹魏不能统一三国的原因之一。

(曹魏内部叛乱迭起)


第三、蜀道之难与长江之险

曹魏的士卒都是中原人士,善于在开阔的地形作战。论山地作战曹军远远逊色于巴蜀人,何况蜀国有山川之险,就算作战失利也可以拒险而守。因此曹军很难深入蜀国作战取得较大的战果。

曹魏的水军远远不如东吴,江南地区水网纵横,如果没有一支强大的水师是很难深入吴国作战的,赤壁之战就是前车之鉴。因此曹军与东吴交战往往都是打到长江就撤军的。

《三国志武帝纪》十八年春正月,进军濡须口,攻破权江西营,获权都督公孙阳,乃引军还。

因此,蜀国和吴国各自有天险可守也是曹魏不能统一三国的重要原因。

(蜀道难)


第四、吴蜀联盟

吴蜀联盟抗曹是两国的国策。虽然期间发生过夷陵之战,但是由于魏国太强,在北方强大的军事压力下两国又很快修好。之后吴蜀两国很少发生大规模的战争,倒是蜀魏之间和吴魏之间的战争不断。

因此虽然曹魏的实力远超两国中的任意一国,但是面对两国联盟,还是很难发起灭国之战的。

(较弱的吴蜀两国联合抵抗曹魏)


第五、吴蜀各有能人

蜀国诸葛亮以攻代守,六出祁山。虽然每次都以失败告终,但是却大量杀伤了魏军的有生力量。同时也牵制了魏军,使得曹魏难以集合一定的兵力去消除其他方向的边境隐患。

吴国陆逊善于防守,曹丕三路大军讨伐吴国,被陆逊化解。之后吴国数次攻打合肥,并建立濡须口前线基地,牵制了大量的魏国军队。

就这样曹魏的军队就被各个势力牵制在各个地方。无法其中起来办大事。

由此可见,吴国和蜀国各自都拥有能力值高的统帅也是曹魏不能统一三国的原因之一。

(诸葛丞相六出祁山牵制了曹魏的发展)


第六、曹魏灭亡太快

曹魏疆域辽阔,人口基数也大,但是黄巾起义之后,中原各郡县都遭受了战火,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一味地穷兵黩武国家只会越打越弱,魏国需要把有限的人力资源投入到生产恢复当中去。

如果经过十几年的休养生息,曹魏或许能够以强大的国力碾压蜀国和吴国。可惜曹魏灭亡得太快了。曹操死后,曹丕不久后称帝,可惜他仅仅当了七年的皇帝就死了。朝政从此掌握在司马家的手里,不久魏国就被司马家篡夺了江山。

由此可见,曹魏自己灭亡太快也是无法统一三国的重要原因。

(司马家实力强大,篡夺了魏国)


综上所述:

虽然曹魏实力强大,但是由于曹魏外敌众多,内乱不断,牵制了大量的兵力,加上吴蜀两国联盟,又有杰出的统帅指挥两国兵马,凭借着蜀道之难和山川之险抵挡曹魏。所以“生命短暂”的曹魏最终没有能够统一三国。


以上就是我的回答,希望已经解答了题主的疑惑。
欢迎留言,更多精彩,关注@三维策论
(以上图片皆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本人删除)

最佳贡献者
2

有的说曹魏是天下九州得其六,也有的说是天下十三州得其九,不过这个都不重要啦,我也来回答一下这个问题吧,以下内容仅仅代表我个人简介。

一代雄猜之主曹操,一代阴刻之君曹丕均有一统天下之志,然而曹操最后随着征伐荆州的结束,自己也结束了戎马的一生,曹丕的最后一搏也是伐吴无果。我认为魏国没有统一三国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1.蜀汉和江东均占据地理优势,依靠蜀道和长江天险一时难以攻破,且成都为天府之国,江东也能自给自足,养兵屯田皆可。

2.后三国时期,魏国的军队被曹家的王公贵族把持着,这些人居功自傲,后来司马懿掌兵权的时候才有所改观。而且蜀国和吴国两国的谋士也很厉害,孙刘联合才可以自保,起码诸葛亮是非常提倡北拒曹魏,东和孙权的。

3.魏国君主更替太快,从曹丕开始,曹睿,曹芳,曹氏宗亲的地位在逐渐衰落,曹家的大权也逐渐旁落,司马氏族开始崛起,冢虎司马懿做了一回执刀人。

虽然曹魏具有统一天下的实力,但是时机和命运仿佛并不眷顾,当时的魏国不应该大兴刀兵,应该努力图强,发展民生民力,待到时机成熟,提兵过天险,渡长江也未尝不可,奈何世人都有英雄梦,最后善于隐忍的司马懿窃取了胜利成果。

3

三国时期,是我国历史上最耐心寻味也是最让人心驰神往的乱世。

曹魏的优势

作为三国中实力最为强大的曹魏,有天下第一乱世之奸雄曹操的存在。除此之外,曹操治下可谓是人才济济,张辽、典韦、张郃等一众猛将,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勇。

还有郭嘉、荀彧、司马懿等治世之谋臣,其中郭嘉被誉为三国第一谋士,史书中记载他道:“才策谋略,世之奇士”。司马懿也不必说,是一个可以和三国第一统帅诸葛亮相提并论的角色。

除了给力的手下,曹操的个人能力更是三国首脑中最为强大的存在。虽然演义中总是一副奸雄的样子出现,但无可否认的是曹操具备主则为将,入则为相的实力。

三国的主公之中,刘备屡战屡败,罕有胜绩。孙权更是坐镇后方,几乎从不出现在一线。从某种道理上而言,刘备就是一个不甚合格的将领,打败仗有余,打胜仗不足。孙权就是一个妥妥的谋士,做些出谋划策的事情。但绝非诸葛亮那般运筹帷幄便能决胜千里之外的能人异士。

而曹操无论文韬武略,均在此二人之上。武不输一线大将,文不次一线谋士。唐末时编撰的名将录中,曹魏武将人才济济却唯有两人入选,就是因为曹操个人风头太盛,喜欢亲力亲为。导致手下诸多实力强悍的将士只需要严格执行其意图,而无需自己多加思考就足以应对,才最终导致上榜人数少之又少的结果。

那么按上面所说,曹魏拥有如此强大的实力,又坐拥十三州的九州。拥有中原地区的千里沃野,和数千万的人口。一举击败甚至统一另外两国是板上钉钉的事情。然而最终的结果却是曹操人去曲终,都未能实现统一的梦想,不得不令人惋惜。

其实,曹魏不能统一三国的原因有下面几个。

一、 从疆域上看。

相较于曹魏而言,蜀汉和东吴的实力确实要弱上许多,但也绝非云泥之别。

就疆土来说,两者都比不得中原地区的富庶。但是东吴占据江浙,一直有鱼米之乡的美称。另外,南方水系发达,虽然单兵作战能力南军始终不如北军,但是南军擅长水战。又有着长江天险的阻隔,如赤壁之战就是个例子,天堑的存在令曹魏一筹莫展。

再看蜀汉。虽然后来因为刘备的失误和关羽的大意,在和东吴的作战中折损了诸多兵将和土地。使得最终蜀汉唯有益州一地,但是益州却是天下最大的州。天府之国美誉的四川盆地,一直是我国中部的核心区域。川地的水土一直养人,不然也不会有足以支持诸葛亮连年北伐的基础。

二、 从人力上看。

曹魏的将士谋士一群,蜀吴其实也并不弱。东吴有吕蒙、太史慈、周瑜等一众大将,各个都有万夫难敌之勇。但又并非仅有匹夫之勇,谋略同样超人一等。还有陆逊、鲁肃等人为其出谋划策,更是如虎添翼。

蜀汉有五虎上将,每一个都能位列三国名将谱,且位置靠前。而且,均能独当一面,甚至连张飞这种以勇猛著称的猛人,大脑中也并非都是肌肉。其他四人,更是三国名将中的佼佼者。

最关键的是,蜀汉拥有三国第一奇人——诸葛亮。可以说,只要有诸葛亮在,蜀国的位置就难以为他人所撼动。

综上所述,曹魏虽然拥有三国时第一的实力,但是蜀吴两国互为犄角,让曹魏无论权利进攻哪一方,都要投鼠忌器。三国间虽然远非均势,但是每一个国家都担心会出现鹬蚌相争渔人得利的结果。反而, 三国间如此相互制约,最终就形成了一种罕见的平衡。

4

为何魏国没能统一三国?

这主要有两方面原因:

其一,时机未成熟。

曹操赤壁之战后,引起一连串的反应,孙刘两家趁机壮大,而西北方向的韩遂马腾又东进,与曹操大战,曹操虽然取胜,却也是损兵折将,将士多年征战,需要休整(详情可看津城沐雨的头条文章《孙刘联军的胜利是历史倒退?没错,因它阻挡了一个强大王朝的建立》)。



而等曹操缓过神来之后,孙刘两家也壮大,汉中之战曹操再次败于刘备,关羽北伐也大大削弱曹操。

夷陵之战后,虽然孙刘两家两败俱伤,但又重新结成联盟,曹丕先是五路大军攻蜀,结果未建寸功;紧接着伐吴,赵云牵制关中,伐吴还是大败。

可见,在蜀和吴自己没有出现问题之前,不管曹魏先攻打谁,只要没有一举战胜的能力,另一方便会牵制,魏国虽然强大,却不能两线出击。

所以,魏国虽强,时机不到,难以统一三国。



其二,魏国君主短命,江山落入他人之手。

魏国几代君主,一个比一个短命,结果给了司马懿可乘之机,最后曹爽被杀,曹氏宗亲被大肆诛杀,曹魏政权被司马家族控制,曹魏名存实亡。

魏国已经在实际上灭亡,江山落入他人之手,自然不会统一三国,统一三国的任务交给了曹魏的实际掌权人司马家族。



明历史,知兴替,懂得失,欢迎大家关注津城沐雨,您的支持是我不断创作的动力。

5

这个话题我喜欢。

一、曹操被袁绍拖累了。

当然,袁绍也被公孙瓒拖累了。

袁绍一直到199年才腾出手来南下攻击以前的小弟曹操。可以相像,如果袁绍提前两三年进攻曹操,曹操几乎没有反抗能力。

反过来说,200年曹操击败袁绍,一直到了207年才歼灭残袁势力,208年才腾出手来南征刘表。同样可以想象,如果202年曹操彻底歼灭袁家,203年左右进攻刘表,此时得孙权基本没完成内部整合,也就很难再现赤壁之战了。

二、南北实力拉进

经历184年的黄巾暴动和20多年混战,208年可以说是中国人口跌到最低的时刻,有估计说,曹操北方九州的在册编户(纳税的自由民,不包括奴隶及徒附)大约只有不足130万人。

此时,南方三州接纳大量中原人口(比如诸葛亮),扬州荆州人口增加,带来了先进生产方式,经济文化与冶炼等技术获得不错的发展,所以,江东与荆州不愿意接受曹操的世家合计人口也有七八十万。注意,这是曹操赤壁失败的根本原因。

三、兵种不利与运输困难

赤壁之战中,曹操自208年5月南征,对峙打到209年正月初,7个月时间,曹操军队十万,荆州投降十来万,算上荆州官员家眷等,大约就是30万人,已经吃光用光了荆州仓库,曹操又不敢船运补给,自中原运输粮草更不可能,只能在粮食吃完前撤退。

重要的是,江东水军威胁太大,没有万全之策前不能再次渡江。

6

首先,天下十三州不是均分的地盘。刘备占有的益州虽然只是一州之地,却比其他州大很多。

这个其实不难理解,中原地区的州县多,但平均下来,一个州的土地没有那么广阔。所以曹操的地盘,也没大到题主想象中的那样,能比孙刘两家加一起还大。

再者,实力的大小,并不能完全决定战争胜负。如果直接对比下实力就能看出胜负,那就不必去打仗了。官渡之战曹操不如袁绍,赤壁之战孙刘联军不如曹操,但种种原因下,这两场战争都是相对弱的势力赢了,这更说明了问题。

至于最弱的蜀国,一直追着最强的魏国打,看起来确实有点奇怪。

其实不是赤壁之战后魏国实力下滑。而是诸葛亮掌控的蜀国不敢和魏国去拼发展。魏国的土地比蜀国多,人口比蜀国多,地理环境也比蜀国好。在这个基数下,如果放任魏国平稳的发展,两国之间的差距会越来越大。诸葛亮只能在差距还没有那么大的时候,去不断骚扰蚕食魏国,联合东吴,给魏国造成麻烦。

某种意义上说,吴国是可以倒向魏国的(事实上孙权确实臣服过)。因为吴国本来就是一个割据政权。在政治上来讲,它是最没有可能统一三国的。但蜀国不同,蜀国没办法投降,一旦投降后,大汉的最后一面旗帜就倒下了,就再也扶不起来了。所以诸葛亮只能不断的和魏国死磕,不管魏国愿不愿意。

7

非不想也,实不能也。你以为曹魏不想统一全国吗?它太想了,只是力有未逮,真的是做不到啊。原因有以下两点:


1、赤壁之战后,三国鼎立局面已成,任何一个国家都没有那个能力独自鲸吞其他两国


赤壁之战,孙刘联军以少胜多、大败曹操大军20余万,曹军伤亡过半。赤壁之战的失利使曹操不光是失去了大量身经百战的精锐之卒,各种文武人才也损失极多,从而失去了短时间内统一全国的可能性。

赤壁之战前,曹操确实具备统一天下的气势,挟平灭袁绍、袁术、刘表、吕布等诸侯之威,率几十万大军南下,曹操可谓踌躇满志,只可惜赤壁一战阴沟里翻船,一战回到解放前。而孙刘两方则借此机会趁机发展壮大,刘备向孙权借荆州后实力激增,进而谋取了益州。正是赤壁一战形成了天下三分的雏型,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

而三国对峙局面形成后,三方各有各的绝对优势,北让曹操占天时,东让孙吴占地利,蜀汉则占人和。曹魏占据了当时中国长江以北的广大地区,地盘广大,有战略纵深;而吴国据有长江天险,且水军精悍;蜀国在占据荆州、益州两州后兵多将广,人才济济,文有诸葛亮、庞统、法正等,武有关羽、张飞、赵云、黄忠、马超等五虎上将。三方都握有绝对的优势,谁也灭不了谁。


2、夷陵之战后,吴蜀联盟重建,曹魏若伐蜀则吴救,若伐吴则蜀救,两国互为救援,遥相呼应,令曹魏首尾难相顾


虽然夷陵之战吴蜀相争,两败俱伤,但是曹魏也没有能够趁机坐收渔翁之利,反而让吴蜀两国重修旧好,又建立了稳固的联盟,共同抗拒曹魏大军。这种联盟关系一直持续到三国时代结束。

虽然吴国为了自己的利益与曹魏联合袭取了荆州,但是当蜀国国力大损后吴国又主动去示好。因为吴国懂得唇亡齿寒的道理,蜀、吴任何一都城非曹魏对手,只有联合起来,才能保证不被曹魏逐个击破。


蜀、吴的联盟关系虽然紧密程度有限,但是彼此一唱一和,相互牵制曹魏,使曹魏不敢贸然兴兵侵犯任何一方,这是三国鼎立近半个世纪之久的根本原因。

8

解读“三国”系列第十二篇:三国时期天下13州曹魏占据9州,实力远超蜀吴,为何魏国没有能够统一三国?

从表面看,魏国很强大,汉末十三州,魏国占据九州,吴国占据三州,而蜀国只有益州。然而,从局部实力来看,魏国实则是最弱的。这是因为,魏国继承了汉朝,这就不可避免的,要面临历史遗留问题。

首先,是魏国要面临旧的历史问题,这也是汉朝的历史问题,例如北方边患。这一点,是被很多人忽略的,他们认为曹魏的威胁只有蜀汉,其实不然,魏国要面临四条战线。分别是对蜀战线,对吴战线,对北战线,还有对辽东公孙氏的战线。这四条战线,哪一条也不是省油的灯,假如魏国把全部兵力压到对蜀战线,则吴国肯定趁机北上,北部敌人还有公孙氏也会趁火打劫,所以魏国必须分兵,要在不同时期,不同地点,对付多个威胁。

其次,是魏国的内政问题。魏国内部有军功集团和世族之间的权力斗争。这在相当程度上,损耗了魏国的国力,破坏了凝聚力。因此,即使魏国有灭掉蜀吴的实力,但由于这种先天性缺陷,魏国的进取步伐十分缓慢。这样一来,蜀汉就钻了空子,为何诸葛亮要率先进攻?难道不知道蜀魏的实力差距吗?他当然知道,而且他看出了门道,魏国内部不和,此时北伐,可以逐步蚕食曹魏,损耗其国力,久而久之,必有胜算。

但是,即便魏国存在如此多的问题,蜀吴两国也没能灭掉魏国。这是实力差距导致的,与天时的关系并不大。单纯以人才储备来看,魏国的人才是最多的,蜀汉后期基本人才断档,吴国虽然人才众多,可朝野斗争激烈,后期的问题不比魏国少。这样一来,魏国的绝对实力又起了作用,一旦魏国解决了自身问题,蜀吴也就没啥胜算了。

北方边患问题,曹操时代就很重视。辽东的公孙氏,这个魏国后方的隐患,被司马懿除掉了。曹魏军功贵族衰落后,以司马懿为首的世族日渐崛起,后来在高平陵政变中,曹爽被诛灭,司马懿大权在握,魏国的权力斗争落幕,凝聚力空前增强。此时,魏国基本解决了边患问题,后方隐患问题和内部斗争问题,大一统的步伐必然加快。

9

天下十三州曹魏占据九州并不能说明曹魏就能轻易灭了蜀和吴。

一、魏国并无绝对实力

三分天下曹魏有其二,天下十三州魏国也占据了九州,但这并不意味着曹操在魏、蜀、吴三国中就拥有绝对实力,就可以轻而易举的灭掉蜀国及吴国。

让我们来看看曹魏被西晋取代前蜀汉及东吴的实力:

蜀汉:蜀汉占据西南,蜀地自古以来就是天险之地。

古语就说“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就连最后西晋灭蜀都是在诸葛亮死后,蜀国内外交困、政治军事人才凋零、后主刘禅亲信官宦之时,举大军灭蜀,可以说蜀国的灭亡有一半是自己内乱造成的。

而在曹魏时期,前有诸葛亮主动攻击魏国,此时魏国处于防御阶段,顾不上伐蜀;后有蒋琬、费祎主政,能在诸葛亮打下的底子上维持蜀国不倒,此时魏国想灭蜀也并没有绝对的实力。

东吴:首先,同蜀汉一样,东吴同样拥有对抗北方曹魏的天险——长江。因此,从军事上来说,曹魏想要灭东吴,必须拥有一支强大的水军,而这正是曹魏所缺乏的,要知道当年赤壁之战,曹操就是败在水军战力不足的条件下。

其次,东吴国家富庶,经济水平高,能够常年供养着十万以上的常备军队,东吴的军事实力更在蜀汉之上。因此魏国更没有绝对实力灭掉东吴。

二、魏国很快被晋取代

也许很快有人就说,三国也就持续了几十年,蜀汉和东吴不久被灭掉了么?

是的,这两国是被灭了。

但是,灭掉这两国的并不是魏国,而是西晋。

所以,魏国就做了一回老好人,辛辛苦苦为西晋做嫁衣,司马氏篡夺了曹魏的江山,也一并收纳了曹魏的军队,并在曹操、曹丕、曹睿等人打下的基础上,坐享其成,灭了蜀汉、东吴,统一了全国。

三、蜀汉东吴联合政策

在敌强我弱的形势下,蜀汉和东吴都明智的采取了抱团取暖、以求自保的生存之道,从赤壁之战开始,除了围绕荆州的冲突以及刘备伐吴这一段时期,两国基本上处于联合之中,弱弱联合共同抵抗强大的曹魏。

联合政策取得了积极的效果,至少在曹魏时期,三方相互牵制,维持了相对稳定的局面。

直到后期蜀汉、东吴由于内乱等因素,国力日衰,西晋分而攻之,先灭掉弱小的蜀汉、使得蜀汉东吴联盟瓦解,才最终又灭了东吴。

四、后继者不如曹操

魏国的开创者曹操是三国一代英雄,文韬武略在当时都属顶级,在历代曹魏君王中也是最厉害的一位,继任者曹丕也算是一位有为之君;然而,自曹丕之后,曹叡、曹芳、曹髦、曹奂等就一代不如一代,最终还被司马氏篡了位。因此,指望曹叡、曹芳、曹髦、曹奂这几位皇帝能统一三国,也是不现实的,毕竟他们也是“泥菩萨过江自身难保”。

综合上述因素,曹魏虽然拥有强大的实力,但并没有统一全国,而是为后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由西晋完成了国家的大统一。

10

的确,最终统一三国的那个国家,叫晋。


但晋是怎么来的,不还是摘了魏的桃子么?


换了马甲你就不认人了?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